美国诗人庞德

合集下载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庞德是美国20世纪初

庞德是美国20世纪初

庞德是美国20世纪初“新诗运动”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中国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因此他认为,中国之于新诗运动,就如希腊之于文艺复兴,他在英美发动意象派诗歌运动,意在借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支持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

他翻译了工程浩大的《大学》、《中庸》和《论语》以及孔子亲定的《诗经》,创造地翻译了遐迩闻名的中国古典歌集《华夏集》(《神州集》),他倾尽全部心血的鸿集巨制《诗章》是一部深沉宏博的诗篇,建筑在他对儒学的独特理解之上。

《诗章》共117章,中国主题在《诗章》中无处不在,从52章到61章共10章,史称“中国诗章”,把中国历史从尧舜一直排到雍正,描写了繁荣昌盛的古代中国,宣扬了孔子的伦理哲学,旨在反对基督教,用他理想化了的儒家政治治理腐败的资本主义制度。

庞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美国作家很少不通过庞德的译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

庞德的中国情结凝聚着浓郁的中国儒家文化的神韵。

他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重塑了美国作家的中国形象。

早在年轻时期,庞德便对中国古诗有极大兴趣。

1915年,他出版了中国古诗的英语译本,题名为《中国》,收集并翻译了17首诗篇,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此外还有古诗《青青河畔草》等。

在他的《华夏》译诗集的扉页上,有一段简短的注解,说明他的译作是以厄内斯特·弗诺罗塞(ErnestFenollosa)的笔记以及莫利(Mori)和埃列伽(Ariga)两位教授的解释为根据的。

弗诺罗塞是美国的一位研究东方文学与艺术的先驱,曾在日本从事教学工作约12年,回到美国以后,任波士顿博物馆馆长。

显然,庞德通过中介翻译中国古诗,其译作与原文的出入之处在所难免。

比如李白的《长干行》成了英语中的《水路商人的妻子———一封信》;他给我国古诗《青青河畔草》所加的英文标题是《美丽的梳妆台》。

他的译作充分反映了他的丰富想象力,也强烈地表明了他的执著精神和良苦用心。

庞德从翻译中国古诗开始,进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儒学思想。

A pact赏析

A pact赏析

A pact赏析《A Pact》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于1909年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展现了人类心灵间纯净、血肉相连的情感联系,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争取和平与和谐。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我们来分析《A Pact》的节奏和格律。

这首诗采用了四行一节的自由体格式,没有遵循严格的押韵规则,但仍然展现了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

诗的整体结构流畅而有力,以短小的句子和重复的音节、辅音为特征。

这种诗歌形式反映了庞德在作品中常用的“意象集中法”(Imagism),通过简洁而强烈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受。

其次,我们来探讨《A Pact》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和谐与团结。

庞德通过描绘两个人之间的契约,表达了对人类情感联系的渴望。

他不仅关注个体之间的纽带,也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团结。

诗中的“你和我”反复呼唤着一个共同目标的实现,即人类敞开心扉,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庞德试图通过强调这种联系来建立一种美好的和谐状态,传达出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在这首诗中,庞德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隐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斑点”(blots)和“斑驳的灰绿色”(mottled grey-green)都是庞德对人类复杂情感的隐喻,显示了人类世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而“一细小而脆弱的音符”(one thin and fragile note)则象征了和谐与平衡的善良力量,这个音符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来维持并传递。

通过这些隐喻和形象描写,庞德将抽象的理念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思考价值。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A Pact》的意义。

这首诗创作于20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值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庞德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对战争、暴力和破坏的反思,并向人们敲响警钟,告诫大家要共同努力,争取和平与和谐。

这种倡导和呼吁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诗选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诗选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诗选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

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地铁车站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译)致敬呵,整洁体面的一代人和限于困窘处境的一代人,我看见渔民们在阳光下野餐,我看见他们携带者邋遢的家属,我看见他们露着满嘴牙齿微笑,听到他们难听的笑声。

我比你们幸福,他们比我幸福;在湖水中游的鱼甚至没有衣服。

合同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长久以来我憎恨你。

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

是你砍例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

我们有着共同的树液和树根——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

舞姿为《加利利的卡纳的婚礼》而作呵,黑眼珠的我梦想的妇人,穿着象牙舞鞋在那些舞蹈的人们中,没有人像你舞步如飞。

我没有在帐篷中,在破碎的黑暗中发现你。

我没有在井边,在那些头顶水罐的妇女中发现你。

你的手臂像树皮下嫩绿的树苗;你的面孔像闪光的河流。

你的肩白得像杏仁;像刚剥掉壳的杏仁。

他们没有让太监护卫你;没有用铜栅栏护卫你。

在你憩息的地方放着镀金的绿宝石和银子。

一件黄袍,用金丝织成图案,披在你身上,呵,纳塔——伊卡奈,“河畔之树”。

像流经苍苔间的潺潺溪流,你的手按在我身上;你的手指是寒冷的溪流。

你的女伴们白得像卵石她们围绕着你奏乐。

在那些舞蹈的人们中,没有人像你舞步如飞。

伊昂妮,死去多年道路是空旷的,这片土地山的道路是空旷的花朵沉重地低下了头。

它们徒然低头。

约瑟夫·庞德(美国)人物简介

约瑟夫·庞德(美国)人物简介
• 1904年至1911年
• 在英国和美国的报社担任过记者
• 在伦敦和纽约的学校担任过教师
⌛️
庞德在1914年移居美国
• 受到朋友的邀请,来到美国定居
• 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02
约瑟夫·庞德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约瑟夫·庞德在诗歌领域的成就

庞德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 反对战争和暴力
庞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 对战争的反思
• 对人性的探讨
约瑟夫·庞德的现代主义倾向

庞德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 强调诗歌的创新和实验
• 反对传统的诗歌形式和技巧

庞德的现代主义倾向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 对传统的挑战
• 对个性的强调
⌛️
• 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 善于的诗歌作品涉及多种主题
• 对战争的反思
• 对人性的探讨
• 对文化的传承

⌛️
约瑟夫·庞德在翻译领域的贡献

庞德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
• 他翻译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和东方文学作品
• 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庞德的翻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他能够忠实地传达原著的精神
• 同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庞德的翻译作品对后世翻译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被后人广泛借鉴

⌛️
约瑟夫·庞德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观点
庞德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 认为浪漫主义诗歌过于主观和情感化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赏析】《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一首描绘地铁站景象的现代诗歌,作者是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疏离感。

通过这首诗歌,庞德试图捕捉城市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并表达出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背景及作者】埃兹拉·庞德(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以及古希腊诗歌的影响,注重语言的简约与意境的深邃。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创作于1912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主题及意境】这首诗歌以地铁站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群中琐碎的瞬间,表现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诗歌中的意象生动,诸如“人群中的一面镜子”、“五月的绿色叶子”等,传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

同时,诗歌以地铁站为象征,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疏离与孤独。

【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庞德的诗歌语言简练,富有意象。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将不同场景和时间的事物并置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人群中的一面镜子”与“五月的绿色叶子”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此外,诗歌的韵律独特,采用短句与长句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地铁站拥挤与繁忙的氛围。

【诗歌的价值和启示】《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现代城市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城市人与自然、快节奏与宁静之间关系的窗口。

诗歌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同时,这首诗歌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分析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庞德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

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十句诗

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十句诗

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十句诗在20世纪早期,美国文坛出现名噪一时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其中埃兹拉·庞德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地位能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比肩。

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我国古典诗歌元素以及日本俳句,为东西方诗歌的融合做出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十句诗,体会诗歌背后的深意。

埃兹拉·庞德出生于美国,在美国大学读历史、古典文学专业。

他曾先后四次赴欧洲,并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英国、法国、意大利,他不断追求和探索诗歌创新道路,研习普罗旺斯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拉丁文话等,从中吸取养分,成为当时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备受推崇和尊敬。

意象主义诗歌理论的形成是埃兹拉·庞德的一大贡献,尤其在意象主义运动的前期,他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他打出意象主义旗号,招兵买马,扩大影响,并发表第一部意象主义诗集。

在他的主张下,意象主义诗歌形成短小、硬朗、节奏自由、语音口语化为特色的文学特质,又彰显曲折玩味的艺术意境,以求得对事物真谛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埃兹拉·庞德对意象主义有着更深的阐述,他认为意象不单纯表现出诗人的思想,它是经过过滤后,用文字展现出能量。

另外,他认为,意象是诗人的“染料”,因而让诗歌能够与其他文学形式相通,同时彰显出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质。

再有,意象派诗歌反对浪漫主义情感上的泛滥,以营造出诗歌的独特品行。

虽然他不怎么懂中文,但他是一位虔诚的中国文化的追随者,他也将中国介绍到西方的一位重要人物之一。

他喜欢中国诗词,推崇儒家经典,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诗就是一个宝库,对他自身而言,中国诗就好比希腊之于文艺复兴。

不过,因为埃兹拉·庞德不懂中文,他才会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以想象,这也成为其备受争议,名誉扫地的根源。

埃兹拉·庞德翻译过一部诗集《华夏集》,他从一百五十余首诗中,筛选出19首,其中“诗仙”李白的诗就包含12首,可见他对后者的崇拜。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表达和形式技巧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他大量运用了东方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庞德的诗歌:
1.《在地铁站内》:
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以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为意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瞬间美感。

庞德将人脸与花瓣、地铁人群与黑树枝相互对照,形成了一种底片叠印般的传神效果。

2.《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幻影般闪现的面庞,
湿而黑的树枝上花瓣片片。

这首诗同样是庞德的经典之作,以简短的两行诗描绘了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树枝上的花瓣。

通过这种形式,庞德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韵味和东方美学意境。

庞德的诗歌以意象派手法为特点,强调诗人对生活场景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表达。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为美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埃兹拉·庞德作品

埃兹拉·庞德作品

埃兹拉·庞德作品姓名:埃兹拉·庞德出生年代:1885-1972职业:诗人、评论家。

国家:美国简介:1885年生于美国的爱达荷州。

1908年他来到伦敦,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当时文坛诗风的意象派运动,开创了美国现代派文学的先声。

庞德一生的著述颇多,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

他的早期诗歌遵循意象派的理论,用准确、鲜明、含蓄的意象来表达事物,文字简洁,通俗上口,并富有流畅的音乐美。

他的某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西方社会中商品化倾向和市侩气息对文艺的侵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境遇。

不过,他的诗也有内容空泛、一味追求形式和个人色彩太浓的缺点。

诗观:1912年,庞德发起成立意象派,1913年3月在《诗刊》发表文章,宣告了意象派的三条原则:1、直接处理“题材”,不论其是主关的或是客观的都要如此;2、绝对不用无助于表述的词;3、在节奏方面,按乐句的节奏来创作,而不是按节拍机的节奏来创作。

1915年又在《意象派诗选》序言中增加了三条原则:1、使用普通口语的语言,但总是用准确的词——不是差不多准确的词;2、创造新的节奏,提倡写自由体诗,但并非一定要这样做;3、选择题材要绝对自由。

庞德曾写信给《诗刊》主编哈丽特.蒙罗说:“写诗应该想写散文一样。

诗歌的语言必须精炼,除了高度凝练(即简洁)之外,同口语没什么区别。

必须杜绝文邹邹的书面语,不必拐弯抹角,不必用倒装句。

诗歌的语言必须像莫泊桑的最漂亮的文字一样简朴,又像司汤达那样凝重——客观,再客观,然后是表现客观。

”作品:在地铁站台人群中这些面孔突然出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英文原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这首诗并不是用“花瓣”比喻人的“面孔”,而是“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叠加在“人群中这些面孔突然出现”的画面上,表达了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上见到一张张漂亮的面孔时的惊喜之情。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篇一」诗人庞德(Pound)在现代西方作家中应是与中国最有缘分的一位诗人了。

满面的胡子,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又时常戴一顶草帽,使他更像一位在田间劳作的中国农夫。

这副打扮如在中国,大概是没有人将他视为一位大诗人的。

只有从他那双炯炯的目光中,他才能感得这位农夫非同一般。

双目中所发出的这股才气十足的光芒,使得人们不得不相信此人不凡。

就是凭着这双富有创造力的目光,将庞德推到了意象派诗歌的顶峰人物。

丝毫没有绅士外表的庞德却有着一双诗人的目光,与他生活在同时代的作家,福克纳也是一副农夫的外表,但当他戴着领带站在书架前却很有一副绅士的派头的,但幸运的是世人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外表而拒绝他们,人们只认诗人的才气。

庞德诗的意境也是最接近中国诗歌的。

通过意象的显现,去表达诗人的情感,不仔细的去体会,人们也常常会将庞德的诗认为是出自中国的某位诗人之手。

刻意从中国的诗歌去引发灵感的庞德,所学到的大概只是一种皮毛的东西,要进入中国诗歌的骨髓,在远离这块土壤的美国怕是难以达成的,因为那儿的水土与空气都无法产生出中国诗歌的那种意境。

作为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的《在地铁的出口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最初由庞德写成时竟有上百行。

站在地铁出回处的庞德面对着黑压压的人群,诗人庞德的确有太多的感叹。

面对着这个后来成为了经典的意象,诗人眼前闪过的是大自然中的一枝树条和依附在树条上的花朵。

这花朵并不灿烂,也不耀眼。

被雨水打败了的花朵如同扑面而来的无数张脸庞,麻木而毫无灵性。

这大概就是二十世纪西方众人真实的写照。

百行的诗句,反而搞乱了诗人的所刻意要表达的本意。

此时,诗人脑海中闪过了简约而传神的中国诗歌的风韵。

于是,百行的诗句被他简约成了只有二行: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庞德

庞德

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现代文学领军人物。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先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哈密尔顿大学。

庞德是叶芝的学生。

詹姆斯·乔伊斯的挚友,艾略特的同学,海明威的老师,且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很影响。

庞德早期从事意象主义(imagism )的写作。

后来由于意见的相违,渐渐的庞德脱离出意象派,1917年之后他开始了现代派(modernism )的写作。

庞德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诗歌如俳句诗的写作形式及特点。

除此之外,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他自称为儒者。

经他改编并翻译了《神州集》、《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

很遗憾,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庞德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庞德后期传向法西斯主义,在二战爆发之前,庞德就来到意大利,在当地组织了一个反美广播电台,支持墨所里尼。

他被以叛国罪逮捕。

他在好友的劝说下,通过装精神病人,躲过了叛国罪的审判,被关押在华盛顿伊丽莎白医院13年。

期间他在诗歌大放异彩,获得了国家文学奖。

被释放后,他又回到意大利并死在那里。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庞德《在地铁车站》的18种译文1.在地铁站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罗池)2.地下车站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钟鲲)3.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幻影;潮湿又黑的树枝上的花瓣.(成婴)4.在伦敦的地铁车站里这些脸的幻影在人群中,一条潮湿的、黑色枝干上的点点花瓣。

埃兹拉庞德

埃兹拉庞德

200803010018 本二班李静埃兹拉·庞德生平简介以及作品特点分析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的著名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

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1908年庞德的第一部诗集《灯火熄灭之时》意大利威尼斯自费出版。

1909年,他的诗集《人物》在伦敦出版。

1910年他的文集《罗曼斯精神》出版。

文集内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译作及他历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见解。

庞德在他早期诗作中就显示出独创精神和渊博的学识,1912年他成为芝加哥小型杂志《诗歌》驻伦敦通讯员。

1914年他与多萝西·莎士比亚结婚。

1915年庞德发表了他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萨的遗稿而译成的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及两个日本戏剧集。

在伦敦期间他发表的另外两部著作是:《向塞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致敬》和《休·赛尔温·毛伯利》。

1921年庞德移居巴黎,1924年迁居意大利热那亚东南的拉巴洛。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和雕塑家、画家、音乐家都有广泛的联系,对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庞德在1914年至1916年间与爱尔兰诗人叶芝交往很密切。

他敬佩叶芝,以叶芝为师。

叶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

庞德曾帮助詹姆斯·乔伊斯出版《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帮助艾略特整理删节《荒原》的初稿,并向出版社推荐出版。

他在巴黎结识并帮助海明威,帮他出版了第一本书。

[美]埃兹拉·庞德诗选

[美]埃兹拉·庞德诗选

-086-诗刊马永波 译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年—1972年),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和最重要的诗人与理论家。

庞德1920年完成的《休·塞尔温·毛伯利》组诗是对他此前诗歌中的浪漫抒情风格的一种反拨,充满了对英美现代社会的辛辣嘲讽,是庞德诗歌现代性转型的关键之作,这组庞德决定离开伦敦时创作的诗,是对他前期艺术生涯的回顾与反思。

这组诗风格硬朗而紧凑,充满了大量引用材料、反讽和文化隐喻,预示着《诗章》的百科全书式的性质,其复杂性迥异于田园牧歌式的单纯,而呈现出标准现代主义的晦涩。

此后,至少英语诗歌彻底改变了面貌,告别了维多利亚的抽象和“情感的摇摆不定”。

庞德分析了现代文明的错误价值对艺术市场和艺术家事业的影响。

庞德的批评是双刃剑。

首先,他谴责那些庸俗的民众,他们重金钱胜于生命,重利益胜于美。

其次,他批评现代艺术家对现实的逃避,面对时代的压力,他们要么放弃,要么皈依享乐主义和唯美主义。

庞德在诗中要回应的是,在“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遭到要求艺术“对社会目的有所帮助”的挑战时,一个严肃诚实的艺术家该如何在审美自律与社会担承之间达到平衡。

休·塞尔温·毛伯利(上部节选)埃兹拉·庞德为选择墓地而作的颂歌I三年以来,他与时代脱节,努力要复苏僵死的诗歌艺术;维护旧有意义上的“崇高”。

从一开始就错了——不,几乎不是他的错,因为他生于一个半野蛮的国度,不合时宜;决心要从橡子里榨出百合花;因渎神而遭神谴①;以鳟鱼作假饵;“我们知道辽阔的特洛伊的一切苦难”②没堵住的耳朵听得见;略微偏航,避开岩石因此,那一年,大海阻止他靠岸。

他真正的潘奈罗佩是福楼拜,他在强行留人的小岛滞留;观察喀耳刻美丽的头发而不是日晷上的铭言。

不受“世事变迁”的影响在他人生的三十年华③他被人们彻底遗忘;这个事例并不能给缪斯的冠冕增光。

IV这些战争,无论如何,都有人相信,[美]埃兹拉·庞德诗选译介① 原文此处只有一人名,卡帕纽斯(Capaneus),系从阿尔戈斯派来进攻底比斯的七雄之一,他吹嘘宙斯的雷电也不能阻止他登城,结果被雷电击杀。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
〔美国〕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赏析】
庞德作为意象派及美国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他的诗歌作品及艺术批评理论受到20世纪文学界的极大注视。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他极有代表性的意象派作品。

这首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

据诗人回忆,在巴黎一个地铁车站上,在人群簇拥之中,突然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美丽妇人的面孔,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诗人将这种印象先写成了一首31行的短诗,一年后经两次删改,完成这首仅仅两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意象派早期发轫者们曾提出了并非“神圣禁令”的三条原则,简单地讲就是:直接处理,用词简洁,应用音乐旋律。

庞德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原则,这首诗给我们以直接的感触,有如电影的镜头由远推近,突然呈现的感觉打入了灵魂中久已的渴求。

庞德讲:“‘形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绪。

”在一个地铁车站上的感觉在诗中所体现出的已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视觉印象,意象的叠加,互相幻化,把人的内在心理的复杂性给予了表象化的表现。

这首小诗题目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题目向读者交代了下面两句诗出现的环境及地点。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庞德受东方诗歌影响的痕迹。

“人面桃花”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意象,“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也带有浓郁的东方水墨画的韵味。

(林莽)。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 1931 How to Read, essays • 1933 ABC of Economics, essays • 1933 Cavalcanti, three-act opera • 1934 Eleven New Cantos: XXXI-XLI, poems (New York) • 1934 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us, poems (London) • 1934 ABC of Reading, essays • 1935 Make It New, essays • 1936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by Ernest
(London) • 1915 Cathay, poems / translations • 1916: Gaudier-Brzeska. A Memoir (London) • 1916 Certain noble plays of Japan: from the manuscripts of Ernest
• 富士の風や 扇にのせて 江戸土産
• 初しぐれ 猿も小蓑を ほしげ也
•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仏達
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 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 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 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 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

那个疯魔的诗人|艾兹拉·庞德诞辰130年

那个疯魔的诗人|艾兹拉·庞德诞辰130年

那个疯魔的诗人|艾兹拉·庞德诞辰130年艾兹拉·庞德1885.10.30-1972.11.1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现代文学领军人物。

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沙呦哪拉,艾兹拉·庞德!by 罗永浩口述这是一个不要诗歌的年代,特以此文献给那些牛人。

理性的人当不了诗人,与就是说,诗人的思维都是混乱的,见实了艾兹拉·庞德诡异的一生,才知道诗人的思维还真他妈的不是一般的混乱。

早年的庞德才华横溢,特别在文学方面,很早就显现出非凡的天分,写出来的诗巨牛无比,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声望。

天才和疯子的大脑几乎没有区别,这一点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一旦疯狂的人迷恋上某一样东西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而这个糊涂蛋更可怕,他疯狂的迷恋上了政治,从此开始了他悲壮而又有点戏剧的一生。

通过几年的研究,他贯痛了整个西方的历史,对比东西方文化,导致了他对当时的西方社会深深的不满。

疯狂的人总是会做出疯狂的举动,他要用行动改变现状,他思考了几年,最终迷上了墨索里尼,坚信墨索里尼是上帝派到堕落的西方世界的使者,来拯救西方人民脱离火坑,在二战爆发之前就跑到了意大利,帮莫索里尼组织一个著名的反美广播电台,由于他在文学界的声望,把那个电台搞得有声有色,让大洋彼岸的大山姆大叔焦头烂额。

后来盟军登陆,意大利战败投降,他也成了墨索里尼的牺牲品,当了美军的俘虏。

因为当时的引渡条款不健全,他被仍到了意大利的一个苦窑(就是监狱),在那关押了六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庞德同时是一个汉学家,现在很多人崇洋媚外,而他是崇中媚华,他在坚信墨索里尼的同时也坚信是古时的某个神创造了汉字,在他眼里没有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他可以把中国的古文当成故事会来看。

他对汉文化的迷恋已经疯狂到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整个意大利找不到一家中餐馆,这个国家就他妈的完蛋了”。

庞德

庞德

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启示:
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人的美好感觉稍纵 即逝;正如美丽的面孔只显现给留心体察的 人们一样;正如花瓣长在粗鄙丑陋的枝条上 一样;正如花瓣给人欣喜、亲和的感觉,湿 漉漉的黑色枝条给人恶心、厌烦的感觉一样。 “一个地铁车站”是是现代社会的缩影,它 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事象,但在庞德的眼 里他只看到两个字:“美”和“丑”。
一张张脸孔的幻影在人群中鬼魅般浮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犹如湿漉漉的黑色树干上绽放的朵朵花瓣.
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Ⅰ《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
诗(one-image poem)。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 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

这首诗能反映出意象派诗歌的两个重要特点:
①诗心怪异是现代派诗的特点之一,尤其在这 首诗中,意象玄妙,句意悬隔,更增添了诗 意的模糊性。不光是每句诗的本身意义不明 确,而且两句诗组合在一起意义取向正是相 反。
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⑴apparition一词的翻译非常关键,它颇为诡 异,原有幻象、异象等出现之意,还有鬼怪、 幽灵之意,在这里被译为“幽灵般显现 ”。 ⑵第二句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把 这些面孔暗喻为许多花瓣,其中花瓣之喻,在 世界各民族中都应是美好的、鲜艳的、亲切的, 似与鬼怪之喻、幽灵之喻取意相反。 ⑶造成读者试欲沟通诗作的本意、诗人的创作 真意联系的障碍。让读者产生理解的沟坎、陷 阱,这就是现代派诗尤其是意象派诗的主要特 点。
Ⅱ诗的两行互相依存。apparition是幻象、幽灵,使

诗章

诗章

人生必读之六十五——《诗章》2011-06-14 05:58:11| 分类:人生必读| 标签:庞德诗章天堂诗人社会|字号大中小订阅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

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埃兹拉·庞德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

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Personae)(A Lume Spento)在意大利威尼斯自费出版。

1909年,他的诗集《人物》1908年庞德的第一部诗集《灯火熄灭之时》在伦敦出版。

1910年他的文集《罗曼斯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出版。

文集内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译作及他历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见解。

庞德在他早期诗作中就显示出独创精神和渊博的学识,1912年他成为芝加哥小型杂志《诗歌》驻伦敦通讯员。

1914年他与多萝西·莎士比亚(Dorothy Shakespeare)结婚。

1915年庞德发表了他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萨(Fenollosa)的遗稿而译成的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Cathay)及两个日本戏剧集。

在伦敦期间他发表的另外两部著作是:《向塞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致敬》(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vs,1919)和《休·赛尔温·毛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1920)。

e.pound翻译家庞德及翻译理论简介

e.pound翻译家庞德及翻译理论简介
语言的动态性
庞德认为语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 翻译中,需要考虑到原作的时代背景和语言演变过程,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意。
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庞德的翻译理论强调文化的传递和交 流,通过翻译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 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东方文化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转向论
认为翻译应该考虑文化因 素,注重在文化背景下的 理解和表达。
e.pound翻译家庞德
04
的翻译理论
重视原作、忠实原文
庞德认为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原文 ,尊重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力求在目 标语言中再现原作的风貌。
他主张翻译应追求自然而非机械式的 对应,强调对原文的内在精神、作者 的情感和语言的韵律进行深入理解。
庞德认为翻译是再创作的过程 ,通过翻译可以将原作的思想 、情感和风格完美地传达给读
者。
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对后来 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对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全 面的梳理和分析,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 如未涉及庞德翻译的具体作品分析等。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是对庞德翻译的具体作品 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翻译风格和特点,以 及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此外,还可 以进一步研究庞德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 的比较和对比,以及其在现代翻译研究中的
翻译理论概述
03
翻译的定义
01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文字转化为 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旨在尽 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 格。
02
翻译涉及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 理解和把握,以及在两种语言之 间进行转换的能力。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诗人庞德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资料 点击数:750英美现代派是一个与黑手党相似的秘密小团体,那么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就是教父。通行的文学教材里总要给庞德封一个“设计师”(architect)的头衔,但他大概对任何图纸和工程(不论是帝国工程还是小圈子工程)都不感兴趣。话虽如此,从乔伊斯到弗罗斯特,整整一代现代主义者,却大都是在庞德的友情和帮助下登上历史舞台的。美国《诗歌》杂志(前两年,这家奄奄一息的老牌诗歌杂志突然得到一位匿名富孀高达一亿美元的遗赠,上了花边新闻)前任编辑出版了一本该刊历年来作者和编辑的通信集,里面满是庞德为当时默默无闻,日后声名大噪的诗人出版处女作时同编辑讨价还价的斑斑“劣迹”。一位书评作者快人快语地指出,此书虽有史料价值,但作为读物,是凡有庞德出场的时候就好玩,没有庞德的时候就乏味。
“文艺复兴以来“完整的人”的人文主义理想影响不到他;希腊理想主义和他无关;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对此他没有什么不满;他就是他的时代、他的人民。他之所以是一个天才,就在于他在一个伟大的远景里看到他自己和他的功能。他知道他是一个开端,而不是一个在经典意义上完成了的作品”。
对这位曾努力从中国古代诗歌中汲取营养的美国现代派诗人,我们的回报也许只能是这样一种指向他人的自我意识:
庞德的诗歌主张不难勾勒,但离开他的诗歌写作实践及其社会空间去讨论他的理论,只能是隔靴搔痒。在此,我们不妨暂且从他对另一个美国诗人,严格地说是第一个美国诗人,即惠特曼的态度来窥探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历史内容。
作为现代派诗人,庞德力图打破传统的狭隘束缚,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语言,通过诗艺的创新,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强度向诗歌内在丰富性的边界冲击。在这个意义上,惠特曼正好代表了美国诗歌粗糙、大大咧咧、自我中心、缺乏形式的自我意识等倾向。对欧洲和东方文化无限神往的庞德对“扬基佬”惠特曼的不以为然可想而知。用当代中国“诗江湖”语言,惠特曼大概正是庞德必须“打倒”的前辈,“杀掉”的父亲,“祭旗”的牺牲。但事实上,作为现代派“掌门人”的庞德对惠特曼却始终保持了一种超越诗歌、超越现代派美学、甚至超越艺术本身的敬意。 在“一个同盟”(”A Pact”)这首名作中,庞德把《草叶集》的作者称为“倔头倔脑的父亲”,而把自己比作“已经长大的孩子”。这个孩子已经“能够自己交朋友”,而那些朋友的世界和父亲的世界也许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但“惠特曼,长久以来我憎恨你”这样的宣言却挑明了一种更深的历史、文化、政治和民族认同上的血缘关系,在这种父子冲突中,一种新的创造力及其历史的、集体的连续性被明确意识到了:
你的信息也是我的信息,但对我来说,它只能取自中国这棵大树的浆液和纤维。我在你的诗里听见了伐木声;我已准备好在新的木料上雕刻。我知道我是一个开端,而不是一个在经典意义上完成了的作品。让我们在一个伟大的远景里相互致敬。
庞德的《诗章》(Cantos)被人视为一部现代诗歌的圣经,其实它倒更像一本异教徒的天书,可惜其建制化的社会效用似乎不过是为学院里一代代庞德专家提供了终身教职。今天的庞德好象已经完全窒息于“意象派”或“法西斯走狗”之类的文学或政治标签,也很少还有人在意庞德当年在现代主义的大街小巷里东闻西嗅,到底是在找什么东西。他的“清除一切形容词的油彩,直接处理事物本身”和“以简练的语句在瞬间中表现思想和感情的复杂性”的口号固然早已是现代派的老生常谈,但在当时,这种姿态对应着什么样的新经验、新震惊,却不再有人去细想了。
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个吓唬人的问题。我们应当尽量向过去学习,我们应当研究其他民族在同样的环境下所取得的成功,我们应当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 (“论文艺复兴”,《文学论文》,西川译)
这就是为什么庞德常常被人想当然地认作唯美主义和唯我主义的极端代表,但细读他的作品,我们却能看到他不时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反戈一击。对现代诗以“死” 为象征的非时间化和反历史倾向,对各种颓废和自恋,庞德表示出极大的冷淡:
你砍伐了新的木料 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 我们来自共同的浆液和根茎 让我们结成同盟
显然,在“我必须走向你”这样的意识中,一个更大的历史性存在抓住了诗人,它的巨大的能量灌注了诗,把它变成自己的声音和形象。通过庞德的阅读,惠特曼不再是 “伐木者之歌”、“我歌唱一个人自身”、“布鲁克林大桥”这些“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作者,而是一个传统,一个源泉、一个不断回到自身的同一性,那个“合众为一”的“一”。它就是美国。这个“半野蛮的国家”(《为选择墓地而作的颂诗》)是一棵蓬勃生长的树,它的浆液和根茎代表着一种比诗歌更基本的真理和力量;它的结构和形式就是美国诗歌的内在结构和形式。不如说,庞德明白,他只能通过“美国”进入诗歌,而不是沿着诗歌逃离美国。庞德在此几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让美国诗歌为诗歌本身带来一场复兴。他作为先锋派诗人的彻底的世界主义,他对希腊、罗马、普罗旺斯、伦敦、中国、日本的热爱,虽然在审美层面上是真诚、不容怀疑的,但在文化或文化政治的层面上,不过是“为了使我们自身更强大”。
不受“世事进展”的影响, 他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不过才 三十多岁的年纪;这个例子 不会给缪斯的冠冕增添一分光彩
(《为选择墓地而作的颂诗》,梁秉钧译)
将近一百年前,年轻的庞德从欧洲回首眺望美国,在一个前辈美国诗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倔头倔脑的父亲”。他随即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传达给人们的活生生的信息只能取自美国这棵大树的浆液和纤维;他要传达的信息就是我要传达的信息”。庞德并不把这个信息视为一种个人秘密,因为它就是他所看到的活生生的美国。他在惠特曼身上看到的是美国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