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与狄金森

合集下载

惠特曼与狄金森诗歌中的“蜘蛛”意象——男权主导下的女性意识

惠特曼与狄金森诗歌中的“蜘蛛”意象——男权主导下的女性意识
赞美 了充满 生 机 的新 大 陆生 活 ” [ 】 ] l 。与 惠特 曼 相 反 ,女 诗人狄 金森 除了年 少时短暂 离家 求学 ,之后 的生活 大多 隐居家 中 ,喜欢沉 思冥 想 ,一生朴 实无 华 ,在元 人知 晓 的情 况下创作 了大量 的诗歌 。虽然 是 一位女 诗人 ,但 “ 和惠特曼 一样 ,她 的激进 风格 影 响 了美 国乃 至世界 的现 当代 诗歌 走 向” [ 1 ] 1 。 无 论是惠 特曼还 是狄金森 ,都喜欢 吟咏 自然之
me i r t o u t i t s e l f,
t h P m. E z ] 4 6 z
从 自己体 内吐 出一 缕 一 缕 又一 缕 的 细 丝 ,
不 断 地 抽 出丝 来 , 不 知 疲 倦 地 加 快 吐 丝 。 ] 7
通过 采用 “ f i l a me n t ”( 细丝) 一词 ,惠特 曼使 用 科学 的描述性 语 言来 介绍 蜘蛛吐 丝 的过 程 ,在他 的笔下 ,蜘蛛 吐丝是 一种本 能 。蜘 蛛 可以不 断地从

男性 与女性 的经济 独立
在 《 一 只沉 默而坚 韧 的蜘 蛛 》和 《 一 只怀抱 银
线 团 的蜘 蛛 》这 两首诗 中,沃特 ・惠特曼 和艾 米丽

中 ,对蜘 蛛吐 丝 的描 写 与前 者 则截 然 不 同 ,其 中 ,
蛛 丝使用 “ s i l v e r b a l l ”( 银线 团)一词 :
物 ,使用 “ 草 ”“ 花 ”“ 鸟” “ 时 间”“ 季 节”等 意象
I t l a u n c h’ d f o r t h f i l a me n t ,f i l a me n t ,f i l a ~
Eve n u nr e e l i n g t he m ,e v e r t i r e l e s s l y s pe e di n g

瓦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初探

瓦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初探

瓦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初探作者:戴甜甜钟媛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先简要介绍惠特曼和狄金森生平与创作,后阐述两者在时代背景、文学流派、诗歌思想、文学历史等六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从生活阅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诗歌韵律等五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二者为现代诗歌先驱、开拓者和诗坛巨匠的称号乃实至名归,他们对美国现代派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美国诗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可以为研究他们的作品寻找新的视角。

关键词:惠特曼 ; ;狄金森 ; ;比较 ; ;诗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92-01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耗尽毕生心血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著名女诗人,是19世纪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著有狄金森诗集(1894年两卷)和诗集(1890年卷和1891年卷)。

惠特曼和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和美国双峰耸立的伟大诗人,他们共同为美国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一、惠特曼和狄金森生平与创作回顾1.瓦尔特·惠特曼生平与创作瓦尔特·惠特曼于1819年5月31日出生在纽约长岛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先后做过勤杂工、印刷厂学徒、乡村小学教师等职。

他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世界文学名著。

1839年开始文学创作。

1855年创作了第一版诗集《草叶集》。

1873年他因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养病期间仍坚持增补《草叶集》。

1873年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

1892年重病去世。

他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

《草叶集》是他一生创作的总汇,他歌唱民主、自我、自然和生命,被称为具有美国精神和美国气质的诗人。

2.艾米莉·狄金森生平与创作狄金森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艾默斯特镇,她在那里接受中等教育,之后进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

诗人的思考 蒲柏 惠特曼 狄金森 叶芝

诗人的思考 蒲柏 惠特曼 狄金森 叶芝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在阅读《诗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叶芝》的过程中,我深感杨道的洞察力和归纳能 力。他巧妙地提炼出四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威 廉·巴特勒·叶芝——的思考方式,将他们的诗作与思维方式进行了有趣的结合。这不仅让我更 深入地理解了这四位诗人的作品,也对诗人的创作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在蒲柏的诗中,文德勒发现了“微缩、模仿以及嘲讽的观点”。蒲柏的诗作精细入微,每一个词 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诗是对于人生和人类存在的深思,同时也是对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独特理 解。他的思考以一种微妙而机智的方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 到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与蒲柏的精致不同,惠特曼的诗作中充满了力量和热情。他的思考主要体现在“誊写、重复以及 抵御诱惑”上。
接下来是沃尔特·惠特曼。杨道将惠特曼的思考方式定义为“誊写、重复以及抵御诱惑”。这一 描述非常符合我对惠特曼的理解。惠特曼的诗作强调自我表达和个性解放,他的诗歌形式自由且 具有强大的表现力,重复和誊写成为他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阅读感受
同时,惠特曼的诗歌也总是在抵御各种形式的诱惑,试图在文字中寻找和建立一种真实和自由。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杨道的描述中,狄金森的思考方式是“对连续 性的改造和梳理”。她的诗歌充满了意象和隐喻,她的句子常常断裂但又充满了力量,这正是她 对连续性的改造和梳理所带来的效果。狄金森用她独特的诗歌形式表现出了她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她的思考方式无疑是她诗歌创作的重要驱动力。 最后是威廉·巴特勒·叶芝。杨道将叶芝的思考方式归纳为“形象化思维与论断式思考”。这一 描述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叶芝的创作风格。叶芝的诗歌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他常常将抽象的思考 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场景表现出来。他的诗歌也充满了论断性,直接表达出他的观点和态度。 这种形象化思维与论断式思考的结合使得叶芝的诗歌既具有深厚的哲理又充满生动的艺术性。

惠特曼和狄金森诗歌风格异同

惠特曼和狄金森诗歌风格异同

惠特曼和狄金森诗歌风格异同
答:惠特曼和狄金森诗歌风格的异同是惠特曼为生存和毁灭高歌--曲,而狄金森对生死做了极富哲理性的深度思考。

具体如下:惠特曼和狄金森的诗篇脍炙人口,发人深省。

惠特曼为生存和毁灭高歌--曲,而狄金森对生死做了极富哲理性的深度思考。

惠特曼认为,“最大的诗人并不是写得最好的人,而是给人启发最大的人:不是其意思可以一目了然的人,而是给你留下很大的余地去渴望、去抒发.去研究,留下很多的东西由你自己去完成的人。

”这一点,惠特曼与狄金森无疑都做到了。

他们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的诗篇,将一直引领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惠特曼与狄金森“生死”诗歌比较

惠特曼与狄金森“生死”诗歌比较

惠特曼与狄金森“生死”诗歌的比较摘要著名美国诗人惠特曼与狄金森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所作生死主题的诗歌风格与看法却迥异。

惠特曼以豪迈大气的风格歌唱生死,认为生死是循环往复的自然进程;而狄金森以内省风格见长,她笔下的生死,痛苦与美好并存。

关键词: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生死主题风格看法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与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两位最著名的美国诗人。

由于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贡献,他们的名字被一同最先刻在纽约市圣约翰大教堂的“美国诗人之角”。

他们是并驾齐驱的美国现代派诗歌先驱,“上承浪漫主义余绪,在部分作品中的表现毋庸讳言;下开现代主义先河,已经得到一致公认(江枫译,译者序)”。

作为蜚声美国文坛的诗人,他们都不讲究押韵,“都好像从不曾有人写过诗似的(江枫译,译者序)”。

尽管生活在同一时代,且同为传统诗歌革新者,惠特曼与狄金森所作生死主题的诗歌风格与看法却迥异。

惠特曼以豪迈大气的风格歌唱生死,认为生死是平等幸福、循环往复的自然进程;狄金森却以浅吟低唱的内省风格见长,她笔下的生死痛苦却无限美好,因为唯有经历生之孤独痛苦,才能获得生之丰饶欢乐,唯有经历死亡之痛,才能走向永生。

二风格篇美国著名文学史家罗伯特·斯皮勒认为:“到1890年,美国文学未来发展的两条道路已明确地标出:一条是朝着接受自然与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条是内向探索意识、传统、克制以及对形式的关注”(斯皮勒,131)。

这论断与惠特曼和狄金森诗歌所展示的风格契合:惠特曼代表第一条道路,狄金森则沿第二条路发展,二人诗风可谓迥异。

1 惠特曼豪迈壮丽的生死之歌惠特曼经历坎坷丰富,十一岁即开始做勤杂工、学徒、排字工等。

作为时代歌手,他接受自然与事物本真的美,歌唱美国人和美国生活,诗风洋溢蓬勃生机与激情。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收稿日期:2020-6-16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

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从青年时期开始就选择过着隐居的生活。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中写了近1800首诗,但生前发表的仅7首。

她和沃尔特·惠特曼被认为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两位诗人。

在她所写的诗歌中,自然诗多达500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她的自然诗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开阔的视野,充分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关心和喜爱。

加上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女性作家,所以她的自然诗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了她作为女性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挑战日益严峻”(刘畅 等,2018),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女性意识也慢慢崛起,因此,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在当今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生态女性主义概述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时,许多女权主义者把环境问题也视为女权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于是生态女性主义应运而生。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是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庄筱钰 王旭霞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之一,她一生中共创作了500多首自然诗。

她的自然诗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关心和喜爱以及她作为女性对两性关系的独立思考。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剖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以揭示她的自然诗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思想以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生态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26-0029-04以“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的出现为标志的,这个术语最早由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法兰克·澳博妮(Francoise d ’Eaubonne )于1974年提出。

惠特曼与狄金森宗教观中的“美国精神”解读

惠特曼与狄金森宗教观中的“美国精神”解读

惠特曼与狄金森宗教观中的“美国精神”解读作者:刘曲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7期【作者简介】美国诗人惠特曼美国诗人狄金森惠特曼与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或豪迈奔放或清新婉约地真实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对政治的深刻思考和期待。

江枫先生曾这样评价道:“惠特曼的艺术境界是宏观的、外向的;狄金森则倾向于微观、内省。

如果能用‘豪放’表述惠特曼诗风的主要特征,也许可以说狄金森的艺术气质近乎‘婉约’。

”[1]但无论如何,他们诗歌的精神内核和文学价值却是一致的,他们共同推动着美国民众和美国社会不断前行。

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在主导人们思想的宗教信仰上,清教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已经逐渐解除,在文学创作领域,浪漫主义所倡导的奢靡之风也渐渐淡去,人们迫切地希望寻求一种全新感受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激荡。

与此同时,美国在政治上摆脱了英国的压迫,获得了彻底的独立,在经济上由于经历了南北战争也终于摆脱了南方蓄奴制对北方工商业发展的局限,美国正在探索着完全体现美国特征的美国形象,一种属于美国自己的自由、民主、独立的民族情感开始萌生。

由此,在思想领域,一群有识之士开始迫切寻找能充分体现美国精神的话语方式,能真正具有美国人烙印的美国文学家的出现。

惠特曼与狄金森的出现正契合了这一特殊而意义重大的时代的要求,可以说正是他们让美国诗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现代”面貌,让美国民众找到了可靠的思想寄托,让美国社会找到了光明的发展方向,让美利坚民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美国气派”。

作为影响西方社会思想体系的纲领性内容,宗教思想左右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深刻的影响更鲜明地体现在文学家的作品当中,因此,对两位诗人宗教观的深入剖析能给我们进一步领悟其所体现的“美国精神”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一、惠特曼的宗教观惠特曼出生于一个社会底层家庭,父亲是一位木匠,靠帮别人修房子谋生,他身材魁梧、性格倔强、不善言辞,在孩子们面前总是摆出一副权威的模样,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教友派,是希克斯的崇拜者(教友派是新教的一个派别,主张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主张人人平等,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希克斯是教友派左翼,主张反对任何形式化的教义和宗教生活)。

艾米丽-狄金森及其死亡诗

艾米丽-狄金森及其死亡诗

艾米丽?狄金森及其死亡诗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一生钟情于死亡主题诗歌的创作。

文章认为社会历史因素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一,少年时居住在墓园对面,经常面临对死亡的思考;第二,她所处的时代及宗教环境使女诗人对死亡这一宏大主题进行探索;第三,由于从小在家庭里缺少爱以及孤独的一生,使她频繁地涉及死亡主题。

标签:狄金森;死亡;诗歌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与瓦尔特·惠特曼一起,被并称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对她的文学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自但丁以来的西方诗人中,艾米丽·狄金森是除莎士比亚以外展现出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人。

”[1]确实,作为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女诗人,狄金森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卓越的创造力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多维立体的艺术空间。

她一生诗作1775首,涉及到多种主题,而“死亡”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

她的诗集与书信集的编辑托马斯·约翰逊曾感慨说,“与她地位相当的诗人也在许多作品中将死亡放在重要位置,但是艾米丽·狄金森却到了不同寻常的地步。

她以种种方式把它融入了五、六百首诗中。

”[2]这样,仅从数量上而言,狄金森的死亡诗就占了其毕生诗作近三分之一的比重。

威斯布赫甚至认为“几乎狄金森的每首诗都与死亡和终结有关。

”[3]一实际上,狄金森对死亡话题的热衷并非仅仅始于做诗的成年时代,她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而她在十岁至二十五岁所住的房间正对着一座墓园,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窗前经过。

年仅十五岁时,她就曾在给一位同龄朋友的信中讲述了自己两年前亲历的一场死亡,并且极为详尽地描述了死去的女孩美丽圣洁的面貌。

几年以后,她又在给另一封信中向朋友讲述曾设想的自己死去时的摸样。

她在信中充满诗意地写道:“我试图想象自己紧闭双眼,穿一袭白衫,胸前落着一片雪花,会是什么样子。

美国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及其作品

美国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及其作品

美国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及其作品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1892年),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中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 ,l811年-1896年),女作家,生于康涅狄格州。

她对黑人奴隶的遭遇十分同情,她写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了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的残暴和黑奴的痛苦。

小说赞扬了伊莱扎夫妇所代表的黑人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解放而作的斗争,同时也推崇汤姆所体现的逆来顺受的基督教博爱宽恕精神。

小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但也遭到奴隶主的诋毁。

1856年她发表了根据黑奴起义领袖德雷德·司各特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

艾米莉·狄金森(又称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年-1886年),美国传奇诗人,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

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然而周遭众人对她的不解与误会,却丝毫无法低损她丰富的创作天分。

根据统计,艾米莉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与新近发现的25首。

作品有《我一直在爱》《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狂野的夜》《风暴之夜——激情之夜!》《头脑,比天空辽阔》《神奇的书》等。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910年),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1916年),19世纪美国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艾米莉·狄金森逝世130周年我安安静静地活着,只为了书册

艾米莉·狄金森逝世130周年我安安静静地活着,只为了书册

艾米莉·狄金森逝世130周年我安安静静地活着,只为了书册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和华尔特·惠特曼是美国诗歌星空中的双子星,她的生平和诗作绝妙地诠释了伟大的诗人如何超脱肉身所处的时空。

艾米莉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在一个叫做安默斯特的僻静小镇上度过了默默无闻的一生,后半生几乎足不出户。

但这丝毫没有妨碍她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诸多二十世纪的大诗人,如T.S.艾略特,罗伯特·弗罗斯特,W.H.奥登等人。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中说:“除了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她魅力的顶峰前我们遇到了最杰出的心灵,这是400年来西方诗人中绝无仅有的。

”/ 艾米莉·狄金森:诗与日记选 /狄金森经常用的一个公式是眼睛被‘挖出来’,这可能指她自己的视力问题,或是她终年自闭在她二楼的卧室里。

但它也影射罪恶的伤害,仿佛她用力踩了自己的眼睛,就像《李尔王》中的克劳斯特一样。

也可能她的失明是由于对邪恶生活之神秘的阳光注视得太久。

——卡米拉·帕格利亚◤挖出我的眼睛之前挖出我的眼睛之前我也喜欢观看——像其它有眼睛的生物尽管知道别无用处——但是今天——有人告诉我——我可以拥有自己的天空——我告诉你我的心将撕裂——无法承受——我的——草甸——我的——群山——森林无边——星空浩瀚——我能拥有如此之多用我有限的双眼——振翅翻飞的鸟——黎明的琥珀之路——是我的——我刮目相看——人类的新闻让我麻木——如此安全——试想——只有我的灵魂栖在窗格之上——别的生物鲁莽地——睁着眼睛——望着太阳——徐淳刚译狄金森的家乡安默斯特,关于她的建筑无处不在◤那里有一道斜光(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那里有一道斜光,在冬日午后——压抑,犹如大教堂乐音的重量——天国的一击,它给我们——伤痕无迹可寻,但是内里起了变化,意义,无人可以——揭示——哪怕些许——这是绝望的印戳——威严的折磨在逼人的空气中——当它来临,万物倾听——阴影——屏住呼吸——当它离去,像死亡的一瞥留下的距离——王家新译◤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心酸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孤独的歌者与世俗的自我:狄金森与惠特曼诗歌个人主义之比较

孤独的歌者与世俗的自我:狄金森与惠特曼诗歌个人主义之比较

默生 ( R a l p h Wa l d o E m e r s o n , 1 8 0 3 — 1 8 8 2 )在 《 自立 》
( S e l f - r e l i a n c e ) 一 书 中 所 宣 称 的 如 出 一 辙 — — 追 求 极 致 的独 我 ( t h e i n i f n i t u d e o f t h e p r i v a t e m a n ) ” ② 牛 目 会 的凝聚力带来不利 影响 . 从 而 影 响 个 人 的福 祉 。 其 “ 惠 特 曼 是 一 位 世 俗 的 自我 和游 侠 诗 人 . 行 走 实. 在托 克维 尔f A l e x i s d e T o c q u e v i l l e , 1 8 0 5 — 1 8 5 9 ) 7 比之 下 ,
的传统. 同 时 也 见 证 了 美 利 坚 合 众 国 成 长 的 过 程 他 们


用各 自不 同的方 式 .展 示 了各 自对 个人 主义 的 不 同理
人 头 一 次 切 身 体 会 到 。原来 自由是 如 此 美 妙 的东 西 不管从事 什么职业 . 只要能吃苦 耐劳 . 就 能 成 为 上 帝 的宠 儿 , 获得 令 人 炫 目的财 富 。 在 这一 时期 . 与 个 体 主
十分 有 限 . 因 此而 萌 发 的想 象 却 十分 深 邃 她 的 诗歌 充 对 神 秘 主 义 的微 妙 为代 表 的保 守 主 义 者 进 行 了 激烈 的论 战 论 战 的 结 果 满 了对 身 边事 物 细 致 人 微 的 观察 . 是各派思潮的妥协 ( 美 国宪 法 就 体 现 了 这 种 妥 协 ) 。 从 感 受 . 以及 对 简 单 生 活 充 满 伤感 和忧 郁 的爱 。 艾米莉 .

名人对狄金森作品的评价

名人对狄金森作品的评价

名人对狄金森作品的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当谈到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诗人时,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名字必然会被提及。

她的作品以其复杂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内容而闻名,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之一。

许多名人曾对狄金森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对她的才华和意义给予了高度赞扬。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诗人兼评论家厄休拉·沃尔多·爱默生(Ursula Wardour Emerson)对狄金森作品的评价。

爱默生认为,狄金森的作品展现了高超的诗学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她所表达的主题涉及生死、爱恨、人生哲理等广泛而深刻的议题,其诗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

爱默生认为,狄金森是一个非凡的诗人,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诗人和读者。

除了爱默生,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也曾对狄金森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哈代认为,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她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邃,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宇宙等诸多复杂议题的思考和感悟。

哈代认为,狄金森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在19世纪的美国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她的作品为女性文学开拓了新的领域,值得后人深加研究和传颂。

此外,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卢姆(Harold Bloom)也对狄金森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布卢姆认为,狄金森的诗歌是美国文学的瑰宝,她的作品凝聚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布卢姆认为,狄金森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她的作品传达了对生命、爱情、宗教等重要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作家和读者。

综上所述,狄金森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她的作品展现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启发和震撼。

许多名人对狄金森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是一位非凡的诗人,其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加品味和领略。

艾米莉狄金森论文:艾米莉狄金森的出世选择与入世倾向

艾米莉狄金森论文:艾米莉狄金森的出世选择与入世倾向

艾米莉狄金森论文:艾米莉狄金森的出世选择与入世倾向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几百年来备受瞩目,在美国甚至是世界诗坛独领风骚。

由于狄金森隐居的生活以及精神上的内敛,使得众多学者对其生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这位隐士女诗人的入世倾向和其的出世选择来探讨这位生前默默无闻,死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入世倾向;出世选择一、概述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enson)(1830--1886)被视为20实际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迄今为止,在这个人迹罕至的精神领域里,狄金森和惠特曼代表了19世纪美国心灵拓荒的最高才智。

”(评论家威廉姆斯1972)但正是这样一位富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一生写下了1776收拾个,但仅有14首在其生前发表。

可以说,生前狄金森从未被诗坛认可,也没有在诗歌创作上获得成功。

这里不得不提到狄金森的出世生活的选择。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受到的思想熏陶是严格的清教思想。

少年时接受的是正规教育,虽然生活十分单调,并且一度对所受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但这些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狄金森而后的入世的倾向一定的影响。

她从25岁开始断绝与外界的交往,深居简出,文学创作30年。

二、狄金森的出世选择和入世倾向(一)从狄金森对社会的态度分析由狄金森留下的大量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出,狄金森拥有极为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强烈的表达欲望。

虽然她极力封闭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我们还是能从她的作品中找到狄金森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

“她和超验主义者们一样,反对过分强调商业化,赞同反对蓄奴的自由共和主义,认为过时的政治制度应当在革命中随风消逝;对穷人富有同情心。

”对于当时社会上老弱病残的下层人民,狄金森从来不吝啬对其同情。

“那乞讨的孩子过早的死去,有几分由于寒冷,有几分由于奔波力竭的双脚,也许由于这世道,这含笑,有礼,残酷的世界,走着寒武纪的古道,听不见畏怯地求饶,面包,善心的太太,行行好,再生乳天国的孩子们中间,那奔波力竭的双脚能否胀气,是否会忘记那赤脚的岁月,那刺骨的寒风,冻雨,为一个便士而祈求的小手,那时曾高举起来,向不知褴褛的人乞讨,一件寒衣而徒劳”在这首诗中,狄金森批评了造成孩子们衣不蔽体,饥寒交迫,惨死于无情的世道。

瓦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初探

瓦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初探

瓦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初探本文先简要介绍惠特曼和狄金森生平与创作,后阐述两者在时代背景、文学流派、诗歌思想、文学历史等六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从生活阅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诗歌韵律等五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二者为现代诗歌先驱、开拓者和诗坛巨匠的称号乃实至名归,他们对美国现代派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美国诗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可以为研究他们的作品寻找新的视角。

标签:惠特曼狄金森比较诗歌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耗尽毕生心血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著名女诗人,是19世纪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著有狄金森诗集(1894年两卷)和诗集(1890年卷和1891年卷)。

惠特曼和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和美国双峰耸立的伟大诗人,他们共同为美国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一、惠特曼和狄金森生平与创作回顾1.瓦尔特·惠特曼生平与创作瓦尔特·惠特曼于1819年5月31日出生在纽约长岛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先后做过勤杂工、印刷厂学徒、乡村小学教师等职。

他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世界文学名著。

1839年开始文学创作。

1855年创作了第一版诗集《草叶集》。

1873年他因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养病期间仍坚持增补《草叶集》。

1873年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

1892年重病去世。

他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

《草叶集》是他一生创作的总汇,他歌唱民主、自我、自然和生命,被称为具有美国精神和美国气质的诗人。

2.艾米莉·狄金森生平与创作狄金森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艾默斯特镇,她在那里接受中等教育,之后进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

自25岁起,她开始谢绝社会交往独自边读书边写诗。

她生前只公开发表几首诗,且没什么影响。

惠特曼与狄金森爱情观中的“美国精神”解读

惠特曼与狄金森爱情观中的“美国精神”解读

惠特曼与狄金森爱情观中的“美国精神”解读作者:刘曲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8期19世纪的美国正值社会转型期,经历着从政治到思想到文化的全方位的重要转型阶段。

在这一时期的美国,政治上,美国已完全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拥有了绝对的独立主权,人民希望能在自由民主的号召下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统一;思想上,传统的宗教信仰开始动摇,人们迫切希望能冲破传统宗教的清规戒律去寻找真正的心灵家园;文化上,浪漫主义已走入穷途末路,虚无缥缈的风花雪月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胃口,人们期待着寻找一种途径能完全代表现在的美国社会风貌,真切体现现代美国人的精神追求。

整个时代呼唤着能真正代表美国精神的文学家的出现,惠特曼与狄金森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成为了美国十九世纪社会转型期的典型代表作家,成为了这一时代“美国精神”的最完美的代言人。

二位作家对美国文坛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开辟了美国现代主义的先河,他们赋予了美国诗歌以浓郁的“美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影响两位作家一生的爱情观中去进行解读。

一、惠特曼狂放的爱情观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诗人惠特曼一生都未曾经历过真正的爱情。

诗人一生独居,只是在晚年时遇到了对其诗歌狂热崇拜的安妮.吉尔克利斯特太太的不懈追求。

五年中,安妮.吉尔克利斯特太太不断的用书信表达着自己对惠特曼的爱慕,但惠特曼本人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有在自己人生处于低谷的一段时期在她家住上一阵子而已。

诗人毕生的爱完全献给了自己的创作事业,献给了伟大的诗歌。

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诗人内心没有对爱的独到的理解,在诗人著名的诗集《亚当的子孙》和《芦笛集》中,诗人大胆而狂放地表达了自己对男女之爱和男人之爱的理解。

在《亚当的子孙》中,诗人赤裸裸地对男女的性爱进行了大胆的描述:“爱,他们肉体的生活、意义和存在,好奇地看着我在这里沉睡后苏醒,那些大幅度旋转的周期再一次给我带来了,色情的,成熟的,看来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吃惊的,我的四肢以及在其中永远战栗的火,由于某些最奇妙的原因,我既然生存,仍然窥见和看透,她满足于现在,满足于过去,夏娃在我身旁或后面随行,有时走到了前头,我也同样跟着她行进。

美国在我们眼中是一首诗

美国在我们眼中是一首诗

美国在我们眼中是一首诗
初版《草叶集》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直接覆了文学精英们的文学理念。

当艾米莉·狄金森被询问是否读过惠特曼时,她尖酸地回答:“我从不读他的书——据说非常不雅。

”谁知这个不雅的诗人后来与她这位“美国诗歌之母”齐名,滑稽的是两人从未有任何互动。

惠特曼一直强调“美国在我们眼中本身就是一首诗”。

秉持着这个理念,他的创作主题基本围绕美国本土文明、历史和文化展开,他的书信见证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内战期间,惠特曼在华盛顿地区战地医院做志愿者,四处募集钱款,给受伤士兵分发零食、日用品和零钱等,为他们读书,代写家书。

他结交很多年轻士兵,有些退役或回家养伤之后与他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更有几位成为他的亲密朋友。

他在医院听来的战地故事成为他战争主题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他比很多人都更了解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理创伤。

作为一位残酷战争中的局外人,惠特曼的同情心和救助行为替他赢得了“民主诗人”的荣誉,虽然他从未觊觎。

在留存的上千封信件中,惠特曼与母亲的通信占据了极大数量。

他和母亲的通信话题涉及诗歌构思,诗集修订,天气变化,衣食住行等,事无巨细。

他不厌其烦地向母亲复述各种细节。

他一生未婚,仅有的一次跨越欧美大陆的笔友式恋爱最终败在他自己的犹豫不决、懦弱或者残酷的现实里,他对母亲的依赖更加严重。

路易莎是一个想象力丰富,擅长讲故事的家庭主妇,她既要面对情绪不够稳定的丈夫,
家庭经济危机,还要忙着照顾有各种问题的子女。

她在艰难的处境下开朗乐观,成为诗人笔下最理想的母亲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米莉·狄金森在诗歌的形式上,一反传统的格律诗,转而寻求适合表达自己理念和感情的方式,并着重内心探索。狄金森常常捕捉一瞬间的思想,描绘稍纵即逝的景物,促使人们把眼光从身边的琐事移开,注视自然,从而睿悟出人生的隐秘。她强调直觉,强调强烈、瞬间的感官反应,强调意象。狄金森的诗歌内容广泛,主要围绕死亡、永恒、爱情、自然等传统文学主题,表现其对灵魂深处的内省探求,并以其风格独特而著称,备受关注的是她诗中大量地使用意象和“迂回”策略。她甚至被称作一个“谜”一样的人。长期以来对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热点”所在,因此也出现了对其诗歌主题的不同诠释。
在艺术上,惠特曼的诗歌是不精致的,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随意的。就像一股山洪,从山上跌跌撞撞的滚下来。但正是这种不精致的诗歌,在非常广泛的层面上引起了美国各个阶层的人的共鸣。
这里面一种非常年轻的感觉,正因为年轻,所以对古老的英国诗歌的贵族传统就是一种反叛。
这是典型的平民诗——年轻、自由,无所顾忌地歌唱。你们想一想,从前在贵族沙龙中吟诵、品唱,可是等到惠特曼出来了,工厂的工人、田间的农夫,白人、黑人,都可以吟唱他的诗歌。可以说这是一次诗的解放,是英语文学中的一次诗的解放。
母亲或年轻的妻子在工作时,或者姑娘在缝纫或洗衣裳时甜美地唱着的歌,
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
白天唱着属于白天的歌——晚上这一群体格健壮、友好相处的年轻小伙子,
就放开嗓子唱起他们那雄伟而又悦耳的歌。
(邹绛译)
《芦笛集》是后来增订的表达同性爱恋的诗集,不过迫于压力将诗歌中的许多男性称谓改成了女性。惠特曼在《展望民主》中说:“我们虽然还很难定义强烈而宜人的同志之爱,即男人间的感情依偎,但这种情爱却贯穿着救世原则,而这种原则并不以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当这种情爱发展成熟,深如人心时,一个民族充满希望与安乐的未来已经到来。”
狄金森生长在一个笃信清教的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清教主义的悲观和内省在她身上根深蒂固,而她自己又接受了超验主义的思想观点,这种内心的冲突广泛地体现在她的诗歌里,使她的诗歌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复杂主题。心理描写是狄金森创作的重要特点,在作品中侧重写意识活动与心理的真实是二十世纪现代作家的共同特点,而狄金森则是先行者。
他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草叶集》反映了美国在内战前后从农业经济发展到一个工业大国的进程,用一个新的乐观的声音歌颂一个新民族的崛起。惠特曼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诗人。在风格上,惠特曼彻底摈弃了古板的格律,用自由体的形式抒发自由的思想。在写意上,他受当时刚发明的摄影技术的影响,除了追求写真外,一行诗句捕捉一刹即遁的时刻,静态中表现出动感。
另一位革新诗歌的诗人是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她一生几乎从未离开过她出生的小镇,晚年更是足不出户,不见生人,与外界完全隔绝。她的诗歌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像惠特曼那样包罗万象。但她在摆脱旧诗体的束缚、创造新诗形式方面却与惠特曼不谋而合。她的诗歌诗行不多,口语色彩浓厚,不强调韵律,常常押半韵或完全不押韵,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受语法限制,但意象鲜明活泼,来自生活却又富有新意。狄金森一生写过1700余首诗歌,生前仅发表过5首。虽然她的诗歌以描写日常生活的普通事物为主,但内容深逮,别具一格。由于她经常探讨的有关死亡、爱情、自然、永恒、人的自我本质和宗教信仰等主题是20世纪诗人关心的问题,因此,她对现代派诗歌影响较大,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1955年出版的《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确立了狄金森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自由、平等和民主精神的伟大歌手。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吸收人民的意志和热情,将之熔铸为一部自由奔放、丰富庞杂的诗集《草叶集》,唱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新声,成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狄金森的爱情诗里,有强烈表达的眷恋,已经证明不可能知道谁是她的感情对象,也不知道她的诗歌想象成分有多少。她作品里的首要紧迫感来源不同,有她无力接受那个时代的正统宗教信仰,还有她对精神安慰的渴望。她把永恒称之为“洪水对象”,她既恭敬又反叛,用带有绝望的不确定性的诗句,来修改信仰的可信陈述。她的诗句,因其格言形式而著称,其机智,其韵律的微妙变化和押韵的无规则,其陈述的直接,和其大胆惊人的想象,赢得了20 世纪诗坛的广泛称赞并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惠氏是一个大众化的诗人,他将诗歌引进了平常的生活,让平常的人,平常的事件,都成为了诗歌的资源。他是一个用诗歌传播民主精神,用诗歌弘扬自由精神的人,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他对美国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比某些政治家还要大得多。
所谓美国气质,在他诗歌中表现得很充分。他的诗歌表现得俗啊,什么东西都可以出现在诗中,什么人都可以进入诗歌。在他所有的诗歌中,他都表达了一种自由的理念,表达了对人性解放的渴望与追求。
正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狄金森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才能到钟情的大自然中寻找真理。可以说,她与大自然的对话生动地记录了她信仰逐步成熟的轨迹,体现了她独特宗教观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经过长期的追求和思索,她终于构想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上帝,一个没有基督教的上帝,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她的“上帝”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至尊权威,而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和父权基督教相对立的女性的“上帝”。“上帝”从而再度成为她孤独世界中的陪伴者,寂寞灵魂的交流者和希望所倚的巨石。岁月流逝,她接二连三地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她的诗虽越来越多地表达出她对生命的困惑和对上帝的质疑,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因为“信仰退位/使行为渺小—/有一星磷火,/也比黑暗无光美好”。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
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生前一直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仅有7首诗被朋友匿名发表,她的诗歌在出版初期鲜有人问津。艾米莉去世后,人们却在她的抽屉中发现了近1800首诗的手稿。
爱米莉·狄金森身后的名声的开始,是从梅布尔-鲁密斯-塔德(Mabel Loomis Todd)和希金生(Higginson)编辑出版两卷诗集(1890年和1891年),还有她的一些往来信件(1894 年两卷)起。其他诗歌版本随后,其中很多为笨拙及不必要的编辑而有损。也就是在去世三十年后,她那打破传统格律的表现手段、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怪异的风格、自由的意象,受到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的推崇;而在她逝世七十年后的1955年,她的诗篇才以三卷诗集(Thomas H.Johnson ed.)的形式完整问世。
1819年5月31日(双子座)瓦尔特·惠特曼出生于纽约附近长岛西山区亨廷顿(Huntington)一个贫苦农家。他们家有遗传性精神病,他的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的神经都不正常。他们家是教友派信徒,反对教条、蔑视教规,“只需在心中寻找真理”,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一切教派平等,自由贸易,尊重土著,和平主义,不向任何人包括总统脱帽,不拘礼节。他仅仅读了几年小学。为了谋求生计,惠特曼先后做过勤杂工、印刷厂学徒、乡村小学教师等。
正因为这些诗作,她被誉为“最伟大、最具创造性的诗人”和“西方自萨福以来最伟大的女诗人”。就驾驭英语的能力而言,有的评论家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她与同时代的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一样,已被公认为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评论界还公认:狄金森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之一。狄金森是美国迄今最为伟大的女诗人。时至今日,尽管评论界对其诗歌文本的研究成果已经连篇累牍,却仍无法全面展现其诗歌艺术。
那些机械工人的歌,每个人都唱着他那理所当然地快乐而又雄伟的歌,
木匠一面衡量着他的木板或房梁,一面唱着他的歌,
泥水匠在准备开始工作或离开工作的时候唱着他的歌,
船夫在他的船上唱着属于他的歌,舱面水手在汽船甲板上唱歌,
鞋匠坐在他的凳子上唱歌,做帽子的人站着唱歌,
伐木者的砍,牵引耕畜的孩子在早晨、午休或日落时走在路上唱的歌,
1839年,惠特曼开始文学创作,写一些短诗、小说等。从1842年开始,他先后担任《纽约曙光》、《布鲁克林每日鹰报》、《自由民》等出版物的编辑、主编,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不断被解雇。
从1850年开始,惠特曼一方面从事体力劳动,一方面展开了旺盛的诗歌创作。《草叶集》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855年。当时的1000册一本都没有卖掉,全部送人了。只有爱默生称它是美国迄今为止所能贡献的最伟大而睿智的文学作品,并给他写了一封信。1856年9月再版的时候惠特曼将爱默生的信印在封底,从而得到了认可。
1973年,惠特曼因患中风而半身不遂,养病期间坚持进行《草叶集》的增补创作。1982年,荣辱一生的惠特曼因病去世。
惠特曼是一个真正的美国诗人,我这里说的不止是一个地域的观念,还是说一种美国精神。惠特曼是最具美国精神的,不仅如此,他还助长了、传播了美国精神。有人说过,美国的民主精神能够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两个文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说家是马克·吐温,诗人就是惠特曼。
惠特曼和狄金森是美国同一时代的两位伟大的诗人,开创了美国诗歌的新纪元。相同的时代背景使得这两位诗人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然而,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诗作各具特色,大相径庭。他们犹如那个时代的美国文学所生的龙凤双胞胎,各占半边天,以自己独特魅力共同撑起美国文学的一片蔚蓝天空。本文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为依托,以诗歌题材和文学风格为主线,去窥探和比较两位美国杰出诗人的异同之处
狄金森从小生活在基督教的文化氛围中,宗教传统的熏染造就了她骨子里的宗教精神,但她始终不愿皈依宗教。男性本位的基督教在她眼里并非神圣的真理;而个人的信仰对她来说,才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狄金森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真正的信仰,她大量的诗歌都描写了有关上帝和永恒的主题,表明了她对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她常用英国赞美诗的韵律来进行“自我挖掘”,作自我反省;而这些诗虽带有宗教色彩,却毫无宗教诗的说教口吻,反而使人掩卷深思,读来饶有情趣。在她的诗中,常出现与《圣经》相关的词汇,如上帝、天堂、地狱、罪孽、救赎以及不朽等;但它们也不再与教条有关,而成为她所要经历、怀疑、质问和思考的东西,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狄金森任意挥霍自己的想像,带给了读者“遍体冰凉”的诗的快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