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中形式的翻译与意境的把握_对英文诗歌的两种译文的评论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第一篇:浅谈诗歌翻译感受浅谈诗歌翻译感受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诗歌作为一种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的语言,其翻译就成为语言翻译中的难点。
通过这几节课对于材料上的学习,我对于诗歌翻译,主要是对于材料中《A Psalm of Life》三篇译文比较后的一些感受。
1.翻译诗歌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做翻译时,不能拿来就译,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翻译任何体裁的文章往往都要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整篇文章,才可以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也才可以恰当的去翻译。
要弄清楚作者的风格、文字特点、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的身世,出身哪一个国家、其写作的社会背景等一系列问题。
翻译诗歌也是这样,我们要去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才能翻译出诗歌的深层含义。
材料中的《A Psalm of Life》的作者郎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翻译中语言的应用一定要符合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2.标题的翻译标题对于整篇文章至关重要,标题的翻译也就更需要细心琢磨,标题的翻译也不可以凭空翻译,一定要在仔细品读整篇诗歌过后再翻译,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整篇文章的标题。
而同时,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标题有时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好像《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译成了“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
“psalm”的意思就是圣诗、颂歌,但问题是对于“life”的翻译,是译为人生还是生命。
单从,这三个标题的翻译,我偏向于“人生颂”,因为从三个标题来看,“人生颂”最简练,也最符合中文的表达,但是其实三个标题表达意思都是一样的。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
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标签:古诗翻译意境一、引言中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历来被视为传统文化之宝藏。
随着文化浪潮席卷全球,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国外,其中必然少不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
帮助世界揭开中国古诗优雅而神秘的面纱,也是翻译界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许渊冲,198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何谓有境界?王国维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如耳目”;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心境与情感的传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孕育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古代文人骚客历来以“境界”论诗。
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层次的表达,这是一种情景交炼、意与境浑的文学形象和美学境界。
(林晓芝,2012)这也使得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诗的真谛,在于忠实地传达原诗。
正如同钱钟书所说:“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二、《江雪》及其译本诗词中的意境也并非难以把握,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还可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意象来找到线索。
意象即古诗中借助客观景物表现主观情感的形象,“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典型的意中之象。
诗人选用的意象透露了主观情感。
很多诗歌中包含多个意象。
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不同意象之间以及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融,尽量做到以意象衬意境。
唐代柳宗元《江雪》一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和“万径”两个意象相互照应衬托,塑造了广阔无边、万籁俱寂的背景:远处峰峦叠嶂却无飞鸟,万径纵横交错却不见人踪。
对这两句诗的翻译,有如下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版本:版本1:No bird appears in hills,no trace of human on all trails.版本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文殊,1989)版本3:Birds in mountains fly and hide in places unknown,there are no human footmarks on any road I note.(孫大雨,1997)版本4: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许渊冲,1988)版本1采用了直译法,使用并列结构,诗句的原意能够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但由于没有把“千”和“万”这两个数词所要表达的“山”和“径”之多义翻译出来,因而缺乏一种气势,未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作者:黄晨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08期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文学体裁,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最高体现。
因此,很多人将诗歌这种文体定义为翻译难度最高的一种体裁。
因为诗歌的翻译存在一种最大的特点,即翻译的创造性。
然而,不同译者所创造出的不一样的翻译风格和译作,尽管充分体现了译者自身的创造性,有人认为,这种翻译行为使得翻译丧失了其原本韵味。
但是,也有人认为,无论译者如何发挥,都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准则,在译者进行自由发挥的前提,仍然不能跨越过某些特定的“界限”,即翻译的科学性。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出发,针对中英文诗歌的不同特点,并以自身翻译作品《The Golden Sunset》的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翻译心得体会就这个问题进行相关讨论,以论证诗歌翻译究竟是一种以艺术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还是一种以科学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
诗歌翻译科学性艺术性一引言一、前言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身就含有较多的主观因素,而对极具“艺术性”的诗歌翻译而言,只要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理解后,不同译者翻译作品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诗歌翻译的“魅力”所在。
而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而言,译者在对译作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翻译中的科学性的问题,导致了很多译作变成了译者完全的自我创造过程。
作为文学翻译领域中艺术色彩最强烈,艺术美感最丰富的文体,诗歌翻译的本身则是一种艺术体现。
在诗歌翻译中,呈现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翻译译者的目标和翻译方向,而翻译的科学性,则是对译者的最低层次的基本要求。
二、诗歌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诗歌翻译最理想的标准,莫过于在照顾到原文的语言的同时,又能将原诗中所需要表述的意境和精神同时照顾到。
但是,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往往会遇到取舍的问题,即遵循原作的精神和意境,以原作为向导,毫无保留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还是通过译者个人的自我理解和升华将诗歌翻译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字。
诗歌翻译中音_形_意三美的再现_基于_雨霖铃_两种英译本的评析
20 世纪初,英国汉学家韦利(Waley)认为译诗用韵会因声损义, 因此他把诗译成自由诗或散体诗,这就开始了诗词翻译史上的诗体 与散体之争。一般说来,散体译文重真,诗体译文重美,所以散体与 诗体之争就升华为真与美的矛盾。许钧教授指出,翻译求真而诗更 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也就是说,求真是最低标准, 求美是最高标准。[3]许渊冲先生在论及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时曾提出 过著名的“三美”理论:“意美”、“声美”、“形美”,即“译诗要和原诗一样 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 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4]
诗歌翻译中音、形、意三美的再现*
———基于《雨霖铃》两种英译本的评析
● 郭航乐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 晋江 362200)
摘 要:参照诗歌翻译标准从“音美”、“形似”和“意准”三 个 角 度 对 柳 永《雨 霖 铃》的 两 个 英 译 本 进 行 对 比 分 析,可 以 看 出 许 渊 冲 译 本 比 杨 宪 益 、戴 乃 迭 译 本 更 胜 一 筹 ,可 谓 是 音 形 意 三 美 皆 俱 ,为 古 诗 词 翻 译 不 可 多 得 的 佳 品 。 关 键 词 :《雨 霖 铃 》;诗 歌 翻 译 标 准 ;英 译 本 ;对 比 分 析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3.159 中 图 分 类 号 :H315.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4458(2012)03-0398-02
二、从音美角度比较《雨霖铃》两英译本
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中国诗词力求平仄协调、抑
扬顿挫、对仗工整,《雨霖铃》前后阕各五仄韵,分别为切、歇、发、噎、 阔、别、节、月、设、说,均押入声韵。英诗中也有头韵和尾韵,但其形 式比较自由,尾韵几乎没有一韵到底的,因此在英译中是很难保留汉 语诗词压韵的特点。比如杨译本就几乎没有规律的尾韵,是英诗中 的自由诗形式。许译本则十分注重译文的“音美”,采用了尾韵及两 行转韵的方式巧妙再现了原词中的韵律,其押韵方式为 AABB/CD- DC/EFGGFE/HHIIJJKKLL,体现在尾韵上为“chill- shrill,hour- shower,part- depart,gate-late,eyes- skies,way- away,lips -ships,old - cold,break - awake,trees - breeze,year- ap- pear,part- heart”。许译本押韵简洁明朗,注重韵律在表达诗意、 体现词人情感方面的重要性,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该词的节奏感 和韵律感。所以,按照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比较起来,许译本比杨译 本更胜一筹。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文学作品。
它可以通过押韵、音调和节奏等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不同的语言中,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中英文诗歌相互翻译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中英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凝练、深含意境,注重意境。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注重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十四行诗》中“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形象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深情和赞美之情。
中英文诗歌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对词语的深度和多层次的运用,常采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恐秋节近,天涯过此中”,通过对花将谢和人将散的描绘,表达了女子对离别的担忧和不舍。
而英文诗歌则更注重对押韵和音调的追求,常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
例如约翰·克莱尔的《I Am》中“a spirit in an earthly mould; / Embued with saddest hues of sky”, 通过押韵和形象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中英文诗歌的翻译也是一项艺术。
诗歌的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美感和表达手法,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理解。
在翻译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还需要注意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以使翻译更加贴近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由于中英文诗歌的差异,译者还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做出适度的调整。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首先,译者需要具有很高的语言功底。
要把一首诗歌完美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句式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这需要译者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地表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让译文与原文同样动人。
其次,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
文化是诗歌创作和译作的灵魂,每一个诗句充满着文化的气息。
因此,译者需要对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在将诗歌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译者也需要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译文在目标语言读者中的接受度。
最后,译者需要具备创作能力。
一首好的译作不应该只是直译,而是应该让译文在灵魂、格律、语言和美感等多个方面与原作相当。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义,还要注重译文的优美程度。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让译文与原文一样动人。
总之,中英文诗歌互译是一种极富挑战和创造性的过程,需要译者具备优秀的语言功底、广泛的文化知识和强大的创作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中英文诗歌互译这种文化交流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
诗歌翻译技巧简析
诗歌翻译的难点 • 意境。意境本身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态, 但这种抽象的形态,却能够表达出诗歌的 本质甚至灵魂。 • 诗歌的形式。准确的说,诗歌的形式包括 其内部的韵律以及外部的形式,韵律就像 是诗歌的声音,是诗歌的音乐特征;而外 部形式就像是诗歌的外衣,是诗歌区别于 其他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 文化因素。诗歌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 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Departure from the empire town at dawn 早辞白帝彩云间, bidding the town farewell when morning clouds hang low, 千里江陵一日还, a long trip through canyons I made in a mere day 两岸猿声啼不住, monkey cries were heard on either bank all through the day 轻舟已过万重山。 While the boat passed by mountains in a low
语言游戏很难英汉互译。
例如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人》的一个 片段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nt 没有夜莺能够唱出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更美的曲调来欢迎结对商 Of re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疲倦了,到一个阴凉的去处 Among Arabian sands; 就在阿拉伯沙漠的中央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杜鹃鸟在春天叫得多动人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也没有这样子荡人心魂 Breaking the silences of the seas 尽管他惊破了远海的静悄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响彻了赫伯里底斯群岛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摘要:本文从诗歌特殊性和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出发,探讨了意象与意义层面上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突出了采用模糊处理和增加言外之意等策略对原诗意境的翻译作用。
关键词:意境不可译性汉诗英译模糊处理一、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用现代语言来翻译的” [1]。
既然连同一语系内都有如此大反差,那“意境”能否翻译成英文就更讳莫如深了。
要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翻译成英文,且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尽管一些学者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Giles和我国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中英诗歌语言的差异还是意象的生成条件来看,意境皆具有不可译性。
1.中英诗歌之别的不可译性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运用意象。
所谓意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义是以意象为主要单位出现的。
中国诗歌“注重写意传神的粗线条勾勒,是一种仰观俯察、远望近看的空间性结构,客观物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诗歌“注重写实性的描写刻画,精致细腻,叙事性的时间链条较为分明突出,主体的议论抒情等介人诗歌是其特别之处”。
这些不同可以归结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诗歌重感性的直观把握,以微妙、委婉、简洁胜;西方诗歌重理性的逻辑分析,以直率、深刻和铺陈胜。
“中国诗歌中众多的意象群落所具备的发散力和审美的不确定性内涵,使其具有较强的韵味并且意象之间相互渗透交融,浑然一体”。
[2]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及诗歌语言的差异造成了古典诗词英译时在一定程度上的意境的不可译性。
2. 生成意境的条件的不可译性综合古今有关意境的探讨,“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汉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
汉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摘要]意境的传达是古诗英译工作者历来所追求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枫桥夜泊》一诗两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探讨古诗英译意境的传达问题,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使原诗的美学价值得到较全面的再现,做到形神兼似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意境诗化古诗英译我们都知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结合比其它文学样式更加紧密,有些诗歌甚至把诗的形式作为表现意象的重要手段。
因此,诗歌的翻译必须兼顾内容与形式,做到形神兼似。
那么,如何保持或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仅仅以英文散文或无韵诗的形式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显然是不够理想的。
勿庸置疑,汉诗英译首先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也可以说是的诗的诗意、诗境。
意境传译是一个原则,不容忽视。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简隽,蕴涵丰富,意境深远。
它常常超越语法关系的严格限制,在时空关系上拓展无限的境界,给人以超乎时空的艺术魅力。
叶维廉先生认为,许多中国古诗好象电影中的“蒙太奇”,“把意义单一、内容中立的画面镜头组合成意念性的脉络和系列”。
现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原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通过观察时空间的移动,捕捉住若干画面,以白描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旅思。
镜头从上到下,先是“月落”、“乌啼”、“霜天”,然后是“江枫,”、“渔火”。
接着变换镜头,由近及远,从“江枫”、“渔火”到“城外寒山寺”,又由远及近,从“寒山寺”到“客船”。
这种电影式的传意方式,实景实写,没有文字说明和解释,但字里行间却隐孕着张力,暗含着可感但又不可言明的朦胧和诗人霜夜愁思的意境。
根据英语语法要求,汉诗英译就是由不定位向定位,由不定关系向定关系的转换。
在此过程中,必须适当增添代词、冠词、介词、连词等功能词,确定时态、格、数的一定形式。
从语义内容上说,则是由隐向显,由含蓄向明露的转化,于是那种“意在言外”的含蓄美犹如古诗今译,在英译中是难以传译的。
如果过度强调译文与原诗形式上的一致,反而会“因韵害义”。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中英文诗歌互译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将中文诗歌与英文诗歌进行对应翻译,充分展示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魅力和美感。
在这项工作中,诗歌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诗歌鉴赏能力,才能将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英文诗歌互译的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歌示例进行探讨。
中英文诗歌互译是一种有益的文学交流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译者在进行诗歌互译时,需要深入了解原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种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美学的探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中英文诗歌互译是一种挑战和练习。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意象,而且要求诗歌的语言表达需要准确、优美、响亮。
诗歌翻译需要译者有非常高的语言功底和审美修养。
尤其是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诗追求言简意赅,咏物抒怀的还注重音韵和押韵;而英诗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格律的运用。
将中文诗歌翻译成英文,或将英文诗歌翻译成中文都是一种挑战,需要译者具备高超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
接下来,我将以一首具体的中英文诗歌为例来展示诗歌互译的魅力。
下面是一首“相思”诗,先列出中文原诗,然后是英文译文:《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Longing for You"Red beans grow in the south, and spring comes to how many branches.I hope you will pick more of this plant, this is the most longing thing.通过这首诗歌的对应翻译,我们可以看到中英文诗歌的互译之美。
在原诗中,作者通过红豆生南国的意象,抒发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红豆与相思之情呼应,通过文字之间的呼应,使诗歌更加抒情动人。
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浅析中诗英译
校园英语 /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浅析中诗英译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璐【摘要】中国诗歌英译历史由来已久,关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
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直译或意译是就翻译方法而提出的争论,对诗歌翻译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直译和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如何使直译和意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翻译。
【关键词】直译 意译 诗歌翻译一、引言近年来,全球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
与此同时,许多国内外的译者都在积极地向世界介绍引进更多出色的中国文学作品,而诗歌是译者的首选。
很多学者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在诗歌翻译中建议采用异化法;另外一些人坚持应在诗歌翻译中使用归化法。
这里的异化法和归化法即直译和意译的延伸,前者更多的讨论文化的相同点,后者更多的关注文本的意义和形式。
倡导应保留诗歌原语言韵味的译者偏爱直译法;认为诗歌翻译应该更多的适应目标语言的译者认为意译更为合适。
很多学者都对英诗汉译和汉诗英译有过讨论,本文将详细探讨汉诗英译,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翻译包括两部分:意义和形式。
在翻译的过程中,两者需要兼顾,不应该为了追求其一的完美而忽略另一方面。
二、诗歌翻译理论1.国内诗歌翻译理论。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并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严复以后的翻译理论研究没有不提及“信、达、雅”这三个翻译标准的。
许渊冲从读者的角度对严复的三个标准进行了解读:“信”意为使读者理解内容;“达”意为使读者产生兴趣;“雅”意为使读者能够去探索。
同时许渊冲提出了第二种翻译标准:三美——意美、声美、形美。
意美是指译文能够能够像原文一样打动读者的心灵;声美主要涉及到押韵、反复和韵律。
形美主要指行数、字数、对仗等诗歌形式。
三美中,许渊冲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声美,最后是形美。
矛盾赞同傅雷的汉诗英译时精妙之处应“神似”的翻译理论。
矛盾认为精妙之处是诗歌最重要的部分,只要精妙之处保留了,那么韵律和押韵等可以忽略,这也是汉诗英译时最要的标准。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翻译是一项挑战性极高的工作,特别是在翻译英文歌曲时,因为除了要准确传递歌词
的意思,还要保持歌曲的美学特点和节奏感。
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英文歌曲的汉译。
歌曲的意境是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英文歌曲常常通过押韵、修辞和隐喻
等手法来表达情感或传达主题,而翻译时需要细致入微地理解这些手法,并在汉译中尽可
能保持原文的韵律和意境。
当原文使用了特定的押韵规则,汉译则需要找到相对应的对仗
押韵方式。
对于一些比较具象的意象或隐喻,译者也需要寻找适当的汉语表达方式来保持
歌曲的美感。
歌曲的节奏感也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方面。
歌曲是以音乐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其词曲
之间的配合是其独特之处。
在进行汉译时,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曲的节奏特点和韵律感。
译者可以选择与原曲相似的汉语句式和节奏,或是通过谐音和押韵等方式来与原曲的韵律
互通。
歌曲的文化背景也是翻译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歌曲的理解和接受
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汉译时需要考虑到中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
译者可以适当
调整原文的表达方式和句式,以使中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歌曲的内容。
翻译英文歌曲应该是一项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美感因素的工作。
在进行汉译时,译
者应该注重歌曲的意境、节奏感、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并尽可能地保持原曲的美学特点,以传递出最接近原词的汉语意义和美感。
论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蕴藉以及文化差异英汉诗歌文化差异
论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蕴藉以及文化差异英汉诗歌文化差异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中变得很重要。
受其影响,文化已经成为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今日社会,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一种跨语际的行为。
作为诗歌的翻译,又该如何面对这种时代性的认同和期待呢?诗歌是以简短精悍凝炼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文情并茂的语言,把情感美、哲理美、自然美、意境美等融合起来,抒写心态性灵,表现内心情感和思想体验,用以陶冶性情,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文学样式。
从美学视角可以看到,诗歌翻译努力的方向就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翻译不仅涉及到语码之间的转换,而且涉及到文化代码系统之间的转换,翻译过程是从原语文化代码系统到目的语文化代码系统的转换过程,也是从原语文本接受者与原语文化语境(文化传统,价值规约及标准)到目的语文本接受者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转换过程。
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设法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在原语文化里一样的功效。
诗歌的节奏是翻译中常常忽略的问题,著名翻译家高健在其译作中通过停顿、四字格、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等方式,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节奏。
这些都是译界口碑很好的范例。
从高健的《英文诗歌一百篇》和《见闻札记》中的若干篇幅为例,就是在翻译中体现诗歌的节奏,并认为节奏是诗歌的内在属性,诗歌节奏和句式长短、词语选择等其他语言形式一样有其独特的意蕴和美学价值。
声律在散文体裁中有传达情感意蕴的重要功能,作为翻译要论证在英语诗歌翻译中再现声律审美价值与表情功能的必要性,在分析英汉语言各自音系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英语散文汉译过程中,如何使英语的重音节拍型节奏与汉语的声调型节奏适当匹配的问题,并提出以功能为基础的等效方法再现原文的声律审美价值。
文化翻译应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细致深入的对比研究基础上,了解不同民族在理解和思维上的差异。
不顾语言与文化的特点,一味按字面直译,照搬语言的结构形式,只会使原文化意义被扭曲误解。
诗歌翻译的文体意义透视_杜甫诗歌_佳人_的两种英译文分析
解释为
tired or wo rn- out horse, 疲惫衰老的马 #, 和 糟女
人, 如 you saucy little jade#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 第四版
增补版 )。汉语是美如玉的女人译为英语后变成了糟女
人, 读者会百思不得其解, 想不明白佳人的丈夫怎么会为
神气。这样的译作才是传神之作。对此, 沈雁冰先生也早
已作出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 单字的翻译正确和句调的精
神相仿, 是翻译要注意的两个条件。#
(萧立明, 2001: 72)沈
先生所说的精神相仿也就是指保持原文的话语特色。下
第 9卷 第 1期 ! ! ! ! ! ! ! !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 ! ! ! ! ! ! ! ! !
达原诗那种看似淡沉实则强烈的风格。
例 1. 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 #。
吴译: She says she comes from a good family, And now
declines in to the w ild country.
H erdan译: T he daughter of a good fam lly, she say s, But
#在牛津
字典中的解释为 人迹罕至的、荒僻的、偏远冷清的#
, 这一
词首先奠下了全诗孤独、忧伤的基调, 写出了佳人的凄清。
而且, 外国读者一看到
so litary
#
, 自然会想到华兹华斯的
名诗 孤独的割麦女 中的诗句
B ehold her, s ing le in the
fie ld, Y on so litary H igh land L ass! R eaping and s ing ing by he r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
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
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汉英诗歌对译的方法与要点
汉英诗歌对译的方法与要点【摘要】本文着重从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英汉诗歌互译策略探讨,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接受心理与特定语境等因素,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诗歌的特点;英汉诗歌对译;翻译原则;翻译目的;语境英语诗歌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比较直白,在感情手法上不如中国诗歌含蓄委婉。
本文主要从英汉诗歌对译的几个基本方面进行翻译方法的详细阐述,同时也将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诗歌对译的发展方向。
一、汉英对译的基本方法在张春柏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提到过四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形式翻译(formal translation);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扩张性翻译(expansive/free translation);模仿性翻译(imitative translation)。
简单地说,形式翻译追求的是译诗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通常是直译;阐释性翻译是面对广大读者的文学翻译的方法,追求的是诗歌的文学价值;扩张性翻译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翻译方法,改掉了原诗的风格和意象,还添加了自己对诗的理解和阐释,这种方法通常偏离原诗的主旨;模仿性翻译则是译者借用原诗的形式或思想,用自己的译入语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我们的日常翻译活动中常常提倡用阐释性翻译的方法进行诗歌的翻译,而另外三种方法则分别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Sweet day,so cool,so calm,so bright!甜蜜的一天,如此清爽、如此安静、如此明亮!给译文添加一些语言上或文化上必不可少的阐释性的词或短语,这种方法被称为“解释性翻译”或者“阐释性翻译”,其目的是向译入语读者传递源语的隐含义,使译文更加充分地再现原意。
再比如:Sweet rose,whose hue angry and brave.美丽的玫瑰,色泽红润艳丽。
这里也运用到了阐释性翻译的方法,使得原文的意思很好地传达给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回忆与感叹。后读到译文,对原文所传达的思想与意境有了更 旧草帽,是我惟一的爱,就像是你给我的生命,丢失了再也找不
加深刻的理解。 无论是从译者对原诗歌的理解,语言的选择,诗 到。
歌的节奏与韵律还是意境的诠释都是不错的译文。 本文将从这
妈妈,就在那年夏天,在往克利兹米的路上,我的草帽掉了。
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
其自身的特点,要将其丰富的感情与想象,优美的语言与旋律翻译出来,再现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需要译者对原文的
充分理解与把握。 本文将通过一首英语诗歌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翻译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
握诗歌的“三美”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9
通过两种译文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译好诗歌,需要深刻 地理解原诗的丰富含义以后,还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充分地把握 原诗的意境,还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与文学欣赏的基础,只有这 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诗歌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戴 伟 栋.新 世 纪 研 究 生 公 共 英 语 教 材[M]. 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出版社, 2004. [2]陈宏薇.新编英汉 翻 译 教 程[M]. 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4. [3]廖国强.英汉互译 理 论 、技 巧 与 实 践[M]. 北 京 :国 防 工 业 出 版 社 ,2006. [4]许 渊 冲 .翻 译 的 艺 术 [C].上 海 :中 国 对 外 翻 译 出 版 公 司 ,2006. [5]常霜林.诗歌翻译是一种文学再创作[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 ,2007,(4):60-61. [6]吕宝军,王治江. 诗歌翻译的意境再现[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06,(2).
Suddenly that wind came up
原文等值,但若脱离了字句谈风格,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Stealing my hat from me
首 先 是 标 题 的 翻 译 。 译 文 1 将 英 语 诗 歌 Straw Hat in the
Swirling gust of wind blew it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1578(2009)3-0028-02
1 引言
Mama, that summer
诗歌是一种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炼,富于节奏和韵
On the way to Klitsemi
律的文学作品, 要做到诗歌的翻译, 除了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
I lost my straw hat
译文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内心的感受, 在脑中勾勒出 一张张画面才得以译出这样优美的译文的, 译文 1 采取的是直 译,而译文 2 基本上采用的是意译。像“炎炎”“弯弯”这些词是作 者根据画面加入的。
另外,译文 2 充分考虑了语言与形式的节奏美等,难免会损 失 了 “意 美 ”。 与 原 作 中 为 了 表 达 感 情 ,几 次 重 复 了 “do you remember,”, 在 译 文 中 没 有 这 种 情 感 的 表 达 。 “Swirling gust of wind blew it Higher and higher”, 给人的感觉是风将草帽吹得 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的画面,与译作的“谷深不见底”表达的草 帽坠入深谷所展示的情景是有所不同的。 而译文 1 就是完整地 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3 结语
其次, 由草帽的丢失, 引起了往事的回首和内心悲伤的情 绪。 “No one could bring it back,Like the life you gave me ” 此句表达一种时光一去不复返。译文 2 的译者将其译成“一朝因 风失,吾心常凄凄”。一句“常凄凄”将作者的那种的内心的感受。
最后,有百荷的枯萎及蟋蟀的叫声,让作者十分感伤。 而译 者的一句“声声伤断肠”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感。 “情依依”“常凄凄”“伤断肠”这几个词把作者的感受描叙得很真 切,真正把这首诗歌的意境读懂了,能够引起译文的读者的深深 共鸣。 2.3.4 翻译方法
(上接 28 页) 再次,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译文 1 是对整个原文
的简单告白,没有将其深刻含义译出。译文 2 的译者尽可能以最 少的语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以少总多, 译文中的 “怜儿情依 依”,“声声伤断肠”就是最好的证明,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原 文作者的人到中年的无尽伤感,一个“断肠”就足以让读者体会 到丢失草帽引起的回忆与苍伤。
作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个体, 有意识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对学 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 通过不段调 整和完善, 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更加合理, 有效率。元认知 策略的掌握和使用离不开学习主体自身学习观念的转变, 能动 性的提高和学习任务的明确, 而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 意识更可以激励学习主体将元认知策略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去, 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Flavell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on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 developmental inqui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景, 及诗人的写作风格外, 还必须对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有所了
The lilies along the road wilted
解。只有正确、充分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才能使翻译
And wonder that straw hat
出来的作品与目的语诗歌的读者所接受,否则,不仅不能使读者
The crickets wept every night
Wind 按其字面含义译成是“风中的草帽”,而译文 2 的译者将其
Higher and higher
译成“草帽吟”就似乎比较符合古诗标题的风格。
Mama, that old straw hat
其次, 译文 1 的语言是比较直白的, 用平淡的语言来描叙
was the only
的,让人读来比较亲切,跟原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接近。 而译文 2
坠入深谷里
百荷已枯萎
Mama, do you remember,
谷深不见底
但闻蟋蟀唱
The old straw hat you gave to me
从此难寻觅
声声伤断肠
I lost that hat long ago,
2.3 比较分析
It flew to the foggy canyon
通过对原文诗歌与译文 1 和译文 2 的五言律诗的比较,其
2.2.2 译文 2
2 译文与原文的比较分析
炎炎盛夏天
此帽母所赠
2.1 英语诗歌原文
弯弯山道上
怜儿情依依
Straw Hat in the Wind
狂风骤然起
一朝因风失
Mama, that summer,
吹落旧草帽
吾心常凄凄
On the way to Klitsemi,
帽随狂风飘
如今山道旁
My straw hat flew down the mountains.
One I really love
所采取的五言律诗体,就决定了其语言是力求简练的,不像原文
But I lost it,
为了表达情感而采取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性的词语。 阅读译文 2,
No one could bring it back
我们仿佛能听到一个人到中年的人对时光已逝和对往事的怀念
Like the life you gave me
Mama, I wonder what happened to that old straw hat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Which fell down the mountain-side?
2.3.1 语言
And whirled out of my reach like your heart
评论译文, 最高标准当然是看能否最大程度地在风格上与
正确,充分地理解诗歌,还会使作品丧失其美感。
2.2 中文译文
诗歌的翻译是翻译中较难的一部分, 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2.2.1 译文 1
是很难传达其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在翻译中,遇到十分熟悉
妈妈,就在那年夏天,在往克利兹米的路上,我的那草帽,掉
的英文单词却不知如何表达。尽管每个词都认识,翻译也无从下 进了山谷。 妈妈,你还记得吗? 记得你给我的那顶旧草帽吗? 很
第6卷 第3期
Vol. 6 No.3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09 年 3 月 March 2009
论诗歌中形式的翻译与意境的把握
— ——对英文诗歌的两种译文的评论
胡立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在诗歌的翻译中,既要考虑其语言美,形式和节奏的美,还要考虑诗歌意境的翻译。 其中意境的把握是关键。 诗歌有
[2]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 1991. [4]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 Applied Linguistics,1999. [5]O’Malley M.& Chamot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6]程 晓 堂 ,郑 敏 . 英 语 学 习 策 略 [M]. 北 京 :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社 , 2005. [7]束 定 芳 .外 语 教 学 改 革 [M].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2004. [8]文 秋 芳.学 习 成 功 者 与 不 成 功 者 的 学 习 方 法 [J].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1995. [9] 应 慧 兰 . 新 编 大 学 英 语 [M]. 北 京 :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社 , 2000. 作 者 简 介: 马 桂 花(1980-),女 ,山 东 德 州 人 ,西 安 外 事 学 院 英 语 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