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012 1109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老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预计在国庆节后全校统一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通知同学查看研究生院网站。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自然观的发展主要有三阶段:第一阶段是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出现是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对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合理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内核,也吸收了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从而实现了对朴素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的扬弃。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19世纪是一个自然科学出大成果的年代。在这幅崭新的世界图景中,自然界并非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变化着的,这就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符合并预见了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以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先导的自然科学革命及其全部成果,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科学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的伟大贡献在于,它提出了并确定了劳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由自然历史向社会历史、由自然的进化向自然的人化转变的基础与机制。

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和发展规律及其天然自然的关系进行的概括与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

三者的关系: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2.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3.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第2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曾经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他认为,科学技术是比当时法国一些著名的革命家“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生产力也包括科学”。恩格斯在继承马克思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具体论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恩格斯首先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他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的这一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扮演的杠杆作用、革命力量的角色,为人们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的本质作用拨开了迷雾。恩格斯还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关系的深刻影响。科学技术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或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认识成果,是人们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精神产品,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方法、技艺、技巧等的综合,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辩证的,双向互动的。技术对科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科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科学对技术起着理论的知道作用,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看做是科技道德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与道德是统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对立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2. 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

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一、技术的本质

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主要有: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2、“装”和“备”的配合

3、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

技术的特征:1 .自然性和社会性。2 .中立性与价值性。3 .自主性和建构性。4.主体性和客体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6 .国际性与民族性。

在技术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⑴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⑵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⑶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