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学案
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冀人版《气象灾害》导学案
《气象灾害》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造成危害和破坏的自然现象。
气象灾害种类多样、危害程度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本节课将围绕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防范措施等内容展开学习。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龙卷风等;2. 掌握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掌握气象灾害应急处理和防范措施。
三、学习重点1. 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特点和成因;2.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3. 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和防范措施。
四、学习内容1. 气象灾害的类型及特点(1)台风:强度大,范围广,风力强劲,降水量大,可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2)暴雨:雨量大,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3)龙卷风:旋转风暴,风力极大,破坏力强,易引发房屋倒塌等灾害。
2. 气象灾害的成因(1)台风:海洋热带气旋;(2)暴雨:暖湿气流遇冷空气;(3)龙卷风:强对流天气条件下的局地旋转气流。
3. 气象灾害的影响及防范措施(1)台风:及时发布预警,做好撤离工作,加固建筑物;(2)暴雨:远离易涝地区,加强排水系统建设;(3)龙卷风:密切关注天气预警,避开高大建筑物等。
五、学习环节1. 理论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学习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2. 案例分析:结合历史上的气象灾害事件,分析其成因及应对措施,加深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3. 应急演练:设置气象灾害模拟场景,让学生模拟应对过程,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1. 查找本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成因;2. 思考如何有效应对气象灾害,写一份应急处理方案。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综合检测,了解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2. 学生可提出问题、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为未来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学案3:6.1气象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分布。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区、温带气候区。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 、亚洲和 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 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多发于 季节。
四、寒潮灾害1.成因: 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 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 地区的深秋到 时节。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对我国影响: 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 地区。
自主诊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危害。
2.能够识别不同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理解其含义并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
3.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保护环境、减少灾害风险的责任感。
二、知识梳理(一)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 级以上。
2.成因:广阔的热带洋面(海水温度在26.5℃以上)提供充足水汽;地转偏向力使气流旋转;一定的弱垂直风切变利于台风形成和发展。
3.特点: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常伴有狂风、暴雨、风暴潮等。
台风眼区风平浪静,云淡风轻;而台风云墙区风力最强,暴雨集中。
4.危害:1.狂风可摧毁建筑物、吹倒电线杆、破坏农作物等,如强台风可将大树连根拔起,掀翻屋顶。
2.暴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淹没城镇和农田,冲毁道路和桥梁。
3.风暴潮使沿海地区海水水位急剧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破坏港口设施和沿海养殖区。
(二)暴雨1.概念:24 小时降水量达到50 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于100 毫米为大暴雨,大于250 毫米为特大暴雨。
2.成因:充足的水汽供应(如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强烈的上升运动(如地形抬升、热力对流等)促使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3.特点: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可长可短、降水范围有大有小。
有时暴雨呈局地性分布,有时则影响大片区域。
4.危害:1.城市内涝,大量积水淹没街道、地下室、地下停车场等,影响交通出行和居民生活,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时,暴雨后街道变成河流,车辆被淹。
2.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冲毁农村房屋和基础设施,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3.山区暴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破坏山体植被,掩埋村庄和道路,阻断交通和通信。
(三)洪涝1.概念:因持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或因本地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造成积水内涝的现象。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气象灾害的风险和影响;3. 了解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措施;4. 提高防灾减灾的认识和能力。
二、导学重点1. 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气象灾害的风险和影响;3. 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措施。
三、导学难点1. 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导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观看一段关于气象灾害的视频,了解气象灾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第二步:观点诠释1. 请同砚们思考,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因素(如气温、湿度、风力等)异常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
2. 请同砚们根据气象灾害的具体表现,将其分类并简要说明各类灾害的特点。
第三步:风险分析1. 请同砚们讨论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风险和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农作物减产等方面。
2. 请同砚们思考,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减少这些影响?第四步:预警和防范1. 请同砚们了解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类预警信号和应对措施。
2. 请同砚们就如何加强气象灾害的防范工作展开讨论,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建设防灾工程、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方面。
第五步:总结反思请同砚们就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认识和能力。
五、作业安置1. 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的文章,包括定义、分类、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等内容;2. 收集一些气象灾害的案例并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六、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最近发生的气象灾害事件,并就此展开讨论;2. 组织同砚们进行模拟防灾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身的防灾认识和应对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重灾害防范,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要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让地理更加突出。
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自然地理和相关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地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努力工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中考地理成绩较低,他们对地理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辅修课”,所以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学要求1、认真学习大纲,深刻理解大纲中的内容和要求,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开展章传检查。
5、课本上的图片,图片下面的小字,活动的内容都作为正文处理。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
《气象灾害》教案:学习气象预警常识,有效应对突发灾害
气象灾害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气象预警常识,有效应对突发灾害。
本篇文章将介绍气象预警的常见形式和几种突发灾害的应对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气象预警常识,提高自救能力。
一、气象预警常见形式1、台风预警:一般由地方政府、气象部门发布。
主要是为了提醒人们在预警范围内采取防范措施,夺取宝贵时间应对台风风险。
2、暴雨预警:主要发布时间较早,以便公众提前“水上建筑物高耸,比岸边道路地面要高”,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灾害事故。
预警信息将包含区域、时间和气象条件等信息。
3、暴雪预警:主要为了提示公众在雪天里注意交通安全、慢行和避免外出。
同时,预警信息将包含区域、时间和气象条件等信息。
4、雷电预警:发布时间相对较晚,主要是为了防止人们在野外、室外死者和受伤。
同时,预警信息将包含区域、时间和天气条件等信息。
二、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1、台风预防措施:婴儿、老人、孕妇、身体较弱的人最好不要到楼房高层;居住在低洼的地区,最好搬到比较高的地方去;在临近台风、暴风圈以及登陆在即时不能靠近海岸、海滩、河流、高山、危险地带等区域;家庭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绷好窗户、门锁、席棚,提前备好物资以避免物资短缺;及时听从政府和气象部门的指挥,做好个人和家庭的应急准备工作。
遇到问题提示:尽量保持冷静,不要四处走动,避免因惊慌而引发的恐慌和事故。
在可能被破坏的地方,选择安全的建筑物或者是缺少门窗等区域避难,避免孤独单身人和离群群众。
2、暴雨预防措施:避免到洪水广场、洪水路、山洞、桥梁下、河流中等容易淹没的地方;减少或停止一切主要活动;确保在有风险的区域不凭依、等待、躲避其他人和儿童;注意将存放在户外的物资和电气设备撤出、固定并妥善保管;及时按照政府和气象部门的预警通知和真实气象坐标,做好安全准备工作。
遇到问题提示:以上清理和防范措施都是担负人员在暴雨预警后的起点。
气象灾害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3.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分布、灾情特点和形成原因;4.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难点】1.中国旱灾、寒潮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气象灾害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一、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 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B. 促使空气上升及凝结致雨。
2、台风的结构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和三部分。
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
外围大风区的风速;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
3、台风发生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
4、台风的分布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
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①;②;③。
6、中国的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防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干旱1、干旱:干旱是因而造成、的一种现象。
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2、旱灾的特点:、、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和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不同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①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导学案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常见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干旱、暴雨等)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2、掌握中国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和影响。
3、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措施。
二、知识梳理(一)气象灾害1、台风(1)成因: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气旋。
(2)特点: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3)危害:破坏建筑物、船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带来强降水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寒潮(1)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影响农业生产;破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危害人体健康。
3、干旱(1)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2)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3)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导致土地荒漠化。
4、暴雨(1)成因: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
(2)特点:雨量大、强度大、历时短。
(3)危害: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冲毁道路和房屋,威胁生命安全。
(二)洪涝灾害1、形成机制(1)自然因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水系: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汇水速度快;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2)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
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占用河道:减少行洪断面,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
2、分布规律(1)东部多,西部少。
(2)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3)平原地区多,高原和山地少。
3、影响(1)直接危害:淹没农田、村庄和城镇,冲毁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引发疫病流行,影响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
(三)监测与防御1、监测(1)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4.5 气象灾害 教案(通用5篇)
4.5 气象灾害教案(通用5篇)4.5 气象灾难教案篇1一、素养教育目标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难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备的有关学问,培育同学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力量,熟悉有些气象灾难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气象灾难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方法:结合录像、图片叙述。
三、课时支配1课时。
四、同学活动设计1.启发式;2.分析争论法;3.叙述法。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难的危害。
(2)熟悉到监测防备灾难的重要性。
2.力量目标(1)培育同学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力量以及概括总结的力量。
(2)能同学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难及应实行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1)知道应在熟悉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示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难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气象灾难是全球各类自然灾难中最严峻的灾难,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难列为专题叙述,便于同学更加全面地、客观地熟悉我国的气候资源。
同时,清晰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进展的影响,使同学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行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难。
气象灾难种类许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难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难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难,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
看录像,回答问题: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后,老师补充: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宽阔洋面上,是一种剧烈进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
《气象灾害导学案》
《气象灾害》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气象灾害?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呢?2. 激发进修兴趣:气象灾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对我们很重要。
二、进修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安全认识和自救能力。
三、进修内容1. 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3. 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四、进修过程1. 进修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台风、暴雨、干旱等。
2. 进修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学生分组进行钻研,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如台风破坏力大、暴雨容易引发山洪等。
3. 进修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探讨气象灾害的成因是什么,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以及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室练习1. 请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灾害的预防方案设计,包括应急措施、安全避险等。
六、教室总结1. 总结进修内容:通过进修,学生了解了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成因和影响。
2. 强调安全认识:教师强调学生要提高安全认识,学会自救和互救,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工作。
七、作业安置1. 请学生整理今天进修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的小结。
2. 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并思考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风险。
八、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气象灾害预防宣传活动。
2. 指挥学生走进气象局或气象科普展览馆,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科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对气象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安全认识和应对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天气变化,做好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
《气象灾害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气象灾害》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并掌握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基本方法。
一、引言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气象过程引起的危害性大、破坏性强的灾害事件,包括台风、暴雨、雷电、霜冻等各种灾害。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了解气象灾害并学会应对成为十分重要的技能。
二、预习任务1. 了解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及其特点。
2. 思考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台风-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具有大风、暴雨和海浪等特点。
- 台风对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会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2. 暴雨- 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大、降雨强度大的天气现象。
- 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
3. 雷电- 雷电是指空中出现闪电、雷鸣等自然现象。
- 雷电对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应及时躲避。
4. 霜冻- 霜冻是指气温降至冰点以下,使地面植被冻伤的天气现象。
- 霜冻会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造成影响,需注意保暖和防冻。
四、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台风、暴雨、雷电、霜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气象灾害的案例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际发生的灾害情况。
3. 游戏环节:设置气象灾害知识竞赛环节,加深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2. 撰写一份关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的小结。
3. 查阅气象部门的信息,了解当前气象灾害预警情况。
六、扩展阅读1. 阅读《气象灾害应急措施手册》,了解更多气象灾害的应对方法。
2. 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活动,提升自我防范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了解气象灾害并掌握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气象灾害防治》导学案
《气象灾害防治》导学案【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和产生原因;3.了解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4.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二、导学过程1.引入天灾人祸,无法预料。
古人说:“民不知灾,草木皆兵。
”我们常常听到气象灾害,那么你对气象灾害有怎样的了解呢?2.探究1)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是什么?气象灾害指由大气运动带来的,对人类、动物、植物和物质的安全造成危害的各类严重气象事件。
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和发生的区域特点,可以将气象灾害分为以下几类:暴雨洪涝灾害、干旱灾害、风沙灾害、台风灾害、冰雹灾害、雷电灾害、雾霾灾害等。
2)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包括:突发性、广泛性、毁灭性和频繁性。
气象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的不稳定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不稳定包括气候变化、地理条件、气象系统相互作用等因素,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
3)如何进行气象灾害的防治?应对气象灾害的策略有哪些?气象灾害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首先,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灾害的预防意识。
其次,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3.总结气象灾害是由大气运动带来的影响,对人类、动植物和物质的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各类气象事件。
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广泛性、毁灭性和频繁性的特点,其产生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的不稳定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防治气象灾害,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时提高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4.拓展请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并与同学们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三、课后作业以“气象灾害预防”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
注意论述清晰,结构完整,语句通顺,逻辑严谨。
《气象灾害》导学案
《气象灾害》导学案第一部分:前导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力等)变异超过一定程度或气象系统过程紊乱,而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经济生产、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影响巨大,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灾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分类及特点;2. 掌握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3. 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 提高灾害应对和自救能力。
第三部分:学习内容1. 气象灾害的分类及特点1.1 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1.2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暴灾害1.3 高温干旱引发的干旱灾害1.4 台风引发的风灾和暴雨灾害2. 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2.1 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2.2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暴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2.3 高温干旱引发的干旱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2.4 台风引发的风灾和暴雨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3.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1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2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 灾害应对和自救能力的提升4.1 灾害应对措施4.2 自救技能第四部分:学习方式1. 教师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展开讨论,分享防灾经验;3.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气象灾害的视频,加深对气象灾害的了解;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灾害频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灾情,提高防灾意识。
第五部分:学习评估学生通过小测验、讨论汇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估,检验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六部分:延伸学习1. 查阅《气象灾害》相关书籍,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知识;2. 参与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提高自我保护和应对能力;3. 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传播防灾知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总结:通过学习《气象灾害》导学案,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象灾害的分类、成因、预防方法,认识气象灾害的影响,提高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到时刻保护自身安全,积极参与灾害减灾工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1气象灾害(导学案)
6.1气象灾害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2.知道自然灾害的分类。
3.结合实例,分析气象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重点难点】重点:气象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难点: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课前预习】知识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条件(1)概念:自然界异常变化的程度有大有小,当这种异常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或时,就形成自然灾害。
(2)条件: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要有遭受损害的、、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危害损失人员财产2.自然灾害的分类: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进行分类。
(1)气象灾害:、、、。
(2)地质灾害:、、。
(3)海洋灾害: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啸。
(4)生物灾害:虫害鼠害生物入侵。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知识点二洪涝灾害1.概念::因的降水或短时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或积水淹没土地,造成损失和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世界受气候因素影响,多发于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温带性气候区等;受因素影响,沿河、沿海地势地区受洪涝威胁大中国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广大也常受洪水侵袭3.直接危害淹没农田、等,破坏、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农作物、交通、人畜饮水等间接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水土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连续性季风湿润海洋地形低洼季风平原山区聚落交通伤亡减产受阻困难淤塞流失疫情知识点三干旱灾害1.干旱概念:因长时间无或降水异常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的现象。
2.旱灾概念:当干旱持续时间,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是我国发生范围最、频次、持续时间最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3.多发区的分布:世界洲、洲和大洋洲的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发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中国我国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变化、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乃至颗粒无收。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常见类型。
2. 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关注和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1. 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影响。
教学准备:1. 气象灾害资料和案例。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的自然灾害,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灾害。
2. 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典型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影响。
4.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列举常见的气象灾害。
2. 简述气象灾害的特点。
第二章:洪涝灾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2. 培养学生对洪涝灾害的关注和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1.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2.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洪涝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影响。
3. 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教学准备:1. 洪涝灾害资料和案例。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讲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3. 分析典型洪涝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影响。
4. 讨论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5.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简述洪涝灾害的成因。
2. 列举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第三章:干旱灾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干旱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2. 培养学生对干旱灾害的关注和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1. 干旱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2. 干旱灾害的防范措施。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干旱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干旱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影响。
3. 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干旱灾害的防范措施。
教学准备:1. 干旱灾害资料和案例。
2. 教学PPT。
《气象灾害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气象灾害》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没有和气象相关的灾害呢?2. 提出问题:气象灾害对人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象灾害?二、进修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同砚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应变能力。
三、进修过程1. 观点诠释: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等。
2. 气象灾害种类:a. 台风:强热带气旋,伴同着狂风暴雨,常常引发洪涝灾害。
b. 龙卷风:旋风,形成高速旋转气流,破坏力强,常常造成严重破坏。
c. 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大于正常值,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d. 干旱:长期缺乏降水,导致土地干旱、植被枯萎,影响农作物发展。
3. 预防与应对:a. 台风:做好防风避险准备,加固建筑物,避免外出等。
b. 龙卷风:密切关注气象预警,尽早转移到安全地带,躲避高危地区。
c. 暴雨:遥离山洪、泥石流危险区域,及时疏散。
d. 干旱:科学管理水资源,合理利用水源,勤俭用水。
四、拓展延伸1. 案例分析:请同砚们选择一个气象灾害案例进行分析,如2018年广东“山竹”台风等。
2. 小结反思:通过本节课进修,你对气象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觉得应对气象灾害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3. 课外拓展:探索更多气象灾害的知识,了解国家气象局的预警机制和救灾措施。
五、作业安置1.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2. 收集一些气象灾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室点评1. 本节课主要进修了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应对方法,希望同砚们能够加强实践,提高自我珍爱认识。
2.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欢迎同砚们积极参与。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1气象灾害学案二
第一节气象灾难学案设计(二)学习目标1.理解洪涝灾难的含义、成因及影响。
2.理解干旱、台风、寒潮灾难的含义、分布规律及危害。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根底学问清单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学问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洪涝灾难1.定义2.分布3.危害二、干旱灾难1.定义2.分布3.危害三、台风灾难1.定义2.分布3.台风结构4.危害四、寒潮灾难1.定义2.分布3.危害预习模块二:重点学问梳理分小组梳理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难的世界分布及在我国的详细分布。
可参考台风灾难案例。
例:台风灾难世界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副热带沿海地区,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疆。
中国分布:我国台风主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尤以7~9月登陆次数最多)。
预习模块三:贵州望谟“〞山洪灾难(教材第101页)分析平原地区和山区洪涝灾难发生的影响与危害。
预习模块四:拓展学问补充区域旱灾的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峻,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掌握,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常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沿海地区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课堂探究案例探究一:教材第105页自学窗“为什么会有人盼着台风到来〞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02页“活动〞分析我国洪涝灾难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思维导图构建】核心素养专练我国是自然灾难多发的地区,尤其是气象灾难更为严峻。
据此答复1~2题。
1.我国北方地区在不同季节简单发生的气象灾难有( )①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②春季和夏季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③春季和秋季的台风攻击华北地区④春季和夏季的暴雨造成严峻的洪涝灾难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①黄土高原、华北平原②青藏高原③台湾④塔里木盆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读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难平均每年消失的次数等值线图,答复3~4题。
气象灾害教案
气象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类型。
2. 让学生明白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类型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大气环境异常,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损失和破坏的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暴风雪等。
2. 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气象灾害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例如,暴雨可以引发洪水,造成房屋倒塌、道路阻断等;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农民的生计;台风和暴风雪则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例如,在暴雨来临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措施;在干旱时期,要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在台风或暴风雪来临前,要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解式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防范方法。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1. 通过课堂测试或小组作业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评价,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灾害主备人:许占雷张改审核人:毛洪珍张桂英孙晓英时间:2012-3 编号:10【学习目标】1.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3.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分布、灾情特点和形成原因;4.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难点】1.中国旱灾、寒潮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气象灾害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一、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 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B. 促使空气上升及凝结致雨。
2、台风的结构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和三部分。
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
外围大风区的风速;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
3、台风发生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
4、台风的分布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
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①;②;③。
6、中国的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防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干旱1、干旱:干旱是因而造成、的一种现象。
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2、旱灾的特点:、、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和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不同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①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②华北地区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③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④华南地区。
⑤西南地区。
(3)旱涝关系①旱灾和涝灾在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②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旱灾灾情严重:旱灾导致的农牧业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5、预防措施:○a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农业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培育抗旱品种。
三、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时,就爆发寒潮。
3、中国的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和,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3)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
南北走向的山脉:。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地区最多,次之,再次为,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等;南方主要表现为。
4、寒潮的危害:○a农业生产方面: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冻害;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b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5、利:○a有助于地球表面高低纬度的热量交换。
○b带来了雨雪,有助于缓解旱情。
○c带来的低温能有效地杀死病虫害。
○d能带来风力资源。
6、防灾措施: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采取防寒措施。
四、沙尘暴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的总称;是指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等,其中和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1)自然原因:①;②;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自主测评】(2006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A.35° B.25° C.20° D.15°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A.① B.② C.③ D.④3、图示四个区域中()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2005年4月28~30日,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沙尘天气,造成许多地方空气污染指数(API)增高,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读图,回答4~5题。
4、造成该沙尘天气的天气系统是()A. 气旋、冷锋B. 气旋、暖锋C. 反气旋、暖锋D. 反气旋、冷锋5、该沙尘天气先后经过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它们依次是图中的()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②①D. ②③①(2005年高考广东卷)自然灾害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回答6~8题。
6、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7、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灾害是( )①热带气旋(台风) ②寒潮③咸潮④赤潮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8、2004年6月末至7月初,广东省出现罕见的大面积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全省有45个县(市)的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记录。
造成此次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B.大量使用汽车和制冷设备C.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D.全球温室效应长期作用9、2011年2月24日讯中央气象台预计,从昨天开始到30日,我国大部地区将先后受到寒潮天气影响。
图14为本次寒潮活动期间的天气预报图。
(1)根据图14中信息,分析此次寒潮对A、B两区域农业分别造成哪些危害。
(6分)(2)此次寒潮天气对c地农业有何有利影响(4分)10、2011年4月3日,新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北疆大部地区出现了1~3mm的降水(雨、雪),沿天山一带降水量有5~8 mm,石河子13.5mm、乌鲁木齐10.3mm;南疆盆地等部分地区则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出现沙尘暴。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雪灾明显大于北疆大部地区的原因是什么大风降温天气过后,北疆伊犁河谷和沿天山一带还需防范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4分)(2)分析南疆盆地等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浮尘或沙尘暴天气的原因。
(6分)11、(10分)(山东省威海市2010届高三二模)图19是2010年3月25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降水丰富的云贵高原冬半年经常有旱害发生,分析造成其干旱灾害的自然原因。
(4分)(2)自然灾害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的突出表现是现象。
这次50年一遇的旱灾可能对西南地区带来哪些不利影响(6分)12、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侵入我国的寒潮,其主要源地是;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 ___ ____(至少写出3个);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 (至少列举三个省区)。
(8分)(2)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常发生在每年的月,尤以月最多,其路径主要有以下三支:;从图中看出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3)台风主要的危害表现为_________,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
(4)据图判断图中的A地是否受台风或寒潮的影响(5)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13、(2010年中山模拟)《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报道: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亿亩耕地受灾,几乎占我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
(1)图中①②③表示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分三大自然区的基本因素是和。
(4分)(2)我国华北地区易受旱灾袭击的自然原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简单分析。
(2分)夏季风强弱变率:(大或小)降水空间分布:(均匀或不均)(3)从位置上,旱灾严重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受灾粮食作物主要是,科学地监测分析此次旱情需利用的技术为GIS和。
(6分)(4)你认为,为保证华北地区的供水安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5)图中②自然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列举该区域特色农业形式。
(4分)(6)③地所在区域能源丰富,请列举两种新能源__________,____ __。
并简单解释其中一种成因。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