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3)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快速准确地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中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课文:《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敬业与乐业》、《背影》、《春》2. 生词和短语:沁园春、雪、长沙、敬业、乐业、背影、春等3. 重点句型和语法结构:比较级、最高级、被动语态等4. 写作训练: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冀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2.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8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2课时:学习《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第3-4课时:学习《敬业与乐业》、《背影》第5-6课时:学习《春》第7-8课时:进行单元总结和作文训练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上语文书电子教案冀教版

九上语文书电子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九上语文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课文内容、生字生词、语法知识等。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生字生词的学习和掌握。
2.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 学习生字生词。
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和学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 学习语法知识。
对课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5.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下节课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馈。
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准确掌握九上语文书中的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我有一个梦想》教案冀教版

应了时代,所以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效果都很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领会演讲者的深厚感情、政治
主张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充分品味演讲中和内容的有机结合的精彩的语言艺术,
做到讲读结
合。
2 .难点:要尽力使学生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由于
文化、历史、
导入新课 引起关注
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 学生自由发言,说熟知的事,会活跃气氛, 家,我们知道有华 盛 调动学习的关注程度。
从熟悉的话 题引入到陌
顿、林肯、富兰克林、 由此而自然引出课文和马丁·路德·金,引 爱迪生、卓别林、海 发学习兴趣。
生的范畴, 从 宽泛内容到
明威、 比尔 ?盖茨, 也 知道鲍威尔、乔丹、 迈克 ?杰克逊等人, 请 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 的这个国家的人和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 .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理解马丁·路德·金为之献身的
事业的崇高意义,体悟马丁·路德·金 崇高而伟大的奋斗精神。 2 .结合演说词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感受文章深层含义和激情昂扬、极富感召力的感情色彩。 说明:
《我有一个梦想》,这是 20 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 光隧道,至今仍然震撼我们的心灵。从 19 世纪后期起,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 的社会问题。为了替全美黑人争取人权, 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率领 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 并且在林肯纪念堂前充满激情地向二十五万民众发 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消除种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发出激越、磅礴的
2 为什么“必须说
黑人战友不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走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用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2)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课文《草原》1. 教学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句子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章:课文《背影》1. 教学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句子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章:课文《故宫博物院》1. 教学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句子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章:课文《春》1. 教学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句子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五章:课文《济南的冬天》1. 教学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句子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对比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计划1. 第一章《草原》:2课时2. 第二章《背影》:2课时3. 第三章《故宫博物院》:2课时4. 第四章《春》:2课时5. 第五章《济南的冬天》:2课时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用法。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造力。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1课:《草原》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描绘草原的美景。
2. 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2课:《背影》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2. 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3课:《春》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描绘春天的美景。
2. 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4课:《夏天》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描绘夏天的美景。
2. 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5课:《秋天》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描绘秋天的美景。
2. 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熟悉上册教材内容,掌握文言文、课文和作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安排1.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与表达- 研究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研究基本的写作技巧,如写人、写景、描写等。
2. 第二单元:古文经典赏析- 研究古文的基本知识,如句式、修辞手法等。
- 阅读古文经典,研究经典句子的背诵和写作运用。
3. 第三单元:课文篇章分析- 研究课文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对课文的理解。
- 研究课文的欣赏和评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4.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 研究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技巧,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 练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帮助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2.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研究效果。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锻炼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4. 多样化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写作评分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进步情况。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教学计划将进行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回答问题的程度和质量等来评估学生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后题、写作作业等。
3. 考试评测:定期进行考试,评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提高程度。
通过以上评估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相关辅助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上为本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安排,希望通过认真实施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冀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草原》1. 生字词:草原、蒙古族、摔跤、牧羊女、豪爽、点缀、翠绿、镶嵌、勾勒、碧波、渲染、勾勒、云朵、碧绿、涟漪、吟诵、舵手、激荡、峰峦、画卷、拍摄、羞涩、羞怯、陶醉、洒脱、驰骋、悠扬、马蹄、铃声、悠远、雄浑、蒙古包、谚语、蒙古族、摔跤、牧羊女、豪爽、点缀、翠绿、镶嵌、勾勒、碧波、渲染、勾勒、云朵、碧绿、涟漪、吟诵、舵手、激荡、峰峦、画卷、拍摄、羞涩、羞怯、陶醉、洒脱、驰骋、悠扬、马蹄、铃声、悠远、雄浑、蒙古包、谚语2. 课文解析:本文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
3. 写作技巧: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章:《春》1. 生字词:春、生机、勃发、嫩绿、嫩黄、含苞待放、百花争艳、鸟语花香、冰雪融化、滋润、浇灌、发芽、生长、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蝶舞蜂歌、春天的气息、春天的脚步、春天的画卷、春天的旋律、春天的诗篇、春天的赞歌、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春意融融、春色撩人、春情绵绵、春意阑珊、春色渐浓、春意渐浓、春色无边、春意无边、春色满园、春意满园、春色满目、春意满目、春色满耳、春意满耳、春色满鼻、春意满鼻、春色满心、春意满心、春色满脑、春意满脑、春色满身、春意满身、春色满手、春意满手、春色满脚、春意满脚、春色满口、春意满口、春色满舌、春意满舌、春色满齿、春意满齿、春色满耳、春意满耳、春色满目、春意满目、春色满鼻、春意满鼻、春色满心、春意满心、春色满脑、春意满脑、春色满身、春意满身、春色满手、春意满手、春色满脚、春意满脚、春色满口、春意满口、春色满舌、春意满舌、春色满齿、春意满齿、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春意融融、春色撩人、春情绵绵、春意阑珊、春色渐浓、春意渐浓、春色无边、春意无边、春色满园、春意满园、春色满目、春意满目、春色满耳、春意满耳、春色满鼻、春意满鼻、春色满心、春意满心、春色满脑、春意满脑、春色满身、春意满身、春色满手、春意满手、春色满脚、春意满脚、春色满口、春意满口、春色满舌六、教学内容第三章:《背影》1. 生字词:背影、车站、离别、父爱、轿车、凝视、渐行渐远、湿润、眼眶、散文、朱自清、深沉、情感、儿子、父亲、车站、行李、告别、火车、月台、步履蹒跚、岁月、回忆、怀念、心酸、泪水、散文、经典、背影、父爱如山、朱自清、深沉、情感、儿子、父亲、车站、行李、告别、火车、月台、步履蹒跚、岁月、回忆、怀念、心酸、泪水、散文、经典、背影、父爱如山2. 课文解析:本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上学的情景,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汉字,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2)学会使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果。
(3)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观沧海》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 《春望》4. 《泊船瓜洲》5. 《书湖阴先生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3)文章结构的分析。
2. 难点:(1)诗歌的意境理解。
(2)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法:课内阅读、写作实践,提高实际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篇课文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背诵等,占总评的30%。
2. 考试成绩:包括课文理解、词语运用、阅读分析等,占总评的7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冀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
2. 参考书: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背景资料、译文等。
八、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引发学生兴趣。
2. 互动教学: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九、教学后记1.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十、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慧骃国游记》教案冀教版

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慧骃国游记》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慧骃国游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了解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慧骃国游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主题思想是什么?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解析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解答。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2)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类似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3. 课后阅读推荐:同类文学作品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推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分析: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慧骃国游记》的第六至十章。
九年级语文上册《慧骃国游记》教案冀教版

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慧骃国游记》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慧骃国游记》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慧骃国游记》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慧骃国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名著评价:了解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想象的学习氛围。
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起义》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起义》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陈涉起义》的基本内容,把握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陈涉起义的勇气和决心,学习他们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精神。
(2)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陈涉起义》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安排。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陈涉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集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学了就要用。
以下是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欢迎浏览。
教学目的:1、培养先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先生读书热情,帮助先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气。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领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言语非常简练,在学习时领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1、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次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文体。
2、读一读,记一记: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令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情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自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甚么论证方法?阐明了甚么?有甚么作用?比喻论证;阐明读书可以补自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抽象,浅显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甚么?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情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情时运用了甚么论证方法?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这里运用了甚么论证方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运用了甚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本文次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作用。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黄生借书说》教案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黄生借书说》教案一、课堂背景本课是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节阅读课,主要讲述了一位图书管理员黄生在3年的时间内进行借书宣传和借书劝诱,最终成功地促进了读者阅读兴趣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借书的意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生的借书宣传和借书劝诱,进一步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借书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黄生的借书宣传和借书劝诱的意义。
2.能够从文章中理解到阅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了解借书的意义。
2.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对人们的重要性和借书的意义。
问:什么是阅读?阅读对人们有什么帮助?借书的意义是什么?过渡到新课内容前,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环节【课文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引导学生精读文中的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课文解析】教师针对文章中基于黄生借书而普及阅读这一主题对黄生的借书劝诱和借书宣传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文章内容,如何理解黄生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黄生的借书宣传和借书劝诱如何让人们普及阅读?【阅读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吸收不同的观点,使自己更快速地理解故事情节中的内涵和思想。
3.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对于课程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知识拓展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文化素养的讲解和指导,如如何树立诚信阅读的意识,如何在阅读中表达自己的个人看法,记笔记等,为学生的知识拓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起义》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起义》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2)培养爱国情怀,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深刻领会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分析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4. 互动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大家共同探讨问题。
5. 总结提升:(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强调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读后感评估:评估学生的读后感,检查他们对陈涉起义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第一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欣赏并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分析一首具体的诗歌,讲解其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3. 让学生欣赏并评价这首诗歌的美学价值;4.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2. 分析散文中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手法;3. 欣赏并评价散文的美学价值;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分析一篇具体的散文,讲解其主题、情感、结构安排等;3. 让学生欣赏并评价这篇散文的美学价值;第三章: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3. 欣赏并评价小说的美学价值;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分析一部具体的小说,讲解其情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3. 让学生欣赏并评价这部小说的美学价值;4.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作文指导教学目标:1. 掌握作文的基本技巧和写作方法;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 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样本,讲解其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3. 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并提供指导和反馈;第五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组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2. 指导学生准备和参与活动,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4.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教案集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枣树天空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红花恶鸟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明确:(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10、分析:小青虫形象:快速阅读(7-9)节,思考:(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具体指小青虫(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13、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投影下列内容)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附板书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秋夜(象征)天空(奇怪而高)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恶鸟(夜游)三、教后感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2、对岸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二、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三、教学难点: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讲授课五、教学设计: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①对岸有什么?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六、教学过程:1. 导入:(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 作者简介: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
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
同时思考练习一。
3. 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
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
在那里,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
(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有“豺狼”,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明确:请看文章第三部分。
(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