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24种及其作用有哪些
表现手法24种及其作用有哪些2021-09-12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24种及其作用有哪些1表现手法有什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铺陈,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等。
224种表现手法的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表现手法是高中语文基础学问,在古诗词鉴赏题中会考察到。
高三网我整理了高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1)引用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等,详细见“引用”专题)(2)对比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鲜亮。
(3)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
(4)象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详细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给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白描即用最朴实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照实地勾画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手法的作用有许多:运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描写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使情节进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嚼头;在外貌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本质、灵魂;在语言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呈现情操品质;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精确、语言凝练;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烘托气氛,扩大视像体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用白描手法,可使想重点突出的东西,表现力更强,有时甚至使人过目不忘。
(6)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所有表现手法及作用
所有表现手法及作用所有表现手法及作用阅读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衬托、伏笔照应、抑扬、悬念、象征等,中考试题常常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如,“文段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一谈谈这种方法的作用”等。
下面我们对其中几种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进行分类解说。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更突出,感受更强烈。
答题时要回答出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答题时指出“该句写出人或物怎样的特征,这样写衬托了主要描写对象的什么特征或精神品质”。
1、用其他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元素,突出某个特定的主题或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2.象征:使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形象,传达深层的含义,使作品更具有隐喻性。
3.夸张:以夸张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情节,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4.重复:通过重复某个元素或动作,强调某种感觉或主题,并增加作品的节奏感。
5.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关系,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6.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场景或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细节和氛围。
7.隐喻:使用隐喻性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作品的诗意和表现力。
8.反转:通过突然改变情节或人物的行为,打破读者的预期,增加作品的紧张感和出人意料的效果。
9.内心独白: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展示其真实的情感和动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角色。
10.对景: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细节和变化,衬托人物的心境和情感变化,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11.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特定环境的细节和气氛,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12.脱离现实:通过将故事设置在超现实或幻想的背景中,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情节和人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3.对立:通过将不同的元素或情节相对立,突出主题或情感的冲突,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14.旁白:通过旁白的方式介绍背景信息或解释情节,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15.形容词使用:运用形容词来描绘人物、场景或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感染人。
16.对故事结构的运用:通过巧妙的故事结构设计,引发读者的兴趣,增加作品的悬疑感和吸引力。
17.节奏感:通过使用短句、断句或变换句式,创造出一种特定的节奏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
18.角色发展: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加作品的情感共鸣。
19.回忆与闪回:通过回忆或闪回的方式,展现过去的经历或情感,丰富作品的故事线和情感层次。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要统观全文,把握中央后再分析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如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3、欲扬先抑:先否认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表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4、侧面〔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作用:与直接描写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比方说,要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作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突出表现中央,更有震撼力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根底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用: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饱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综合运用: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有更真切形象的感受.8、比照: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拟.作用:通过比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9、铺垫: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做的环境、情绪等的描写.10、伏笔:前面对下面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作暗示,在文章后面再回应.11、照应:语句、篇章间前后照应.方式:①结尾与开头;②行文与题目;③后文与前文等.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12、拟人运用拟人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升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从而引起共鸣.。
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及作用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这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反衬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例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例如: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在这里,妈妈的爱是抽象的,句中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来表现抽象的妈妈的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这样就赋予了妈妈的爱以优美的形象感。
)动静相衬:动静相衬,是景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静态的景要描绘出景物的外形、内在、色彩的神韵,动态的描写要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如“巍峨的长城”,长城是静的,而游人是动的.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已静写动或以动衬静,则不仅会使动景更生动,静景更静谧,而且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和谐的艺术形象。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用来描绘、展示角色、情节、氛围等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 描述:用文字形象地描绘事物的外貌、性质、特点等,增强读者对作品中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角色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3. 独白:由一个角色独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或回忆,展示其内心世界和思想。
4. 思想描写:通过对角色内心的思考、感觉、观察等的描写,展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5. 动作描写:通过对角色的动作、肢体语言的描写,展示角色的情感、态度和性格特征。
6. 比喻: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 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搬到人的地位进行描写,使抽象的事物具有生动、感性的形象。
8. 反讽:通过用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言辞或态度来嘲笑、讽刺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人物,达到艺术的审美效果。
9. 并列与对比:通过并列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增加观众对作品的体验。
10. 暗示:通过间接的言辞、象征性的描写等手法,暗示和提示出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在联系。
11. 借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情感、思想、氛围等。
12. 叙述者的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可以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不同的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13. 时间推移: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展示角色的成长、情感变化等,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14. 超现实主义描写:通过运用超现实、梦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增强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感。
15. 叙述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顺序,如倒叙、正叙、交替叙述等,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疑问,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
16. 插叙:在主线故事情节之外,通过插入独立的小故事或情节,丰富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整理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整理1、联想: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
2、铺垫表现手法:作用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对比(对照):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象征: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
5、衬托表现手法: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作用是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
7、照应表现手法: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作用是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9、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作用是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11、直抒胸臆表现手法:作用即景抒怀。
12、借景抒情:作用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表现手法:作用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作用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15、动静结合表现手法:作用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作用是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特征。
17、以动衬静:作用是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表现手法:作用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表现手法:作用是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20、开门见山:作用是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是什么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借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正侧描写相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 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是语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来展现对象的特点和细节,以增强阅读者的感知和体验。
作用- 增强形象感受:描写手法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文中事物的形象特征,使文章内容更加鲜明。
- 增加代入感:通过描写细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代入到故事情境中,增强阅读的沉浸感。
- 烘托氛围:透过描写手法,作家可以巧妙地营造出各种氛围,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2. 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诠释和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作用- 增加形象感受:比喻手法能够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概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夸张表达:通过运用夸张手法,比喻可以更好地强调一个特点或感情,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 归纳概括:比喻可以将复杂的事物或概念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比喻形象,便于读者快速理解整个事物的实质。
3.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
作用- 强调差异:通过对比,可以更鲜明地展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与特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
- 突出主题: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阅读的吸引力。
- 增加张力:利用对比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增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4. 推理手法推理手法是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推理过程。
作用- 引发思考:推理手法能够让读者进行逻辑推理,激发对主题和问题的思考,并提升阅读体验。
- 阐述观点:透过推理手法,作家可以逐步展开论证,为文章提供合理论据,增加说服力。
- 推进情节:在叙事文中,推理手法可以带动情节的发展,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上所列举的是高中语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每一种手法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运用合适的手法能够丰富文章内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文体的要求灵活运用这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汇总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汇总文章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对照、对比、象征、表志、借物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等。
16种表现手法1.联想和想象:联想是从一个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或者事物中相似的特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模型。
2、铺垫:在高潮到来之前,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3.象征:通过具体的、易于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具有相似或相近特征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foil):指对a的支持,使a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两种:前衬和后衬。
6.克制:把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一个方面,达到抑制一个促进另一个或抑制另一个的目的。
有两种:先升后抑,先抑后升。
7、(前后)照应:指诗对之前写的东西做出必要的回答。
这种方法运用得当,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正面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加生动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场景和事件与想象的场景和事件相对立,真实的与虚拟的相对立,虚拟的与真实的相对立,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感情。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的感情,含蓄地寄托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小学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小学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一、描写手法1. 名词修饰语名词修饰语是一种常见的描写手法,通过添加形容词或其他修饰语来描述名词,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特征。
例如,“大雨”、“红枫叶”等。
作用: 名词修饰语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名词修饰语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2. 动词描写动词描写是通过描述人物或事物的动作来展现其形象、性格或特点的手法。
通过选用准确的动词,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境的变化和人物的动作。
例如,“奔跑”、“飞翔”。
作用: 动词描写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注意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动词描写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注意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形容词比较级形容词比较级是通过将形容词进行比较,展示人物或事物在某一特征上的变化程度的手法。
通过使用形容词比较级,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人物或事物的差异。
例如,“高山”、“更远”。
作用: 形容词比较级可以突出人物或事物在某一特征上的特殊性,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形容词比较级可以突出人物或事物在某一特征上的特殊性,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描述事物的某一特点或表达某种意象。
比喻常用的句式有“像……一样”、“如同……一般”。
例如,“一簇簇火花像烟花绽放一样美丽”。
作用: 比喻可以丰富语言的形象性,使描述更加贴切生动,提升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比喻可以丰富语言的形象性,使描述更加贴切生动,提升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拟人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质和行为,使得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树枝舞动着欢快的舞蹈”。
作用: 拟人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并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表达的含义。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资料类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资料类一、协议关键信息1、表现手法名称2、具体定义3、作用阐述4、适用场景5、举例说明二、表现手法介绍11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111 定义用一种形象代表另一种事物,前者通常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能够暗示某种深刻的内涵。
112 作用能够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变得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13 适用场景常用于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以营造深刻的意境和氛围。
114 举例在鲁迅先生的《药》中,“药”既指人血馒头,又象征着革命者为民众谋求的“疗救社会的良方”。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121 定义突出强调事物的差异和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122 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123 适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议论文、记叙文等。
124 举例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13 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131 定义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132 作用能突出主体,使主体形象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133 适用场景在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中都有运用。
134 举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14 悬念悬念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疑团,引起读者的关切和期待。
141 定义通过悬而未决的情节,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142 作用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后续的发展。
143 适用场景常见于小说、故事等叙事性作品。
144 举例在《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唐泰斯在狱中遇到法里亚神甫,神甫透露了一个巨大的宝藏秘密,却在还未讲完时去世,这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1.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
2.常见表现手法定义:
(1)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惑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拥有差别的反面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
(2)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
(3)象征:文章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征。
(4)欲扬先抑: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5)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情况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讽刺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6)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抱负和志趣,即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7)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书法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的写作手法。
即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判断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及阐述表现手法的作用。
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
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表现手法的判断参见前面所讲的各种表现手法的定义。
作用的阐释方法如下:(1)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性格、思想感情等。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讽刺夸张:是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欲扬先抑:先贬义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 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2、衬托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A、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作用 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 互相比较。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是突显对象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 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 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 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 的特征。
6、侧面 间接 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 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1)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 整体感强 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 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 是丰富文章内容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性格更鲜明突出 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 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