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血液生化

合集下载

新药长毒试验动物血液生化测定规范化研究系列之五——SPF级SD大鼠血液生化参考值的建立

新药长毒试验动物血液生化测定规范化研究系列之五——SPF级SD大鼠血液生化参考值的建立

时应采用标准 (校正血清) 先定标 ,然后进行测定 。 法 ,总 胆 固 醇 ( CHO) 为 CHOD2PAP 法 , 总 胆 ( TBil) 为重氮法 。K、Na 、Cl 采用电极法测定 。
别 SPF 级 SD 大鼠血液生化参考值进行了测定 ,希 1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1 11 周龄 SD 大鼠血液生化值测定 由表 1 可见 ,11 周龄 SD 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平均值
及其 95 %参考值范围。除 CK外 ,其余 16 项生化指标 雌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 0105 或 P < 0101) 。
表 1 11 周龄 SD 大鼠 (SPF 级) 血液生化值 ( x ±s) Tab. 1 Serum biochemical measurements of 11 week2old SPF SD rats
194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16 卷第 4 期 Chin J Comp Med , April 2006 ,Vol . 16. No. 4
统考查影响血液生化测定因素的背景下 ,依据国家 产 ,D2 Ⅱ型超纯水机 ,由沈阳惠思纯水设备有限公司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生产 ,SLD 电解质分析仪 ,由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生
齐 云1 ,蔡润兰1 ,刘 彬1 ,宋 杨1 ,王 敏1 ,李永超1 ,赵德明2
(11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4 ; 21 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摘要】 目的 建立新药慢性毒性试验 SD 大鼠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对不同 年龄 、不同性别 SPF 级 SD 大鼠的血液生化值进行了测定 。结果 取得不同年龄 、性别 SD 大鼠血液生化值平均值 及正常参考值范围 。多数生化指标受年龄及性别因素影响 。其中 ,不同性别总胆红素 (TBil) 、碱性磷酸酶 (ALP) 、甘 油三酯 (TG) ,不同年龄碱性磷酸酶 (ALP) 、肌酸激酶 (CK) 、甘油三酯 ( TG) 、总胆固醇 (CHO) 变化最具规律性 。结论 在新药慢性毒性试验中 ,雌 、雄 SD 大鼠血液生化指标不宜合并统计 ,在比对正常参考值时应考虑到性别与年龄的 因素 。

执业医师考试生物化学章节重点汇总

执业医师考试生物化学章节重点汇总

目录生物化学 (1)第一章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1)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6)第三章酶 (10)第四章糖代谢 (16)第五章生物氧化 (22)第六章脂类代谢 (24)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29)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33)第九章遗传信息的传递 (33)第十章蛋白质生物合成 (38)第十一章基因表达调控 (40)第十二章信息物质、受体和信号转导 (42)第十三章DNA重组技术 (45)第十四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46)第十五章血液生化 (47)第十六章肝胆生化 (48)第十七章维生素 (51)生物化学第一章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一、氨基酸与多肽(一)氨基酸的结构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α-氨基酸(甘氨酸除外)(三)特殊氨基酸半胱氨酸是唯一含有巯基的氨基酸。

记忆:光了就要求人。

(四)肽键在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

肽键(—CO—NH—)一分子氨基酸的a-COOH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a-NH2脱水缩合生成。

肽键性质:具有双键性质,不可自由旋转。

肽键连接氨基酸形成的长链骨架—多肽主链连接于Ca上的各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多肽侧链二、蛋白质的结构(一)一级结构1.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基本化学键:肽键3.蛋白水解酶可破坏一级结构牛胰岛素一级结构示意图(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1.概念: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2.主要的化学键:氢键3.基本结构形式:a-螺旋、b-折叠、b-转角、无规卷曲4.a-螺旋结构特点(1)一般为右手螺旋;(2)每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3)侧链R基团伸向螺旋外侧,维持螺旋稳定的化学键为链内氢键。

记忆:右手拿一根麻花,一口咬掉3.6节(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概念: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包括主链、侧链构象内容。

一条所有!肌红蛋白三级结构(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亚基:有些蛋白质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其中每条多肽链称为一个亚基。

(武大张楚富版生化)第十六章.氨基酸代谢

(武大张楚富版生化)第十六章.氨基酸代谢
亚氨甲基(-CH=NH), 甲酰基( HC=O-), 羟甲基(-CH2OH), 亚甲基(甲叉基,-CH2 - ), 次甲基(甲川基,-CH=), 甲基(-CH3)
37
Gly、 Ser、 Thr、His、Met 等aa.可以提供 一碳单位。 一碳单位的转移靠四氢叶酸,携带甲基的部 位是N 5、N 10 P467图16-16 FH4结构
10
(三) 联合脱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 相结合; 联合脱氨基作用可以迅速脱去氨基 。
11
1、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P447 图16-4
+NH3
12
2. 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P447 图16-5:从α-氨基酸开始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 氨基作用
骨骼肌、心肌、肝脏、脑都是以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脱 氨基方式为主
38
四氢叶酸(FH4或THFA)
四 氢 叶 酸
H
10 5
H
CH CHO 2
N5-CHO-FH4 N5,N10-CH2-FH4
39
第三节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40
一、 氨基酸合成概论 1、 氮源 (1)生物固氨(微生物) 根瘤菌、兰藻 (2)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植物、微生物) (3)脱氨基作用产生的NH3(所有生物)
NH+3
α-氨基酸1
R2-C-COO|| O
α-酮酸2
R1
-C-COO|| O
R2-CH-COO| NH+3
α-酮酸1
转氨酶
α-氨基酸2
(辅酶:磷酸吡哆醛 B6)
8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P445
谷丙转氨酶 ( ALT )
谷氨酸

呼吸内科学-第16章同步练习(1)_1

呼吸内科学-第16章同步练习(1)_1

---------------------------------------------------------------最新资料推荐------------------------------------------------------ 呼吸内科学-第16章同步练习(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呼吸内科学-第 16 章同步练习(1)共 90 分钟共 44 道题【题型】 X 型题 1.下列哪些病理情况可使胸腔积液增加 A.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B.并发心包积液 C.水钠潴留和低蛋白血症 D.胸膜腔淋巴引流障碍 E.肺毛细血管压增高【题型】 A1A2 型题 2.下列哪项胸液检查结果最支持恶性胸腔积液 A.RF1:160 阳性 B.LDH490IU/L C.ADA26U/L D.CEA20 g/L E.葡萄糖 3.36mmol/L 【题型】 A1A2 型题 3.下列哪项不符合渗出性胸腔积液 A.常为草黄色液体 B.血液乳酸脱氢酶/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 0.5 C.蛋白定量3g/dl D.比重1.016~1.018 E.细胞数明显增多, WBC500 109/L 【题型】 A1A2 型题 4.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量胸腔积液患者,下列处理哪项错误 A.用 INH+SM 抗结核治疗 B.泼尼松 20mg/d 口服 C.胸穿抽液 1~2 次/周,抽后胸内注入异烟肼 D.抽胸腔积液后胸内注入激素 E.每天抽液至少 1 次,尽快把胸腔积液抽干净,或作闭式引流【题型】 A1A2 型题 5.女性, 58 岁,咳嗽,咯血丝痰 1 个月,有低热及右胸痛,X 线示右胸中等量积液。

胸腔穿刺液检查示:淡红色,比重 1.018,蛋白 30g/L,细胞数 500109/L,ADA35U/L, CEA20 g/L,胸液未找到癌细胞及抗酸杆菌。

最应考虑的是 A.结核性胸腔积液 B.恶性胸腔积液 C.血性胸腔1 / 10积液 D.脓胸 E.漏出性胸腔积液【题型】 A1A2 型题 6.男性, 56 岁,近 1 个月来咳嗽、气促、痰中带血、消瘦,胸片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下列哪一项检查可不进行 A.胸腔镜检查 B.胸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找肿瘤细胞 C.支气管造影 D.胸膜活检 E.胸部 CT 检查【题型】 A1A2 型题 7.女性, 28 岁,发热 2 周,有左侧胸痛,体重下降。

《护士资格考试章节练习》第16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章节练习

《护士资格考试章节练习》第16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章节练习

第16章护士资格考试章节练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新生儿出生时脊髓末端的位置是在A.第1~2腰椎间隙B.第2腰椎水平C.第2~3腰椎间隙D.第3腰椎水平E.第4~5腰椎间隙2.为婴幼儿行腰穿时,进针位置应选择在A.第1~2腰椎间隙B.第2~3腰椎间隙C.第3~4腰椎间隙D.第4~5腰椎间隙E.平第1腰椎3.下列反射中属于出生时已经存在,以后永不消失的反射的是A.角膜反射B.觅食反射C.拥抱反射D.巴宾斯基征E.吸吮反射4.下列反射中属于出生时已经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是A.角膜反射B.觅食反射C.腹壁反射D.腱反射E.布鲁津斯基征5.脑压过低引起头痛的机制,正确的是A.脑水肿B.牵张颅内静脉窦C.脑部血管扩张D.脑细胞缺氧E.脑部细菌感染6.对于腰椎穿刺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应除外A.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B.术后24小时卧床休息C.密切观察生命体征D.颅内压较高者宜多饮水E.尽早发现脑疝前驱症状7.患者,女性,16岁。

淋雨后患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查体:双下肢无力,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该患者的肌力为A.0级肌力B.2级肌力C.3级肌力D.4级肌力E.肌力下降8.患者,男性,28岁,脑部撞伤后睡眠4天。

查体:患者处于睡眠状,唤醒后又入睡;能简单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

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为A.浅昏迷B.深昏迷C.嗜睡D.意识模糊E.谵妄(9~11题共用题干)患者,女性,73岁,高血压和糖尿病史15年。

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便4小时入院。

查体神志清楚,呼吸20次/分,脉搏92次/分,血压170/100mmHg,左侧肢体只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肌力l 级。

9.护士按医嘱立即送该患者进行CT检查,该护士首先应A.告诉其家属检查注意事项后,协助患者步行到CT室B.先等患者用完餐后再送检查C.安排用平车送患者前往D.为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应携带氧气枕E.报告护士长请求外出10.护士对该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宣教重点是A.每天需要开窗通风B.配餐室的规定C.应该尽早开始进行康复锻炼D.当前应该卧床休息,不可自行起床活动E.每天床上洗澡,避免压疮11.该患者检查完毕回到病床上后,护士应该立即完成的护理措施是A.上约束带B.双侧上床栏C.立即输液D.保持右侧卧位E.进行手术前准备答案与解析1.D。

生化教案(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王佳诗)

生化教案(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王佳诗)
教学难点
血红蛋白生物合成概况、胆红素的生成、
教学策略
多媒体、理论讲解、案例教学、引导启发
教学环境
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视频、病例、图片、二维动画、习题、ppt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资源、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引入
本次课题
(5分钟)
病例分析:通过黄疸病例和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区别,归纳黄疸的产生机制、类型及临床鉴别。
巩固、小结知识点二
(5分钟)
知识点二的要点
教师随机抽查学习效果。ppt逐一展示知识要点。
学生巩固重要内容,并归纳总结。
ppt演示、
提问法、
归纳总结法
学习
知识点三
(45分钟)
知识点三: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1.肝对胆汁酸、胆色素代谢的作用
2.黄疸类型的鉴别
口授(讲课)、
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二维动画、
图片演示法、
问题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巩固、小结知识点三
(5分钟)
知识点三的要点
教师随机抽查学习效果。ppt逐一展示知识要点。
学生巩固重要内容,并归纳总结。
ppt演示、
提问法、
归纳总结法
学习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
胆汁和胆汁酸盐
师随机抽查学习效果。ppt逐一展示知识要点
学生巩固重要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法
布置习题
(5分钟)
习题:
1.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
2.结合胆红素与未结素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

16第十六章 球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16第十六章  球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第十六章 球菌
【学习目标】 1.描述常见化脓性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2.列出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
致疾病。 3.简述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
奈瑟菌的致病性。 4.简述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原则。
2020/7/2
• 案例1为金黄色葡萄 • 案例2为链球菌引起 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的猩红热
1)“脐形”菌落; 2)胆汁溶菌试验(+); 3)分解菊糖(+);
2020/7/2
➢抗原构造与分型 荚膜多糖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可将肺炎链球菌分为85个 型别。 ➢抵抗力
对多数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
2020/7/2
二、致病性
条件致病。
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的大叶肺炎还可引起 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副鼻窦炎、中耳炎和儿 童的化脓性脑膜炎等。
2020/7/2
二、致 病 性
Ø致病物质
1.菌体表面结构 2.致热外毒素 3.链球菌溶血素
链球菌溶素O(SLO):对哺乳动物多 种细胞有毒性作用
链球菌溶素S(SLS):对白细胞和多 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2020/7/2
4.侵袭性酶类 (1)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分解
间质内透明质酸,使病菌易扩散。 (2)链激酶(streptokinase, SK):与葡
2020/7/2
球菌(coccus):
指个体形状呈球形或椭圆形的一大类细菌。
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球菌
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球菌。包括四个属
的一些球菌:
①葡萄球菌属:G+球菌
②链球菌属:G+球菌
③肠球菌属:G+球菌

血液生化

血液生化

急性时相反应
三、几种血浆蛋白质
(一)前清蛋白 (二)清蛋白 (三)运铁蛋白(prealbumin,PA)
1、基本参数:分子量约54KD;肝细胞合成;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位于清蛋白前;半衰 期很短,约12h;分子上有2个结合位点。 2、功能:1)营养:可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 2)运输载体:甲状腺激素;视黄 醇结合蛋白。
1、血红蛋白(Hb)特点 2、血红素的合成及调节 3、珠蛋白的合成 4、Hb的合成
1、Hb的特点 ① 一个Hb分子由4个珠蛋白亚基组成,每个 珠蛋白亚基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 ② 合成在红细胞成熟前完成
2、血红素的合成
① 部位:骨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线
粒体、胞浆中合成。
② 原料: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Fe2+
3、血浆(plasma)、血清(serum):血清中 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二、血液的基本成分
液体成分——水 固体成分 无机物:电解质 蛋白质
有机物: 含氮化合物
糖类
脂类
医学全在线
非蛋白类含 氮化合物
此外,还有一些微量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等。
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NPN)
三、血液的基本功能
(一)运输: 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及 调节物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 浆渗透压;参与体温调节 (三)免疫:白细胞、补体系统及免疫球蛋白等; 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凝血、抗凝血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二、血浆蛋白质的性质 三、几种血浆蛋白质 四、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葡萄糖
DPG变位酶
1, 3-D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第13 至 16章 临床生化检验习题

第13 至 16章 临床生化检验习题

第十三章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一、A 型题1.肾单位不包括( )A. 肾小球B. 集合管C. 髓袢降支D. 髓袢升支E. 近曲小管2. 肾小管的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B. 远曲小管C. 髓袢细段D. 髓袢粗段E.集合管3 . 正常人每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达( )A . 50LB . 80LC . 100LD .180LE .300L4 . 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 )A. 肌酐 B .氨基酸 C .尿素 D .谷胱甘肽 E .肌酸5 . 肾小球可以滤过血浆是依靠( )A.有效滤过压作用B.有效渗透压作用 C .易化扩散 D .逆流倍增作用E.主动转运6. 理想的清除试验是( )A.葡萄糖清除试验 B .菊粉清除试验 C.BUN清除试验D.Na+清除试验E.内生肌酐清除试验7 . 关于血肌酐和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偶联法测定肌酐特异性高,但价格昂贵B.尿素的浓度取决于机体氮的分解代谢和肾脏的排泄能力C .血尿素测定比血肌酐测定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D. SCr和尿素浓度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E.尿素酶法测定尿素反应专一、特异性强8 . 所谓选择性蛋白尿是( )A.肾小管有选择性地重吸收了尿中的蛋白B.分子量>70000的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及出现在尿中C.肾小球有选择性地保留了尿中的蛋白D.分子量<70000的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及出现在尿中E.尿蛋白定性阴性9 . 高选择性蛋白尿中不存在的是( )A .溶菌酶B .α2-巨球蛋白 C. 前清蛋白 D.β2-微球蛋白E.清蛋白10.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可靠的指标是( )A.血肌酐 B . 血尿素 C .血尿酸 D .尿肌酐 E.内生肌酐清除率11. 正确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校正公式是( )A . (P/UV)×(1.73/A) B. (UV/P)×(1.73/A) C. (UP/U)×(1.73/A)D. (UV/A)×(P/1.73)E. (P/UV)×(A/1.73)12. 最能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试验是( )A .血肌酐测定B .染料排泄试验C .浓缩试验D .清除试验E .稀释试验13 . 某物质完全由肾小球滤过,由肾小管全部重吸收的物质清除率是( )A . 100% B. 1% C. 0% D. 75% E. 5%14 . 肾小管性蛋白尿和肾小球性蛋白尿区别在于( )A. 后者尿β2-M及清蛋白均不增高 B .后者尿β2-M及清蛋白均增高C. 后者尿中仅β2-M增高 D .前者尿中β2-M增高E. 前者尿中以清蛋白增高为主15 .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A. Na+清除率 B . 肌酐清除率 C . 尿素清除率 D . 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E. 菊糖清除率16 . 尿素氮测定(二乙酰一肟法)其血清中尿素在氨基硫脲存在下与二乙酰一肟在( )A. 弱酸性溶液中生成黄色复合物 B . 热强酸溶液中生成红色复合物C. 热强酸溶液中生成蓝色复合物 D .中性榕液中生成紫红色复合物E. 强碱溶液中生成蓝色复合物17 . 尿素氮测定(脲酶法) 时,无蛋白血滤液中之尿素经尿素酶作用后可产生( )A. NAD + B . 碳酸钠 C. 氨 D .硫酸钠 E .氨基硫脲18 . 碱性苦味酸与肌酐的红色反应叫做Jaffe 氏反应,有一些非肌酐物质也可产生JaffE 阳性反应,它们叫做非肌酐色原,下列物质不属于非肌酐色原但除外的是( )A .胆红素B .果糖C .乙酰乙酸D .丙酮酸 E. 丙酮19 . 肾病综合征时,可出现( )A. 血浆清蛋白下降B. 尿蛋白阴性 C . 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D. 血浆总蛋白正常 E . 血浆γ-球蛋白相对升高20 .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改变是( )A . 增高B .大部分病人正常C .下降D .正常E. 正常或增高二、B 型题(1~8题共用备选答案)A 肾小管水、电解质调节功能检查B 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C 泌尿系统感染D 肾小管酸碱平衡调节功能检查E 肾小管排泌功能检查F 肾小球滤膜屏障功能检查G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H 肾血流量检查与肾功能检查相对应的项目为1. 尿清蛋白( )2. 尿β2-微球蛋白( )3. 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测定( )4. 尿蛋白选择指数( )5. HCO3-排泄分数6. 尿比重与尿渗量测定( )7. 渗量(透) 清除率( )8. 滤过钠排泄分数测定( )(9~12题共用备选答案)A . ELISAB . 双缩脲法C . Jaffe 法D . 二乙酰一肟法E . 紫外分光法(290nm)下列物质测定的方法是9. 尿素测定( )10. 尿酸测定( )11. 肌酐测定( )12. 尿蛋白测定( )三、X型题1. 肾脏的基本功能有( )A . 肾脏是许多的肽类激素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降解场所B . 排泄机体代谢的终产物C . 参与胆红素生成D . 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激素E . 将摄入量超过机体需要的物质和进入体内的外源性异物排出体外2 . 下列哪些是肾小球滤过功能评价指标( )A . 肾小球滤过率 B. 尿蛋白选择指数 C . HCO3-排泄分数D . 滤过分数E . 尿酶3 . 利用不同物质的清除率可测定肾脏的哪些功能( )A . 肾滤过压B . 肾小管排泌功能C . 肾小球滤过率D.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E . 肾血流量4 . 常用于GFR测定的物质有( )A . 肌酐B . 清蛋白 C. 51 Cr-EDTA D . 菊粉 E . 葡萄糖5 . 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电解质调节功能检查的项目是( )A . 尿浓缩试验和稀释试验B . 氯化铵负荷试验C . 肌酐清除率D . 尿比重与尿渗量测定E . 渗量(透) 清除率6 . 可用于肾小球性蛋白尿检查的尿蛋白包括( )A . IgG、IgAB . 清蛋白C . α2-巨球蛋白D . β2-微球蛋白E. α / 1-微球蛋白7. 关于β2-微球蛋白测定( )A . β2-M清除率是鉴别轻度肾小管损伤的良好指标B . 尿液β2-M降低是反映近端小管受损的非常灵敏和特异的指标C . 肾小球滤过后,在远近端小管重吸收降解D. 正常尿液β2-M含量较高E . 分子量仅11800的蛋白质,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8 . 常用于临床诊断的尿酶主要有( )A . β-葡萄糖苷酸酶B . 丙酮酸脱氢酶C .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D . 乳酸脱氢酶E . 丙氨酸氨基肽酶9. 血、尿中尿素测定的方法有( )A . 二乙酰一肟法 B. 酶偶联法 C . 次氯酸盐显色法(波氏法)D. 电泳法 E . 双缩脲法1 0. 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 )A . 水肿B . 血尿 C. 蛋白尿 D. 酸碱紊乱 E. 高血压1 1. 肾病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表现可见( )A . 血尿B . 低清蛋白血症C . 严重水肿D . 严重蛋白尿E . 高脂血症1 2. 肾小管性酸中毒常见的临床类型( )A .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B . 肾功能衰竭性酸中毒C . 高血钾性全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Ⅳ型)D .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Ⅱ型)E . 混合型或Ⅲ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四、名词解释:1 . 肾小球滤过率2 . 尿蛋白选择指数 3. 肾清除率五、简答题1. 简述肾清除试验。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of blood一、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预防、法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五年制三、授课学时:本章共2节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讲授安排如下:第1个学时的讲课内容包括:概述、第一节以及第三节至红细胞的糖代谢(358页)。

第2个学时的内容包括:红细胞的脂代谢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与调节,以及对全章的小结四、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以下知识点:1.血浆蛋白的功能;2.红细胞的糖代谢;3.血红素生物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合成原料、限速反应、关键酶及血红素合成的调节。

熟悉以下内容:1.血液的概况;2.血浆蛋白的性质。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浆蛋白的功能。

红细胞的代谢及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难点:2, 3-BPG的功能及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各步反应以及高铁血红素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的机制。

六、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课堂中穿插复习、提问,突出重点,讲清楚难点,进行必要的板书,读写重要词汇的英文单词。

以提问和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布置课后习题。

部分课程安排自学。

白细胞的代谢安排学生自学。

并布置课后习题。

七、主要外文专业词汇血液(blood)血浆(plasma)血清(serum)多态性(polymorphism)急性时相蛋白质(acute phase protein APP)红细胞(erythuocyte)2,3-二磷酸甘油酸(2,3-biphosphoglycerate,2,3-B(D)PG)血红素(heme)珠蛋白(globin)肌红蛋白(myoglobin)过氧化氢酶(catalase)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ALA)原卟啉(protoporphyrin )尿卟啉原(uroporphyrinogen )粪卟啉原(coproporphyrinogen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fin,EPO)卟啉症(porphyria)八、思考题1.简述血液的组成。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九版)-18血液的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九版)-18血液的生物化学
与膜受体结合,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以及血红素和的合成促使
原始红细胞的繁殖和分化。
第三节
(Metabolism of Blood Cells)
血细胞物质代谢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代谢
一、红细胞的代谢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它是在骨髓中由造血干
细胞定向分化而成的红系细胞。 在成熟过程中,红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和代谢的改变。
2C+cAMP-2R + ATP ADP eIF-2激酶— P (有活性) + eIF-2— P ATP ADP (无活性)
eIF-2 (有活性)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代谢
二、白细胞的代谢
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代谢与功能密切相关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代谢
(一)糖酵解是白细胞主要的获能途径
第二节
(Biosynthesis of Heme)
血红素的合成
第二节 血红素的合成
一、血红素的合成过程
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 参与血红蛋白组成的血红素主要在骨髓的幼 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 合成原料: 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第二节 血红素的合成
(一)δ -氨基-γ -酮戊酸(ALA)的合成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 氧化酶 亚铁螯合酶 原卟啉Ⅸ
血红素
反应部位:线粒体
第二节 血红素的合成
第二节 血红素的合成
血红素合成的特点:
① 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但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 ② 合成的原料简单:琥珀酰CoA、甘氨酸、Fe2+等小分子物质; ③ 合成过程的起始与最终过程在线粒体,中间过程在胞液。
GSSG
2H2O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代谢

第16章血液生化

第16章血液生化
目录
2,盐析法 , 清蛋白:饱和硫酸铵 清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半饱和硫酸铵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半饱和NaCl 半饱和硫酸铵 + 半饱和 清 : 球 = 1.5 ~2 : 1 肝病比值降低或倒置. 肝病比值降低或倒置.
目录
清蛋白 1,含量:3.8 ~ 4.8 g/dL, 占血浆总蛋白的60%以上 ,含量: 占血浆总蛋白的 以上 分子量小: 分子量小:6.85万 万 pI = 4.7 2, 合成:肝, 12 g/天 合成: g/天 3,功能: ,功能: 1)结合运输:胆色素,脂肪酸 )结合运输:胆色素, 2)维持胶体渗透压: )维持胶体渗透压: 营养不良,肝功↓, 营养不良,肝功 ,肾炎 3)营养功能,缓冲作用 )营养功能,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目录
血 液 概 况
血液(blood)的组成 的组成 血液 血浆(plasma) 血浆 红细胞,白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液的固体成分 无机物: 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糖 类和脂类等
目录
球蛋白 1, α, β球蛋白:运输功能 , 球蛋白: 球蛋白 2, γ球蛋白:抗体 球蛋白: , 球蛋白 3,胶体渗透压 , 4,血浆酶 ,
目录
2. 依据生理功能分类
人类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种类
1.载体蛋白 载体蛋白 2.免疫防御系统蛋 免疫防御系统蛋 3.凝血和纤溶蛋白 凝血和纤溶蛋白 4.酶 酶 5.蛋白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6.激素 激素 7.参与炎症应答的蛋白 参与炎症应答的蛋白

第十六章分子流行病学

第十六章分子流行病学
疾病诊断及分布,疾病易感性、环境危险因素研究,健康状态评价,人类学研究等
蛋白类
蛋白质结构、表达量及功能活性
疾病诊断及分布,疾病易感性、环境危险因素研究,健康状态评价等
酶类
酶的结构、表达量及功能活性
同上
抗原抗体类
疾病特异抗原、抗体
疾病诊断及分布,疾病易感性,环境危险因素研究等
其他类
糖类、脂类、激素类、多胺类、细胞因子类等
三、效应测量
传染病 慢性非传染病 健康状态
免疫效应 病理性效应
基因表达和代谢异常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四、易感性测量
遗传性疾病 Huntington病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很快确定了HD基因紧密连锁遗传位点D4S10及其DNA标志 慢性非传染病 载脂蛋白E(apoE)不同基因型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中易感性不同 传染病 不同基因特征的人群对HIV的易感性差异很大
Molecular epidemiology is a branch of epidemiology that combines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both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hat defines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s opposed to conventional epidemiology, is its use of biological and in particular genetic markers as a measure of the propensity of developing a disease or as an indicator of a disease or an exposure i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cause of disease.

呼吸内科学-第16章同步练习(1)

呼吸内科学-第16章同步练习(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呼吸内科学-第16章同步练习(1)共90分钟共44道题【题型】X型题1.下列哪些病理情况可使胸腔积液增加A.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B.并发心包积液C.水钠潴留和低蛋白血症D.胸膜腔淋巴引流障碍E.肺毛细血管压增高【题型】A1A2型题2.下列哪项胸液检查结果最支持恶性胸腔积液A.RF1:160阳性B.LDH490IU/LC.ADA26U/LD.CEA20μg/LE.葡萄糖3.36mmol/L【题型】A1A2型题3.下列哪项不符合渗出性胸腔积液A.常为草黄色液体B.血液乳酸脱氢酶/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0.5C.蛋白定量>3g/dlD.比重>1.016~1.018E.细胞数明显增多,WBC>500×109/L【题型】A1A2型题4.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量胸腔积液患者,下列处理哪项错误A.用INH+SM抗结核治疗B.泼尼松20mg/d口服C.胸穿抽液1~2次/周,抽后胸内注入异烟肼D.抽胸腔积液后胸内注入激素E.每天抽液至少1次,尽快把胸腔积液抽干净,或作闭式引流【题型】A1A2型题5.女性,58岁,咳嗽,咯血丝痰1个月,有低热及右胸痛,X线示右胸中等量积液。

胸腔穿刺液检查示:淡红色,比重1.018,蛋白30g/L,细胞数500×109/L,ADA35U/L,CEA20μg/L,胸液未找到癌细胞及抗酸杆菌。

最应考虑的是A.结核性胸腔积液B.恶性胸腔积液C.血性胸腔积液D.脓胸E.漏出性胸腔积液【题型】A1A2型题6.男性,56岁,近1个月来咳嗽、气促、痰中带血、消瘦,胸片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下列哪一项检查可不进行A.胸腔镜检查B.胸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找肿瘤细胞C.支气管造影D.胸膜活检E.胸部CT检查【题型】A1A2型题7.女性,28岁,发热2周,有左侧胸痛,体重下降。

X线胸片示左胸中量积液征,胸液呈草黄色,下列哪一项检查暂不考虑A.胸腔穿刺液细菌培养B.剖胸探查C.胸液找抗酸杆菌D.胸液脱落细胞学检查E.胸膜活检【题型】A1A2型题8.关于化学性胸膜固定术,错误的是A.作用机制是产生无菌性胸膜炎症而使两层胸膜粘连B.常用的粘连剂有四环素、滑石粉C.气胸治疗后久不复张的患者是主要的使用指征D.可用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E.注入粘连剂前应予利多卡因麻醉胸膜【题型】A1A2型题9.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胸腔积液的主要机制是A.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B.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本篇文章由考吧网()整理,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生物化学(查锡良,人卫七版)

生物化学(查锡良,人卫七版)

生物化学(查锡良,人卫七版)绪论 (2)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5)第三章酶 (7)第四章糖代谢 (9)第五章脂类代谢 (12)第六章生物氧化 (16)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8)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21)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22)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 (24)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 (26)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8)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31)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34)第十五章细胞信号转导 (36)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39)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42)第十八章维生素与无机物 (43)第十九章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细胞外基质 (45)第二十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46)第二十一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48)绪论第一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二、动态生物化学阶段三、分子生物学时期1.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2.DNA克隆使基因操作无所不能3.基因组学及其他组学的研究四、我国科学家对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1.协和-吴宪-血液化学分析-血滤液的制备、血糖测定法、蛋白质变性学说2.刘思职-免疫化学-定量分析法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机制3.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解出三方二锌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4.有机合成+酶促→酵母丙氨酰tRNA第二节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第三节生物化学与医学一、生物化学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二、生物化学为推动医学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一、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属于L-α-氨基酸二、氨基酸可根据侧链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分类三、20种氨基酸具有相同或特异的理化性质(一)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二)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性质(三)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四、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一)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肽(二)体内存在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肽1.谷胱甘肽2.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多肽链的局部主链构象为蛋白质二级结构(一)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二)α-螺旋结构是常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三)β-折叠使多肽链形成片层结构(四)β-转角和无规卷曲在蛋白质分子中普遍存在(五)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对二级结构形成的影响三、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折叠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一)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二)结构域是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三)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折叠分子伴侣可分为3类:①热休克蛋白70(Hsp70)②伴侣蛋白③核质蛋白四、含有两条以上多肽链的蛋白质具有四级结构五、蛋白质的分类六、蛋白质组学(一)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二)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1.双向电泳分离样品蛋白质2.蛋白质点的定位、切取3.蛋白质点得质谱分析(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科学意义第三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蛋白质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一)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二)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级结构与功能(三)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四)重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引起疾病二、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一)血红蛋白亚基与肌红蛋白结构相似(二)血红蛋白亚基构象变化可影响亚基与氧结合(三)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一、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二、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三、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而引起变性四、蛋白质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吸收峰五、应用蛋白质呈色反应可测定蛋白质溶液含量1.茚三酮反应2.双缩脲反应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一、透析及超滤法可去除蛋白质溶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二、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是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三、利用荷电性质可用电泳法将蛋白质分离四、应用相分配或亲和原理可将蛋白质进行层析分离五、利用蛋白质颗粒沉降行为不同可进行超速离心分离六、应用化学或反向遗传学方法可分析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七、应用物理学、生物信息学原理可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1.同源模建2.折叠识别3.从无到有表格&示意图1.表格-氨基酸分类(结构式、英文名、三字符、一字符)2.芳香族氨基酸的紫外吸收3.GSH与GSSH之间的转换4.超二级结构与蛋白质模体(αα、βαβ、ββ、锌指结构、钙结合蛋白之螺旋-转角-螺旋)5.β-巯基乙醇及尿素对核糖核酸酶的作用6.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氧解离曲线7.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8.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蛋白质9.凝胶过滤分离蛋白质肽的氨基酸末端测定法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一、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二、DNA是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三、RNA也是具有3’,5’-磷酸二酯键的线性大分子四、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第二节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一、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2.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3.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着DNA双螺旋结构(三)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四)DNA的多链螺旋结构二、DNA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一)原核生物DNA的环状超螺旋结构(二)真核生物DNA高度有序和高度致密的结构三、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第三节RNA的结构与功能一、mRNA 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1.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5’-末端都以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m7GpppN)为起始结构2.在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有一段由80~250个腺苷酸连接而成的多聚腺苷酸结构,称为多聚腺苷酸尾或多聚A尾3.mRNA依照自身的碱基顺序指导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合成,也就是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模板4.mRNA的成熟过程是hnRNA 的剪接过程二、t RNA是蛋白合成的氨基酸载体1.t 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2.t RNA具有茎环结构3.t RNA的3’-末端连有氨基酸4.t RNA的反密码子能够识别mRNA的密码子三、以rRNA为组分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四、snmRNA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五、核酸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表现了不同的时空特异性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一、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二、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三、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第五节核酸酶结构&流程图1.构成核苷酸的嘌呤和嘧啶的化学结构式2.构成核苷酸的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化学结构式3.核苷和脱氧核苷的化学结构式4.核苷酸的化学结构(包括3’,5’-cAMP)5.多聚腺苷酸的化学结构式6.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数据)7.封闭的环状DNA分子(形成超螺旋)8.真核生物DNA形成核小体的示意图9.双链DNA经历折叠、盘绕形成高度有序和高度致密染色体的示意图10.表格-真核细胞内主要RNA的种类和功能(5+3)11.成熟的真核mRNA的结构示意图12.mRNA的甲基化位点(2点)13.真核生物mRNA的帽结构及加帽过程14.真核生物mRNA多聚A尾结构的形成过程15.鸡卵清蛋白mRNA的成熟过程16.t RNA分子中含有的稀有碱基17.t RNA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18.t RNA的反密码子与m RNA的密码子相互识别示意图19.表格-核糖体的组成(原核、真核)20.由核糖体、mRNA和t RNA形成的复合体2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22.DNA在解链过程中表现出得增色效应23.DNA解链温度曲线24.核酸分子复性和杂交的示意图第三章酶第一节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一、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助因子二、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三、同工酶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一级结构不同的一组酶第二节酶的工作原理一、酶反应特点(一)酶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二)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1.绝对特异性2.相对特异性3.有些酶具有立体异构特异性(三)酶促反应具有可调节性二、酶通过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一)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二)酶和底物的结合有利于底物形成过渡态1.诱导契合作用使酶与底物密切结合2.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使诸底物正确定位于酶的活性中心3.表面效应使底物分子去溶剂化(三)酶的催化机制呈多元催化1.酸碱催化作用:酶是两性电离的蛋白质,活性中心可为质子供体,或质子受体,参与质子转移2.共价催化作用:酶的催化基团通过形成瞬间共价键而将底物激活3.亲核催化作用:中心基团属于亲核基团,可提供电子给带正电荷的过渡态中的中间物,加速产物生成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图呈矩形双曲线(一)米-曼氏方程式揭示单底物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二)Km与Vm是最有意义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1.Km值=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Km值愈小,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愈大3.Km值是酶特性常数之一,只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T Ph 离子强度等)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4.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呈正比(三)Km值和Vmax值可以通过作图法求取二、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四、P H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五、抑制剂可逆地或不可逆地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一)不可逆性抑制剂主要与酶共价结合(二)可逆性抑制剂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非共价结合1.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不改变酶对底物的亲和力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仅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六、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第四节酶的调节一、调节酶实现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调节(一)变构酶通过变构调节酶的活性(二)酶的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共价结合与分离实现的(三)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催化活性的酶二、酶含量的调节包括对酶合成与分解速率的调节(一)酶蛋白合成可被诱导或阻遏(二)酶的降解与一般蛋白质降解途径相同第五节酶的分类与命名一、酶可根据其催化的反应类型予以分类:1.氧化还原酶类2.转移酶类3.水解酶类4.裂解酶类(裂合酶类,synthase):合酶属此类5.异构酶类6.合成酶类(连接酶酶,ligases)二、每一种酶均有其系统名称和推荐名称第六节酶与医学的关系一、酶和疾病密切相关(一)酶的质、量与活性的异常均可引起某些疾病(二)酶的测定有助于对许多疾病的诊断1.酶活性测定和酶活性单位是定量酶的基础2.血清酶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三)酶和某些疾病的治疗关系密切二、酶在医学上的应用领域广泛(一)酶作为试剂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1.酶法分析是以酶作为工具对化合物和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2.酶标记测定法是酶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一种测定方法3.工具酶广泛地应用于分子克隆领域(二)酶的分子工程是方兴未艾的酶工程学1.固定化酶是固相酶2.抗体酶是具有酶活性的抗体结构&流程示意图1.表格-某些辅酶(辅基)在催化中的作用2.表格-几种蛋白激酶的共有序列3.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4.对氨基苯甲酸-磺胺类药物5.表格-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第四章糖代谢第一节概述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二、糖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进行三、糖代谢的概况第二节糖的无氧代谢一、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糖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一)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2.6-磷酸葡萄糖变为6-磷酸果糖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4.磷酸己糖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5.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9.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形成ATP和丙酮酸(二)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二、糖酵解的调控是对3个关键酶活性的调节(一)6-磷酸果糖激酶-1对调节糖酵解途径的流量最重要(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调节点(三)己糖激酶受到反馈调节三、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机体缺氧的情况下快速功能第三节糖的有氧氧化一、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一)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1.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2.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乙酰硫辛酰胺-E23.生成乙酰CoA,E2二硫键还原为两个巯基4.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脱氢生成FADH2和硫辛酰胺5.FADH2→NADPH+H+二、三羧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一)TCA循环由8步代谢反应组成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α-酮戊二酸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5.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二)TCA循环受底物、产物、关键酶活性的调节1.TCA循环中有3个关键酶2.TCA循环与上游和下游的反应相协调3.TCA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三、糖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方式四、糖有氧氧化的调节是基于能量的需求五、巴斯德效应是指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第四节葡萄糖的其它代谢途径一、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6-磷酸葡萄糖在氧化阶段生成磷酸戊糖和NADPH2.经过基团转移反应进入糖酵解途径(二)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受NADPH/NADP+比值调节(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二、糖醛酸途径可生成葡萄糖醛酸三、多元醇途径可生成木糖醇、山梨醇等第五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一、糖原的合成代谢主要在肝和肌组织中进行二、糖原分解产物—葡萄糖可补充血糖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受到彼此相反的调节(一)糖原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二)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四、糖原累积症是由先天性没缺陷所致第六节糖异生一、糖异生途径不完全是糖酵解的逆反应(一)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二)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三)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二、糖异生的调节是通过对两个底物循环的调节与糖酵解调节彼此协调(一)第一个底物循环:在6-磷酸果糖和1,6-二磷酸果糖之间进行(二)第二个底物循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丙酮酸之间进行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主要在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一)维持血糖水平的恒定是糖异生最主要的生理作用(二)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三)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四、肌中产生的乳酸运输至肝进行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第七节其他单糖的代谢一、果糖被磷酸化后进入糖酵解途径二、半乳糖可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成为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三、甘露糖可转变为6-磷酸果糖进入糖酵解途径第八节血糖及其调节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是相对平衡的二、血糖水平的平衡主要是受激素调节(一)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二)机体在不同状态下有相应的升高血糖的激素1.胰高血糖素2.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3.肾上腺素是强有力的升高血糖激素三、血糖水平异常及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一)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3.0mmol/L(二)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高于6.9 mmol/L(三)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疾病结构&流程示意图:1.糖酵解的代谢途径2.2,6-二磷酸果糖激酶-1的活性调节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作用机制4.三羧酸循环5.表格-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6.三羧酸循环的调控7.磷酸戊糖途径8.糖醛酸途径9.分支酶的作用10.脱支酶的作用11.糖原合成、分解的共价修饰调节12.糖异生途径13.乳酸循环14.半乳糖的代谢15.甘露糖的代谢第五章脂类代谢第一节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一、脂酸的系统命名遵循有机酸命名的原则二、脂酸主要根据其碳链长度和饱和度分类(一)脂酸根据其碳链长度分为短链、中链、长链脂酸(二)脂酸根据其碳链是否存在双键分为饱和脂酸和不饱和脂酸1.饱和脂酸的碳链不含双键2.不饱和脂酸的碳链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双键第二节脂类的消化吸收一、脂类的消化发生在脂-水界面,需要胆汁酸盐参与二、饮食脂肪在小肠被吸收第三节甘油三酯代谢一、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酸酯(一)甘油三酯是脂酸的主要储存形式(二)甘油三酯的主要作用是为机体提供能量1.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2.甘油三酯是机体主要能量储存形式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脂酸的氧化(一)脂肪动员是甘油三酯分解的起始步骤(二)甘油经糖代谢途径代谢(三)脂酸经β-氧化分解功能1.脂酸的活化形式为脂酰CoA2.脂酰CoA经肉碱转运入线粒体3.脂酸的β-氧化的终产物主要是乙酰CoA(1)脱氢(2)加水(3)再脱氢(4)硫解4.脂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四)脂酸的其他氧化方式1.不饱和脂酸的氧化2.过氧化物酶体的β-氧化3.奇数碳原子脂酸的氧化(五)酮体的生成及利用1.酮体在肝细胞中生成(1)2个乙酰辅酶A→乙酰乙酰辅酶A(2)乙酰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HMG CoA(3)HMGCoA 裂解为乙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2.酮体在肝外组织中利用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4.酮体生成的调节(1)饱食及饥饿的影响(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影响(3)丙二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三、脂酸在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合成(一)软脂酸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3.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1)丙二酰CoA的合成(2)脂酸合成(二)脂酸碳链的加长1.脂酸碳链在内质网中的延长2.脂酸碳链在线粒体中的延长(三)不饱和脂酸的合成(四)脂酸合成的调节1.代谢物的调节作用2.激素的调节作用四、甘油和脂酸合成甘油三酯(一)合成部位(二)合成原料(三)合成基本过程1.甘油一酯途径2.甘油二酯途径五、几种多不饱和脂酸衍生物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一)前列腺素、血栓烷、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和命名(二)PG、TX、LT的合成1.前列腺素及血栓烷的合成2.白三烯的合成(三)PG、TX、LT的生理功能1.PG的主要生理功能2.TX的主要生理功能3.LT的主要生理功能第四节磷脂代谢一、含磷酸的脂类被称为磷脂(一)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统称为甘油磷脂(二)由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二、磷脂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一)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1.卵磷脂存在于细胞膜中2.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二)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三)缩醛磷脂存在于脑和心组织中(四)神经鞘磷脂和卵磷脂在神经髓鞘中含量较高三、甘油磷脂的合成与降解(一)甘油磷脂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的原料及辅因子3.合成的基本过程(1)甘油二酯合成途径(2)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二)甘油磷脂的降解四、鞘磷脂的代谢(一)鞘氨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3.合成过程(二)神经鞘磷脂的合成(三)神经鞘磷脂的降解第五节胆固醇代谢一、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和NADPH(一)合成部位(二)合成原料(三)合成基本过程1.甲羟戊酸的合成2.鲨烯的合成3.胆固醇的合成(四)胆固醇合成受多种因素调节1.限速酶2.饥饿与饱食3.胆固醇4.激素二、转变为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去路(一)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二)胆固醇可转变为类固醇激素(三)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3前体第六节血浆脂蛋白代谢一、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二、不同血浆脂蛋白其组成、结构均不同(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1.电泳法2.超速离心法(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三)载脂蛋白(四)脂蛋白结构三、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但代谢和功能各异(一)乳糜微粒(二)极低密度脂蛋白(三)低密度脂蛋白(四)高密度脂蛋白四、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一)高脂血症(二)动脉粥样硬化1.LDL和VLDL具有致AS作用2.HDL具有抗AS作用(三)遗传缺陷结构&流程示意图1.常见的脂酸2.甘油一酯途径3.脂肪动员4.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5.脂酸的β-氧化6.酮体在干细胞中的生成7.酮体的氧化8.柠檬酸-丙酮酸循环9.软脂酸的生物合成10.表格-体内几种重要的甘油磷脂11.磷脂酶对磷脂的水解12.胆固醇的生物合成13.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示意图14.超速离心分离血浆脂蛋白示意图15.血浆脂蛋白结构示意图16.脂蛋白代谢示意图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一节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体系一、氧化呼吸链是一系列有电子传递功能的氧化还原组分(一)氧化呼吸链由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复合体组成1.复合体Ⅰ作用是将NADP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2.复合体Ⅱ作用是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3.复合体Ⅲ作用是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4.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二)氧化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二、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化生成ATP偶联(一)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Ⅰ、Ⅲ、Ⅳ内1.P/O比值2.自由能变化(二)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产生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三)质子顺梯度回流释放能量被ATP合酶利用催化ATP合成三、氧化磷酸化作用可受某些内外源因素影响(一)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过程2.解偶联剂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3.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生成(二)ADP是调节正常人体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三)甲状腺激素刺激机体耗氧量和产热同时增加(四)线粒体DNA突变可影响机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四、ATP在能量的生成、利用、转移和储存中起核心作用五、线粒体内膜对各种物质进行选择性转运(一)胞质中NAD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氧化呼吸链1.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二)ATP-ADP转位酶促进ADP进入和ATP移出紧密偶联第二节其他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一、抗氧化酶体系有清除反应活性氧类的功能二、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催化底物分子羟基化结构&流程示意图1.表格-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2.电子传递链各复合体位置示意图3.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4.ATP合酶结构和质子的跨内膜流动机制模式图5.ATP合酶的工作机制6.不同底物和抑制剂对线粒体氧耗的影响。

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16-20章)

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16-20章)

患者教育
生活指导: 发病48小时内应禁食;患病期间应多卧床休息; 有胆囊结石患者平时应注意适量进食少量脂肪食物如肥肉、鸡蛋等,刺激胆囊收缩,
促进胆汁排空; 规律进食早餐。
第二节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
重点难点
掌握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熟悉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的治疗原则
了解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A:CT平扫,肝右叶一团块状混杂低密度影,边界欠清;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C:增强扫描门 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D:MRI,T2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中央区域信号更高,病灶边 界较清;E:D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F:T1WI,病灶为较低信号影,其内有斑点状较高信号影;G:增强扫描动脉期,病 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H: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I:DSA,动脉期显示动脉拉直、扭曲、移位和肿瘤血管湖。
疗的机会 早期肝癌常常症状隐匿,诊断困难。对肝癌高危人群(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以及乙肝、丙肝患
者)应每6~12个月行超声和AFP检测,筛查有无HCC发生的早期征象。如有阳性改变,应进一 步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
五、HCC 的BCLC分期与临床治疗策略
五年生存率:50~8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满足下列三项中的任一项,即可诊断: 1.具有两种典型影像学(超声、增强CT、MRI或肝动脉造影)表现,病灶>2cm 2.一项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病灶>2cm,AFP>400ng/ml 3.肝脏活检阳性 具有这些典型临床表现的HCC,诊断难度不大,但因其常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基本丧失根治性治

生化课件第十六章血液生化

生化课件第十六章血液生化
约占1/2
2020/10/20
第一节 血 浆 蛋 白 Plasma Protei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浆蛋白是维持体内代谢的重要物质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杨成君
5
2020/10/20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与性质
血浆蛋白指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是血浆中的主要的固体成分
血浆蛋白总浓度:70~75g/L
血浆蛋白的种类多,含量也不相同 通常按来源、分离方法和生理功能将血浆蛋白质
分类。 分离蛋白质的常用方法包括
电泳(electrophoresis):血浆蛋白质 超速离心(ultra centrifuge):血浆脂蛋白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杨成君
6
2020/10/20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
电泳(electrophoresis)
是最常用的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常据此分类
清蛋白(albumin) 1球蛋白(1 –globulin) 2球蛋白( 2 –globulin )
多种疾病导致血浆蛋白异常
风湿病
急性炎症反应和抗原刺激引起免疫系统增强,特征:
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别是IgA,可有IgG和IgM升高 炎症期可有α1-AG、Hp、C3升高
肝脏疾病
急性炎症反应和抗原刺激引起免疫系统增强,特征
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别是IgA,可有IgG和IgM升高? 炎症期可有α1-AG、Hp、C3升高?
外分泌酶:外分泌腺分泌的酶
消化系统的蛋白酶、淀粉酶、酯酶 脏器受损时血浆含量增加,有助于临床诊断
细胞酶:存在于组织细胞内参与代谢的酶类
正常情况血浆含量甚微,小部分有器官特异性,用于诊断。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杨成君
18
2020/10/20

第16章血液生化

第16章血液生化

织蛋白质的合成,或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此外,蛋白质还能分解供能。
目录
(七)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血浆中存在众多的凝血因子、抗溶血及纤溶物 质,它们在血液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 循环血流通畅。 但当血管损伤、血液流出血管时,即发生血液 凝固,以防止血液的大量流失。

目录
(八)血浆蛋白质异常与临床疾病
目录
本章讲述内容:

血浆蛋白
血细胞的代谢
目录
第一节 血浆蛋白是维持 体内代谢的重要 物质
Plasma Proteins are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the Metabolism in vivo
目录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与性质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

血浆蛋白是指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是血浆中 的主要的固体成分。血浆蛋白总浓度: 70 ~ 75g/L。 通常按来源、分离方法和生理功能将血浆蛋白 质分类。 分 离 蛋 白 质 的 常 用 方 法 包 括 电 泳 (electrophoresis) 和超速离心 (ultra centrifuge) 。

目录
2. 磷酸戊糖途径

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过程与其他细胞 相同,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3. 红细胞内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1)ATP的功能

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 Na+-K+-ATPase )的正 常运转;

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 (Ca2+-ATPase) 的正常运 转;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质进 行交换; 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NAD+的生物合成;

第16章抗精神失常药v培训讲学

第16章抗精神失常药v培训讲学

(一)、氯丙嗪
作用机制:阻断DA受体、M受体、α受体 多巴胺神经通路:1、黑质-纹状体通路
(锥体外系功能) 2、中脑-边缘系统通路 3、中脑-皮质通路
(情绪、行为有关) 4、结节-漏斗系统通路
(与内分泌、体温调节有关) 5、催吐化学感受区(CTZ)
【体内过程】
1、口服易吸收,2-4h达高峰,不规则 2、高亲脂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脑内浓度可 达血浆浓度的10倍。 3、主要经肝脏代谢 4、个体差异大,吸收不规则(相差10倍以 上),用药应个体化 5、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失活,由肾排出
人工冬眠合剂:氯丙嗪、哌替啶、异丙嗪
4、加强其它中枢药物的作用
加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和乙 醇的作用
5、对锥体外系的影响
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受体,导致胆 碱能神经功能占优势。
长期使用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帕金森 综合症
二、植物神经系统
1、α受体阻断作用 降低血压(阻断α受体、直接舒张血管、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 作用,反复用药降压作用减弱
上大学后,因害怕别人知道她服抗精神病药物,有精 神病史,会影响她的名誉,就自行停药。患者停药不久, 出现失眠,多疑,认为有人在她宿舍安装了监视器,自己 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范围,她无论是在做什么, 楼上的同学就马上会知道,并发出一些声音来暗示她,同 学们已经知道了她现在在做什么。为此,常常半夜里不睡 觉,拿着一个手电在宿舍里照来照去,看房间里到底有没 有监视器,同宿舍同学认为她的行为影响了他们的休息, 她却觉得这是同学是和她过不去。对同学态度差,认为老 师也对她不好,成天疑神疑鬼地,认为别人都是针对她, 不能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目的要求:
掌握氯丙嗪、氯氮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外,血浆中还有一组协助抗体完成免疫功能的 蛋白酶——补体。
目录
(五)催化作用
❖ 血浆中的酶称作血清酶。 ❖ 根据血清酶的来源和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血浆功能酶 2. 外分泌酶 3. 细胞酶
目录
(六)营养作用
❖ 每个成人3L左右的血浆中约有200g蛋白质。 ❖ 体内的某些细胞,如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饮
目录
谷胱甘肽的氧化与还原及其有关代谢:
葡萄糖 6-磷酸
6-磷酸葡萄 糖脱氢酶
6-磷酸葡 萄糖酸
NADP+
谷胱甘肽 还原酶 NADP++H+
2GSH
H2O2
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GSSG
2H2O
目录
(二)脂代谢
❖ 成熟红细胞的脂类几乎都存在于细胞膜。 ❖ 成熟红细胞已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但膜脂的
不断更新却是红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 ❖ 红细胞通过主动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地与血浆
第16章 血液生化
目录
❖ 正常人体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 ❖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与混悬在其中的红细胞、白细
胞和血小板组成。 ❖ 正常人血液的含水量约为77%~81%,比重为
1.050~1.060,它主要取决于血液内的血细胞数 和蛋白质的浓度。 ❖ 血液的固体成分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有核红细胞 + +* + + +
+ + + + +
网织红细胞 - - - + +
+ + + + +
成熟红细胞 - - - - -
- - - + +
注:“+”,“-”分别表示该途径有或无;*晚幼红细胞为“-”。
(一)糖代谢
❖ 血循环中的红细胞每天大约从血浆摄取30g 葡 萄 糖 , 其 中 90% ~ 95% 经 糖 酵 解 通 路 和 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进行代谢,5%~10% 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进行代谢。目录二、血浆蛋白的功能
(一)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 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蛋 白质的摩尔浓度。
❖ 由于清蛋白的分子量小(69kDa),在血浆内 的总含量大、摩尔浓度高,加之在生理pH条件 下,其电负性高,能使水分子聚集其分子表面, 故清蛋白能最有效地维持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大约占血浆胶体总渗透压 的75%~80%。
目录
(八)血浆蛋白质异常与临床疾病
❖ 血浆蛋白质在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中有重要功能, 血浆蛋白质异常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 • 风湿病 • 肝疾病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血浆蛋白电泳图谱
目录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代谢特 点是维持血液生物
功能的基础
Metabolism of Blood Cells is the Base of Blood Biological Functions
目录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A
B
清蛋白 1 2
清蛋白 1 2
目录
依据生理功能将血浆蛋白质分类:
种类 1.载体蛋白 2.免疫防御系统蛋 3.凝血和纤溶蛋白 4.酶 5.蛋白酶抑制剂 6.激素 7.参与炎症应答的蛋白
血浆蛋白 清蛋白、脂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等 IgG ,IgM ,IgA ,IgD ,IgE 和补体C1-9 等 凝血因子Ⅶ、Ⅷ、凝血酶原、纤溶酶原等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 1抗胰蛋白酶、 2巨球蛋白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等 C-反应蛋白、 2酸性糖蛋白等
(二)血浆蛋白的性质
1. 绝大多数血浆蛋白在肝合成。
2. 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一般位于膜结合的多核蛋 白体上。
3. 除清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均为糖蛋白。
4. 许多血浆蛋白呈现多态性(polymorphism)。
5. 在循环过程中,每种血浆蛋白均有自己特异的 半衰期。
6. 在急性炎症或某种类型组织损伤等情况下,某 些血浆蛋白的水平会增高,它们被称为急性时 相蛋白质(acute phase protein,APP)。
尿卟啉原Ⅲ
❖ 反应部位:胞液 ❖ 反应生成的粪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
目录
④ 血红素的生成:
粪卟啉原Ⅲ 血红素
粪卟啉原Ⅲ 氧化脱羧酶
亚铁螯合酶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 氧化酶
原卟啉Ⅸ
❖ 反应部位:线粒体
目录
血红素合成的特点: ① 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但成熟红 细胞不能合成; ② 合成的原料简单:琥珀酰CoA、甘氨酸 Fe2+等小分子物质; ③ 合成过程的起始与最终过程在线粒体,中 间过程在胞液。
❖ 血浆蛋白还能与易被细胞摄取和易随尿液排除的 一些小分子物质结合,防止它们从肾丢失。
❖ 此外血浆中还有皮质激素传递蛋白、运铁蛋白、 铜蓝蛋白等。
❖ 这些载体蛋白除结合运输血浆中某种物质外,还 具有调节被运输物质代谢的作用。
目录
(四)免疫作用
❖ 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和 IgE,又称为抗体,在体液免疫中起至关重要的 作用。
目录
(二)维持血浆正常的pH
❖ 正常血浆的pH为7.40±0.05。 ❖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血浆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
分在pH 4.0~7.3之间,血浆蛋白盐与相应蛋白形 成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正常的pH。
目录
(三)运输作用
❖ 血浆蛋白质分子的表面上分布有众多的亲脂性结 合位点,脂溶性物质可与其结合而被运输。
目录
(2)2, 3-BPG的功能 ❖ 2, 3-BPG是调节血红蛋白(Hb)运氧的重要因素, 可增加Hb与氧的亲和力。
目录
(3)NADH和NADPH的功能 ❖ 对抗氧化剂,保护细胞膜蛋白、血红蛋白和 酶蛋白的巯基等不被氧化,从而维持红细胞 的正常功能。 ❖ 红细胞中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 胱甘肽(GSH)的含量,使红细胞免遭外源性 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
❖ 通常按来源、分离方法和生理功能将血浆蛋白 质分类。
❖分 离 蛋 白 质 的 常 用 方 法 包 括 电 泳 (electrophoresis)和超速离心(ultra centrifuge)。
目录
通过电泳将血浆蛋白质分为:
清蛋白 (albumin) 1球蛋白(globulin) 2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血浆蛋白质,然后由细胞内的酶类将吞入细胞 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参入氨基酸池,用于组 织蛋白质的合成,或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 此外,蛋白质还能分解供能。
目录
(七)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 血浆中存在众多的凝血因子、抗溶血及纤溶物 质,它们在血液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 循环血流通畅。
❖ 但当血管损伤、血液流出血管时,即发生血液 凝固,以防止血液的大量流失。
❖ 红细胞内2,3-BPG虽然也能供能,但主要功能是 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
目录
2. 磷酸戊糖途径 ❖ 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过程与其他细胞 相同,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3. 红细胞内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1)ATP的功能 ❖ 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Na+-K+-ATPase)的正 常运转; ❖ 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Ca2+-ATPase)的正常运 转; ❖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质进 行交换; ❖ 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NAD+的生物合成; ❖ ATP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启动糖酵解过程。
目录
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旁路: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3-磷酸甘油酸
2, 3-BPG
2, 3-BPG 磷酸酶
乳酸
目录
❖ 正常情况下,2,3-BPG对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 负反馈作用大于对3-磷酸甘油酸激酶的抑制作用, 所 以 2,3- 二 磷 酸 甘 油 酸 支 路 仅 占 糖 酵 解 的 15% ~ 50%,但是由于2,3-BPG磷酸酶的活性较低,2,3BPG的生成大于分解,造成红细胞内2,3-BPG升 高。
ALA合酶 (磷酸吡哆醛)
COOH H 2C
CH 2 CO CH 2 NH 2
目录
❖ 反应部位在线粒体内; ❖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ALA合酶(ALA synthase),
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此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 速酶,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 ❖ ALA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液。
目录
② 胆色素原(prophobilinogen,PBG)的生成:
目录
一、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它是在骨髓 中由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而成的红系细胞。
❖ 在成熟过程中,红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和代 谢的改变。
目录
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代谢能力 成熟红细胞 DNA 合 成 RNA 合 成 蛋白质 合 成 血红素合成
脂类合成 三羧缩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 磷酸戊糖途径
进行脂质交换,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 和功能。
目录
(三)血红蛋白的合成与调节
血红蛋白的组成: 珠蛋白,血红素(heme)
血红蛋白的合成包括: ❖ 血红素的合成 ❖ 珠蛋白的合成 ❖ 血红蛋白的合成
目录
1.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 参与血红蛋白组成的血红素主要在骨髓的
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 合成原料:
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合成部位: 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均在线粒体内进行,
而中间阶段在胞浆内进行。
目录
血红素合成过程:
① -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 ALA)的 合成:
COOH
H 2C CH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