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概论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三)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从治疗效应可印证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例:脾胃虚弱的
病人,出现消化功能不正常,表现为肢倦乏力,食减纳呆,脘腹胀满, 形体消瘦,肌肉不实等,予调理脾胃之药,则诸证减轻或消除,因此, 推论出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等生理功能;许多眼疾,从肝着手 治疗而愈,推导出“肝开窍于目”;通过使用补肾中药,可以促进骨 折的愈合,由此反证出“肾主骨”。
19
16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17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18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13
(二)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由于古代解剖知识的局限,使古医家将大部分注意力投放到对人体 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从而使脏象的内涵日渐丰满。
14
例: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身体虚弱的人易于受到外邪的侵袭,出 现畏风怕冷,出汗等症状,从而认识到这是因为人体的卫气不足,不能 防御外邪所致;从皮肤受凉而感冒,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从 而认识到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再如,当人思虑过度时, 常会食欲减退,若强以进食,又感脘胀不舒。由此,古人将情志活动的 “思”与脾的生理功能相联系。


概wk.baidu.com

1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 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 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11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毛脉合精”、“输精于皮毛”以 及“阴阳相随,外内相灌,如环无端”等。此外,《内经》、《难经》 等著作,对有些脏腑的大小、长短、容积、重量等也记载有具体的数 字。
12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许多医家对解剖学都做出了贡献,如 晋代皇甫谧的《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王惟一的 针灸铜人、南宋宋慈的《洗冤录》以及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解剖学知识尽管还比较粗浅,但古代的解 剖学知识对藏象学说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4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5
藏象的概念内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 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 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8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9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古代的解剖学,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解剖生 理学的发源较早,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早在公元前1400年前已 有“耳”、“目”、“口”、“鼻”、“首”等多种人体器官的名称。 《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更有详细的记载。
6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7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 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 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 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
10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 之多少……皆有大数”(《灵枢·经水》)特别是《内经》对血液循环 的认识,尤为可贵,不仅论述了血液的生成、性质、功能以及造血、贮 血器官,而且对血液循环的来源、经过脏器的部位、速率等均作了详细 的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