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_5

10.记承天寺夜游
记 叙---寻友赏月
描 写-----庭中月色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自学、小组互助→展示交流、集体评价→难点剖析\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选择的阐述 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
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
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
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本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课文重点字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 自己良好的个性。学会归纳、积累。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悠闲、豁达的心境。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 10 课,本单元都是写景 名作,《记承天寺夜游》短短 80 余字,却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写于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 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作为初级学校的学生,文言文水
2.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学习
的主人.

教学媒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读古文的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月色之美,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2、学习作者随遇而安的心境,培养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学情分析: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借助工具书能够独立学习理解文言课文的大致内容。

不过学生与作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与月相关的“填诗”有奖竞答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作家/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第二次是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

到65岁才遇赦北归。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元丰三年,苏轼因被指用诗歌诽谤新政,被关入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几次濒临死亡。

出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不“签书公事”,也就是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三·读月下之心【提出要求】通过朗读课文(全体朗读/个别朗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苏轼,怀民夜游承天寺。

【提出问题】夜游的起因?【明确】月色入户。

【提出问题】夜游的情绪如何?【明确】欣然。

【提出问题】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何而起?【明确】由欣然转而怅然。

起因:念无与为乐者。

【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解决“无语为乐”这样的问题的?【明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出问题】遂:于是,就。

理所当然是张怀民,为什么呢?【明确】因为他们有相同的人生遭遇和经历,更容易成为知己。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

(2)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记承天寺夜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表达技巧,如描绘景色、抒发情感等。

(2)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2)讨论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美景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使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4.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2、知人论诗。

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三. 教学重点:“月”和“闲”的揣摩与品味。

四.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

赏“月”,悟“闲”。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记承天寺夜游》全文阅读与理解;
2.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3.词语解释:着重讲解文中的难词、生僻词和古今异义词;
4.句子翻译:分析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提高古代汉语运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提升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
4.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自然景观。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用文言文描述身边的景色,体会古人的表达方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的翻译要求忠实原文,又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如何准确把握“但”、“少”、“如吾两人者耳”等词汇的翻译。
(3)文章深层情感与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在夜游中所抒发的深层情感,以及文章所反映出的文化背景和哲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讨论、情景再现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散步时,是否注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在夜游中所感受到的美景和哲理。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韵味。

正确理解文章大致含义,能翻译重点句子。

?3.领悟月色之美?4.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1.领悟月色之美。

?2.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难点:?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客观的情怀。

?教学过程:?导: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风格常常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苏轼,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一个词语。

我们一起读资料——??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这么偏爱“空明”?我们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去寻找答案。

?预习检查:?对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听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含义。

活动一:赏景——赏月之空明?空明,课下注解特别作了交代:形容水的澄澈。

文章景物描写的真正对象是水吗??2.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说一说:今晚的月色带给你什么感觉。

?3.改句判断赏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4.读。

(注意体会惊喜陶醉,恍然大悟之情)活动二:识人——识人之空明?1.梳理情节:根据注释,理解记叙性的文字,了解这个事件。

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我们听。

?2.体会:品析记叙事件的文字,体会事件中的苏轼是______的人。

?3.感受:苏轼是这样评价自己的——“闲人”。

请一生读资料。

有着绝世才华的你,成了这样有个闲人,你的心情会怎样??4.讨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联系今天对苏轼的认识,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偏爱“空明”这个词语?活动三:读情——读情之空明??内心空明的人,才能看见空明的风景。

?读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读出自得之意)?2.不仅是这个晚上,不仅是这篇文章。

苏轼的内心永远像孩子一样空明:?被贬黄州,他路途偶遇风雨,欣然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箫且徐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城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城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写的。

全文只有85字。

然而,这85个字不仅描绘了明净的月光,而且瞬间传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当他准备睡觉时,月光不请自来,幸福太强了,无法约束自己,所以他自发地“快乐地出发”;在冥想了“不读书、快乐的人”之后,他“兴奋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生活中很少有知己。

“怀敏还没睡”。

“易”这个词表达了知己之间的一点联系的喜悦;于是,两人“一起走在中庭”在当晚的月光下展开了一段悠闲而惬意的旅程,带来了“陶醉于美景”后发现“恍然大悟”的喜悦和审美愉悦。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传记入手,以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以作者的“音乐”为主线,咀嚼文字,连接背景,包含游泳比较和阅读体验,从“音乐”和“休闲”中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感受,进入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品尝作者文字中的“音乐”,获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句子“闲人”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教学法】背诵法、对比法【排课】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当普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起伏时,他们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答案被省略)。

有一位学者一生中被降职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仍然乐观开放。

你知道他是谁吗?(答案省略)他是苏轼和苏东坡。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14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1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能够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

所以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法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促进背诵。

且文章仅80余字,适合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从而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而含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苏轼和苏轼生平,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合作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

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探究法、拓展法等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歌曲:王菲《但愿人长久》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融合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是依据古代的哪位大文豪的诗作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回答,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由流行歌曲转入苏轼其人,让学生走近苏轼,感受苏轼其人,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存在难度。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在实际写作中进行运用。
(3)创意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突破方法:提供写作素材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表达。
举例:课文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表达。
(3)古代游记的写作特点:了解古代游记的结构、写作风格,学会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游记的起承转合,学会在写作中合理安排结构。
2.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情感变化:课文中作者的情感由喜悦转为忧伤,再到超然,这一过程较难把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游记的基本概念。《记承天寺夜游》是张岱以游寺为背景,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游记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张岱通过对承天寺夜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与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及修辞手法分析;了解作者张岱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古代游记的写作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文学素养,锻炼写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光的描写,创造了⼀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境:贬谪的悲凉、⼈⽣的感慨、赏⽉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标】 1、掌握⽂⾔词汇,理解课⽂内容。

2、品味⽂中的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积极的⼈⽣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中的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字,体悟⽂⼈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积极的⼈⽣观。

【教学流程】 (⼀)导⼊:(教师唱《但愿⼈长久》,营造氛围,引⼊课题) 师:知道这⾸歌的名字是什么?这⾸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是诗⼈墨客笔下的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的名句?下⾯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写⽉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进苏轼。

(板书) (⼆)解读标题。

明确:⽂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图⽚):“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句“⼀点浩然⽓,千⾥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标。

1、学⽣资料展⽰,⾛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体会层次美。

1、⾃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组再读课⽂,体会⽂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语调不同。

读叙事。

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

第⼆段描绘庭院⽉⾊,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所见所感的文言文,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这篇文章对于学习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情感表达都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典型词汇和句式,如“月色入户”、“闲庭信步”,了解作者如何将自然美景与情感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总结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及时收集学生的疑问和意见,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并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心情?”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仿写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课文的句式描绘一幅夜景。
-情感态度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领略文中月色之美。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感受作者胸怀的旷达。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感受月色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良好的个性。

教学教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月亮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也对月亮情有独钟,关于月亮,耳熟能详的诗句有很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初一曾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词、诗和散文中很多都涉及到月亮,在他作品中提到的月亮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象征和意义,所以我们称苏轼作品中的月亮称为“苏月”。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走进承天寺的月夜,再次感悟“苏月”的魅力!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个人完成后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四.比一比学习的成果,从字词到句子。

(一)加点字抢答:
1、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
3、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
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三)翻译抢答: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哪个今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和青柏呢?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们二人这样罢了。

五.品味语言(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被称为神句,那么它神在哪里?请大家一起赏析一下。

(修辞描写角度写作手法)作者在短短的一个句子里不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结合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和动静描写,将那一晚的月色写得如诗如画,营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让人心驰神往,但却未出现一个月字,真是神了!苏月真是魅力无限!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板书:景美
六.走进作者的心境(境)
承天寺美妙的月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何以看到这么一副月夜图的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来到了承天寺?请用原文告诉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请说说什么意思。

在一个清冷的夜晚,苏轼原本打算睡觉,但被迷人的月色吸引,欣然起行,苏轼是爱月亮的,他怎能错过那么美好的月色,同时他又想与友人分享,于是乎找到了张怀民,似乎没有经过什么思考就想到了这个人,那么这位与苏轼共同赏月之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张怀民介绍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背景介绍乌台诗案
四.经历了“乌台诗案”,他不再是当时的大明星,不再是要事缠身的大官员了,他在文中自称是什么人?“闲人”那么文章当中,哪里表现了这份闲呢?
夜,解衣欲睡——生活无聊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友之稀
板书人闲
五.苏轼在面对这样的人生挫折时,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情)
乐观旷达洒脱热爱生活……
六.讨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愤懑不平安闲自适自我排谴豁达洒脱乐观
板书情逸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他当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但重要的是,他在郁闷的同时能够自我安慰,自我排谴,最终能够乐观旷达地面对人生逆境,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
要乐观不能悲观
要有勇气和信心面对难题
要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七.三读课文读出感情。

今天,我们跟随着苏轼一起欣赏了承天寺美好的月夜,从苏月的魅力中又感受了苏轼超凡洒脱的人格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今天恰
巧是乙未年十月十二日,让我们一起穿越到900多年前的这天,把自己当成苏轼,有感情地朗读《记承天寺夜游》
八.作业(拓展)
看一篇好文章《苏轼与月亮》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短短84个字,实际包含了苏轼微妙又复杂的情感,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精美的景物描写和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上这堂课我安排了两条线,1:读。

一读感知,二读解意,三读感情。

2:从景物描写分析开始,到文章的叙事部分引出作者的境遇,再从作者的境遇分析人物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从景——境——情。

上一次听了程悦生老师的《人琴俱亡》,他设计的从一篇文章了解一本书一个时代,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也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从一篇文章了解苏轼这个人,继而学习苏轼这种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洒脱的人生态度,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关于写景的分析还是有些生硬,不够有美感,对学生的朗读,点评还不到位,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进!
点评:
语文组老师郭靓燕老师在初二(9)班开设校级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郭老师指导同学们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特别是通过小组合作,竞赛朗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课后,语文组老师在会议室进行评课,老师一直认为郭老师教态大方,朗读深情,教法自然流畅等优点,同时组内老师也给郭老师提出来一些意见:如:对于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当时的情感应该在课堂中讲透。

相信郭老师在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和自身的努力下,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