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考点复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考点复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考点复习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什么是课程? P3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二、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P3-5(一)、课程是知识1、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的,按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加以编排。

2、这种观点的特点是:(1)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2)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3)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4)课程是外于在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架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二)、课程是经验1、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2、这种观点的特点是:(1)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2)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3)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三)、课程是活动1、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

2、这种观点的特点是:(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2)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3)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4)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起什么样的作用?P5-6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有哪些?P7-16主要是受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1、与传统的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三个突出的特征:(1)知识经济更加强调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高科技和智力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事实,知道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解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2、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进程,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并掌握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把握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二战”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一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教训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20世纪80年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第三节世纪之交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趋势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三)作业题1、根据“二战”后美、法、苏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述第一轮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算起,至今已有9个年头。

《决定》共分六大部分,40条。

其中第三大部分标题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2年江苏省省级实验区启动,苏州也在同年进入新课改实验。

整体进入。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新课程:走向均衡☐均衡设置课程门类,主要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类;根据儿童成长特点确定课程类型;均衡安排教育过程。

⏹2、新课程:走向综合☐学科教学综合化的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

新课改在课程综合方面采取了三种做法:第一,加强学科教学的综合化、如增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历史与社会》等。

第二,设置学科性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新课程:加强选择性☐具体表现在:①区域和学校可以主动选择课程②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课程③教师可以主动对教学内容、教材和方式做出选择☐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二是承担社会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新课程的功能目标☐1、新的知识观使课程目标走出了知识与技能取向☐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与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

☐2、新的学生观使课程的根本目标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的学生观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3、新的课程观使新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惟一的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

福建师大张荣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

福建师大张荣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

《福建师大张荣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张荣伟教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家,他所提出的教学大纲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分析其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和影响。

二、对教学大纲的解读福建师大张荣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该教学大纲包含了对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的全面规划和设计。

其中,张荣伟教授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重要革新。

教学大纲的出台不仅提供了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指导,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升级。

三、教学大纲的影响福建师大张荣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的出台,不仅对福建省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逐渐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张荣伟教授提出的教学大纲成为了引领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风向标。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张荣伟教授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推广。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福建师大张荣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的出台,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里程碑式事件。

教学大纲的提出,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

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相信张荣伟教授的教学大纲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总结福建师大张荣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的出台,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性尝试。

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实践。

我相信随着教学大纲的逐步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也必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复习提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复习提纲一、本次课程改革将在哪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更新课程内容。

2 、突出学生的发展, 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 、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 、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二、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的合理的比重。

首先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其次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再次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2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显著的屠杀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方向, 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发展。

三、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第一课程价值趋向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四、教学观、学生观1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第一, 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 、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 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

第三,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 首先,认定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 •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 最后,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18
•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第七次: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九年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试行)》。
• 第八次:1999年6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启动。
11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国际背景 •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
7
二、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 德的发展
• 2、以基础学力为中心,提高课程标准 • 3、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 4、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 5、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 • 6、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8
三、中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6
• 日本: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对2003年全面实行
“学校五日化”后的新课程进行探讨 • 199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接受了文部大臣“关于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 • 1996年,发表第一次审议报告,把在“轻松宽裕”
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力”作为今后教育的根本 出发点。 • 1998年,公布《幼儿园及小学、初中课程标准方 案》 • 1999年,公布《高中课程标准方案》 • 2002年,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开始实施
冲击。 • 2、国外课程改革的变化 • 国外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
科书制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 应的改革。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

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

【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1、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进行,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53—1957年进行,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1956年正式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前沿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以及其设计的原则。

首先,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前沿课程的教学大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其次,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包容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层出不穷。

因此,前沿课程的教学大纲应该具备灵活性,能够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此外,前沿课程的教学大纲还应该具备包容性,能够容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教学大纲应该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再次,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前沿课程的教学大纲不应该只注重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STEM教育中,学生将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知识,并通过实践项目来应用这些知识。

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共同参与。

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多方参与、广泛讨论的过程。

教育专家和学者可以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而教师则可以提供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

只有通过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大纲。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前沿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至关重要。

教学大纲的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包容性,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一、引言基础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关键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基础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语文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修辞学和写作技巧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数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数学概念、代数与函数、几何与测量、数据与统计等。

学生将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3. 外语外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翻译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

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种外语,并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和应用。

4. 科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

5. 社会与生活社会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等。

通过社会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和项目学习等。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评价方式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 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
质与地位、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
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
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 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 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 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 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比如: 物理课程标准开篇阐述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 展。这一阐述对物理课程的价值功能作了清晰的定位。
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 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比如, 科学课程目标包
括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它的内容涉及这门课程的教
材编写、教学实施、 命题评价、 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
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它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 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作出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 标,是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
准编写,质量。
”这从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第一章基础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第一节基础教育释义——掌握基础教育的概念。

——理解基础教育与全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外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掌握在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二章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义务教育第一节义务教育概述——掌握义务教育的内涵第二节外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进程——了解外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第三节我国的义务教育——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差距第三章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一节外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四章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一节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三节学校管理体制——掌握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第五章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第一节外国的教育投入体制——了解外国的教育投入体制第二节我国的教育投入体制——掌握解决基础教育财力资源的思路与办法第六章基础教育课程(一)第一节英国的课程改革——掌握英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第二节法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掌握法国课程改革的特点、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第三节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了解德国课程改革的特点第四节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了解美国中小学课程特点第五节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掌握日本课程改革的特点第六节俄罗斯的课程改革——了解俄罗斯中小学课程特点与发展趋势第七章基础教育课程(二)第一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沿革——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沿革第二节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沿革——了解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沿革第三节有影响的区域性课程改革——了解区域性课程改革的特点——掌握90年代以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第四节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第五节香港地区普通教育课程改革——掌握香港地区现行的课程特点第六节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掌握台湾课程改革的经验第八章基础教育的教师第一节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外国的教师教育特点第二节我国的教师教育——掌握我国教师教育的成就、困难与改革前景加红为教学重点。

三新一德 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三新一德 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C. ①③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C.感受、参加、养成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B.示范——模仿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C.都是主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B.校本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B.上课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B.学校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C.教师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C ) C.素质教育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B )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A.空无课程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B )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D.家长可参与性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部分是( D ) D.课程目标部分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 D )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 B ) B.主动学习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 ) 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 B ) B.范围和性质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 B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 C ) C.地方课程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 B )B.理想型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 D )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 D ) D.体操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 A ) A.内容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 A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 D )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 A )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 B、唐朝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D、推行素质教育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C、活动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B、发现学习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A、课程标准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B、体验性目标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

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即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哪些教育学基础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2.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教育学、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述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目的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

3.教育学的方法论:介绍教育学的方法论,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教育学思想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教育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如观摩课堂教学、参与教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四、教学评价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等级或分数。

以上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一、单选(15题 30分)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D)P21A.“三个面向” B“三个代表” C.倡导“五讲四美” D.培养“四有”新人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 B )P3A.教学内容B. 教科书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3.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的是(A)A.课程目标B.课程功能C.课程结构D.课程理论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D)P43 A.学生B.教师C. 班主任D.教师和学生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超越之处的是(A)P66A.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B.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C.课程标准以迎接考试为主要目的D.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创造空间6.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P98A.教育自身的需求B.学生的需求C.家长的需求D.教师的需求7. 我国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A)P81A.实施建议部分B.过渡部分C.总结部分D.理论部分8.不属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的是(B)P107 互动性、互补性A.自主性B.问题性C.评价的自主性D.互助性9.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是(B )P102A. 探究性学习B. 自主性学习C.创新学习D.自学10.教材的基本特质是典型性和() A.协调性 B.重要性C.具体性D.综合性11.不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是(B)P140 A.激发学生动机 B.要根据经济水平发展C.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D.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12.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C)P145A.范围B.性质C.范围和性质D.范围或性质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是(C)P171 A.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B. 课程评价过程的动态化C. 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化D. 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是(D)P172 A.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B.考核性课程评价体系C.肯定性课程评价体系D.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15.对教科书的评价将服务于一系列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A)P186 A.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B.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C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D×.向社会公布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科书二、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16.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大纲(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大纲(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大纲(试行)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大纲。

该大纲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旨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培养。

目标- 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核心原则- 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潜能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 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实施内容1. 学科知识- 通过科学、严密的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 引入跨学科教学,促进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创新与实践- 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和项目设计。

- 提供创新研究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 加强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 体育与健康- 重视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推动体育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5. 心理健康教育-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

-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教材标准和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

2. 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水平。

4. 加强基础教育管理,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管理机制。

5. 宣传推广,向社会各界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实施效果评估1. 定期开展实施效果评估,了解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初级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的实施,教育部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次新课程改革,并在新课改实施中,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最终达到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忽视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注重译写和语法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结构,忽视了听说训练,因而不能充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

有鉴于此,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初中英语听说训练,达到交际目的,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对听说领先法的理解和认识1.听说领先法是实现教学大纲的保证。

自从我国外语教学引进听说领先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经过了几十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到目前为止,听说领先法已成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主导方法。

近年来,初级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听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英语教学要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培养。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要大些。

学习外语,首先要重视听的训练,能够听懂才能带动读说译写的能力跟上。

在听懂的基础上才可能使英语学习有快速提高的效果。

2.根据英语语言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听说领先。

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汉语文字是表意文字,是音。

形。

义的有机结合。

而英语文字是拼音文字,音。

形。

义并无有机结合。

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拼音文字,如果不能听懂,也就不会说和读,它的文字也不可能记牢。

我们中国学生必须要多听.多说.多读,才会很好地记住英语的形义。

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重视听说训练,并能把听说领先法贯穿于整个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时把语法.书写.语言知识.翻译等能力培养揉和进去,这样才能学好英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事实,知道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解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2、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进程,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并掌握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把握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二战”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一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教训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20世纪80年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第三节世纪之交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趋势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三)作业题1、根据“二战”后美、法、苏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述第一轮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2、结合20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你认为哪些改革措施可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借鉴或重要警示。

第二章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采取学生自学与师生共同研讨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致进程,了解世纪之交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解并记住世纪之交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要回顾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第二节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的背景一、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和挑战二、全球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兴起三、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存在问题第三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目标与内容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第四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追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追求学生主动地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三、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四、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三)作业题1.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第三章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系统学习为主,并辅以学生实作,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课程结构变革的历史线索;理解课程结构的内涵和意义;掌握世界课程结构改革的发展趋势;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涵;能够深入实际,了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结构的内涵与意义一、课程结构的内涵分析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的关系三、课程结构研究的意义第二节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与趋势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发展的特点三、基础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重建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历史沿革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建第四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式第五节校本课程一、校本课程的内涵及价值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三、校本课程中需要认识的几对关系(三)作业题1.谈谈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课程结构改革的启示。

2.概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历史变革和现状。

3.对一所小学或中学进行课程调查,了解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并谈谈你的认识。

4.谈谈校本课程的优缺点,分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第四章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采取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与自学等方式,让学生识记课程资源的内涵、分类和特点;理解课程资源的意义,明确新课改下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观;能够应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资源概述一、课程资源的内涵、分类和特点二、课程资源的意义第二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资源观一、课程资源观阐释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一、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三)作业题1.如何了解课程资源的概念?2.课程资源的分类主要有哪些?课程资源的意义是什么?3.如何理解新课改下基础教育课程资源观?4.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五章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师生研讨等形式,让学生理解课程实施概念的内涵;了解测量课程实施程度的方法;能够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课程实施的理念;理解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能够认识到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体会新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掌握教学管理制度的概念;能够对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管理部分的内容,分析纲要对于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理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的出发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一、课程实施的内涵二、研究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三、课程实施的取向三、课程实施的层次与程度四、我国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与问题第二节新课程改革下课程实施的变革及其取向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实施的内容和取向二、当前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第三节基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一、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二、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的视角三、基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三)作业题1.当前课程实施为什么受到了重视?研究课程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2.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于课程实施是如何理解的,存在什么问题?3.有人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对此你有何评论?4.课程实施的三种价值取向各有什么优缺点?5.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实施取向是什么?6.如果你是一位小学校长,从制度的层面考虑,你会如何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第六章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采取理论学习、教学实作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课程评价的功能;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理解发展性是课程评价的最为重要的理念,并能将这种理念贯彻到自己的评价行为中,指导自己的评价活动;知道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特点和指导原则;了解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各种评价,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评价工具开展有关课程评价工作。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评价的概念与功能一、课程评价的概念二、课程评价的功能第二节课程评价的变革及其取向一、原有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二、变革的取向:发展性课程评价第三节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三、课程设计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四、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五、发展性课程评价的保障机制(三)作业题1.课程评价的本质内涵是什么?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与传统的课程评价相比较,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你认为发展性课程评价倡导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可行与否?如果不行,为什么?什么样的做法才是合适的?5.你认为,考试制度与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之间是否是对立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6.结合一份课程材料,制订一项评价方案并运用于实际评价活动中。

第七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通过系统讲授、学生自学、课后练习,让学生理解师本教育观和生本教育观的差别;理解知识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和教书匠等传统教师角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发展的参与者和研究者等教师新角色的差别;掌握自我专业发展、实践性知识、反思性教学、专业对话的基本概念;能够以一名未来教师的身份,逐步形成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自我的信念,并制定出初步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与要求一、教育观念的挑战二、知识更新的挑战三、教师角色的挑战第二节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念与策略一、积极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二、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三、投身教育行动研究,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能力第三节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能否称为“专业”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三、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作业题1.比较师本教育观和生本教育观。

2.什么是教师角色、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3.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更新构成的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析“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中蕴含的教育观念。

5.教师为什么要参与课程发展?6.思考教师为什么不能是“教书匠”而要“成为研究者”?7.作为一名即将跨入教师行列的师范生,你计划怎样参与课程变革?8.选取本班的一个课堂问题,和其他同学一起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

9.王秋绒将教师专业化过程分为师范生、实习教师和合格教师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分别面对(资料来源:叶澜、白益民、陶志琼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54—255页。

由于台湾的制度与大陆地区有所不同,因而上表中实习教师时期独立于师范生时期,特此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