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转向_当代传媒与视觉文化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是被看的对象和被展示的对象,她们的形 象带有强烈的视觉性和色情意味,以至于暗示 了某种“被看性”。作为性对象来展示的女性乃 是色情景观的基本主题。”"#%
如果对玛尔薇的以上理论稍加发挥,便接 近我们所要表述的视觉文化理论了。亦即在看 的状态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 意识形态因素由于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 一方面变得难以察觉了,另一方面又使得种种 视觉行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值得深 究的东西。玛尔薇的解构,的确揭示了观看电 影时往往带有不平等性别眼光,揭橥了男女之 间看的主体与被看对象的不平等关系。当然, 看的事务中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远不只是女 性主义所强调的,而是有更加复杂多样的内 涵。我以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把 看陌生化,像布莱希特的 “陌生化效果”概念所 揭示的那样,打碎司空见惯的假象,揭露隐含 其中的复杂的意识形态。于是,我们对视觉文 化的分析便不可避免地将看 (视觉)与意识形 态理论结合起来。阿尔都塞认为,所谓意识形 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 的再现。”“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像的 系 统 ,它 支 配 着 一 个 人 或 一 个 社 会 群 体 的 精 神。”"#& 依照这种思路,意识形态乃是一种我们 与其生存状态想象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支配着 我们的精神。倘使说当代中国已进入一个小康 型消费社会,并导致了相应的文化的变化,一 种 “视觉文化”渐臻成型的话,那么,很显然,个 体与社会及其文化之间复杂的想象性关系业 已构成。透过视觉文化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瞥 见复杂交错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更进一 步,意识形态不但是一种想象性的关系的再 现,它还具有相当的遮蔽性。照理说,任何社会 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由于社 会分层所导致的不同群体、集团和阶层的差 异,因此,意识形态总是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及 其价值观的。然而,在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中, 这种局部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往往披上人类社 会的普遍性的面纱,人为制造出来的反映了特 定群体利益和价值的意识形态,又总是以所有 人共有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伊格尔顿指
复杂的命题: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 依赖于视觉。黑格尔说,视觉 (还包括听觉)不 同于其他感官,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所谓认识 性的感官,意指透过视觉人们可以自由地把握 世界及其规律,不像嗅觉、味觉或触觉那样局 限和片面!。 视觉的基本状态是看,看又可以 区分为不同的看的状态,凝视,注视,一瞥,浏 览,静观,等等。显然,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贡布里希坚持认为,看 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 “纯真 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 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恰如波普尔的 “探照灯”比喻一样,眼睛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乃是一种 “探照灯”那样的照明过程,“照到哪 里哪里亮”,事物从纷乱遮蔽的状态中向我们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 期
的视觉敞开。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诗人看待 世界的眼光就是真理的开启过程。雕塑大师罗 丹说得很明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 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 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看虽重要,但看确实又是人最自然的行 为。眼睛作为造化的产物,天生是用来观看 的。但人的观看与动物有许多不同。拉康在论 证 “镜像”理论时,反复说到,婴儿六个月后便 能在镜子中辨认自己,而猩猩决然不能。"显 然,人类看似自然的观看行为,其实是复杂的 文化行为。看,就是一个追寻想看之物的过程, 看和看到乃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个中并无深 奥学理。然则,在纷繁的人类社会中,在特定情 境迥异的文化中,看与看什么和看到什么均不 是一个自然行为,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 为。举美学上的例子来说,画家看自然乃是出 于画家之天性,画家的眼睛就是为观察自然而 存在的。传统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主张,画家不 过是画下他看到的风景而已。但问题决非如此 简单!但晚近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就发现,画 家的观看不是一个机械记录的被动过程。贡布 里希的著名论断是:“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 术家的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 看到的东西。”#这段看似简单的表述中蕴含了 极其深刻的哲理:人的眼睛总是积极主动地寻 找想要观看的对象。如果这么来看,美学上争 论不休的 “美是主观的”或 “美是客观的”种种 看法,其实都是片面之说。与其说美在心或在 物,不如说美是人主动寻找的眼光之发现,罗 丹的说法即如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过:“你 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 你的心外。”$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有 异曲同工之妙的说法:
百度文库文化的转向:当代传媒与视觉文化
!主持人:周宪 %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持人语
在 “文化的转向”的呼声中,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是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趋向。作为文化研究 的一个重要层面,视觉文化的种种现象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理论的思考和学理性的探讨。从 逻辑层面说,视觉文化是一种图像的文化,它的相对概念是一种话语的文化;从历史的层面看,视 觉文化和当代传媒的发展以及消费社会的趋向关系密切。所以,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当 代文化转向的诸多方面。
"# 看客的注视:一个观者注视着一个文本 中的形象;!# 内在的注视:一个被展示的人在 注视另一个对象(诸如电影中主观镜头);$# 外 在的注视:一个被展示的人身处局外地注视其 他对象;%# 镜头的注视:它捕捉着种种物像,代 表了导演或摄影师的眼睛;&# 旁观者的注视: 他身处文本世界之外,注视着某人正在看的行 为 (电影中经常表现为观众对一个正在发生的 偷窥行为的注视);’# 回避的注视:被展示的人 物回避镜头、艺术家或观众的注意,眼光显得 低垂或游移不定;(# 情境中观众的注视:在电 影或绘画中画面人物在看着其他,等等。’
由于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上,于是便产生了繁 复的关系,是我们使这一棵树与这一角天空发生 的关联;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 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同一的风 景中显示出来。……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 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 态之中。至少它将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狂的 人会相信它将要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
本专题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视觉文化问题,视觉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的媒介、图像文 化的叙事方式、数字化的图像消费、语像和视像的差异等问题,被作者强调出来。这些问题远不是 视觉文化的全部,作为一种常识,它们只是视觉文化理论思考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层面而已。
晚近文化研究中对视觉问题的关注决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理论思考对文化变迁的敏感。海 德格尔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 “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他认为,世界图像时代不是指关于世界的一 幅图像,而是指 “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这现代之本质”。如何看待这一论断 # 就让我们把这些讨论作为起点,从视觉文化的路径进入“现代之本质”吧$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 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电影、电视、 广告、画报、卡通这些典型视觉样式自不待言, 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从报纸到杂 志,从书籍到其他读物,图像比重的急速上升, 显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难怪有人宣判 “读图时代”的来临。更有甚者,新的视觉方式 和产物正在不断被炮制出来,进而深刻地改变 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虚拟的图 像、人造的主题公园、#$%、互联网的虚拟世界 等等。勿庸置疑,今天,不堪重负的观看状态已 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而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眼 睛来接触世界了解真相。一方面是视觉行为的 过度和重负,另一方面则是对视觉行为的过分 依赖。我们通过电视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 & 光、’$、核磁共振等视觉途径来诊断,通过图 像、图标和图例来讲解知识,通过电影、电视剧 来了解古典名著,甚至通过照片、可视电话、电 子图像来交往。一言以蔽之,我们正身处一个 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视觉富裕和视觉张力的时 代。海德格尔早就预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 界图像时代”。 “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 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 $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看的方式与其意识形态分 析,将是视觉文化不可回避的课题。
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
!周 宪
观看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常 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当代哲学和文化研 究在 “语言转向”之后,转向了对看的思考,决 非偶然。“视觉转向”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 的转变,而且意味着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学理上说,视觉作为 一种文化,核心问题乃是眼睛与视觉对象的关 系,恰如听觉文化总是与言语和聆听有关一 样。当然,眼睛的对象是复杂的,大到洪荒宇 宙,小到分子结构,从自然到社会,从图像到文 字。心理学的发现证实一个极其简单却又异常
而大地停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
唤醒它。%
看是发现是寻找,看与被看以及看到的关 系十分密切。在传统的认识论里,看作为一种 感知过程,属于感性认识,经由思维和推理的 上升过程,感性认识才达到理性的高度。于是, 在语言和图像的二元结构中,语言是思维的工 具,而图像是感知的手段,由于思维高于感知, 所以,图像也就自然低于语言。难怪西方有“语 言即逻格斯”的传统观念。但是,晚近的研究揭 橥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那就是视觉其实和 思维别无二致。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 过程在视觉中同样存在:抽象、推理、分析、综 合等等。于是,有人提出了 “视觉思维”的概 念。阿恩海姆写道:“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 , 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 ‘理解’的东 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 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 力,这就是 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 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 悟解能力。”&如果我们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 域,便不难发现,看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 为,所以,视觉文化现象也就带有复杂的文化 意味。对种种看的行为和类型做了深入细致的 归类和分析,揭露其中所蕴含的复杂的 “社会 意义”,便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研究 者提出,在当代文化情境中,最基本的观看类 型至少有如下几类: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 期
出:
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 过程。通过设置一套复杂的话语手段,意识形态 把事实上是党派的、论争的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价 值,显现为任何时代和地点都确乎如此的东西, 因而这些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
改变的。! " #
所谓 “自然化”,意指遮蔽特定意识形态的人为 塑造的真相;所谓 “普遍化”,是指特定利益集 团的意识形态被普泛化为公众共同的东西。通 过视觉文化这个特殊视角所要透视的问题,就 是对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加以去魅,还其 本来面目。
设想一个美术馆情境,那里有许多不同的 眼光相互作用,必然构成了一个文化含义复杂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 期
的“视觉场”。有人列举了美术馆内的种种不同 目光:
#$ 你在看画;!$ 画中人物在看你;"$ 画中 人物在彼此看着;%& 画中人物在看其他对象, 或是注视空间,或是闭上眼睛;’& 美术馆里警 卫在你身后看着;(& 美术馆里的其他人在看你 或看画;还有一些想象的观察者;)& 艺术家曾 经看过这幅画;*& 画中人物的模特也曾在那儿 看过自己的形象;+& 其他看过这幅画的人:买 家,美术馆官员等;#,& 所有其他没有看过这幅 画的人,他们也许只是从复制品才得知这幅画 等等。!
这些不同的目光和观看围绕着一幅画在 一个具体情境中遭遇,值得分析的文化意义委 实很多。比如,不同文化背景和地位(教育程度 差异,艺术修养差异,社会地位差异,种族差异 等等)的眼光聚会在一起,其中必然渗透着各 自不同的想法、体验和联想。由此来看,进一步 需要思考的问题便是,种种不同目光是如何观 看并理解它的对象呢?视觉中是否存在着文化 上的暴力、冲突和权力关系?看与被看之间是 否是可互换的?无论是看画,抑或看电影电视, 经由特定媒介所建构的观看情境,并不像日常 生活那样存在着看的互动,我看别人,别人也 看我。这种互动性使得观者不至于沦为被审视 或监视的对象,而媒介化的视觉情境中,我们 看画,看电影或电视,或广告画面,只是我们在 看,被展示的对象并不在真实地看我们。因此 有人指出,被纪录并被展示的对象往往和观者 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观看被记录的形象赋予 观者一种“窥视者”的地位。观者的优越性是显 而 易 见 的 ,而 被 观 者 永 远 处 于 沉 默 被 动 的 地 位。 "#$一种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更加凸显了这 一视觉不平等现象。这种理论认为,在电影中, 女人总是被展示的对象,而男人则总是观看这 些对象的载体,恰如猎物与猎人的关系一样。 摄影机的镜头、画面、形象和观众之间形成了 一种复杂关联,其中隐蔽着某种意识形态:“在 一个性别不平衡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已被分裂 成主动的 - 男性和被动的 - 女性。决定性的男性 注视将其幻想透射到女性形象身上,她们因此 而被展示出来。女性在其传统的暴露角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