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
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按照这一精神的要求,我县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
要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加快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加强社会建设,离不开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要围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体系,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一、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素质水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素质水平。
首先,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确保每个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人民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
只有通过教育的提升,人民才能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权益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首先,要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其次,应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老年人有充分的养老保障。
其次,应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力度,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另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也要加强社会保障,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是社会建设的灵魂,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应注重文化教育,培养人民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为人民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选择。
五、加强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保护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知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让学生明白增进民生福祉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了解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政治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定位本课知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坐标,通过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会议和场合中的发言,突出党和国家对社会建设,尤其是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引出本课议题。
二、探讨议题(一)加强社会建设为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这首先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三、探讨议题(二)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四、探讨议题(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减贫是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途径。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微课教学设授课Βιβλιοθήκη 师姓名李海燕微课名称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知识点来源
□学科:思想政治□年级:高一□教材版本:学生读本
□所属章节:第五讲第四目
录制工具和方法
WPS自带录制屏幕
设计思路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教学设计
必须以什么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必须以什么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以____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A.创新社会治理B.保障和改善民生C.精准扶贫答案:B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
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社会建设的重点,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工作密切相关。
一方面,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没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难以实现。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国人感觉并不幸福 盖洛普民调公司公布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结果:71%的中国人认 为自己生活“艰难”,有17%的人说他们生活“困苦”,仅有12%的 中国人 认为自己生活美满。这一数字比战后的伊拉克还低,与战乱中的阿 富汗、也门相当。 另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 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2007年 为6.52,2010年为6.47。 结论是“中国人的幸福感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 了”。
陆学艺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五)是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60年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取 得执政地位。 后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人 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贫苦,这使得党的 政治合法性渐渐流失。
30年前,采取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人 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 重塑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在改革和建设中出现了比如像腐败等严重 破坏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的现象。因此,党 不得不再次寻求新的政治合法性资源。
三、我国民生问题的产生根源
(二)政策性原因 政策会左右不同区域的发展格局。
一是我国实行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二是我国运行潜规则投资倾斜政策。
国家区域性投资一直失准,一直是恶性循环,比如在大开发方 面,2005年国家共投资8200亿,但这些投资投给西部是13.1%,投给 中部是17.6%,总共是30.7%,其余全给了东部,这根本不叫西部大 开发。
(三)是经济高速展的必然要求
4、从财政收入来看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四)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不协调。2011年3月,联合国公布了 全球175个国家的社会事业发展的排行榜,在这个世界性的排行榜 中,中国的排名仅位于104位。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条腿长一 条腿短,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 “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但是,社会结构的大多数指标还处在工业化初期 阶段,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比,大约滞 后15到20 年的时间。”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具体来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_1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促进就业创业
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 价值的重要途径。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促进 就业创业。首先,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 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创业创新 。其次,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要 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帮助他 们实现稳定就业。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创业 环境,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是民生之魂,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推动文化事业发 展。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其次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同时,要支持文化 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后,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和传承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 高普及程度和均衡程度。同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要加强教 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培养高素质、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群众安全生活 的重要保障。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 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民覆盖。其次,要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 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 和保障,特别是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保 障。最后,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 督,确保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
A.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B.标准化、均等化、法治化
C.规范化、均等化、法治化
D.规范化、均等化、法定化
参考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规划》指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412时事政治网。
如何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何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职责和使命,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就业、住房等。
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首先,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我们应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提高教育的质量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推动教育现代化。
提高教育的公平性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扶持,建立健全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医疗卫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我们应该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需要加大对医疗设施和技术的投入,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
提高医疗卫生的覆盖面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社会福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我们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保障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福利。
第四,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我们应该致力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
通过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通过提供培训和创业支持,提高就业者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就业的关注,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最后,住房问题是影响民生的关键因素。
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我们应该加大对住房的投入,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_2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2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支持和引导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其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为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改革步伐,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其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
8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
9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基层民主协商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B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C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1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基础
要加大对城乡社区建设的投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2
z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是农村社会的弱势群体,要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服务,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教育文化等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是一个国家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等方方面面。
然而,无论是怎样的社会建设,都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民生是社会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
本文将从政府的责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加强社会建设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
首先,政府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承担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责任。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人民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同时,政府应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执法和监督,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只有政府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
其次,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才能和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教育应免费普及,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此外,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人们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通过加强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医疗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健康是人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财富。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水平,确保人民能够及时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还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只有通过保障和改善医疗条件,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的稳定。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地和执行。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保障民生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这些新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的系统建设。
一、十八大对社会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目标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
这是在党的文件中,最早提出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也正是这次全会决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决议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沿用了这样的提法。
伴随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不仅是定位和目标认识的深化过程,而且是丰富了社会管理的内涵,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境界从格局到体制,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国在社会管理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积极向前推进的态势。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技能,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探讨如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性1.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
只有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目标。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党的报告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意味着民生工作成为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
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只有在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重中之重。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只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群众才能在生病、失业、老年等困难时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2. 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建设。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工作的核心,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3. 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扶贫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通过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过上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生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为了实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我们需要重视民生工作,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进精准扶贫,让每一个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四、总结与回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而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精准扶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的探讨,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解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实现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现了我国的民本文化及执政传统民生思想在也与中国自古有之的民本思想有关。
早在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便纷纷提出了早期的民本观点。
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就被孟子发扬光大,提出“民贵君轻”等影响后世的理论,而管仲也曾说过“政之所兴,在于顺民生”。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仁政的思想开始成为后世统治者的重要执政原则。
这样的民本思想底蕴也造成了中国对民生问题的特别关注。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转.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为: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辛勤劳作,财务才不会匱乏。
古语还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食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什么县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
新疆阿克苏地区什么县财政在支持民生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于加强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当前,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以及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什么县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县,也是自治区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现已形成年产112万担优质皮棉的生产能力,棉纺、种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35万亩,红枣、核桃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近年来,什么县各族人民群众在县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践行“居中崛起”,抢抓机遇,创新变革,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同比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亿元,同比增长66%;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2元,同比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626元(不含农场),同比增加1356元,增长18.6%。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6年0.42亿元,到2012年4.17亿元,增长了10倍。
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
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
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具体来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To Strengthen Social Development by Safeguarding and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作者: 董永在;马丽娜
作者机构: 武警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训练部,天津300250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117-12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摘要: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根本利益问题。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通篇渗透着民生情怀、体现着民
生关切、谋划着民生幸福,这正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高标准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大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保障民生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这些新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的系统建设。
一、十八大对社会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目标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
这是在党的文件中,最早提出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也正是这次全会决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决议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沿用了这样的提法。
伴随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不仅是定位和目标认识的深化过程,而且是丰富了社会管理的内涵,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境界从格局到体制,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国在社会管理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积极向前推进的态势。
我国社会体制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适应的。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
比如: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
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所以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与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迁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创新、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确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来推进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社会管理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八个新的亮点,这些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系统建设,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把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同时作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突显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必须坚持社会公正公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社会建设,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反映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必要条件,是关系执政党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同时,还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体制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意义。
因此,加强社会建设,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工夫。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必须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我县教育工作的主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个教育阶段,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把教育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保障群众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强化政府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根本。
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进一步完善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自主创业者和自谋职业者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劳动者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搭建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要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要切实规范分配秩序,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大力规范“灰色收入”,严格调控垄断收入;要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个税调节力度,推进个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减少税收流失;要大力帮助困难群众,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等帮扶制度,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
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最重要的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底线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