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念珠菌耐药性发生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重症监护病房白念珠菌耐药性8年变化趋势

重症监护病房白念珠菌耐药性8年变化趋势
cr nt IU)i or opt n rv e f ec r l i l i n s dt a n. to s Fu ude n ute a u i(C e n u sil dt poi r e ne o i c a oia et tMeh d o r n rdadf r n h aa o d aer f cn a d g s n r me h o e
Tr nd o r e it n e i l c lCan / l ian s l t sf o i e sv a e un ti a z ng e fd ug r ss a c n ci a ni dda a b c s io a e r m nt n i e c r i n Ch ng he
21 0 2年 6月 第 7卷 hnJMyo,u e2 1 V l
表 2 02— 0 9年 IU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变化趋势 ( ) 2 0 20 C %
Ta 2 b. C n d l ia sd u —e itn ae n I U , 0 2 2 09 a di a a b c n r g r ssa tr t si C 2 0 - 0

其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随着广谱抗菌药 、 免疫抑 制剂及介入性检查治疗的广泛应用 , 临床标本中真 菌的分离 率显著增加 , 出现 了一定程度 的耐药 且 性。有研究显示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 的真
@ sn . o i a c n
通讯 作 者 : 军 , — aldg ajn ht i tm 管 E m i runu @ o l o : ma .
【 摘要 】 目的

结果
调查上海长征医院重症监护室 (C ) 8 中临床分离 白念珠菌 的耐药性变化 , IU 近 a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 考。方

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研究进展

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研究进展
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是光滑念珠菌细胞壁 的主要成分,存在于生物膜外的基质中,细胞 外基质(甘露聚糖和葡聚糖复合物)对抗真菌 药物具有隔离作用,可以增强光滑念珠菌耐药 性。DOMINGUEZ等[22]检测了氟康唑对10株 菌株的抑菌情况,发现氟康唑抑菌率均未达到 50%,通过追踪放射性标记,发现氟康唑大部分 停留在细胞外基质中;使用甘露聚糖酶和葡聚 糖酶裂解细胞,再用氟康唑检测菌株敏感性, 发现生物膜负荷显著下降,且使用甘露聚糖比 使用葡聚糖效果更加明显,证明了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对真菌耐药性的影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803893) 作者简介:张冠怡,女,1994年生,硕士,主要从事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王 健,E-mail:wangjian@;胡晓波,E-mail:huxiaobo@。
·762·
检验医学 2021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 Laboratory Medicine,July 2021,Vol. 36,No. 7
关键词:光滑念珠菌;生物膜;中西药结合;药物外排;耐药基因
Research progres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Candida glabrata infection ZHANG Guanyi1,YAO Dongting1,WANG Jian2,HU Xiaobo1.(1. Longhua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China;2. Shanghai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y,Shanghai 200126,China)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念珠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与黏附有关的黏附
素、与侵入有关的酶及其表型转换。粘附素是 促进白念珠菌粘附于宿主细胞的生物分子。编 码白念珠菌识别宿主蛋白的基因分离和鉴定是 近来的热点工作。由这些基因编码的白念珠菌 粘附素多肽包括β 1p 、Als 5p和Hwp1p ,以及 Int 1p、 Mnt 1p和Pmt1p,后2者是甘露糖基转 移酶并可能通过它们在甘露聚糖合成中的作用 促进粘附。
整理课件
3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念珠菌病起因可能多为内源性的。促使
该病发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糖尿 病,肺结核,肿瘤和艾滋病,严重烧伤, 脏器移植等;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可出现菌群替代现象,长时间使用皮质 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可招致机体 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下降而有利于 念珠菌的感染。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15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有研究发现,这两种蛋白泵功能的增强
与耐药密切相关,而且发现控制蛋白泵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整理课件1 Nhomakorabea引言
• 念珠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念
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广谱病变。该病 病原菌既可侵犯皮肤、粘膜和指(趾) 甲等引起浅部念珠菌病,又能累及内脏、 系统甚至播散导致深部念珠菌感染。
• 随着免疫受损或低下人群的不断扩大,
机会性念珠菌病继续增多,迄今仍是医 学真菌领域研究的热点。
整理课件
8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白念珠菌的Hwp1, Ala1p/Als5p, Als1p和
光滑念珠菌的Epa1p是属于葡萄糖磷酯酰 肌醇依赖的细胞壁蛋白(GPI-CWP)类蛋白。 对白念珠菌GPI- CWP类蛋白的基因组研 究有利于发现一些新的基因,对新的白 念珠菌黏附素的鉴定这将是未来研究的 努力方向。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与免疫和医学受损患者的生物膜形成有关的真菌,现在已经确定生物膜的形成是念珠菌病期间的一个主要毒力因子。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高度调控和协调的过程。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可表现为皮肤、粘膜或深层器官感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白色念珠菌的主要治疗药物为唑类,但同时其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最严重,研究其耐药机制对于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有很大意义。

关键字:白色念珠菌;致病方式;耐药机制念珠菌属是共栖物种,因此是正常人类菌群的一部分,分布于皮肤、胃肠道和生殖道。

然而,念珠菌也可在易感患者中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老年患者、住院患者或免疫抑制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真菌感染之一。

据报道,念珠菌是导致医疗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菌种。

念珠菌病有多种临床表现,从无生命威胁的浅表皮肤粘膜感染到与念珠菌病相关的毁灭性侵袭性疾病[1]。

1.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粘附、增殖、成熟和扩散。

在早期粘附阶段,酵母细胞附着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基底,将生物膜固定在表面。

随后是增殖阶段,其特征是丝状化的开始,导致菌丝和假菌丝细胞的出现,这些细胞在整个生物膜发育过程中继续伸长,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有助于生物膜的整体稳定性。

在随后的成熟阶段,菌丝支架被包裹在一层由自产的外聚合物质(EPS)组成的毯子中,这些物质基本上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将整个生物膜结构固定在一起[2]。

生物膜形成的整个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受到高度调控。

在过去的十年中,分子研究已经开始揭示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模式下的信号传导过程。

早期研究表明,在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形态发生转变、粘附相互作用和群体感应起着关键作用。

米切尔小组的开创性工作开始剖析单个基因/蛋白质对生物膜形成和维持的贡献,从而确定了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和粘附素。

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为明确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理及为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依据,有必要深入研究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

白色念珠菌出现多种致病相关基因,本文简要概述目前正研究的几种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

标签:白色念珠菌;致病性;基因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黏膜及体表潮湿部位的正常菌群,同时又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当人体微环境改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白色念珠菌可过度增殖或出现毒力变化等,导致许多与其相关的疾病。

近年,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明显上升,威胁人类健康,了解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对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十分必要。

本文简要介绍几种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

1 HWP1基因白色念珠菌菌丝壁蛋白1(Hyphae wall protein1,HWP1)基因,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机体时在粘附机体上皮细胞,侵入机体过程中重要基因之一。

HWP1基因编码的菌丝壁蛋白1(Hwp1)具有调节菌体形态改变,影响生物膜生长发展,尤其对牙管、菌丝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2]。

此外Hwp1蛋白还与蛋白酶的活性、丝状形成的发生,及充当了在白色念珠菌与机体之间载体的作用[3];与白色念珠菌的毒性及耐药性皆相关。

2 ALS基因ALS(agglutinin-like sequence)基因,即凝集素样序列基因,是一个有8个基因构成的基因家族,编码一类白色念珠菌表面凝集素样糖蛋白(Alsp)。

Alsp 是一种粘附素,具有粘附功能,还可以结合人类细胞和其他微生物,有引起混合感染的可能。

其中,ALS1-4基因编码产物影响牙管和菌丝的形成生长,ALS5-7和ALS9基因与白色念珠菌的芽生孢子相关;ALS基因表达受菌体形态、生长阶段及培养基类型等的影响,有些还有结构差异;增强了白色念珠菌在机体生长繁殖的能力[4-6]。

3 EFG1基因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有酵母、假菌丝和菌丝的生长方式。

念珠菌耐药机制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念珠菌耐药机制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 . asot ) C R A tnpr r : D 1和 C R ; 一 型来 源 于 主 r e D2另
白念珠菌突变株 自发 回复成对药物敏感 的野生株
时 ,D 2的表 达 量 也 得 以恢 复 。C R 的表 达 受 多 CR D 种 因素的影响 , 温度 、 物及 人皮质类 固醇等。 如 药 K snm ry等l 对 念 珠 菌在 不 同条 件 下 C P L. i fha ut h 一 DmR N A的 表 达 进 行 了 检 测 , 现 当 温 度 升 高 时 , 发 C Rm N D l R A呈迅 速 显 著 的增多 , 但这 种 表达 的增 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C Rm N D R A及 其 编码蛋 白(dp含 量 约为氟 康唑 cr)
作 者 单位 :300兰 州医 学 院 第 二 附 属 医院 皮 肤 科 70 3
奉文所用主要缩写 : D : C R 念珠菌耐药基因: F 主要易化子超 M: 家旌 M I 多种药物耐受基 因, . H 1 . 甲基酶 . Y S …4 击 D; R 1 D :4 去 4 o C PI1 甲基酶编码 基因 F 2 : R 株 氟康唑耐药椿
是短暂的。他们 还发现将 念珠菌在含有眯唑类药 物、 雌二 醇或孕酮 的培养基 中培养 后 C R R A 口 . Dm N 也过度表 达 。
M R编 码 一 种 膜 转 运 蛋 白 m r。 — 属 于 D d p
积量下降 , 但其对除氟康唑以外 的其他 咪唑类药物
的细胞 内累 积量 不发 生 变化 。他 们 还 发现 F 2株 R
维普资讯

综述 ・
念 珠菌 耐 药 机 制 在分 子水 平 上 的研 究 进 展

棘白菌素类药物对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真菌活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棘白菌素类药物对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真菌活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尽管真菌耐药性逐年增强,但是,2000年之后上市的抗真菌类药物并不多见,棘白菌素则是其中一类。 棘白菌素类是2001年上市的新型脂肽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3种。同其
他种类的抗真菌药物相比,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少,更基于该类药物良好的抗菌活性,使其成为临床常规 真菌用药治疗失败时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卡泊芬净是在Glarea lozoyensis发酵产物基础上合成的脂肽,由德 国Merck公司研发;米卡芬净是日本藤泽公司从真菌Coleophoma empetri的发酵产物研制而得,2002年12月 在日本上市,2005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是继卡泊芬净之后FDA批准的第2种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阿 尼芬净是在构巢曲霉发酵产物基础上的半合成脂肽,由Vicuron制药公司研发,后被辉瑞公司收购,2006年 在美国上市。尽管该类药物上市时间不长,且可致使菌体破裂、死亡¨],但是,其耐药性和抗真菌活性目前
虫堡捡坠医堂盘盍2Q!:生!旦筮≥§鲞箜Z塑垡!地』L生丛鲤:』!!Y!!!!,y!!:堑,丛堡!
.专家论坛.
棘白菌素类药物对念珠茵的耐药机制 及抗真菌活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苏建荣丁秀荣
【摘要】
棘白菌素类作为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活性,但随着应用时
问的延长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出现由不同的耐药机制导致的抗念珠菌活性降低。人类的血清、体外 培养温度和培养介质的pH值等因素对该类药物抗念珠菌活性检测结果有影响,矛盾生长现象有其 特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该药物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时间较短,临床耐药情况报告不全面。因此,研
under different statu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醌流J Lab Med,2013,36:588-591) 【Key words】Echinocandins;Paradoxical effect;Drug resistance,fungal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近些年医疗手段与诊治方法的不断升级,延长了许多危重病患的生存时间,使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白色念珠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其感染率和致死率正在逐年上升。

目前,针对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常用氯已定、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等抗真菌药物,但药物本身具有较高的毒性而且难以根治感染。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长期使用,白色念珠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由于有效抗真菌药物的缺乏和耐药真菌菌株的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已成为一项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迫切需要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

本篇文章将对新型抗白色念珠菌药物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以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抗真菌药物;生物膜;1.引言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于人类微生物群的机会性致病菌,在因器官移植、癌症化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植入医疗器械引起的菌群失调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身上会引起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感染位置广泛,包括口腔、皮肤、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在世界范围内,念珠菌病以其在植入物及组织的碎片等惰性表面上和其他真菌或细菌形成复杂的生物膜结构而闻名。

其生物膜结构对现有的抗真菌药物有很强的耐药性,所以通常要用高剂量的抗真菌药物来治疗感染,但高剂量抗真菌药物又会导致许多的并发症和肾脏、肝脏的损伤。

因此,真菌感染极难根治,极易复发。

由于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病原体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降低白色念珠菌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1.研究进展白色念珠菌是感染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的念珠菌。

然而,白色念珠菌细胞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抗真菌药物产生不同的多重耐药机制。

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防治白色念珠菌病的策略。

1.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PDT),是基于可见光和无毒的光敏剂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兴疗法。

当光敏剂被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后,可以与微生物周围环境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单线态氧和活性氧(ROS),通过非特异性靶向效应迅速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碘化钾可以显著增强光动力疗法对白色念珠菌的杀伤作用。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3)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3)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白色念珠菌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诊断;治疗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类皮肤和黏膜上。

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平衡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可大量繁殖并引起各种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皮炎等。

此外,在医院环境中,白色念珠菌也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能力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它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长繁殖,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同时,白色念珠菌还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包括粘附、侵袭、菌丝形成和生物被膜形成等多个环节。

这些机制使得白色念珠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繁殖,并引起严重的感染。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1.1 细胞壁结构与功能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是其重要的保护屏障,对其生长、繁殖和致病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细胞壁中的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等成分与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1.2 代谢途径与适应性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和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211243420_热带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11243420_热带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热带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徐怡澜1阎澜2,3(1.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军特药研究中心,上海200433;3.军事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200433)ʌ关键词ɔ热带念珠菌;唑类;棘白菌素类;多烯类;耐药性ʌ中图分类号ɔ R379.4ʌ文献标志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3)18-0178-05侵袭性念珠菌病(i n v a s i v e c a n d i d i a s i s)是院内血流感染的第4大原因[1]㊂近年来由热带念珠菌(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引起的各类疾病如侵袭性全身感染和败血症病例不断增加,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还会导致高死亡率[2-3]㊂除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已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大病原真菌[4]㊂热带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也可寄居在人体皮肤㊁阴道㊁口腔㊁消化道等部位㊂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皮肤局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热带念珠菌即可大量繁殖,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乃至侵袭性感染㊂一项历时6年的回顾性调查显示,所有纳入的721例非白念珠菌血症患者中最常发现的是热带念珠菌(36.5%)感染,且热带念珠菌血症的临床表现最为严重,中位C反应蛋白水平最高(10.1m g/d L),且14d和30d死亡率最高(28.9%和44.1%)㊂热带念珠菌感染在非白念珠菌血症中表现最严重,临床结局最差[5]㊂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热带念珠菌的耐药率也不断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㊂我国侵袭性真菌耐药监测网(C H I F-N E T)2020年报告提出 中国需警惕-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 ,统计结果显示,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 C90)分别>256μg/m L和>8μg/m L,其中耐药分离菌的E R G11基因A395T突变占比83%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173867);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430713000);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1P J D081)作者简介:徐怡澜,女(汉族),本科在读.E-m a i l:3163380792@ q q.c o m通信作者:阎澜,E-m a i l:y l a n20001228@s i n a.c o m 研究热带念珠菌耐药机制有助于改善热带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结局,并促进抗耐药药物开发㊂目前治疗热带念珠菌的药物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㊁棘白菌素或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㊂本文对热带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㊂1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唑类抗真菌药物是最常见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真菌药物,通过自身氮原子与14α-去甲基化酶中的细胞色素P450的血红素铁结合,致使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受阻㊁其合成前体24-甲烯二氢羊毛甾醇累积,最终导致真菌细胞膜破损㊂唑类药物成本低廉,使用广泛[6],但也导致药物滥用的情况发生,因其对病原真菌仅有抑制作用而无杀菌作用,念珠菌对于唑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日渐严重㊂1.1麦角甾醇合成通路中基因改变E R G11(也称为C Y P51)编码的羊毛甾醇14ɑ-去甲基化酶是念珠菌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而麦角甾醇是保证念珠菌细胞膜稳定和流动性的重要成分㊂唑类药物与14ɑ-去甲基化酶结合,阻断羊毛甾醇转化为麦角甾醇,导致细胞膜结构功能改变,抑制真菌生长㊂E R G11基因过表达E R G11基因过度表达,导致唑类药物针对的靶酶生成增加,药物不可完全抑制靶酶活性㊂U P C2基因编码的锌族转录因子可调控E R G11基因的表达,有许多研究表明, U P C2基因的过表达和突变能促进E R G11高表达㊂P a u l等[7]通过实验诱导敏感的热带念珠菌分离株,在传代培养的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菌株U P C2表达,发现与敏感菌相比,发现与敏感菌相㊃8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比,诱导耐药菌U P C2表达量升高12.3倍,再经不含药物培养传代后,耐药程度降低的菌株与敏感菌相比,U P C2表达量仅升高1~2.5倍,提示U P C2基因表达量与菌株耐药性呈正相关㊂W a n g等[8]在对319株临床分离热带念珠菌研究时发现,耐氟康唑组E R G11和U P C2的m R N 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敏感组;进一步对E R G11和U P C2的m R N A 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靶酶E R G11的表达水平随着U P C2的高表达而增加㊂A r a s t e h f a r 等[9]对U P C2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耐氟康唑分离株的U P C2中发生Q340H和T381S突变与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相关㊂E R G11基因突变 E R G11基因突变导致唑类药物作用靶酶羊毛甾醇14ɑ-去甲基化酶的结构发生变化,致使唑类药物无法与其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㊂F a n等[10-12]在大多数的耐唑类的热带念珠菌分离株中发现E R G11基因A395T和C461T 突变位点,其中所有C461T突变都与A395T同时出现;进一步从功能上证实,A395T突变是唑类耐药性产生的原因,而单一突变C461T不会引起耐药性产生㊂研究还发现并验证了E R G11基因中G1390A㊁T769C和T374C错义突变可导致唑类药物M I C至少增加3倍㊂C h o i等[13]发现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程度降低的热带念珠菌分离株具有L333I㊁G464S㊁K344N㊁V362M突变,这4种错义突变与耐药性有关㊂F o r a s t i e r o等[14]还发现E R G11基因G464D和Y132F错义突变与唑类耐药性相关㊂E R G3基因突变E R G3基因突变,导致麦角甾醇合成途径的旁路途径产生,绕过唑类效应的14ɑ-去甲基化酶,从而产生唑类药物耐药性㊂F o r a s t i e r o等[14]对耐药热带念珠菌E R G3基因序列的分析中发现了碱基错义突变C773T和A334G 导致S258F和S113G氨基酸取代㊂E d d o u z i等[15]发现临床分离热带念珠菌中E R G3碱基错义突变(C774T)导致S258F氨基酸改变进而导致其功能丧失,且证实了E R G11功能缺失菌通常伴随E R G3突变㊂1.2药物外排增强热带念珠菌细胞膜上与耐药性相关的外排泵有通过水解A T P获得能量进而通过细胞膜主动外排药物的A B C转运蛋白家族(由念珠菌耐药性C D R1基因编码)和不需要消耗能量的主要异化载体超家族(由MD R1基因编码)㊂C D R1及MD R1基因过表达C D R1及MD R1基因过表达导致念珠菌内药物被快速排出,从而对唑类药物产生耐药性㊂B a r c h i e s i等[16]发现氟康唑M I C的增加与MD R1和C D R1表达的增加正相关㊂F a n等[10]在3种无E R G11错义突变的耐唑类热带念珠菌分离株中,观察到C D R1和MD R1表达显著增加㊂然而,在一些研究中[14,18],实时R T-P C R定量检测并未发现C D R1和MD R1表达量变化㊂因此,MD R1和C D R1基因与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性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㊂吡哆醛磷酸盐(P L P)依赖性酶表达上调吡哆醛磷酸盐依赖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超家族,包括O A T㊁A C O A T㊁D A P A A T和A B A T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所有生物体内氮代谢的关键酶,参与念珠菌能量物质代谢过程,A B C膜转运蛋白通过水解A T P获得能量从而主动外排药物,因此,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过表达导致了真菌细胞中产生大量的A T P累积,它们被用于多药外排泵,进而将唑类药物从念珠菌细胞中转运出来㊂K a n a n i 等[19]研究表明,P L P依赖性酶耐药菌株中表达上调,提示与热带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有关㊂1.3线粒体呼吸酶链活性改变C Y T b基因编码的产物是线粒体呼吸链的细胞色素b㊂F a n等[10]发现在热带念珠菌C y t b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耐药组中低于唑类敏感组㊂然而, J i a n g等[18]将荧光染料罗丹明123用于使用流式细胞术评估热带念珠菌的线粒体呼吸状态,发现耐药菌荧光强度高于敏感菌,提示耐唑类热带念珠菌中呼吸状态增加而非呼吸缺乏㊂另一方面,在这两组菌之间,C y t b的表达无显著差异㊂因此,线粒体呼吸酶链活性改变与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性的相关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㊂2对棘白菌素类的耐药机制β-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基本成分㊂棘白菌素类家族通过抑制1,3-β-葡聚糖合酶(F K S)从而抑制1,3-β-葡聚糖的合成㊂多项研究表明,F K S 基因中的突变导致F K S p结合位点改变是棘白菌素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㊂K h a n等[20]筛选出临床上两种耐棘白菌素的热带念珠菌菌株,研究发现在F K S1的热点1(H S-1)区域内显示出纯合㊃9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645P突变㊂X i a o等[21]从1例接受了19d米卡芬净治疗的60岁重度冠状动脉疾病和肺部感染女性患者的胸腔引流液中培养出耐棘白菌素菌株,该耐药菌株的F K S1基因H S1区域发现了导致氨基酸取代S80P的突变㊂3对多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两性霉素B作为多烯类的代表药物,具有抗菌谱广㊁抗念珠菌活性较高的特点㊂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耐两性霉素B的热带念珠菌菌株[22]㊂两性霉素B通过结合念珠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形成水性通道,以改变念珠菌细胞膜通透性从而使真菌死亡㊂同时,两性霉素B还可以诱导内源性活性氧(R O S)的产生,最终导致真菌细胞死亡[23]㊂3.1麦角甾醇缺乏麦角甾醇缺乏导致两性霉素B无作用靶点,进而产生耐药性㊂F o r a s t i e r o等[14]发现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降低的热带念珠菌菌株的细胞膜中不含麦角甾醇㊂麦角甾醇从细胞膜中耗竭会导致念珠菌其他甾醇的积累,进而维持最佳的细胞膜结构㊂此外,麦角甾醇的缺乏会激活伴侣蛋白H s p90代偿升高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添加H s p90抑制剂可消除两性霉素B耐药性[24]㊂3.2线粒体活性降低两性霉素B耐药菌与R O S产生减少有关㊂除经典线粒体呼吸链外,念珠菌属还具有基于对抑制剂S H AM敏感的替代氧化酶电子转移和氧还原的替代呼吸途径㊂M e s a-A r a n g o等[25]研究发现耐药菌株的基础呼吸明显低于敏感分离株,添加呼吸链抑制剂S H AM后,耗氧下降超过90%,证明通过线粒体复合物的经典呼吸链几乎不存在㊂这证实了耐药菌株存在线粒体呼吸缺陷㊂线粒体活性是利用碳源(如甘油或乙醇)生长所必需的㊂两种抗两性霉素B菌株的生长在葡萄糖中部分受到影响,但这种缺陷在含甘油和乙醇的培养基中更为明显㊂这说明线粒体有氧呼吸减少,线粒体活性降低㊂3.3抗氧化机制的激活M e s a-A r a n g o等[25]考察了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是否与R O S还原酶的增加有关,发现与敏感菌株相比,两种耐药菌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2.0~2.5倍,提示抗氧化机制激活㊂3.4细胞壁组分变化M e s a-A r a n g o等[26]描述了两性霉素B耐药菌株呈现M k c1㊁H o g1和C e k1MA P K s的基础激活水平,而敏感株无此现象,这提示耐药菌株的细胞壁组成成分改变㊂研究发现,高β-1,3-葡聚糖成分可能抑制药物渗透作用于细胞㊂β-1,3-葡聚糖由膜上的β-1,3-葡聚糖合酶合成㊂而耐药菌株膜上麦角甾醇成分降低导致的结构功能变化,可能是改变β-1,3-葡聚糖合酶活性导致高β-1,3-葡聚糖的原因㊂但由于分子生物学工具的限制,无法确定细胞膜上的这种变化是否直接与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相关㊂4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机制5-氟胞嘧啶可抑制真菌细胞核酸的合成㊂5-氟胞嘧啶借助胞嘧啶通透酶进入真菌细胞,再由胞嘧啶脱氢酶转变为5-氟尿嘧啶,生成5-氟尿嘧啶单磷酸盐从而抑制转录㊁D N A复制等过程㊂U r a3酶参与尿酰基磷酸(UM P)的代谢途径,而UM P是胸苷酸合成酶和UM P激酶的底物,两者都参与核酸合成㊂对5-氟胞嘧啶产生的耐药性与U R A3基因的K177E突变有关㊂K177E突变与基因上游的特定多态性微卫星标记(P MM)纯合子相关,可能在转录水平中起作用㊂这种突变导致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改变,影响UM P对催化位点的结合亲和力,从而改变U r a3酶作用㊂目前发现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机制主要是增加参与嘧啶生物合成途径(包括U R A3)的所有基因的转录,从而过度产生UM P㊂D e s n o s-O l l i v i e r等[27]所研究的14株5-氟胞嘧啶耐药分离株在I T S2区域的106号位置A 缺失,即U R A3基因529位置突变,尽管16个5-氟胞嘧啶敏感分离株中有5株同样具有该突变,当使用额外的基因型标记时,所有14个5-氟胞嘧啶耐药分离株对于选择的2个P MM(U R A3和C T14),具有相同的等位基因组合,同时,U R A3基因具有相同的错义突变,并且所研究的3个M L S T位点具有相同的二倍体序列㊂相比之下,16个5-氟胞嘧啶敏感分离株中只有1个具有突变,但该分离株在其M L S T谱和U R A3基因缺乏突变方面与5-氟胞嘧啶耐药分离株存在差异㊂5解决热带念珠菌耐药的策略由于抗真菌药物种类较少,临床应用重复率高,耐药也随之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尽量避免耐药的产生㊂除了临床用药需要更加合理控制药㊃08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物剂量和种类,新型抗真菌药也在不断研发㊂有研究表明[28-31],油酰精氨酸乙酯㊁双氯芬酸㊁假单胞菌酸B㊁米替福辛等与唑类药物的协同作用,通过损伤热带念珠菌生物膜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唑类耐药菌的M I C㊂有些研究在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上寻找新的靶点,芳基奎宁环衍生物以角鲨烯合成酶作为靶点[32],破坏合成途径;人工合成的新型四吲哚-4-酮衍生物[33]㊁4-苯基-4,5-二氢恶唑衍生物[34]有效抑制了14ɑ-去甲基化酶,抑制生物膜形成㊂β-1,3-葡聚糖合成抑制剂新型三萜类抗真菌药S C Y-078,同棘白菌素一样,抑制1,3-β-葡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胞壁合成失败[35]㊂萘夫兰醌促进了细胞内R O S水平的增加,导致D N A的氧化损伤[17]㊂有些新型药物仅仅处于试验阶段,它们在患者体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考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药物有可能投入临床使用,从而改善临床上耐药性的问题㊂6小结综上所述,随着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热带念珠菌比例的逐年上升,热带念珠菌已成为临床上较受重视的念珠菌之一,随之而来的的耐药问题不容小觑㊂对目前几种抗菌药的耐药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抗该过程的方法或者开辟新的路径,寻找新的靶点,将有望对抗耐药,提高目前临床治愈率㊂参考文献[1]G R A B OW S K I R,D U G A N E.D i s s e m i n a t e d c a n d i d i a s i s i n ap a t i e n t w i t h a c u t e m y e l o g e n o u s l e u k e m i a[J].C u t i s,2003,71(6):466-468.[2]MA D N E Y Y,S HA L A B Y L,E L A N A N YM,e t a l.C l i n i c a lf e a t u r e s a n d o u t c o m e o f h e p a t o s p l e n i c f u ng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i nc h i ld re n w i t h h a e m a t o l o g i c a l m a l i g n a n c i e s[J].M y c o s e s,2020,63(1):30-37.[3]A N T I N O R I S,M I L A Z Z O L,S O L L I MA S,e t a l.C a n d i-d e m i a a n d i n v a s i v e c a n d i d i a s i s i n a d u l t s:A 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J].E u r J I n t e r n M e d,2016,34:21-28.D O I:10.1016/j.e j i m.2016.06.029.[4]Z U Z A-A L V E S D L,S I L V A-R O C H A W P,C H A V E S GM.A n u p d a t e o n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b a s e d o n b a s i c a n dc l i n i c a l a p p r o a c h e s[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17,8:1927.D O I:10.3389/f m i c b.2017.01927.[5]K O J H,J U N G D S,L E E J Y,e t a l.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o f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a m o n g n o n-a l b i c a n s c a n d i d e m i a:a r e t r o-s p e c t i v e m u l t i c e n t e r c o h o r t s t u d y,K o r e a[J].D i a g n M i c r o-b i o l I n f ec t D i s,2019,95(2):195-200.[6]W I E D E R H O L D N P.A n t i f u n g a l r e s i s t a n c e:c u r r e n t t r e n d sa n d f u t u r e s t r a t e g i e s t o c o mb a t[J].I n f ec t D r u g R e s i s t,2017,10:249-259.D O I:10.2147/I D R.S124917. [7]P A U L S,S I N G H S,S H A R MA D,e t a l.D y n a m i c s o f i nv i t r o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z o l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J].J G l o b A n t i m i c r o b R e s i s t,2020,22:553-561.D O I:10.1016/j.j g a r.2020.04.018.[8]WA N G D,A N N,Y A N G Y,e t a l.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d i s-t r i b u t i o n a n d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i s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E R G11a n d U P C2e x p r e s s i o n[J].A n t i m i c r o b R e s i s t I n f e c t C o n t r o l, 2021,10(1):54.[9]A R A S T E H F A R A,D A N E S H N I A F,H A F E Z A,e t a l.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g e n o t y p i n g,r e s i s t a n c e m e c h a n i s m,a n d c l i n i c a l p r o f i l e o f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b l o o d i s o l a t e s[J].M e d M y c o l,2020,58(6):766-773.[10] F A N X,X I A O M,Z H A N G D,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m e c h a-n i s m s o f a z o l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i s o l a t e s c a u-s i n g i n v a s i v e c a n d i d i a s i s i n C h i n a[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 2019,25(7):885-891.[11] T A N J,Z HA N G J,C H E N W,e t a l.T h e A395T m u t a t i o ni n E R G11g e n e x o n f e r s f l u c o n a z o l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a n d i d at r o p i c a l i s c a u s i n g c a n d i d e m i a[J].M y c o p a t h o l o g i a,2015, 179:213-218.D O I:10.1007/s11046-014-9831-8 [12]J I A N G C,D O N G D N,Y U B Q,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z o l er e s i s t a n c e i n52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o f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i n C h i-n a[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2013,68(4):778-785.D O I:10.1093/j a c/d k s481[13] C H O I M J,WO N E J,S H I N J H,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 m e c h a-n i s m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f l u c o n a z o l e-n o n s u s c e p t i b l e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i s o l a t e s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f l u c o n a z o l e-l e s s-s u s c e p t i b l e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 2016,60(6):3653-3661.[14] F O R A S T I E R O A,M E S A-A R A N G O A C,A L A S T R U E Y-I Z Q U I E R D O A,e t a l.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a n t i f u n g a l c r o s s-r e s i s t a n c e i s r e l a t e d t o d i f f e r e n t a z o l e t a r g e t(E R G11p)m o d-i f i c a t i o n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3,57(10):4769-4781.[15] E D D O U Z I J,P A R K E R J E,V A L E-S I L V A L A,e t a l.M o-l e c u l a r m e c h a n i s m s o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l i n i c a l C a n d i d a s p e c i e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u n i s i a n h o s p i t a l s[J].A n t i m i c r o b A-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3,57(7):3182-3193.[16] B A R C H I E S I F,C A L A B R E S E D,S A N G L A R D D,e t 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 i n d u c t i o n o f f l u c o n a z o l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a n d i d at r o p i c a l i s A T C C750[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 2000,44(6):1578-1584.[17] D E A N D R A D E N E T O J B,D A S I L V A C R,C AM P O S RS,e t a l.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n a p h t h o f u r a n q u i n o n e s a g a i n s tf l u c o n a z o l e-r e s i s t a n t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s t r a i n s e v i d e n c e d b yp r o t e o m i c a n a l y s i s:T h e r o l e o f i n c r e a s e d e n d o g e n o u s R O S[J].M i c r o b P a t h o g,2018,117:32-42.D O I:10.1016/j.m i c p a t h.2017.12.016.㊃18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8]J I A N G C,D O N G D,Y U B,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z o l e r e-s i s t a n c e i n52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o f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i n C h i n a[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2013,68(4):778-785.[19] K A N A N I A,Z A I N I F,K O R D B A C H E H P,e t a l.I d e n t i f i-c a t i o n o f a z o l e r e s i s t a n c e m a r k e r s i n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o f C a n-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u s i n g c D N A-A F L P me t h o d[J].J C l i n L a bA n a l,2016,30(3):266-272.[20] K H A N Z,A HMA D S,MO K A D D A S E,e t a l.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e c h i n o c a n d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f o l l o w-i n g s h o r t-t e r m e x p o s u r e t o c a s p o f u n g i n f o r e m p i r i c t h e r a p y[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8,62(4):e0192617.[21] X I A OM,F A N X,HO U X,e t a l.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h e f i r s t c a s e s o f i n v a s i v e c a n d i d i a s i s i n C h i n a d u e t o p a n-e c h i n o c a n d i n-r e s i s t a n t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 a n d C a n d i d a g l a-b r a t a i s o l a t e s w i t h d e l i n e a t i o n o f t h e i r r e s i s t a nc e m e c h a n i s m s[J].I n f e c t D r u g R e s i s t,2018,11:155-161.D O I:10.2147/I D R.S152786.[22]S E N E V I R A T N E C J,R A J A N S,WO N G S S,e t a l.A n t i-f u n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i n s e r u m a n d v i r u l e n c e d e t e r m i n a n t s o fC a n d i d a b l o o d s t r e a m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H o n g K o n g[J].F r o n tM i c r o b i o l,2016,7:216.D O I:10.3389/f m i c b.2016.00216.[23] B E L E N K Y P,C AMA C HO D,C O L L I N S J J.F u n g i c i d a ld r u g s i n d u ce a c o mm o n o x i d a t i v e-d a m a g e c e l l u l a r d e a t hp a t h w a y[J].C e l l R e p,2013,3(2):350-358. [24] V I N C E N T B M,L A N C A S T E R A K,S C H E R Z-S H O U V A L R,e t a l.F i t n e s s t r a d e-o f f s r e s t r i c t t h e e v o l u-t i o n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a m p h o t e r i c i n B[J].P L o S B i o l,2013,11(10):e1001692.[25] M E S A-A R A N G O A C,T R E V I J A N O-C O N T A D O R N,R OMáN E,e t a l.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r e a c t i v e o x y g e n s p e c i e si s a u n i v e r s a l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a m p h o t e r i c i n B a g a i n s tp a t h o g e n i c y e a s t s a n d 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 t h e f u n g i c i d a l e f f e c t o f t h i s d r u g[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4,58(11):6627-6638.[26] M E S A-A R A N G O A C,R U E D A C,R OMáN E,e t a l.C e l lw a l l c h a n g e s i n a m p h o t e r i c i n B-r e s i s t a n t s t r a i n s f r o m C a n d i-d a t r o p i c a l i s a n d r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t h e 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 e-l i c i t e d b y t h e h o s t[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6, 60(4):2326-2335.[27] D E S N O S-O L L I V I E R M,B R E T A G N E S,B E R NèD E C,e ta l.C l o n a l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f l u c y t o s i n e-r e s i s t a n t C a n d i d a t r o p i-c a l i s f r o m b l o od c u l t u re s,P a r i s,F r a n c e[J].E m e r g I nf e c tD i s,2008,14(4):557-565.[28] L I Z,Y I N H,C H E N W,e t a l.S y n e r g i s t i c e f f e c t o f p s e u d-o l a r i c a c i d B w i t h f l u c o n a z o l e a g a i n s t r e s i s t a n t i s o l a t e s a n db i o f i l m o f C a n d i d a t r o p ic a l i s[J].I n f e c t D r u g R e s i s t,2020,13:2733-2743.D O I:10.2147/I D R.S261298.[29] B R I L HA N T E R S N,B R A S I L J A,O L I V E I A J S,e t a l.D i c l o f e n a c e x h i b i t s s y n e r g i s m w i t h a z o l e s a g a i n s t p l a n k t o n i cc e l l s a nd b i o f i l m s o f C a n d i d a t r o p i c a l i s[J].B i o f o u l i n g,2020,36(5):528-536.[30] P A T I L M,WA N J A R E S,B O R S E V,e t a l.A r g i n o l i p i d:Am e m b r a n e-a c t i v e a n t i f u n g a l a g e n t a n d i t s s y n e r g i s t i c p o t e n-t i a l t o c o m b a t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l i n i c a l C a n d i d a i s o l a t e s[J].A r c h P h a r m C h e m L i f e S c i,2020,353(1):e1900180.[31] V I L A T,I S H I D A K,S E A B R A S H,e t a l.M i l t e f o s i n e i n-h i b i t s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a n d n o n-a l b i c a n s C a n d i d a s p p,b i o-f i l m s a n d i m p a i r s t h e d i s p e r s i o n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c e l l s[J].I n t 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2016,48(5):512-520.[32]I S H I D A K,F E R N A N D E S R O D R I G U E S J C,C AMM E R-E R S,e t a l.S y n t h e t i c a r y l q u i n u c l i d i n e d e r i v a t i v e s e x h i b i t a n-t i f u n g a l a c t i v i t y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C a n d i d a t r o p i-c a l i s a nd C a n d i d a p a r a p s i l o p s i s[J].A n n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A n t i m i c r o b,2011,10:3.D O I:10.1186/1476-0711-10-3.[33] Y I N W,C U I H,J I A N G H,e t a l.B r o a d e n i n g a n t i f u n g a ls p e c t r u m a n d i m p r o v i n g m e t a b o l i c s t a b l i t y b a s e d o n a s c a f-f o l d s t r a t eg y:D e s i g n,s y n th e si s,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n o v e l4-p h e n y l-4,5-d i h y d r o o x a z o l e d e r i v a t i v e s a s p o t e n t f u n g i s t a t i ca n d f u n g i c i d a l r e a g e n t s[J].E u r J M e d C h e m,2022,227:113955.D O I:10.1016/j.e j m e c h.2021.113955.[34] G O N ZáL E Z-C HáV E Z R,MA R TíN E Z R,T O R R E-B O U S-C O U L E T M E,e t a l.D e n o v o d e s i g n o f n o n-c o o r d i n a t i n g i n-d o l o ne s a s p o t e n t i a l i n h i b i t o r sf o r l a n o s t e r o l14-α-d e m e t h y-l a s e(C Y P51)[J].C h e m P h a r m B u l l,2014,62(1):16-24.[35] S C O R N E A U X B,A N G U L O D,B O R R O T O-E S O D A K,e ta l.S C Y-078i s f u n g i c i d a l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s p e c i e s i n t i m e-k i l l s t u d i e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7,61(3):e0196116.[收稿日期]2022-02-15[本文编辑]施慧㊃28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热带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热带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9年4月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1912077作者简介:姚存影(1991-),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

研究方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真菌感染。

*通讯作者:孟海涛,E-mail :menghait2004@.近年来,随着化疗、化疗及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念珠菌是临床上引起机会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

尽管白色念珠菌仍然是念珠菌血症分离出最多的念珠菌菌种,但非白色念珠菌的分离比例也逐渐增加,尤其是热带念珠菌[1-4]。

念珠菌血症中分离的热带念珠菌比例约在10%~30%,但在血液病患者热带念珠菌血症的分离率在50%左右[5-6]。

据报道,热带念珠菌的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7-9]。

研究显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氟康唑敏感的热带念珠菌菌株仅为75.8%,而伏立康唑敏感菌株仅为69.3%[1]。

我国侵袭性真菌耐药监测网(CHIF-NET )结果显示,近5年(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的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从11.2%、10.4%增加至42.7%、39.1%;后2年唑类耐药的热带念珠菌菌株的分离率上升趋势显著;然而唑类耐药菌株分离率的上升与临床唑类使用量无关[8]。

台湾相关研究表明,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菌株分别为71.3%和49.2%,而对棘白菌素的耐药率均低于5%[10]。

热带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耐药率较低,PFALLER 等[11]研究发现0.9%~1.8%的热带念珠菌对棘白菌素耐药。

热带念珠菌菌株对两性霉素B 亦具有耐药性[12-13]。

热带念珠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耐药率高,因此常导致抗真菌治疗无效。

研究热带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不仅可以提供抗真菌治疗的预后价值,而且有助于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

目前对热带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唑类、棘白菌素和两性霉素B 。

1唑类1.1ERG11基因突变及过表达ERG11基因编码合成的14-α去甲基化酶是念珠菌细胞中的麦角固醇合成的关键酶。

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初步研究

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初步研究

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初步研究【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用ATB Fungus3筛选氟康唑耐药菌株,Yeastone测定耐药株对棘白菌素类等9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提取耐药菌株及2株敏感菌株的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 基因并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ERG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97株热带念珠菌中共筛选出31株氟康唑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均100%敏感,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74.19%、80.64%;耐药菌株主要有2个位点发生改变:A398T( Y133F),A464T(S155F),其中54.2%耐药菌株ERG11 mRNA 高表达。

结论: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交叉耐药,其耐药机制与ERG11位点突变和相对高表达有关。

关键字:热带念珠菌;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ERG11随着人口老龄化、免疫受损人群增加及介入性医疗操作的增多,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疾病预后不佳,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大威胁。

非白色念珠菌比例增多,而热带念珠菌是较为流行的非白色念珠菌,且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高[1]。

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与ERG11 基因相关的耐药机制主要有:ERG11 基因突变和ERG11 基因过度表达[2]。

1.实验材料(1)实验菌株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的热带念珠菌97 株。

其中26株来自血液标本,29株来自尿液标本,17株来自痰标本,18株来自胆汁胸腹水等引流液,7株来自其他标本。

1.方法:(1)药敏实验:采用ATB FUNGUS 3 试条,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筛选氟康唑耐药菌株,对氟康唑耐药菌株采用YeastOne药敏试剂盒分析其对米卡芬净、卡泊芬净、泊沙康唑、伏立康唑、阿尼芬净敏感性,判断折点参照CLSI 27-S4[5]。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其生物被膜形成机制、耐药机制、致病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一、引言白色念珠菌,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体黏膜及体表潮湿部位。

在人体微环境改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白色念珠菌可过度增殖或出现毒力变化,导致多种感染疾病。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问题逐渐凸显,尤其在医疗领域。

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白色念珠菌感染率不断上升,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研究内容1.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其致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生物被膜是由白色念珠菌分泌的细胞外多糖、蛋白质等组成的复杂结构,能够保护菌体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抗生素的杀伤。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如HWP1基因、ALS基因等。

这些基因和蛋白质在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耐药洄机制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是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研究人员发现,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药物外排泵的表达、药物靶点的改变以及生物被膜的保护作用等。

其中,药物外排泵是白色念珠菌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外排泵能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排出,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3.致病相关基因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与其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表达调控等方法,发现了一些与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如HWP1基因、ALS基因和EFG1基因等。

这些基因在白色念珠菌的粘附、侵袭和生物被膜形成等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真菌耐药性研究现状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真菌耐药性研究现状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关键词 :真菌感 染;烟 曲霉 ;非 白色念珠菌;念珠菌属 ;唑类 ;棘 白菌素;耐药性 ;机制 ;新型抗真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 :R97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51(2018)05 0363.06
1 前 言 抗 真 菌 药物 的 耐 药 性逐 渐 被 临床 医生 所 重 视 ,
尽 管 白色 念 珠 菌 是 从 念 珠 菌 病 感 染 者 体 内分 离 出 的最 常 见 致 病 菌 ,但 是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 由其他 念 珠 菌 属 引起 的感 染 也越 来 越 受 人 关 注 ,包 括 光 滑 念 珠菌 (C glabrata)、近平 滑 念珠 菌(C.parapsilosis)、 热 带念珠 菌 ( tropicalis)以及 来 自不 同 区域 的其他 念 珠 菌 属 。值 得 关注 的是 , 非 白色 念 珠 菌 属 的耐 药 性 呈 上 升 趋 势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报 道 称 :非 白色 念 珠 菌 属 对 氟 康 唑 类 的 耐 药 性 是 抗 真 菌 耐 药性 最 普 遍 的类 型 。一 直 以来 ,氟 康 唑 不 仅 价 格 便 宜 、 而且 有 良好 的耐 受 性 且 便 于 患 者 使 用 ,然 而 ,氟康 唑 耐 药 性 的 出现 推 测 其 他 唑 类 药 物 也 可 能 已经 产 生 耐 药 性 ,氟 康 唑耐 药 机 制 有 可 能是 病 原 微 生 物 对 药 物 的 敏感 性
收稿 日期:2o18—08—02 作者简介:向小洪,讲师,主要从事病原真菌耐药性及新 型抗菌药物靶标研究 。
364
W 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2018,Vo1.39,N o.5
降低 ,ERGll基 因编 码 的 羊毛 甾醇 1,4 一脱 甲基 酶 , 降低 。对 临床 分 离得 到 的耐 药 光 滑 念 珠 菌 菌 株 的检

关于真菌耐药性与氟康唑等药物敏感性的分析研究结论汇总2

关于真菌耐药性与氟康唑等药物敏感性的分析研究结论汇总2

注: G-革兰阴性。

株念珠菌分离及耐药率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V ol ·4,No ·2921》王建成 许淑珍 张淑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50)【摘 要】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念珠菌分离率及常见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选药。

方法 用Vitek-AMS 微生物鉴定仪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念珠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2002、2003、2004年从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念珠菌分别占同期总病原体8·0%、10·9%和14·5%。

921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其它念珠菌分别占56·1%、23·2%、3·9%、3·8%和13·0%。

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依次为特比奈芬(49·5%)、氟康唑(18·9%)、伊曲康唑(18·6%)、咪康唑(16·8%)、酮康唑(16·4%)、5-氟胞嘧啶(2·9%)、两性霉素B (2·3%)。

结论 2002~2004年临床标本中念珠菌分离率逐年显著上升,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关键词】 念珠菌;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中图分类号: R379·4 文献标识码: A2·3 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 从痰液分离出426株念珠菌,占46·2%;尿液313株,占34·0%;分泌物41株,占4·4%;血液18株,占2·0%,其中白色念珠菌10株,热带念珠菌3株,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各1株,其它念珠菌3株;其它标本123株,占13·4%。

内科和干部科453株,占49·2%,其中感染科108株,占11·7%;外科系统117株,占12·7%;急诊病房和ICU252株;占27·4%,其它科室99株,占1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7, 6(4), 98-107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ambhttps:///10.12677/amb.2017.64013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Occurrence ofCandida Drug ResistanceWanrui Fu, Lingzhi Li, Xin Zhong, Yinghan Hu, Xiaofeng Zhu, Zhangyong Song*College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Received: Nov. 17th, 2017; accepted: Nov. 29th, 2017; published: Dec. 6th, 2017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andidiasis are increasing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nsive use of antifungal agent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antifungal agents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didiasis.KeywordsCandidiasis, Multiresistance, Mechanism of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临床上念珠菌耐药性发生的研究进展付婉瑞,李凌志,钟鑫,胡莺菡,朱晓凤,宋章永*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泸州收稿日期:2017年11月17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9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6日摘要近年来,临床上以念珠菌为代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且临床菌株的耐药性也随之发生且日益严重。

本文综述了念珠菌的临床症状、检验技术的发展、耐药菌株的发生和耐药机理研究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和开发,为诊断和治疗临床上日益严重的念珠菌病提供依据。

*通讯作者。

付婉瑞等关键词念珠菌病,多重耐药性,耐药机理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临床上以念珠菌为代表的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侵袭性真菌感染除发生在免疫力低下者外,也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2]。

耐药性菌株的出现、有效诊断技术的缺乏和新抗真菌药物的缺少是造成目前侵袭性真菌难以防治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对念珠菌的临床症状、检验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耐药菌株的发生及其机理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和新方向开发进行概述,旨在为诊断和治疗念珠菌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2. 念珠菌的临床症状近年来,因为老年病人和慢性病人的增多,或者免疫缺陷病人增多,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增加,更或是抗生素的滥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增多以及各种侵袭性治疗等因素导致念珠菌感染正呈上升趋势。

念珠菌(Candida spp.),又称假丝酵母菌,是人体中常见的机会致病真菌,常寄生于人体体表或口腔、肠道、阴道等黏膜系统处。

在免疫力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菌群失调的人体内增加念珠菌感染的概率[1]。

目前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是念珠菌感染,主要以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光滑念珠菌(C. glabrata)和热带念珠菌(C. tropicalis)为主,极少数的近平滑念珠菌(C. parapsilosis)、假热带念珠菌(C. pseudotropicalis)和季也蒙念珠菌(C. guilliermondi)等[3][4],其中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

近年来,临床上白色念珠菌的分离率有所下降,非白色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的分离率则有所升高[4][5]。

念珠菌病主要引起以下几种类型疾病:①皮肤念珠菌病:引起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表皮其基地潮红、有渗液,微痒或疼痛感的指(趾)间糜烂症状;在腋窝等褶皱部位引起丘疹、疱疹或脓疱的念珠菌性间擦疹等症状;②粘膜念珠菌病:在口腔可引起鹅口疮,表现为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和外围红晕,以及可能引起口角糜烂、皲裂等症状;在生殖器黏膜处可引起生殖器念珠菌病,表现为女性阴道壁上可见灰白色假膜样斑片,有瘙痒或灼热感;男性包皮及龟头潮红,包皮内侧及冠状沟可见覆有假膜斑片;③内脏念珠菌病:以肠念珠菌病或肺念珠菌病较常见的深度感染,甚至严重的可涉及全身内脏器官。

肺念珠菌病包含单发,新旧病灶并存,或多发粟粒样结节影的肺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片状影的支气管型。

目前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肺部的真菌感染率显著增加,但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缺乏早期诊断特异性的指标,严重影响着治疗。

3. 念珠菌的检测技术针对临床上念珠菌病的发生,传统的检测技术有直接镜检、培养、血清生化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组织病理检查等。

通过分离纯化培养菌株,挑取可疑菌落进行KOH溶液处理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可清楚观察到较为清晰的分隔菌丝及厚壁孢子,进而观察其菌落形态可初步进行鉴定。

通过对患者血清中白色念珠菌抗体的检测,也可达到检测的目的,但因人体内存在许多甘露聚糖抗体,影响了检测的特付婉瑞等异性,使得敏感度较低和假阳性率较高[6]。

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检验:将特异性抗体固定于硝酸纤维膜的某一区带,当样品中真菌的抗原通过毛细作用,与固体抗体特异结合时,该区域呈现一定的颜色,即为阳性[7]。

患者血清中1-3-β-葡聚糖、阿拉伯糖醇、烯醇的含量变化也作为侵袭真菌早期感染的检测指标[8]。

此外,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是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之一[6]。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真菌基因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为PCR、基因探针等分子检测技术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参考。

基于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敏感度和特异性[9]。

病理组织观察可观察病理组织的变化和病原体,是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不同染色方法步骤的差异和组织对试剂的敏感性差异,对镜下观察和鉴定影响较大[10]。

除上述方法外,临床上为节省检测时间,采用MALDI-TOF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S (mass spectrometry)技术进行快速检测[11],但对于目前临床上出现的耐药菌株以及耐药特性,尚不能够快速准确鉴别[12]。

采用定量PCR 结合等位基因特异分子检测技术为耐药性菌株的检测提供了可能[13]。

4. 念珠菌的耐药现状随着HIV、肿瘤化疗和器官移植等发生发展,念珠菌病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念珠菌主要引起真菌血症、泌尿系统感染和全身性感染。

在医院血源感染中位于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一位,其中ICU最常发生[14][15]。

目前临床上光滑念珠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其在某些地区医院已成为仅次于白色念珠菌的第2位或第3位的菌[4][5]。

不规范使用和滥用抗真菌药物导致了临床上耐药性念珠菌的不断出现。

临床上首选氟康唑等唑类药物对念珠菌进行抗真菌治疗。

由于氟康唑的选择压力作用,使得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不断增多,另外,也导致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其耐药性日趋严重[5][12][16]。

念珠菌对三种唑类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调查显示:白色念珠菌9.6%、0.0%、16%,近平滑念珠菌19.3%、3.6%、39.8%,热带年念珠菌6.0%、0.0%、31.3%,光滑念珠菌4%、6%、4% [14]。

另一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达19.7%和15.8% [17]。

2010、2011和2012年常见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显示,非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14]。

南京军区总医院对2010~2012年间的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分别高达74%、21.7%和26.7%,其中光滑念珠菌尤为突出[18]。

面对如此严峻的耐药形式,寻找合理的抗真菌方法或药物迫在眉睫。

5. 念珠菌的耐药分子机制念珠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其耐药机理也逐渐研究透彻,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 增强药物外排泵的表达;2) 药物靶酶过表达或突变;3) 药物靶标合成减少;4) 生物膜形成;5) 其他耐药途径。

阐明耐药菌株的耐药性机理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为新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指明方向。

5.1. 增强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念珠菌减少胞内药物浓度的机制之一是增强药物外排泵的表达,此机制主要体现在耐唑类药物方面。

念珠菌细胞膜上有两种重要的耐药蛋白:ABC转运蛋白超家族(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ABCT)和主要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两者都具有药物外排功能。

念珠菌基因组上的ABCT家族能编码相应蛋白:Cdr1、Cdr2 (白色念珠菌),CgCDR1,CgCDR2,CgSNQ2 (光滑念珠菌),CpCdr1 (近平滑念珠菌),CkAbc1 (克柔念珠菌),CdCDR1 (都柏林念珠菌),与氟康唑耐药有关[19][20]。

研究发现白色念株菌的Cdr1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影响比Cdr2p更大[21][22]。

而且Cdr1和Cdr2的付婉瑞等表达是受锌簇转录因子Tac1(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of CDR)基因调控,目前已发现Tac1基因中有19种获得性功能(Gain-of-function, GOF)突变与氟康唑耐药性有关[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