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其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也是对当代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贡献。

因此,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认识现实社会的本质和探索未来社会的方向。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历史渊源和理论来源,探讨其理论建构的逻辑过程和根据。

2. 探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与当代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其与之的异同。

3. 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意义对当代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分析其理论来源和思想传承。

2. 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探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内涵、理论基础和推论过程,剖析其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方法。

3. 比较研究法:与当代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比较其异同之处,为对“人的本质”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四、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如下:1.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思想内涵、理论基础和推论过程,揭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方法。

2. 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当代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其异同之处,为深入研究“人的本质”理论提供参考依据。

3. 梳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意义,阐述其对当代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1. 王枫. 马克思“人的本质”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 71-78.2. 马克思. 资本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2.3. 朱光. “人的本质”概念及其评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32-37.4. 周平. 马克思对人类本质的哲学考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47-54.5. 尹儒林.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河北学刊, 2015, (4): 310-312.。

人的价值问题研究述评

人的价值问题研究述评

。所以, 这里的本意上的“ 人的价值” 应是指“ 人作为 理解的不同导致 r 『 对人的价值的内涵、 特征和内容的不同理 的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人的价值的界定
是一定: 蒹件下为我发展 了的形式。因此. 人作为 由于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 它虽然也存在“ 关系说” 必要条件,
与“ 属性说” 大争沦, 两l 但这两种观点不能代表有关人的价值 客体的价值应该以人作为主体的价值为基础, 是人作为主体 【 1 的所有观点 目 前学术界在“ 人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问题上 的价值的一种发展了的形式。 主要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二, 主体人的这种价值, 并不是在原有的价值关系中表现 出来的。 而是通过另一 个价值关系才揭示出来的 综上所 分为“ 人作为主体的价值”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恰恰背离 和“ , 了价值本质的关系说。 割裂了人的价值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
人的价值是价值哲学的核心问题, 也是价值理论中争论 最多的一个问题 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 主 要表现为“ 关系说” 属性说” 与“ 的争论,关系说” 直占据着 “ 一

己的能动性把外部事物纳入 自己的活动范围, 使原本自在的
存在转变成“ 为我’々 l 存在, 白 满足 自身的需要, 从而促进 自己 的生存和发展, 这正是人的存在方式。从价值概念的实质内 容来看, 它反映的足事物对于“ 的积极意义, 人” 这种积极意

2 ・ 3
维普资讯
2 0 年 8月 06
河 北北 方 学院 学报
第 4期
体人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过程, 也是主体人( 作为客体) 满足
客体人( 作为主体) 的被利用的需要的过程 然而。 这里比较 明显的是: 第一, 在一定价值关系中主体人具有的价值 。 并不 是表现在它拥有客体人创造的价值这一方面( 即是主体)而 , 是表现在它为什么能拥有这一方面( 即为什么能成为主体) ;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身心二元对立的观点。

近年来,具身认知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揭示具身认知对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首先介绍具身认知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评述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感认知、社会互动、群体认知等方面,最后总结具身认知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研究的概貌。

二、具身认知理论概述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认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将身体视为认知过程的被动容器或无关紧要的角色的观点,提出身体、大脑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结构、感知运动系统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例如,我们的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我们的感知运动系统使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还强调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与身体紧密相关的,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和决策。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框架下,社会认知也被重新解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等社会信息。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不仅仅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而是身体、大脑和环境共同参与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动作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为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了身体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在研究社会认知时需要考虑身体的影响。

具身认知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和机制。

“人本身”与“满足需要”

“人本身”与“满足需要”

“人本身”与“满足需要”关于《“人本身”与“满足需要”》,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反思价值的“满足需要”说成为近年价值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本文认为,“满足需要”说无需否定,但应对其进行定位。

作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本身和人的具体规定的区分,主张价值是人本身,而非人的具体规定,人本身主要指“人性能力”(是)。

“满足需要”(幸福)是价值,“节制需要”(正义)、“超越需要”(崇高)也是价值。

“满足需要”是价值的一种类型。

“满足需要”是生存论价值,“节制需要”是规范论价值,“超越需要”是美德论价值,此三种价值在区分前提下的综合互补,体现着价值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三种具体价值都是超越而内在的“人性能力”的表现和实现,同时都要在虚灵明觉的“人性能力”鉴照之下表现和发展。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价值人本身人性能力满足需要节制需要超越需要〔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5-0001-07价值概念是价值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价值哲学界的多数学者都认定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这一价值概念后来被称为“满足需要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王玉?畔壬?一直在致力于批评“满足需要说”,其主要看法是:需要并非天然合理,需要有健康合理的需要,有不健康合理的需要,只有满足前者才是价值,满足后者不是价值(王先生所理解的价值是正价值);用满足需要界定价值不具有逻辑一贯性;满足需要说是来自西方的主观价值论,不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在2012年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价值哲学年会上,对“需要满足说”的争论成为大会的焦点。

对价值的“满足需要说”进行理性反思是有意义的。

其意义之一是近年来价值哲学界对规范价值的关注,进一步来讲也涉及到近年来人们对精神价值的重视问题。

要构建和培育规范价值和精神价值,都会涉及到对“满足需要”价值说的反省。

笔者并不否定“满足需要说”,因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确是一种基础性价值,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价值,但我认为“满足需要”不是价值全体,而是价值的一个部分,一个层次,一种类型。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组织认同理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备受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组织认同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建议进行评述。

一、背景分析组织认同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为学开始组织认同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认同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导力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理论阐释组织认同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组织产生共鸣,从而在行为上与组织保持一致性的过程。

具有高度组织认同的员工往往对组织的使命、价值观和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愿意为组织的成功付出努力。

组织认同理论的特点包括:一是强调个体与组织的匹配,即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目标和规范等方面的契合程度;二是员工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员工对自己和组织之间关系的感知;三是强调组织文化在塑造组织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认同对于组织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首先,高度的组织认同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降低员工离职率。

其次,组织认同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因为员工会更愿意为组织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组织认同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团队协作。

三、研究现状目前,组织认同理论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研究成果方面,研究者们发现组织认同与员工的绩效、创新、敬业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组织认同与员工离职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组织认同并非越高越好。

尽管组织认同理论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组织认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

此外,现有研究多从静态角度分析组织认同的影响,而较少组织认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员工行为的交互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本文对组织认同理论进行了简要述评,强调了组织认同在员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组织认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建议:1、研究者应组织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深入探讨影响组织认同的各种因素,如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如何影响员工的组织认同。

本体论与人生价值:当代本体论研究述评

本体论与人生价值:当代本体论研究述评

21 O O年 9月
S p. 2 1 e t 0 0
本 体 论 与人 生 价值 : 当代 本 体 论 研 究 述 评 *
季爱 民, 罗龙祥
(. 1东南大学 人文 学院, 南景209;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1062 . 江苏扬州250) 209
本 体 论 研 究 的历 史 背 景
问 题 的 争 论 转 变 成 语 言 的 争 论 , 本 体 论 承 诺 是 与

条 批判 本体 论 的最重 要 的启 示 ,这就 是从 语言
建 。这就 势必 导 致 一 个 终 极 存 在 的合 理 性 问题 ,
因为 在这 些哲 学 家那里 ,都有 一个 终极存 在 是必
然 的预设 ,他 们所 要做 的 ,就是 要 建立 起这 个终
极存 在 的理 论 体 系 。所 以 ,虽 然 在 笛 卡 儿 那 里 , 哲学 经历 了从 本体 论 向认识 论 的转 化 ,但 是 他真
* 收稿 E期 :2 1 —0 —1 l 00 3 9
基 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as0 8 4; 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s 9) (h 7 d )安 k09 ( 9 06 0 k
作者 简 介 :季 爱 民 ( 9 9一 , , 1 6 ) 男 安徽 繁 昌 人 , 学 博 士 后 , 徽 师 大 教 师 ; 哲 安 罗龙 祥 ( 9 5 ) 男 . 1 7 一 , 江西 永 丰 人 , 师 , 士 。 讲 硕
第 3 8卷 第 5 期
Vo. 8 N . 13 o 5
安徽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学 版 ) 人
J u n l f h i r l ie s y Hu &S c S i ) o r a o An u No ma Unv ri ( m. o . c t .

个体性与社会性_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个体性与社会性_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2 ] ( P145 )
关于这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价和 解释: 首先, 这一思想超越了人性论的个体性与 社会性的机械对立。过去的思想家在思考人的 本质的问题时多将个体与社会分裂开, 不考虑 人的社会性, 认为个人决定社会, 呼唤抽象的人 性或者认为社会决定个人, 不相信个人是理性 的存在。在现实性上, 个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 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把握个人及其生存发 展的条件, 这样才能全面地解释人与社会的关 系问题。 其次, 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 统一。过去的理论家与思想家都习惯于站在现 实之外的某一点来批判现实。 事实上, 如果不 能理解历史的现实, 就无法正确处理“批判现 实” 的问题, 无法构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实现从现实到理想的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 键点在于要从根本上超越“人不能救人, 必须 呼唤先验的东西 ” 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 只 有历史地认识现实, 才可能超越现实。 最后, 人的本质的历史内涵是稳定性和变 动性的必然统一。 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 , 关系的总和 ” 而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另一方面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 动, 具体的人性体现在历史过程中, 因此它必然 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而历史的价值与 意义也正是在这个统一中体现出来 。
[6 ] ( P358 )
出的反应。 如果从角色的角度来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 解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中个体性与社 会性、 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问题。 首先, 对于一个人而言, 他需要在社会中与 别人发生联系, 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身份, 同时由 这个身份发展出来的, 他又必须扮演一系列相 关的角色, 那么他是如何扮演角色的呢? 我们 知道, 每个社会对各种角色都有相应的期待与 要求, 个人需要学习这种期待与要求, 将其内化 为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 , “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 学中 会参 与 社 会 或 群 体 的 方 法 的 社 会 互 动 过 [5 ] ( P142 ) 。关于社会化的过程, 以及健康人格 程” 的形成, 众多伟大的学者都给出过相应的理论 。 解释 比方说查尔斯·库利( Cooley,C. H. ) 的 “镜中我 ” 理论、 乔治 · 米德 ( Mead,G. H. ) 的 “角色借用” 理论、 弗洛伊德 ( Freud,S. ) 的“无 意识” 理论、 艾里克 · 艾里克逊 ( Erikson,E. ) “认 同 危 机 ” 的 理 论 以 及 让 · 皮 亚 杰 ( Piaget, R. ) 的 “认知发展 ” 理论等等, 它们都从不同的 角度阐述了社会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 。总 的说来, 社会化过程体现出我们在社会关系中 个体 社会性的一面。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人, 性与社会性是相统一的。 其次, 如果我们将理想的社会看作是一个 在其中生活的人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 和谐体, 色并各司其职,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就可 以被理解为 这 种“理 想 的 角 色 ” 与“现 实 的 角 色” 之间的差异。 如果我们将角色扮演者的实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观论析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观论析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 收稿日期:2004-12-27 作者简介:戴劲(1980-),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3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观论析戴 劲(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 要:针对国内学者普遍将“实践”视作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本体论蕴涵这一研究现状,笔者经过考察认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学术研究在研究方法、逻辑结构以及认识目的三个方面存有局限。

通过综观原著得出结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两处论断均非本质论,前者处在人类学层次,后者处在社会学层次。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实践;社会关系中图分类号:B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40-05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大多囿于旧有的框架,认为马克思在人的本质的本体论上持实践论观点,笔者通过评述国内学术成果发现,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研究方法上仍视人为物种;第二,在逻辑结构上还停留于经验推演;第三,在认识目的上只力求注解经典。

本文直接从马克思的相关文献入手,对其中论述加以整理和评析,最后得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两处论断均非本质论,只是对“人是什么”的探求,前者处于人类学层面,“实践”只是一个规定视角;后者处于社会学层面,旨在揭示相关问题。

现将拙文予以各位专家商榷。

一、国内学术研究述评借鉴杨建华先生的《人的本质问题研究综述》,纵观我国多年来对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问题的学术研究,不论是所谓的“本质”一元论说、二元论说,还是多元论说,归纳起来各说本质无非包括以下四大方面:第一,(自觉)意识——需求方面。

人性假设理论述评

人性假设理论述评

人性假设理论述评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

—麦格雷戈道格拉斯·麦克雷戈,美国行为科学家。

在担任安第奥克学院院长期间,提出了管理人的X-Y理论。

1960年,他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方面面》,进一步系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该书被专家们奉为行为科学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

这里就麦格雷戈的X-Y理论做一下简单的分析介绍。

传统观点也就是X理论认为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

而新观点(Y理论)认为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在X理论的驱使下,管理人员往往存在着一个极端:领导管理人员可能是“严厉的”、“强硬的”,他们指挥人们行为的方法是强迫、威胁、严密监视,严加控制;其实,“严厉”的做法存在着一些难题,压力会引起反抗,诸如压低产量,巧妙有效地怠工,敌对情绪。

这就是所谓的控制管理。

在新观点Y理论的作用下,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等方面。

X理论完全依赖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重视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

这种差别就是把人作为孩子来看待还是作为成年人来对待。

在1965年,美国行为学家沙因在其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归纳分类了管理中的四种人性假设,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接下来就主要分析一下这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的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干工作是为了金钱,在组织操纵和控制下人是被动的。

工作动机的经济诱因及相应的管理职能,在劳动工作仍是人们谋生手段时是合理的,是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理论解释。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主要有:(1)用经济奖酬来获得劳务和服从;(2)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是次要的;(3)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方法是重新审查奖酬方案。

(完整版)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

(完整版)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本文通过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有关人的本质观点的述评,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揭示了当代西方对人本质的思考。

他们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采用全新的方法论,即从“人现在是怎样”与“人应当是怎样”的统一中来研究人的本质。

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对人本质探讨的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从而对人的本质问题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

对这一理论及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对我们在新时期研究和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人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从古希腊时起,一些哲学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时就把哲学的研究从对宇宙问题的探索转向对人自身的研究上来,开始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人性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

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告子以为“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荀子则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以后历代中外的思想家无不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的内在价值,内在潜能,人与环境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他们对人本质的观点。

在这场人本主义运动中,社会心理学家A·马斯洛,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

下面就分别介绍他们有关人的本质的观点。

一A·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个方面,如果没有人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然而单纯依据生物决定论是不能解释人的本质的。

马斯洛用一个“类本能”(instinctoid)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本质。

人的内在能力、天赋和特质在人的内部都有其生物基础,马斯洛把这个生物基础称之为“类本能”。

这些生物内核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原料”,它期待着个体去主动地发展使其显现出来。

“人之本质”之思——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

“人之本质”之思——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

“人之本质”之思——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王琳琳摘要: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之上,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所言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

海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不再关注人的生存问题,而是关注存在真理和存在本身问题,从存在的真理来思考人的本质问题。

他重构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

这种人道主义探索存在之真理,关注存在绽出之生存。

人道主义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之中。

关键词:人道主义人的本质存在人性思出现于20世纪初期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

一战二战后的紊乱现状以及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给群众造成了精神和肉体的压迫,这种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论很大程度上被大众认可。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萨特过分地强调了人的自由本质从而滑向了主体论的人本主义,而忽略了时间空间、社会历史作为人生存的基本结构机制对人自由的限制,也即海德格尔“此在”论中的“此”。

故此,针对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相关论述,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予以解答和批判,他从存在之中更关注人的历史性生存,重新定位人的本质,使人道主义获得了一种新定义。

人道主义,最早要追溯到罗马时期。

人性和人道的概念首先是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得到了思考。

这种人道主义是为了区别于野蛮人而采用的象征古希腊文明的人道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宇宙如何生成,把对人的研究包含在对宇宙的研究之中。

[1] 当时的哲学家们认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不是由神创造的。

虽然在现在看来,认为人的本原是某种物质有些幼稚,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认为人是神灵的产物。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高于一切,经验不是观念的来源”[2]。

柏拉图认为,任何特殊的东西都有与之对应的“一般”,这种“一般”就是理念,理念世界高于和先于现实世界。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项目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各种新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就是关于这些新兴研究领域的一个综合性评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领域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主要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

这些领域都是当前科技研究的热点所在,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最为火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交互等方面,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技术。

2.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当前科技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了商业价值,还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4.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疾病,还可以改良作物和动植物,为人类生存提供更多可能。

5. 新材料新材料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从碳纳米管到功能性陶瓷,新材料的研究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前瞻性。

新材料的研发将为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状况在以上几个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的认知水平,成为了某些任务中更为有效的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
关键 词 : 思想 政 治教 育 ; 本质研 究; 元 理论 ; 述 评 中图 分 类 号 : 1 3 6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6 3 9 0 ( 2 0 1 3 ) O l 一 0 1 0 4— 0 4
思想 政 治教 育 本 质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的元 理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 究
会 中思 想政治 教 育 的本 质 , 并 不 等 于 同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本 质 , 思想 政治 教育 的本质 是意识形 态性 。 , _ ’ J
“ 多 元论 ” 者大 都强 调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一 般 性 、 政治发 展 的历 史 性 , 把 思想 政 治 教育 的源 头 回溯 到 人 类社 会与该 事 件 相关 的历 史进 程 中 , 从 不 同 的角 度来提 出了思想 政 治 教育 不 同 的本 质 属性 , 主要 代
想 政治 教育 学科 的 日益成 熟 , 思 想 政 治教 育 本 质 等
政 治教育 的本 质规定性 主要 在于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意
识 形态 性 。 ” 段建斌认 为, “ 作 为 阶级 社 会 和 阶 级 利 益 的伴 生物 , 思 想 政治 教 育 的本 质 属 性 只应 是 阶 级性。 ” 杨威认 为 ,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本 质 属性 是 阶 级性。 _ 6 J ( p 6 3 ) 此外 , 也有 “ 一元 论 ” 者认 为 , “ 思想 政 治
论、 元 问题 。它关 系 着 思想 政 治 教育 学 的 生存 与发
内容是什 么 。 ” 石 书 臣认 为 ,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具 有 意识 形 态性和 非 意识 形 态 性两 个 方 面 的性 质 , 思 想

对人的认识

对人的认识

对人的认识——《人论》读书心得崔大任对人的认识——《人论》读书心得摘要:卡西尔《人论》一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人”进行认识:人是“符号的动物”,以符号为媒介创造各种形式的文化,人的本质是劳作。

本文谈其思想本身及由之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人;符号;文化;劳作《人论》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他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卡西尔一生著述丰富,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这位“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①学者也一直关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曾写过三卷本的《符号形式的哲学》,系统且详尽的阐述了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此体系试图以符号形式的哲学思路理解人的生存、演化,而《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作为《符号形式的哲学》的提要的同时,也包含许多“新的事实”和“新的问题”。

以应英美朋友之邀出版英文版《符号形式的哲学》为最初动机,经过初步尝试,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作者本人的观点,结合近二十五年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卡西尔写了《人论》一书。

书中,他从与前人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功能性的诠释,把人看成“符号的动物”,将人置身符号世界,提出有关人的全新创见。

面对这样一个困难而抽象的问题,作者的论述尽量做到清晰简洁,立论有据,例证丰富,试图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判断,对我们当今时代理解人、文化的问题,对文化哲学人类学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1944年出版,分上下两篇,共十二章。

上篇(前五章)“人是什么”,提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②,通过概述西方思想史上各种关于人的理论,指出在当时社会,人的自我认识问题处于深刻危机。

进而,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人,将人置身符号世界,从多种角度阐述人的符号特性,并区别人与动物。

下篇(后七章)“人与文化”,指明人生活于文化世界,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并详细论述了人类符号化劳作的结果:神话与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

人地协调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人地协调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人地协调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从上个世纪60年代, 外国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环和资源的短缺, 因此, 寻求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的思路、方法与对策摆在了各研究者的面前。

相应的,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日常教学中不能忽视的议题。

在国外的研究领域中, 并无“人地协调观”一词, 而是“环境意识”、“环境素养”、“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简称 NEP)和“环境关心”(Environmental Concern)等词汇, 这些词语本质上反应的都是人对环境的态度和意识, 内涵上与人地观念有相似之处?。

因此, 国外也没专门针对人地观的教育策略研究, 国外也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说, 有关观念教育的内容多见于大教育学方向中的“情感体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非智力因素挖掘”等研究之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研究多见于地理科学研究者的相关文章之中, 而对于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研究不够。

站在人地观发展历程的角度上进行了研究, 理清了人地观的演变历史, 为理解当代人地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从人地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入手, 探讨了当今人地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

三爱民?分析了现代新型人地观形成的三大源泉: 现代哲学、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科学, 并归纳出新时代人地观应具备的八大特征。

也有部分地理教育工作者探讨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在《浅议中学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一文中谈到了完整的人地观应包括科学的人口观、科学的资源观和科学的生态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为什么在中学教育中如此重要?众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逐步盛行, 人类对自然的无止境掠夺和破坏, 导致现代人地关系逐渐失调, 产生了众多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研究述评

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研究述评


初 步 认 识 : 0世 纪 7 2 0年 代 末 到 9 O年
代 初
2 0世 纪 7 0年 代 末 到 9 0年 代 初 . 理 论 界 普 遍 认 为 人 的 自 由 全 面 发 展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的 重 要
组成 部分 , 是指 导 我 国教育 发展 、 培养 “ 四有 ” 人 、 新 建
2 t世 纪初 . 论界 逐 步把 人 的 自由全 面发 展 作 为社 会 主 义 的特 征 和 本 质 要 求或 重要 价 值 目标 : 世 纪 以 来 . 论 界 普 理 新 理
遍 认 为人 的 自由 全 面发 展 是 社 会 主 义的 本 质 与 核 心 价 值
关 键词 : 的 全 面 发 展 : 会 主 义本 质 : 究 状 况 : 评 人 社 研 述
重庆科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 5 0 第1期 1
Junlo C ogi n e i fSi c n eho g(oi i csE i n N .5 2 1 ora f h nq g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S e e di ) n v sy e o ac n t o o 1 0 1

重要 组 成部 分 。 的全 面发展 理论 自 2 人 0世 纪 5 O年代 起 就成 为我 国教 育方 针 的理 论 基础 和根 本 内容 其理 由是 把人 的 自由全 面 发 展 作为 教 育 方针 的 基 础和 根 本 内容是 大 工业发 展 的需 要 . 是社 会主义 消灭 人 的片 面、 畸形 发展 . 培养 德 智 体美 劳 全 面 发展 的社会 主义 合格 建设 者 的需要 第二 . 为人 的全 面发 展是 共产 主 义的特 征 如 认 有 的论 者 [ 为 . 的 自由全 面 发展 是 人类 发 展 的最 4 ] 认 人 高 理想 , 马克思 关 于共产 主 义理想 的 各种观 念 的基 是 础, 是共 产 主义 的根本 特征 其 理 由是人 类创 造 出 的

克里克的意识研究述评

克里克的意识研究述评

克里克的意识研究述评克里克的意识研究:一场向意识本质迈进的探索引言:意识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主题,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在致力于揭示其本质和机制。

在这个领域中,弗朗西斯·克里克无疑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克里克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他不仅与詹姆斯·D·沃森合作发现了DNA的结构,也对意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克里克的意识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他对意识本质的独特理解和他的贡献。

克里克的研究方法与发现:克里克的意识研究以神经科学为基础,他坚信理解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意识的本质至关重要。

他通过使用动物模型和观察意识相关的脑区活动,成功地探索了意识的神经基础。

例如,他的实验发现了伴随意识经历的特定脑电活动,并提出了光线感应和反射的模型对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克里克的观点和贡献:克里克对于意识的本质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意识是在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强调了对全局性脑区活动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可意识网络”的概念,即在特定条件下,多个脑区之间的关联产生了我们所知道的意识状态。

这一模式为理解大脑中的意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克里克对意识非常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整个意识领域的发展。

他的贡献激发了其他科学家投入到意识研究中,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他的工作对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哲学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

总结与回顾:克里克的意识研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他的努力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意识的本质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

通过在神经科学和意识研究之间建立联系,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然而,尽管克里克的工作非常有价值,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中,并且尚未完全解决人类意识的本质。

此外,克里克对于“可意识网络”的概念提出的证据还不够充分,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

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来进一步探索意识的本质。

关于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述评

关于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述评
DOI : 10. 13964 /j . cnki . zgsxsw dx. 1988. 01. 006
关于 认识 主 体性 问题 研 究述 评
阎 晓 宏
去 年以 来
,
学术 界关 于 认识 论 突 破 口 的讨论 几乎 都 诊 及 到 主 体 性的 观点

,
说 明 认
识 的 主 体 性 间题 已 成 为 当前 认 识 论研 究的 一 个热 点 一 种意 见 是 重 视和 地 位
① 科学 化倾 向 , ② 主体 性倾 向 , ③分 析 的倾 向 , ④ 多维 倾
,

这 些 倾 向 在 全 面纵合 的阶 段 上 将 出 现 认识 论发 展 的新 高潮 可以 看 出
,
当今 时代
,
马 克 思 主 义 认识 论 要 发 展
,
加 强对 认识 的 主体 性的研 究

,

是推 进

深 化认 识 论 的需 要

,
并适 合时 代特 点

,

,
为认 识 论 研究 的 突 破 口 就 在子根 据科学 发展 使 反映论 的 内 涵现代 化 经典 形式
,

完善 化


现代 形 式
,

的 转换

由于过 去 反映 论 与实 践论都是 强 调 认 识完
,
全 反映客 体 法

忽 视 主 体 在认识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
因此
;
它 相 应 地包 括 三个 部分 的 内 容

第一

,
关于 主
体 的本质 特 征 及其 结 构要素 的 理 论 第三

究竟什么是人的本质?

究竟什么是人的本质?

究竟什么是人的本质?
谢鹏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1984(000)003
【摘要】人的本质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来存在着根本的分岐。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在有关“人”的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明显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把人看做抽象的、脱离观实的、脱离社会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起了极坏的影响。

因此,弄清究竟什么是人的本质这一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总页数】3页(P61-62)
【作者】谢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人学"斯芬克司之谜"再沉思——究竟如何界定人的本质,兼与学界前辈陈志尚等教授讨论 [J], 陈曙光
2.近年来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兼论究竟如何界定人的本质 [J], 陈曙光
3.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论高校图书馆人的本质 [J], 王雯晶
4.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J],
5.人的本质即是劳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劳动问题的两种认识[J], 陈祥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关于存在的问题:澄清误读,再上层楼
第三个命题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简单的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本性)。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在这里,马克思是直接把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作为同一的概念来使用的。马克思还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而必须投身于生产;第二个事实是:得到满足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又引起新的需要......。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这就指明了,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最终动力和内在根据。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在不少方面超越了前两个界定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关于学术上的争鸣:观点纷呈,不离其宗
如何在挖掘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人的本质,乃至更明晰地重新界定人的本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代人学工作者的任务。陈志尚教授、韩庆祥教授、陶富源教授、万光侠教授等学者都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本质说。这是相当一部分老教科书中的观点,直接依据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经典命题。这种观点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的另外两个命题,显然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不妥善当的。
6、整体本质说。这种观点以陶富源为代表。陶富源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人的种种现实活动而获得现实表现的。人的活动大体包括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三种活动与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根本的不同,即人与高等动物相区别的方面。这种区别也就表现为人的生理本质特性、心理本质特性和社会实践本质特性。"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生理本质特性、心理本质特性和社会实践本质特性等三方面所构成的整体"。当然,他也指出,社会实践是人的主要本质特性,是人的本质的主要方面,是人的本质的生成根据,"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切实践活动,或者说,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这个观点有两点缺陷:第一,他只考虑了人与高等动物的相区别的方面,而没有进-步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个人彼此区别的根据;第二,他把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也当作了人的本质,而这恰恰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人的抽象本质。显然,他把人的属性、特性与人的本质混为一谈了。
第二个命题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突破传统的限制,从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本质,实现了对人的认识的革命性变革。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等复杂的社会交往。
2、双重本质说。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譬如张文喜、岳勇、王晓广、牛乃喜等,直接依据是马克思在《手稿》和《提纲》中提出的两个命题。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人的类本质是实践或劳动,表明人类作为整体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人的个体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人的本质的两个不同层次和方面,并不是人的不同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的一般本质,是普遍性、共性,它寓于作为个性的个体本质之中;人的个体本质则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个体特征,是个性和特殊性,它体现和蕴涵着人的一般本质。类本质是人的个体本质的基础,个体本质是类本质在现实中的展开,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人的完整本质。这种观点没有进一步挖掘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背后真正的动因,显然也是不全面的。而且,如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个体本质,那么占有相同社会关系的群体,譬如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如影相随的双胞胎,其本质也是完全相同的,是不能把他们从本质上彼此区别开来的。如此推论,这就容易造成"此人就是彼人"的荒谬结论。因此,"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否就是人的全部个体本质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3、三重本质说。这种观点以万光侠等为代表,直接依据是马克思在《手稿》、《提纲》和《形态》中提出的三个命题。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组成的统一体。马克思从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角度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或群体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把不同群体的人区别开来的内在根据;从人作为个体存在物的角度揭示了人的个体本质,即"人的需要",这是把不同个体区别开来的内在根据。这种观点基本上是马克思三个命题的完整再现,比较全面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了人的真实本质。但是,目前人学界的任务不单是重复老祖宗一百多年前的老话,而且要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思想,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
4、四层结构本质说。这种观点以韩庆祥为代表。他认为,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入手,从其结构上来考察人和动物、人和社会、人和他人相区别的内在根据。人之成为"类"的人的根据,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实质是指人的创造能力,由此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是人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人之所以成其为现实的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关系,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把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区别开来,这是人的特殊的社会本质或现实本质;人之所以成其为不同的个人之根据,是人的个性,由此把不同个体的人区别开来,这是人的个体的具体本质或个别本质(韩庆祥特别指出,马克思比较关注人的社会本质,而对人的个体本质并未给予详尽的阐述;"而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之形成、存在、发展之根据的,说到底,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什么样的,人的活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就是什么样的。这样,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就是理解人的本质或人的各种本质的四个核心概念";"需要、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分别体现的是人的内在本质、类本质、现实的社会本质和个性本持"。综上所述,"可以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需要、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性、社会关系和独特个性的完整统一"。这是比较有创见的一个概括,唯一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比较复杂,不够简洁明晰。
近年来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
---兼论究竟如何界定人的本质
陈曙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近年来,人的本质问题研究一直是人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学术界进一步挖掘了马克思的思想,包括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重点研究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思想。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三个命题,对究竟如何界定人的本质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出现了社会本质说、双重本质说、三重本质说、四层结构本质说、"社会性实践"本质说、整体本质说等不同观点。本文的结论是"历史生成"本质说,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历史生成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5、"社会性实践"本质说。这种观点以陈志尚、王善超等为代表,直接依据仍是来自马克思的命题。陈志尚、王善超指出,"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即社会性的实践"。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也是每个人之所以为个人,而能够彼此区别的根据所在。"从整个人类来讲,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简言之,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的实践。具体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由他的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造成和决定的,并且就表现在他的全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这种界定,源于马克思又说了新话,应该说是目前国内人学界探求人的本质问题的最新成果之一。但是也存在缺陷,就是未能进一步揭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背后的真正动因。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人的本质;界定
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其他人学理论问题的基础。一般认为,在人学思想史上,是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成功地破译了"斯芬克司之谜"。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如何更明晰地界定人的本质,成为近年来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关于研究的路径:走进马克思,深耕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