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本文将从人的本质和价值、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述。
一、人的本质和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独立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改变者。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人的价值则是通过人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来体现的。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充分展现。
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解决人的温饱问题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提出了人的精神需求同样重要的观点。
只有满足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货币关系所左右,人的价值被商品交换所决定。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人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教育和培养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推动力。
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倡导着共产主义的理想,旨在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它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价值,强调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探讨了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关系,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并指明了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联系。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类愈是发展,就愈是自由。
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相互促进的。
人拥有的自由空间越高,人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高。
自由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由而努力。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非常注重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体系紧密相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早期就提到了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属性的问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
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己开始发展起来了。
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己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残忍、诡诈和狂热。
由此,马克思认同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某些属性是固定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由人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人之后在具备了一定的需要后,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才会使自身得到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问题,人要在获得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充分发展,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得到满足。
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获得最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称其为真正的人。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各种需求,人性和人的需要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使得人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走向了自由、全面,这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
人要获得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要不断提升。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人的发展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
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发展历程
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发展历程作者:石娜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纵观整个哲学史,对人的本质理论的探索一直是个不朽的主题。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更是哲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与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大致平行。
按照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四个阶段,并以相关经典著作为依据,以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缜密的历史再梳理与认识,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科学世界观“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探讨,可以说源远流长,自从哲学从…文明‟社会的胞胎中分娩后,人及其社会就渐渐引起哲学家们的注意。
”1对于人的本质这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学说,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质问题向来以其抽象、思辨、深邃的特征包容了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尤其是人的本质问题作为“哲学上的最高的东西”2,作为对人的终极追问,千百年来一直是哲学上的“老大难”问题。
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全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成为人类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本文依据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仅就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发展历程做一全方位、缜密的历史梳理与展示,冀望能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贡献一点正能量。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是在他科学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并走向成熟的。
鉴于此,本文将按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年马克思时期,这个时期以他的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活动为标志,此时的马克思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哲学的影响,站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上,并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观点;第二阶段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世界观的转变,并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发表于《德法年鉴》的文章为依托,深刻阐述了他世界观转变的同时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第三阶段是他的科学世界观—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准备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开始系统的研究经济学,并在深入分析经济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第四阶段是唯物史观的确立时期,以《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并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完成了马克思对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逻辑演变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对人的本质思想作了深入的探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持有者和发展者,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逻辑演变:
1、进化论阶段:马克思在他的早期作品《自然论》中,提出了人类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并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也是按照自然进化的规律发展的。
2、历史唯物论阶段: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持有者和发展者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生产活动所决定的,人的生产活动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3、历史唯心论阶段:在马克思的后期作品《论人类解放》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构成者和发展者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人的社会关系是由人的意识和思想所决定的。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再到历史唯心论的逻辑演变,从而更加全面地描述了人的本质的多方面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论述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论述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马克思对于人全面发展的观点。
二、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的本质被视为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充分发展的能力与福利。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占有制和剥削劳动力的关系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人们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机会。
四、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同时也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正当的劳动条件和公平的劳动回报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公平而普惠的教育体系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六、社会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会限制人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只有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七、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创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人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全面的人格发展。
八、结论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剥削和不公平,建立公平、平等的社会制度,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只有在实现经济基础的转变、优化劳动条件、改进教育体系、建立公正社会关系和发展丰富多样的文化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学说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
他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产物。
他指出,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也随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
他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和创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联系方式,通过实践,人不仅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本质是通过实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具有创造性的。
他认为,人是能够创造和改造世界的动物,通过劳动和创造,人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创造力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还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和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具有创造性,并且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学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多重属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的演进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的演进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演进大致有三个命题:实践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口学观。
一、实践主义
马克思对于人类本质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他1845年出版的《资产阶级与贫民阶级之间的冲突》一书中,在其中,马克思表明,人类的本质是实践主义,也就是说,人类本能地去追求自己认为具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此形成一系列活动,在他看来,这些活动是人类本质的体现。
二、唯物史观
随着20世纪的到来,马克思把他的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那就是他的“唯物史观”。
这种历史观就是说,人类的本质是唯物的,也就是说,人类本质不仅在于实践,而且更多地在于它们利用物质世界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意志。
因此,实践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实现,而且也是对精神性、智力性和文化性的探索与实现。
三、人口学观
最后,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把他的“唯物史观”向“人口学观”发展,即把他的历史观发展到人的本质的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唯物的思想,而且它还包括人对自身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因此,实践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实现,而且它还包括人口学观的精神性、智力性和文化性的实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李丹梦李明来源:《知与行》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发展过程。
早期在黑格尔派影响下,马克思把自我意识、自由精神看作人的本质,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而把人的理性看作是人的类本质是对费尔巴哈观点的延续;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并强调这是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类本质论”指出历史中的现实个人都是作为“类存在物”的存在,而“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是“类存在”的本质;把人的需要看作人的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向现实靠拢,表现为对人的本质深层次性认识,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现实观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人本身为最高本质的延伸,也体现了把人的需要看作人的本质的思想内核,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二者的终极目标追求。
我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立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这一根本使命,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社会取得长足进步。
此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也启发我们思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对策。
被动性与主动性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自然;“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提醒我们必须正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添上一层自然的保护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人与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本质,人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效治理生态危机,共建美丽中国。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6-0040-05本质以内部矛盾和内在联系的形态体现在事物中。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在对前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扬弃作出了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论断。
包括“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也有深远的意义包括以人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人的本质内容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就是在继承发展中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成果。
(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黑格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其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
黑格尔正确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自觉的活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活动只是精神、理性思维的活动,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理论,批判黑格尔在精神掩盖下谈论自然和人。
但费尔巴哈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
他完全抹杀黑格尔关于能动性的思想,把人的自然本质当作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相割裂、相对立,这就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
(二)不同时期对前人理论的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也是一个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过程。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向费尔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类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哲学,他指出“人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是劳动。
第二个阶段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个阶段是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这三个定义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个定义及其内在联系来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
马克思的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着的观点来看待。
就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存在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它们的有机统一中。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马克思的人性论。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性的一般特征,而手稿中提到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形式中提到的人的需要即人性是人性的具体特征。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萨特的名言。
现代社会,人们的迷茫往往来自于选择太多而不是选择太少。
怎样的人生选择才能定义自己的人生?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同,现代人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
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困惑和迷茫。
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简洁地概括了这种困惑。
在他看来,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是指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和世界的关键。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意义
Total.356July 2016(B)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56期2016年7月(中)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意义江颖桥(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b.2016.07.081作者简介:江颖桥(1989—),女,广东广州人,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经历了一个从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到人的“类本质”再到人的现实本质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试图找出其内在逻辑线索及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发展历程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Marx 's "Human Nature"Theory //Jiang YingqiaoAbstract Human Nature Theory is the core part of Marx's an-thropological depiction and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went through a process from the study of people's "self-consciousness"to people's "essence"and then to people's realistic essence.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we try to find out the intrinsic logic clue and its signifi-cance.Key words Marx;human nature;development history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一个从站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到站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再到马克思形成自己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范畴———“现实中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马克思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收稿日期:2007-03-09作者简介:袁维维(1974-),女,江西波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袁维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其论述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是通过人的实践性、人的社会性、人的需要表现出来,这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7)04-0010-03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上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智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但只有马克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十分重要。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所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个学说……”[1]并认为,人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的重要体现,就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并称这场革命为“人的高度革命”[2]。
其目的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把人从神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的本质的深度复归,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由自然人转向了现实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较为明确和系统的表述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4]的命题,他从经济关系入手,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来探讨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本质“类本质”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演变路径及当代价值
第32卷第5期2018年10月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Vol.32No.5 Oct.2018收稿日期:2018-08-10作者简介:陈培永(1981 ),男,山东单县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概念的现代阐释研究㊂E-mail :ndcpy@哲 学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演变路径及当代价值陈培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从精神㊁意志㊁理念出发,将人归结为某种精神属性,或者把人看作特殊的㊁高级的生物种类,从生物特性来理解,注定不可能实现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根本变革㊂从 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到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再到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最终回到现实社会中的现实之人上来,实际上得出了改变社会关系就能改变人的本质,就能改变社会㊁改变世界的结论㊂人的本质是社会的㊁动态的㊁变化的,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制度㊁法律规范的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渐趋实现,人将摆脱自私自利的暂时的本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也终将看到不同于自私自利的人构成的市民社会的新社会㊂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人的本质;社会关系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 (2018)05-0025-06DOI :10.16398/ki.jbjieissn1008-228x.2018.05.005 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㊂所有哲学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是 人”学㊂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不可避免地要表达对人㊁人性㊁人的本质的看法,而且往往也都是从对人的分析开始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不例外㊂人不是什么㊁是什么,究竟如何认识人,如何看人的本质,如何认清现实之人,如何预判未来之人的发展前景,这是马克思㊁恩格斯回答的重要问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问题㊂其成熟的理论观点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对于回应今天存在着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模糊观念,仍然有不可多得的价值㊂一、人不是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是生活在世界之中的活生生的㊁有血有肉的人,哲学理应从这种现实生活中的人本身出发㊂但哲学一旦介入到对人的理解,往往遵循的是与之相反的逻辑㊂很多哲学家会先设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并提出一种应然层面的人的概念,然后再去反观现实社会中的人,得出现实中的人根本不是人或离真正的人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努力再进一步让人真正成为人的结论㊂这种理论逻辑的立足点不是实然的人而是应然的人,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应该是什么㊂它把理论中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分离开来,使人成为一种远离物质生活㊁远离现实社会的抽象的存在物,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以为谈的是现实之人,实际上谈的只是建构出来的关于人的观念,只是 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㊂对马克思㊁恩格斯来说,黑格尔以及之后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甚至还有费尔巴哈等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这种逻辑㊂黑格尔是 把观念变成了主体”的思想家, 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1]207㊂把人的本质定位为自我意识,把人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实际上是对人的抽象设定,是把人的本质设定为思想或精神㊂这样,自我意识就成为主体,人倒成为主体的谓词㊂言外之意是,那种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没有自我意识,人就不是人㊂所以, 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㊁因而是生活在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8年 现实的对象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1]357㊂自我意识设定了人,人成为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对象世界中的人㊂费尔巴哈主张从人的关系出发去把握人,这种思路在马克思看来是对的,但 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㊁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 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 现实的㊁单个的㊁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的爱与友情之外,他不知道 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 人的关系’㊂”[1]530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上并没有回到现实的人的关系去把握人,只是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㊁单个的㊁肉体的人,只是从爱与友情的关系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认为有爱与友情而且是有理想化的爱与友情的人才是人,这实际上与抽象出精神属性,把有自我意识的人称为人一样,也是先天预设了人的本质㊂这种逻辑就是抽象之人的思辨逻辑,是背离我们的生活常识的,无论构思再巧妙,都存在着根本的颠倒㊂但正是这种颠倒的人的逻辑,很容易获得哲学家的钟爱,为什么会如此?它有什么价值所在?仔细思考会发现,它揭示出现实之人与理想之人的差距,能够使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显得更有力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哲学对现实的批判功能㊂而且,从抽象㊁理想㊁应然层面的人出发,推崇某种抽象理念㊁自我意识㊁绝对精神,赋予客观世界㊁现实社会以规律㊁价值㊁理念,会使独立的㊁散乱的㊁杂多的构成要素以整体的㊁总体性的图景呈现出来,从而有利于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㊂要知道,对人㊁人性㊁人的本质的理解从来都不单纯是纯哲学的遐想,而总是基于对更理想社会制度的想象与设计,这种哲学设想出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社会应该达到的状况,会增强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刺激人们对社会进步的追求㊂这种逻辑对哲学家而言当然是有吸引力的,不管能否解释世界㊁改变世界,仅就理论建构本身而言,它就是有独特魅力的㊂问题在于,一旦以抽象之人为前提,历史活动就不再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动,而变成某种理念㊁某种精神的抽象思辨㊂马克思因此批判黑格尔(也可以用在其他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以及费尔巴哈身上) 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㊁逻辑的㊁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1]201㊂完美的自我意识的人是不存在的,这种哲学只是在精神领域㊁在理念领域设想人的本质,设想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回归,实际上并没有看到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没有看到现实的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它所面对的只是观念的世界㊁理念的世界㊂归根结底,宣告理想层面的人在现实中异化了,通过想象美好之人㊁美好社会,通过批判现实是不能实现人的回归的㊂思辨逻辑的必然结果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的主体性被忽略,主体变成了理念㊁精神甚至变成了哲学家㊁思想家本人㊂这种哲学因此不是关于现实中的㊁历史中的人的理论,而只是关于哲学家㊁思想家本人的理念的理论,是哲学家本人对现实之人的抽象建构㊂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和观念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以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成为一种 思想史” 观念史”㊂它提供了解释世界的模型,但却喧宾夺主㊂它成全了哲学家的理论雄心,但对人类社会现实运动的客观进程却难以起到作用㊂这正是马克思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德国哲学传统的原因,他认识到哲学体系在黑格尔这里已经完结了,现在需要的则是让哲学回到现实,从天国回到人间㊂在1843年写就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批判德国思辨的法哲学置 现实的人”人于不顾,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 整个的人”,他宣布: 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㊂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㊂”[1]3这已经说明,25岁的马克思已经不满意于先前的哲学家从抽象的人的想象出发去思考人,而努力追求回到人间去思考现实中的人㊂要真正认识人,要解释世界㊁改变世界,就得防止把人变成 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要直面现实,要从现实的人本身出发,而不是去设想完美的人,不是从人的某种精神㊁意志㊁理念出发㊂二、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 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马上就能做到这一点㊂马克思实际上也曾试图理想化㊁抽象化地建构人,对人进行先天预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选择从人与动物的区分㊁从物种的生物特性去界定人,而这是中西方传统哲学一直惯有的思路逻辑㊂西方传统往往强调人是 理性欲望结合体”,是拥有物质需求62 第5期 陈培永: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演变路径及当代价值(在各个哲学家那里其内容不同)㊁富有经济思维(为了自由㊁财产而与他人交往)并善于利用理性参与政治事务的人;中国传统则强调人是 道德生命体”,只有讲道德的生命才配称得上人㊂尽管有所差异,但基本设定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存在的人与动物一样也是一种物种,只有符合一定的条件,人才能超越动物,才能作为 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分㊂从生物性㊁从类的本质上来界定人,无疑就会落入这样的逻辑㊂马克思应该说也沿袭了这个套路,只是他认为的人应该是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㊂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存在看作类存在,人的类特性不同于动物的类特性,在于它是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㊂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㊂人有意识地把自身当作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并且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能自觉地把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而动物的生命活动不是自由的,也不是自觉自主的,动物只能为了维持肉体生存而活动,它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不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对象㊂自由的㊁有意识的活动也被马克思称为生产劳动,但它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或从事的生产劳动,而是理想层面的劳动㊂这种劳动的基本特征是自由㊁自觉(有意识)㊁自主,它是能展示人的生命力量并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劳动㊂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本质也就在他的劳动所创造的世界中显示出来㊂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证明他的生产是能动的类生活,也正是通过这种生产劳动,自然界作为 人的无机的身体”,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㊂这种生产劳动绝不是谋生劳动,不是只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或者增加财富的工具㊂在马克思看来,为了吃㊁喝㊁生殖的活动只是动物的机能,只能从事谋生劳动而不是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其实就表明人不再是人,不符合人的类本质㊂只有从事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也即生命活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但真正意义上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㊂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劳动在外化㊁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出私有财产,成为异化劳动,人根本没办法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反而作为非人化的存在物被生产出来, 生产不仅把人当做商品㊁当做商品人㊁当做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生产出来;它依照这个规定把人当做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1]171㊂人变成了非人化的存在物,人的活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人因此变成了动物般的存在㊂这就是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成使人不再是人,人的劳动过程㊁劳动产品㊁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本来都是人之为人的表征,现在都变成了完全异己的力量,最终的结果是 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㊂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套人复归于人的过程,其基本逻辑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这种作为人的本质的活动成为异化劳动,只有消除异化劳动㊁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㊂他此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也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㊂”[1]189只有消除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人才能真正回归到人,才真正成为人㊂可以说,将人的类本质看作自由㊁自觉的劳动,而把未来社会构想成摆脱异化劳动㊁促使人的类本质实现的理想社会,这与黑格尔㊁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逻辑是相似的,马克思此时并未走出从设定抽象之人到构想理想共同体的窠臼㊂当然,马克思已经与其他哲学家有所不同了,他更加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把那种抽象的㊁自我意识的㊁精神的人变成从事自由自觉劳动的人㊂他所讲的劳动虽然不是物质生产劳动,但为后来关注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在政治经济学中确立劳动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㊂通过生命活动和异化劳动的对立,马克思发现了人的劳动的现实性,发现了理想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割裂,实际上也已经赋予劳动一定的社会性㊁现实性,正视了现实之人的生活状况㊂马克思认识到,人是自然存在物,既是能动的㊁有自然力㊁生命力的存在物,又是受动的㊁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㊂他也从历史的视野看待私有财产,而不是空谈理想之人而否定私有财产,他看到私有财产的价值在于它本身是劳动的产物,现在需要的是扬弃它的形式,摆脱异化形式㊁私72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8年 有形式,使人的本质力量真正复归于自身㊂马克思相信工业运动所取得的成就,相信它的发展对人的本质力量呈现的作用,认为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192㊂人类社会未来的希望在于人们的劳动本身,人们自己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解放, 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㊂”[1]196人类社会历史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 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㊁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㊂”[1]192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奠定现实基础,人在这种连续的社会历史中不断丰富自己,实现自己㊂将人的劳动放在历史的进程中思考人的本质问题,说明马克思已经有足够的储备去重新思考现实之人的现实生活了㊂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把人看作抽象之人,归结为某种精神属性,或者把人看作特殊的㊁高级的生物种类,从生物特性来理解,就注定不可能实现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根本变革,也注定不可能实现哲学的根本变革㊂一套致力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哲学,必须回到人的世界中来,回到现实社会中的现实之人上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认识到,人是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但哲学家在理论的建构中,往往撇开历史的进程把人抽象化㊁一般化㊁空洞化,总是 假定有一种抽象的 孤立的 人的个体”,把人的本质只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㊁无声的㊁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1]501此时的马克思基本上要宣告与费尔巴哈分道扬镳了,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㊂这种社会关系不是费尔巴哈所讲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理想的伦理关系,而变成了现实的关系㊂这个论断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对西方哲学传统把人看作抽象之人的进路进行反思,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这篇提纲因此不仅是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也是 新的人的本质观的天才萌芽”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㊁恩格斯真正摆脱了在思辨的天国去设想人㊁想象人的逻辑,瞄准了 处在现实的㊁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㊂历史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历史是现实的人构成的历史,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历史,不是经验主义描述的僵硬事实,也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㊂人是我们要认识的感性对象,也是感性活动的承载者,只有立足于他的实践活动,他现有的社会联系,他周围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认识他㊂要说明的是,对现实之人的关注,对人的物质需要㊁现实生活的关注,自然就没有那种建构在抽象之人基础上的理论那么具有哲学性㊁思辨性㊂但致力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哲学家如此建构理论更应该得到支持,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感受思辨哲学体系的魅力,更多的人需要的是能够改变历史进程㊁服务社会大众的 实践”哲学㊂况且,马克思㊁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改变世界的实践魅力,本身也具有理论的厚重性㊁哲学的深刻性㊂历史中的现实之人进行实践活动,必然处在经济关系㊁政治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我们自然应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来界定人,从具体的㊁现实的关系来理解人㊂人是关系中的人,人的世界㊁人的社会因此也是关系的世界㊁关系的社会㊂在马克思看来,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2]108, 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㊂”[1]724社会是由在一定关系中的人所构成的, 社会 不管其形式如何 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㊂”[3]408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个人构成了社会,而是关系构成了社会,或者说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㊂这是我们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非常重要的前提㊂世界也不是在人之外的对象世界,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㊁始终如一的东西,它是人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㊂人的感性活动㊁人的生产和创造,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㊂因此世界是人的世界,不能仅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来理解,而应把它当作人的活动㊁人的实践㊁当作主体来理解㊂人所面对的㊁所身在其中的世界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在实践82 第5期 陈培永: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演变路径及当代价值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关系的产物㊂马克思借此将 世界”拉入到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打通了 我”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前提㊂我们会明白,世界为什么是可以解释的,又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世界本身是 我们”的世界, 我们”就是世界,我们才能认识它,改变它㊂而我们的观念㊁我们的活动㊁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世界”本身也就发生了变化,也就被改变了㊂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归根结底要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活动㊁人的观念㊁人的关系本身㊂人们认识感性世界,也就是人认识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人与人结成的关系㊂这就是马克思反对 从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原因,因为其 对对象㊁现实㊁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499㊂社会历史中的人,面对的问题恰恰是根本没有办法掌控这种关系㊂人的关系不代表人就能够随意地操控它,关系一旦生成,人就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它,反而还会被这种已经结成的关系所塑造㊂人的本质无法达到哲学家所设想的理想状态,或者无法实现我们想象的应然的人的状况,恰恰是因为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关系本身㊂马克思实际上指认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无奈,人的关系不是由人来决定,人面临的问题恰恰是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关系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临近结束的时候,马克思㊁恩格斯写下了相对孤立的一句话: 各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㊂他们的关系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关系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关系会相对于他们而独立?他们自己生命的力量会成为压倒他们的力量?”[1]587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㊁恩格斯的理论旨趣意义重大,因为它实际上确立了马克思㊁恩格斯整个哲学思考的终极问题,他们要思考创造历史的人为何会遭遇到如此困境,自己的关系㊁自己生命的力量成为外在于人的 物”的力量,人被自己的力量㊁被自己的关系所压倒㊂人类社会归根结底的问题就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属于人自身,而不是成为人本身无法控制的外在力量,就在于如何通过改变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改变人的本质,改变社会,改变世界㊂正是从这种关系性出发,我们就能够更加明白马克思为什么曾这样表述: 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㊁被奴役㊁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11,也能够更加明白他对 解放”所做的明确界定: 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自身”[1]46㊂人的世界即是人的各种关系,让各种关系成为人能自己主宰的关系,也就是让世界回归于自身,也就是让现实中的人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㊂马克思主义所需要努力的目的恰恰是通过理顺各种关系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㊂四㊁人注定是自私自利的吗? 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㊂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所决定,说明它就不是抽象的㊁孤立的㊁永恒的,说明了它本身是可以改变的㊂不同的社会关系会塑造出不同的人㊂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理性判断㊁宗教信仰㊁道德品质㊁爱恨情仇等人所特有的东西也会发生变化,人本身就会发生变化㊂我们因此不能指望提出一种适应于所有时代的人的本质的属性,不能把某个时代所呈现出来的人的本质说成可以适用于一切时代的人身上㊂人不是生来如此的超验的存在,没有抽象的恒定的人的本质,但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恰恰就是,把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当成人的永恒的本质,把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当成永恒的人㊂现在依然广泛流行的观念是,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贪婪的,这是其不可改变的本性,所有的制度设计都要把人想象成这种人,都要围绕着克制人的这种本性展开㊂问题正在于,人注定是本性自私的?注定没办法改变?这种假设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原因在于它确实是符合我们现代所处的社会的,符合以资本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历史阶段的㊂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就是有着独特的利益,并能运用理性去实现他的利益的自利主体㊂资本逻辑支配之下的市场经济则要尽可能激发出人的欲望,使人成为永不满足的贪婪之人㊂也就是说,在这个历史阶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必然要被塑造成为这样的人㊂一些人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市场经济是最符合人的自利本性的,因此是最值得称颂的经济形态㊂其中的逻辑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似乎利己是本性,是天生如此,先有了自利本性,后来的92。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思想的发展
收稿日期:2020 11 26作者简介:陈㊀远(1989 ),男,陕西神木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柱华(1966 ),男,陕西榆林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㊂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9JZ065)马克思关于人本质思想的发展陈㊀远1,张柱华2(1.西安市阎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陕西西安710075;2.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㊀要: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于人的 类 本质和 个体 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的人的 类 本质是自由自发的劳动,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人的 类 本质是实践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的 个体 本质是抽象的 类存在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认为 个体 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㊂马克思在早期和后期的部分观点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对后者的启蒙,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成熟,马克思自身思想是一个在辩证统一中不断成熟的过程㊂关键词:马克思;类本质;个体本质中图分类号:A8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8-3871(2021)01-0048-05DOI :10.16752/ki.jylu.2021.01.009㊀㊀西方及东欧国家部分学者在苏联及解体后,试图通过批判传统共产主义理论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狭隘的㊁僵化的㊁官方的解释,来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道德化㊂他们以1932年首次全文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尊,崇拜早期马克思的一些观点㊂他们认为从写作‘手稿“时期的青年马克思到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资本论“时期的老年马克思,其思想体系发成了巨大变化㊂所以在西方学术界认为在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出现了 两个马克思 ,即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之争㊂他们试图以一种人道主义的㊁伦理的马克思主义出发点代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体系㊂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的传统马克思研究,则习惯以‘形态“㊁‘资本论“为代表的老年马克思时期著作为尊㊂对比马克思两个时期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在部分观点上确实有一定差异,比如对人道主义思想,人的本质思想研究及对 异化 理论的扬弃等㊂波兰学者亚当㊃沙夫是研究青年马克思理论较深的波兰学派作家,他在‘马克思主义与个人“一书中特意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关于 个体 的观点进行了论述㊂他认为青年马克思写作‘手稿“期间深受费尔巴哈影响,将人的个体定义为 类的存在物 ㊂对于人的 类 本质,则是如同黑格尔所赞同的 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 ㊂亚当沙夫认为,老年马克思将人的 个体 本质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对于人的 类 的本质,则是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㊂李长虹在‘从抽象的 类存在物 到 现实的个体 论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过程中思想变迁的轨迹“一文中分析了马克思从‘手稿“时期到‘形态“时期,其对于人的本质揭示从 类的存在物 发展成为 现实的人 [2]㊂张永红在‘个体与类:谁是发展的目的“一文中以 类 的发生, 批判旧世界 和 发现新世界 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马克思对于 类 和 个体 本质的认识[3]㊂崔伟在‘人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把握“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固定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发现的人的本质是 自有自觉的活动 ,两种说法都是科学的;区别只是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提纲“是从不同的群体㊁阶层划分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手稿“是从人作为类的存在物从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角度来阐释的[4]㊂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马克思关于人本质思想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㊂㊀2021年01月第31卷㊀第1期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Jan.2021Vol.31No.1一㊁青年马克思关于 个体 本质和 类 本质的说明及其意义首先,为什么要从 人 的角度来研究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观点差异呢?因为我们要注意到在一切社会主义研究中,人是核心问题㊂共产主义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㊂而我们所研究的人,不是抽象㊁一般的人,而应该是具体的人类个体㊂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中,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就是其研究出发点㊂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追随费尔巴哈,宣战黑格尔派,他所关注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㊂所以,马克思的世界观的关键应该在他有关人的理论中去寻找㊂马克思不是从沉思出发,而是从活生生的㊁现实的个人出发,从行动㊁从世界的变革出发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马克思对于人类的学说领域开展研究,才能最集中的探寻青年和老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㊂其次,之所以运用 本质 这个概念,是因为马克思本人也经常运用 本质 这个概念,这在当时学术界是一种流行的称呼㊂在佛里茨汉德的论文‘马克思构思的 人本质 概念“中,佛里茨汉德通过对马克思的各篇著作分析,提到了马克思对于 本质 这一概念的各种运用[5]㊂(一)青年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 类 本质:自由自发的劳动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关于劳动的一些观点,他继承了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的概念,即认为人的劳动改造了客观现实,因而将其转变为人的现实,这是人的劳动的一个结果㊂在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 自然和社会 人改造了他自己存在的条件,并因此也改造了作为一个类的自身㊂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是 具有自然力,生命力,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并且 人有现实地,感性的对象 ㊂[6]生产劳动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人和自然界的动物产生区别的第一步就是人通过生产维持自身维持生活的资料,超越肉体组织的局限,在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也间接地创造了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㊂马克思曾对比蜜蜂和建筑师进行举例 虽然蜜蜂可以设计非常精密的蜂巢,但蜜蜂并不能主观发明创造新的蜂巢结构㊂而即使是人类中最笨拙的设计师,他也可以提前计划好了他想要建造的东西㊂蜜蜂的活动是本能的,而建筑师的活动是有意识的㊂正是人的自由自发的劳动这种特征,标志着劳动是人的 类 本质㊂(二)青年马克思所认为的 个体 本质:类的存在物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1844年8月通信往来频繁,而这正是在他写作‘手稿“的时期㊂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个体不取决于本身,而是取决于共同体中的其他人㊂马克思在‘手稿“中说: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是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 ;同时他又表示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7]㊂青年马克思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关于 类 的思想㊂在马克思那里, 类 这个聚集体被定义为社会,而不再是简单的抽象聚集体㊂马克思在提及 类存在 时,将其作为 社会存在 或 一个构建类的标本的存在 ㊂马克思强调当人作为 类 的存在物时,他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㊂第二,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诸如爱情或者意志等情绪的思想境界㊂他说: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㊂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㊂ [8]因此,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人是一种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由于人的特殊性,使得个人成为单个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㊂人通过实践创造新事物和改造世界,人证明自己是能动地㊁有意识的 类 存在物㊂在青年马克思的观念中个体的人是社会的㊁有意识的特殊 类 的存在物㊂联系到‘手稿“通篇所强调的 异化 学说,也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认为个体的人也正是作为 类 的人被异化的产物㊂人的 类 具有劳动属性,所以社会劳动的分工又导致劳动的异化㊁劳动产品的异化和人的异化㊂‘手稿“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私有财产制度导致人和人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分工阻碍了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完善㊂所以在这个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里,只能找到 现实的人 而不是纯粹抽象的 人 ㊂马克思对异化后的个人(即是生活在经济异化条件下的一个自私的个体 一个资产阶级),同时也属于社会的一个个体(一个市民)进行多元化分析,发展了他的 真正的人 的概念㊂在马克思的语境下, 现实的人 是与人的本质㊁ 真正的人 相冲突的资产阶级,同时 现实的人 也是现代国家制度的私人㊂只有真正的人是理想的个体,即完全认识到了构成人的 本质 的特征或他的 本性 的人㊂他是从人的所有角度出发综合发展的人,没有被异化的力量所统治㊂正是研究个体如何克服 类 的存在物的多元化异化,引导马克思逐步走向了共产主义,探寻人的全面㊃94㊃陈㊀远,张柱华:马克思关于人本质思想的发展发展㊂二㊁老年马克思关于 个体 本质和 类 本质的说明及其意义(一)老年马克思的 类 本质: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㊂马克思第一次使用 实践 这个概念是他1841年在写作博士论文时,他说: 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从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理念上衡量特殊的现实㊂ [9]这里的实践,马克思的理解主要为理论的批判活动㊂后来马克思认为单纯依靠理论的批判解决不了许多现实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只能通过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㊂一直到1845年3月至1846年,以‘提纲“和‘形态“为标志,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达到了成熟㊂他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牛㊁马等动物是无法实践的,这显而易见,实践只能是人的限定,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㊂实践㊁思维和认识等范畴,是人生成原因也是人的生成结果㊂马克思说: 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㊂ [10]实践 最初由规定的人的物质生产,使人与动物的分离实现出来㊂动物是按照它能属的种的尺度活动㊁存在㊂而人则可以运用意识反观自身㊁反观自然界,将自己和自己的活动分开㊂而人类的生产以自然界为对象,是最初的实践活动㊂实践使人与自然界相区别,人与自然相分离㊂同时,实践又让人与他人也分成了人与人的两方面关系,同时又不断统一起来㊂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人不是与生俱来就具有许多关于世界的先天理念,当然也没有天赋道德的观念㊂人的劳动和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现实的一个过程㊂随着客观现实的改变,也改造了自身㊂实践包含着作为人本质的存在方式和诸如理想性㊁创造性等内涵㊂最重要的是,人的解放应该是现实的解放,而在现实世界的解放需要人的实践改造㊂人类解放不能停留在字句,而应该是现实世界㊂人的解放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来源于实践㊂(二)老年马克思的 个体 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1844年完成‘手稿“写作后,马克思又继续在‘神圣家族“‘提纲“和‘形态“等著作中对人的本质学说进行完善和升华㊂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针对人的本质指出: 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11]㊂这时的马克思已开始用唯物史观去考察人在物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㊂在‘提纲“他提出了著名的定义: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 [12]这就意味着不存在脱离社会关系的人,不是把现实的人抽象化㊂马克思指出: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就是指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等各个方面关系的共同体,包括政治㊁文化㊁经济等㊂在这些关系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生产关系,一切其他社会关系都由生产关系来支配㊂‘提纲“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突破费尔巴哈理论中关于个体与类的局限,开始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去考察人的本质㊂在‘形态“中马克思表达了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 下 现实的人 构想㊂马克思强调一个人是 一定的物质的㊁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㊁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13]㊂个体的人不是费尔巴哈理论中纯粹的㊁脱离具体历史和现实关系的 自然人 ;他是一个在琐碎具体的市民生活中,通过与其他有生产生活关系的人互动而产生其自身定位和社会关系的人㊂马克思依托这种唯物史观,在‘形态“中他进一步深化把人的本质看作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马克思写道: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共同活动㊂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14]㊂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人如果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劳动生产,他注定会产生一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㊂马克思所讲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具体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只存在过去哲学家的想象中㊂如果没有具体的 现实的人 ,作为人类社会与历史第一前提存在的 人 这一真正的意义便不复存在,印度的 狼孩 便能说明这一点㊂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他所存在的社会关系总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片树叶,也没有两个所处社会关系是一样的人㊂对于不同时期的人是如此,对于同一时期㊁同一地点㊁同一家庭的不同个体,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不同㊂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是个人所处各种社会关系互相影响和渗透的结果,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个人所遇到的全部社会关系或者一定社会关系的简单叠加㊂所以即使给两个人施加同样的环境和教育,也无法塑造同样的人㊂因此,老年马克思认为人的 个体 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㊃05㊃榆林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1期(总第153期)三、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与个体的本质学说是统一的青年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发的劳动,而老年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实践,我认为这是因为实践这一概念比劳动更能概括人类的活动㊂首先,劳动只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实践是人类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活动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影响关系,而实践这一概念概括了所包含的全部社会活动,劳动只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㊂实践是人类解决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蕴涵着人类世界的全部奥义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指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包含的最基本关系,人通过劳动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了物质变换,因此劳动是人类世界的基础㊂人在实践中还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 为了互相协助完成物质转换,人与人之间又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㊂其次,如柴秀波在‘马克思的 劳动 与 实践 概念辨析“一文所言,在思维方式上劳动概念是主客思维方式,而实践则是一种超越主客体的总体式的思维方式[15]㊂马克思将在劳动的定义中以将人设为主体,将自然界设为客体㊂而费尔巴哈等学者认为劳动起到了衔接主㊁客的中间作用,这种思维先验地把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对立起来,依然是一种停留在主㊁客思维方式中的传统认识论,无法真正统一地认识人与自然,这必然导致人为了功利破坏自然㊂而我认为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实践,就是旨在超越人与自然单纯的主客关系,建立人与自然㊁与社会多维价值的全面联系㊂因此,单纯将人的活动定义为 劳动 ,是不全面的㊂马克思在思维的伟大变革是他以 实践 为基础的新世界观所建立起来的㊂从青年马克思写作‘手稿“时所认同抽象的 类存在物 到后期‘形态“中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过程是马克思走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最终又远离费尔巴哈创立唯物史观的观念转换过程,也历史地反映了马克思思想的变迁,体现了马克思对于 个体 本质的理解从片面走向了全面㊂写作‘手稿“时期的青年马克思由于没有建立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于人的 类本质 理解是抽象的一大类泛指㊂在这样的 类本质 定义中只能看到人与动物的简单区分,而无法认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的特征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正式认识到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从‘提纲“的发表开始的㊂在更晚期的‘形态“中,马克思还继续深化阐述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思想㊂他认为:人必须是现实历史里进行活生生的感性活动的人,是社会关系中交往的存在㊂马克思认为人不只是作为类 的人一个例子,作为个体的人本是就是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价值观和独立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主体㊂于是,在‘形态“中人的本质属性得以完全解读,即类特性㊁社会关系和个人的特性三者的和谐统一㊂[16]从写作‘手稿“到‘形态“的完成,体现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有不同的理解㊂早期的马克思对于人的认知,是抽象简单的;而后期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不断完善,最终在‘形态“中人成为丰满现实的形象,这标志着马克思理论上的逐渐成熟㊂我们通过观察青年马克思到晚年马克思对于人本质学说的变化,也看到了马克思自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㊂这种变化的原因,我认为首先在哲学层面上,马克思逐步清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㊂在‘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费尔巴哈所代表之前唯物主义的思辨特征,批判其只关注客观方面而忽视了主观方面㊂所以马克思放弃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 类 抽象的定义,注重考察历史条件下处于各层社会关系下 现实的人 ,这标志着他开始走向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㊂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期,是他在著述‘形态“等经典时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从此注重 革命的实践 和全面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思想的基石㊂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意识到了私有财产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导致工人对于劳动和劳动产品产生厌恶反感,感受到的是 死的物质对人的完全统治 ㊂所以马克思强烈要求消除异化劳动,恢复 创造对象世界㊁改造无机界 的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㊂所以马克思以人道主义作为立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 劳动 问题,从‘手稿“到‘资本论“和‘形态“,马克思对 劳动 的研究从自由自发的劳动转向处于具体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其具体的生产劳动㊂马克思对于研究人的本质思想的道路,我们可以辩证统一地看作是其自身思想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㊂青年马克思站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开始关注 异化 和人的解放问题,这是马克思走向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出发点㊂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问题的研究,他的思想高度随着年龄而不断增长,最终在‘形态“等著作时期实现了成熟㊂虽然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部分观点存在㊃15㊃陈㊀远,张柱华:马克思关于人本质思想的发展差异,但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㊂前者是对后者的启蒙,后者是前者的理论的理论成熟,是青年马克思寻求人的解放问题在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下的方法论㊂我们可以看出,部分西方学者树立 青年马克思 和 老年马克思 之争,是刻意用一种伦理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动机代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动机,是一种把强调这个点从描述和规律的领域转向价值和命令的领域的方法,更近似于唯心主义㊂马克思在谈及许多问题时,总是强调要 历史地 看待㊂这个 历史地 本身就该是发展的㊁动态的㊂我们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认识也要以 历史地 眼光来看待㊂一方面要认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为后来他的成熟的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所起到的探索;另一方面,要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能走向成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理论一定要全面的阅读原著㊂正如最鼓吹推崇 青年马克思 的亨德里克㊃德曼也说过:1844年的马克思属于马克思主义,就像1867年的马克思主义一样,当然和1890年的恩格斯也一样 ㊂[17]参考文献:[1]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与个人[M].杜红艳,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30.[2][16]李长虹.从抽象的 类存在物 到 现实的个体 论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过程中思想变迁的轨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1):99 100.[3]张永红.个体与类:谁是发展的目的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新解读[J].河北学刊,2010(7):224 226.[4]崔伟.人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把握[J].法制与社会(昆明),2013(9):162 163.[5]弗里茨汉德.马克思构思的 人本质 概念[J].Warszawa,1961:75 11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7][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74.[10][12][13][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0,72,80.[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15]柴秀波.马克思的 劳动 与 实践 概念辨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4):50 52.[17]亨德里克德曼.重新发现马克思[J].奋斗,1932:267.(责任编辑:李利霞) The Development of Marx s Thought on Human NatureCHEN Yuan1,ZHANG Zhu-hua2(1.Marke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of Yanliang District,Xi an710075,China;2.School of Marxism,Yulin Uiniversity,Yulin719000,China) Abstract:Marx ha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nature of categorization and individual in different periods. Young Marx believed that the categorized nature of human was free and spontaneous labor,while old Marx be-lieved that it was practice.Young Marx believed that the individu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was abstract,while old Marx believed that it was the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in German Ideology.Although some viewpoints of young Marx and old Marx are different,they are not contradictory.The former i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is the theoretical maturity of the former and the methodology of young Marx to seek the emancipation of human under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So Marx s own thought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 maturity in the dialectical unity.Key words:Marx;categorized nature;individual nature㊃25㊃榆林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1期(总第153期)。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
他的学说可以总结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类是通过社会活动,创造、维护和改变社会关系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和人的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异化和扭曲,但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将得到彻底的恢复和发扬光大。
他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创造,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张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支持和保障。
人类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的本质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体现。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下来考察。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与其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其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必然导致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因此,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的转化和变革,不断地实现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构成的。
同时,马克思还关注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的本质得以发挥和实现的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
可以说,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完善过程,其思想发展轨迹较为明显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
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从投篮出发去理解事物、解释事物的本质。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理性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而把世界看成是理性的表现。
从《莱茵报》时期直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基本上还是坚持这种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合乎理性,而非理性的东西只是形式上的存在,没有现实性,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根据。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是先验预设的。
然而,资本主义现实的窘境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抛弃黑格尔的先验本质,从人类的根本存在形式——劳动(实践)出发,去提示人的本质。
尽管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使用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类生活”等概念,但马克思《手稿》中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和费尔巴哈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在内涵上具有很大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友谊和爱为前提,这是人的类,人
的本质;而马克思则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实践、劳动为前提,这是人的类,人的本质。
这种区别说明马克思不仅克服了黑格尔的不足,而且开始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转变。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提示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时,其切入点是工人所处的现实经济善。
在通过提示工人与劳动产品,工人与劳动活动本身以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所隐藏的异化的根本原因而导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尤其在论述人与人的异化阶段,马克思详细地阐明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认识到黑格尔的劳动理论是唯心的,他指出,黑格尔唯一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因而黑格尔所承认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这种抽象了的纯粹的精神劳动。
但是真正的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一种生命活动,人的类特性就是这样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而异化劳动却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它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虽然马克思用于批判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人的类本质”是出自费尔巴哈,但实际上马克思已在止于对宗教本质的揭露上实现了超越。
马克思认为的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而对这种有意义有目的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说明,正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超载。
其次,马克思《手稿》关于劳动理论的论述,已涉及并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因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而自然界又是人存在的基础,“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同自然界相
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第,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人对自然所施与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些影响随着人的目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变化。
可见,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能对自然界施展能动的作用和影响,打造为人自身服务的人化自然,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之一。
最后,异化劳动理论成功地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秘密。
而解释这一秘密的理论着眼点就在于人的社会性,或是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工人的异化劳动的最终控制力量不是其他什么神秘的存在物,而是掌握着资本的“人”,是私有财产的拥有者。
而这种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工人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关系上……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
”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思想发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马克思已经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并离他越来越远。
但由于在经济史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着眼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循着哲学人本主义的思维方法前进,只能在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框架内推进自己的批判。
马克思当时所建立的异化劳动理论尚未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他在论述异化劳动理论以及人的本质时,仍保留了许多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用词及其思维方法。
无论是对人或是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都仍然带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揭示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早在《手稿》中,马克思在使用费尔巴哈的人的类、类本质等概念来描述人的本质之时,一方面认可了费尔巴哈自然与人的、人与人的感性直观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论述中加入了费尔巴哈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并完全将其排除在外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实践的因素。
正如《手稿》里写道:“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显然,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费尔巴哈纯粹的固有抽象的“人的类本质”概念已经无法说明在实践中出现的异化现象了,因而马克思虽然仍旧使用“类”概念,却将它的本质引向了劳动。
在写作《提纲》时,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对象”而非“感性活动”,即是说他“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
而马克思此时已明确地理出实践的人的存在方式。
由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即马克思先前在《手稿》中提到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人在实践活动中所串连起来的关系并非单纯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它不是抽象地脱离人的历史和人的社会的形而上的关系。
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的本质,那只是另一个抽象的人的图腾,也“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至此,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的本质概念。
这种在现实关系中的人,“与费尔巴哈那种来自自然物质的感性受动性不同,这是一种历史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受动性和制约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合”,而这个总合正是规定每一个历史时代中个人的“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
因此,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在点明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之后,马克思以此观点为基础,继续对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进行了简要而犀利的批判。
《提纲》第六条提到,正是由于没有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费尔巴哈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因此,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就“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进而揭示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精神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都统一于实践活动中。
在不断的劳动与实践中完成了人之为人的过程,人的秘密就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
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来谈论人,得到的将永远是一个失真的无生命的人的概念。
因而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发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而抓住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真正发现了人的完整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