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尹才祥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 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是现代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于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产品,人的本质是有条件的,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马克思从物质生活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与物质生产力、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
人是因为生产活动而存在的,而生产活动又需要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相互联系和合作,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演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本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本质观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有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本质是有条件的,是与生产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的。
只有在改变社会条件和环境的情况下,人的本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改善。
其次,我们要深入理解历史和社会的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最后,我们要理解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道路上,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关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
关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是他哲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独特阐释的产物。
为更好地探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本文将从人的本质的含义、形成和实现三个方面展开,尝试对其进行浅析。
一、人的本质的含义人的本质是指人类自身所具备的特性和本质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生命活动,即人类意识、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
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他的存在中是隐蔽着的,只有靠科学揭示才能找到。
本质不是指单个人的本质,也不是指抽象的理论上的本质,而是指历史上和现实中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人的本质受到了物质生产的限制和社会关系的束缚,导致了人对自我和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主动变革的能力有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本质和潜力,开始尝试寻找和实现自身的本质目标。
二、人的本质的形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人不断通过劳动和实践形塑自己的人性,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创造力。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人们经过自我反思和主动实践,才能逐渐揭示和实现这种本质。
巴克宣称:“人在头脑的力量和活力、在实践的瞬间中体现出他们的本质,这本质是一种人意识的综合。
”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还包括对人类环境的控制和改变能力,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求。
在生产活动中,人不仅可以满足其生存需要,更可以通过不断拓展生产范围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三、人的本质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要真正实现,需要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改变。
在物质生产方面,需要不断提高生产劳动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人的个体差异无关。
人的本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它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改变,但会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类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来生产生活资料,通过社会交往来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
他认为,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还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来改变自身和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的创造性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和直觉,具有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的本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展示。
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科技创新和创业实现了更多的个人发展。
然而,人的本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如社会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人的本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即: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即人的本质。
这三种表述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种表述及其意义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超越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新研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发现“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发现“历史”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和历史不可分离,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
(二)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中国梦,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的初步理解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有着超级深刻且独特的见解呢。
咱就说啊,马克思觉得人的本质不是那种抽象的东西,不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就能定义的。
比如说,人不是简单的生物个体,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为了生存、繁衍这些基本需求而存在。
人具有社会属性,这可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就像在一个社会里,人会因为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独特的自我。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和家人之间有着亲情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想法。
如果一个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他对待他人可能就会更友善、更包容。
这就是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一种塑造。
而且,人的本质还和人的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劳动可不是仅仅为了赚钱糊口哦。
通过劳动,人能够创造价值,能够改变世界,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自己。
比如说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像爱迪生,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电灯,这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照明方式,同时也反映出他这个人的智慧、毅力等本质特点。
再看看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本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同的体现。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共同生存,集体狩猎、采集,那时候人的本质更多地体现在团结协作上。
而到了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人的本质在职业、社交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有了新的内涵。
马克思的这种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真的是让我们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不能只从表面或者单一的角度去看待人,而要从社会关系、劳动创造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这就像是给我们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们能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人的真正本质。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咱先从身边的小事说起哈。
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就很能体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
比如说小组作业的时候,大家为了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会互相交流、分工合作。
这时候,每个人的角色、态度就反映出他们的本质。
有的同学特别积极主动,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这说明他可能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而有的同学可能比较消极,这背后也可能有着他自己的性格、家庭环境或者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这都是他本质的一种体现。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域下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域下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作者:田蓉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9期摘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时代正悄然来临。
人工智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从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出发,全面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智能时代的应对措施。
以期为人工智能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相关定义“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和本质差别。
同理可得,“人的本质”就是人作为人这一群体与其他任何群体、任何物种都不同的类特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释的:(一)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已经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的阐述了生产活动作为人的特有活动、人和动物的区分标准、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特征就是劳动。
(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说到“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里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做孤立的存在和抽象的个体,实际上,不存在与社会脱离而单独存在的人,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人根据自身需要、人类需要进行生产,人的这一需要被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这一角度来说,人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质。
以上论述,从三个方面反映了人的本质问题,我们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而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即人的本质是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思想、实践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听起来有点绕,不过咱可以慢慢唠唠,就像品茶一样,得慢慢品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
咱先从日常生活说起吧。
就好比咱住在一个村子里,村子里有老张、老王、老李这些邻居。
老张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都跑前跑后的帮忙,大家都喜欢他。
老王呢,有点小气,整天就守着自己那点东西。
那老张和老王为啥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可不是他们生下来就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而是他们在这个村子里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老张在和大家的交往里,大家的热情、互帮互助影响了他,他也变得更热心了。
老王可能以前受过点小气的影响,慢慢地就变得更在意自己的利益了。
这就像是一颗颗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里的营养不一样,长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这土壤就是社会关系,人就像种子,在社会关系里成长、变化,最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
再说说咱们在工作里的事儿吧。
一个办公室里的人,有的人积极向上,努力工作,有的人却整天混日子。
这也不是天生就这样的呀。
积极的那个人可能身边的同事都是那种充满干劲的,领导也很赏识努力的员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他就越来越积极。
那个混日子的呢,可能周围的人都比较懒散,再加上没什么激励措施,他也就跟着混了。
这就是社会关系在起作用。
我们的本质就像一幅画,而社会关系就是画家手中的笔,不停地在我们身上涂抹、勾勒,最后画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人要是脱离了社会关系,那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
你能想象一条鱼在陆地上蹦跶的样子吗?那肯定活不了多久。
人要是自己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不和外界接触,慢慢地就会变得很奇怪,甚至连话都不会说。
因为我们的语言、思维都是在和别人的交流互动中形成的。
我们从别人那里学会了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就像小孩子,刚开始啥都不懂,跟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慢慢地学会了说话、走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这都是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社会关系里学到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劳动为组织的自然动物和社会凝聚体,是劳动,即社会关系活动的产物。
他把人的本质断言划在劳动的本构上:人的本性依附于特定的社会形式的劳动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发生着变化。
马克思将历史发展与人的本质进行了联系,他强调,人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劳动活动存在着质的变化和量的增加,人的本性也就在之间发生变化。
因此,只有分析揭示人的社会劳动的实质,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的本质。
马克思科学的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能够启示我们,必须以劳动活动为中心,以分析社会劳动,服从劳动定律为主旨进行教育和辅导,培养人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社会劳动价值,实现人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繁荣。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作者:张甜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7期摘要:马克思认为人归根到底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类特性。
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使工人阶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渐渐丧失其本质进而异化。
马克思认为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额的统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才能使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本质;发展;关于马克思的贡献,学界一致赞同这样的描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
而笔者认为马克思一生的贡献都献给了人及人类社会。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关注人类该何去何从,勾画出人类幸福生活的画面并为之奋斗终身一、人的本质的描述对于人的本质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大多充满了宗教或神秘的色彩。
《圣经》中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人生来有罪,因而要对上帝忠诚通过虔诚赎罪的方式洗脱罪名,最终升入乐园。
直至费尔巴哈,人类对于宗教的认识才有了本质的转变。
费尔巴哈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并且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也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予以肯定“他指出,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映像”[1],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具有极大局限性,其用生物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把人的本质视为生物学上的本质。
最终,马克思突破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理论,提出“人的本质不单是个人所固定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研究,防止单纯片面地去看待分析某一类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作者:魏义山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摘要: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哲学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人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
这三种规定性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完善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06-02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的经典阐述,这一阐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关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命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区别,并赋予自身以自觉性;自由劳动在其历史向度上表现为自由时间,在目的性上表现为非强制性。
(一)劳动的自觉性人类劳动的自觉性主要是指这种劳动区别于动物的自发劳动,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变世界的活动。
这种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使人与动物相脱离。
首先,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
实践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2]人类通过劳动逐渐从猿人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使人的身体形态逐渐适应自然,使人们的“手”更加的灵活,使人的身体形态更加地适合生活,劳动起着进化中介的作用。
随之,劳动使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便捷。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创造品,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以及对交往的需要产生的。
另外,劳动促进了大脑发育,通过活动内化为人的认识结构和图式,此时人的认识能力与智力便得到了发展。
其次,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一、物质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物质性是人根本特征的基本表现方式,它指的是人
的生理结构和生物特性,它对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中,包括人的
身体能力、生理素质、神经认知能力以及容易受环境影响等因素。
现
实意义是,把握发展人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激发和开发人的物质潜能,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社会阶级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一个多元而具体的商品社会,在这一社会中,人们
不仅是物质资源的拥有者,更是社会阶级的属性,社会阶级的属性是
决定人的本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实意义是,要根据各个不同的社会
阶级的分布特点,正确引导和支持人的发展,开展有效的社会工作,
平等包容的社会参与来增强社会稳定性。
三、文化性
马克思认为,人本质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因素。
这一观点提出了文化角色社会动态过程的认识,即文
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表达着人和物的关系,具有巨大的地位。
现实意义是,必须把文化教育融入儿童发展的开展各项活动,重视及
推动各方文化保护和创新,来更好地发挥文化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有机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也是一个有机的实体,涉及到人的物质性,社会阶级性,文化性等各方面,这些都是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性质也成为构成有机整体的基础元素。
现实意义是,要从整体上统筹谋划,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本质,实现事物复杂的有机关系,来提升社会的发展水平。
关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
关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于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他的思想中,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而且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
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具备了创造力和创造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结果。
人类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造、发展和进步。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人作为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人是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人类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而不是毫无目的地盲目行动。
人类的行动离不开人的意识和心理过程。
意识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此,人成为了自身生命活动的主体,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动权。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为人类社会是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重要领域,人类的个体生命活动和社会生命活动是密切相连的。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的个体生命活动总是围绕着社会历史生命活动的发展和繁荣展开。
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研究人的本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人类本质上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本质,就会误解人类的发展趋势,从而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和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论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而且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他的人本质思想为我们深入认识人和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我们进行社会发展和改革时,要牢记人的本质,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作者:李丹阳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1期摘要:通过论述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社会性角度出发理解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深刻理解社会现状。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实践一、引言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克服了以往对“人的本质”学说中存在的种种不完善之处,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解,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解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转变,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伟大转变,即从信奉黑格尔、到对黑格尔进行批判,逐步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对现实历史逻辑的把握,在其思想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从“理性”到“人本身”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仍不成熟,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队列。
马克思在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但是,人本身就是人的本质。
”[1]在这里马克思承认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脱离物质世界的抽象存在。
直到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明确确提出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类本质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中现实中的人是类存在物的存在,确定了人的社会性;二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是类存在的本质,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为标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改造和创造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1818-1883)是一位庞大的思想家,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批判社会理论,他的思想也是许多20世纪人类关注焦点——“人的本质”。
在其早期作品
“资本论”中,拿起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伯尔尼派兴起的马克思主义,
用科学的思维和理论架构开始了对人的本质的探索,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劳动”和“把握劳动”。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个有特征的动物,其本质是“劳动”。
“劳动”不但使
人可以生存,而且还可以使人发展和成长。
劳动是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是人一生都不能改变的。
但是,马克思认为,人们拥有“把握劳动”的能力,即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改变,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而通过“把握劳动”可以实现人的伟大价值。
以上便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的思想激励
我们深入思考人的价值。
当今社会认为劳动是社会的基石,他的理论仍然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要实现伟大的价值,就需要借助“劳动”,而这就需要大家在“把握劳动”方面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追求更大的自我价值,实现我们人之内在的伟大力量,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本质学说初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本质学说初探孙全胜【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以及以后的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而且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成熟,其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也不断完善.但<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可以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萌芽和起点.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对人的本质属性做了具体阐述,最后论证了共产主义才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恢复和确证.【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人的本质;共产主义【作者】孙全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大大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运用劳动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认为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
正是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的质的规定,同时形成了整个社会。
他以实践为出发点,从人的自然性、意识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论述。
(一)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在《手稿》中,马克思是从自然界与人的关系上来说明人的自然性的。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禀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在他之外存在着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这是表现和证实他的本质力量必要的、重要的对象。
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其内在一致性
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
理解有其内在一致性
王颖;张新霞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其整体性上是有其内在一致性的.其中,实践自始至终贯彻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本质规定.而且,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为了改变非人的生存状态,真正实现人之为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总页数】3页(P29-30,34)
【作者】王颖;张新霞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人的本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兼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整体性理解
2.回归马克思实践“改变世界”的基点——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的论争
3.回归马克思实践“改变世界”的基点——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的论争
4.用生产力观点理解人的本质——马克
思人的本质思想初探5.人的本质:三种整体的探讨——论费尔巴哈、舍勒、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提纲》写成后不久,就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形态》实际上是对《提纲》的展开与发挥,《提纲》中其实潜藏着《形态》所表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形态》发挥了《手稿》所提出的人的内在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思想,并完全克服了其中含有的人本主义的因素,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第3卷,P24)《形态》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更具体了。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第3卷,P514)并据此进而分析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原则。这里讲的“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用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表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更具体了。此外,《形态》还对《提纲》所提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了具体说明。马克思指出,不论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并明确了“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1](第3卷,P33)人的自然关系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共同性,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即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为人是由其社会关系而不是由其自然关定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事实上这三种提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其次,关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第3卷,P514)。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的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一经会性。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中才能满足的需要,并且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促成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促成了社会的需要。可见,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人的需要也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它还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
综上所述,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切制约的,而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三者的有机统一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一般特征,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形态》中提到的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特征。
2、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类”本质。他指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第42卷,P95)通过以上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有机体而存在,自然无机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界相联系的直接形式。
3、马克思从侧面提出了人的本质还在于社会性,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此时他尚未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只是透过一些对劳动的分析从侧面对人的社会性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首先,劳动是人的社会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其次,不论人的活动属于什么领域,都离不开社会,都受社会制约。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
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之中。尽管《手稿》主要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特别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第42卷,P38)。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将劳动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开端,它为建立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深入主要集中在《手稿》完成后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提纲》)完成前。在这段时间中,马克思更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由于实际斗争的需要和理论上的根本分歧,马克思决定全面批判费尔巴哈,并为此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2](第3卷,P5)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抽象性、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同时,在深入地批判他孤立地观察人的自然主义的局限性的同时,彻底地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彻底地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他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提纲》的科学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提纲》肯定了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一种受自然制约的自然存在物。其二,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具有主体性,它通过对自然认识与利用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象世界和社会关系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表现出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能动性。其三,人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实践能力的万物之灵。认识到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马克思对于个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类关系,而是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随着种种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的本质也必然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首先,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而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人们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便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劳动才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而劳动的产品真实地表现出人们相互间的社会联系。然而,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是异化了的劳动,因而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就完全不是消除了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个样子。它们也都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中。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本文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比较出其异同。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逐步深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本文将通过对这三个论述的再解读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把握来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研究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关于劳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劳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马克思还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3](第2卷,P94)因此,需要引起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满足需要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劳动的发展。生产劳动不能离开需要,离开需要就使它失去了目的,失去和人的需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