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即: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即人的本质。
这三种表述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种表述及其意义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超越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新研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发现“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发现“历史”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和历史不可分离,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
(二)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中国梦,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精品)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表述及其关系
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表述及其关系作者:杨子文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5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贯穿马克思理论的一条核心线索,完整准确地理解它对于我们掌握和应用马克思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要有三中论述,下面按照它们在马克思著作中出现的大致先后顺序对其含义进行简要阐释。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是马克思批判地研究黑格尔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成果。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人的类本质是在生命活动中呈现出的自由自觉性。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生存所需依赖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人同其他类一样,都要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马克思进而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这是因为人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活動方式及其特点有别于其他物种,人能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活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
(书20页)”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活动。
人的种活动也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所在,动物只能依靠外界条件被动的适应自然界而生存,人却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创造和生产为我所用的物品。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书20页)”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㈠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
第一,它是一个充分承认并揭示主体性效应的原则。
对事物要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来理解,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论。
第二,它是一种客观性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主体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概念。
主体,作为各种不同清况下的现实的人及其群体,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一社会存在。
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他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第三,它是要求对主体做具体分析的原则。
“主体”不是一个一般的抽象或实体,它是一个关系范畴。
因此,必须在具体的对象关系中确认谁是主体,把握主体的具体结构、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讨不同层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抽象化。
第四,它是强调人的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承认主体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科学地确立人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中应有和能够承担的权力和责任的界限,并使二者合理地统一起来。
第五,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则,并不等于它否认客体性原则,这两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认识和实践富有成效.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手稿》一文之中。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
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
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一、理论描述——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的本质理论,一个是价值本质,回答“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事实本质,回答“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事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际上,事实本质是一种现实性本质,用来说明人的实际生存与活动状况的。
这种现实性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性,揭示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另一个是自然性,阐述人的自然特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社会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是人与人的区别。
另外,人的自然特性是人的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自然特性的总和,而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两者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对象。
价值本质是一种可能性本质,用来描述人类社会能够达到的最终形态。
这种可能性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指人的意识即主观能动性,二是实践性,指人对自由的追求。
人的本质总的来说是事实本质和价值本质的统一,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最高理想。
二、案例分析——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用于现实作理论分析,得出现实社会的真实状态和最基本矛盾,预测社会的整体变化趋势。
这里,我将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为例利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看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是一组相对概念,是同时出现的,而且标志着两种人群的相对社会关系。
一般来讲,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从而有能力并实施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剥削,达到资本积累。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作为人类,自然的与动物进行了区分;显然,在现实中,两种人是不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还是以其他方式展现,那就是社会关系。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通过劳动(生产产品等)关系结合到一起,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在生产关系中,雇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同样,在分配关系中,资本家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架构下,人产生了异化,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即便在今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邃含义,也没有被深刻理解。
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金钱、物、官、各种“神”等等“非人”的东西处于根本的位置,而人的地位、人的尊严遭到贬损,“以官为本”,“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神为本”仍然控制着人、危害着人、扭曲着人,并且仍然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3]173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描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描述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描述有三个主要的观点。
首先,他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
同时,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在于此,因为只有人类能够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意味着人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存在,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社会关系决定了个人的本质和个性,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也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
最后,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这是指人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的各种需要,包括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等。
这些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这三个观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活动,而人的本质又存在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其需要得到体现。
因此,只有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人性论。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是从三个方面界定的。
首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界定,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界定,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内涵,对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因子,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优秀文化成果,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
当今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的理论视角开始的,第一方面是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第二方面是关于人作为社会行为活动关系的总和,简单的来说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方面是从人类社会的需求上面进行的界定。
对于这三个方面的人的本质认识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社会现象,有助于不断完善当下社会建设的理论,丰富对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研究。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界定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对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无论是从人类的进化历史上来看,还是从人类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上来看,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对处于萌芽状态中的人而言,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劳动来锻炼自身的能力,从成长的过程中,找出适合自身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这应该是归功于劳动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断地完善和提升人的各方面能力。
从劳动促使人类进化成为真正的人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发现人类的本质界定最起初是从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属性与动物群体的属性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也是人的本质所在。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的社会性往往体现在人在参与到一定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时候,往往是可以通过协作式的劳动来进行完善的,动物则不能从事一定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
人类进行劳动的过程就是改变自身处境的过程,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物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劳动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物质性的,物质性的可以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概念来定义。
它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差异。
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视为“社会性质”,即其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是一种社会交换的物质:一种社会关系的形式。
马克思的论述是:它的本质不仅取决于它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取得什么,还取决于它是如何与他人交往的以及它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什么。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即人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他们在这种交往中承担什么角色并从中获利。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作者:魏义山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摘要: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哲学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人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
这三种规定性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完善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06-02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的经典阐述,这一阐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关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命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区别,并赋予自身以自觉性;自由劳动在其历史向度上表现为自由时间,在目的性上表现为非强制性。
(一)劳动的自觉性人类劳动的自觉性主要是指这种劳动区别于动物的自发劳动,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变世界的活动。
这种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使人与动物相脱离。
首先,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
实践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2]人类通过劳动逐渐从猿人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使人的身体形态逐渐适应自然,使人们的“手”更加的灵活,使人的身体形态更加地适合生活,劳动起着进化中介的作用。
随之,劳动使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便捷。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创造品,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以及对交往的需要产生的。
另外,劳动促进了大脑发育,通过活动内化为人的认识结构和图式,此时人的认识能力与智力便得到了发展。
其次,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关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
关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于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他的思想中,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而且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
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具备了创造力和创造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结果。
人类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造、发展和进步。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人作为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人是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人类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而不是毫无目的地盲目行动。
人类的行动离不开人的意识和心理过程。
意识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此,人成为了自身生命活动的主体,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动权。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为人类社会是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重要领域,人类的个体生命活动和社会生命活动是密切相连的。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的个体生命活动总是围绕着社会历史生命活动的发展和繁荣展开。
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研究人的本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人类本质上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本质,就会误解人类的发展趋势,从而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和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论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的生命活动主体,而且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他的人本质思想为我们深入认识人和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我们进行社会发展和改革时,要牢记人的本质,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对人哲学上的理解为: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
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
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
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阐述:1、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
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
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2、实践是自觉的。
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
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
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3、解放自我的主体。
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
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
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
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
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1、引言马克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被誉为现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以广泛而深刻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论文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进行探讨。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含两个方面:人的物质性和人的社会性。
人的物质性是指人类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并适应它的生存方式。
人的社会性则是指人类在社会性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现象,即是指人类自身相互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阐述人的社会性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类是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根源,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与合作、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文化娱乐等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与变革而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
这种发展就是采取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由这种矛盾驱动着催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变革和进步。
一个人的生产活动、观念和文化都是受到其社会角色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如果需要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就需要深刻认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现有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的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具体表现。
而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的意识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而人的本质则是由人的物质生存、物质需要和物质文化要求所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人类的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
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
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
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
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第二,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经典表述。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关于在其“现实性上”、“总和”的规定。
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个命题与其说是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下的定义,不如说是马克思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
第三,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有学者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
这里,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前提,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
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
还有学者把“需要”本身理解为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要”,但“需要”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
譬如,任何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些“需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正如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开的汽车来判定一个人的本质,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消费水平上的差异。
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需要内容的占有途径、取得方式和消费态度等,便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人正是由于在某种动力(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根据这一界定,可以这样理解: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而能够相互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之所以为每个人,而能够彼此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基于一定的需要在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
总之,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生成、体现和确证。
这种实践,是基于某种需要所进行的实践,而离开人的需要的实践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