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1)
思修-期末简答,整理复习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2018-2019(湖医药)
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答: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的内涵有:(1)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2)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2.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又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
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是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3、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与实现条件?(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去才能真正成才,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支配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可以引导人走向成功,也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但是如果没有远大、正确的理想,对人生的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或者走向失败.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的看待理想的树立问题,尤其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人指明奋斗目标方向.个人理想固然重要但社会理想更重要.社会理想指导的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从而指引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有了良好的社会理想,整个社会才能有新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社会理想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但是都有一点它决定了社会的走向.而我们个人则必须服从社会理想.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即: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即人的本质。
这三种表述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种表述及其意义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超越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新研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发现“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发现“历史”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和历史不可分离,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
(二)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中国梦,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精品)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于人的本质问题,古今中外,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回答,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回答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思考,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定义。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揭示与论述,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种界定。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生产生活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规定,“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通的因而也是自由的类存在物来对待”,“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立足于主体的人来揭示人的类本质,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性,这种区别于动物本能生命活动的特性之所以是人的本质,因为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进行的。
不同事物之间的质的区别就在于其内在规定性的不同,从而同周围环境发生不同的关系和作用。
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可以对周围世界和人自身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因此只有在人改造周围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才能揭示出人的本质,而人的实践活动只不过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区别与动物的本质表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试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试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摘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完整的发展,是使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是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而人的自由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本文将从人的本质出发阐述为什么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使得人的本质得到呈现。
关键词:人的本质;共产主义;人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真正实现了人的本质。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1.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
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里说的人类特性即人的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劳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就是劳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的观察宗教情感,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 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一词就已经被人们不断地提及,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却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
本文将从人的本质根源出发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自由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思想;人的解放;自由观一、人的本质自由思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可见,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P. 60),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为:第一,人的本质的历史性。
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的本质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
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随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
第二,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并不在于人具有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而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的产生离不开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
人生下来就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不仅要受到父母、亲属的影响,而且还深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影响。
第三,人的本质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不同的阶级、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中的人都有不同的本质。
此外,还表现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由观则是使主体服从于客体,即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顺从而摆脱外在的限制,获得自由。
唯心主义哲学的自由观是赋予主体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即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论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不能说你认为的好人就是好人。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我们的理解是,不能简单地讲什么是人性或什么是人的本质,也不能简单地讲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因为人性和人的本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人性包括人的一般本性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又可区分为类本质和个体本质。
人性概念是相对于个体存在而言的,人的本质概念是相对于个性存在而言的。
在这个意义上人性和人的本质都是一种抽象。
然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相对于人的一般本性,人的个体本质相对于类本质又是具体的。
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的类本质作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最高抽象是不变的,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和人的个体本质则是可变的。
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破除本质等于一般的观念。
/在理论上,不能把一般和本质等同起来。
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本质的即是一般的,事实上一般并不等于本质。
首先,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
而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样,人们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便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物质性的,物质性的可以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概念来定义。
它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差异。
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视为“社会性质”,即其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是一种社会交换的物质:一种社会关系的形式。
马克思的论述是:它的本质不仅取决于它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取得什么,还取决于它是如何与他人交往的以及它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什么。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即人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他们在这种交往中承担什么角色并从中获利。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作者:魏义山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摘要: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哲学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人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
这三种规定性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完善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06-02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的经典阐述,这一阐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关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命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区别,并赋予自身以自觉性;自由劳动在其历史向度上表现为自由时间,在目的性上表现为非强制性。
(一)劳动的自觉性人类劳动的自觉性主要是指这种劳动区别于动物的自发劳动,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变世界的活动。
这种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使人与动物相脱离。
首先,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
实践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2]人类通过劳动逐渐从猿人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使人的身体形态逐渐适应自然,使人们的“手”更加的灵活,使人的身体形态更加地适合生活,劳动起着进化中介的作用。
随之,劳动使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便捷。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创造品,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以及对交往的需要产生的。
另外,劳动促进了大脑发育,通过活动内化为人的认识结构和图式,此时人的认识能力与智力便得到了发展。
其次,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作者:刘佳茜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8期摘要:关于“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科学界定,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一直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柏拉图、黑格尔等诸多哲学家都对其作出过解释,他们的思想都对当时他们所处的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经过反复的思考,通过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对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界定。
人的本质问题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契合,两者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是一个整体。
因此,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论述,对我国的建设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党制定方针路线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方向。
关键词:人的本质;以人为本;启示一、“人的本质”早期发展什么是人?人从哪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关于人的本质,这是千百年间来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该问题有着不同的定义,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不同的答案,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界定。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个人的灵魂有三部分,即理智、激情与欲望。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存在着理性,并且理性源自宇宙灵魂,但是人灵魂的理性纯洁度比较差,不属于一等的理性,原因是在人的灵魂里,排除单纯的理性外,还存在着感觉、欲望以及情绪,这都是外界水、火、土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柏拉图对人的本质强调偏重于灵魂。
费尔巴哈对于人本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主观角度分析,不具有客观性。
同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体系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康德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理性道德自由,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康德认为应该在实践的哲学中来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认识的表面。
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不同的哲学家站在不同的前提和角度下,因此就产生了很多说法,但都为后来的理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人的本质认识也是具有一个过程,马克思将这个思想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的本质通过劳动体现”;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观点马克思基本原理专业周兰婷 2012020068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具体本质;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关键词: 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Abstract: Marxism contends that the viewpoints of human nature mainly have three: First, labor is human generic nature. Second, the total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is human material nature. Third, huma n’s need i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nature.Keyword: human nature; labor; the total sum all social relations; nee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是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马克思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个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对人的本质做了不同的阐述。
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寻找人的本质,而且实践的基本形式就是劳动。
所以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到:“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这就明确地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体现人的类本质和特性的活动。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重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重论述作者:罗静来源:《世纪桥》2015年第08期摘要: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了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三部著作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探究人的本质,而后提出三种不同的人的本质的论述,也是马克思在不断对人的本质深入了解过程中不同时期对人的本质作出的揭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46-02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究,是历来哲学家追寻研究的极其重要的点。
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绝对精神的存在,以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精神”,人是“自在自为存在的精神”,要实现人的本质只能通过“自我意识”的途径才能达到。
[1](P.118)而费尔巴哈所论述的人的本质的方面,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费尔巴哈以感觉论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发现了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无法从唯物观点认识人的本质。
而马克思提出自己的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是建立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人本观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基础上。
在马克思的三个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分别简称《手稿》、《提纲》、《形态》)中分别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以上三部著作在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分别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述进行分析。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手稿》大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发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弄清楚《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分析,才能正确了解及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2006年第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2006(总第95期) JOU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TION T otal No 195[收稿日期]2005-11-10[作者简介]张渤(1977-),女,河南长葛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张 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 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和原因,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历来都有很多。
唯有马克思主义者给了人的本质以科学的规定,它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毛泽东对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认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性与人的历史发展。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是完全统一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6)01-0011-03 “本质”指的是一事物作为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原因。
黑格尔就认为“根据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
”[1]费尔巴哈认为本质是“使一个事物成为这事物的那东西,根据这个东西它才像它现在这样存在和活动。
”[2]那么人的本质也应该是指人作为人而非动物存在的根据和原因。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人的本质”都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讨,他们都在努力找寻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和原因。
中国古代思想家多通过人性来探讨人的本质。
如孟子就把人性规定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并且认为人性是善的。
他把“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作为论证人性善的根据。
而荀子则提出了与孟子根本对立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的一面则是人为的结果。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作者:李丹阳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1期摘要:通过论述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社会性角度出发理解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深刻理解社会现状。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实践一、引言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克服了以往对“人的本质”学说中存在的种种不完善之处,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解,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解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转变,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伟大转变,即从信奉黑格尔、到对黑格尔进行批判,逐步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对现实历史逻辑的把握,在其思想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从“理性”到“人本身”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仍不成熟,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队列。
马克思在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但是,人本身就是人的本质。
”[1]在这里马克思承认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脱离物质世界的抽象存在。
直到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明确确提出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类本质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中现实中的人是类存在物的存在,确定了人的社会性;二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是类存在的本质,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为标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改造和创造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
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
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
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
在物”。
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
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第二,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经典表述。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关于在其“现实性上”、“总和”的规定。
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个命题与其说是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下的定义,不如说是马克思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
第三,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有学者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
这里,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前提,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
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
还有学者把“需要”本身理解为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要”,但“需要”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
譬如,任何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些“需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正如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开的汽车来判定一个人的本质,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消费水平上的差异。
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需要内容的占有途径、取得方式和消费态度等,便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人正是由于在某种动力(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根据这一界定,可以这样理解: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而能够相互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之所以为每个人,而能够彼此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基于一定的需要在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
总之,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生成、体现和确证。
这种实践,是基于某种需要所进行的实践,而离开人的需要的实践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