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传统生态研究论文
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合集7篇)
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合集7篇)1.1“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道”是老子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源泉。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同时,“道”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最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人与自然向本真和天性的复归。
1.1.1道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产生“一”,“一”是宇宙万物原始混沌状态。
“一”产生“二”,“二”是哲学上阴阳,或说天与地。
“二”产生“三”,“三”是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尽管这里对其“一”“二”“三”的具体解读各有说辞。
但是,我们在这一段浓缩的言语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老子是在向人们表达一个“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其有规可循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等句子中也均是想充分地表达出其“道生万物”和有“道”可循的基本观点。
因此,可见,对于老子而言“道”乃“万物之母”“天下之源”。
1.1.2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法”之蕴意,可谓是妙义纷呈,博大精深。
“人法地”是指:君主、民众均要效法大地,按照大地的规律和法则进行活动。
“地法天”:大地要效法上天,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地运行和轮回。
“天法道”:天不可违背于道,道,乃德全覆。
“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就是其自我本身,自然而然。
所以,这句话从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在告诫我们:无论是人类自身社会还是自然界,我们都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其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相反,使他们顺其自身的进化轨迹,自然而然的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等篇章均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最好引证。
1.2“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是老子生态伦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也是老子自然哲学观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多处诗句均是在向世人描述他的“天道无为,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理想社会,他主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
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
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
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强烈要求,是中国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观念上,摒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
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认识不清楚,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人们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人与物的和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
有人则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1]。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这样的界定:第一,生态文明首先是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这种文明形态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生态观念形成研究
等 。古 代崇拜 的虫 类 , 以蟒蛇 为代表 , 一直 传承 到现在 , 久 经
一
猛 虎 , 若 人 们 找 到 了潺 潺 的 溪 水 … … 。江 河奔 流 千 里 有 源 领
头, 万物生在 大地 有原 因, 要 会抬 举 自己。” ・ ・ 它表达 了摩 梭达 巴人对养育 本民族 的自然 万物 的感激 和崇敬 。 在 傣 族 文 化 中 ,也 有 很 多 鲜 明 的保 护 生 态 的意 识 和 观 念 :有林 才有木 , “ 有水 才有 田。 田才有 粮 . 有 有粮 才有人。” 他 们把人 类 自身 的生存和繁衍 归结为有 自然界 的赐 予 . 以倍 所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观念对解决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重要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避免牺牲环境资源又能够做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得特别重要一敬畏崇拜和合理利用基础上所形成的朴素生态保护意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体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人依赖于自然的状态这时人支配自然的能力极为有限人所需要的物质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人们感恩于大自然的赏赐惧怕大自然的惩罚面对自然的巨大威力人们不得不依附于它顺从于它因此人们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感激保护和敬畏崇拜今天保留的大量少数民族文献以及生活习俗规章制度中都能明显地反映这一特点如贵州黎平县的侗族村民现在仍然以古代流传下来的山上一草一木不得乱砍违者与血同红与酒同尽的习惯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家园有时保护森林的制度和规范还通过一定的仪式表现出来如四川茂县的羌族每年冬季都要选择一吉日举行吊狗封山的仪式以强调对森林的保护还有如遍布于少数民族中的神林信仰民族考古学家汪宁先生在对云南仓源县考察以后在其西南仿古卅五年中写到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或群体在生产及生活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并创造的智力成果、具有鲜明的文化标志。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的内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篇1浅谈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
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
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艺术一解析传统文化“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
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
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
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
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
生态与环境论文-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生态与环境》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院系专业年级层次本科学号姓名2013年12月16日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曲宏博摘要:人类的进步发展大多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严重威胁。
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现状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可以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有效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以此来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圈养、培育、保护等措施挽救濒危生物,另一方面对经济转型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威胁;保护;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在GDP不断创造神话的中国,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和扩张、荒漠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过度利用与消费、生物入侵、规模化农业生产等,使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1生物多样性概述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
例如oNorse et al认为,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次上。
而Wilson等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孙儒泳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模板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论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政策、措施、行动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行动的指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上的问题。
我们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2)。
十八大代表、XX省XX市委书记李军发言时指出:“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但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反思、在改进,新型工业化国家也在避免,纷纷谋求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局限的一些措施和办法,致力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时代潮流。
”(3)由此可见及时的改变我们的发展思想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顺应发展的潮流,是对民众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源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源流作用摘要:拟从早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中的“万物平等”、“惜生爱生”、“天人合一”三个方面阐述后世主要生态伦理思想对这三种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它在整个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上起到源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萌芽;源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伦理思想始终相生相伴。
早期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经历了上古时期生态意识的萌生、经由夏商周时期生态观念的萌发,再到西周时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基本形成几个阶段,并形成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惜生爱生的生态伦理准则、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等基本内容。
毫无疑问,这些形成较早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在整个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上起到了源流作用。
也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产生之后的各种生态伦理思想、各派思想中闪烁的伦理思想意蕴,基本上都是在先秦时期逐步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后世渐趋成熟的生态伦理思想几乎很难超越“万物平等”、“惜生爱生”、“天人合一”的大范畴,它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一、万物平等《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出了万物皆同源的重要思想,而“道家对天人同源同质的价值判断原则必然生发出朴素的生态平等观这一伦理结果”[1]。
这种思想恰恰成为万物平等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道家“物无贵贱”的价值论认为,道是宇宙中一切事物最普遍的最终的价值源泉,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自然运作、无为自化的产物。
从万物各自的性质、形态、功能上看,它们之间千差万别,不过这些形式上的差别是相对的。
从万物自身所依据的价值本源——“道”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即庄子提出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道的观点来看待万物,才能看到万物本质上无贵贱之分。
到先秦时期,万物平等的观念已经逐步树立起来,此后,这种观念为历代所认可并提倡。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能够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062.2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内涵: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浮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其历史必然性有关,而且跟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只追求发展,忽视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发展方式为内涵,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的文明体系。
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和保护自然,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发展的力度、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效率结合起来,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张靖.[2].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田鹏颖.[3].《中国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体现.《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王凤祥.安维复.[4].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中国科技论坛》.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1期.牛冲槐.杨玲.芮雪琴.[5].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周东娜.[6].中国传统文化对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胡艳辉.[7].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基于几组概念内涵的分析. 《湖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王增智.[8].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问题探析.《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赵跃.[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析论.《理论导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8期.李华伟.[10].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马君.尹志欣.二、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被引次数:20作者:刘志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山东大学2007(学位年度)[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罗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研究.作者:王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河北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4].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科学利用.被引次数:6作者:邵海金.思想政治教育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5].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央视公益广告中的运用.被引次数:1作者:刘彦辰.新闻与传播郑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6].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齐晓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济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7].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经验.被引次数:2作者:丛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8].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作者:王鹏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陕西科技大学2015(学位年度)[9].中国传统文化耻感意识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陈德胜.中国哲学安徽大学2012(学位年度)[10].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朱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西华大学2013(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Insecttea,awonderfulworkintheChineseteaculture. LijiaXuHuiminPanQifangLeiWeiXiaoYongPengPeigenXiao 《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2[2]Cellbasedhighthroughputproliferationandcytotoxicityassaysforsc reeningtraditionalChineseherbalmedicines. DingLiRuZangShangTianYangJufangWangXiaoningWang 《Processbio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3]PotentialofLABstartercultureisolatedfromChinesetraditionalferm entedfoodsforyoghurtproduction.. XueHanLanweiZhangPengYuHuaxiYiYingchunZhang 《InternationalDairy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4]Effectoffermentedricecultureonthemicrobiological,biochemicalan dsensorycharacteristicsoflowsaltdouchi,atraditionalChinesefermentedso ybeancondiment..HuipingHu,JianxiongHao,YongqiangCheng,LijunYin,YanliMa,ZhenweiYu,Lite Li《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5]PredominantbacteriadiversityinChinesetraditionalsourdough.. GuohuaZhangGuoqingHe《JournalofFoodScience》,被SCI收录SCI.20137/9[6]CultureofChinesecarpsusinganaerobicfermentedcowmanureandcompar isonofsurvivalandgrowthfactorsversustraditionalculture..Fallahi,M.Amiri,A.Arshad,N.Moradi,M.Roohi,J.D.《IranianJournalofFisheriesSciences》,被SCI收录SCI.20131[7]PhysicaldistressandcancercareexperiencesamongChineseAmericanan dnonHispanicWhitebreastcancersurvivors.Wang,J.H.Y.Adams,I.Huang,E.AshingGiwa,K.Gomez,S.L.Allen,L.《GynecologicOncology:AnInternationalJournal》,被SCI收录SCI.20123[8]TheApplic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nGraphicDesign. ShiyangLi2015[9]Aninvitrosystemtostudycyclopeptideheterophyllinbbiosynthesisin themedicinalplant<i>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i>.. XuWenYanZhuHongTaoTanNingHuaTangJunZhangYingJunCerny,R.L.Du,L.C.《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AnInternationalJournaloninVitroCult ureofHigherPlant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10]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UDPG:ginsenosideRdglucosyltr ansferasefromsuspendedcellsofPanaxnotoginseng.CaiJunYueJianJiangZhong《Processbio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512四、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与中医发展策略.李峰.郭艳幸.何清湖,2014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疏导初探.杨晨光.朱沐尘,2013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3]冲撞、适应及融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与相融性机制探讨.金易明,2012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4]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孔利.蒋琛.曹威,2012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5]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赵梦影.姜剑.万慧琳,2011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6]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孔利.蒋琛.朱旻,2012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7]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浇灌“杏林国学讲坛”之花湖北中医药大学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与实践.胡真.柳剑,2012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8]回归“哲人之邦”套话近30年来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像.刘亚丁,2011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9]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华裔留学生教学中的价值.王雪溪,2014第四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10]善待中国传统文化.施开红.万之,2012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1. 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理念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论《诗经》《楚辞》中的生态意识
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生态文学是人类自觉协调与生存环境关系的文化范式。
”[1]作为先秦诗歌的代表之作,《诗经》《楚辞》分别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出发,揭示了先秦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而在生产落后且易受自然影响的上古时期,先民如何看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萌芽。
综合《诗经》《楚辞》文本内容来看,先秦人民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蕴含着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在当下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2],熠熠生辉[3]。
1…物我合一《诗经》《楚辞》中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描写主要出于抒情、喻人的需要,体现了“物我合一”的意识。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吟咏自然之物的起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使用极为普遍,如《桃夭》首句极言桃花开得茂盛艳丽,以花喻出嫁的女子外貌美丽动人。
“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从花、实、叶三个方面细写了桃树花叶繁盛、果实累累,充满了蓬勃生命力,比喻新出嫁的女子,寄寓了作者对女子年轻生命的赞颂,而联系植物花、实、叶的功能,又能明了古时女子在家庭生活中孕育后代、延续血脉的责任,因而此处比兴也是作者对新组家庭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
又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叫声相互应和,在河中小洲相伴而栖,开篇即是水畔有鸣禽的清丽之景,而禽鸟和鸣之声更是勾起了作者对“窈窕淑女”的渴慕。
以上两篇情随景起,景衬情真,情景交融,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然景致浑然无界地融合在一起。
此外,《诗经》中也有直接赠物表情的方式,如《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赠果回玉的看似不对等的互赠却是指向“永以为好也”这一维系双方美好情谊的交往目的。
《静女》中姑娘赠送小伙“彤管”和“荑”的举动是用非言语的方式暗示对对方的好感与心意。
在《诗经》中,礼物多是草木瓜果等自然物产,在赠礼过程中,赠送人的感情蕴含在礼物中,受赠人则通过鉴赏礼品的自然属性解读与揣摩赠送人的心意。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
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
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
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篇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研究》影视作品生态文明论文篇二影视作品生态文明论文一、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生态民俗学
生态民俗学
生态民俗学是一门介于民族学与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各民族(包括汉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与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共存机制,侧重于生态环境对民族文化、生活、语言等等的影响。
生态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民俗生成的生态性本原、经济民俗的生态特征、饮食民俗的生态特征、交通民俗的生态特征、社会民俗的生态蕴涵、动植物信仰民俗的生态分布等。
生态民俗学的学者们通常从民族学、生态学的角度对各民族的传统习俗进行研究,探究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生态民俗学不仅采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还借鉴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测量。
同时,生态民俗学还强调对传统民俗的实地调查,通过收集和整理民俗资料,分析民俗事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
生态民俗学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弘扬传统生态智慧,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生态文明是一个新兴的理论概念,它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是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定义、特征以及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它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平衡和稳定。
生态文明的特征是注重自然价值观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倡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模式。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从而形成人们喜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同时,生态文明也需要在政策层面上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快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是目前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一个主要挑战。
传统的发展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因此,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需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其次,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需要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经济发展需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困难的平衡。
在实践中,需要寻找合适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结合,推动生态文明的实施。
最后,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需要加强环保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建设。
现阶段,许多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格等问题。
在实践中,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法制教育,推动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
综上所述,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是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生态文明,我们俗称之为环保。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经济的大力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和丰富。
不过却带来了一系类环境污染问题。
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性已使人们逐渐重视并开始解决它。
当然,作为我们高中生,也需为环保贡献一份力。
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少用一张纸、一个塑料袋,少砍一棵树等等,这些都是节约资源的行为。
人人低碳生活,不是返璞而旧,而是要人人返璞创新,也是尊重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
环保作文: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享受着新科带来的种种欢乐。
蓦然回首,身后已是无穷无尽的环境污染。
小河不再清澈,天空也不再蔚蓝。
环保,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爱护我们的家园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
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不能左右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也没能力去阻止那些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上路……但是同作为一个地球居民,我们有责任及义务去保护环境,也许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其作用必令人瞠目结舌。
下面是一个鱼和大海的的故事,有一天,大海退潮了,沙滩上躺满了“搁浅”的鱼,眼看就要干死了。
这时有一个小男孩在岸边,把鱼一条条捡起来,然后扔回大海。
一个成年人走过来,不屑的说:“沙滩上有这么多鱼,就凭你,能救几条,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捧着鱼,坚定地说:“这条在乎!”……环保,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个人的环保行动就似一盏灯,一盏灯亮了,给我们带来了些许光明,如果大家都点亮手中的那盏灯,世界将一片光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环保:听音乐把音响和电视声音开小一点,减少噪音;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污染。
交通出行方面少开私家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选择环保型的汽油和柴油;尽量购买本地产品,少用一次性制品;不随地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废纸,弯腰将其捡起;生活垃圾合理分类,集中废旧电池,送进废旧电池回收箱,不可回收的垃圾扔进垃圾箱。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某某(专业班级:学号:)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重建生态平衡, 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
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
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污染。
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
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
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
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
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
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传统生态研究论文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
即便是在今天,城乡边际虽已模糊,但13亿人口中,农民人数依然占了多数。
更为重要的是,广大的农村人口大多数生活于农耕文明传袭下来的传统中,即养儿防老,缺乏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
新农保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型养老观念,配置出一种新型的、普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种现代化的、普惠性的制度体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生态,是社会进步。
按照这一农保制度的要求,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一个都不能少,实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以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按照指导意见,新农保的试点将于今年启动,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至于养老金待遇,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这意味着,这一制度将使农村中的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有保障的制度性老有所养。
这一制度和先行一步的城市社保制度对接,将形成一个完美的社保覆盖网,惠及全体国民。
从文化传统而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传统养老观念的升华。
大同社会是中国儒家宣扬的最高理想社会,体现在社会保障上就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但是,这样的理想一直都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
因为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明清时代,统治者根本匮乏执政为民的思想,更没有公共财政的概念。
因此,对于小民,统治者只有“皇粮国税”的榨取,哪有国家财政去反哺民众?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背负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这是传统的消解;而新农保制度的筹划成行,则是农民权利的确认和解放,使中国社会从城乡二元结构的权利不对等蝶变为平权普惠的公民社会。
就现实意义而言,新农保不仅实现了社会公平,而且有助于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难题。
据统计,中国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人数早在2005年就达到1.44亿,
占全国人口的11%。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相比西方国家的“先富后老”,中国老年化社会是尴尬的“未富先老”。
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靠子女养老已经是不可能的社会现实。
在此情势下,必须有可靠的社保制度支撑,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相较于城市,农村养老的问题更为严峻。
新农保制度,为破解农村老龄社会的挑战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大力拓展农村市场,激活内需消费能力层面,农村市场是现在和未来的主战场。
按照经济学常识,只有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居民才敢于消费。
就此而言,新农保制度也是提振农村市场消费能力的催化剂。
当务之急,在于落实新农保试点。
而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责任中,公共财政的及时足额介入是确保新农保进行下去的关键。
否则,如果国家补贴跟不上,集体补助也就成了泡影,个人缴纳岂不成了商业保险?所以,新农保能否按照设定的路线图进行到底,公共权力的支持和公共财政的跟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