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及时的反馈,关注学生的成长。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Βιβλιοθήκη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5.知行合一,强调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本案例在教授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经验,联系现实问题。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4.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
(4)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方法方面:运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剖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3)比较法:将辛亥革命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其独特性。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探讨辛亥革命。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详细讲解了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突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研究辛亥革命的不同方面,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2.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4.能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联系现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资料。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4.结合时事,提出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第18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c.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何在?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d.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革命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及重要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辛亥革命历史剧、制作辛亥革命主题展板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音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
4.讲解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强调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重要因素?
b.辛亥革命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重大事件?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图片、视频展示的是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强调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疾苦、革命意识觉醒等关键点。
2.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重点讲述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成立等重大事件。
1.以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展示当时民众的生活困苦、民族危机加深等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必然性。

历史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3篇)

历史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新课标逐渐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本案例以《辛亥革命》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践新课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是什么?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新课讲授(1)背景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封建统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

(2)过程讲解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起义、光复、北伐等阶段,重点讲解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等关键事件。

(3)成果与意义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成果,如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提高了民族意识等。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辛亥革命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4.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等,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贯彻本案例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5.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
2.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等;
1.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3.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为讲授新知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
2.生动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进步。
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5.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且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教学内容,确保了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其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发生在百年前,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更能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包括革命党人的革命思想、组织力量、策略手段等方面。
2.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如政权转移、政治制度变革、社会风气转变等方面。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问题导向: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使学生明确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学习动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源,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景象,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模拟辛亥革命起义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邀请历史专家或亲历者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历史的真实。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设定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撰写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商技巧。
4.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2.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
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解答问题,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5.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3.邀请历史专家或亲历者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历史的真实。
4.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第18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史实分析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能够准确地叙述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
4.能够查阅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提高资料检索和阅读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此外,学生还需要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自我认知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严谨,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全面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我将在课堂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社会景象。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部分,我会布置一道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影响的论文,或者制作一份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图等。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本案例将学生带入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中,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资料检索和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鼓励学生开展辛亥革命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引入视频资料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众的生活状况等,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更直观的了解。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收集与所选事件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和相关教师进行点评,共同提高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6.19《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6.19《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以及它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3.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制作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展示等。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造性,如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感悟。
2.掌握辛亥革命中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如孙中山、武昌起义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深入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历史trivia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孙中山是如何成为一名革命家的?”
2.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或文物,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
4.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2.3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辛亥革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景仰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他被称为国父。

孙中山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师: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一、原因师: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生:失败师: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生: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师: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过。

既然改良道路行不通,那么只能用革命的手段。

什么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生:《辛丑条约》师: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由此爆发了辛亥革命。

二、经过师:我们先来介绍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后来人们都叫他孙中山。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命是洪秀全第二。

他先在家乡上学,后来在他的哥哥、华侨资本家孙眉的资助下,在美国檀香山读中学。

中学毕业后在香港西医书院学医。

他医术精湛,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定尋找救国的道路。

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28岁的孙中山向号称“识时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

李鸿章对他的上书没有理睬。

这使孙中山觉悟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于是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的第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创建革命党。

1、创建革命党──组织基础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兴中会 1894 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1905 东京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师:“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辛亥革命的历史情境,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历史图片、朗读历史文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同时,我还精心设计了多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多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既包括对辛亥革命基本知识的考察,如时间、地点、领导人等,也包括对辛亥革命背后深层次原因和意义的探讨。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3.学生能够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阐述其历史意义。
4.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史实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其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的历史学科知识水平,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提高其历史感知能力。
2.学生能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能够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4.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立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一次重大的革命吗?它叫做辛亥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主要过程,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深入讲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与学情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

(出示溥仪和载沣的图片)相隔仅一天,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

那么,清朝是怎样垮台的?它垮台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教学设计:大家在初中都接触过“辛亥革命”吗?好,那么,哪位同学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注意鼓励学生!)狭义:就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学生概念清楚后)[过渡]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追求共和反对满清的统治呢?当时的中国状况又如何呢?一、追求共和反大清相关的材料:1、图片:有关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2、背景材料:十九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和材料;3、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1、必要性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洋人的朝廷新政、预备立宪的破产——孤立的朝廷→民族、阶级矛盾趋于合流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财政收入的19倍。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竟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之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便推行“新政”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此时的清政府已如同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只靠一两支强心针已无法改变它的命运,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此时,要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就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已成为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然而当时资产阶级有能力担负这一历史使命吗?由此引导学生通过从资产阶级自身去寻找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将理性思考引向深入。

2、可能性(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补充清政府新政的有关措施,出示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数据,让学生分析史实材料,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补充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片和思想主张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理解他们的革命思想解决了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革命等问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引导学生分析同盟会与以往革命团体的不同之处,总结分析其成立的影响。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此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

(5)实践基础:黄花岗等武装起义结合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引导学生了解黄花岗起义的概况。

革命党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勇气,誓将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天下人谋幸福!虽然起义一次次失败了,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却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一般越来越明亮,创立共和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重温1911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吧!二、创立共和颁约法1、武昌起义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问题设计:前面我们提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为何武昌起义却能成功?这儿可略讲(一是革命新军的主动精神;二是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时机)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过渡]革命形势的发展表明,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时机成熟了。

2、中华民国的成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简要了解其概况。

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由此,过渡到下一目。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

此目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第一、二章中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主权在民、自由平等)(2)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教师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

请你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民主共和到底有什么魅力,值得这么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身,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引导学生分析约法的历史进步意义,并联系以前所学的雅典奴隶制民主、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作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人类政治创新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政治文明遗产。

教师总结:雅典的民主政治创造了奴隶制民主的颠峰,美国的民主政治成就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范,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三、为保共和求妥协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教师总结: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多方压力,革命派为保卫民主共和的胜利成果,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则可保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就在清帝退位后不到一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他真的能成为革命党人所期望的共和制度的守护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无论如何,辛亥革命作为满清王朝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者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实践者,最终将民主共和的理念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四、民主共和入人心设想找几段材料阐述功绩。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经济工业化)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整理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材料4:(出示民国初年剪发辫、易服饰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得出辛亥革命在社会习俗上的影响:革除陋习促进社会风俗的变化。

)综上所述,让学生分析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教师总结: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史学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的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的说辛亥革命有功有败……以上老师列举了辛亥革命成功说的关论据,如果你站在辛亥革命失败说的角度,你会寻找哪些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

思考:如何准确理解辛亥革命成败的本质含义?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

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