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及身体素质差别
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体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运动训练来改善个体的体能水平的过程。
体能是指一个人在不同运动强度下,身体机能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进行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下面将详细探讨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提高心肺功能体能训练中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功能,使心脏更加高效地泵血,肺部吸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效率也会提高。
通过长时间有氧运动的训练,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不仅可以提高体能水平,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增强肌肉力量在体能训练中,适当的负荷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肌肉力量。
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得到刺激,促使其增加肌肉纤维数量和增强肌肉纤维的直径,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良好的肌肉力量不仅可以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运动能力,还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
改善身体灵活性体能训练中常包括拉伸训练,通过拉伸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可以减少运动中受伤的几率,提高运动表现,也可以改善姿势和减少关节疼痛。
提升耐力水平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中能维持一定强度的运动的能力。
体能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力水平,使得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
提高耐力水平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减少疲劳的累积。
促进新陈代谢体能训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得人体的能量代谢更加高效。
长期坚持体能训练可以增加体内脂肪燃烧,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身体形态。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合理的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灵活性、提升耐力水平和促进新陈代谢。
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体能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
体力、体质与体适能辨析
体力、体质与体适能辨析作者:苏福艳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摘要人类体质健康呈现不同程度的持续下降趋势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的定义是:“身体有足够的活力和精力进行日常事务,不会感到过度疲劳,且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休闲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2010年国民健康计划》、日本《二十一世纪健康日本》等计划的实施,殊途同归地指向改善和提高国民体质状况,强调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力体质体适能一、日本惯用“体力”表述包括身体和精神要素的生命力日本学者以“体力”表述与体质或体适能相似的概念。
日本《学校体育用语辞典》体力是指人的正常心理承受能力、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和能保证积极工作的身体行动能力。
福田先生认为,体力是指包含精神能力在内的人类所固有的生命力。
体力包括身体要素和精神要素,二者又可分为行动能力和防御能力。
行动能力包括形形态中的体能和姿势,机能包括肌肉能力、敏捷力、耐久力、爆发力等素质;防御能力主要是身体温度调节、免疫力;精神要素的行动和防御能力表现为意志、判断、精神对应激反应的抵抗能力。
日本体育学会测定评价专科分会对体力所下的定义是:体力就是人们为了有充裕能力来应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须经常保持的工作能力和抵抗力。
二、国内“体质”概念的理论梳理国内体质研究主要涉及体质人类学、医学、体育学三个领域,各领域对体质的定义不同。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通过对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和结构的剖析,探讨人类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分类等,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材料。
体质人类学至今对体质尚无明确定义。
医学中,体质是中医的主要概念之一,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体能与身体素质
二者容易混淆。
体能: 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基础,通过骨骼肌的 活动表现为运动能力。
体能水平是各项身体素质综合表现的结果,表现出体 能水平的主导身体素质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体能的基本内容有:
身体形态 生理机能 身体素质
测试方法
仪器进入正常 工作状态后,受 试者穿短衣裤、 赤足,自然站立 在体重计量盘的 中央,保持身体 平稳。
等显示屏上显示的 数值稳定后,记录 显示的数值。记录 以千克为单位,精 确到小数点后1位。 测量误差不得超过 0.1千克
注意事项:
(1) 测量时,体重计应放置在平坦地面上。 (2) 受试者应尽量减少着装,脱去鞋、袜,男生只 着短裤,女生着短裤和短袖衫。 (3) 上、下体重计时,动作要轻缓, 严禁蹦跳。避 免损坏体重传感器。受试者在量盘上要站稳、站直, 减少身体晃动。 (4) 测量体重前,应让受试者排空大小便、不要大 量喝水,也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脂肪含量 腰臀比
• 围度 • 胸围 • 腰围 • 臀围 • 上臂围 • 前臂围 • 大腿围 • 小腿围
•
测量仪器:测径规和尺 测量部位:
肩宽 胸廓横径 胸廓前后径 骨盆宽
臂展长(中指间距) 手足间距
上肢长 上臂长 前臂长 手长
下肢长 大腿长 小腿长 足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身高
使用器材
身高测量尺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血脂 心脏病 中风 代谢性疾病 ……
体脂率:可反映个体肢体、躯干、腰腹等部分的皮下 脂肪堆积情况,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 的指标。
男 10%----20% 女 17%----30%
军训中的体能训练与身体素质提升
军训中的体能训练与身体素质提升军训是大多数大学生入学的必经之路,参与军训既是对身体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锤炼。
在这个过程中,体能训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日常训练项目以及训练后对身体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军训中,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首先,通过体能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基础体力。
大学生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的,长时间的静坐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也会减弱。
而体能训练则可以通过跑步、跳绳、健美操等有氧运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增强学生的体力水平。
其次,体能训练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形象。
军训期间,学生必须穿着军装进行训练,正直挺拔的站姿和舒展的肢体动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态。
在军训中,通过各种力量训练项目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以增强学生的各个肌肉群的力量和线条感,使得学生的身体线条更加匀称,焕发出健康而自信的活力。
最后,体能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军训中的体能训练是集体进行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教官的要求进行训练,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纪律性,能够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同时,训练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互相配合、协调动作,才能够完成训练项目。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纪律性、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
二、日常训练项目军训期间,日常的体能训练项目多种多样。
首先是晨跑,每天清晨学生们集体进行跑步训练,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其次是自由活动时间内的健身训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方式,如跳绳、打篮球等,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
另外,在军训期间还会进行军事拳术、格斗术等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的提升通过参与军训中的体能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对体能和体能训练概念的认识
对体能和体能训练概念的认识:(1)事物的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对某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水平。
由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步变化的,因此,事物的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人们对体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能的概念也必将不断的得到拓展和赋予新的内涵。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地球漫长的地质运动和气候条件变化中,生命从原始的有机分子演化成各具形态、功能的无数物种,却只有人类成为主宰万物的生灵,按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是因为人类适应了环境的结果,这种适应使人类为自己积聚了巨大的体能并利用环境在地球上生息、繁衍,人们把这种“身体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简称为体能。
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解释:“从生活方面而言,体能是积极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工作能力、或抵抗疾病的能力;以结构而言,体能包括形态、机能、运动等适应能力”。
对此,拉森提出了体能的十大因素:(1)防卫能力;(2)肌力能力;(3)肌瞬发力;(4)柔软性;(5)速度;(6)敏捷性;(7)协同性;(8)平衡性;(9)技巧性;(10)心肺耐力。
其次,从微观上看: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体育运动是由动作组成的,动作是运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所有的动作必须由一定的肌肉活动参与才能完成。
生理学揭示,肌肉收缩与舒张的本质在于“极为复杂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滑行”,肌肉的收缩和放松都需要消耗能量,于是人们就把这种“伴随着积极的能量消耗的一种完成身体活动的肌肉运动”称为体能,其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第三,从体育活动本身来看:体育活动是“人的各个方面参与并完成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人的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参与了作为体育现象的人的活动,其中人的身体方面的能力”就称体能。
第四,从运动训练角度上看: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竞技能力,它是运动员能否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是由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和运动智力所决定。
体能的概念
概 述一、体能的概念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
身体素质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体质的强弱和运动的机能能力。
1984年中文版《体育词典》中指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
指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这条定义指出身体素质不仅仅是人体运动的机能能力,而且也是人体劳动和生活机能能力。
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把身体素质概括为两个意思,即与健康相关的身体素质(亦称健康素质)和完成运动动作相关的身体素质(亦称运动素质)。
健康素质是指与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有关的因素,如心血管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爆发力、平衡性、柔韧性等,这是一般人都需要的,为衡量健康水平和体质好坏的标准之一。
运动素质是指正确完成运动技术的能力,如速度、反应、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是衡量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标准之一。
尽管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一样,都要求发展其体能力,但其要求是不同的。
运动训练常常要求“极限的运动负荷”,发展“极限的体能,这是由于竞技运动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
而体育锻炼则要求“适量的运动负荷”,发展“基本和良好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这就决定它们之间运用的手段和方法的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许多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也可作为人们日常锻炼之用,然而在量度和要求上,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今社会身体素质已成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专门名词术语被广泛使用。
身体素质在体育运动中,可以看成是人体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这些机能能力在人体运动时主要表现为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完成单个动作频率的快慢、体位移动一定距离用时的多少、保持肌肉持续工作时间的长短、肌肉群之间活动的协调配合和各个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等方面。
体能的概念与本质特征
老力量训练动作的创新理念
他的观点是,深蹲是多关节参与活动幅度大,多肌群参 并且牵拉幅度大,能平衡臀大肌和股四头肌的用力,减 少膝关节过大压力以免造成损伤; 深蹲就越深越好,有时要求最低位置停留3秒钟后在起 ,但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基本姿势正确的基础上 深蹲逐渐降低,同时增加练习的重量。他很明确的指出 ,负重深蹲仍然是下肢力量练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他 的训练课程中,宁可做20公斤的深蹲,不做200公斤的 半蹲 • 因为他认为,半蹲全部力量都在膝盖上,容易使膝关节 因为他认为,半蹲全部力量都在膝盖上, 受伤。 受伤。这也使我们回忆起我们在以往的训练中半蹲和深 蹲的训练体会完全不同,受刺激的肌肉也不同,刺激的 强度也不同
体能的概念与本质特征
王炳权
体能的概念
• 从广义上来说体能是指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 相应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 • 从狭义上来说体能是指是人们进行各项体育运动而相应具 有的走、跑、攀、爬、蹬等活动的能力。 • 而通常人们又把体力和体能理解为同一概念,其实这两者 是完全不同的。 主要区别的身体能力的来源上。体力大多数是指人们从事 日常生产或生活的身体能力。体能则多指人们经过体能训 练之后所获得的完成某项运动的身体能力,体能是必须经 过反复的体育训练才得以提高;体力广泛用于生活,体能 则是专业性、专门性较强,与体育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体能和身体素质区别
• 从形式上跳跃了【运动训练学】将运动训练划分为五大要 素(肌肉力量、柔韧性、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协调性) 带来的限制性思维和诸多问题。更直观的表述了体能的实 质特征,客观的直接反映了运动中体能的表现形式。 • 由此看来体能是身体素质的升级版,身体素质是体力的升 级版,体能是对传统身体素质和体力的补充与发展,体能 的训练也是身体能力训练的高端产物,也是取得运动成绩 及能力的关键要素。 • ——在体能得分类上,国内学者将体能分为,基础体能和 在体能得分类上, 在体能得分类上 国内学者将体能分为, 专项体能两类; 专项体能两类;国外先进的体育学者则把体能分为基础体 专项体能、康复体能三类。 能、专项体能、康复体能三类。而国际体能训练的发展趋 势也正是后者。 势也正是后者。
体能与体质的区别
体能与体质的区别邓海波200811315008中药学一体能1体能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界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运动训练过程就应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
“准备期”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比赛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产生了“二元训练理论”,被国际体坛理论界所广泛接受,成为主流训练理论。
其要义如下: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由“体能”和“专项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
80年代中后期,“体能”这一词汇在我国各类体育报刊和文献上开始出现了,也是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
近年来,我国各类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中都陆续开始强调“体能”的训练。
但是,人们对于体能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且分歧较大。
2.“体能”的不完全概念集2.1体育词典中的体能概念关于“体能”,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解释为:“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两部分构成。
2.2运动生理学书中的体能认识。
《运动生理学》认为:“通常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其实,国内外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身体素质就是体能。
2.3运动训练学书中的体能概念。
《运动训练学》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指出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练习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学》还认为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
(完整版)体能与身体素质
体脂率:可反映个体肢体、躯干、腰腹等部分的皮下 脂肪堆积情况,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 的指标。
男 10%----20% 女 17%----30%
体脂测量法:
1.皮脂厚度测量方法 2.生物电阻抗法 3.水下称重法 4.超声波诊断法 5.CT扫描法 6.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法 7.磁共振成像扫描法 等
测量仪器:测径规 测量方法:除肩宽测量位于后侧外,其他均位于受试
者前方
27
表示肩的长径。与体重、胸围等指标有关,是反映体 型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立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 肩放松。受试者在背面,用两手拇指沿肩胛骨的肩胛 冈自内向外摸到肩峰外侧缘中点,用测径规测量
BMI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 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 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 标准。
轻体重 BMI<18.5
健康体重
超重
肥胖
18.5<=BMI<24 24<=BMI<28 28<=BMI
1、 皮脂厚度测量方法
测试仪器:皮褶厚度计 测试部位:上臂部、肩胛部和腹部等。 测试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充分裸露被测部位。测试人
员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捏 提起来,测量时手指捏起部位不要用力。 注意:厚度计压力均匀且固定。
测量仪器:皮褶计
皮褶厚度计
卡钳接口 卡钳
刻度盘
校验砝码200克
握柄
仪器校验
浅析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及基本原则
浅析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及基本原则【摘要】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展受训者的体能潜能,并使受训者获得良好的体能状态,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实时适用运动训练的需求。
而体能训练原则,是体能训练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体能训练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成果的高度概括,是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体能训练;身体训练;训练原则运动素质是机能能力在基本运动能力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例如力量、速度能力等,既是体能的构成因素,也是运动实践中评价和检查体能水平的常用指标。
换句话说,运动素质是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能是运动素质的内在决定因素。
运动素质水平取决于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水平。
因此,体能与运动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传统的身体训练主要偏重于对某一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的追求,忽略整体机能潜力和机能能力的提高以及拼搏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身体训练以往注重某项运动素质的提高,对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对抗能力、适应大负荷与高强度的抗疲劳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心理品质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这导致我国球类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体能训练要求把运动素质训练纳入运动员整体运动能力提高的高度去综合考虑和认识。
它把运动素质训练作为人体生物学机能适应训练和机能发展的一部分。
通常,身体训练是以单一的运动素质提高为目标任务,而体能训练则从人体整体工作能力、人体机能潜力提升的角度研究和提高运动能力。
因此,体能训练是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是运动员心理意志品质的再塑造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对身体素质有要求院校中,体能训练尤为重要。
作为组训者在组织体能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从实际出发原则体能训练的任务、内容、运动负荷和组织形式,要符合受训者的年龄、性别、体能基础和身体发展水平的要求。
组织实施时也应充分考虑训练环境、场地器材和地区季节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从健康与身体素质的概念来论述发展身体素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课题的提出背景:一、当人们看到《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所显示的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时,很多人便认为学生的体质在逐年下降,学生的健康也在每况愈下。
二、有人说学生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与健康没有什么关系;而有人说关系很大,体育教学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主要就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实现的。
上述问题的出现,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健康、体质、体能、身体素质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一个科学而全面的认识。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对四者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希望能够给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
一、健康与体质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过程,传统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往往就是身体上健壮无病,三维健康观的提出要追溯到1948年,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
而后,也就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重新定义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体质是什么?国内外有不同见解,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
从国际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来看,各个从事体质测试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解释体质的概念和选择测试指标方面都想尽力取得一致。
当前我国对体质的定义在体育、教育和卫生系统,已基本形成共识。
1982年中国体育学会体质研究会组织、邀请我国80多位教育、医学与体育的专家学者,对体质的概念与范畴进行了深入、认真的研讨,最后达成共识;“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其范畴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素质与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力、应激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之综合的发育或发展水平。
中学生身体素质特征与体能训练理论研究
21年4 8 00 月2 日
中 学 生 身 体 素 质 特 征 与 体 能 训 练 理 论 研 究
⑩广东工业大学华立 学院 陈崇高
摘 要: 本文运用 文献资料 法、 专家 访谈 低谷, 稳定在 10 10 08 m l 范围内。 -2 /  ̄ 0 mt 1- 7 g 3 . 性发育成熟
需要并通过 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 能 的活动
法、 逻辑分析法 , 结合 中学生 生理机能特点 , 探 讨体能训练对 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提高学
性发育是一个起始 于胎儿j 的缓慢过程 。 能力 , } ! j 充分发展 运动素质 , 促进运 动成绩提高 性 校体 育教 学效果和提 高 中学 生的身体素质水 初生婴儿形成 的足第一性征 。青春期后 , 器 的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 , 与技术 官迅速发育成熟 , 功能完善 , 形成第二性征。 男 训 练 、 平, 培养 中学生 的终身体 育意识 , 并为 中学生 战术训练 、 心理训 练和智能训 练一起构 生的性变化首先反映在性器官的发展上 ,0 l 岁 成整个训练体系 , 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 1~ 6岁 其 关键词: 中学生 身体特征 体能训练理论 以后 睾丸发育加快 ,5 1 出现遗精现象 ; 要途径 , 也是提高体能类运动项 目的运动成绩 次是阴毛、 腋毛 、 胡须 、 胸毛 的生 长及喉结 的膨 前言 的根本保证 。 ~ 一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 显示 , 中学生 大。女生 的性发育总体上比男生 早 1 2年 , () 2中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与任务 O 1 岁时变化更为显著 。 体能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近些年 , 般从 1 岁开始发育,2 我国 中学生体 能训练 的根 本任务 就是要在运 4身体 素质提高 . 中学生的速度素质 、 耐力素质 、 柔韧性素质 、 爆 动训练中运 用各种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 , 中学 使 身 体素质是在 神经系统控 制下人体 活动 发力素质 、 力量素质等均 出现下降。然而, 与此 生 各器 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身体形态得到锻炼 , 耐 相反 ,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社会生 活竞 争性 的加 时肌 肉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力量 、速度 、 中学生体能训 灵活性等。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 、 肉的增 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其实 , 肌 强, 增强体质 , 增进健康 已成为 世界各 国体育 力 、 练是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提高的基 础 , 促进学 使 与健康教育的重要 目标。 这就要求体育与健康 长 , 中学生 的身体素质快 速提高。首先 表现 都 在力量 的提高 ; 其次是速度 , 速度 的生理基础 生 身体健康 ,防止伤病以及延 长运 动寿命 , 培养学生具有 较高 的体 能素质和技 能水平 以 具 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 。 良好 的体能训 练是 技 是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程度 ;最后 及要 养成终身锻炼 的习惯 , 因此 , 体育教学 在 是耐力 ,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体力活动的能 术 、 战术 训练和提 高运 动成绩 的基础 , 是学 生 与健 康教学 中加 强学生 的体 能训练是一 个极 力, 即对抗疲劳的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 , 各项 在考试 和 比赛 中保 持稳定和 良好 心理状态 的 为迫切和极有意义的课题 。 身体素质的增长速度不同。通常我们把中学生 基础 ,而且有助于预 防伤病和延长运动寿命 。 二 、 究 内 容 研 身体素质随年龄而增长的现象称为身体素质的 中学生必须在运动{i J l 练和考试 的特定环境里 , 本文根据 运动训练学 和体能 训练学 等原 自然增长, 包括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 增长阶段 要在 承担超常 的负荷 和极度 紧张 的心理状态 理, 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 教学时数和中学生身 是身体素质随年龄增 长而递增 的年 龄阶段 , 包 下进行 活动 , 因此 , 在体能训练 中必须挖掘其 体特征 , 在前人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基 括快速增长阶段 和缓慢增长阶段 。稳定阶段是 有 机体最大潜力 , 甚至达到生理“ 极限” 水平。 础上 , 分析总结体 能训练 的组 成 , 探讨选择合 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滞 、甚至有 3中学生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 适的体能训练 的内容 、 方法 、 手段 对学生身体 所下降的年龄阶段。在青春发育期身体素质 自 ( ) 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 1合 素质的影响 , 以增 强学 生的体 能水 平 、 提高运 然增 长的速度快且幅度大。身体素质增长速度 动成绩 、 身体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 增强 练 。一般体 能训 练可全面地 发展 中学 生的力 快的年龄阶段就称为增长敏感期 。在中学体育 育意识 。并 以此推进体育教学 改革 , 中学生 为 量、 、 耐力 速度 、 敏和柔韧 等运 动素质 , 灵 提高 与健康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各项身体素质的敏 体能训练研究提供有 益的参考。 中学生各个器官系统 的机能 , 并使 中学生身体 感期进行训练 , 使身体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研究方法 各个部位得到均衡发展 。 五、 中学生体能训练 本文采 取文献资料 法 、 专家访谈法 、 实验 ( ) 能训练在整 个训练 中所 占的比重 , 2体 中学生 的年 龄约 1~ 6岁 ,生活 相对稳 2l 法、 数理统计 法为研究方法 , 结合学校体 育教 定, 身体在生长发育 , 身体 索质应该 不断提高。 以及一 般体能训 练和专项体能训 练的 比例 的 学时数和中学生 身体素质 的实际 , 分析总结学 要因时、 因项 、 因人而异 。 但 实际上我 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呈 下降状态 。 确定 , 生体能训练 的构成要素 , 探讨在教学 中对学 生 () 3体能训练的主要 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 体能训练研究提供参考。
体能与体质的区别
体能与体质的区别邓海波200811315008中药学一体能1体能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界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运动训练过程就应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
“准备期”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比赛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产生了“二元训练理论”,被国际体坛理论界所广泛接受,成为主流训练理论。
其要义如下: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由“体能”和“专项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
80年代中后期,“体能”这一词汇在我国各类体育报刊和文献上开始出现了,也是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
近年来,我国各类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中都陆续开始强调“体能”的训练。
但是,人们对于体能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且分歧较大。
2.“体能”的不完全概念集2.1体育词典中的体能概念关于“体能”,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解释为:“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两部分构成。
2.2运动生理学书中的体能认识。
《运动生理学》认为:“通常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其实,国内外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身体素质就是体能。
2.3运动训练学书中的体能概念。
《运动训练学》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指出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练习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学》还认为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
幼儿园早操养成:体能锻炼与身体素质方案
幼儿园早操养成:体能锻炼与身体素质方案一、幼儿园早操的意义幼儿园早操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早操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肌肉协调能力,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利于预防儿童肥胖症和发育迟缓,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纪律意识。
二、幼儿园早操的内容1.热身运动:幼儿园早操应该以热身运动开始,通过简单的活动如拉伸、踢腿、摇头晃脑等,让幼儿们逐渐进入运动状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对身体的伤害。
2.有氧运动:包括慢跑、跳绳、游戏等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代谢率的有氧运动应该成为早操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力量训练: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增强幼儿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对骨骼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帮助。
4.柔韧性训练:借助拉伸操、瑜伽等柔韧性训练,增加幼儿的肌肉伸展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受伤。
三、幼儿园早操的实施1.安全第一:在进行任何运动之前,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保持课间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进行高难度的动作时,一定要有老师或成年人的指导和监督。
2.灵活多样:幼儿园早操的内容应该灵活多样,不要让幼儿觉得枯燥乏味。
可以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调整早操内容,增加互动性。
3.培养兴趣: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游戏形式、音乐节奏加快等方式,增加运动的趣味性,让幼儿乐在其中,主动参与运动。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幼儿园早操对幼儿的身体素质发育至关重要,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不容忽视。
通过早操锻炼,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认为幼儿园早操的实施应当注重安全性、灵活多样,并且要注重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使早操成为幼儿园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使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以上就是我对幼儿园早操养成:体能锻炼与身体素质方案的一些看法和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早操的内容和实施方案既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介绍,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幼儿园早操,以及如何更科学地制定体能锻炼与身体素质方案。
身体素质与身体功能及体能的区别与联系分析
2017年(第7卷)第19期运动人体科学DOI:10.16655/ki.2095-2813.2017.19.015身体素质与身体功能及体能的区别与联系分析①杨骏(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身体素质训练、身体功能训练、体能训练这3个名词的定义在多数人的理解中是不准确的,是混淆不清的。
该文主要通过收集各方面的文献加以分析,试图理清身体素质、身体功能训练、体能训练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帮助更多人更准确地认识和利用它们来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活动。
关键词:身体素质 身体功能 体能 训练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7(a)-0015-02全民体育正在大范围开展,终身体育观念已深入人心,身体素质训练、身体功能训练、体能训练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不是管是专业的运动员,还是业余的体育爱好者都进行过各种各样、或多或少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身体素质、身体功能、体能这几个称呼显得混淆不清,叫法不同,没有准确表达训练的类型和目的。
身体素质、身体功能、体能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普遍的联系。
该文以收集查阅、对比分析的手段从三者的概念、训练内容以及方法和手段入手,对三者进行分析,试图理清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和联系,更好地让人们在之后的训练活动中准确地表达训练的目的以及采用科学有效地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该文以身体素质训练、身体功能训练和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并将它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该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身体素质训练、身体功能训练和体能训练这3个名词定义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对比分析。
2 分析与讨论2.1 概念分析身体素质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运动素质,为专项身体素质打下基础的训练模式;身体功能训练则是以身体的整体性为基础,强调多关节、多维度,通过全面的运动素质与本体感觉整地合练习,促进运动员肌肉平衡,发展神经肌肉协调配合的能力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从整体上提升身体运动系统工作机能的训练体系;体能训练是通过合理科学的动作练习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发展以及发展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的训练过程。
体能、体质、体格
体能、体质、体格•“体能”是⼤家经常听说,并⾃⼰也参与讨论的词语。
体能是什么意思,⼤家为什么关注它,体能与健康是什么关系呢?为了更好的让⼤家知道体能的重要,泰宝⼉会不断的介绍有关体能的知识。
体能的概念:我们给⼤家介绍的是⽬前⽐较经典的有关体能的理论,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体育科学越来越与⽣理学、⼼理学等等学科交叉,对于体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义的体能所涵盖的⾯越来越⼤,⽽狭义的体能指向也越来越明确,具体。
•对于运动员来说:体能就是⾝体竞技能⼒,指运动员为提⾼运动技战术⽔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必需的各种⾝体运动能⼒的综合。
•对于⼤众来说:体能是指⼈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
它包括⾝体素质(⼒量、速度、灵敏、柔韧、耐⼒等等)和⾝体基本活动能⼒(⾛、跑、跳、投、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能⼒)。
•我们还听说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民体质!这⾥的体质指的是⼈体的质量,它是⼈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体格是指⼈体的形态结构⽅⾯、包括了⼈体⽣长发育的⽔平、⾝体的整体指数与⽐例(体型)以及⾝体的姿态。
•适应能⼒:是指⼈体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的机能能⼒。
它包括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对疾病的抵抗⼒。
•体能训练能够影响体格,影响⼈体的适应能⼒……;我们可以看到,后天可改变的因素中,体能是⾮常重要的,也是唯⼀的⾃⾝掌握主动权的因素。
从婴⼉开始,⽗母遗传的体质和体格,只能通过体能训练来加以改善。
⽽体能训练对于少⼉,特别是⼉童早期,2-6岁,或3⾄8岁,有明显的“关键期”。
如果在“关键期”加以科学的训练,对少⼉⼀⽣的体质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影响。
⽽体能训练的整个过程,也是少⼉社会化,⼼理成熟的过程。
对此泰宝⼉提出“动作-智能”双因素体能训练理论。
我们欢迎家长来听有关⼉童体能的讲座。
时间会在⽹上公布。
看到这⾥⼤家应该知道体能的基本概念,以及体能、体质、体格之间的关系,也知道了适应能⼒与体能训练的关系。
体能的概念
概 述一、体能的概念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
身体素质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体质的强弱和运动的机能能力。
1984年中文版《体育词典》中指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
指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这条定义指出身体素质不仅仅是人体运动的机能能力,而且也是人体劳动和生活机能能力。
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把身体素质概括为两个意思,即与健康相关的身体素质(亦称健康素质)和完成运动动作相关的身体素质(亦称运动素质)。
健康素质是指与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有关的因素,如心血管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爆发力、平衡性、柔韧性等,这是一般人都需要的,为衡量健康水平和体质好坏的标准之一。
运动素质是指正确完成运动技术的能力,如速度、反应、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是衡量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标准之一。
尽管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一样,都要求发展其体能力,但其要求是不同的。
运动训练常常要求“极限的运动负荷”,发展“极限的体能,这是由于竞技运动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
而体育锻炼则要求“适量的运动负荷”,发展“基本和良好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这就决定它们之间运用的手段和方法的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许多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也可作为人们日常锻炼之用,然而在量度和要求上,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今社会身体素质已成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专门名词术语被广泛使用。
身体素质在体育运动中,可以看成是人体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这些机能能力在人体运动时主要表现为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完成单个动作频率的快慢、体位移动一定距离用时的多少、保持肌肉持续工作时间的长短、肌肉群之间活动的协调配合和各个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能与身体素质的区别
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
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
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于东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
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
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和神经调节与身体素质能力有关,主要包括力量能力、速度能力、耐力能力、灵敏和柔韧。
体能是以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运动员的体能水平由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决定,身体形态与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所综合表现的结果,运动员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出来体能水平的主导身体素质具有个体差异性。
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有身体形态训练、生理机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身体形态训练中体重和脂肪是两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训练以力量能力,速度能力,耐力能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训练为主。
多能力量训练应发展各种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有关的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与运动员体重有关的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以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要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身体素质驯良中的速度训练,应以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为训练重点。
耐力训练应认识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及之间的关系,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对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起着主导的作用。
影响灵敏的因素包括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运动技能、器官的机能状态和身体素质水平等。
柔韧素质受关节的结构、组织的伸展性和神经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等因素影响。
训练爆发力负荷——大负荷训练法
按照传统的力量训练理论,快速完成小负荷(最大负荷的75%以下)和中等负荷(最大负荷的75%-85%)的力量训练,是用于发展爆发力的常用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动作爆发力。
大负荷(85-95%以上)训练导致动作速度缓慢,被强化的时发展最大力量而不是爆发力。
由于很多教练都确信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因而误导一些教练在比赛前期和比赛期放弃了大负荷力量训练,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
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在发展爆发力方面,大负荷训练优于中/小负荷训练。
这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向运动单位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强度。
大负荷训练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放的冲动强度大/频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运动单位尽可能达到有目的的和同步的活动。
虽然大负荷训练使动作速度相应变慢,但能动员更多运动单位,使肌肉产生的力量更大,因而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中/小负荷。
赛前期和比赛期运动员爆发力的发展与保持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合理地安排大负荷阻力训练比只采用中/小负荷训练,爆发力会得到更有效的保持与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使某块肌肉的爆发力得到长期(如整个赛季)保持与发展,不仅不应只采用中/小负荷,而且还要求练习的动作尽可能与比赛动作的力量--时间结构接近,选择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情况/项目特点和各种练习的性质,在赛前期和比赛期的负重训练中,建立起大/中/小负荷训练之间的平衡关系,以防止极端化。
1 爆发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身体的某部位或运动器械之所以能获得一定的速度而运动,是肌肉收缩做功的结果。
而体育运动项目的绝大多数的动作,都是在快速节奏或爆发性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的。
基于爆发力的重要性,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爆发力训练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随之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爆发力训练方法。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训练实践中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发展爆发力。
1.1 负荷的要求
在爆发力的训练中,做一般和专门力量练习以发展局部肌群爆发力时,负重量可达到最大重量的70 %~90 %;在完成接近专项技术的练习时,负重量可达最大重量的30 %~50 %。
在专项比赛动作练习中,负重量应接近于比赛条件。
每种练习的重复次数的选择要能促进力量的增长,同时又不能多到使练习的动作结构发生变化,应以保证完成动作时不降低工作能力和频率为准。
一般重复次数在1~4 次到5~10 次之间重复3~6 组。
重复次数、合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负重的大小,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动作的结构特点。
在一次训练课中,安排的练习量不宜大,爆发力的练习通常在20 min 以内。
1.2 大负荷训练法按照传统的力量训练理论,快速完成小负荷(最大负荷的75 %以下) 和中等负荷(75 %~85 %) 的力量训练,是用于发展爆发力的常用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动作的爆发力。
大负荷(85 %~95 %以上) 训练导致动作速度缓慢,被强化的是发展最大力量而不是爆发力。
由于很多教练员都确信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因而误导一些教练员在比赛前期和比赛期放弃了大负荷力量训练。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
有关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发展爆发力方面,大负荷训练优于中、小负荷训练。
这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向运动单位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强度。
大负荷训练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放的冲动强度大、频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募集) 运动单位尽可能达到有目的的和同步的活动。
虽然大负荷训练使动作速度相应变慢,但能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使肌肉产生的力量更大,因而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中、小负荷。
美国的布里奇沃特大学的实验研究(1986) 进一步表明,大负荷慢速训练与快速训练对增长力量是一样有效。
实验中挑选了6 名受试者(平均年龄25 岁) ,使其一条腿作慢速移动(60 °/ s) ,而使另一条腿作快速移动(240 °/s) 。
每次训练课要每条腿以最大力量运动20 s ,共练习3 次。
其结果是,慢速训练的腿的力量,比快速训练的腿的力量提高快。
中、小负荷训练可以使肌肉产生快速收缩,能够发展爆发力。
然而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入的刺激强度,可能还不足以诱发足够高的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完成全部运动单位的激活。
这可能用中、小负荷训练是发展爆发力有限的原因之一。
前联邦德国学者施密特等人对大负荷和小负荷两种训练方法对肌肉收缩特征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A 组采用最大力量的80 %~90 % + 1 kg 的大负荷,每组完成1~4 次;B 组采用最大力量的30 %的小负荷,完成5组,每组重复7 次。
8 周训练后,两组运动员的力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显著增长,而动作速度却只有采用大负荷的A 组运动员获得了明显的增加。
这表明,为激活(募集) 更多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