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终审稿)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品生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品生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品生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随处可见,其中对人们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的习惯称为好习惯,反之则称为不良习惯。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

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

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

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品生教学与儿童好习惯养成的关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

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孩子小时候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青少年不光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

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品生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同时,评价也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这门学科关注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小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当然,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是真真切切的,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在生活中进行,脱离了生活就谈不上好习惯。

因此,品生教学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品生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习惯养成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低年级品生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1)

《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1)

《浅谈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方案加丰小学张云霞赵凯妮刘红星张海利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阶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因此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浅谈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研究课题。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原则,探讨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又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但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为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2024年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3篇)

2024年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3篇)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3篇)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精选3篇)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1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理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与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一、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现状分析: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老师呼应。

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点,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

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学困生,他们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感受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距离。

教师将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帮助他们,使他们与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三、内容重点1、健康、安全地生活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2、愉快、积极地生活水平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受到自豪,对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爱护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旧材料来丰富自已的生活和活动。

四、具体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

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其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有序、安静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区域应清洁整齐,书桌上应摆放必要的学习用品,如文具、书籍等。

同时,要保持学习区域的整洁,避免杂物过多造成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计划良好的学习计划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至关重要。

学生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时,可以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逐步完成,以避免学习压力过大。

同时,学生还应学会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学习造成疲劳和效果不佳。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石。

学生应培养定时复习的习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避免遗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保持专注,避免分心和被外界干扰。

同时,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问题,不害怕提问和求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及时完成作业,不拖延和懒散。

四、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此外,老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力。

五、教育家长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家长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

同时,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学习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还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1. 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2. 首先,为孩子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安排和任务规划,让他们知道应该在何时完成何项任务。

这样的计划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有序的学习方式,减少拖延和浪费时间的现象。

3. 其次,教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但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分配好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让他们明白在适当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以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

4. 第三,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小学生的身体和学习都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每天固定的起床、就寝时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睡眠,以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效果。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和精神状态。

5. 第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并愿意投入精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和课外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此外,适时给予奖励和表扬,也能增加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6. 第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具。

孩子在学习时需要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能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专注。

同时,为孩子准备好适合的学习工具,如书籍、文具等,以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7. 最后,家长要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

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8.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而且需要耐心的过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计划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计划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计划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

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会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地固定下来。

因此,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分析,以我所担任的一至四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情况,为研究提供依据。

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

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其实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对他们的学习要求。

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从而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一种能力,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另一部分学生的习惯较差,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不能从始至终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不能主动地进行预习、复习、课外阅读等工作;家庭环境差,父母忙于工作,不太督促、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家庭作业拖拉,质量差。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

在教学中采用设疑和指点方法,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引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步伐。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法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法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法学习是每个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有效的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法。

第一,定期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孩子有条理、有目标地安排学习时间。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每日、每周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预估的时间。

孩子根据学习计划,可以自觉地制定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

第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安静、整洁、明亮的学习空间。

在学习空间内,摆放一些有益的学习工具,例如字典、计算器等,以方便孩子的学习。

此外,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线也很重要。

第三,制定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设立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并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

同时,为了避免孩子对学习目标的压力过大,目标的设定应该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挑战性。

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提高。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制定记忆口诀、制作概念图、应用归纳总结法等。

同时,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辅导材料,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学习。

第五,鼓励孩子多阅读。

阅读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并鼓励孩子多读、广泛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与孩子进行阅读分享和交流,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第六,合理安排课外活动。

孩子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也需要进行其他丰富多样的活动。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合理规划课外活动,包括运动、音乐、绘画等领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全面发展。

适当的休息和娱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上是一些建议的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法。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小学第一学期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第一学期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第一学期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亲其师,信其道。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的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

所以学生要学习好,除了我们老师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外,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

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

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2、自学预习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

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的习惯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

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4、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

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我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的培养作者:马忠锐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50期摘要: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且其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

因此,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实践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得越早越有益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

同时,品德与社会这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将培养小学生平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当成主要的教学目标。

基于此,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浅析,以期为广大的小学德育教师提供可靠的教学借鉴。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引言我国著名的学者叶圣陶曾经提及:“一切好的态度与好的方法都应该将之变成习惯,只有熟练得变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可以随时随地地体现出来,好的方法才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使用,它们均好象来自于本能,一生都受用不尽。

”使小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因此,德育教师只有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小学社会与生活课程的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树立小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小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种,结合该学科的具体特征,笔者就以下几个重点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探讨。

一、培养小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的习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學活动主要是围绕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的,因此,教学活动的进行与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有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对于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能够使小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课程学习,这有利于小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生活事件的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其逻辑思维并增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古语讲:留心处处皆学问。

然而小学生受其认知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忽视对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进行主动地思考。

重视品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品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品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过去,去了解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

请大家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准备好,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十分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这是我精心设计的开场白,简单明了。

孩子们听清要求,马上行动起来了。

四(4)班60名学生只有寥寥几人手拿资料在认真交流,其他学生像没事人一样,或互相嘀咕,或东扭西转,或目光呆滞地在座位上发着愣,更有调皮者居然连书本都懒得拿出来。

一向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我,看到此种场景,无名之火油然而生。

这叫什么课堂?简直是自由市场。

放在以前,我一定会对学生大发雷霆。

但今天的我认识到那样做只是徒劳。

于是,我临时改变主意,丢开课本,为学生上一节纯粹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发现他们一直在认真地听,那些一开始漫不经心的学生也开始收敛了许多,有的还低下了头,想必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从这节课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什么学科,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更何况我所教的这门品社课,因为在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阵地。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孩子的个性品质在小学阶段得到良好的培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源于他们对兴趣、生活、搜集资料的体验。

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以及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地生活,易于学生接受,充分利用我们的品社课堂,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材料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材料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材料
作为小学生,学习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因此,养成好
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那么,有哪些好的学习习
惯可以让小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业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要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小学生需要合理利用时间来
完成学习任务。

首要的是,他们应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安排好
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

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
多的作业,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活动时间。

其次,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如果小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兴趣或是对学习存在消极态度会给他们
的学习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多鼓励小学生,帮
助他们建立正面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学习
工具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愉快的学习。

另外,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这时候需要鼓励他们不要轻易放弃,持续努力,直到成功。

这有
助于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

最后,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好学习内容,还应该注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深度思
考等。

通过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和
成长。

总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学习至关重要。

坚持时间管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会为小学生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各年段学习习惯培养(精要)

各年段学习习惯培养(精要)

各年级小学生要培养的学习习惯【一年级】一、爱惜书本和学习用品1、从桌斗或书包里拿书本时不硬拽(zhuài),放书本时不硬塞。

2、书本、文具摆放有序。

3、看书或写字时手要干净。

4、不折书角,不折断笔、尺和橡皮,不咬笔头,不敲打文具盒。

5、不在书本和桌凳上乱涂乱画。

6、不边吃东西边看书写字,不边喝水(奶、饮料)边看书写字。

7、发现书本破损及时修补。

8、书本、文具使用后要放回原处。

9、书本、文具仍然好用时要继续使用。

二、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10、读书写字时不歪头,肩要平,身体正,脚放稳,心要静。

11、眼睛离书本约一尺,手指离笔尖约一寸,胸口离桌沿约一拳。

12、不在光线过强或较暗的环境下看书写字。

13、不在走路时或车上看书写字。

【二年级】一、专心听讲1、注意力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手里不玩东西。

2、读书或看书时,双手拿住课本,坐姿端正,眼睛看着书本。

3、老师讲课时,眼睛看着老师或黑板。

4、在不需要讨论时,不与周围同学讲话。

5、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认真听,不插话。

6、要发言,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起立发言。

二、做好课前准备7、提前进入教室,桌凳摆放整齐。

8、检查书本及文具是否齐备,削好铅笔;本课要用的书和本子摆放在书桌的左上角。

9、文具盒和上课要使用的文具有序、整齐地摆放在桌子的前沿。

10、桌上不放任何与上课无关的其它东西。

【三年级】一、按时完成作业,认真书写,细心检查。

1、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2、假日作业做好再去玩。

3、独立完成,不抄袭。

4、认真读题,遇到难题先思考,再请教。

5、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6、做作业时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看电视,不做其它事情。

7、做好后仔细检查一两遍。

8、发现错误立即修改、订正。

9、因缺课未完成的,回校后要找老师帮助补上课业。

二、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勇于发言,大胆质疑10、读书或听别人发言时,展开想象,用心体味,作出判断。

1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回答。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学习习惯培养平阴县孝直小学孙梅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要逐步适应课堂教学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并且致力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

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一下几点习惯要求:一、培养学生对品生品社学科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

小学品社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小学品社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小学品社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

威廉•詹姆士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终生发展负责,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广泛学习,加大舆论宣传,制造浓厚的氛围,让师生及家长、社会充分认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教育要作到“教”与“导”相结合,全面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充分发挥品社(生)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上的重要作用,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制定本学科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案如下:一、培养原则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落到细节,贵在坚持,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

学习习惯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落实在教育环境上、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上。

2、主体性原则。

学习习惯培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调节作用,主体的践行,完成主体的内化。

3、层次性原则。

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时,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习惯培养活动,循序渐进地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品社学习惯养成规范

品社学习惯养成规范

三年级品社习惯养成规范胡长勇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追求知识的资本,孩子通过每天不断的积累和巩固,使得这个资本不断增值。

根据赵局长提出的72字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在三年级品社学习中几点规范: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课程,每天在上课前,都要自己先认真看看今天品社课要学习的课程,了解这节课的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这节课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每天的预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采用查资料寻找答案或者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如果问题还是没弄清楚要把它用记号标识出来,这样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3、要培养学生预习时集中精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培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专心上课的习惯,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培养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踊跃发言的习惯,在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在学习中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1、每一节课前做好准备,学生按要求统一摆放课本及文具。

2、在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小组探索和学习,耐心的进行练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在课堂学习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和小组探究解决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应该及时举手和老师交流尽快解决问题,不把这一节课的问题留到下一节课。

4、在课的教与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是大家共同提高。

三、积极思考,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著名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对于不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要安排难度低的习题让他们做,从而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帮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养成爱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的训练目标及建议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的训练目标及建议
要在课内外教育活动中,在“三维目标”实施中,培养小时该行为习惯。
善于思考探究的习惯
切实按照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两个“尝试”习惯,即尝试运用探究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尝试(以积极的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与低年级“思考”训练有层次区别,要在“质疑”的基点上上升到“探究”的层面上。可用比较实验的方法,用整理应用的方法和合作讨论的方法,开展训练。
初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善于判断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正向的情感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与学生的思考、判断相联。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认知学习中,在“五爱”的情感体验中,在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师鼓励下,培养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初步质疑与想象能力。
中高年级(三、四、五年级)
“学”的习惯
养成认真仔细倾听的习惯
在原有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倾听的习惯,即带有积极思考、深度体验的倾听习惯。本学科中许多道德认知和思维意识,需要认真仔细的倾听作为基础,因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这方面习惯。要结合进度,反复训练。要借鉴其他学科的培养方法,能触类旁通。
养成完整叙述的习惯
教师在训练学生这一习惯时,要有针对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思”的习惯
养成细微观察的习惯
要在一、二、年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习惯的基础上,更好地训练学生初步具有观察分析能力,学会观察并记录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特征。
训练学生观察更细微、更理性、更广泛,逐渐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中高年级该习惯培养的目标,是培育学生整理信息、辨别真伪、判断是非、提高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不仅敢于提出问题、而且能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本学科培养小时创新精神的必要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学习习惯培养平阴县孝直小学孙梅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要逐步适应课堂教学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并且致力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

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一下几点习惯要求:一、培养学生对品生品社学科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还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2、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

”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3、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

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着特点之一。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学会对生活观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般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

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

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

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

如教学《火热的季节》,教师从教室里的电扇开始转了为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夏天,学生从空洞的荷花开了、天气热了露水了;小狗吐舌头了;停电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养成。

三、学会与他人合作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就如在岸上是教不会游泳一样。

交往离不开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的活动型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主体,否则学生个体是无法逐一落实的,只有实现合作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课堂形态的转变。

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

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交往能力的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建立“有困难,找人帮”的群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价值。

引导学生乐于交往,进而善于交往。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还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方法。

比如学习小组的合理建构;合作学习小组长的产生通过竞选、轮值、奖励、分专题等形式产生,让人人都有机会;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逐个操练、争相发言、共同讨论、互帮互学、小组竞赛……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后,他们的合作学习就能有效地展开,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技能,有助于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学会积极参与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课堂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多的需要学生参与,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进行得是否圆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曾经说过,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的和这一过程合作。

她认为“卷入”是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参与不仅是活动形式上的参与,更多的要体现在思维的参与上,那样才是较为深刻的“卷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

这里的对话不是教师替代学生思考,更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是交流,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体验与感悟,进而获得真实的感受。

这样学生参与的习惯将会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完成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同时,我们也要理解被评价者,使之在充满人性关怀、同情与理解的氛围中享受到参与的乐趣。

如教学《找长处》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站在高台上大声发言的活动,老师注意到有的学生想试一试,又有些胆怯。

这时候,老师走上前去,蹲在那位同学旁边进行对话,激发学生战胜挑战的愿望,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终于站了上去。

老师适时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对这位战胜害怕的同学给予了更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巧妙地将对话引向深入,让这位同学体验战胜挑战以后的感受,以及将上来前的心情与完成任务以后的心情进行比照,那位同学发自内心的说:“我能行!”。

这样的参与是有深度的,而不仅仅是走走过场。

在这样的活动进程中也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五、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

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教会学生倾听,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理解上的辩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活动和训练活动,求得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1、“辩论式”活动,学会听中思考,学会完善自己的表达。

真知在辩论中越辩越明。

学生的思维也在互相争辩中获得发展进步。

争辩的基础是认真地倾听学会在听中思考,只有认真地听清别人的观点,吸收了别人的优点,明确了别人的不足,才能很好地进行反驳。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供争辩的内容,巧妙设计,还要牢牢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争辩的苗头,组织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和发展倾听能力。

例如在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网络的利与弊”这一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评价,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2、“交易式”活动,让学生在表达中倾听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高。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不解、困惑去倾听小组内其他同学,从他人的感悟中得到启发,汲取精华,又把自己预习、收集到的信息材料,同伴共享。

学生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的提高发展自己的倾听能力。

3、“评述式”活动,学会在听后复述、评析,提高倾听能力。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喜闻乐见的,而思想品德课中的故事颇多,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家庭生活片段的习惯。

要在了解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在道德、品质、情操培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表达、完整叙述的习惯。

4、“听写式”活动,学会边听边写,提高听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听写不是语文中简单地听写词语,而是听写诗歌、童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