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复习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气为阳,主升,当升不升,反而下陷,阳陷于下,不能上升,故飧泄,完谷不化,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湿而成。
关于月真胀,包括痞证、鼓胀等一类病证,其病机在于浊阴不降,但浊阴不降也每与清阳不升有关,
【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阳应象大论》
气厚者大热之品,如乌附;薄者麻桂之类。
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注证发微·阴阳应象大论》:唯味之厚者为纯阴,所以用之泄泻,其物于下,如大黄气大寒,味极厚,为阴中之阴,主于泄泻。……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所以用之则流通,不至于泄泻也。如木通、泽泻,为阴中之阳,主于流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注证发微·阴阳应象大论》: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所以用之则发其汗于上,如麻黄为气之薄者,阳也升也,故能发表出汗。……气之厚者为纯阳,所以用之则发热,不止于发汗也,如用附子则大热之类。
【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血气,在这里是人体的代名词,此句是说自然界阴气与阳气的关系,就好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男女一样。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4名词解释:
藏象:它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征象。张介宾讲:“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即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内经》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仓廪之本: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合为存粮之仓库。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六者
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排泄有关,称为仓廪之本。
5.藏象理论的内容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
6.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此至阴之类是: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气通于土气。
【原文】(名解,)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热胜则肿:热盛着,为丹毒痈肿之病,即是医和云阳淫热疾之类.即阳气雍盛易致痈疡肿痛等病症.
寒胜则浮:浮,指虚胀、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则为肿。
湿胜则濡泻: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则大肠传导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③由于阴与阳的外延较大,所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可运用于多种。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俞穴,以治五脏之病;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这是因为人身气血阴阳,是外内上下交相贯通的。
④立论依据:阴经与阳经相通,左右交措,故在针刺原则上,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达到调节经气扶正祛邪的目的。
【原文】(名解,选择)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名解
治病必求于本:张景岳:“本,致病之原也。”治病就是要寻找发病的根源,认识疾病的本质。而一切疾病的本质和根源统属于阴阳的变化,因此治病必须从阴阳这个根本问题上求得解决。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今多理解为阳气的过亢有损于人,阳气的平和有益于人,体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将“壮火”、“少火”解释为“阳和之火”和“亢盛之火”。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食,一读“蚀”,意为消蚀、耗伤,故“壮火食气”指亢盛之火能耗蚀人体正气;第二个食音义同“饲”,饲养,“气食少火”意为正气有赖阳和之火所温养。按马莳则认为大热的药物能消耗人体正气,而温和的药物具有补养的作用。
【原文】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1.如何理解“从阴引阳,从阳引引”?
①这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针刺治疗原则之一。②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3.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类经·阴阳类》:此言气味之阴阳,而阴阳之中,又各有阴阳也。味为阴矣,而厚者为纯阴,薄者为阴中之阳。
味厚者为纯阴之品,如大黄之类;味薄者如泽泻、茯苓之类。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类经·阴阳类》:气为阳矣,而厚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运转是自东向西旋转,称右旋。日月星辰不断地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变迁。《内经》受此影响,认为左右为阴阳升降之道路。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关于月真胀,包括痞证、鼓胀等一类病证,其病机在于浊阴不降,但浊阴不降也每与清阳不升有关,
【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阳应象大论》
气厚者大热之品,如乌附;薄者麻桂之类。
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注证发微·阴阳应象大论》:唯味之厚者为纯阴,所以用之泄泻,其物于下,如大黄气大寒,味极厚,为阴中之阴,主于泄泻。……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所以用之则流通,不至于泄泻也。如木通、泽泻,为阴中之阳,主于流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注证发微·阴阳应象大论》: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所以用之则发其汗于上,如麻黄为气之薄者,阳也升也,故能发表出汗。……气之厚者为纯阳,所以用之则发热,不止于发汗也,如用附子则大热之类。
【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血气,在这里是人体的代名词,此句是说自然界阴气与阳气的关系,就好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男女一样。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4名词解释:
藏象:它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征象。张介宾讲:“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即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内经》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仓廪之本: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合为存粮之仓库。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六者
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排泄有关,称为仓廪之本。
5.藏象理论的内容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
6.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此至阴之类是: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气通于土气。
【原文】(名解,)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热胜则肿:热盛着,为丹毒痈肿之病,即是医和云阳淫热疾之类.即阳气雍盛易致痈疡肿痛等病症.
寒胜则浮:浮,指虚胀、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则为肿。
湿胜则濡泻: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则大肠传导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③由于阴与阳的外延较大,所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可运用于多种。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俞穴,以治五脏之病;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这是因为人身气血阴阳,是外内上下交相贯通的。
④立论依据:阴经与阳经相通,左右交措,故在针刺原则上,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达到调节经气扶正祛邪的目的。
【原文】(名解,选择)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名解
治病必求于本:张景岳:“本,致病之原也。”治病就是要寻找发病的根源,认识疾病的本质。而一切疾病的本质和根源统属于阴阳的变化,因此治病必须从阴阳这个根本问题上求得解决。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今多理解为阳气的过亢有损于人,阳气的平和有益于人,体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将“壮火”、“少火”解释为“阳和之火”和“亢盛之火”。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食,一读“蚀”,意为消蚀、耗伤,故“壮火食气”指亢盛之火能耗蚀人体正气;第二个食音义同“饲”,饲养,“气食少火”意为正气有赖阳和之火所温养。按马莳则认为大热的药物能消耗人体正气,而温和的药物具有补养的作用。
【原文】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1.如何理解“从阴引阳,从阳引引”?
①这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针刺治疗原则之一。②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3.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类经·阴阳类》:此言气味之阴阳,而阴阳之中,又各有阴阳也。味为阴矣,而厚者为纯阴,薄者为阴中之阳。
味厚者为纯阴之品,如大黄之类;味薄者如泽泻、茯苓之类。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类经·阴阳类》:气为阳矣,而厚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运转是自东向西旋转,称右旋。日月星辰不断地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变迁。《内经》受此影响,认为左右为阴阳升降之道路。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