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日本现代建筑的传统与创新结合之道
![日本现代建筑的传统与创新结合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615c86b79b6648d7c0c74665.png)
日本现代建筑的传统与创新结合之道摘要:通过对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分析, 探寻日本现代建筑中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成功之道, 为我国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提供创新与传统相结合设计方法的借鉴。
美国著名建筑教育家罗夫·雷普森在他的著作“Ten Commandments of Architectual Design”中曾说过:“建筑必须承认过去, 回答现在, 展望未来。
它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都与人类文化和技术中天才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先例的连续性与对它的理解, 是设计研究不可缺少的步骤”。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离不开从传统到现在的演变过程,这也是建筑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课题。
众所周知,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一个主要学习对象,甚至有人认为日本的传统建筑无非是中国唐代建筑的复刻版。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变迁,一直是日本古代建筑工匠乃至上级阶层的关注对象,也是他们汲取经验和寻求灵感的源泉,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本建筑传统的构成因素。
日本古代建筑匠师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学习了很多,汲取了不少,但是并未因此丧失个性。
在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本土化改造中,匠师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因素,从而强化和发展,形成了既类似于艺术母体,又独具特色的形式和风格,最终积淀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传统。
当代日本建筑师对于自己传统建筑美学近乎偏执的热爱,使得他们不断的尝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表达其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观。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许多日本建筑师已经能纯熟的在设计中表达这样的美学价值观,其手法已远远超过了仅仅使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和符号。
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结合,形成了鲜明而又清新的现代日本建筑风格,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
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矶崎新、黑川纪章、稹文彦、安藤忠雄等。
他们的建筑创作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的文化认同或对西方现代建筑简单的抄袭, 而是运用现代意识, 审视并熔铸传统, 进行新的创造。
日本古典建筑的保护和发展
![日本古典建筑的保护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1268e6dd36a32d72758170.png)
日本古典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摘要: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古典建筑的保护和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具有传统和现代特征.古典建筑是为特定目的而建造起来的,它存在的本身就是其文化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古典建筑的使用和管理系统的变化会对他的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平衡持续性利用和文化意义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古典建筑;建筑保护;发展本文是通过对日本古典建筑保护方法的历史背景的阐述,然后从各个阶段的修缮事例,以及文献资料来研究日本保护古典建筑方法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一、日本古典建筑的传统保护修缮1.日本古典建筑的传统修缮保护形式日本的古建筑里面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但是,日本气候具有雨量大,湿度高的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木材的长期保存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长久暴露在外的木质构件,加剧了木材的腐朽和虫蛀带来的损坏。
因此,修缮保护尤为重要,这也是古典建筑得以有效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预在传统的修缮中一般是最小的,是为了减少开支都是尽可能的保留原始木料,如果只是一个大构件损坏,只需要更换腐坏的地方就行了。
若是小构件损坏,就可以更换整个构件。
另外,如果不能重复在原来的位置使用腐朽的构件,就会被重新加工并用到不同的地方。
所以腐朽构件的修缮和替换都是对其它结构在最小的干预下单独进行的,如果木构件已经全部损坏,就要对结构实施部分拆解,此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重新增加加固构件。
日本大部分的木构建筑都是根据这种方法进行修缮和保存的,如果开始就使用高质量的木材,同时结构坚固,外在环境条件不恶劣,这样经过修缮木结构建筑是可以存留几百年的,同时还能保留一大部分的原始材料。
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古结构的建筑法隆寺西院伽兰建筑就是最好的证明。
法隆寺的五重塔已经历1300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14次大修缮,其中最重要的修缮是1010年,1283年和1604年,这几次的修缮在对它的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位于三重县的被森林所包围的伊势神宫,是日本道教的大型建筑群。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6ae0022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c.png)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https://img.taocdn.com/s3/m/93e8e21b5f0e7cd185253600.png)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摘要:文章从日本现代建筑中重要的住宅和一些现代建筑大师分析他们是如何在理论系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却对本国传统文化、空间理论都有很好地继承。
从而对我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日本住宅传统空间理论继承这些年来中国在快速剧烈的发展中趋于西方化,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大多忽视。
一些仿古建筑也只是仿其皮毛,其夸张的尺度,粗糙的工艺也无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空间艺术,仅仅只是表皮主义。
更有些削足就履将一些欧美的部署张冠李戴,仿制的样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如何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发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技艺特点和民主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旧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组织的认识。
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现代建筑艺术发展明显,同时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十分显著,本文以文化与我们类似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例,希望给中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小住宅—大概念小住宅在日本建筑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溯到20世纪中期,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布满了具有开放平面、推拉纸门和榻榻米狭窄开间的木结构建筑。
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处理,建筑有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清楚的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对其的影响。
也显示出其受国际建筑与当代日本建筑不同方式的影响。
而恰恰是这种西方与东方的激烈的对话,式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作为艺术品的住宅前川国男从1928年到1930年在巴黎跟随勒柯布西耶工作。
当他在1942年给自己设计住宅时,尝试将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原则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
明亮宽大的居室、白色的墙面和简约的家具都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半透明的推拉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方式。
筱原一男在作品白色住宅中,将日本传统建筑特点提取并用现代语汇重新演绎。
安藤忠雄简介
![安藤忠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78819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a.png)
安藤忠雄简介一、背景介绍安藤忠雄(Tadao Ando),出生于1941年9月13日,是一位日本建筑师。
他是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简约而又富有创意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安藤忠雄的作品常常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传统日本建筑的元素,创造出独特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
二、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安藤忠雄在日本大阪市出生并长大。
他的父亲是一位木工,这也让他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建筑训练。
相反,他是通过自学和实践经验成为了一名建筑师。
安藤忠雄曾在大阪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多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30岁的时候,他决定辞去工作,专注于自己的建筑实践。
这也是他开始创造出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的时期。
三、设计风格和主要作品安藤忠雄的设计风格以简约和功能性为主,同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擅长利用光线、几何形状和材料的特性来打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他常使用混凝土、玻璃和木材等传统材料,将它们与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强烈现代感和精神内涵的作品。
安藤忠雄的一些主要作品包括:1. 21世纪美术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这座位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的美术馆是安藤忠雄的代表作之一。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灵活多变。
通过大量的玻璃幕墙,室内外空间得以自然地连接起来。
这个设计使得人们在参观展览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室外环境的美景。
2. 安藤忠雄水族馆(Tadao Ando Aquarium)安藤忠雄设计的水族馆位于日本冲绳本岛的宜野湾市。
这个水族馆融入了自然景观与建筑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墙体上大面积的透明玻璃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水生生物,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 大阪国际会议中心(Osak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大阪国际会议中心是一座巨大的世界级会议中心,位于大阪港区。
它的设计与周围的海港景观相互融合,使参会人员可以尽情享受到海洋的美景。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020d8d158f5f61fb73666e5.png)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日本当代的设计中,他们善于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发扬本土文化。
虽有说法说他们的民族文化由华夏文明发展而来,然而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于东方文化的延续和表现比中国的设计师们更为彻底和深刻。
看日本当代的建筑,领悟其内在文化及精神的表达,对中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学传统,禅境,自然建筑观,启示中国日本由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而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也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并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体系。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禅境文化特征,自然建筑观,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
美学传统“传统”在建筑设计中既包括看得到的部分,如木架构、大屋顶等,也包括意境上、精神上的部分,如对功能、空间、行为模式等的理解。
日本建筑师重视对传统的体现绝非只停留在可见的形式上,而是通过传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间接反映到建筑设计中。
他们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形成了具有“日本制造”印章的独特作品。
日本的建筑师从早期的前川国男,丹下键三到80年代后期的矶崎新、安藤忠雄和槙文彦,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界的耀眼人物。
1.木结构的诠释我国早在6000多年前木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到了3500年前,榫卯连接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问世,至唐代达到成熟期。
近代之后,钢、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盛行,对传统木建筑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其发展停滞不前。
日本也有着悠久的木结构传统,在经历二战后因为防灾而禁用木构建筑的时期之后慢慢开始复兴。
进入21世纪,日本建筑界推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包括小型的校舍会所,还包括桥梁和大型体育馆等。
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616dab3aeefdc8d376ee325d.png)
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摘要:日本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很多方面合而不同,日本传统建筑形象简洁、建筑布局讲究不对称、强调抽象性的园林以及在空间上的精神性,这些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文中介绍了黑川纪章的作品及其思想,阐述了他继承传统文化的四种方法。
由于他深入研究了日本传统文化,创造了富有日本特色的现代建筑,所以他的探索值得我们当代中国建筑师深思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文化;继承;方法1 日本建筑文化众所周知,日本建筑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但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坚持着本民族的特质,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日本建筑文化。
日本传统建筑可分为神社建筑、皇家建筑、茶室建筑和庭园建筑。
神社建筑中的鸟居设于神路的入口,用来标志神社神域的门,以此来获得空间感。
它在形态和空间意向都有类似中国古代的牌坊之处,但它却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
鸟居简化了牌坊的构件,只剩下了两颗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简朴之至。
伊势神宫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保持了材料和结构本身至纯的要素。
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要素做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草葺屋顶,没有天花,屋檐、屋脊无起翘,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排除了一切违背纯粹性的装饰物,完整的体现了日本古代的建筑美:简洁、朴素、调和的自然性格。
即使是皇宫建筑,这种崇尚自然、简洁的特性也展现无遗。
它不似中国皇家建筑的奢华高大庄严,更多的是简素、轻巧、自然。
如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内的御幸门。
它是竹编的、不高的建筑,与之相连的是一道竹篱笆。
而园内建筑都矮小精巧,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人字型屋顶,白墙白格子门,摈弃了人工装饰、涂色和多余之物。
它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发扬了日本传统建筑简素的特质。
从这些建筑实例中可以看出日本建筑虽继承了中国建筑的技术,但在用材、色彩等方面呈现出与中国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
它的简洁、质朴、自然的特点反映了日本人在审美、心理上的特质。
日本建筑也受到本土宗教原始神道教的影响,它以“现实本位”和“自然本位”为根本思想,并由这种思想孕育出了本土原初的色彩观和自然观,即“崇尚自然色、简素的色”的色彩观和“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观,以及“以诚为本”的思想,成为日本文化的萌芽,并逐渐形成了以“真实”为基础的“物哀”的审美精神。
从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历程看中国
![从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历程看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a0f9692f5901020207409c42.png)
第三代 、 四代建筑 师伊东丰雄 、 妹 岛和世、 青木淳 等开 从 而 导致 两 国 在现 代 建 筑 发 展 上 产 生 截 然 不 同 的 变 化— — 日本 空前解放, 以“ 穿透、 流 动” 式 的设计手 法引 建筑 早就 在现 代建筑中确立了 自己的体系风格 ,而 中国建筑还 始尝试摆脱直线型的简单传达 ,
Co n d e r 、 An t o n i n Ra y mo n d 、 Br u n o T a u t s 、 L e C o r b u s i e r 、 F r a n k L l o y d —
副中心超 高层大楼群和东京阳光大厦等一大批 高层建筑 。 这一时
东京文化会馆、 罗马 日本文化会馆 、 东京代代木 Wr i g h t 等人相继在 日本 留下作品,而他们更重要 的贡献是培养 期的重要作品有 : 国立综合 体育馆 、 京都国际会馆、 东京 国立剧场、 山梨县文化会馆 出了前川国男、 岸 田 日出 刀 、 坂 仓 准 三 这 批 可 以领 导 日本现 代 主
关键词 : 建筑师 ; 历 史; 安藤忠雄 ; 黑川 纪章 ; 伊 东丰雄 ; 中国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2 . 3 1 .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 2 2 — 0 0 0 1 — 0 2
菊 竹 清 训 的海 上 塔 状 城 市 方 案 , 丹 下 健 三 的跨 越 东 京 湾 的“ 城 市
安藤忠雄与光之教堂的思考安藤忠雄的作品分析
![安藤忠雄与光之教堂的思考安藤忠雄的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9af7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6.png)
总结来说,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的光环境创造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设计策略。 他通过自然光的使用、光的引导、光的层次感、光的情感表达以及光与形式的 关系等手段,创造出独特的光环境,丰富了空间体验,并赋予了建筑物深刻的 情感内涵。这种对光环境的创造不仅体现了他的设计才华,也展现了他对人与 环境、历史与文化等问题的深刻理解。
三、光的层次感
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光并不总是直射的,而是通过间接照明的方式,创造出 柔和的光环境。他利用墙壁、地面和天花板的反射,使光线经过多次折射和反 射,形成一种层次丰富的光环境。这种照明方式不仅增加了空间的深度感,还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氛围。
四、光的情感表达
安藤忠雄深刻理解到光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心境。他利用光线的变化和对比, 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反应。在明亮的光线下,空间显得更加开放和生动; 而在柔和的光线下,空间则显得更加私密和宁静。这种对光的情感表达,使他 的建筑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3、对称与非对称:对称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手法,但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他 更注重非对称性设计。这种设计手法能够使建筑产生动态感和活力。在光之教 堂中,他运用了非对称结构,使教堂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空间效果。
4、空间的体验:安藤忠雄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对空间的体 验。他的作品注重对空间的营造和体验感的设计。在光之教堂中,他通过独特 的空间布局和光线设计,创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空间氛围,使参观者在其中 感受到宗教仪式的神圣性。
三、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
1、尊重自然: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与环境相互依存。 他的作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力求在设计中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 和尊重。在光之教堂的设计中,他运用了自然光线作为主要照明手段,既节省 能源,又营造出神秘的光影效果,使参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坂茂与他的纸建筑
![坂茂与他的纸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79bcc5a63169a4517623a374.png)
坂茂不仅在建筑上有杰出 的表现,也是一位人道主义 者,曾任联合国难民高等委 员会(UNHCR)顾问的他曾说 过:「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 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 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 数人服务,例如种 族冲突的 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 表现在行动上,他运用纸建 材轻巧、组装迅速的特质, 为阪神大地震的災民设计纸 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 庐安达难民搭蓋避难所及住 家;「纸建筑」在他的理念 中,已不单纯是一种结合高 科技的创作,更 深含对人类 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坂茂简介: 坂茂1957年8月5日出生
于东京,父亲是丰田公司的 业务人员,母亲是 “高级定 制”女装设计师。坂茂的父 亲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在坂 茂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小提 琴。坂茂的母亲每年都前往 欧洲参加巴黎和米兰的时装 周,这激起了坂茂到海外旅 行的渴望。坂茂的儿时家里 住的是木屋,常常雇请木匠 们前来修缮。坂茂对传统木 匠活儿很着迷,喜欢自己挑 选木块搭建小玩意儿。那时 的坂茂希望成为一名木匠。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物。但同时,建筑师应 该有社会责任。”——— 坂茂
设计理念: 对于坂茂来说,社会责任意味着使用一些建筑材料,像硬纸
管、竹子、泥砖和橡胶树(rubber trees)。这些材料不仅容易 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在建筑界,坂茂也以敢大 胆使用最廉价、最脆弱的材料而闻名。2006年,他用中国竹编 帽子设计的法国蓬皮杜中心新馆,从其他153名竞争对手中脱颖 而出;日本神户大地震时,他仅用一天时间,为失去家园的灾民 盖起了一座纸筒教堂;他还提出用传真纸筒芯代替钢筋水泥的想 法,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有参加国际灾后重建……正如普利兹 克建筑奖评委会所说的那样,坂茂博士通过他高超的建筑技艺为 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无家可归者和丧失财产者提供了志愿服务, 他特别强调对尖端材料和技术的运用,有充分的好奇心和执着, 创新永无止境。同时,坂茂也很重视和行业内的同行交流经验, 2013年底,他参加在清华组织的ECGB亚洲建筑论坛时已经向中 国的建筑界同仁们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在当时的论坛上,坂茂博 士作为主讲嘉宾,以“走向建筑设计与社会贡献的共存”为题, 向现场的近500名国内建筑界人士讲述了他的建筑理念与经典案 例,受到了听众们如潮的掌声和高度的评价。
走出硬传统,走向创新——浅析日本传统建筑,看中国建筑未来发展
![走出硬传统,走向创新——浅析日本传统建筑,看中国建筑未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dc624d69eae009581becde.png)
为软传 统 。 建筑设 计 中前者 指 的是 看得 到的 在
传统 , 如木 构架 、 屋顶 .后者指 的是意 境上 、 大
精 神上 的传 统 , 它是一 个 有 内部结 构 的系统 . ”
包 含 着价 值 观念 、思想 模式 、情感 模式 和 行为
模 式 ” 它 是 自然形 成 的 一 种风 俗 、一 种 习 、
法 .在 有限的 空间 内采 用阻 隔手法 、采用 目标 的模糊化 来达 到空 间小 中见 大的效 果。 另外 . 他 曾经 为了避免 柱子对 空 间单 调性 的干扰而 把 墙 、柱等 加厚 。这与 日本传 统神道对 秩序 的追 求精神 是相 通 的 ( 图2)。
传统 存在于人 心 中 卸掉形式 的枷锁 .它
1 日本 很少强 调形式上 的继承 。黑川纪 章 . 曾说 : “ 今天 的东京是 用现 代的材料 和技术 建
造 起来 的 因此 从外观 上不 能说东 京继承 了 日
风 俗 、道 德 .思 想 .作风 .艺术 、制度等 。 目
前 的建 筑 创 作 大 多 和 “ 统 ”联 系在 一 起 传 “ 传统 ”仿佛一 直是 我们建 筑创作 当 中永 恒不 变的重要 因素 。那么传 统在 建筑创作 领域 中如 何 来定义 和继承 呢 有关 问题 在建筑 业 内讨论 了很久 , 或许还 将继 续讨 论 下去 。 这 里 为了便 于讨论 , 我们 把形 式 上表 现的 传 统 , 为硬传 统 , 把思 想 文化 上的 传统 . 称 称
筑的传统潜力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反叛
硬传统 .继承软传统和纯粹创新。 【 关键词】传统 硬传统 软传统 日
二 、 日本 “ 传统 ”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
直 以来 ,日本建 筑在西方 建筑 师心 中是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c2d7f3f61fb7360b4c650e.png)
谢谢
0910520217
物体,也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
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人们在上面
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
几何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课框架结构
安藤的建筑必备之三要素
三、自然
安藤对於自然的看法是强调自然
被建筑化,是人造的自然,是可
安藤的清水混凝土精致、细腻,禅意 扑面,体现东方人审美的绵意。
安藤忠雄与勒柯布西耶的清水混凝土
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做法
与一般混凝土在材料上并沒有不同,而是在灌浆、拆除模版后, 不再粉刷、或是装饰、贴砖,保留下混凝土原本的质感,直接 呈现出建筑材料的真实面貌。为了追求效果,在模版上由过去的木板 改良,采用先进的铜板取代过去的传统木材模版。而制造出清水 混凝土施工所使用的模板就称为“清水模”,这样能使拆掉模版后的混 凝土表面沒有一般混凝土表面粗糙、窝麻面、夹渣、锈斑和气泡,而 保有光滑而细致的材质。与柯布西耶被称为“粗野主义”的做法相对。
传统 空间中枢 与自然对话
采光
京都府立陶板名画の庭+梵谷(详细分析见A4)
建筑平面
建筑内的画作
莫内的‘睡莲’
最后的晚餐
鸟兽人物战画
安藤的空间
安藤的空间
安藤4x4住宅(详细分析见A4)
2003 年, 安藤忠雄在日本神户完成了这栋 4 x 4 住宅, 它孤独地座落在濑户内海与一条繁忙的街道之间,邻近 没有任何其他的住宅,外型好似一座不起眼的混凝土塔 楼,令人难于与住宅联系起来
长时间的思考,他制定了自己 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两个对立 的空间观念融合统一起来,使 其独树一臶。 罗马的9m洞孔光给了安藤关于东西方 的思考,让他制定了自己的建筑目标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https://img.taocdn.com/s3/m/36ff9e3858fb770bf78a55c8.png)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方圆魏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魏研吾都市设计中心的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启发,认同日本禅宗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万物归本,终究回归混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魏研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包括1999年和200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在法国举办的奥尔良建筑实验室展览等。
其作品多次获奖,包括2002年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0年的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建筑大奖和1997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等。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述丰厚的建筑师,曾出版《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著作,全面的阐述他的家住哲学。
1954年,魏研吾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在其童年时期,对建筑设计非常感兴趣的父亲会经常带他去日本各地参观建筑,同时也会搜罗一些建筑大师的家具或模型,把玩之余向他介绍其功能和建筑师的背景。
1964年,日本奥运会期间,由日本建筑大师丹下键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让魏研吾萌生了当建筑师的念头。
他后来说:“从那里,我意识到建筑能影响人们。
如果奥运会没有在东京举办,我想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
同年魏研吾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亲眼看到了东京帝国饭店,他一下子被弗兰克.劳挨德.赖特及其建筑的力量打动,赖特的自然建筑风格深深的影响了魏研吾,并对他日后创造出新的自然派建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魏研吾早年的经历使我明白,培养好的品味和设计见解(在特定文化中),最初就需要对这门学科有与生具来的兴趣,接着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学习过程,这包括:接受杰出设计作品的熏陶,在这些作品之间做出对比,同其他设计师艺术家展开争论,学习设计方面的历史和哲学,了解当今和历史上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思想,尝试设计属于自己风格的事物,主动接受他人的批评。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魏研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了建筑设计的求学之路。
20世纪70年代魏研吾读大学期间,日本掀起了素混泥土建筑热潮。
日本建筑发展
![日本建筑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c71624cf7ec4afe04a1dfb3.png)
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正文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筑开始仿效西欧,由原先的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
当时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馆(清水喜助设计,1868)、赤坂离宫(片山东熊设计,1909)等。
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相应流派,兴建了东京歌舞伎座(冈田信一郎设计,1924)、国会大厦(大藏省营缮局设计,1936)等现代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
50年代末以前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房荒严重,缺房户达430万。
应急建造起30万户简易住宅。
1953年开始,住宅建设有很大发展,1955年成立了“住宅公团”,专门从事全国住宅建设工作。
战后30年全国共建住宅1000余万户。
战后初期,日本建筑界以较多的精力研究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拟订了大量探索性方案,为后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标志着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作品。
主要有:广岛和平中心(1949~1955),丹下健三设计,包括一座拱门式墓碑、一幢陈列馆和一幢纪念馆,造型均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町图书印刷厂(1955),丹下健三和结构工程师横山不学设计,建筑为中间一对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承着90米跨度的悬臂钢桁架,11榀钢桁架构成90×120米的巨大空间;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音乐堂(1956),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结构合理,采用轻型墙面,音乐堂有1300座席,声学效果良好。
战后日本出现大量厅舍建筑,既是地方行政中心,又是市民活动场所。
如香川县厅舍(1958),丹下健三设计,是探求民族风格、创造新型厅舍的成功尝试。
厅舍外廊下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富有日本传统木构的朴素美。
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为陈列战后法国归还日本的美术珍藏品而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由他的日本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完成。
60年代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建筑的现代化。
日本设计的发展之路
![日本设计的发展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7948c34aa8956bec0975e3bf.png)
这个时期 设计工 作宣相继 成立 ,小池岩 太 郎 工 业 设 计 工 作 壁 的 GK 计 成 设
设 计 代 表 1 3年 15 9
时工业
D A) 日 车 工 业
设 计 协 会 成 立 . 此 前 一 年 ( 95 1 2) . 新 日本 工业设计 太赛 ( 在的每 日设计奖 )正式拉 现
条崎岖艰险 之路。
个 语 言 日 垃 深 的 融 ^ 到 我 们 的 日常 生
。 可 是 .之 所 以 让 ^ 瞩 目 是 目 各 专 业 领 域 的 设 计 先 驱 者 们 我 们 开 自 7 逮 荣
一
一 ~
一 一
俯 祝 世 界 水 平 的 专 业 设 计 . I 世 纪 欧 洲 产 业 革 命 使 生 产 , 高 度 发 展 . 可 是 日 本 真 正 的 发 展 是 战 后 经 济 高 度 成 长 期 。 工 业 产 和 大 量 家 电 制 品 改 变 7 我 8 】
二 十 世 纪 5 年 代 后 期 开 始 . 手 工 作 业 逐 渐 被 工 业 化 生 产 所 代 替 ,材 料 和 技 术 的 选 择 范 目 变 搿 更 大 . 设 计 的 种 类 也 得 到 增 加 0
从 生 活 月 到 爱 好 收 藏
遭 扩 大 a 95 年 日 本 通 商 产 业 宙 制 定 7 1 7 E工 业 设 计 商 品 选 定 制 度 》 . 与 日 本 的 产 业 和 社 会 发 目 样 , 这 个 制 度 的 制 定 日 本 设 计 目 际 地 位 的 攫 高 提 供 1 8 7纪念 这个制度 所产生∞成 粜 年 99 日本 工 设 计 振 协 会 主 办 7 日 本 工 业 设 计 奖 。设 计 的 可 能 性 在 得 到 扩 大 目 时 , 我 们 也 看 到 7 设 计 所 带 来 的 新 I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https://img.taocdn.com/s3/m/3772bb14227916888486d7bc.png)
TOTO研究会馆,兵库县津名郡 六甲的集合住宅Ⅲ,兵库县神户市 淡路梦舞台,兵库县东浦市 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美国圣路易斯 兵库县立新美术馆,兵库县神户市 沃斯堡现代美术馆,美国沃斯堡 2003年 野间自由幼儿园,静冈县伊东市 2004年 地中美术馆,香川县直岛 2005年 / case,东京涩谷区 画册美术馆,福岛县岩城町
基地位于贯穿京都市中心的高濑 川与三条通的交叉口; 建筑力求设计面对河川的开放空 间;
将各层的公共空间做成小巷般的户外空间,并让建筑物内 的各个空间与高濑川互相接触。 将建筑投入自然之中
光之教堂(建于1987年~1989年)
•
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的住 宅区中,是现有木结构教堂和牧师 住宅的独立式扩建。 建筑形体极为简单,斜向插入的素 混凝土墙体分割空间。 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 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 的“光的十字架”。
建筑师简介Ⅱ
——安腾忠雄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韩晓娟
2、安腾忠雄(1995)——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 于一身
他使用的材料和构件都是柱、 墙、拱等,但这些元件一经过 他不同的组合,又总是充满了 活力与动态感。他的设计概念 和材料结合了国际现代主义和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由于他注 重并理解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 性,使赢得了建筑师和施工员 的美称。
•
小筱邸(1979年~1984年)
该建筑由一组平行布置的混 凝土矩形体块所构成,在设 计时避开了基地上已有的树 木,建筑物一半掩埋于草地 之中,顺应自然的地势,与 环境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协调。
两个体块通过地下的 通道联系,中间围合 成一个顺地势跌落的 庭院。
浅谈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进程
![浅谈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f85eadbf0975f46526d3e11a.png)
浅谈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进程作者:王健张晶玉王睿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受二十世纪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影响,日本的后期表现派部分建筑师对于表现主义的坚持开始动摇,演变出新的表现风格,使日本的现代设计得到迅猛的发展。
本文通过勒·柯布西耶对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来更好的探究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发展进程。
关键词:勒·柯布西耶;现代设计;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092;TU-0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44-0120世纪初期,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赖特、柯布西耶等都曾来到日本,并对日本的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发展初期形成了现代主义的三大流派,后期表现派、包豪斯派和柯布西耶派,其中以柯布西耶派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最深远。
一、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亚洲的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只有日本做到了与世界同步。
作为亚洲国家的先行者,日本不仅较早的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而且并与本土民族传统相结合,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日本现代设计。
1.起点阶段。
日本现代建筑开始于明治维新,人们开始思考建筑设计的本质,跟着世界新艺术运动的脚步,而对先前的历史主义冷嘲热讽,抛弃了历史主义中的美学,一味的追求钢筋混凝土的表现手法。
该时期的建筑师武田五一采纳了新艺术主义自由的植物性装饰的风格,在其作品京都府纪念图书馆使用面分割的手法,认为这个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延伸,可以跨越历史主义,但实质上还会倒退回了历史主义。
2.持续发展阶段。
不同于鼎盛期的表现派的华丽,部分分离派的建筑家转向了后期表现派,以村野藤吾为首。
认真探究了现代主义的发展变化后,村野决定回归表现派,对历史主义保持不完全否定的态度。
此时的后期表现派,虽然不断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村野还是希望装饰手法和细节趣味让人与建筑相联系。
隈研吾:国际大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令人失望
![隈研吾:国际大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令人失望](https://img.taocdn.com/s3/m/6209931b5f0e7cd184253620.png)
隈研吾:国际大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令人失望2014年05月14日09:49隈研吾过去十余年间,自位于热海的“水/玻璃”房子建成以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已成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师。
“对建筑师来说,完美是必需的。
”隈研吾说,“将传统建筑友善、精致品质传承下去,是我的使命。
我打算在倒下前一直工作下去。
”全世界范围内有60多个同时进行的项目,隈研吾对“完美”的追求到了极致—他没有一天不在工作,有时候甚至分析修正已经完工的项目。
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前间隙,隈研吾还在与他的团队讨论建筑方案,面对白色的建筑模型,数十张工地环境照片,他一脸严肃地涂涂画画。
《阴翳礼赞》是他的教科书现年59岁、来自东京的隈研吾,其建筑风格代表“精妙的简约”。
他对建筑周边的环境保持高度敏感。
无论是建造在长城脚下的“竹屋”、北投的广重博物馆,还是东京市中心的涩谷车站、三得利美术馆、表参道大街上的路易酩轩办公大楼,隈研吾就地取材、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特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我总是试图捕捉建筑物周边的环境氛围。
设计前,我们首先会发掘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材料。
当我们体会到当地的环境氛围,就会思考如何让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竹屋”长城脚下的“竹屋”,大部分建筑材料使用了玻璃与竹子,舒适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建造于闹市中的涩谷车站、三得利美术馆、路易酩轩办公楼,则表现了环境融合上的另一种可能性。
“通常,一座位于高度开发区域的建筑往往会是一座悲伤的建筑。
而我想要做的,是一种温暖的、可以感受到人类触碰的建筑。
为了抵达这种理想,我会使用日本纸和泡桐木等天然材料。
即便建筑位于现代化的闹市,我还是希望保留人文元素。
”如果“优雅”意味有效和简洁,已有太多评价将“优雅”用来形容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但这种“优雅”到了隈研吾那里,成了“谦逊”。
“我不会使用优雅这个词,我用…谦逊‟。
谦逊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烈、抢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作者谭畅
[摘要] 传统形式的建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将传统一分为二来讨论日本建筑师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硬传统软传统日本建筑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建筑文化。
同样,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各个民族。
位于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就接受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同时日本又结合其自然环境和价值观,形成了与其他各国迥然不同的、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从而领先于东方其他各国。
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的路程。
而日本的建筑文化同样也是从学习中国、取法欧美而达到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一些领域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们所取得的尤其是战后几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这些进步与成就促使人们去探其原因,究其奥秘。
在继承传统的创作观的问题上,日本建筑师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以及繁复多样的实践手法。
他们的理论有着相当深刻的日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其手法逐渐由象形走向意象的发掘,直到精神空间的体现。
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日本建筑师分别把自己所理解的“日本”纳人其建筑空间之中。
“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道”空间的探索、“灰”空间的研究、“奥”空间的挖掘、“间”空间的探求、到现今原广司的“宇宙牧场”,日本建筑师研究传统的角度不同,最后形成的作品对传统的表达也有着差异。
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间各行其事,但都是来源于日本传统,所以仍有交错、重叠之处。
他们不断地利用新文化来发展和扩充旧传统,从而形成文化自身所衍生出的新文化型式,创作了许多充溢着明显日本传统气息的现代化的日本建筑,让人感受到东方建筑文化的魅力。
二、“硬传统”与“软传统”
传统,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传统即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
目前的建筑创作大多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传统”仿佛一直是我们建筑创作当中永恒不变的重要因素。
那么传统在建筑创作领域中如何来定义和继承呢?有关问题在建筑业内讨论了很久,或许还将继续下去。
这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形式上表现的传统,称为硬传统;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称为软传统。
在建筑设计中前者指的是看得到的传统,如木架构、大屋顶;后者指的是意境上、精神上的传统,它是一个有内部结构的系统,包含着价值观念、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他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习惯,是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理解,包括对功能、对空间、甚至对细部、对色彩的理解。
三、日本建筑师和日本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日本建筑在西方建筑师心目中是非常传统的。
而日本建筑师重视的传统并非形
式(即硬传统),而是传统通过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而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建筑设计(即软传统)。
80年代后期,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安藤忠雄和槙文彦等逐渐成为西方建筑界明星人物。
日本城市的发展变化给了西方建筑师新的刺激。
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日本建筑师的创作变得大胆自信,表情也日渐丰富。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曾说:“今天的东京是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的,因此从外观上不能说东京继承了日本的传统。
日本的传统以东京人的生活方式,东京人对自然的强烈感情,东京人的秩序感而深深的隐含在东京。
软传统的继承使得东京永远不会成为北京或者洛杉机。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是一位善于运用建筑语言进行巧妙言说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由于充分挖掘和体现日本人独特的环境心理几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而使人备感亲切,又因其对待环境所作出的匠心创意和对建筑要素的独到运用而新意迭出。
安藤的建筑之所以有深度,因为它们有一定的观念、哲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依托,而不是那种仅靠镜面玻璃来体现“现代化”或单凭玻璃瓦来体现传统的粗浅之作,也不是凭空臆造,追求新奇的怪诞之作。
安藤的建筑观和美学观都是以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作为基础的。
安藤的设计哲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的不可分性;素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对纯粹空间的要求。
不仅如此,安藤在许多作品创作中,还特别注重经由人身心体验的空间序列组织,注重由人们参与而获得的最终建筑品质的实现,而不是建筑本身的商业价值。
安藤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纯净的几何体;可信赖的混凝土材料;自然。
槙文彦
槙文彦在1979年论著的《日本的城市空间的奥》一文中,提出了“奥”是日本特有的空间概念。
他认为日本有着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其特点是通过一层层的“膜”,形成多层次的境界,从而少中见多,是较浅的空间取得深邃的感觉,这种深层的中心空间表示的就是“奥”的概念。
因此空间的重层性的深层结构是日本空间的特征,他认为这一点对于构思日本未来城市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槙文彦用“奥”充当了文脉主义所需要的连接体的角色。
“奥”意味着意念存在的深度感,而深度感则是空间相对的距离,由各种不同距离形成历史连续性的空间皱纹。
日本城市中的“空间皱纹”不仅体现出具有奥性的城市表层质感,而且透射出日本人的心灵性的“奥”——即日本人的宇宙观。
日本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所体现的多重构成形态,其潜在的空间意识都可以以“奥”的概念作出解释。
25年中分六期建成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建筑群体分为A、B、C、D、E、F、G六栋和丹麦驻日本大使馆,整体规划原则是线型道路、雁行形建筑加点形广场。
六个点形广场:街角广场、复合广场、购物广场、庄园广场、阳光广场形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从而构成了这个街区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强烈的“地点感”。
槙文彦是以人文尺度和自然尺度来研究这些广场的空间形态、气氛及相互关系的,他以人体验空间的不同感受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作为思考的重点,组成的建筑群既有山林野趣,又十分雅致,气氛明朗、尺度宜人,弥漫着人文主义气息。
建筑群成为城市的一个“单元”,那些贯通的缝隙、不定性的空间很有层次,有很多层膜,恰是他提出的“奥”的体现。
四、结语
在继承传统的问题上,从日本当代建筑的创造可以看出,日本建筑师对传统的继承体现更
多的是软传统,建筑对传统形式的依赖越来越少,其中大都已不再留有传统符号的痕迹。
对传统的追求也己不限于引用、形似,而是更进一步涉及到日本文化、哲学及日本人的精神因素。
他们不再刻意追求传统,而是从更高的知识层次上来理解日本传统。
对传统风格的体现是自然的流露,是发自设计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内涵。
建筑师们对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减少了,理论上成熟了,对传统的表达既不失现代生活的秩序,又没有产生传统与新材料、新技术之间的冲突,有些作品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他们使二者协调共存,这种结合的前提必须依赖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依赖于更准确、更深层地把握日本建筑的灵魂。
西方人很难对东方文化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因此这成为东方人独有的财富。
参考文献:
《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王小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槙文彦空间形象》,张在元,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建筑与城市设计出版社(香港),1999
《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武云霞,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