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中医内科学之淋证
0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 动过大
02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 极的心态
03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减轻心理压力
04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 朋友保持沟通和交流
淋证的现代研
4究
现代医学认识
淋证是一种常见的
泌尿系统疾病,主
要表现为尿频、尿 急、尿痛等症状。
1
4 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
淋证可能与一些全身 性疾病,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有关,需要
综合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淋证的病因可能与细
菌感染、免疫功能异
2
常、泌尿系统结构异
常等因素有关。
3
淋证的治疗方法包
括抗生素治疗、免
疫调节治疗、手术
治疗等。
:根据中医 理论,采用中药治疗
02
西医诊断治疗:根据西医 理论,采用西药治疗
03
综合治疗:结合中西医理 论,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辨证要点:根 据不同分型的 特点,分别从 病因、病机、 症状、体征等 方面进行辨证。
辨证方法:运 用中医四诊
(望、闻、问、 切)的方法, 全面收集患者 的信息,进行
综合分析。
04
辨证结果:根 据辨证结果, 制定相应的治 疗方案,选择 合适的中药方 剂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针对 湿热型淋证,采 用清热利湿的药 物进行治疗
常用方剂
八正散:清热利 湿,通淋止痛
石韦散:清热利 湿,通淋止痛
萆薢分清饮:清 热利湿,分清泌
浊
龙胆泻肝汤:清 肝泻火,利湿通
淋
知柏地黄汤:滋 阴降火,清热利
湿
补中益气汤:补 中益气,升阳固
淋证的中医防治方案
淋证的中医防治方案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类属淋证的尿路结石和肾盂肾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当临床表现为淋证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二、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三、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
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则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
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
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
因此,肾虚与膀胱湿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
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诊断要点】一、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
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二、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淋证护理常规
淋证护理常规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已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统感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参照本病护理.一、护理评估1、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2、病的认知程度.3、社会状况.4、湿热蕴结证、肝气郁滞证、脾肾两虚证.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及劳淋.二、护理要点:按中医一般护理常规进行.1、多饮水,以通利湿热.2、做好外阴部清洁卫生.3、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右无尿痛.2、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3、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4、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包港澳医师,并配合处理.四、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五、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要就等刺激之品.2、高淋虚证和劳淋者,之一医师进补.3、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六、情志护理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六、临证症施护1、热淋,高热不退市,遵医嘱针刺.2、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3、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4、劳淋,腰酸甚是,在水面时腰下垫棉垫.七、健康指导1、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2、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忌食就医,以免延误.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4、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尿路感染.5、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草酸丰富的饮食.6、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跳跃、拍打等活动.。
中医关于“淋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淋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淋证
1.淋证是以小便频数、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
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不同,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
2.淋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膀胱与肾。
病理性质初病多实,久则转虚,或虚实夹杂。
3.辨证时首辨淋证类别,再审证候虚实,三别标本缓急。
初起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以清热利湿通淋;病久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治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并根据各淋证的特征,或参以止血,或辅以行气,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浊等。
至于预后,热淋、血淋、石淋初起,病情轻者一般预后良好;若久淋不愈,脾肾两虚,发为劳淋;脾肾衰败,导致水肿、癃闭、关格等,或石阻水道,出现水气上凌心肺等重症。
二、淋证的日常防控措施
1.注意清洁,不憋尿,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1次。
事后即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
妇女在经期、妊娠期、产后更应注意卫生,以免虚体受邪。
避免纵欲过劳,保持心情舒畅。
2.发病后注意休息,禁房事,饮食宜清淡。
热淋、血淋者忌肥腻辛辣酒醇之品,石淋者多饮水,久淋患者忌劳累。
初起尿频、尿痛,继之出现高热、寒战、腰痛者,需及时诊治。
刘茂甫中医世家祖传秘方——淋证
刘茂甫中医世家祖传秘方——淋证
钱某,男,56岁,干部,1983年6月10日初诊。
小便不利四年,每次排尿需用力才能挤出,尿线细,尿后仍有尿意。
西医诊断为“尿道狭窄”,曾扩尿道四次,而病如故。
初诊:六脉乏力,苔舌无异常,询其小便不黄,但尿道有疼感。
此为气虚推送无力兼挟瘀滞之淋证。
治宜补气化瘀,通淋利水。
处方:生黄芪30g,生白芍30g,怀牛膝15g,干地龙15g,海金沙12g,琥珀粉3g,车前草15g,白茅根30g,生草梢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服18剂,小便顺畅,此邪已去,而正气尚虚,恐其复发,嘱多服下方:生黄芪60g,生甘草12g,白茅根18g。
三诊:有时劳累后发作,但服上方即止。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气化则能出矣。
”今患者年老气虚,气化无力。
又因虚致瘀,水道失调,蕴而化热,故而泾溲不利,且有淋痛之象。
此为虚中挟实之候,非八正、五苓之辈所能治之。
故以补气化瘀、通淋利水,标本兼治,疗效颇佳。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淋证如何中医治疗
淋证如何中医治疗淋症,以小便频繁而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便不利,或小腹急痛,以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此病多因嗜酒过度,或多食肥甘食品,造成湿热,或情绪不好,郁怒伤肝所致。
还有其他原因导致。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
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
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匾要略》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
验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
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
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而有劫伤营阴之弊。
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发汗之剂。
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故避免辛温之品。
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牌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饮食保健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预防护理增强体质,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湿热丹毒等,是预防淋证发病及病情反复的重要方面。
注意妊娠及产后卫生,对防止子淋、产后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保健药膳]淋证的食疗
[保健药膳]淋证的食疗淋证的食疗,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多由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而致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用食疗法调养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淋证食疗的相关知识。
食疗原则一、热淋1.多饮水,尤其是夏季和夜间要多喝水,一般睡前饮一次水,到半夜再饮一次水,最好饮用淡茶、含矿物质少的磁化水等,每天1500~2000ml。
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应大量饮水,最好每日在2000ml以上;在慢性期或缓解期最好能每天晨起空腹饮水500ml。
夏秋季天热汗出多时,还需增加饮水量。
并发肾炎及水肿少尿、血压升高者则不宜饮水过多。
2.宜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忌食韭菜、葱、蒜、胡椒、生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
忌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兔肉和其他油腻食物,以免炎症加剧。
忌烟酒。
3.进食各种蔬菜、水果。
4.选择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功效的食物。
5.注意饮食酸碱度调节。
二、石淋1.多饮水。
饮水量要分布在全天,除白天大量饮水外,睡前、睡眠中及起床排尿后也须饮水300~500ml。
饮用水宜用温度适宜的磁化水,忌饮硬水。
2.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菠菜、土豆、动物内脏、草莓、蛋类等含钙、磷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少食含氟食物,如莴苣、海带、海虾等。
4.对特发性高钙尿应限制钙摄入,如牛奶、奶酪、豆类、虾皮等,少吃维生素A、D;对非高钙尿的复发性草酸结石,不需要低钙饮食;如因低钙饮食致使尿草酸排泄增加而形成结石者,也不宜采用低钙饮食。
5.高尿酸血症、高尿酸尿以及尿酸结石者要吃低嘌呤饮食,忌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如家禽肉类、甲壳动物和扁豆、鱼、红茶、可可、咖啡、巧克力等。
6.磷酸盐结石者宜吃酸性食品。
7.对于草酸钙结石者,应避免食用高草酸食物,如菠菜、番茄、土豆、甜菜、龙须菜、红茶、巧克力等,以及含酸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
宜食低草酸食物,如毛豆、洋葱头、青蒜、笋类、荸荠等。
中医关于“淋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淋证”的临证备要
一、辨轻重缓急,重标本虚实
淋证有轻重不同,轻者尿急、尿频、尿痛,但无恶寒、发热腰痛等,治疗上清热利湿通淋,用药1周即可。
若见发热、恶寒者,当加以清热解毒之品,且需服药2周以上,以免湿热留恋。
体虚者感受湿热之邪,先去其邪,之后扶正。
年老体虚甚者或淋证日久,须兼顾祛邪与扶正,不可一味苦寒清热,避免邪虽去而正亦伤,正伤而邪易侵,反复发作。
老年人尤其注意补益脾肾,根据肾虚而膀胱热的病机,攻补兼施,温清并用。
二、淋证当补则补、当汗则汗
对于淋证的3.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要略》日“淋家不可发汗。
”《丹溪心法·淋》谓:“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
”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
若淋证确因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发汗之剂。
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故避免辛温之品。
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中医辨证治疗淋证
中医辨证治疗淋证尿路感染为现代一种常见尿道炎症疾病,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以及尿痛,偶尔血尿,并伴随明显腰痛现象。
有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寒战、恶心以及呕吐等等现象,中医将此病称之为“淋证”。
淋症疾病患者主要为小便次数增加,明显尿频,尿道灼热感,小便困难,以及腰痛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对于淋症疾病的治疗,中医采取辩证治疗法,根据患者不同病症,找出病因实施对症治疗。
一、热淋小便次数增加,小便灼热感明显,而且有刺痛,尿液呈现为黄赤色,小腹部胀痛,身体出现寒热,口苦,大便干燥。
患者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上选择清热利湿进行通淋治疗。
方剂为八正散,药方中的木通中药、车前子中药、萹蓄中药、瞿麦中药、滑石中药具有利湿之效;大黄中药、山栀中药、甘草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之效。
如果患者出现明显寒热,口干,口苦以及恶心者,可以采取小柴胡汤用来缓解不良症状,如果湿热伤及患者真阴,则将大黄中药去掉,外加生地中药、知母中药、白茅根中药养阴清热,如果湿热之毒入侵到患者三焦,则需立即治疗症状,用黄连中药治疗,清热泻火。
二、石淋石淋病症患者小便时,尿液中常常含有砂石,因此,小便困难,时常排尿中断,尿道疼痛,小腹部疼痛,腰腹部疼痛,尿液中有血液,舌苔泛红,舌苔泛黄,脉滑数。
由于砂石不能通过尿道排出,因此,患者小便困难,疼痛难忍,如果砂石较大,则会阻塞尿道,损伤人体经络;刚起病的时候,湿热明显,因此,舌苔红带黄。
若尚未及时治疗,则时间一久,便导致患者阴血亏耗,损伤人体正阳之气,或者表现为阴虚,或者为气虚,或者虚实夹杂。
对于阴虚患者,腰酸背痛,手心发热,舌苔泛红,脉细带数。
气虚患者,脸色泛红,精神萎靡,意志力薄弱,舌有齿痕,脉搏细弱。
应采取清热利湿治疗,通便排湿,用方剂石韦散加减治疗。
方剂中石韦中药、冬葵子中药、瞿麦中药、滑石中药、车前子中药均为利水通淋药物,但其清热效果没有八正散好,因此此方只是用于治疗石淋疾病,在开方剂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减金钱草中药、海金沙中药、鸡内金中药起到排石的作用。
常见疾病诊治—淋证的中医诊治(中医基础课件)
虚症症状:
尿血,尿道涩痛不明显,腰膝酸软,心烦 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干脉细数
辨证要点:共症+血淋特征+阴虚症状
病机:阴虚火旺, 灼伤络脉 治法: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加减:
•可加阿胶、旱莲草、女贞子、生地、西洋参
•膏淋
实证症状: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道涩热疼痛,舌 红苔黄腻,脉濡数
•血淋:
实证症状:
小便涩痛,尿色红赤,如洗肉水,或有血块, 腰腹疼痛,心烦,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共症+血淋特征+实热症状 病机:湿热下注膀胱,热盛伤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蒲黄、藕节、木通、竹 叶、栀子、滑石、当归、生甘草梢
加减:
可加车前草、旱莲草、白茅根、 珍珠草、玉米须、荠菜等清热 利尿凉血止血。
虚证症状:
少腹坠胀,尿有余沥,气短声低,面色晃白, 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脉虚细
辨证要点:共症+气淋虚症特征+脾虚证候
病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摄纳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加减:
可选牛大力、千斤拔、鸡血 藤、首乌、寄生等补气血健 腰肾而不腻之品
气血两虚兼肾亏,用八珍汤 倍茯苓加杜仲、枸杞子、牛 膝,以益气养血,脾肾双补
等清热利湿之品。
•石淋
症状:
尿中时夹砂石,排尿艰涩,尿时疼痛, 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线变细。或肾绞 痛。尿中带血,舌质红,苔黄薄,脉弦。 久病气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阴虚:五心烦热,腰酸隐痛
辨证要点:共症+石淋特征
病机:湿热蕴积,煎熬尿液,炼为砂石, 梗阻尿路
中医护理:淋症-中医护理方法
淋症是指⼩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或兼⼩腹拘急引痛溲有砂⽯的病证。
中医对本证的论述颇多,《诸病源候论》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肾虚则⼩便数,膀胱热则⽔下涩,数⽽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
”指出了本病的特点并阐明了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为治疗提供了依据;历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将淋证分为热、⽯、⾎、膏、劳五种证型。
西医之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肿瘤以及乳糜尿等,均可参照本证辩证治疗及护理。
1、病因病机 《⾦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淋证的病因是“热在下焦”,《丹溪⼼法。
淋》篇认为:“淋有五,皆属于热”。
但从临床上看,尚有实热与虚热之分。
(1)膀胱湿热:外感湿热之邪;或过⾷⾟辣醇酒味之品,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法,*浊之邪侵⼊膀胱,酿成湿热,发⽽为淋。
⼩便灼热刺痛者,称为热淋;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久尿中杂质结为砂⽯者,则为⽯淋。
;湿热郁结于下,⽓化不利,清浊相混,脂液从⼩便⽽出,尿如膏脂者,谓之膏淋;热盛伤络,迫⾎妄⾏,⼩便涩痛有⾎者,则为⾎淋。
(2)脾肾亏虚:淋久不愈,耗伤正⽓,或年⽼体衰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
肾亏则下元不固,脂液下泄,发为膏淋;脾虚则中⽓下陷,则为⽓淋;肾阴亏虚,虚⽕灼络,尿中带⾎,则为⾎淋。
(3)肝郁⽓滞:怒伤肝,肝郁⽽⽓机不畅,郁久化⽕,影响膀胱⽓化,则少腹作胀,尿时艰涩且痛,余沥不尽,⽽发为⽓淋。
若中⽓下陷引起的⽓淋为虚证,肝郁⽓滞引起的⽓淋为实证。
2、辩证论治 淋证初起或在急性发作期,多为实证、热证,治以清热利湿、凉⾎⽌⾎、通淋排⽯和疏利⽓机的原则;经久不愈者,多为虚证,当以健脾补肾益⽓为原则。
(1)热淋: 证候:⼩便频数,灼热刺痛,淋沥不畅,尿夜黄浊,少腹拘急胀痛,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苦,⼤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利湿通淋。
主⽅:⼋正散。
(2)⽯淋: 证候:⼩便涩痛,尿中夹⽯带⾎,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难忍,或腰腹绞痛,少腹拘急。
中医辩证施治淋证经验及预防调理
中医辩证施治淋证经验及预防调理定义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释义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称本病为"淋"、"淋闭"、"淋溲"、"淋满"。
《干金要方》:"诸淋"、"五淋";《金匮要略》:"淋秘"、"淋病" ;《诸病源候论》:"诸淋"后世医家:暴淋、卒淋--起病急骤者子淋、产后淋--妇人、妊娠患淋者老人淋--年迈患者淋者,淋沥不尽,如雨淋而下;"闷",通秘,不通之意也。
指出了淋证为小便淋沥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之病证。
历史沿革1.分类(1)《中藏经》--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2)《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石、劳、气、血、膏、寒、热(3)《集验方》:五淋--"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
"(4)《济生方?淋闭论治》:"……种凡有五:气、石、血、膏、劳是也。
"2.病因病机(1)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冶》:将病机归"热在下焦"(2)《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中对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渚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这种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分析,成为多数医家临床诊治淋证的主要依据。
巢氏在归纳了淋证病机共性的同时,还对诸淋各自不同的病机特性进行了探讨,如:"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人于胞而成淋也","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膏淋者,……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
(3)金?刘河间强调热邪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其病机与气血郁结有关。
淋证中医健康知识
淋证
为小便频数,清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尿道不利,分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包括西医的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证。
原因
1、喜食肥甘酒热之品,热煎尿液,炼液为石,而成石淋,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而成血淋;
2、喜怒伤肝生火,郁于下焦,膀胱之气化不利,发生小便艰涩而痛,成为气淋;
3、房室劳伤,过度纵欲,致脾肾气虚,遇劳即发,而成劳淋,小便混浊如膏而成膏淋。
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少食或不食肥甘酒热之品,出现尿频、急、腹痛、血尿等症要及时就医,平时多喝水,可用中药车前子、玉米须、金钱草、郁金等煎水代茶饮;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少食大热补药,如鹿茸、狗肾等;
3、节制房室,不可过度,女性患者性事之后要及时排尿,保持外阴清洁,禁止盆浴,注意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卫生。
淋证护理
泌尿系统感染(淋证)淋证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6.气淋,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一)护理评估1.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热淋证:血淋证:气淋证:石淋证:膏淋证:劳淋证. (二)护理要点【临证护理】血止血;以沙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
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坚持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并发症护理】1.前列腺增生患者: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要早期治疗,只有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才能更好地改善症状。
工作中,我们向病人解释前列腺增生的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使患者认识到及早治疗的重要性。
2.石淋:石淋是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石淋可引起不(2)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至少应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以利湿热之邪和砂石的排除。
(3)宜给予偏凉滑利渗湿的食品,以助膀胱气化,清热利湿。
如菠菜、芹菜、黄花菜、黄瓜、冬瓜等。
也可给西瓜、雪梨、鲜藕汁等清热利湿之品。
(4)急性期发热时卧床休息,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达到39℃以上时,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强刺激,不留针。
出汗多(2)多饮水,可用金钱草30克煎水代茶饮,以排石通淋。
应少食菠菜、草莓、土豆、蛋类、动物内脏等含钙磷高的食物.(3)石淋患者可做肾区局部拍打;输尿管结石应多做跳跃活动:膀胱结石患者应鼓励其憋尿后再用力排尿,有利于结石排出。
(4)石淋发作时,可给以针刺止痛。
取穴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阳陵泉,留针30分钟,强刺激。
也可给予耳穴压豆,取肾、输尿管、交感、神门等,每日按压10余次,以耳廓发热为宜。
『淋证』淋证食疗
『淋证』淋证食疗淋证食疗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一种病证。
包括西医学中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前列腺炎及乳糜尿等疾病。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一种病证。
包括西医学中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前列腺炎及乳糜尿等疾病。
本病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及脾肾亏虛,膀胱气化不利或膀胱气化无权所致。
主要有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及劳淋五种。
本病轻者,可单用食疗;重者,可配合药物治疗。
〔一般饮食〕(1)宜清淡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以利疾病恢复。
(2)宜多饮开水或茶水,以助利尿。
(3)不宜辛辣及烈酒,以免助生湿热。
〔辨证施食〕(一)热淋〔主要表现〕小便短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腰痛拒按,或伴恶寒发热,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食疗原则〕清热利湿通淋。
〔食疗食物〕马齿苋、莴苣、茭白、水芹、藕、荸莽、金针菜、椿叶、苋菜、粟米等。
〔食疗食谱〕(1)马齿苋汁饮。
马齿苋取汁饮。
用于小便热淋。
(2)粟米粥。
粟米,煮粥。
用于热淋。
〔饮食宜忌〕(1)宜食新鲜水果,饮浓绿茶,以助清热利尿。
(2)宜作生菜汁饮,以清利小便。
(3)不宜热性食物,以免助生内热。
(二)血淋〔主要表现〕小便涩痛,尿血,或夹血块,小腹胀满疼痛,舌苔薄黄,脉数。
〔食疗原则〕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食序食物〕小蓟、柿饼、荠菜、黑木耳、马齿苋、冬瓜,藕、苦莱、丝瓜等。
〔食疗食谱〕(1)小蓟汁饮。
小蓟捣汁饮。
用于血淋。
(2)柿饼粥。
柿饼,粳米,煮粥。
用于血淋。
〔饮食宜忌〕同热淋。
(三)石淋〔主要表现〕小便频急不爽,窘迫难忍,尿挟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或尿中带血,尿道剌痛,腰腹绞痛,舌质红,苔薄黄。
〔食疗原则〕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食疗食物〕慈姑、玉米须、薏苡仁、罗卜、鸡内金、杨桃,南苜蓿、胡桃仁等。
〔食疗食谱〕(1)慈姑汤。
慈姑,煮汤。
用于淋浊,石淋。
(2)薏米汤。
薏米,煮汤。
用于砂石热淋,痛不可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证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一种病证。
多由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导致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病位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
【生活调护】
1、病室宜安静舒适、通风、干燥向阳。
热淋患者的病室温度宜偏低。
2、慎起居,畅情志,发作期伴有恶寒发热者,应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可适当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更衣,每天清洗会阴部,不穿紧身裤。
4、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少憋尿是简便而有效的预防措施,白天应每2到3小时排尿一次,或有尿意时即应及时地将膀胱排空。
5、如发病与性生活有关,可在房事后排尿,并口服抗菌药物,有一定预防价值。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解除对疾病的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调护】
1、发热患者应多饮水,每天2000ml以上,以通利湿热。
2、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做好记录。
3、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
忌辛辣、煎炸、肥腻、烟酒等刺激之品。
【食疗方】
组成:葱白30克,新鲜车前草叶60克,粳米适量。
用法:前二味洗净切碎,水煎去渣,放人粳米煮为稀粥,早晚各服1次。
主治:热淋,证见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寒热、口苦、呕恶、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