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修改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公范妮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公范妮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引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
从1811年到1817年,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六部小说,这使她在文坛的地位如日中升。
《曼斯菲尔德庄园》创作于1814年,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摄政时期的评论家对小说中的正统道德观赞赏有加;现代评论家也指出,主人公范妮的性格复杂,有洞察力,特别在故事后期显示出勇气和自尊。
小说塑造了范妮这样一个有着强大精神世界的女性形象,描写了范妮的内心成长经历,体现了她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虽然范妮在男权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她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她最终突破社会的种种束缚,赢得了幸福的婚姻。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品指出女性应该注重其自身内心感受,保持自身独立人格的协调发展,依靠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论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对小说及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
奥斯汀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她将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推至高峰。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
本文是揭示其女性意识的一次尝试。
第二章介绍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属于女性主义文学范畴,因为它关注女性的婚姻和命运。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目的是改变女性的被压迫地位,主张女性自主选择婚姻,追求自我幸福。
第三章体现了女主人范妮的女性意识。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她怀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婚姻,她注重自身内心感受,追求真爱;面对父权制的压迫,她努力反抗,突破束缚。
每个女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生活。
在维护个人完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时,范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她捍卫了女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第四章讲述了范妮因自身的女性意识而得到的幸福回报。
通过她自身的努力,范妮得到了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和所有人的尊重。
范妮普赖斯走出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对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主义解读
范妮普赖斯走出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对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主义解读传统上认为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保守的小说,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是顺从的一个女性典型。
但正是这样一个女性为了捍卫自己婚姻自由的权利,对父权制做出了大胆的反叛。
她以坚定的勇气反抗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最终挣脱了父权制的束缚,为自己赢得了幸福。
引言《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情节围绕着两个反抗事件展开。
一个是由托马斯爵士的儿女发起的失败的反抗,另一个是由范妮普莱斯发起的成功的反抗。
在第一次反抗里,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家庭业余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托马斯爵士权威的挑战,但他们的演出被中途禁止,最后还引起了道德的混乱。
在第二次反抗里,范妮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婚姻自由的权利,不顾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毅然拒绝了克劳福德先生的求婚。
1.贝特伦兄妹对父权制的反抗这次反抗是由托马斯爵士的三个孩子,克劳福德兄妹和耶茨先生发起的。
他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进行一场家庭业余演出,并选中了有伤风化的《海誓山盟》作为剧本。
埃德蒙一开始和范妮坚定地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维护托马斯爵士的权威和当时所推崇的行为规范,他认为这样做非常不妥当:私人演戏容易受人指责父亲不在家,时时刻刻都处在危险之中,我们演戏会让人觉得我们太不把父亲放在心上。
再说玛丽亚的情况也很值得我们操心,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让人极不放心。
(第110页,《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下同)最后一点他指的是玛丽亚已经和拉什沃思订婚。
但是后来由于他爱上了克劳福德小姐,而她时刻对参演跃跃欲试,这让埃德蒙进入了一种两难境地。
最后他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场演出,并且扮演了克劳福德小姐情人的角色。
这时候,只有范妮一个人来维护父权制秩序,她的内心也充满了痛苦和孤独,因为她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
当所有人都要求她扮演一个小角色时,当满足这一要求成为她的义务时,她对自己发出了疑问:这本是她该对之百依百顺的几个人,如此强烈的要求她,热切地盼望她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对他们热衷的计划又是那么至关重要,她居然不肯答应,这样做合适吗?这是不是说明自己心地不善自私自利?(134)这表明了范妮做出正确决定并付诸于行动的困难,同时也显示了范妮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自己判断的难能可贵。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修改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被忽视的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到后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
在此过程中,范妮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小说反复描述到范妮的身体虚弱,经常头痛,而且情绪低落。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观察,范妮的病态归因于她那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
范妮的家境清贫、身份卑微,同时为了维系新的人际关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其三重人格无法达到平衡。
在范妮的自我能够最终成功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前,超我往往压制其本我,从而导致了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情绪的低落。
关键词: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像作者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关于女性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些女性试图寻求自身合理的社会地位为内容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范妮因家境贫困自幼被送往所以姨妈家抚养,像很多维多利亚后期描写孤儿的小说相似,范妮从小离开父母寄人篱下,无法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19 世纪,女性在当时无法享有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多女性只能通过婚姻这一途径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是范妮除了自身的美貌和姨妈家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她超乎其她女性的美德她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难以满足的渴求小范妮初到庄园的时候,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弱、胆怯、无奈。
弱小的身体让范妮感到羞愧; 她的衣着打扮遭到嘲笑; 她的无知也使她受到表兄表姐们一味的数落。
姨母诺里斯太太反复提醒范妮的劣等地位,要她必须按照姨妈以及表兄表姐们的意愿行事,永远别想着把自己当作是他们中的一员。
总而言之,姨母贝特伦夫人的沉默让范妮感到没有自信; 姨夫托马斯爵士的严肃让她感到敬畏; 姨母诺里斯太太的训诫让她无地自容。
面对所有这些,小范妮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躲进自己的那间小屋偷偷地哭泣,而不谙世事的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寄居者的被动地位。
范妮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贝特伦一家在一起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来自贫苦家庭的无知的小姑娘来说,这一切已经是令人乐不思蜀。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形象之探讨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形象之探讨作者:杨苗捷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8期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爱情为主题,带着浓重的讽刺意味讲述了青年男女间的恋爱、婚姻,刻画了一对善良可爱的男女形象。
而其中,女主角范妮的个性十分突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物内涵。
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范妮的地位、处境进行分析,阐明范妮性格的重要特征。
同时,由范妮的形象引发思考,探讨了关于女性价值的自我实现,寻求自我解放、自我教育等问题,并从范妮的形象中得到关于现代社会人文回归的启示。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形象女性教育人文回归一、《曼斯菲尔德庄园》概述《曼斯菲尔德庄园》写于1812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众多小说作品中最具争议的作品。
它刻画了英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一些英国的乡下贵族青年男女在田园生活中的爱情、婚姻故事。
女主人公范妮,是出生在一个平凡海军家庭的“灰姑娘”。
由于兄弟姐妹太多,贫寒的家境使她不得不投奔亲戚。
十岁时,父母将她寄养在姨夫姨母伯特伦爵士夫妇家中,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姨夫、姨母的冷漠,表兄、表姐的排挤让她吃尽了苦头。
但她善良、正直的品格,不懈努力的执着,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最后终于获得埃德蒙的青睐和姨父的赏识,赢得了想要的爱情和器重。
而堕落的大表兄,放荡的两位表姐以及自私的克劳福特兄妹也为他们的言行付出了代价。
文章描绘了鲜明的英国贵族生活,通过树立范妮在众多青年男女中的突出形象,表现了作家心中的价值观,引发我们的思考。
二、范妮形象简析1 范妮的自卑情结范妮出身贫寒,父亲虽是海军军官,但由于父亲退役而需要抚养的孩子众多,所以生活十分艰难。
于是范妮被寄养在有钱的姨母家中。
除了二表哥埃德蒙之外的所有人都很冷漠地待她,这让范妮自幼受尽了冷落。
严重地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是她自卑情结的来源。
她强烈地想要表现得体正是自卑情结的征象,她希望成为有教养的人,认为只有努力使自己优秀、处处得体,才有可能融入这个贵族家庭。
重创的精神家园—从认知失调理论看《曼斯菲尔概要
重创的精神家园—从认知失调理论看《曼斯菲尔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认知的失调造就了主人公范妮这个人物形象,她的蜕变有自己主动的有意识,也有被动的无意识。
同时,新的认知的建构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范妮,使她成长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
维持无效信念所造成的社会趋同是一个社会的产物,而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些人的错误。
这种社会对人的反作用总是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人生观。
关键词认知失调个人成长社会反拨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写过六部长篇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颇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情感成长历程—由一个庄园上被人忽视的小女孩到后来与自己一直喜欢的庄园二少爷埃德蒙·贝特伦结婚,最终成为庄园上的精神主人。
而从深层结构看,作家借此表现了社会风尚、静态与动态、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英国型人物范妮和法国型人物克劳福特兄妹在认识上的分歧,性格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各显其能,扩大自己的影响,低毁对方的声誉,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代表英国传统社会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受到法国影响使社会习俗、意识形态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的伦敦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由于此矛盾所导致的人物在认知心理上的冲突与转变。
本文试从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读这种矛盾的起源、产生、影响以及消解。
一、认知失调理论和范妮成长的不可逆性一失调的产生如果在两个认知元素之间,或在两种认知元素的群组之间存在着失调,那么,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新的认知元素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这种失调。
由此推测,当失调出现时,人们会追求减少已有失调的信息。
’田二从认知失调理论看范妮的成长的不可逆性如果两个认知元素处于失调的关系之中,可能具有的最大失调程度相等于这对元素中具有较小抵制的元素的抵制力。
同样,如果一组元素群同另一组元素群组之间存在失调,那么,其失调不可能超过群组中具有最小抵制力的那部分元素对改变的抵制程度。
论《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女性主体意识
的 地 方 。 直 到克 劳 福 德 小 姐 的 出 现 。 克 劳福 德小 姐 的 出现 是 范妮 自我 意识 觉 醒的 一 个 分水
乐的事情 。 每 每在 楼 下 遇 到 什 么 不如 意 的事 情 , 她 总 要 跑 到
这里来 , 找点事情做做或者想点心事, 就立刻得到慰藉。…… 就算没有心情做活 , 只能在房间沉思 , 那她只要 看到 屋里 的
屋子 , 希 望想 出计 策来 。 另 外 的这 间 屋子 比较 宽 敞 , 可 以在
里 面 踱 步 和 思 考 .而 且 很 长 时 间 一 直 只有 她一 个 人 使 用 这
问屋子。 … … 在这 个 房 间 里 度 过 自己 的 闲暇 时 光 , 是 她 最 快
产” , 一 连 生 了 九个 孩 子 , 家 中一 贫 如 洗 。在 这 种 情 况下 , 范 妮 作 为 姨母 们 行 善 的 对 象 来 到 了曼 斯 菲 尔 德 庄 园 。她 的处 境可想而知。 除 了 二 表 哥埃 德 蒙 真 心 地 关 心 她 外 , 托 马 斯 爵 士严厉 、 大 姨 妈 诺 里斯 夫 人 言语 打压 、 二姨 妈 伯 特 伦 夫 人 视 若无睹 、 两个表姐轻视。 寄 人 篱 下 的 范妮 在 庄 园里 就 那 么 生 活着 , 虽然有 诸多的不如意 , 但她也适应 了 , 把 这 当作 人 生 的常态。 她 逆 来顺 受 , 忍气吞声 , 毫 无 自我 , 处 于 自我 的 一种 蒙昧状态。 这 也 是 一些 批 评 家 们 颇 有 诟 议 。 认 为 她 没 有 光彩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形象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形象作者:柯竹蓉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9期摘要:小说是一个时代的体现,能够在深层面反映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灵上达到共鸣。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文风以揭露社会社会现实、讽刺黑暗的统治阶级为主,作品主要围绕男女青年的婚恋故事而展开。
《曼斯菲尔德庄园》被称为简·奥斯汀作品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小说,理由与出发点是极为丰富的。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小说,能够得到作者对于小说环境最深层面的体会与思考,现实主义角度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线几乎就是围绕几位女性人物而展开的,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性形象,对于小说的探究分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关键词:现实主义女性形象分析环境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79-03《曼斯菲尔德庄园》主要讲了庄园中几位男女青年的情感发展[1],范妮、托马斯爵士的四个儿女以及克劳福特兄妹玛丽和亨利几个人在情感中的故事形成了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较为丰富,这对于小说的主旨以及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小说,最为必要的就是要分析其中女性形象,当然女性形象的突出,与作者简·奥斯汀为女性也不无关系[2],这将在下文中进行详述。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将在整体社会环境以及时代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并不局限于小说中所直接描写的内容,这对于现实主义分析成果挖掘深度的发展十分有益。
本文首先进行作者简·奥斯汀的分析,探究作者自身对于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影响。
一、作者简·奥斯汀对于小说的影响分析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读小说,分析研究小说,最初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作者,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作者简·奥斯汀作为著名的英国女性作家,其个人的经历是丰富的,这也是其在文坛成就斐然的原因之一。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对比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两中文译本范妮的角色重塑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对比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两中文译
本范妮的角色重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和女性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结果。
女性主义译者认为翻译是重写和女性化的过程。
她们的任务是使女性在译文中再现。
而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方式则是忠实再现源文中女性形象。
然而,目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分析译本中女性角色重塑的研究并不多。
《曼斯菲尔德庄园》展现了简·奥斯汀对于爱情和婚姻本质的理解,也成功创造出一系列女性角色。
本文作者比较著名译者、兰州大学教授秭佩和女译者席雨晴的两译本,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出发分析范妮的形象重塑。
本文基于形象重塑的模型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两译本(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间接描写:与其他人物形象的互动、环境描写)。
本文探索了以下问题:(1)范妮的形象在两译本中是如何被重塑的;(2)两译
本在范妮形象重塑方面有何差异;(3)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范妮的形
象是被忠实地重塑还是被扭曲。
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1)女性主义意识对于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从直接和间接描写的角度看,两译本在范妮形象重塑方面存在着差异。
女性译本在翻译中能够还原并且加强范妮的形象,而男性译本则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留有父权语言的痕迹。
(3)两译本的差异是由性别差异及语境等因素决定的。
“龟”与“兔”——《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曼斯菲尔德庄 园》 简・ 是 奥斯 丁最成熟 的作 品之一。一如既往 , 里 面塑造 了众 多光彩夺 目的女性 形象。布鲁克娜对女性的分类正好可 以 概括其 中有代 表性的两位 : 芬妮 和玛利亚( 伯特伦小姐 ) 充分反映 了 , 这 奥 斯 丁 作 品 的前 瞻 性 。 1“ ” 被 动 反 抗 和 主 动顺 从 .龟 : 芬妮 , 伯特伦家 的穷亲戚 , 从小 寄养在曼斯 菲尔德庄 园, 虽然过着 优裕 的生活 , 事实上 却一直受到轻 视和压制 , 精神 上较为痛苦 , 时常徘 徊在 自己清冷 的小 屋 , 而不愿下楼 去生着火 的客厅。她温柔 、 良、 善 胆 怯 , 于为他 人着想 , 惯 惯于服从 , 十几年来扮演的只是“ 孤独而顺从 的孩 子 ” 似乎没有 什么个人 意志。只有表兄埃德 蒙真诚地关 心她 , , 时时 帮 她抵挡 不公正 的对待 , 使她 的生 活不至于一 片冰冷 。她对埃 德蒙 日 久 生情 , 从兄妹之 情渐渐转化 为刻骨铭心 的暗恋。但这份感情 是真正 的 暗恋 , 有人 , 所 包括埃德蒙 , 对此一无所知 , 毫无感觉 。正是在这种情况 下, 克劳福德兄妹 的到来给她带来 了人生 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11龟” .“ 对父权制 的被动反抗 l 纪的英 国是典 型的父 权制社会 。妇女完 全处 于从属 的地位 , 9世 没 有受教育 和继承遗产 的权 利 , 她们唯一 的社会角色 只是当好妻子 和 母 亲。中上层女性 由于 自身身份限制尤其如此 。找到有钱 的丈夫 意味 着 她们后半 生会 生活得体 面 , 受人尊重 。无论父母还是女 性本身都把 婚姻 的标 准定位在金钱和地位上 。只要有钱 、 有地位就好 , 其他 因素都 是次要 的。因此才有 了奥斯 丁那句著名 的话 :凡是有 财产的单身汉 , “ 必定需要娶位太 太 , 已经成 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 ” 克劳福德先生年 收入4 0 00英镑 , 而且富有魅力 , 到处受人欢迎 , 按 照当时 的标 准 , 真是年轻 女子理想 的夫婿 , 托马斯 爵士就表示 , 意把 愿 两个女 儿中的任何一个 许配给他 。事 实上他也确 实得到 了两位 伯特 伦 小姐 的青 睐 , 受到她们 或明或暗 的追 求。但他 已经 被那个父权制 社 会 宠坏 , 只晓得倚仗 自己的优势纵情享 受 , 只会调情 , 不会真爱 了。因 为大小姐玛利亚 已经订婚 , 他假装追求二小姐朱利 娅 , 同时对玛利亚暗 送秋波 , 使她们都爱上 了他 , 最后却不告 而别 , 给两姐妹 , 特别是后者造 成 了心灵上的巨大伤害。 克劳福德先生毫无愧疚之心 , 随后又 打算在芬 妮的心上“ 打一个小 小的洞” 以打 发 时 间 , 可谓 自私 、 无耻 、 酷 俱 全 。 芬 妮 , 个 书 中 最 弱 残 这 势的女 主角 , 却表现 出了出人意料 的洞察力和行 动力。她早就观 察到 了克劳福 德的无耻行径 , 对之深恶痛绝 , 坚决抵挡 了他的追求 , 他的 使 财富 、 地位第一次失灵 了。这 时她 不应再 被归类 为“ 了 , 龟” 她挖掘 了自 己的潜力 , 成为一 个有 自主意识 , 能抵制 不 当的社会 习俗 的人 。这说 明, 即使 是“ ”本 质上也是完 整的人 , 龟 , 不应该 被当成只能顺从 的附属
梦境中的女主角——小议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形象
所思 、 所感 、 所悟 . 而 且 还 进 一 步 向 世 人 展 示 了一 个 个 精 彩 绝 伦 的农 村 家 庭 特写 镜 头 ” 。 同时 她 的 作 品 还 写 尽 了世 间 的人 情 百态 . 表 达 了 严肃 的 道 德 观 念 。 人们 对她 推 崇 备 至 , 盛赞 她 为
在1 8世 纪末 1 9世 纪初 的英 国文 坛 上 , 出现 了像 菲 尔 丁 、
理查森 、 斯 特 恩 和斯 摩 莱 特 这 样 的 现 实 主 义 小说 大 师 , 同 时文 风迥异 、 感伤 、 神 奇 的感 伤 派 和哥 特 传 奇 小 说 也 曾 风 靡 一 时 。 然 而 这 一 时期 的一 位 才 华 横 溢 的 女 性 作 家— — 简 ・ 奥 斯 丁 却 备 受 后 人 瞩 目。 她 以特 有 的敏 锐 洞 察 力 , 描 写 了英 国乡 村 中 产 阶级 家 庭 的平 淡 琐 事 , “ 不 仅 真 实地 再现 了她 那 个 年 代 女 性 的
著 名 的殖 民理 论 批评 家爱 德 华 ・ 赛 义德 在 《 文 化 与帝 国主义 》
一
的才 能 , 善 于 用 戏 剧 手法 塑 造 各 类 典 型 人 物 , 就 连 同时 代 的 伟 大 作 家 司 各 特 也不 无 赞 叹 地 说 她 “ 擅 长描 写 平 常生 活 的 各 种 纠葛、 感受及人物 , 她 这 种 才 干 我 以 为最 为 出 色 … , 那 种 细 腻
对 它 褒 贬 不一 。 由 于奥 斯 丁 擅 长 的 富有 特 色 的讽 刺 手 法 在这 部 小 说 中 似乎 不起 作 用 了 , 因 此它 被 认 为 是 “ 奥 斯丁 作 品 中 最
缺 乏 吸 引 力 的 一部 ” , 更甚至 , 它遭 到 了普 遍 的 痛恨 , 因为 这 部 小说 “ 开罪 了现 代 几 乎 每 一 种 信仰 … . 丑 化 了现 代关 于社 会 关 系、 德行 、 性、 艺术等观念” 。从 出版 时 间来 看 , 《 曼斯 菲 尔 德 庄 园》 ( 1 9 1 4 ) 只比《 傲 慢 与 偏见 》 ( 1 9 1 3 ) 晚一 年 。 但 两部 作 品 的笔 调 和氛 围各 方 面 都 大 不 相 同 。 《 傲慢与偏见》 既 欢 快 又 明畅 , 总 是最受欢迎 , 而 且 她 还 创 作 出一 个 资 质聪 明 、 思想活泼、 性 格
帝国意识的继承者——浅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芬妮的人物形象
1 9 9 3 年, 赛义德 出版 了《 文化 与帝 国 主义》 一书 , 在 书 中 他 分析 了经典文 学作 品 中潜 藏 的帝 国主义 意识形 态 .指 出 了“ 文化 ” 与“ 帝 国主义 ” 的“ 共谋” 关系。 《 文化与 帝 国主义 》 中
专 门有 一个 章 节分 析 了《 曼斯 菲 尔德 庄 园》 , 对芬 妮 这个 人 物形 象 , 作者 明确指 出“ 奥斯 丁把芬 妮所 做 的事看 做是 与托 马斯 爵士 的较大 的 、 更 公开 的殖 民 主义活 动相对 应 的 、 国 内 的、 小规模 的空 间运 动 ” 。赛义 德 的论述 为解 析芬 妮 的人 物 形象指 出 了一个 全新角度 。
议论 她的个 子 , 说她 见人不够大 方 。她们 曾经跟她们 的母亲 说: “ 表 妹连 欧洲地 图都拼 不到一 起 …你 听说过有 这么 笨 的 吗 ?” 两位表姐 的鄙视态度一 直到芬妮成 年都没有 变化 。除 了两 位表姐 外 ,家里 的其他人 对芬 妮 的态 度也 是一样 , “ 家 庭教 师怪她 什么 都不 知道 , 女仆 们则讥 笑她 衣服 寒酸 ” 。连
感》 、 《 曼斯菲尔德 庄 园》 、 《 爱 玛》 、 《 诺 桑觉寺 》 和《 劝导 》 。《 曼
斯菲 尔德庄 园》 出版 于1 8 1 4 年, 是奥斯 丁正 式 出版 的第三 部 小说 。与 以往小说相 似 的是 , 《 曼 斯菲尔德 庄园》 仍 然是 以英 国 乡村 地 区中上 阶层 年轻 人 的爱 情 与婚 姻 为 主要题 材 , 但 芬妮 的人物 形象与 奥斯 丁其他小 说 中的女性 人 物形 象略 有 不 同。芬妮 出身贫寒 , 不 像伊 丽莎 白那 样活泼 且妙 语连 珠 。 由于生 活环境 的关 系 . 她 总是 显得顺 从 而缺乏 自信 , 但 芬妮 最 终赢 得 了表 哥爱德 蒙 的爱 情并 成 了曼 斯菲 尔德 庄 园精神 上 的女 主人 。因此 , 以往 对芬妮 人物形象 的分析多集 中在她 的灰姑娘特 性或女性 意识 的发展上 。
人物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主角范妮
1引 言
简奥 斯 丁 的小 说 《曼 斯 菲 尔 德 庄 园》像 作 者麒 他 几部 小 蜕 一 样 关 于女 性 在 社 会 所 处 的 地 位 以 及 这 些 女 性 试 图 寻 求 自身 合理 的社 会 地 位 为 内 容 的 一部 小 说 。 小 说 巾 的 女 主人 公 范 妮 因 家境 贫 困 自幼 被 送 往 所 以 姨 妈 家 抚养 .像 很 多 维 多 利 亚 后 期 描 写 孤 儿 的小 说 相 似 .范 妮 从 小 离 开 父 母 寄 人 篱 -F,无 法 决 定 自 己 的 社 会 地 位 。l9世 纪 ,女性 在 当时 无 法 享有 自己的 社 会 地位 ,许 多 女性 只 能 通 过婚 姻 这 ~一途 径 来取 得 一 定 的 社会 地 位 。但 是 范 妮 除 了 自身 的 美 貌 和 姨妈 家 的关 系外 。最 重 要 的 是 她 超 乎其 她 女性 的美 德 她 确 立 了 A己的 社 会 地 位 。范妮 不 同 于 其 她 简奥 斯 丁 小 说 中 的女 主 角 ,相 比 起来 范妮 更 多 一 分 成 熟 ,智 慧 ,自尊 和 勇 敢 ,从 以 下 见点 分 析 就可 看 出范 妮独 特 的性 格 ..
2范妮 的性格 分析
(1)从 范 妮 在 曼 斯 菲 尔 德庄 的生 活 来 进 行 分 析 当范 妮 初 到 曼 斯 菲 尔 德 庄 园 ,她 被 严 厉 的 姨 夫 ,神 经 质 的姨 妈 和 一一群 宠 坏 了的 孩 子 所 吓 到 ,但是 她谦 逊 的性 格 很 快 得 到 一 家 人 的 认 同 ,她 也 似 乎 知 道 了 自己在 这个 家 中 的地 位 。姨 妈 的两 个 女 儿 对 范妮 没 有 什 么好 印象 并且 将 她 视 为 二 等 公 民 也 不 会讲 法语 。但 是 却 与堂 兄 埃 德 蒙 成 为 好 朋 友 ,开 始 了她 在 庄 园 的 开心 生 活 .并 且 范 妮 的 哥哥 也 有 姨 夫 安 排在 海 军 任 职
浅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自卑情结
求 婚 后 , 很 惊 讶 , 乎 每 个 人 都 劝 说 范 妮 接 受 他 的 都 几
求 婚 。 时 的好 友 玛 丽 小 姐 更 是 对 范 妮 冷 嘲 热 讽 , 平 说
中的成 员 , 曼 斯菲尔 德庄 园里没有社 会地位 , 表 在 是
定 条 件 的 社 会 说 “ ” 以 相 当 理 智 的 情 感 面 对 自 己 不 ,
的爱情 和婚姻 。
作 必 然 会 同 时 出 现 。 ”1 曼 斯 菲 尔 德 庄 园 》中 的 范 妮 [《
正 是 培 养 优 越 感 来 超 越 自卑 的 典 型 形 象 。
1道 德 感 的 优 越 .
生 的家庭 , 情有 余修 养不 足 的家人 , 范妮在 曼斯 热 使 菲 尔 德 庄 园 中与 奴 仆 等 同 , 在 克 劳 福 德 先 生 面 前 抬 不 起 头 来 。 比如 , 范 妮 再 次 回 到 朴 茨 茅 斯 时 , 到 当 看 自己的家人 与生 活情 况时 ,觉得 这里 的 生活不 属于 她 。 时的范妮 将 自己的出身 压抑 于无 意识层 面 , 此 其
姐 这 些 贵 族 之 外 的 边 缘 人 物 ,就 连 女 仆 都 嘲 笑 她 衣
言 语 表 达 意 愿 时 , 文 雅 的讲 话 风 格 瞬 间 就 瓦 解 了 , 她
结 果 语 不 成 句 , 支 吾 吾 , 不 清 楚 。性 格 的 矛 盾 与 支 说
说 话 的 拙 劣 更 加 深 了 她 的 自卑 。
二 、 越 自卑 超
阿 德 勒 认 为拥 有 自卑 感 的 人 总 会 想 尽 各 种 办 法 培 养 优 越 感 来 超 越 自卑 。 他 说 : “自 卑 感 本 身 并 不 是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主人公范妮的性格分析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主人公范妮的性格分析李洋【摘要】我们要了解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首先要分析作品中展现给我们的女主人公范妮的人物形象,很多读者觉得小说中范妮的美德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有些人认为范妮这个主人公形象毫无生气和新意,但是我觉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范妮是很勇敢的。
主人公范妮是作者刻画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
分析主人公范妮的性格特征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小说的了解,也可以了解当时范妮所处的社会背景并对社会问题做出思考。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91-92)【关键词】范妮;性格分析;社会背景【作者】李洋【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在简奥斯丁创作的小说中,很多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人地位的低下,她们想方设法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小说中也反映了社会中的这些问题。
范妮,也就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从小家庭条件不好,被送到姨妈家由姨妈抚养。
她自幼就不在父母身边,还在姨妈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19世纪的英国,女性是没有社会地位可言的,还记得简奥斯丁的另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吗?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妈妈是多么迫切的希望给女儿们找到有钱的如意郎君。
因为在那个时代,女人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和有钱有势的男性结婚。
范妮和简奥斯丁其余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同,她坚强勇敢,成熟睿智,最终通过她的美德提高了她的地位。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范妮的性格:1.范妮在姨妈家的生活当主人公范妮刚到她姨妈家的时候,就被她所接触到的亲戚们吓着了,姨夫非常严厉,脸上没有一丝慈爱,姨妈也很敏感,整天神经兮兮,还有一群被庄园上的人们宠坏了的兄弟姐妹。
虽然这里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他们并不讨厌范妮,因为她在这个家中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她深知自己寄人篱下,在这个家里是没有地位的。
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形象英语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院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XXXX级英语教育X班学生XXX指导教师XXX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形象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XX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人物,了解小说表现出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存及思想状态。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漫画式的正统老一代形象,第二章介绍个性张扬的都市新一代形象,最后一章介绍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形象。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对《曼斯菲尔德庄园》所做过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分析她们的生存与心理状态。
4、主要参考文献Edward, W. Said. 1994.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Vintage Press.Jane, Austen. 1816. Mansfield Park. London: Greenwich ParkXia, Yanhua 夏延华. 《情人誓言背后的真情与假意──〈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复调解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Zhang, Danan张丹丹.《倔强的灵魂-略论奥斯丁的女权主义思想》(《当代文坛》2001年第3期)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Literature reviewMansfield Park was written by Jane Austen after she had published 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It did improve Jane’s progress.The studies of Jane Austen loom so large in west literature. As early as in 1812, when Jane first put her work in public, study about her work had sprung. At that time, Scott wrote the first counted critical paper, An Unnamed about Emma, which gave an impersonal comment. Since then studies about Jane Austen came in a throng. I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western scholars had a variety of opinions and constantly developed a multi-level connotation of Jane’s work. Those wh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considered that Jane’s work showed a distinctive view of feminism and worry and concern of ecology; wh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colonial expansion upon Jane’s work and reflect in her writing; wh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unscrambled Jane’s theme of the works; wh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techniques discussed Jane’s irony in her productions; wh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and nature analyses Jane’s creative techniques. All of that made contributions to a more deep understanding of Jane’s works.Attentions from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rose at about in 1980s. Before 1980s, lots of critics commented that Jane’s life was narrow and theme was trivial, so Jane didn’t get a due attention. Zhu Hong is China’s earlier attention to Austen scholar, who compiled Austen Research in 1985, which did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Austen and her works and opened a window for Chinese scholar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of Austen. Meanwhile, Kong Haili, Jin Guojia, Lou Chenghong had also translated some foreign critics of Austen’s article in Literary Theory. All of that had made the 1980s became a little climax for study of Austen. In 1990s, especially since 2000, Jane Austen and her works had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Jane Austen's work has been made into movies, TV drama,The domestic press, such as the Yilin press,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launched the JaneAusten's novels, essays, comments set, research results are more and more.Kong Zhili seriously and comprehensively translated all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There are also other translators who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of Austen's works in China. There are Zi Pei, Xiang Xingyao, Kong Zhili, Xi Yuqing, Su Dan, Li Yeyi and Zhang Yunlu who have translated Mansfield Park.The Jane Austen researchers think, Mansfield Park got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narrative skill, and it is “a milepo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This work was written after Jane Austen had experienced two major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works reflected the old aristocratic territory gradually invaded by the new bourgeoisie nobility.This is also Jane Austen’s first work reflecting the times background at that time.It makes Austen become a more mature female writer.Researches on the Mansfield Park were mainly from fine cut-in point such as the study of language features, the image of Fanny, the structure and spirit connotation, imperialist feelings, moral value judgment, connotation of location, post-colonial cultural criticism, temporal and spatial extension, drama in the novel, ,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 polyphony performance, absence of narrative to talk about. Papers about this novel includes Fu Wenping’s ‘analyze Jane Austen’s art of fiction in Mansfield Park’, which focused on the grasp of the value of Austen characters, plot in the works, up to the whole structure, shape a perfect moral world. Lei Yun’s ‘Fanny Price’s spiritual image: woman’s self - shaping and self-realization in Mansfield Park, which adopted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oman’s self - shaping and self-realization in Mansfield Park, put up with that Fanny,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as a female image with rich spiritual, condensate Jane Austen’s unique insights on the value of women and female influence. Then it pointed out that this novel go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women seeking self-liberation. Song Xiaohan’s ‘the new female image in Mansfield Park’,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anny,proved that Jane Austen air the voice of feminism in the works and deeply questioned that British social prejudice against women at that time. Zheng Ke’s ‘Definition and mood variation identity─the analysis of Fanny in Mansfield Park’,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Fanny's identity to analyze her mood variation,further explained that Fanny's ethics code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i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identity. Lin Wenchen’s ‘as I read Mansfield Park’, by Fanny and Mary’s contradictory love and marriage consciousness,reproduced the rational and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in love and the extremely contradictory condition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She thought that Jane Austen was an artist who wrote life from description of life, and her novel value lies in its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life which the writer are most concerned about.So far, feminist research on Mansfield Park is mostly on her marriage, money concept in the work, while it is still a blank about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by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ansfield Park.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what role does female consciousness play? What areas did the unique female consciousness embody in?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Mansfield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编号: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形象姓名:XXX班级:XXXX级X班指导老师:XXX专业:英语教育院系:XXX学院英语系完成日期:XXXX年5月8日On Female Image in Mansfield ParkBYXXXXProf. XXXX, Tutor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English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PartialFulfillment of the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 in EnglishAt XXXXX UniversityMay 8th, XXXXAbstractMansfield Park, as a work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Jane Austen, has a great effect. This novel had complex plots. There were a lot of unexpected events in it. It had a heavy irony in the lines. It represented the artistic thought and achievement of Jane Austen.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Mansfield Park, explore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embodied i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learn about the contribution of Jane Austen to establish a tradition of female writing.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body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introdu ction part introduces Jane Austen’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er psychological state when she wrote Mansfield Park;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main part analyzes different women embodied i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from three aspects as the image of the old orthodox comic female, the image of the young open citizen and the image of the maverick heroine.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analysis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novel, highlight the Mansfield Park role.Key words: female image orthodox open maverick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作为简·奥斯丁转型时期的作品,有着很大的作用。
独特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独特的范妮
独特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独特的范妮摘要:简・奥斯汀是一位跨越时代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从1811年到1817年,她为世人留下了六部小说,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开辟了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
她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在BBC的“千年作家评选”活动中,奥斯汀紧随莎士比亚之后,位列第二。
《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主题,可与简・奥斯汀其他五部作品相比具有明显的两大新特色:首先,它是奥斯丁唯一有详细戏剧表演描写的小说;其次,该作女主人公形象独特。
《曼斯菲尔德庄园》因而被评论家称为奥斯汀最复杂、最有趣的小说,它对奥斯汀的艺术创作之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特色;范妮;女性形象1.引言1.1 简・奥斯汀和她的文学成就简・奥斯汀出生于牧师家庭,她有8个兄弟姐妹,排行老六。
她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父亲对他进行了启蒙教育,她热爱阅读和写作。
她所生活的小村庄有着静谧而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她的作品没有主要社会矛盾。
她描述她周围的小世界,尤其是男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
她19岁时开始从事写作,她写了许多小说,比如《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诺桑觉寺》,《劝导》等。
其中,许多作品都被制作为影视剧。
《曼斯菲尔德庄园》于1814年发表。
女主人公范妮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0岁时被叔叔托马斯先生收养。
她和四位年长的哥哥姐姐汤姆,埃德蒙,玛利亚和茱莉亚一起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长大。
汤姆经常赌博,玛利亚和茱莉亚都很爱慕虚荣。
范妮经常受到不公正对待,只有埃德蒙对她很好,范妮渐渐地爱上了埃德蒙。
这部小说也是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情节更加复杂。
2.《曼斯菲尔德庄园》特点2.1简・奥斯汀唯一一部有详细描述的剧作简・奥斯汀本人也非常喜欢业余戏剧表演。
但令人惊讶地是,在她众多小说中,她只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进行了戏剧描写。
浅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诺里斯太太的喜剧性
名作欣赏 / 本期推介 >浅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诺里斯太太的喜剧性⊙肖 枫 王 芳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摘 要:诺里斯太太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一位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她热情虚伪,贪财好利,在这张贵妇人的表皮下掩藏着无底洞的欲望。
她所展现出的喜剧性,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 诺里斯太太 喜剧性简·奥斯丁是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热衷于创作富有喜剧性冲突的现实主义小说,且多以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为主题,《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提出了人物分析方面的颇多见解,如诺里斯太太独特的话语习惯,贪婪自私的性格等。
本文将由浅入深,从语言、行为,思想及精神三方面品味其中蕴藏的喜剧性,剖析诺里斯太太这一漫画型人物。
一、语言的喜剧性语言是人的本质,是对人物性格的直接判断方式。
与芬妮的“笨嘴拙舌”不同,诺里斯太太是粗鲁的,是咄咄逼人且喋喋不休的,这表现在她的惯用词句和表达语气两方面。
诺里斯太太最常说的几句话就是“我同你想的一样” ,“我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以及“我想谁也没有理由指责我……”她自我标榜为善解人意的大家长,且往往翻来覆去地强调这一点,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彰显所谓的上流社会风度。
此外我们还能发现十分有趣的一点,即诺里斯太太的“善良”是有针对性的,她对于芬妮的态度与其他人截然不同,这并非因为芬妮的“外来者”身份或其性格的孤僻木讷,而是由于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
当面对庄园中的其他人尤其是伯特伦家族的掌控者和财产所有者托马斯爵士时,她又变得阿谀奉承起来。
例如在劝说托马斯爵士抚养芬妮时,她说了这样一段话:“亲爱的托马斯爵士,我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也很赞赏你的想法,真是既慷慨又周全,完全符合你一贯的为人。
总的来说,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a短短一句话内出现了三个“完全”,既写出了诺里斯太太废话连篇的表达风格,更体现了她在面对上层阶级时的溜须拍马。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新女性形象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新女性形象作者:宋晓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丁的第四部小说,是其所有小说中,思想最成熟、人、物最有现代感的一部。
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范尼的描写,发出了其女性主义的呼声,并深深质疑!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关键词:简·奥斯丁;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11-01一、作家与作品介绍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上承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下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实主义的人高潮。
据说当时的摄政王所有的住所都各有一套奥斯汀小说供他随时阅读。
小说家司各特也对她赞赏有加:“这位年轻女士擅长描写平凡生活的各种纠葛、感受及人物,她这种才干我以为最是出色,为我前所未见。
”简,奥斯丁社交面狭小,其小说故事只限于三、四户人家。
但她却极好的把英国社会寓于这方寸之间,并以女性所特有的观察力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她的作品破天荒的发出了女性主义的呼声,深深质疑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二、《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新女性形象19世纪的英国是父权社会。
信奉柏拉图的女性喻为容器,男性为模具的推论。
妇女的地位只相当于一个未成年人或是奴隶。
妇女没有受教育和继承遗产的权利,她们唯一的社会角色只是当好妻子和母亲。
处在中上层社会的女性,由于自身身份限制尤其如此。
嫁个有钱人意味着她们后半生会生活得富足。
无论父母还是女性本身都把婚姻的标准定位在金钱和地位上。
只要有钱、有地位,无论有无感情都是完美的婚姻。
可范尼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反叛者。
虽然范尼是简,奥斯丁所有小说中条件最差的一个女主人公,但她对男权社会下女性择偶观提出了挑战。
她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用金钱和地位来选择自己的另一半,而是理智、独立地用自己的标准来争取自己的幸福。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女性主体意识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共5页)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女性主体意识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摘要:简?奥斯汀的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父权制压迫,努力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范妮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是社会因素与个人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体意识对于现代女性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独立自主《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于1814年出版的小说。
女主人公范妮出身贫寒,被姨父母托马斯爵士夫妇收养,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但她始终保持着温柔善良的心,辨是非,明大理。
她坚决抵制大表哥汤姆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大雅的情节剧,毫不动摇地顶住了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的无理纠缠,始终不渝地暗恋着埃德蒙,最终她以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和埃德蒙的爱。
1.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范妮是以“灰姑娘”的身份出场的。
由于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托马斯爵士夫妇收养。
初到曼斯菲尔德庄园时,范妮胆怯拘束,沉默寡言。
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
大表哥汤姆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风化的情节剧,家里只有她一人加以反对和抵制。
她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并敢于反抗违背自己原则的现象。
情节剧事件表明了范妮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2. 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相对于爱慕虚荣的玛丽,范妮对埃德蒙的爱是真正无私的。
她拒绝富家子弟亨利的求婚,也拒绝了托马斯威逼答应亨利的求婚,可以想象范妮拒绝了多少世俗的诱惑,拒绝了亨利就等于拒绝通过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拒绝托马斯先生就意味着自己可能被赶出曼斯菲尔德庄园回到贫穷的家里,但是范妮坚持自己对爱情婚姻的信念不为世俗利益所动,毅然拒绝了诱惑。
因为她的最爱是埃德蒙,即使埃德蒙只把她当作朋友和妹妹,她也要坚定的守护自己心中的这份爱。
在范妮的心中,她没有将自己作为商品去换取荣华富贵,反之她坚信爱情和婚姻应该建立于真正的感情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被忽视的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到后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
在此过程中,范妮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小说反复描述到范妮的身体虚弱,经常头痛,而且情绪低落。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观察,范妮的病态归因于她那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
范妮的家境清贫、身份卑微,同时为了维系新的人际关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其三重人格无法达到平衡。
在范妮的自我能够最终成功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前,超我往往压制其本我,从而导致了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情绪的低落。
关键词: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像作者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关于女性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些女性试图寻求自身合理的社会地位为内容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范妮因家境贫困自幼被送往所以姨妈家抚养,像很多维多利亚后期描写孤儿的小说相似,范妮从小离开父母寄人篱下,无法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19 世纪,女性在当时无法享有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多女性只能通过婚姻这一途径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是范妮除了自身的美貌和姨妈家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她超乎其她女性的美德她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难以满足的渴求小范妮初到庄园的时候,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弱、胆怯、无奈。
弱小的身体让范妮感到羞愧; 她的衣着打扮遭到嘲笑; 她的无知也使她受到表兄表姐们一味的数落。
姨母诺里斯太太反复提醒范妮的劣等地位,要她必须按照姨妈以及表兄表姐们的意愿行事,永远别想着把自己当作是他们中的一员。
总而言之,姨母贝特伦夫人的沉默让范妮感到没有自信; 姨夫托马斯爵士的严肃让她感到敬畏; 姨母诺里斯太太的训诫让她无地自容。
面对所有这些,小范妮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躲进自己的那间小屋偷偷地哭泣,而不谙世事的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寄居者的被动地位。
范妮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贝特伦一家在一起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来自贫苦家庭的无知的小姑娘来说,这一切已经是令人乐不思蜀。
对于范妮来讲,她生活在曼斯菲尔德庄园这个微型的社会群体之中,受到其中每个成员的影响。
范妮内心真正所渴望的却是在庄园里那些阔亲戚对她身份的认同以及达到身份的平等。
作为一名来自下层社会的外来者,范妮的“本我”就是对曼斯菲尔德庄园所象征的上层社会的优越身份、地位的确立的渴望。
然而,要跨越阶级的鸿沟,融入上流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使其身份得到认同,对范妮来说却并非易事。
当时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代表着“超我”。
本我虽然强大,但是与代表理想境界的超我背道而驰,与范妮的实际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合。
这种潜在的心理必然会受到压制,其本我与超我一直处于激烈的斗争中。
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如果人的本能冲动总是受到压抑,人格的三个部分之间就无法达到调和、平衡,那么人就表现出某些病态人格特征。
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常依赖自我的协调,使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我的需求,而又不违背超我所代表的道德准则。
这一调节主要是范妮的自我通过弱化矛盾和积极平衡矛盾来得以实现的。
由于范妮的“德”——“温柔的性格,纯洁的心灵,高尚的道德”以及现实的处境,为了能继续寄居在富丽堂皇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就必须要维护好与庄园中的亲戚们的关系。
托马斯爵士曾考虑让小范妮与姨母诺里斯太太一起生活,这对于范妮来说或许就是一种警告。
范妮根本就没有权利来决定自己与谁生活。
范妮也意识到维护与庄园里亲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范妮选择了较为被动的方式来寻找本我与超我两者的平衡点,其自我往往受到庄园这个外部环境的限制无法满足其本能欲望,从而不能协调本我与超我两者的矛盾,渴望实现身份认同的欲望长期受到超我的压抑。
在这场争斗中,超我时常战胜本我,占据主导地位。
当两者矛盾对立到一定程度,欲望始终长期郁积于心而无法得到满足时,范妮必然会出现精神不振、病殃殃的模样。
在庄园,处于寄人篱下的劣势地位,范妮的自我时常选择等待的方式来寻求平衡。
所以,在失去心爱的小马驹后,范妮也只能沉默。
而在贫穷落后的家乡——朴次茅斯镇,范妮的自我则选择向他人倾诉的方式来协调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范妮总是向苏姗讲述着在庄园的经历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她的好顾问。
其实,她向妹妹苏姗介绍庄园就是释放其长期压抑的欲望的一种形式。
她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他人对其上层社会身份的认同。
一旦这些欲望得到满足,她便获得无比的快乐。
然而倾诉的方式也只能弱化本我与超我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最终是无法让两者和谐统一。
与在朴次茅斯相比,范妮觉得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似乎更能找到归属感,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朴次茅斯,她除了向弟弟妹妹们谈论一些庄园的事情以外无法融入他们的生活。
而在庄园,她至少一直都是贝特伦夫人的好陪护。
当庄园里的那群年轻人筹备表演的时候,她还能帮他们出谋划策。
显然,范妮已经接受自己是豪华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一员,已经不再属于贫困的朴次茅斯的家。
只有这样的心里暗示才能减缓压抑的心理。
一直以来范妮都期望能实现与上层社会的阔亲戚们的身份平等,但长期逗留在与自己身份地位“格格不入”的朴次茅斯更是让她内心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也就时常感到焦虑、失落与沮丧。
这也难怪在爱德蒙去朴次茅斯接范妮时,他看到“范妮面容变化如此之大”。
二、难以满足的期盼在追寻上层社会身份的漫漫长路中,范妮的自我采取了等待与倾诉的方式协调,然而这只能是起到缓和的作用,终不能使本我与超我达到和谐。
因此,其自我同时也不断积极地寻找另一条出路。
弗洛伊德指出,“爱的关系才是构成集体心理本质的东西。
”对于一个寄养他家的小孩来说,希望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并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首先是建立起爱的关系。
自我在选择这一出路时,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复杂的、无法协调的局面。
范妮在来到庄园之前就已经缺失母爱,可以说,自她年幼时就有着对被爱的渴望。
她在刚到庄园时非常地思念家人,但仅仅是思念“难舍难分”的“兄弟妹妹”。
其中她最思念的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和朋友”———威廉哥哥。
当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女孩远离父母而寄居他人家中受到委屈时,对自己的母亲却没有丝毫的想念。
范妮在多年之后重返家乡仍旧无法重拾母爱。
范妮渴求母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她的低沉,同样也使得她希望能马上离开朴次茅斯。
因此,范妮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希望得到人与人相互的关怀与照顾。
对于一个正常的家庭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对于小范妮这样家境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其本我对爱的渴求始终受到超我的压制,而自我为此作过努力,试图弱化两者的矛盾。
母爱的缺失以及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让范妮努力寻求从母亲形象的人物那里获得关怀与爱。
姨母贝特伦夫人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
她对范妮的关怀仅限于偶尔说说她的好,若是嫁给亨利.克劳福特便送她一只哈巴狗的幼犬。
在炎炎烈日下,自己在树荫下却让范妮去花园为她采摘玫瑰。
显然,范妮并没有从这位门第显赫的姨母那里找寻到母爱。
与范妮的亲生母亲和姨母贝特伦夫人相比,另一位姨母诺里斯太太对她的“关注”更多。
但是所有的这些“关注”都是消极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妮没有母亲。
范妮四处寻求双亲之爱却无功而返。
在这场夺爱的较量中,其本我处于优势地位。
自我的协调作用更倾向于本我,于是另辟蹊径——寻求爱情。
自小在庄园里,在众多的亲人中也就只有爱德蒙关心和照顾着范妮,这使得一向孤单寂寞的范妮对表哥爱德蒙暗生爱意。
当范妮失去她的那匹衰老的灰色小马后,爱德蒙毅然作出决定,用他的马换一匹适合范妮骑的马。
可爱德蒙为了表达对克劳福特小姐的爱慕之情把范妮的这“最称心如意的东西”让给克劳福特小姐骑乘。
范妮一连四天没有了锻炼身体的机会。
在烈日下修剪了一个多小时的玫瑰,又跑了两趟诺里斯太太家后,范妮便突发眩晕头疼。
范妮的顽固性头痛病不仅是由于没有骑马锻炼身体,还是因其身份地位无法得到肯定,也是因其爱的缺失。
两位姨母贝特伦夫人以及诺里斯太太对她的漠不关心,特别是一向关爱体贴自己的爱德蒙表哥的忘却都深深地伤害到范妮。
在其自我苦苦寻求出路以满足情感需求的历程中,爱德蒙的爱是底线。
因此,在触及这最后的防线时,其本我再一次受到超我的压制,两者的平衡被打破,她的身体以及精神上的苦痛便也一起涌了上来。
然而,简.奥斯汀还是不忍这样一个备受煎熬的俏佳人和娇滴滴的林黛玉一样香消玉损。
范妮经受住一切诱惑并始终坚守着最后的防线。
面对风度翩翩,眉目清秀而有富有的亨利·克劳福德先生的体贴,范妮没有动摇对爱德蒙表哥的爱。
与两位表姐相比,范妮始终坚守自己的德行等待一位知音的到来。
范妮一直只是在默默地爱着、支持着爱德蒙表哥。
这让爱德蒙最后感受到了她的爱与德。
在这一点上,其自我也有选择弱化的方法来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但在追寻自身身份以及爱的整个艰辛历程中,其自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从而使得本我与超我最终达到了平衡。
简.奥斯汀也在小说结尾做出了妥协,让她如愿以偿。
在适当的时候范妮与爱德蒙表哥喜结良缘,满足了她的情感需求; 同时也得到庄园中权威人物———托马斯爵士的认可,使她获得了庄园女主人的身份,实现了尊重的需求。
其自我也积极地、曲线式地完成了协调两个本我与两个超我日益激化的矛盾的使命。
三、结语曼斯菲尔德自身的经历就是对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质疑和反抗。
20岁的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伦敦追寻她的作家梦,仅靠微薄的稿酬和父亲有限的接济为生。
逃离仓促短暂的第一次婚姻后,她因为疾病和爱情的缘故频繁搬家、旅行,居无定所,四海为家。
她不再像传统女性囿于家庭的小天地,她的阅历和生活方式在消解男性世界所谓的理性观察和客观透视。
虽然曼斯菲尔德不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她却凭借对女性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作为女性的意识体验,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
她在女性写作上所做的积极探索有助于唤起女性的觉醒,促进女性的解放。
参考文献:[1] 宋晓晗.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新女性形象[J]. 青年文学家. 2010(15)[2] 张丹丹. 倔强的灵魂——略论简·奥斯汀的女权主义思想[J]. 当代文坛. 2001(03)[3] 吴卫华. 试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写作立场[J]. 外国文学研究.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