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2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纪事第4课《伤仲永》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和修辞手法。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学生需要理解课文讲述的是伤仲永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奋进。学生应该能够把握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理解伤仲永的形象特点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课文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分析:学生需要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奋进的主题思想,并能够分析主人公伤仲永的人物性格,理解其在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勇敢。
(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需要能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能够理解其作用和效果。例如,课文中的“伤仲永”一语双关,既指伤心的永远,也指对永远的伤害。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提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a. 制作课件PPT,展示课文《伤仲永》的文本内容、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示例。
b. 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c. 准备人物性格分析的案例,以便于学生参考和讨论。
d. 收集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的的真实故事或新闻报道,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
《伤仲永》参考课件2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 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 赋予的。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好,诗 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 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安石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 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 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 北宋“民劳财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对 后来学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其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1069-1076年,王安 石两度为相。为改变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 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社会 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列宁称王为“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的诗词瘦硬雄直,散文说理逻辑 严密,行文峭菝凌厉,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800多 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散文《答司马谏议 书》《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课本。 现存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 义》,《宋说》等。
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 关系?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 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假如你认为自己不是很聪明,读了文章
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2 王之波

5、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掌握第一自然段重点词句的翻译预习导读:学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引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
他字,号,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3、①根据自主预习,请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加上注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②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在书本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二、达标导学解释词语:1、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2、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3、重点翻译第一段,注意重点字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 王安石

議論
記敘
主论
仲
贤
受
永
于
之
材
通 悟
人
于 人 者
,
远
不
受
矣
至
之
天
也
卒之为众人
阐发
先扬
又 不 受 之 人 , 得 为 众 人
不 受 之 天
闻 而 知 之
, 固 众 人
五 岁 能 诗
指 物 作 诗 立
文 理 皆 有 可
而
就观
已
邪
不始学
后抑
见
问
而 知
而
之
知
l
之Leabharlann 十l二又
三 矣
七
。
年
令
,
作
泯
诗
为
, 不
众
能
人
称
矣
前
结构分析:
• 第一大段:叙述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第1段) 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第1至5句) 写仲永父亲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第6.7句)
• 第二大段:叙述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 人。(第2段)
• 第三大段論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3段)
结构分析表:
傷仲永 傷(文眼)
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亲自题上自己的名字。
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请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之处。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
有一天,他爸妈看着他也觉得不是办法,决定把他送 去别的国家念书,但是他却请了法语的家教来教他,因为 他们认为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学会三种语言。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导读: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作品鉴赏: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课文分析]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伤 仲 永(通用16篇)

伤仲永(通用16篇)伤仲永篇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篇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篇3王安石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状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缘由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终~段的思想观点?支配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解释文题。
宏大的科学家和创造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创造了很多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创造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究竟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伤仲永》 (2)

伤仲永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一、教学设想《伤仲永》是一篇通俗的科学说明文。
传统的教法,通常把它纯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处理教材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知识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四、情感态度目标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全文,说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讲到一个阶段,尝试背诵这个阶段的内容,教师顺带抽查关键字词。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二)“伤”之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仲永才能衰退,泯然众人矣呢,令作者伤仲永?一位学生读第一、二段,你能从整个变化过程中找到原因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多媒体出示图片3)翻译重点字词:“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以……为利。
然: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后翻译全句,注意省略句“不使学”即“不使之学”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阅读指南: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会想要书,他不仅会写作,还会写诗,这是不可信的。
但本文的目的是说服年轻人努力学习。
注释: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
隶,属。
②书具:书写的用具。
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父亲与之不同,与之亲近,即书与诗的四句3.父亲对他的本性有益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二、翻译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七年后,他从扬州回到叔叔家,问严,说:“民然,大家都走了。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参考答案:一、一.写 2.以这件事为奇渐渐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二、 1.每天带钟勇去县里各处游玩,不要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去叔叔家问他。
我叔叔说:“我的智力完全消失了,我成了一个普通人。
”三、本文写一个孩子从未读过书,突然不但会写字,还能作诗,虽然有传说夸张之嫌,但作者的本意是规劝人们要不断努力学习。
尚忠勇译: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
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
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
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
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译文赏析《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阅读练习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教案2

23《伤仲永》主备人: 任义霞审稿人: 韩静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 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 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 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1.谁了解作者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 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 文章写得十分出色, 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 后来新法被废, 王安石忧愤成疾, 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 苏洵, 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 ) 扳( ) 谒( ) 邑()泯( )称( ) 卒( ) 焉( ) 耶( ) 矣( )3.解释题意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悲伤、哀伤, 痛惜的意思, 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Removed_七下第2单元第1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3课时)万象新天赵成丽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课题:《木兰诗》(主备:万象新天学校赵成丽)【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
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
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
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
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之”、“于”、“但”“唯”“扑朔迷离”),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熟知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都知道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部分学生能够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熟读成诵,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掌握具体的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体会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难以体会木兰女性美的形象。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学困生朗读方面较好,但是搜集查找资料的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重点关注。
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伤仲永”的故事吗?2. 简介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王安石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通过叙述伤仲永的事迹,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仲永、伤仲永、作者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和效果。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完整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仲永,金溪一平民,世代以耕作为生。
他在五岁时,未曾见过书写工具,突然哭着要这些用品。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于是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
仲永拿到这些工具后,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亲自为这首诗命名。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赡养父母和团结同族的人,他将其传送给全乡的秀才们观赏。
从此以后,有人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够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值得欣赏。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甚至用金钱和礼物来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询问仲永的情况。
他告诉我:“仲永已经变得默默无闻,和普通人一样了。
”王子对此感慨万分,认为仲永的通悟是天生的。
他天资聪颖,远胜过一般的人才。
然而,最终他沦为普通人,这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他人的教诲。
如果他没有得到天赋,那他或许早已是普通人了。
对于那些没有天赋的人来说,他们如果不接受他人的教诲,难道就只能是普通人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教诲同样关键。
仲永的悲剧在于他天资聪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翻译及原文解析_0

伤仲永翻译及原文解析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伤仲永翻译及原文解析伤仲永原文出自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水县第五中学 语文 学科导学案备写活页
课题 五《伤仲永》 课型 预习展示反馈 执笔者 陈双彦 分管领导评价
教学反思
书写导学案栏(要求分课时备课,一页写不完可写两页或三页)
此栏一般用于归纳知识点或写达标测评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五、懂事儿
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六、知趣儿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七、品味儿
1, 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3, 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八、开窍儿
A,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B,板书设计
第一阶段 才智过人,妙笔生花 第二阶段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江郎才尽,庸人一个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
迪生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成功=
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利其然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