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的题和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的题和参考答案篇一:伤仲永阅读答案伤仲永北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一、词解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对……感到奇怪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欣赏;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闻:听说;知道28.泯然:完全.指仲永的才华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31.通悟:通达聪慧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33.固:本来.34.文理:文采和道理.35.利:以……为利.36.可:值得.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41.彼其:他42.贤:胜过43.材人:有才能的人44.自:回到45.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46.尝:曾经二、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6.不能称前时之闻.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7.泯然众人矣!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篇二:伤仲永阅读答案《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
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
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
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题目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 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 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 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阅读练习附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附答案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伤仲永》语段阅读练习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这三个字是: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8、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9、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一、1、略2、①属于②题上③文采和道理④消失。
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
⑤相当⑥全乡3、“扳”同“攀”4、A.同县的人对他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B.他的父亲感到那样有利可图。
5、“不使学”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不使学。
7、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8、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我最想对他说:“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9、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伟编三绝》、《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要点14、即书诗四句(写) 15、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1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17、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18、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19、还自扬州(从)2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1、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22、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2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1、我能说明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以下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详细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改变,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缘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奇妙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参考答案1、①隶属,属于②有人③又、再④感到古怪2、C3、①从今(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见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伤仲永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唐朝D. 宋朝答案:B. 战国时期2.伤仲永的父亲是谁?A. 田齐B. 王媯C. 郑国公D. 顾恺之答案:C. 郑国公3.伤仲永因何事而被判死刑?A. 与人争斗而致人死亡B. 犯下盗窃罪C. 挑衅国君D. 被人陷害诬告答案:A. 与人争斗而致人死亡4.伤仲永收到一位女子的感谢信,信中女子自称是谁的女儿?A. 郑国公B. 顾恺之C. 王媯D. 田齐答案:D. 田齐5.伤仲永最终被赦免,原因是什么?A. 国君对他的忠诚感动了国君B. 他跟国君有亲戚关系C. 女子请求国君放过他D. 他的父亲求情赦免了他答案:C. 女子请求国君放过他二、填空题1.伤仲永出生地为_________。
答案:郑国2.伤仲永与谁发生争斗?答案:王媯3.伤仲永对被害人的父母感到__________。
答案:歉意4.伤仲永被判处哪种死刑?答案:凌迟5.伤仲永被赦免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女子请求国君放过他三、简答题1.简述伤仲永与王媯的争斗经过及结果。
答案:伤仲永与王媯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斗。
在一次比武中,伤仲永不小心伤到了王媯,导致王媯受伤甚重,最终不治身亡。
这起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伤仲永也因此被判处死刑。
2.伤仲永为什么最终被赦免?答案:伤仲永最终被赦免是因为一位女子给国君写信请求放过伤仲永。
女子自称是被伤仲永救过的人,感激之情使她不顾一切地请求国君宽恕伤仲永。
国君被女子的诚恳和感激所打动,最终决定赦免伤仲永。
四、解答题1.伤仲永的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答案: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明智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的关系,避免采取激烈的行动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珍惜亲情和友情,对待他人要有宽容和谅解的态度。
2.你认为伤仲永应该被赦免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个人观点。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伤害他人的行为的评判,以及刑罚与赦免的平衡问题。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大家矣。
”1.我能解说下边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 稍稍来宾其父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我能判断出以下句子停留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借旁近 /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B.其诗 /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
C.余闻之 /也久。
D.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谈谈: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大家”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理解:5.方仲永的父亲是如何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6. 下边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一样,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 题计分)① 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洁的导入语吧!我的开场白:② 古代有许多勤劳勤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相关勤劳勤学的成语:勤劳勤学的人物典故:参照答案 :1.①属于;②达成;③以来宾之礼相待;④ 通“攀”,牵,引。
2.C(应为“余闻之也 /久”)3.① 此后,指定物件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益可图,每日拉着仲永四周拜见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没有遇到后天的教育。
5.是一个贪恋小利、眼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可以成才的(通情达理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
《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阅读答案1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2)自是_________________(3)日扳_________________(4)环谒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标4处 2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邑人奇.之()(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10.第三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2分),通过这一段议论,作者强调了。
(2分)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1分)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8.(1)立刻完成(2)对……感到惊奇(3)通“攀”,牵,引四处拜访9.(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2)完全如同常人了(成为普通人了)。
10.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借事说理伤仲永1、“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可用课文原句回答。
)3、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4、一个五岁的孩子,连书写工具都没见过,就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世上有这样的奇才吗?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5、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伤仲永》精品习题带答案
《伤仲永》精品习题带答案班级:姓名:《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假设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与方仲永恰好是相反的例子,但都说明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王冕家贫不能读书,但是他勤奋刻苦,排除一切不利因素,最终成为通儒。
作者叙事简洁,正反描写结合,突出其刻苦,恰到好处。
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辄( ) 冕( ) 琅琅( ) 通儒( )佛像( ) 狞恶( ) 恬假设不见( )2、给以下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舍( ) 佛( ) 恶( )( ) ( ) ( )( )3、结合文意,选择解释加粗词语正确的选项。
⑴ 窃入学舍( )A、偷窃B、偷偷地,私下C、声音细小⑵ 听已( )A、完毕B、已经C、已经⑶ 辄默记( )A、总是,常常B、却,表转折C、立即⑷ 儿痴如此( )A、无知B、入迷C、呆傻4、以下句中加粗字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5、以下句中加粗字与以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6、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zhé miǎn láng rú fó níng tión2、shè 宿舍shě 舍弃fó 佛像fú 仿佛wù 厌恶ě 恶心è 凶恶3、⑴ B ⑵ A ⑶ A ⑷ B4、C。
(例句中的曷是通假字,通何。
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不是通假字。
详细来说,A项只通止,B项坐通座,D项蕃通繁。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3)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B.泯然众人矣()(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自为其名()(3)A.余闻之也久()B.不能称前时之闻()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阅读理解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1)pān 同“攀”,牵,引。
(2)yè,拜访(3)chèn 相当(4)mǐn 尽,消失3.(1)A.代词,“这样”。
这里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A.从B.自己(3)A.听说B.传闻4.不仅仅是。
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
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题目: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我能判断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理解: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我最想对他说:6.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我的开场白: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参考答案:1.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引。
2. C(应为“余闻之也/久”)3.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参考答案: 1.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评分:每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2.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每小题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3.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 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评分:观点 2 分,根据理由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4.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评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 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 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 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
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 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 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 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2.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幺?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 幺?(4 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幺特点?(2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
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
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
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
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
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
(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
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
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
因为“日”“环”分别从时间、范围两个方面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图钱财,“不使学”的情形,而这正是仲永“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