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伤仲永原文及课下注释

合集下载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注解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注解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文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纸、笔、墨、砚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感到惊奇,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争着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就不像先前那样聪明了;又过了十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我说:“仲永的才华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注解: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哀伤,叹惜;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3.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4.尝:曾经;5.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6.异焉:对此感到诧异;7.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8.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10.自是:从此;11.立就:立刻完成;12.文理:文采和道路; 13..邑yì人:同县的人;14..稍稍:渐渐;15.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16.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7.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18.扳pān:通“攀”,牵,引;19.环谒yè:四处拜访; 20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1.称:相当,相称;22.泯mǐ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2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24.通悟:通达聪慧; 25.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6.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7.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28.不至:没有达到要求;29.彼其:他;30.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伤仲永(原文、重点字词解释以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重点字词解释以及翻译)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 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 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 少了后开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 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 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 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 事。
伤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相称
完全。指原先的特点 完全消失了
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 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 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 普通人了。”
启示:从方仲永身上汲取教训: 不能自恃聪明,放弃用功,而 思考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才 能取得好成绩。
填空
1. 《伤仲永》的作者 王安石 是 宋 代政治 家、文学家。 2. 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
读准下列加红色的字音 wéi 自为其名 yì 邑人奇之 pān 日扳仲永 yè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mǐn 泯然众人矣
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其中加红色的词的意思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 乞之。
• • •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 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认为……是奇才。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他)学习。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 做有利可图。

文言文《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伤仲永》译文及注释文言文《伤仲永》译文及注释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文言文《伤仲永》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的课文原文

《伤仲永》的课文原文

《伤仲永》的课文原文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伤仲永》的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注释

伤仲永注释

《伤仲永》(注释)一、【原文全文】《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二、【原文注释】(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

伤,哀伤。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

(3)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4)尝:曾经。

(5)书具:书写工具。

指笔、墨、纸、砚。

(6)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7)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8)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为,这里作动词用。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10)自是:从此。

(11)立就:立刻完成(写好)。

(12)文理:文采和道理。

(13)邑人:同县的人。

(14)稍稍:渐渐。

(15)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16)丐:索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17)利其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18)扳(pān):同“攀”,牵,引。

(19)环谒(yè):四处拜访。

(20)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

(21)先人:祖先,这里指王安石的死去的父亲。

(22)称(chèn):相当。

(23)泯(mǐn)然:消失。

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

三、【原文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伤仲永(原文、重点字词解释以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重点字词解释以及翻译)

启示:从方仲永身上汲取教训: 不能自恃聪明,放弃用功,而 思考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才 能取得好成绩。
填空
1. 《伤仲永》的作者 王安石 是 宋 代政治 家、文学家。 2. 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
读准下列加红色的字音 wéi 自为其名 yì 邑人奇之 pān 日扳仲永 yè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mǐn 泯然众人矣
答问 深入理解课文
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 才能; 2.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 不如前; 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 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 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 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 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 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 舍不得播下去呢!”
王安石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 “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 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北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欣赏;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闻:听说;知道28.泯然:完全。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伤仲永作者: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众人。

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

词语1.伤:哀伤,叹息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3.民:平民百姓4.世:世代5.隶:属于6.耕:耕田7.生:生长到8.年:岁9.未:不;没有10.尝:曾经11.识:认识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课文分析]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著作。

译文如下: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本文是关于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感谢您的阅读!
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伤仲永原文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导读: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原文
伤仲永原文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之阳早格格创做做家:〔宋〕王安石本文:金溪民圆仲永,世隶耕.仲永死五年,已尝识书籍具,忽笑供之.女同焉,借旁近与之,即书籍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女母、支族为意,传一城秀才瞅之.自是,指物做诗坐便,其文理皆有可瞅者.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或者以钱币乞之.文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教.余闻之也暂.明讲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睹之,十两三矣.令做诗,不克不迭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寡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近矣.卒之为寡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许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寡人;今妇不受之天,固寡人,又不受之人,得为寡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城民圆仲永,家里世代务农.仲永少到五岁时,还已曾睹过纸、笔、朱、砚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喊着要那些物品.他女亲感触惊疑,背邻居借去给了他,他坐时写下了四句诗,而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女母,团结共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齐城的秀才(争着)欣赏他的诗做.今后,指定题才喊他写诗,他坐刻便能写成,诗的文采战义理皆有可与之处.共县的人认为他才搞非凡是,徐徐天请他女亲戴他去搞客,有的人还用钱财战礼物供他做诗.他的女亲感触那样搞有利可图,便每天发着仲永四处考察本县的人,而不让他教习.尔听到那件事已经很暂了.明讲年间,尔随先女回故乡,正在娘舅家瞅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两三岁了,喊他做诗,便不像先前那样智慧白.又过了十年,尔从扬州回城,又到了娘舅家,问仲永的情况,(娘舅报告尔)道:“(仲永的才搞已经)消得,像一般人一般了.“王先死道:“仲永的通晓、发会本发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普遍有才搞的人下得多,最后成为一个仄凡是的人,是果为他不受到后天的培养.像他那样天死智慧,如许有才搞,不受到后天的培养,尚且要成为仄凡是的人;(那么)当前那些不是天死智慧,本本便仄凡是的人,又不交受后天的培养,念成为一个寻常的人恐怕皆不克不迭够吧?”。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伤仲永》通过对方仲永的故事,来告诫世人,不能只依靠天资,而忽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伤仲永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整理了《伤仲永》的原文翻译及注释,供参考。

原文及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原文及注释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

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来参考!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古诗文网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伤:哀伤,叹惜。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4.尝:曾经。

5.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6.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7.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8.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10.自是:从此。

11.立就:立刻完成。

12.文理:文采和道路。

13..邑(yì)人:同县的人。

14..稍稍:渐渐。

15.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16.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17.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18.扳(pān):通“攀”,牵,引。

19.环谒(yè):四处拜访。

20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1.称:相当,相称。

22.泯(mǐ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

众人,常人。

矣,语气词。

2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24.通悟:通达聪慧。

25.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26.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27.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28.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29.彼其:他。

30.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