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注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译文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译文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原文 Original Text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Translated Text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重点字词解释以及翻译)
扩展 迁移
启发:从伤仲永 身上汲取教训, 不能自恃聪明, 放弃用功,而要 勤奋努力,刻苦 学习,才能取得 好成绩。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 上了。——鲁迅 2.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 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未 有天才之前》 3.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6.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 托尔 斯泰
板书设计
“指物作诗立就” 童年时期:
伤 仲 永
少年时期: “不能称前时闻”
青年时期: “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 不使学。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一是说明“仲永聪慧”是“与生俱来的”, 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 正常的后天教育。 •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后天教 育的重要性。
王安石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 “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 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
•
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正音 正确朗读课文
正音,正确朗读
wé i
答问 深入理解课文
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
八上25课内诗歌鉴赏资料《望岳》(唐)杜甫岱(dài)宗夫(fú)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翻译: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②赏析:“钟”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③思想感情: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赞美之情3、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顶峰,俯首望去,众山显得那么渺小,匍匐在我的脚下赏析:此句话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融情于景,移情于物,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感情,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是“残破”的意思,“深”是“荒芜”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国都陷落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悲凉景象。
令人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文言文伤仲永的翻译
宋人有仲永者,方幼而聪颖,学文辞,能记诵数千言。
父利其然,令游学于京师,四方人士争相邀之,名动一时。
仲永虽才高八斗,然天性孤傲,不喜与俗人为伍。
年二十,举进士,授官为县令。
为政清廉,民安乐业。
然其心常怀忧患,不得志于天下,遂辞官归里。
一日,仲永于其家中花园中,偶遇一老者,乃道士也。
道士见仲永气度不凡,知其非凡人,便与之谈玄论道,赠之以丹青一幅。
仲永观画,感慨万分,遂随道士访求神仙。
道士引仲永入深山,寻访隐士。
途中山川壮丽,奇花异草,百鸟鸣叫,恍若仙境。
行至一山洞,洞口烟雾缭绕,道士曰:“此乃仙人洞,欲见仙人,须待月圆之夜。
”仲永随道士居于洞中,潜心修炼。
月圆之夜,洞中异象纷呈,仙乐飘飘,仙人现身。
仙人见仲永资质聪颖,有意收其为徒。
仲永喜出望外,拜仙人学道。
仙人教仲永修身养性,习得神通。
仲永苦心修炼,终成正果,得道成仙。
仙人赐名“飞云”,令其掌管人间仙界之事。
飞云仙子重返人间,心生感慨,遂化作凡人,游历各地。
一日,至一村庄,见一少年,方幼而聪颖,与仲永颇有相似之处。
飞云仙子心生怜悯,遂化作老妪,与之交谈。
少年见老妪慈祥,倾诉心中苦闷。
飞云仙子听后,心生怜悯,遂以仙术助其解忧。
少年感激涕零,恳求飞云仙子教他文辞,以求一展才华。
飞云仙子遂以仙法传授少年,少年才思泉涌,文辞飞扬。
飞云仙子见其资质,不禁赞叹:“此子若得良师益友,必成一代宗师。
”然少年生于贫寒之家,无人识其才,且因命运多舛,致使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怜悯,遂决定助其一臂之力。
飞云仙子化作凡人,四处奔波,为少年寻找良师益友。
历经千辛万苦,终为少年寻得一位名师。
少年在名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才华横溢,名声远扬。
然而,少年虽才华横溢,却因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悲痛,遂决定助其实现愿望。
飞云仙子以仙术助少年,使其才华得以施展。
少年得志,名扬四海,成为一代宗师。
飞云仙子欣慰地笑了,然心中仍有一丝遗憾。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以及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简单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简单伤仲永原文及翻译简单小编整理了关于《伤仲永》原文及《伤仲永》翻译,希望同学们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懂得更多的道理和启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创作背景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
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惊讶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
而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让他作诗,不克不及称前时之闻。
可是,他写的诗不克不及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
“他的才干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凡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干,远胜于一般有才干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干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原本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8.年:岁9.未:不;没有10.尝:曾11.识:认识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全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此后,其父闻有客来,辄令乳母抱仲永环谒,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乡人问仲永,得其邻人欧杀云:“仲永幼时,其文为乡人所传诵。
左博士见而奇之,使学于京师。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余从先人还家,于乡人问仲永,得其邻人欧杀云:“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乡人问仲永,得其邻人欧杀云:“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悲之,为之设辞以遣之曰:“嗟乎!仲永之材,天成也。
其受之天也,比之二龙,犹其然也。
以其父不使学,日扳而求利,不得志,遂为众人。
呜呼!哀哉!”余既为之设辞,乃禁而不舍,因求其父,得之。
问其所以然,曰:“吾儿少时,其才甚敏,余窃怪而怜之。
遂教之读书,不欲使为众人。
然不谓其能及人,岂知其父利其然也,日扳而求利,不得志,遂为众人。
”余既得之,乃谓其父曰:“吾儿少时,其才甚敏,然非不欲学也。
不使学,固非吾志。
然不谓其能及人,岂知其父利其然也,日扳而求利,不得志,遂为众人。
吾儿之才,固非吾所能及也。
然吾闻之,学不可以已。
吾儿虽不才,然其志未尝不在学也。
吾愿君留意,使吾儿得其所,则吾死无恨矣。
”其父闻余言,感涕,曰:“吾儿虽不才,然其志未尝不在学也。
吾子之教,吾敢不敬从?然吾儿之才,固非吾所能及也。
吾闻之,学不可以已。
吾儿虽不才,然其志未尝不在学也。
吾子之教,吾敢不敬从?”余既归,其父随之至家,因问其所以然。
父答曰:“吾儿少时,其才甚敏,然不欲学。
余教之读书,不欲使为众人。
然不谓其能及人,岂知其父利其然也,日扳而求利,不得志,遂为众人。
吾儿之才,固非吾所能及也。
然吾闻之,学不可以已。
吾儿虽不才,然其志未尝不在学也。
吾子之教,吾敢不敬从?”余闻之,叹曰:“仲永之材,天成也。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及其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其翻译《伤仲永》原文及其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完整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仲永,金溪一平民,世代以耕作为生。
他在五岁时,未曾见过书写工具,突然哭着要这些用品。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于是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
仲永拿到这些工具后,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亲自为这首诗命名。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赡养父母和团结同族的人,他将其传送给全乡的秀才们观赏。
从此以后,有人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够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值得欣赏。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甚至用金钱和礼物来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询问仲永的情况。
他告诉我:“仲永已经变得默默无闻,和普通人一样了。
”王子对此感慨万分,认为仲永的通悟是天生的。
他天资聪颖,远胜过一般的人才。
然而,最终他沦为普通人,这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他人的教诲。
如果他没有得到天赋,那他或许早已是普通人了。
对于那些没有天赋的人来说,他们如果不接受他人的教诲,难道就只能是普通人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教诲同样关键。
仲永的悲剧在于他天资聪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
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
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
“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伤,哀伤,叹息。
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3.年:岁。
伤仲永原文翻译
《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 原文及翻译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
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
里。
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
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
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文章理解】
一、题目理解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二、文体介绍
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三、方仲永的形象
天生神童,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四、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五、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六、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