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注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
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
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
”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朱德才、王华唐乐中有《破阵乐》。
《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可见是武舞曲。
当时唐太宗观后就有“发扬蹈厉”之赞。
词中《破阵子》一调当是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语”,自然是声情并茂。
但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辛弃疾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感受。
仔细体味本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和苍凉。
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
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
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
“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
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
“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
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
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
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
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
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结句一个重笔点化──“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相关试题及答案(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
A“醉里挑灯看剑”;B“梦回吹角连营”(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
(意思相同即可)(3)“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二: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篇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
可惜已成了白发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著名作品。
诗中赞美陈同甫,赞美他的勇气和斗志,表达了李白的敬仰和赞叹。
诗中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觉得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陈同甫赋予了活的灵魂,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铭记历史。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陈同甫英勇威武的形象,他天生英明,智勇双全,以威武著称,四处奔放,开创出神话般的传奇。
李白以一种高贵而又庄严的语言描述了陈同甫的英勇,使其成为英雄的样子,体现出他对历史及其英雄的尊重。
诗的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李白对陈同甫的爱护和尊敬。
他赞美陈同甫如炎黄子孙般英勇豪迈,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英雄之国,以此为荣。
陈同甫无私奉献,以他自己的血液维系着同胞的相互依存,使他成为不朽的历史之英雄。
此外,诗还提到了陈同甫的名声和影响力,大家都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英勇和无私的声誉,赢得大家的尊敬和崇拜。
他的行为激励了数千年来中国英雄的奋斗,激发了无数的精神,使他的功绩流传千古,被人们永久的铭记。
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陈同甫的尊敬和敬佩之情,同时也为历史人物缅怀了他的精神,使这位历史英雄成为千古流芳的人物。
他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以及高尚的精神,在本世纪仍然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能够给人们提供无穷的启发和激励。
此外,通过诗句的表达,李白也暗示了中国传统礼教的文化传统,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仁义礼智信的宗教信仰,诠释了自由、勤劳和谦卑的美德,以及智慧的决定和金钱的权力。
丰富的诗句,不仅使历史发生了和解,而且把历史文化融入现实中,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验和理解。
总之,李白以自己抒情夸张的诗句,表达了对陈同甫英勇威武的敬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礼教的尊重和理解,也对后世给予了一定的启迪和激励,因此,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财富。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朝: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
了结君王天下事,博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鹤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军号声。
把烤牛肉分给手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季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同样跑得飞速,弓箭像惊雷同样,震耳离弦。
( 我)一心想替君主达成光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获得世代相传的美誉。
可怜已成了鹤发人!说明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察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手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伟凄凉的军歌。
疆场:战场点兵:。
作的( dìl ú)快:像的那跑得快;作,像⋯一;的,名。
一种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
相刘曾乘的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三丈,离开境。
作:像,如。
霹 (p īl ì) :特响的雷声,比拉弓弓弦响如惊雷。
了(li ǎo) 却:了,达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痛惜思想感情梦幻写得酣淋漓,将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自己的激情壮志推向点,句突然跌落,在梦幻与的烈照中,发泄了壮志酬的一腔悲。
无古人沙征之苦,而有沙征的激烈。
句抒壮志酬的悲心情,体作者壮志酬、心中不平的感情。
整首抒了作者想要国,立功立却已年迈体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析此以两个二、二、二的句开,通详细、生的描绘,表了多情义。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的、富裕特点性的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者从那些作中去领会人物的心里活,去想象人物所的境,意味无。
什么要吃酒,并且吃“醉”?既“醉”以后,什么不去睡,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什么不干的,恰恰抽出宝,映着灯光看了又看?⋯⋯个串,只需全,便可能作出有的回答,因此不用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回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
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
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
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
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
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
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
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
“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
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
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
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主旨解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主旨解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退居上饶时写的。
这首词追忆了他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他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词人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迷离恍惚中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雄壮的军号声。
这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
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与部下分食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这些都是词人热爱的生活,而“点兵”也透出激战的到来,引出下文。
下阕前四句就是描写战斗场面。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的形象。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指生前死后都留下个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两句道出了词人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下跌落下来,尽吐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余味无穷。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翻译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注释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ì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古诗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鉴赏】: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注释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
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韩愈《元和圣德诗》:“万牛脔炙,万瓮行酒。
”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云谿友议》卷下《杂嘲戏》条载李日新《题仙娥驿》诗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陈䵮䭔饠古䭃头。
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毬。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
马作的卢(dì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欣赏及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欣赏及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翻译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释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回到,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
《世俗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部下。
麾:军中大旗。
炙:指烤熟的肉,这里指烤肉吃。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⑺沙场:战场。
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
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
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完结,完成。
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战争、生死、友谊的思考,深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悲壮抒发,表现了唐代诗人的独特情感和意境。
下面我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内容概要1. 破阵子:诗人表现了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2.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中情感重,文笔豪放,表达了对同甫的热切期望和深情厚谊。
二、深入赏析1. 对战争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无畏,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种描绘方式既有力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又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壮志的赞美之情。
2. 生死的思考:诗中诗人以豪迈慷慨、挥洒自如的笔法表现了对生死的豁达和坦然。
生死是人生不可回避的命题,诗人以此来讴歌壮士的气节与豪情。
3. 友谊的思考:诗中通过对陈同甫的赞美和希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深深眷恋和珍视。
在纷乱的战场上,友情更显珍贵,也更加厚重。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通过抒发对战争、生死、友谊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悲壮抒发,表现了唐代诗人的独特情感和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豪放、情感慷慨,并在细节上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友情的珍视。
作为一位文章写手,我深深被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所吸引。
总结回顾通过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深入赏析,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也更深刻地领略了唐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这首诗在表现战争、生死、友谊等主题时,将深沉的内心情感和豪迈的气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刻领略了诗歌的内涵,并意识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冲击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释,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感受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的敬畏。
杜甫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通过对战争、生死、友谊的思考,深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悲壮抒发。
这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气息,通过豪放的笔法和激昂的词句,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词经典赏析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曾多次上书,痛斥秦 桧奸邪,倡言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曾两次
被诬入狱。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 均未被采纳,并遭到 主和派的打击,曾长
期落职闲居。
古人说:“三 分诗,七分 读。”读是学 习诗歌的最好 途径,读也能反 映读者是否真 正理解了诗歌。
注音:
麾( huī ) 炙( zhì ) 的( dí )卢 霹雳( pī lì )
4.总结:词中展现了以下几幅画 面
雄壮 的军营生活
壮 壮烈 的战斗场面
豪壮 的雄心壮志
5、“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一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仍然 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 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 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 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 “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 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 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 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 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 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 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 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 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 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 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 / 挑灯 / 看剑,梦回 / 吹角 / 连营。八百里 / 分 / 麾下炙,五十弦 / 翻 /塞外声, 沙场 / 秋点兵。
马作的卢 / 飞快,弓如霹雳 / 弦惊。了却君王 / 天下事,赢 得 / 生前身后名。可怜 / 白发生!
古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古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破阵子破阵子,当时明月,曾照彩云归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现代译文:破阵子,当年的明月,曾照云彩的归宿之地。
只恐怕两岸的小船,容纳不下那许多的忧愁。
这首古诗《破阵子》是唐代诗人杜甫为了表达对好友陈同甫的思念之情所作。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舟行凄凉的景象,抒发了他对友情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朝政的忧虑。
接下来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以及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来看,《破阵子》由四节构成,每一节都是以“破阵子”为起句,表达了诗人惆怅离别之情。
这种重复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回旋的轻盈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句的主语都省略了,只给出了谓语,这样的表达形式增强了节奏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表达的含蓄性。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纷乱和复杂。
首节“当时明月,曾照彩云归处”描绘了明月当空,照射云彩归去的情景,展示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第二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以小溪上的小船为意象,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无法得到完全宣泄的苦闷。
意象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和真切。
最后,诗中通过对友情和朝政的关联,表达了杜甫对友人陈同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朝廷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担忧。
友情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在困境中寻找安慰和力量的源泉。
朝政的不幸则让诗人感到悲愤和忧虑,他的凄凉身世与国家社会的动荡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担忧。
《破阵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甫对友情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绪和真挚的情感。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友人和社会的思索和忧虑,从而使读者在欣赏中思考,产生共鸣。
总之,《破阵子》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深思和赞赏。
杜甫通过琼浆玉液般的文字,将他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对友情、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思考,从而赋予了他的作品深远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目解析

题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目解析一、概述破阵子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用来赞颂我国古代名将的诗歌。
而陈同甫,则是杜甫的朋友,他是当时的一位将军,为了表达对陈同甫的赞美和祝福,杜甫特地为他赋予了这首壮词。
现在,我们就来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一题目进行详细解析。
二、破阵子的背景破阵子是杜甫创作于唐代的一篇咏史诗,全诗共三十六句,不仅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真实生活,更是表现出了诗人对祖国的忠诚、对将士的敬重和对军队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杜甫对古代名将们的英勇事迹进行了一番赞美。
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题则是在这首诗诞生之后的衍生作品,是杜甫为自己的好友陈同甫所作的壮词,是对陈同甫的独特赞美和祝福。
三、题目解析1. “破阵子”:破阵,在古代战争中是指军队突破敌方的阵地,还有勇士冲入阵前,展现英勇本色的意思。
在这里,破阵子的意思是指杜甫赋予陈同甫的这首壮词,表达了对陈同甫勇敢无畏、英勇奋斗的赞美和敬佩。
2.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句话更是突出了杜甫对陈同甫的赞美和祝福之情。
赋壮词,是指杜甫为陈同甫写了富有激昂豪迈的诗篇,以寄托对陈同甫的思念和祝愿。
四、陈同甫的生平陈同甫,是唐代的一位将军,他是杜甫的朋友。
他在唐玄宗年间服役,曾立下赫赫战功。
陈同甫英勇善战,性格刚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将军。
五、壮词的意义壮词是唐代的一种诗体,通常用来歌颂将士的壮烈英姿,表达对战争和英雄的赞美之情。
杜甫为陈同甫创作的这首壮词,不仅是对陈同甫个人的赞美,更是体现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军队和将士的敬重之情。
六、结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它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真实生活,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陈同甫的赞美和祝福之情。
这首诗激励人心,充满力量,也是对陈同甫这位将军的最高礼赞。
在陈同甫的一生中,军旅生涯占据了绝对的重要地位,在他身上体现了“精忠报国”的精神。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朱德才、王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朱德才、王华)唐乐中有《破阵乐》。
《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可见是武舞曲。
当时唐太宗观后就有“发扬蹈厉”之赞。
词中《破阵子》一调当是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语”,自然是声情并茂。
但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辛弃疾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感受。
仔细体味本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和苍凉。
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
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
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
“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
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
“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
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
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
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
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
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结句一个重笔点化──“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形象。
前两句描绘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辛弃疾(南宋)
一、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二、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十分快,弓箭像雷霆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三、解题:
这首《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
陈同甫是陈亮的字。
史称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在政治上始终坚持抗战,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多所唱和。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抗金军旅生活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向往,以激励陈亮,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热情。
“壮词”意思是壮怀激烈之词。
四、赏析
《破阵子》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形象,这是词人理想自我的化身。
上阕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
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下阕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可怜白发生!”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篇都是极为热烈兴奋的语句,而结尾“可怜”五字,却急煞急转,形象全非,可怜”的是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关头,把一个以身许国的志士从他的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其心的闲散境地;“可怜”的是一生理想化为泡影,“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五、写法
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
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
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
六、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其词抒写
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七、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陈同甫,名亮)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八、中考真题
1、(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 、山东济南2008
(1)、辛弃疾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可以感受到,由此,我们不禁联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可怜白发生”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3、2010年四川自贡
阅读下面这首诗和《破阵子》,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
参考答案:一(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答案: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表现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和作者痛苦无奈的感情,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8、“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⒚①C
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
③A.√B. √C.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