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相关资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写作背景】: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信息•课文名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全唐诗》中的卢纶•出处:《全唐诗》卷七十一2. 教材背景•该课文选自《全唐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本课文是一首咏史体的诗歌,透过描写陈同甫破敌的场景,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奋发向前的追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内容与主题。
•能够解读诗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并理解其作用。
•理解诗歌创作背景与意义,探讨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文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能够通过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对于勇气、忠诚和奋发向前的追求。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梳理与解读•文学修辞手法分析•与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发兴趣(5分钟)•展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标题,向学生介绍该课文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卢纶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
步骤三:诗歌内容梳理(15分钟)•分段解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步骤五:与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20分钟)•介绍陈同甫的历史背景和他在唐朝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与历史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步骤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课堂要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监测学生对诗歌内容、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文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初中语文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5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懂词意,领会全词内容。
2、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3、进一步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学习难点:进一步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对联。
”(幻灯片1)“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济南大明湖公园的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了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了他的政治抱负。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走进辛弃疾。
”(幻灯片2)二、作者介绍1、大家对辛弃疾有哪些了解?学生谈,然后出示(幻灯片3)2、题目中的陈同甫又是谁?(幻灯片4)三、赏读词1、教师:”学习诗词,讲究诵读,沉潜其中,才能悟出真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
”(幻灯片5)2、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作为忠实的听众,应该怎样做呢?(幻灯片6)3、学生欣赏配乐朗读。
(幻灯片7)4、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语调和感情。
5、学生齐读。
四、品读词1、请同学们再去仔细品读这首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幻灯片8)2、我们应该怎样描绘诗词的画面呢?(幻灯片9)3、学生展示描绘的画面。
五、悟读词1、教师:“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于词来说,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幻灯片10)2、既然这首词的“词眼”是“壮”你从词的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壮”?(幻灯片11)3、背景介绍(幻灯片12 13)4、学生汇报展示:(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相关资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写作背景】: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初中语文_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这首词被辛弃疾自称为“壮词”。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不仅仅是雄壮,结句“可怜白发生”又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诵读壮词、赏读壮景、品读壮情三个主要环节,从词义、词景到词情逐层深入,走进辛弃疾这位独特的伟大词人。
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品读中国文人》《苏辛词说》。
【教材分析】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传统美德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振奋人心,也表达最透彻。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3课,以词文学为主,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破阵子》是辛弃疾失意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词人以早年的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抒发了杀敌复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但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不仅与婉约词风格迥异,也与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作品大不相同,其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简单说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中的一首词。
本次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对于本首次的学习首先是巧借题目中的“壮”字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读”词,感受“壮词”的内涵。
然后借助助读资料(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辛弃疾另一首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引导学生了解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
最后让学生们简要温故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从诗词中引导学生汲取正能量,树立家国情怀,进行德育渗透。
并且完成九年级拓展迁移的高效课堂切入点。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平,有感情朗读本词。
2.简要品味词的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温故知新,感受古代先贤赤诚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品读本词,感受辛词沉雄豪迈的风格,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书法导入题解题解“破阵子”:词牌名。
题解“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读: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简介“壮词”释义:雄壮的词。
三、品析“壮词”朗读“壮词”读准字音、节奏、语气和语调。
提示:语调由雄壮高昂到悲凉低沉。
感知“壮词”提问: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词的内容?抓住“醉”和“梦”两个字,进入辛弃疾雄壮的梦境。
紧扣“可怜”一词,由梦境陡然一转,回到残酷的现实:只可惜白发无情,壮志成空。
品读“壮词”品读“梦境”之“雄壮”课堂活动一: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做简要点评。
品读“现实”之“悲壮”助读资料:辛弃疾生平介绍和辛弃疾晚年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小结辛词特点题材广阔,善于用典。
风格沉雄豪放主题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三、拓展延伸(高效课堂拓展迁移和德育渗透)1. 温故已学的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诗词。
例如: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示儿》;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秋瑾《满江红》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文阅读和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词这一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把握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但对于词牌、词律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如下: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2.话题设置:针对词作内容、历史背景、作者情感等方面,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
3.讨论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效果。
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7.按照课堂所学,为自己喜欢的诗词创作一幅插画,展现诗词的意境美。
1.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2.作业提交前,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4.作业截止时间为下节课上课前,请同学们按时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深入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结合他的诗词作品,分析其诗词创作风格的特点,并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5.阅读以下两首诗词,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从历史背景、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辛弃疾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6.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爱国情怀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字数不限,要求真情实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篇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
可惜已成了白发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词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入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3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实践: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进行诗词朗诵或表演,增强学生对诗词的体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和深度。
5.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诗词解读作业和练习。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5.3 个人创作:评价学生进行的诗词创作或模仿的质量。
考虑学生在诗词朗诵或表演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6.2 文化背景探究:探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历史背景,如南宋时期的战争和士人文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领略古代战场的悲壮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战场的描绘和理解。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等。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生词,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古代战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氛围。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战场,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2)让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文章。
3. 查找其他辛弃疾的诗词,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初中语文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公元1161年,在我们济南历城的遥墙镇,一个21岁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但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北宋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他就是被称为豪放派宗师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设计意图:在与旧知识链接中走入新课,既做到“温故知新”也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二、预习展示:1.对辛弃疾词作创作特色的分享:就词而论,辛词与苏词都是豪放一派。
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以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则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2.对“词”的基本知识及“壮词”的理解:(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词。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及对词作的初步理解。
)三、诵读感知:初读---诵“壮”语1.学生个人诵读展示与评价:明确对壮词的把握。
2.学生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主要意蕴,进一步明确节奏与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停顿、节奏,注意语调、语速。
4.全班齐读:做到语气与重读的揣摩到位。
(设计意图:在仔细品读中领会词的意蕴,熟读成诵。
)四、质疑探究:赏读---感“壮”情慢读诗文,细品词句,添加适当联想和细节描写,说一说“壮词”的具体体现?读到“”,我仿佛看到/听到,我感受到了。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使用上述句式进行赏析)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1)补充诗词意象:“酒”与“醉”在诗词中,酒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密切相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杜甫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报国之志;(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2)理解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前言本文将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介绍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技巧。
理解诗歌文本诗歌背景该诗是王之涣在诗人陈同甫被召归京城,准备送行之际,为表达自己的敬意和不舍所作的一首壮词。
诗歌结构与韵律这首诗为七绝,四句一组,共计十二句,每句用八个字构成,其中每句的第二、四个字押韵。
诗歌主题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它主要讲述了陈同甫辞官归乡的经历以及他的品德和才华深受世人敬仰、令人称羡的形象。
王之涣用字精炼、意蕴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陈同甫的敬佩和不舍之情。
分析诗歌用词和词组•破阵子:这个词本意指战斗中突破敌阵的壮举,但在此处指陈同甫退休离京的离情别绪和他被世人所敬重的形象。
表现出一种用类比或借喻的修辞手法。
•容华:可以理解为美好的精神面貌。
•行藏:指人的为人处事,个人素养。
•岂恶之:意为“怎么会讨人厌呢?”反映作者对陈同甫高尚品德的评价。
句式和修辞手法本诗在句式和修辞手法方面的特点如下:•句式紧凑,高度概括。
四字句第二、四字押韵,在言简意赅之中表达深邃的思想。
•借用军事“破阵子”的隐喻,表达了陈同甫品格高贵,为人正直的形象,诗歌意境壮阔。
•运用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有气势和感染力。
总结通过对王之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分析诗歌文本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诗歌的背景、结构和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主题并寻找其中的修辞手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丰富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优课”活动之教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单位:姓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简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上饶时写给他的挚友陈亮的,词人通过梦境回忆少年时驰骋沙场的英雄壮举,表达词人完成统一大业的崇高理想,杀敌立功的雄心和报国之志;以及壮志难酬而身先老的忧愤与叹息。
在短短62字的词中,东坡先生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
记叙、描写为后文的抒情蓄势。
洗练的语言,足以令师生涵咏再三,因此,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它所传达出来的爱国之情,是提升价值观的绝好资料。
因此,在教学中要拓展开去,升华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依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学生课前学习活动、情境导入、朗读感知,疏通词义、品析词句,探究意境、拓展延伸、课堂测评等。
学生课前学习活动:1.查找辛弃疾的相关资料、故事、诗词;2.阅读《破阵子》,简单疏通文意;3.积累爱国诗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字,识记文化文学常识,了解辛弃疾生平;2.能力目标:吟咏、品味诗歌,理解词意;3.情感目标:体会感情,培养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我们要穿越800年的时空到南宋去拜访一位失意的将军,一位杰出的文人。
他不仅是一位以剑填词、用血写诗的词人,更是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这位本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英雄,却最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现在,我们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触摸英雄的情怀。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简介辛弃疾。
二、朗读感知,疏通词义:1.初读诗歌:请同学们大声读诗词两遍。
学生试读,注意读音。
找一到两名同学试读。
师生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再读、齐读。
2.指导学生注意:挑、麾、的卢、弦、霹雳等字的读音。
再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情。
3.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疏通文意,圈划出疑难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翻译】: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写作背景】:
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
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作者在这里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乘人的勇猛。
【主旨思想】: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昔日抗金部队壮威的军容和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下阕一边幻想恢复祖国河山的胜利,一边悲叹平生壮志不能如愿的伤感忧愤。
全词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词人的宏大抱负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现手法】:
作者在这首词中创造性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词分上下片的程式,创新了词体结构。
由“醉”入“梦”,再到酒醒后的“自叹”,将理想与现实融于一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全词起拍(首句)和歇拍(末句)两句写实,其余八句,一气贯通,描写幻觉,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在词体上的大胆创新精神。
【重点词句】:
1. 沙场秋点兵。
以凝练而形象的语言,既勾画出了阵营的壮威,又烘托了天地始肃、杀戮之气漫于四野的氛围,同时也表现了词人那种胸怀大义、势必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
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强手云集、展艺比武等场面。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建立千秋功业的雄心壮志。
【诗词风格】:
豪迈超绝,刚健有力,精深博大,“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中考链接】:
1.(2013山东淄博卷)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2.(2013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3.(2016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比人心惊不已。
(2)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忐难酬的悲愤。
(3)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D )(2分)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