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防治要点

合集下载

冬枣缩果病的防治技术

冬枣缩果病的防治技术

CATALOGUE目录•冬枣缩果病概述•冬枣缩果病的诊断与识别•冬枣缩果病的防治技术•冬枣缩果病的预防措施•冬枣缩果病的治疗措施•冬枣缩果病的案例分析定义症状定义与症状发病规律原因发病规律与原因危害严重影响冬枣的产量和品质,给果农带来经济损失。

影响对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危害与影响在果实开始着色时,观察果实的表面是否有水渍状病斑,并检查枣吊和叶片是否有黄化现象。

实验室检测采集病果、枣吊和叶片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以确定缩果病的发生。

观察症状诊断方法VS识别症状果实萎缩叶片黄化果皮出现水渍状斑点与其他疾病的区别与炭疽病的区别与黑斑病的区别农业防治030201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选择对冬枣缩果病具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释放天敌在枣园中释放缩果病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螨等,以控制缩果病的危害。

化学防治发病前预防发病后治疗品种选择与培育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康种苗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根据冬枣的生长需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要点一要点二合理灌溉根据气候条件和冬枣生长需求,合理灌溉,保持树体水分平衡,减轻因缺水或水分过多而引起的病害发生。

合理施肥与灌溉用药选择针对冬枣缩果病的病原菌,可以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如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等。

症状识别首先需要识别冬枣缩果病的症状,包括果实上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果肉组织变软,最终导致果实萎缩、脱落。

使用方法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进行喷洒,避免过量使用或漏用。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清除病残体合理施肥、浇水、修剪等,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加强管理果实保护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增强树体免疫力通过加强树体管理,提高树体免疫力,使树体能够更好地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红枣缩果病防治

红枣缩果病防治

红枣缩果病防治
1、发病规律
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所引起的伤口传病。

从气候条件上看,气温在26-28℃时,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

缩果病发病初期为6月下旬,7-8月为发病高峰期,9月进入末期。

该病以点片发生较多,一片枣园往往有几株树发病严重,一株枣树往往有几个枝条发病严重。

2、防治措施
及时防治刺吸式类及其他害虫的危害,如桃小食心虫、蚧壳虫、蝽象、壁虱、叶蝉等,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甲氰菊酯(灭扫利)等药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

加强果园土壤管理,在枣果变色转红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或减少裂果、缩果病的发生。

在枣果变色转红前后,喷施枣果防裂防烂剂,可预防和减少裂果的发生数量。

每支10mL,直接对水25~30kg,对树体进行喷洒,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在枣果变色转红期的发病前后,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或降雨后用75%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7000~8000倍液喷施,晴好天气喷洒波尔多液,两者交替使用,喷洒3-4次。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枣缩果病是枣树上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枣树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已有多种药剂可用于防治枣缩果病。

本文将就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探讨。

1.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枣缩果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原菌有白粉菌、青霉菌等。

该病主要发生在枣树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发病后果实表面会出现裂纹和黑斑,果肉变干,果实收缩,成为小而干硬的缩果,严重影响枣的产量和品质。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枣树品种等因素有关。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易发生。

同时,土壤缺氧、土壤中过多的氮素、磷等元素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

不同的枣树品种对该病害的抵抗力也存在差异。

2. 防治措施(1)药剂防治目前常用的防治药剂主要包括杀菌剂和生物制剂。

常见杀菌剂有百菌清、硫酸铜等,常见生物制剂有拮抗细菌、质粒型生物农药等。

杀菌剂的使用方法为在病害发生期喷洒,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长期使用杀菌剂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物制剂的使用方法为在病害发生前、衰退期喷洒,能够有效防治病害,且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污染。

但使用生物制剂时需要严格掌握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

(2)农业措施合理管理枣园,加强排水和疏花除果,控制枣树密度和疏剪枝,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的压力。

同时,合理施肥,控制氮磷钾元素含量,也有助于防治病害。

3. 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1)拮抗细菌拮抗细菌能够直接对抗病原菌,抑制其生长繁殖,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使用拮抗细菌能够提高枣树的免疫力,增加产量和品质。

研究表明,使用拮抗细菌喷洒可将枣缩果病的发病率降至10%以下,且对农业生态环境无影响。

(2)百菌清百菌清属于杀菌剂,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使用百菌清可有效防治枣树上的枣缩果病,研究表明,喷洒百菌清在发病初期即可减轻病害的扩散。

但使用过多的百菌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3)质粒型生物农药质粒型生物农药是由菌株自身产生的细胞外蛋白和酶等活性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枣缩果病防治方法

枣缩果病防治方法

发生1代受精,雌成虫不产卵即越冬。

栗链蚧雌虫终生无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苗木调运,近距离传播是树冠相互接触、风吹落虫及苗木嫁接等人为活动引起。

3.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疫区调入苗木接穗。

从外地引入苗木或接穗时如发现栗链蚧,要进行药剂处理。

方法是:用15~25L水,加0.5kg洗衣粉,将苗木浸在洗衣粉水溶液中30min左右,可杀死枝条上的介壳虫。

3.2物理防治冬剪时清除被害枝条,集中烧毁,减轻害虫密度。

3.3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在虫体固定后,尽量不喷杀虫剂,以保护红点唇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

3.4药剂防治要抓住若虫孵化初期这个防治关键期,此时虫体活泼,尚未分泌蜡质,药剂易接触虫体。

4月初板栗萌芽前喷3~5度石硫合剂防治多种病虫害。

5月底和8月中旬卵孵化盛期用药防治初孵若虫,全园喷20%双甲脒乳油1500倍液或螺虫乙酯24%悬浮剂4000倍液,一般间隔7~10d喷一次,重发生区全年喷施4次、连续用药2年既可控制危害。

3.5涂干防治5月下旬,在危害的树干距离地面20~40cm处刮8cm宽环状表皮,深达木质部,涂10%吡虫啉10~20倍液,用塑料薄膜包裹,防治效果较好。

银杏种子育苗技术王冀(河北省行唐县农林畜牧局050600)1.1种子采集选品质优良、结实多、树体健壮、树龄30年以上的树作为采种母树,果实自然成熟脱落后在地面上收集。

将采集的果实堆沤2~3d,再浸于水中搓去外皮,将脱去外种皮的种子捞出晾干后,选其中大粒种子进行低温沙藏。

1.2低温沙藏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背阴处,11月上旬将计划埋藏种子的地块用水灌透。

11月中旬挖深约70cm、宽为100cm的沙藏沟,沟长视种子多少确定。

用废旧网套盖在沟底。

把需要沙藏的种子按种子和河沙1∶3~5的比例充分混合均匀后放入沙藏沟内,放至离地面30cm深时停放混有种子的河沙,用湿沙填平沙藏沟,然后再在其上盖30cm厚的土并成屋脊形。

坑周围设排水沟。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1 4
倍液 、 7 5 %百 菌 清可 湿 性 粉剂 1 6 o 0倍 液 等 。 每 隔 7天 喷 1 次, 连喷 2 ~ 3次 。
. 1 农 业 防 治 枣 园 主要 果 实病 害之 一 ,严 重 影 响 红枣 产量 和 3 1 ) 清理枣 园 。 枣果 收获后 及 时将 园 内杂 草 、 品质 。
1 受 害症 状
枯枝落叶、 落果 僵 果 等 清 理 干净 , 集 中处 理 , 减
2 ) 刮 除老皮 。秋季 枣树 落 叶后 到翌 年春 季
有关。
减轻 裂果 , 提高 抗病 力 。雨 涝季 节及 时 排水 , 多
6 ) 选 用抗 病 品种 。 选 用抗 病 品种 , 既能减 少
侵 染果 实 。 红枣 白熟期 开 始 发病 , 着 色期 是发 病 施有 机肥 , 增施 磷 、 钾、 钙、 硼肥 , 控制 氮肥 。
农药 使 用次 数 ,减轻 环 境污 染 ,还 可 降低 生产
2 0 l 5 . 0 8
果病 的发生规律及 综合 防治技术
屈存 花 近年来 。 陕 北红 枣 产 区枣缩 果 病 ( 又 称枣 萎 翟 彩霞 有利 于增 强抗 性 ( 抗 裂果 ) , 减轻病 害发 生 。
蔫 果病 、 枣 雾 蔫病 ) 发 病 面积 大 , 危 害 趋重 , 成 为 3 防治 技术
2 致 病 因素
初 步 研 究认 为 ,枣 缩果 病 是 一种 细 菌性 病 份 、 胶 泥适量 拌匀 , 和成 药 泥 , 将 树洞 堵严 。
害。 病原菌在老树皮 、 落果 、 落 叶上 越 冬 , 6月 下 旬 病 菌主 要 靠 昆虫 、 雨 水 和 露水 传 播 , 通过伤 口 高 峰期 。 该 病 的发 生 时间 、 危 害程 度 与下 列 因素

如何防治枣缩果病

如何防治枣缩果病
菌共 同为害 。
均匀 周到 , 点要 细 , 雾 使果 面 全部 着药 , 雨及 时 遇
补 喷
一 + 一+ 一 + 一+ 一 + -+ 一 + 一 + 一 + - + ・ ・ + * + - + ” + ” 十 一 十 + 一 + ”+ 一 + 一+ 一 + ” + + ・ + ” + 一 +
防治枣缩果病应加强综合防治 , 主要技术是 :
序 号
艺菊
阶段
管理时间
管理要点
…期
整形期
鳃 蓦 年
羹 篙 姜霪 鐾 ’ 根 据
7月至 9月 可多次绑扎 , 桩高 9 m左右的盆景菊 , 木绑扎 1 , 0e 砧 次 接 穗绑扎 2次 , 花朵开放后调整 花与叶间的位置 , 到错 落 做 有致 、 藏露得体 。盆面铺青苔。
枣 果进 入着 色期 , 旬气 温 在 2℃~ 6 3 2℃时 , 阴雨 或 多 遇
根据气 温和降 雨情 况 , 7月 下旬 至 8月上甸 喷 采收前 1 0至 1 5天是 防治关 键期 。 目前 比较有效 的药剂有 :细 菌性 缩果病可用农 用链霉素 7 — 4 0 10 单 位/ l土 霉素 10 2 0单 位,m , m, 4~1 I卡那 霉素 10 4
悬崖菊株高 4 m时定植上盆 , 支撑 架 , 1 , 0o 搭 高 .r 在植 2n 株 的基部 斜插一竹 竿支撑 , 4 。角 , 呈 5 将苗顶端 引缚 于支 柱上 , 使其不断向前延伸 , 2—3 每 周绑扎 1 。 次
整期 形
≥建 0■ 囊 蠢 要
6 至9 月 月
,其 长侧 应 合 型 复 心 ,成 任 生 ,枝 结 造 反 摘 前形

4月至 5月初 5月至 6月初 7 月至 9月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 综合防治体系的完善: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枣缩果病的发生和 流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体系。未来研究应注重各种 防治措施的协调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此外,还 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病害的快速反应 能力。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枣缩果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植物病害, 各国在病害防治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因此,未来研 究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 全球范围内枣缩果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研究展望
• 深入探究发病机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枣缩果病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其 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关注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 机理以及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等方面,以期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 策略。
• 开发新型防治技术:针对枣缩果病的防治,目前已有一些有 效的措施,但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仍然是未来 的研究重点。例如,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培育抗病品种 ,或者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等。
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 逐渐扩大并凹陷,果肉组织坏死 ,出现褐色或黑色斑块,最终导 致果实萎缩、干枯。
分布与危害
分布
枣缩果病在我国多个省份的枣树种植 区域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华北、西北 和东北等地区较为常见。
危害
该病严重影响枣树的产量和品质,造 成大量减产和果实品质下降,给果农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对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农药,如抗菌素、农 用抗生素等。
增强树体抗性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等方法,提高枣树的抗 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04
枣缩果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0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保持树体健壮,提高抗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是枣树的一种重要病害,会导致枣果缩小变形、皮色变褐、腐烂脱落,影响枣果质量和产量。

本文旨在探讨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一、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有关,一般在高湿度和低温的条件下易发生。

在果实成熟期,由于果肉膨大,水分增加,果实处于高湿状态,枣缩果病易于爆发。

此外,在采摘、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也容易感染该病。

1. 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对枣缩果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0.2%的硫酸铜浸泡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枣缩果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同时对枣果质量影响较小。

生物农药中,肥湖菌素和硫代硫酸钠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其中,肥湖菌素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且对枣果品质影响较小。

除了上述药剂外,吡唑醚类、吡菌酯、醋酸铜等药剂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也有一定作用。

但需要根据不同的药剂特性选择合适的浓度和处理方法。

三、结论
枣缩果病的防治应根据其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硫酸铜、生物农药、香叶酸等药剂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浓度,以及对枣果品质的影响。

枣缩果病防控技术

枣缩果病防控技术
03
症状描述
02
01
原因分析
缩果病的发生会导致果实产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
产量下降
缩果病会使果实品质变差,如口感变差、卖相不好等。
品质下降
缩果病的病原菌传播速度快,如果不及时防控,会迅速蔓延。
传播速度快
危害程度
02
缩果病预防措施
定期修剪枣树,去除枯枝、弱枝和过密枝,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缺乏
加强病原菌研究和侵染规律研究
解决方案建议
筛选和研发高效防治药剂
建立预测模型和防治指标体系
推广农业防治措施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明确了枣缩果病的病原菌种类和侵染规律,揭示了其致病机制。
探索出了多种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控措施的综合应用技术,提高了防治效果。
筛选出了一批抗病性较强的枣树品种,为生产上提供优良的抗病种质资源。
农业防治
合理修剪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科学施肥
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种植枣树,避免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贫瘠的山地种植。
选址建园
引进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昆虫,控制缩果病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引进天敌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缩果病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建立示范基地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果农进行缩果病防控技术培训,提高果农对缩果病的认识和防治技能。
培训果农
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组织专家和教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缩果病防控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缩果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
培训果农
通过现场指导、技术讲座、发放资料等方式,对果农进行缩果病防治技术培训,使果农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

丰产枣树缩果病防治妙招

丰产枣树缩果病防治妙招

丰产枣树缩果病防治妙招
加强施肥管理,减少缩果病发生。

增施农家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

秋季株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植物电子肥,夏季追施1/3二铵磷肥+2/3尿素混合肥,并且在6~8月份高温、干旱时,应及时,勤浇水,合理修剪,利于枣树通风透光。

根据《农资淘宝指南》介绍在枣树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各喷一次壮果蒂灵+新高脂膜可激活植物生态生长正能量,拓宽植物导管路径,提升植物吸水吸肥力度,提升果实产量和质量,降低落果率,减少裂果、僵果、畸形果发生率。

(丹妮)。

枣缩果病及防治方法

枣缩果病及防治方法

枣缩果病及防治方法
1、症状枣缩果病发病时先在果实的肩部或腰部产生淡黄色晕圈(环),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凹陷病斑,果皮成浸润水渍状,有疏散针刺状圆形褐色小点,果肉成土黄色松软海绵状坏死,果实皱缩,味苦,不堪食用:
2、发病规律研究初步认定,枣缩果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落地病果上越冬。

一般在果实着色成熟期传播侵染为害枣果,病菌借风雨从果实伤口侵入或直接穿透果皮侵入。

7-9月果实着色、日平均气温23-26℃为发病高峰,如出现连绵阴雨或昼晴夜雨、多雾天气,容易暴发成灾。

风雨使叶果摩擦创伤,蚧、螨、叶蝉、椿象、桃小食心虫吸食为害,容易感病:通常栽植过密、氮肥过多、树势徒长、间作不合理、修剪不当等,造成树冠荫蔽,光照通风不良等,增加害虫传病,发病率较高。

3、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

在枣果充分膨大、开始着色成熟前15~20天,发病始期喷药是关键。

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主要药剂有链霉素70-140单位/毫升、土霉素140~210单位/毫升、卡那霉素140单位/毫升、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清园灭菌。

每年采果后,彻底清除枣园中的落地病虫果、烂果,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菌基数,减少下年发病率。

(3)防治害虫。

加强蚧、螨等害虫的防治,防止大风损伤,减少枣果产生伤口,降低病菌感染率。

(4)加强田间管理。

不在枣园间作高秆作物和与枣树有相同病虫害的作物;合理修剪,改善光
照条件;加强抽沟排水,降低土壤、空气湿度;重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施磷、钾、钙、硼肥,适当控制氮肥,做到配方施肥,合理供给养抖,促进水、肥协调,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枣缩果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枣缩果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河北果树HEBEI FRUITS2020(4)枣缩果病发生与防治技术任俊英I,李瑞平2,李维泉2(1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羊角乡政府072350;2保定市林业局林果技术推广站)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DOI编码:10.19440存.cnki.1006-9402.2020.04.026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实后,造成大量果实早期脱落。

果实发病,多从红圈期开始发生,近成熟期进入发病盛期。

先在果实腰部出现淡黄色病斑,边缘不明显,略显凹陷;随后病斑变为红色至暗红色,表面凹陷皱缩明显,无光泽。

后期病斑表面呈红褐色至黑红色,病果局部或大部萎缩,易早期脱落。

果实发病后逐渐干瘪、凹陷、皱缩、故称“缩果病”。

病果干瘦、肉薄、味苦,失去经济价值。

剖开病果,果肉呈浅褐色,组织萎缩松软,呈海绵状坏死,坏死组织逐渐向果肉深层蔓延。

病因比较复杂,公开报道的有轮纹大茎点菌、噬枣欧文氏菌、橄榄色盾壳霉菌、细交链抱菌、群生小穴壳菌、毁灭茎点霉菌6种真菌和1种细菌。

枣树的树皮、枣头、枣吊、枝条、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但在越冬部位不表现任何症状。

病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刺吸式口器害虫(壁虱、叶蝉、绿盲蜡象等)造成的伤口侵入为害。

该病的发生与枣果的生育期天气因素密切相关,一般从枣果梗洼变红(红圈期)到1/3变红时(着色期)枣肉含糖量在18%以上,气温23〜28°C 时是发生盛期,这时如遇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的天气往往暴发成灾。

1试验地点唐县羊角乡羊角村,面积1.33hm2,XtR^033hm2o 2试验方法2.1处理果园的管理2.1.1刮树皮11-12月,以秋季落叶后到入冬前最好。

刮掉老树皮,有利于树皮的更新,起到老树复壮的作用。

枣树老皮缝隙是有害菌类的越冬场所。

冬季用镰刀刮去主干及主枝基部的老树皮时,应做到见红(木栓层)不露白(形成层),刮皮时,树下先铺上报纸或布,刮下的树皮必须及时清除干净,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害虫和病菌。

枣缩果病及防治方法

枣缩果病及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天敌昆虫等生物手段对病原菌进行控制和消灭, 具有安全、环保的优点。
存在问题与挑战
化学防治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威胁人体健康。
农业防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效果不稳定。
生物防治受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类及拮抗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效果难以保 证。
研究展望与发展趋势
加强化学药剂的筛选和研制,发 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布与危害
分布
枣缩果病在我国各枣产区均有发生, 其中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发 病较为严重。
危害
该病对枣树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 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绝产。此 外,带菌的枣果还可能对贮藏和运输 造成不利影响。
发生规律与诱因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枣树叶片、枣吊和枣头上越冬,通过风雨传播,从果实的皮孔侵入 。该病多在枣白熟期开始出现症状,且在阴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和传播。
根据果实的外观症状,判 断是否可能患有枣缩果病 。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 鉴定,确认是否为枣缩果 病。
鉴别诊断
与其他果实病害进行鉴别 ,如枣炭疽病、黑斑病等 。
与其他病害的鉴别
枣炭疽病
果实表面产生大量小黑点,排列成明显的轮纹状,但果实不皱缩。
黑斑病
果实表面产生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不侵染果肉,只影响果皮。
杀菌剂和杀虫剂。
深入研究农业措施对枣缩果病的 防治作用,探索更加高效、环保
的农业防治手段。
加大对生物防治的研究力度,寻 找更高效、稳定的生物防治方法

06
案例分析与应用
成功防治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枣园在2020年遭遇严重的枣缩果病,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修剪、加强肥水管理、做 好清园工作等,成功控制了病情,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摘要】枣缩果病是枣树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枣树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旨在探讨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在研究中发现,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受树龄、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药剂防治效果评价显示,生物防治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综合防治策略则更为全面地考虑病害的防治。

多种药剂联合防治效果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药剂的搭配使用效果。

通过本研究,为枣缩果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提高枣树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枣缩果病、发生规律、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策略、联合防治、未来研究、效果评价、危害、研究目的。

1. 引言1.1 枣缩果病的危害枣缩果病是枣树上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通过形成黑色干痂或软腐病斑,严重影响了枣果的产量和质量。

枣树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枣树之一,因此枣缩果病给农民的经济收益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损失。

枣缩果病也会影响枣树的生长发育,使得树势衰弱,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及早有效防治枣缩果病对于提高枣果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枣缩果病的危害不仅在于直接损害了枣果,还可能为其他病害和虫害提供温床,使得农民更难以有效管理枣树。

研究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和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对于有效控制这一病害,保障枣树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为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了解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条件、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评价不同药剂在防治枣缩果病时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为选取最佳防治药剂提供参考。

还将探讨生物防治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在防治枣缩果病中的应用效果,及综合采取多种防治策略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多种药剂联合防治的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
不同品种的枣树对枣缩果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有些品种的抗病能力较强,不容易受病原菌侵染;有些品种的抗病 能力较弱,容易受病原菌侵染。
抗病品种的选育
为了提高枣树的抗病能力,可以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来实现。选育抗病品种需要考虑品种的生长习性、产量和品质 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
开发新型的化学防治药剂
针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开发新型的化学防治药剂,提高防 治效果,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探索生物防治途径
利用生物拮抗菌等微生物资源,探索 生物防治途径,实现绿色防控。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的研究
深入研究枣树的栽培管理和农业防治 措施,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和产量质 量。
THANKS
。但是,如果修剪不当或过度修剪,可能会对树体造成伤害,增加病原
菌侵染的机会。
03
枣缩果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合理修剪
定期修剪枣树,保持树冠 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 发生。
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 力,促进枣树生长健壮, 提高抗病能力。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缩果病有较强抗性 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抵 御病害的能力。
试验设计
设置不同的生物农药处理,以化学农药为对照,评估其对缩果病的防治效果。
效果评估
通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等指标评估生物农药对缩果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05
结论与展望
对枣缩果病的认识与防治现状的总结
枣缩果病是一种严重的枣树病害 ,主要危害果实,造成果实的萎 缩和坏死,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感谢观看
施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对缩果病进行防 治。

如何预防枣树缩果病

如何预防枣树缩果病

近来,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怀疑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

部分人士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利用大众危机感、爱国情感以及对转基因知识的真空,大谈转基因作物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民众自身健康安全的危害,引起民众恐慌,认为转基因为洪水猛兽,盲目排斥。

其实,转基因并不可怕。

转基因技术发展迅猛,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工业、能源等领域,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农作物品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转基因审批是非常严格的,每一个转基因生物的诞生,都必须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的严格审批和检测,只有通过了一系列“安检”,产品才被允许进入生产和销售。

也就是说,转基因生物从实验室到大田、牧场或者工厂,到市场售卖,再端上我们的餐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检测关口,只有在实验室安全、生产检测、市场准入、运输隔离、食品标签等都获得认可后,最终才到达消费者。

到达消费者面前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目前,我国市面上真正能够见到的转基因产品很少。

我国已经批准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转基因抗虫棉和转抗病毒基因番木瓜。

另外,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部分玉米和油菜籽,主要用作生产植物油、工业原料和饲料,并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进行了标注。

市场上常见的彩色、圣女果(小番茄)、小黄瓜、小南瓜、甜玉米、紫薯、紫土豆、紫山药、紫甘蓝等都不是转基因品种,有些是我国早就有的未充分利用的品种,有些是从国外引进的,有些是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培育的新品种。

习近平总书记说:“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

对待转基因产品,科学慎重的态度并不是拒绝反对的态度,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

对待转基因,必须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应盲目排斥,更不能“妖魔化”,耽误发展,丧失掉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所有优势。

枣树及早要防裂果病缩果病

枣树及早要防裂果病缩果病

•裂果病•缩果病•综合防治措施目•防治注意事项录裂果病发病初期发病中期发病后期果皮裂开,果肉腐烂,露出种子。

全树果实裂开,导致大量落果。

0302 01症状识别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点,颜色逐渐变深。

夏季高温多雨,果皮过度吸水后易发生裂果。

气候因素土壤贫瘠、缺乏营养元素,影响果实发育。

土壤因素施肥不当、灌溉不均等,导致树体营养不平衡。

管理不当发生原因合理施肥、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加强管理在枣果白熟期至成熟期喷洒500倍液的氯化钙水溶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洒2~3次。

果实保护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害,避免裂果病的发生和蔓延。

病虫害防治防治方法缩果病中期斑点逐渐扩大,果肉组织坏死,出现明显的干缩凹陷。

初期果实表面出现淡黄色斑点,果肉逐渐变得松软,失去水分。

后期果实变形,果皮破裂,内部果肉干枯,果实变小、皱缩。

症状识别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缺素、水分供应不足或过多、光照不足等因素导致果实发育不良。

病菌侵染缩果病病菌通过风雨传播,侵染果实,加重病情。

合理施肥、浇水,注意排水防涝,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增强树势。

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病源化学防治套袋保护及时清除枣园内病果、病枝、病叶等病源,减少病菌传播。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链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在果实发育期进行套袋保护,避免病菌侵染。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措施保持枣树生长所需的水分,在干旱季节及时灌溉,保证土壤湿度。

合理灌溉根据枣树的营养需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肥料,增加土壤肥力。

科学施肥通过增加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

改善土壤结构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负载适当疏花疏果,控制果实数量,减轻树体负担。

促进果实发育在果实发育期,通过修剪调整果实分布,使果实充分发育,减少裂果和缩果现象。

调整树形通过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合理修剪1 2 3对枣园进行定期巡查,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缩果病防治要点
枣缩果病系我国各大枣区主要果实病害之一。

多年来一直病因不明,防治无法。

现在终于探明了病源,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从而解决了枣树生产中长期束手无策的老大难问题。

枣果感病后,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斑点,进而外果皮呈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后期外果皮呈暗红色,无光泽,果肉由淡绿转为黄色,果实大量脱水,一侧出现纵向收缩纹,进而果柄形成离层,果实提前脱落。

果实瘦小,病斑果肉色黄、发苦,糖分总量下降。

枝、叶无明显感病反应。

感病期若阴雨连绵或遇上间断性晴、雨交替高温、高湿天气,则该病往往暴发成灾。

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后,从直观形态区分,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脱落五个时期。

果面病斑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剖之,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组织脱水、坏死,黄褐色果肉有苦味,病斑外果皮收缩。

健果果柄绿色,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

对果柄进行解剖观察,病果果柄提前形成离层。

枣缩果病系细菌病害。

观察证明,桃小食心虫、介壳虫、蝽象、壁虱、叶蝉均可传病。

故园边、路边及小片根外追肥及喷波尔多液(叶色绿)的枣树病害较重。

当枣红圈(果洼变红)到1/3变红(着色期),枣肉糖
分在18%以上,pH值5.5~6.0,日气温28~22℃时,是发病的高峰期。

病原菌靠昆虫、雨、露传播。

发病高峰期内,刺吸口器昆虫的密度同病情指数成正相关。

发病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用靓果安3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链霉素进行喷雾防治,8天喷药1次,共喷药3-4次,同时在药液中一定加入杀虫剂,以杀死传病昆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