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我国农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即使同一作物区的农业也可能有不同的源头。在 多中心起源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基 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经过分化和重组, 逐步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 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成为不同民族集团形成 的基础。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汇而成,相互 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称之为"多元交汇"。
游牧与养蚕缫丝
• 人能够在一个地方生活下去,丰衣足食也 就成了应有的条件,足食自然仰赖农耕,丰 衣却是从远古时期就着眼于种桑养蚕。传说 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方法,为后 世所遵从。
• 战国时期,孟子推行王政,曾说:“五亩 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作 为王政的始基,要求每个人家都要种桑养蚕, 虽然孟子所设想的王政只是一个遥而又远的 梦想,但是种桑养蚕和耕田锄乐同样成为农 家的大事。
(二)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
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 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 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 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
(三)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 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 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 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 的大发展。
畜养业
• 百度文库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
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 (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 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 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 心之一。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是从 采集渔猎经济中直接发生的,种植业处于 核心地位,家畜饲养业作为副业存在。
(六)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 这一时期中国普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 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 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 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 产的主要方式。
•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 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 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 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成就。
游牧民为了保护干旱区的植被,不论冬夏,最多两周 就要搬家,以免过分践踏蒙古包附近的草皮。他们适 应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有着保护植被和水源的习 惯法和成文法。这种游牧方式和草原生态存在着和谐 的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的源头
•
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各
有不同的起源;华南地区的农业则可能是从种植薯芋 类块根块茎作物开始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六个发展阶段
➢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 ➢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 ➢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 ➢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
(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 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 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 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农业发展的
过去、现在、未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 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 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 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的不利影响,确保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 界一流的经济强国。
我国农业发展的过去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方式,该方法是 用火烧的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植物,经过 1~3年后撂荒闲置多年,用于恢复植被和地力, 作物生产则转向新的地段进行。
刀耕火种能够延续的关键是:
①有足够的周转的土地,能够让撂荒后获得 良好的恢复;
②采用各种方法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 力、平衡食品产出结构。目前,在我国海南、 云南、广西等偏僻地区还有少量刀耕火种残留。
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 种植业和原始农具 ➢ 畜养业 ➢ 采集狩猎 ➢ 养蚕缫丝 ➢ 游牧
种植业和原始农具
•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
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 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 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 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 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游牧
游牧是存在了七千年的,人类适应干旱区和半干 旱区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游牧不是一种漫 无边际、没有目的的流动,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社会 边界,这种边界是依赖于社会的规范-它非常明确的规 范着人们的行动。
比如中国北方干旱草原区几千年来存在着游牧族群, 他们并非“逐水草而居”,大半年完全靠雪解决人、 畜的饮水,夏天则集体到各个固定的湖、河边生活。
(四)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 期
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耕、 耙、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 后发明的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大型农 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五)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 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 在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 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采集狩猎
• 采集是女子和小孩都可胜任的,狩猎则必 须成年的男子追捕猎物。开始时,男子们从 固定的栖息地出发,狩猎结束后,又返回原 栖息地,女子和小孩留在栖息地从事采集。
• 狩猎和采集的最大不同是,采集是各采各 的,不需要几个人合采一个果实。但狩猎要 求合伙,只有合力围猎,才能捕杀动物特别 是捕杀大型的动物。也只有合作才能把猎物 带回栖息地,进行分割、分食。男子要把猎 物的肉食分给女子吃,女子要把采集的蔬食 分给男子吃,这就出现了男女的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