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册规划师复习笔记

原理(一)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

6、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7、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8、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

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9、中型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大城市是基地

10、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因素:制造业地位下降、经济呈服务化

11、城乡经济联系:(有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乡物质联系:(是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城乡服务联系:(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

12、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2)收入差距拉大1/6-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13、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至多-经济/社会/交通2)平至立-立体交通/地下化3)生产至生活4)分离均匀质至多样

15、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16、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17、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18、中国城镇化的现状:1)从大起大落到持续发展;2)由西向东,东快于西,3)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以及都市带,4)部分城市进向国际化。

19、我国城镇化的新的发展趋势:1)东快于西,西部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道路;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20、城市的本质特征: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2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包括:1、农业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22、有形的城镇化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2、空间形态的改变;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23、无形的城镇化反映在: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的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24、现代城市的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

4、城市文化特质。

25、城市和乡村基本的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的差异;5、物质形态的差异;6、文化观念的差异。

26、影响城市发展区域性因素: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自然条件与生态承载能力、区域发展的条件差异、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要建立从大到小的研究分析观念

27、大都市区:是大城市人口核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8、全球城市区域:全球高度发展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复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并不限于发达国家。非单一中心

29、城市系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空间环境和要素流动子系统。

30、工业初期-绝对集中、工业后期-相对集中;后工业初期-相对分散、后工业后期-绝对分散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1、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建筑典籍。

古希腊、古罗马:广场

希波丹姆(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2、中世纪:出现城堡,教堂为中心。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风格广场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建筑。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圣彼德大教堂。

君主专制时期:放射状轴线艺术、宏伟状观的宫殿花园。

17世纪开始,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首都:巴黎、伦敦、柏林、维也纳,均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城市。圣彼得堡是14十几文艺复兴期间的。

3、卡利诺于1979和1982城市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内部规模经济、地方性经济、城市化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

4、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傅里叶,法朗吉。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公共卫生法和工人住房法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巴黎改建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西谛)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5、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平面呈圆形,没有摆脱农业。第一座是由恩温,帕克设计的,莱彻沃斯位于伦敦东北56公里。

柯布希埃-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明天城市。“1931年”光辉城市“方案,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组成,是其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最后形成了理性功能的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33主持写的《雅典宪章》中。

玛塔-线性城市理论

戈涅-工业城市,最早提出功能分区思想。

西谛-城市型态研究(欧洲陈规领域的第一颗爆破弹),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

格迪斯的学说,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进化中的城市》:最后得出调查——分析——规划。(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解定城市成长和发展动力)

6、城市化理论,农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的第二前提,而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三阶段,30%以下第一阶段,,中期阶段快速发展30——70%,70%以上城市化稳定阶段。ﻭ1)城市化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有极化与扩散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