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翻译研究[1]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f4776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b.png)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2010-2019年,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中医术语的翻译和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2010-2019年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现状1.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针对中医术语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比较中西医术语的异同,旨在找到更合适的翻译方法,为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2.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中医术语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纷纷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这些论文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药物药方等多个领域,为中医术语的翻译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3.学术会议举办讨论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中医术语翻译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专家学者们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不断推动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亮点1.注重文化传承近年来的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注重了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翻译过程中,研究者们努力保留中医学术语的本土特色,避免过度西化,以确保中医理论的原汁原味能够传播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2.多元翻译方法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包括对等翻译、意译和联想翻译等,以确保最终的翻译结果既准确传达了中医概念,又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术语体系。
3.重视实践应用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讨论层面,更加重视实践应用。
研究者们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实践和教学中,为中医的国际传播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不足之处1.研究领域狭窄目前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领域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中医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术语上,对于其他方面的术语翻译研究还相对欠缺,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2.缺乏标准规范目前中医术语的翻译规范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这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在翻译同一术语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为中医术语的准确传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翻译研究——以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
![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翻译研究——以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34a02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9.png)
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翻译研究——以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周义斌【摘要】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翻译研究者涉及到国外传教士、汉学家、海内外医学工作者、医学和英语教育领域人员等,其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本文以外籍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对魏迺杰的个人背景、翻译内容、翻译思想、研究活动、主要成就及其学术影响等进行分析和评介,旨在促进“中医翻译”这一边缘但重要性日益突出的领域登台亮相,名家们的业绩和贡献的彰显,也将激发更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开发中医翻译研究新动力新源泉,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对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意义重大.【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18【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播;翻译研究;魏迺杰【作者】周义斌【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翻译向世界宣传中医药知识和文化,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医技术硬实力和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和重要内容。
由于中医理论和中医语言的特殊性,“翻译”作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桥梁,也可能成为“拦路虎”。
为了保证这座桥梁畅通无阻,中医翻译研究势在必行。
近百年来,不少海内外人士进行中医翻译研究,包括早期向西方传递中医知识的传教士、医务工作人员及外交人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中医翻译名家就是魏迺杰。
在外籍中医翻译里,魏迺杰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有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和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在中医翻译方面独树一帜。
下面将从魏迺杰的个人背景、翻译内容、翻译思想、研究活动、主要成就及其学术影响等方面来全面、系统地评价他的翻译风格以及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
1 评述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1.1 个人背景魏迺杰(Nigel Wiseman,1954—),英籍汉学家、语言学家,1976年本科毕业于爱丁堡海瑞尔沃特大学(Herriot Watt University),获西班牙语、德语翻译学士学位。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7f42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4.png)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医术语翻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医术语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中医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中医术语虽然在国内有明确定义,但在国际上却可能存在歧义或翻译不当的情况。
这就要求研究者深入挖掘中医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找到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以确保中医概念在国际间的传播与理解。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医术语翻译也需要考虑到跨文化的因素。
如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使中医术语在各国文化中得到正确理解和应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也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寻求更为灵活和有效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对2010-2019年间的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中医术语翻译标准,促进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2010-2019年间中医术语翻译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影响翻译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因素,总结研究进展并给出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医术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为提升中医传播效果和推动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中医术语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中医在国际舞台上的更好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文献综述、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1(学科相关词汇)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1(学科相关词汇)](https://img.taocdn.com/s3/m/91cf4fa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d.png)
中医药名词英⽂翻译01(学科相关词汇)01.001中医(1)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2)traditionalChinese physician (1)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2)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01.002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的药物。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和中成药等。
01.003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类⽣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01.004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药学科的统称。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等知识的学科。
01.005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pharmacy中医与中药的合称。
01.006中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pharmacy 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01.007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 oftraditional and westernmedicine 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01.008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学科。
01.009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01.010⽅剂学prescriptions of Chinesemateria medica研究治法与⽅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的学科。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fbde3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5.png)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随着国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下面是关于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几个重要原因:1.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将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与其他国家的医学方式进行比较和交流。
这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2.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中国合作,研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跨文化合作的基础。
通过准确理解和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并为中医的进步贡献力量。
3.保护与传承中医的经典文献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汇集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医文献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有限的传承和翻译质量的问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提高中医文献的翻译质量,并加强对中医经典的保护与传承。
4.促进中医的国际标准化中医的国际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由于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标准化和认可面临许多难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加强中医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共识和规范,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和中医的国际标准化。
此外,研究中医英语翻译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医经典文献。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并为中医的发展和推广做出贡献。
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47e0fdeb14e852458fb57b3.png)
。
中医翻译 的现状
.
1
.
2 2
.
学术成就
1
1
1
研 究队 伍 与
学科 建 设
中医 翻译 的研 究人 员
。
1
.
学 术期 刊 文献
“
目 前 国 内期 刊 中 涉 及 中 医
,
。
主 要 集 中 在 中 医 药 院 校 和 中 医 药 研 究 院 等机 构
高
翻 译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中 医 类 期 刊 和 外语 类 期 刊
; a c
h ie
v e m e n
t
中 医 是 中华 民 族 的 瑰 宝 在 治 疗
,
一
些西 医 尚无
,
陈可 冀 欧 明 谢 竹藩 李照 国 朱 忠宝 张 恩 勤 徐 象
、 、 、 、 、 、
良策 的 重 大 疾 病 方 面 有 着 独 特 的 作 用 其 重 要 地 位 和 科 学 价值 已 被 世 界 所 公 认
o
f
t
ra
d it io
n a
l
C h in
e s e
m e
d ic in
e :
a
l it
e ra
t
u r e
s u rv e
y
‘ '
E
F
n
o r e
Z H OU
ig
n
I
。
£n t
g
L Ia
g
e
te d
u c a
t l 。n
C
e n l e r
.
S 11 a
n
g h
a
中医英译研究调查
![中医英译研究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454c20cb9ec3d5bbfd0a7452.png)
第 1 期
刘 九 茹 中 医英 译 研 究调 查
・1 0 9・
如徐 象 才所 预 言的那 样 , 2 1世 纪 的 第一 个 十 年 见 证
语 的英 译 的统计 分 析 , 让 人 们 看 到 了 中医名 词 术 语
河 南 职 工 医 学 院 学 报
・
l O 8・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f o r S t a f a n d Wo r k e r s
中 医英 译研 究 调 查 水
刘九茹
2 . 2 论 文来 源 调查 发 现 , 中医英译 研究 论 文 以期
刊论 文 为主 , 其 中国 内 中 医药 院校 学报 为 主要 发 表 阵地 。我 国国 内 2 3所 中医 药本 科 院 校 2 0 0 1~ 2 0 1 0 年发 表 的 中医英译 类论 文数 量为 9 2篇 。其 中 , 辽 宁
据库 和 中 国博 士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进 行 了搜 索 。
课题 组成 员对 检索 结 果 逐 篇 阅 读 , 排 除 与 中 医英 译 无关 的 论 文 后 , 以年度 为单位 , 分别统计 “ 论 文 数
量、 论文 来源 和研 究 内容 ” 等数 据 , 然 后 由课 题 组成
面 面。
表 1 2 0 0 1 ~ 2 0 1 0年公 开 发 表 的 中 医英 译研 究 期 刊 论 文 统 计 表
深入 的新 浪潮 的 序 曲” 。现 在 , 十 年 已经 过 去 , 中 医 英译 研 究到底 有 了哪些 进展 ?取 得 了哪些 成绩 ?还
存 在哪 些 问题? 为 进一 步 明确 研 究方 向 , 避 免重 复
生态翻译学下的中医术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下的中医术语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060b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c.png)
生态翻译学下的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摘要: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医学国际传播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了中医术语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翻译方法和策略。
本研究旨在促进中医学术语的准确传播,增强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医术语;翻译方法;国际传播一、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随着中医学国际传播的不断推进,中医术语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准确传播中医学术语对于促进中医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术语的翻译并非易事。
中医术语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非中医背景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中医术语在不同的中医学派别和流派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对于统一的翻译标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中医术语还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
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它将翻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的过程。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到语言的转换,强调对原文的忠实还原。
而生态翻译学的观点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需要考虑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翻译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包括翻译者、原文、目的语文化和社会背景等。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三、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中医术语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抽象概念的表达中医术语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非中医背景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如“气血”、“阴阳”等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表达方式。
2.中医学派别和流派的差异中医学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和流派,不同的派别和流派对于中医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可能存在差异。
“经络”在不同的中医学派别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描述方式。
中医翻译策略研究
![中医翻译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cee6f6172ded630b1cb622.png)
文化交流中医翻译策略研究熊 燕(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摘要】自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处于劣势,受这种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比较追求译文向译入语文化的发展趋势,但这种翻译是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的。
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医翻译的策略展开研究,提出语义翻译,其可以向外界广泛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医文化,不断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信;中医;翻译;策略民族文化自信是国家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也是积极践行民族文化的结果,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魂,丢弃思想文化就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而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方法。
另外,为了能够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将我国的文化魅力展示给全世界,积极弘扬价值文化和时代精神,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创新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医和中国文化中医涵盖了科学技术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另外,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依据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阴阳学、五行说和精气学分别代表着中医的辩证法、方法论和唯物论。
可以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以来积累的生活实践和养生理念,体现着哲学的智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成果。
二、中医翻译和中医文化翻译策略研究要大力弘扬中医文化,让中医文化走向世界,那么能够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就掌握在中医翻译人员手中,如何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中医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涵,关键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中医翻译策略。
为了能够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成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可以将中医文化作为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种传播方式应该是最容易被认可和最有效的手段。
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人们生活安逸且富足,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直让历代皇帝和臣子错认为中国理应受到各国朝拜,但是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列强国家发明了枪支弹药,落后就要挨打,最终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与西方强国,也逐渐丧失了民族自信心。
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综述
![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4e3c1b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f.png)
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综述摘要:一、引言二、本草纲目中医术语概述1.本草纲目的历史背景2.中医术语的定义与特点三、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1.翻译方法及策略2.翻译实践与案例分析3.研究进展与成果四、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挑战与展望1.翻译难题与解决途径2.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3.未来发展趋势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中医术语。
随着中医药学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中医术语的翻译研究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本草纲目中医术语概述1.本草纲目的历史背景《本草纲目》为明朝李时中所著,是我国古代最具权威的医药学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术语的定义与特点中医术语是中医药学中具有特定意义的专门词汇,通常具有形象性、象征性和隐喻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医术语在翻译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三、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1.翻译方法及策略当前,关于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归化法等。
研究者们根据具体术语特点和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2.翻译实践与案例分析针对《本草纲目》中的具体中医术语,研究者们进行了详细的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为中医术语的翻译提供了借鉴。
3.研究进展与成果近年来,关于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中医药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四、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挑战与展望1.翻译难题与解决途径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中的难题主要包括如何准确传达术语的文化内涵、如何处理术语的隐喻性等。
研究者们需要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难题的途径,以提高中医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2.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为了更好地推动本草纲目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发展,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学者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学的全球化进程。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dd44d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7.png)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随着中医疗法在国际医学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对中医典籍进行研究和学习。
而中医典籍作为中医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对中医典籍英译本进行研究和对比,不仅有助于外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医,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的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中医典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黄帝内经》在英语世界中有多个版本,如《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等,这些版本在翻译方式、译文的阐释和注释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另外,《本草纲目》英译本也有多个版本,如《Compendiumof Materia Medica》和《Materials of Materia Medica》等,这些版本在对中药药效和药材认识上存在一些区别。
其次,我们可以从翻译者、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等方面探究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差异。
例如,《黄帝内经》的不同版本由不同翻译者完成,其中翻译者的语言背景、中医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译作的质量和风格。
同时,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翻译理念和策略,采用不同的译文阐释和注释方式,导致译本之间的差异。
最后,我们可以从译本的传播和接受度等方面来探究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差异。
随着中医疗法在国际上的普及和接受度的不断提高,中医典籍英译本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但不同的译本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接受度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涉及到翻译品质、翻译策略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医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学习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在中医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9622e4d4d8d15abe234efc.png)
85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校级项目“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17B10)。
作者简介:郭尚映,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郭尚映(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710105)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也备受关注。
在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术语翻译的挑战。
因此本文主要就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基于跨文化的视野做好中医术语翻译的专题研究,实现中医文化的世界发扬与传承。
关键词:中医术语 汉英翻译 方法探讨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85-02汉译英与英译汉是当前中西文化交流最为直接的途径,而语言是基于地域文化及当地人文实际形成的表达体系,两种语言之间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其在表达中自然存在差异。
要实现两种语言的无缝对接,这需要我们在翻译上多下功夫。
而中医作为博大精深的医学精髓,理应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而中医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术语翻译,因此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也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中医语言的特点要想做好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就必须做好其语言特点的把握。
总结来说,我国中医语言具有四个方面的表达特征,这些都是中医术语翻译原则拟定的依据。
其一是取象比类。
其通过直观和经验基础上的具象来比喻类推抽象事物。
我国古代医学家善于取象比类,五脏比喻为五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肺、肝、肾、心及脾。
而常说的“青龙汤”和“白虎汤”也是由东西方的神来抽象命名的。
其二是文学性特征。
中医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渲染影响,带有文学性的成分,很多文学著作中常用的夸张及渲染手法也在中医文献中有所体现。
例如治疗取得成效常说“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其三是关联性的特征。
中医用语貌似平常,实则意义深邃,多为一词多义。
例如同样的痰迷,对应不同的症状类型,有气血柔亏,有恼怒中痰等。
传统中医汉英词典研究受语言工具论影响 注重语言形式和翻译文本的对等描写
![传统中医汉英词典研究受语言工具论影响 注重语言形式和翻译文本的对等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b170f3a489eb172ded63b7b8.png)
传统中医汉英词典研究受语言工具论影响注重语言形式和翻译文本的对等描写中医汉英词典收集、汲取了前人中医英译活动的成果,加速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也为异域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术语参考来源,对中医学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地位提升产生了丰富研1[3]。
和语词的标准和权威。
批评语言学认为,“词典表面上是一种客观而中性的语言产品,深层次则承载有特定的文化基因与社会属性,表征了特定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或偏见。
[2]”而Ezquerra 更是明示“词典向来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工具”[4]。
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研究者将词典文本看为一种特殊的语篇,指出了词典的语篇属性。
批评语言学框架内的词典研究目的则是通过词典文本的语篇分析,阐述词典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的关系。
正如Reagan所说:“根本上,只有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语境,且在该语境中只能用作元语言与元认知理解时,语言意识才是批评性的。
[5]”那么,词典批评性研究内容该如何界定呢?从词典研究历史来看,部分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剖析词典语篇与政治、权力和主流价值体系的关系;少数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意识形态在词典语篇中的渗透,但研究内容仍然局限在种族主义、殖民主义、性别、年龄等变量的分析。
2014年天津外国语大学陈伟和赵彦春在论文“现代词典学:一个批评性2]。
2系统”[6力变化在中医汉英词典语篇中的体现以及双语词典与文化间的辩证关系。
2.1中医汉英词典话语历史演变与关联的研究路径哈特曼(ReinhardR.K.Hartmann)和詹姆斯(GregoryJames)丰富了“词典考古”的内涵:“通过研究不同词典的内容、历史和基因联系,揭示彼此之间的关系。
[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杨慧玲在“19世纪汉英词典传统———马礼逊、卫三畏、翟理斯汉英词典的谱系研究”一文中,认为“词典考古”包含三个层次,为中医汉英词典话语历史演变与关联研究指明了思路。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ac9df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5.png)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2010-2019年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段时间里,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传统的中医术语常常难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古代医学文化和观念。
研究者经常针对特定的术语进行研究和探讨,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有些研究者尝试将中医术语拆分成更具体和易理解的概念,然后将其翻译成英语。
一些研究者还尝试使用特定的翻译工具和软件来提高中医术语的翻译质量。
关于中医术语的翻译困难和挑战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中医术语的翻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学知识的缺乏,因为中医术语常常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医学概念和理论。
二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因为中医术语常常具有较强的文化特性和语言特点。
三是历史和文献的限制,因为中医术语的含义和用法常常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来理解和解释。
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于中医术语的翻译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由于中医术语的翻译常常存在多样性和争议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研究者开始着重研究如何制定和应用中医术语的翻译标准和规范,以提高翻译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术语的定义、用法、翻译方法等方面,并试图制定一些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以便翻译人员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参考和运用。
尽管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术语的翻译仍然存在不一致性和争议性。
尽管有一些尝试制定标准和规范,但由于中医术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
中医术语的翻译常常缺乏准确性和专业性。
由于中医术语常常涉及到医学知识和技术,对中医和西医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
一些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医术语时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训练,导致翻译质量不高。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探讨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ad2712daef8941ea66e05ad.png)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探讨本文拟就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及现象进行探讨,以便于为中医术语的英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供中医英译的标准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推动古老的中医进一步走向国际。
标签:英译;跨文化;前言长久以来,对于中医的西方化,由于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研究,缺乏健全规范的中医理论翻译指导体系,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标准的翻译结果,翻译内容较为混乱。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古老的中医文化被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翻译成英文,成为世界医疗领域及文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及术语具有其独特性,与英语缺乏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它们的英译作为学术英语的一部分,简明扼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抽象和深奥是其本质性的显现,尤其是众多的由古汉语所形成的语言结构,以及因此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不是简单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同时还要兼顾文化背景和地域因素的影响,即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中医术语的汉文化特色,同时还要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需要。
翻译的特点通常来说,汉语英译的过程要兼顾“信”,“达”,“雅”三个方面,即不紧要以“忠实”和“通顺”为基础,同时也要追求语句的文雅和文化色彩。
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保持语句的文化色彩似乎是翻译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从翻译的成分和角度来说,中医理论包括两部分,即基本的中医理论成分(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部分)和专用的中医术语。
但是这两部分并非是截然分开、互不关联的,专用的中医术语通常情况下是融合在中医的基本概念里,使得这两部分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统筹兼顾,将二者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但是传统的中医术语的英译做法一般遵循两个原则,即“解释法”和“比照西医法”,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够暂时起到交际的作用,但是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缺乏直观性和通俗性,不能科学合理地将中医理论及术语恰当地译成英文,难以实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令人难以信服。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b5b8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6.png)
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区别日益突出。
在相关研究中,中医术语翻译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2010-2019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分析。
首先,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中医术语规范化术语表(2015年版)为基础,国内学者对中医术语进行了规范化翻译的研究。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医学本体论”“古今医统”“医学思想”等概念,并且对规范化翻译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翻译中存在“译名过分拟合化”、“评价词不当”等错误。
该研究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程度。
其次,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术语翻译的含义、适用范围和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探索。
例如,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医术语的翻译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本身,还需要考虑中医学理论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另外,一些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阴阳”等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同时,在国外,中医术语翻译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例如,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合理的意译”、“透视的翻译”等翻译理论,用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适用性。
在翻译实践中,他们借鉴了中医学的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观察,进一步完善翻译的效果。
最后,就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规范化翻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都在中医术语翻译的实践中被广泛接受。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医学理论的内涵和文化背景,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避免“过分拟合化”和“评价词不当”的错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内容和理论。
中医翻译研究[1]
![中医翻译研究[1]](https://img.taocdn.com/s3/m/30d21eaea26925c52dc5bf44.png)
中医翻译研究:回顾、现状与思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周恩)摘要:本文对过去几个世纪关于中医翻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分三个阶段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从学科与研究队伍建设、学术成就以及研究内容等几方面概述了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医;回顾;成就;不足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Survey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research on TCM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It reviews the three-sta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er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contents as well as weakn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TCM transl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achievements; weaknesses1.引言中医翻译早已有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诸国。
然而,在我国同那些国家那时所进行的医药交流中,却鲜有翻译活动的记载。
直到17 世纪中叶,我国开始与欧洲诸国进行医药交流,才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医翻译历史提供了比较详尽资料(李照国1997)。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中医翻译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在此,我们将对中医翻译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回顾,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大致的介绍,并提出中医翻译研究的一些思考。
中医翻译能力要素的实证研究
![中医翻译能力要素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67eee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9.png)
中医翻译能力要素的实证研究1. 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医翻译涉及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与西医学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中医翻译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中医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对中医翻译能力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中医翻译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原则。
中医翻译是指将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外语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外国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医药学的知识和技能。
中医翻译具有多学科交叉、文化差异明显、语言表达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保持原汁原味、注重文化适应性等。
本文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影响中医翻译能力的主要要素,这些要素包括译者的知识结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技巧等。
知识结构是中医翻译的基础,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语言能力是中医翻译的基本要求,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中医翻译的关键因素,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翻译技巧是中医翻译的保证,译者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
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验证了中医翻译能力要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对不同译者的比较研究,发现知识结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中医翻译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翻译技巧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翻译的效果。
本文还提出了针对中医翻译能力要素的培训和提高策略,为进一步推动中医翻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医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医翻译作为将中医理论与实践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医在国际间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提高中医翻译能力,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递中医的核心理念和技术特色,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中医翻译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评价等方面。
现阶段中医英语翻译研究
![现阶段中医英语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aa636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d.png)
2412020年44期总第536期ENGLISH ON CAMPUS现阶段中医英语翻译研究文/高 隽 师梦雅 张梦露今刊登了100多篇中医英语翻译研究文章,还有一部分中医类杂志,如《中医教育》《上海中医药杂志》等同样发表过和中医英语翻译研究层面有关的学术论文。
刊登中医英语翻译论文的主要外语类学术期刊集中于《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
中医英语翻译研究获得的学术成就不但呈现在学术论文上,更主要展现在与中医英语翻译相关的专著、教材以及词典上。
在中医英语翻译著作层面,出版了诸多中医经典文库以及中医经典教材的相关译作,例如比较出名的《黄帝内经》。
3. 研究内容。
中医英语翻译的相关学者针对翻译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创建了具备中医个性化特色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出版了一些中医英语翻译研究著作,全面创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知识理论体制。
在中医英语翻译理论创建层面,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照国教授作出巨大贡献。
李照国教授于1991年与1992年在《中国翻译》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其一是《论中医翻译的原则》,其二是《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
1992年之后,李照国教授的《中医翻译导论》《中医英语翻译技巧》等多部专著相继出版。
在李照国教授的论文与专著中,其多次提出需要创建中医英语翻译理论的基础构想,这代表着中医英语翻译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一定学科规模,自此打开了中医英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全新篇章。
除了李照国教授,王雪松、郑建普以及朱涵婷等均针对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全面归纳了中国与国外中医英语翻译的长时间发展实践,根据中医英语翻译的现实状况,针对中医各种名词术语的对应英语翻译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对比分析,全面探究了中医各种名词术语英语翻译的基础原则、基本标准以及基本方法,实现了诸多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标准化的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翻译研究:回顾、现状与思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周恩)摘要:本文对过去几个世纪关于中医翻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分三个阶段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从学科与研究队伍建设、学术成就以及研究内容等几方面概述了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医;回顾;成就;不足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Survey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research on TCM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It reviews the three-sta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er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contents as well as weakn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TCM transl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achievements; weaknesses1.引言中医翻译早已有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诸国。
然而,在我国同那些国家那时所进行的医药交流中,却鲜有翻译活动的记载。
直到17 世纪中叶,我国开始与欧洲诸国进行医药交流,才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医翻译历史提供了比较详尽资料(李照国1997)。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中医翻译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在此,我们将对中医翻译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回顾,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大致的介绍,并提出中医翻译研究的一些思考。
2.中医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医翻译从17世纪至今,其发展大致可以分文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逐步深入阶段和逐步成熟阶段。
下面我们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回顾。
2.1 早期萌芽阶段17 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为中医向欧洲传播的始发阶段,进展比较缓慢。
在欧洲仅出版了19 部有关中医的译著。
而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末的这一百年间,中医学在欧洲的传播有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范围有了一定得拓展,先后出版了137 部有关中医的书籍。
这一时期对中医的研究多属综述性的,尚未发现将整部中医典籍译成西文的记载;研究的重点和中心主要集中在针灸方面;译者均为欧洲人,大部分是来华的传教士;当时翻译的一些中医术语在嗣后的翻译活动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如我们今天使用的acupuncture (针刺) 和moxibustion (艾灸) 两个译语即是荷兰人Dane Jacob Booudt,Buschof H. 及Rhijine W. 在17 世纪初首译成西文的(李照国1997)。
2.2 逐步深入阶段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是中医翻译逐步深入的阶段。
中国和西方在医学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药译著的出版逐渐由国外转向国内,国家有关方面曾组织专家翻译出版了一些中医教科书。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开始直接参与中医的对外翻译工作,翻译的中心由针灸学逐步转向医学史和药学,同时英语在中医翻译中已占主导地位,基本中止了拉丁语的使用。
而且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如50 年代,美国人Veith 将《素问》1—34 章译为英语并详加注解,中国学者黄雯也将《内经》的一些重要章节译成了英文。
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的中医术语被译成了英语,为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逐步成熟阶段从改革开放起,中医翻译进入了逐步成熟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翻译工作的中心已完全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中国翻译工作者成了中医翻译的主力军;翻译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广泛性和系统性;翻译由实践转入理论总结,几部颇有影响的汉英中医词典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模式标准化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出现了如《中医翻译导论》和《中医英语翻译技巧》等专门研究中医翻译理论问题的专著;建立了中医翻译有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1991 年成立了“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卫生厅和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1993 年成立了“陕西省中医翻译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学会1996 年成立了“中医翻译学会”(李照国1997)。
3.中医翻译的现状3.1 研究队伍与学科建设中医翻译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研究院等机构。
高校中医类教师和外语教师是中医翻译研究人员的主体。
中医翻译吸引了大批坚定的拥护者从事中医翻译研究,从CNKI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共有105条有关中医翻译的记录,其中包括大批的期刊文章以及一部分硕士论文。
目前,比较活跃并有一定成就的中医翻译研究专家有:陈可冀、欧明、谢竹藩、李照国、朱忠宝、张恩勤、徐象才、罗磊等。
随着中医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医翻译已纳入高校中医类以及语言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有不少中医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或研究方向,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湖南中医学院等(倪传斌2006)。
而且以中医翻译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也已建立,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成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中医翻译领域研究和教学人材的重要基地。
3.2 学术成就3.2.1 学术期刊文献目前,国内期刊中涉及中医翻译的研究主要有中医类期刊和外语类期刊。
有的期刊还专门开辟了“中医翻译研究”的专栏,比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自1992开辟“中医英译”专栏以来已刊登文章100余篇,分别见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罗磊2004),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翻译的发展。
其他的一些中医类杂志如《中西医结合学报》、《陕西中医学院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教育》等也发表过有关中医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
另外,外语类期刊发表中医翻译论文的主要集中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以及《中国科技翻译》等。
3.2.2 专著、教材、词典、译著有关中医翻译研究的专著主要有:《中医翻译导论》(李照国1993 西北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翻译技巧》(李照国1997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李照国1999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罗磊2004 中医古籍出版社),《译海心语——中医药文化翻译别论》(李照国2006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
有关中医翻译的教材主要有:《中医英语教程》(李照国1995 西北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基础》(朱忠宝2000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英语》(黄嘉陵2000 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阅读教程》(陈保蓉2001 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徐象才2002 南海出版公司),《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李照国2002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李照国200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英语》(李磊2003 科学出版社),《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上册)》(李磊200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下册)》(施蕴中200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
有关中医翻译的词典主要有:《汉英中医辞典》(欧明1986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谢竹藩1994 新世界出版社),《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魏迺杰1995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汉英中医词典》(黄嘉陵1997 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英中医药大词典》(李照国1997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实用汉英中医词典》(张奇文200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简明汉英中医词典》(李照国2002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汉英中医学词典》(刘伟,崔珂2004 河南大学出版社),《汉英英汉医学英语构词法词典》(李照国2005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
在中医翻译译著方面,主要指一大批的中医经典文库和中医经典教材的翻译,比如《黄帝内经》等一批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以及《中医药文库》等多部中医临床各科学术著作和教材的翻译等。
3.3 研究内容3.3.1 中医翻译理论的构建中医翻译的学者对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出版了部分研究著作,系统地构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翻译理论构建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照国教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集英语本科,中医英语硕士和中医学博士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他在1991年和1992年先后在《中国翻译》上发表“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1992 年7 月,他的以中医翻译为研究方向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On Standardiz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inology) 通过答辩;同时,其专著《中医翻译导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上海中医药大学,1999) 和《译海心语——中医药文化翻译别论》(李照国2006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
在其论文和专著中,李照国教授多次提出应建立中医翻译理论的构想。
这标志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初具学科雏形,从此也揭开了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张登峰等2006)。
3.3.2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研究目前,中医翻译界学者黄嘉陵(2000),成建军(2003),朱函亭(2004),郑建普等(2005),王雪松、周美启(2005),李照国(2006)等都对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中医英语翻译的长期实践,结合中医英语翻译的实际,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比较分析,系统地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标准和方法,完成了大量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标准化的研究。
在中医翻译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为北京大学谢竹藩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照国教授。
谢竹藩教授编著了《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等。
从1987年起,谢竹藩教授在英文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TCM Terminology(中医术语)”栏目上连续发表“Selected Ter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词义选择及翻译)”,共16期;从2002年起,他又在该杂志“On Standard Nomenclature(术语的翻译标准)”栏目上连续发表“On Standard Nomenclature of Basic Chinese Medical Terms(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