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合集下载

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实验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实验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实验教学指导书一、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扫描仪获取书页影像并将之转换为电子文档;掌握图像、音频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编辑方法。

二、实验内容:1.学会使用扫描仪扫描影像的方法。

2.掌握扫描软件Scanwizard 5、OCR软件尚书七号的使用3.掌握在Windows环境下录制、播放与编辑声音文件的方法。

4. 掌握Goldwav音频录制与编辑技巧。

三、实验仪器设备:Microteck ScanMaker 3860扫描仪、计算机、耳麦。

四、实验原理:扫描仪是一种获取影像的装置,并将之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显示、编辑、储存与输出的数字格式。

这里所说的影像是指照片、文字页、图形与插画等,甚至如硬币或者纺织品等三维物件都算是影像的一种。

实际上,这意味着扫描仪能够完成下列工作:●在文件中结合美术图形与照片。

●将印刷文字扫描输入到文书处理软体中,免去重新打字。

●将传真文件扫描输入到数据库或者文书处理软体中储存。

●在多媒体中加入影像。

●在摘要中结合影像资料使其能更有效的表达主题。

扫描仪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平台式扫描仪,用来扫描照片与印刷品.平台式扫描仪都具有一个玻璃面,用来摆放扫描稿件。

●透射式扫描仪,用来扫描幻灯片与底片。

在我们实验中使用的中晶Microteck ScanMaker 3860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式扫描仪。

在扫描系统中,扫瞄仪仅是构成整个系统的其中一部份,除了扫描仪以外,还需要其它的组件: ①一条特定的连接线,连接扫描仪与电脑。

②操纵扫描仪工作的扫描软件。

③用影像编辑软件将扫描影像结合到您的工作中;或者用文字辨识软件将扫描文字结合到您的工作中。

④一个合适的屏幕用来显示彩色或者灰阶影像。

⑤用来输出您工作成果的输出设备,如印打印机。

工作原理:对原稿进行光学扫描,然后将光学图像传送到光电转换器中变为模拟电信号,又将模拟电信号变换成为数字电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接口送至计算机中。

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步骤是:首先将欲扫描的原稿正面朝下铺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原稿能够是文字稿件或者者图纸照片;然后启动扫描仪驱动程序后,安装在扫描仪内部的可移动光源开始扫描原稿。

音频信息采集教案

音频信息采集教案

音频信息采集教案教案标题:音频信息采集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音频信息采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音频信息采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和方法采集音频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音频信息采集的定义和分类。

2. 音频信息采集的常用设备和工具。

3. 音频信息采集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音频信息采集的概念和重要性,例如音频信息采集在新闻报道、市场调研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音频信息采集的作用和优势。

步骤二:理论讲解1. 介绍音频信息采集的定义和分类,包括采访、录音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

2. 介绍音频信息采集的常用设备和工具,如录音机、话筒等,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介绍音频信息采集的技巧和方法,如有效引导采访对象、选择合适的录音环境等。

步骤三:实践操作1. 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使用录音设备进行简单的音频信息采集。

2. 让学生分享自己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在全班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

步骤四:巩固练习1. 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让他们根据具体场景设计音频信息采集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

2.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音频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沟通能力等方面。

2. 收集学生的实际采集作品,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扩展:1. 拓展音频信息采集的应用领域,如广播节目制作、音乐录制等。

2. 引导学生学习音频编辑和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音频信息的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资源:1. 录音设备(录音机、话筒等)2. 实际采访对象(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对象)七、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音频信息采集的技能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音频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4章 音频的采集

第4章 音频的采集

第四章音频的采集本章主要内容:◆数字音频的一般概念◆音频相关设备◆音频的采集4.1数字音频的相关概念与一般生活中的很多音频信号不同,计算机多媒体中涉及的音频是指数字音频。

数字音频指的是一个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的数据序列,它是由模拟声音经抽样(即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在模拟声音波形上取一个幅度值)、量化和编码(即把声音数据写成计算机的数据格式)后得到的。

目前,多媒体计算机中数字音频的形式很多,主要有3种方式:波形音频、MIDI音频和CD音频,这3种音频分别通过对外部声音源进行录制、从MIDI 音乐和播放CD来获取。

下面对这3种形式的数字音频做个介绍。

(1)波形音频波形音频是多媒体计算机中最常用的方式。

波形音频是通过模拟音频数字化的过程获得的,数字化的过程是指将模拟音频转换成一连串的二进制数据,在计算机中再现原始声音的过程。

实现这个步骤使用的设备是模/数转换器(A/D),它以每秒上万次的速率对声波进行采样,每一次采样都记录下了原始模拟声波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这称之为祥本。

将一串的样本连接起来,就可以描述一段声音了。

数宇化过程主要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方面。

相应地,数字化音频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位数这两个重要参数。

采样频率(Sampling Rate)是指将模拟声音数字化时,每秒钟所抽取声波幅度样本的次数,采样频率的计算单位是kHz 。

正常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 至20kHz 之间,根据采样理论,为了保证声音不失真,采样频率应在40kHz 左右。

在windows 系统中一般支持44.lkHz、22.05kHz及11.025kHz 3种采样频率,其中44.lkHz 的采样率足以还原人所能听到的任何声音频率。

一般来讲,采样频率越高声音失真越小,但用于存储音频的数据量也越大。

量化数据位数(也称量化级)是指每一个采样点能够表示的数据范围,经常采用的有8位、12位和6位。

例如,8位量化级表示每个采样点可以表示256个(0-255)不同的量化值,而16位量化则可表示65536个不同的量化值。

第三课编辑音频素材

第三课编辑音频素材
7
JUST DO IT
终极任务
要求:为你的音频添加背景音乐;
1、将“课堂材料\背景音乐 .wma”与你的音频相互融合; 2、将处理后的音频上传到教师机;
8
2、利用Goldwave软件录制你的朗读音频 ; 3、保存你的音频。并思考:音频的文件有哪些?
3
音频的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
音频文件格式很多,常见的有WMA、WAVE、 MP3、MIDI、CDA等,
播放音频的文件软件有Windows Media Player、 iTunes、千千静,将耳麦连接电脑 ;
关于音频
在多媒体作品中,音频素材能直接、清晰地表 达语意,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表现效果。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音频素材呢?
1
音频的获取
1、从网络下载 ; 2、用CD翻录 ; 3、通过音频设备进行采集 ;
2
自学成才
自学“录音帮助文件”,完成以下任务 : 1、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录制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2、打开桌面的“Goldwave”程序; 3、单击“控制器”窗口— — “创建一个文件并开始录 音”按钮,开始录音;
5
音频采集
4、录音结束后单击“停止录音按钮”停;止 录音
5、如果要试听录好的音频,单击“播放 ”;
6
探索解决
自学课文P13,解决录音存在的问题: 1、尝试将录音中的一些噪音和有较长停顿的删除; 2、保存编辑过的音频 ;

第一课声音的采集与加工

第一课声音的采集与加工

声音加工可以用于配音和音效 制作,提升电影的听觉体验
游戏音效
游戏音效:通过声音加工技术,制作出逼真的游戏音效,提升游戏体验。
音乐制作:声音加工技术可以用于音乐制作,对声音进行混音、剪辑和特效处理,制作出专业级别的音乐作品。
语音识别:声音加工技术可以用于语音识别,将语音转换成文字,方便记录和整理。
语音合成:通过声音加工技术,可以将文字转换成语音,实现语音播报和虚拟语音助手等功能。
电话录音:通过电话线路录制声音, 常用于远程会议、电话采访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采访录音:通过采访的方式录制声 音,通常用于新闻报道、访谈等。
录音笔录音:使用录音笔录制声音, 方便携带,常用于个人记录、采访 等。
数字录音
录音原理:通过数 字信号处理技术将 声音转化为数字信 息
录音设备:数字 录音机、电脑等
音效:添加效果器,增强或改 变声音的某些特性
效果处理
均衡处理:调整音频的频率, 增强或减弱特定频段
压缩处理:减小音频的动态范 围,使声音更加平滑
混响处理:模拟不同环境下的 声音反射,增加空间感
噪声抑制:降低背景噪声,提 高音频清晰度
音频修复
去除噪音:使 用降噪算法去
除背景噪音
音频均衡:调 整音频的音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中的声音采集与加工
虚拟现实中的声音采集与加工:利用先进的技术,如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更真实的声音 模拟和再现。
增强现实中的声音采集与加工:通过实时分析和处理环境中的声音,为用户提供更加沉 浸式的体验。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中的声音采集与加工将更加 精细化和智能化。
技术特点:数字音频技术具有高保真度、可编辑性强、易于存储和传输等特点,能够实现声音的精确还原和个性 化处理。

第3章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

第3章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

即将量化后的数字,按一定的数据格式进行(压缩) 表示,这个过程称作编码。编码的作用。
第3章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
经过上述过程就可以得到一个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的数据 序列(如下图所示)。这个数据序列就是声音信号的数字化文
件。重新播放这个数字化文件,就可以听到原来的声音信号。
图3-6 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序列
第3章
产生波形,然后通过声音发生器送往扬声器播放出来。 下面简单介绍Cakewalk的使用(安装Cakewalk,并演示)
第3章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
二、MIDI音乐合成
由上可知,计算机要想播放MIDI音乐文件,必须使用
合成器。合成MIDI乐音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FM合成法
和波表合成法。
1、FM合成法(调频合成法)
注:此“录音机”只能录制1分钟以内的声音,若要录制长度超过1 分钟的声音,就需要选择功能更强大的音频处理软件,如Cool Edit或随 卡赠送的录音软件等。
第3章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
用Cool Edit软件录制声音的方法如下:
(1) 将麦克风插入声卡的MIC
(2) 启动“Cool Edit”软件(假定Cool Edit已安装好) (3) 在“Cool Edit”窗口中选择“文件/新建”选项 (4) 单击“ (5) 单击“ ”按钮,开始录音 ”按钮,停止录音
第3章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
用Windows中提供的“录音机”录制声音的步骤如下: (1) 将麦克风插入声卡的MIC
(2) 启动“录音机”软件
(3) 在“录音机”窗口中选择“文件/新建”选项 (4) 单击“ (5) 单击“ ”按钮,开始录音 ”按钮,停止录音
(6)选择“文件/另存为”选项,将刚录制的声音存储成 一个数字声音文件。

《第2节 录制和编辑声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节 录制和编辑声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录制和编辑声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文件的录制方法,包括应用麦克风等设备。

2. 学会应用音频编辑软件对声音文件进行基本的编辑操作。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声音文件的录制方法和音频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

2. 难点: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需要学生多实践、多尝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所需的麦克风、录音软件、音频编辑软件等设备。

2. 准备一些常见的音频编辑软件,如Audacity、Adobe Audition等。

3. 设计好教案和操作演示文档,以便于教室教学。

4. 确保网络环境良好,可以顺畅地下载和安装相关软件。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学习录制和编辑声音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录音设备、掌握录音软件的应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编辑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入录音和编辑声音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录音设备(麦克风、声卡等)的功能和应用方法,讲解录音软件(如Windows自带录音机、Audacity等)的应用方法,并进行操作演示。

3. 示范操作:教师进行一个完备的录音和编辑声音的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自己动手录制和编辑一段简单的声音,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评判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经验和技巧,教师给予评判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以增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

2.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 及时反馈和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学习建议。

3.2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3.2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3 现场录音
4 自己制作
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 第1页 宝 鸡 中
返回


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
3.2.1 采集原理
利用计算机采集声音时最重要的设备是什么呢?
独立声卡
Usb声卡
集成声卡 返回
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 第1页 宝 鸡 中


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
上节课知识回顾
声音数字化的过程。
三种编码方式 计算文件体积 Midi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3.2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 第1页 宝 鸡 中
返回


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
3.2.1 采集原理
声卡的功能
1 采集来自话筒,收录机等音源的信号。 2 将数字音频还原,放大后送至扬声器。
3 对数字音频进行加工。
4 控制音量,多种音频混合。 5 采集数据时压缩,播放时解压。 6 接收midi的控制信号。并播放。
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
3.2.1 采集原理
声卡常用的标准
AC‘97的全称是Audio CODEC’97,这是一个由英特尔、雅玛哈等 多家厂商联合研发并制定的一个音频电路系统标准。 HD Audio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频)的缩写,原称 Azalia,是Intel与杜比(Dolby)公司合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频规范。
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 第1页 宝 鸡 中
返回

信息技术选修教材 第三章 声音

信息技术选修教材  第三章 声音

第三章声音一、声音的数字化表示:①声音的三个要素:音调、音强和音色②音频文件的格式:WA V格式:涉与到软件调用是首选,因为它的兼容性最好。

MIDI格式:乐器数字接口的缩写。

由电子乐器制造商建立的一个通信标准,用以规定计算机音乐程序和其他电子设备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

MP3格式:RA:体积小适合在网络上传输。

1.如下采样的波形声音质量最好的是〔〕。

A.单声道、8位量化、44.1kHz采样频率B.双声道、8位量化、22.05kHz采样频率C.双声道、16位量化、44.1kHz采样频率D.单声道、16位量化、22.05kHz采样频率2、下述声音分类中质量最好的是〔〕。

A.数字激光唱盘 B.调频无线电广播C.调幅无线电广播 D.3、在声音的数字化过程中,采样频率越高,声音的______ 越好。

A、保真度B、失真度C、噪音D、精度4、使用数字波形法表示声音信息是,采样频率越高,如此数据量______ 。

A、越大B、越小C、恒定D、不能确定5、使用数字波形法表示声音信息是,采样频率越高,如此声音质量______ 。

A、越好B、越差C、不变D、不能确定6、声音与视频信息在计算机内是以______ 表示的。

A、模拟信息B、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C、数字形式D、二进制形式的数字7、使用16位二进制表示声音与使用8位二进制表示声音效果相比,前者______。

A、噪音小,保真度低,音质差B、噪音小,保真度高,音质好C、噪音大,保真度高,音质好D、噪音大,保真度低,音质差8、MIDI是各种电子乐器实现乐谱的数字______ 。

A、通信接口B、通信电缆C、编码方法D、编码标准9、声音卡有______ 两种。

A、4位和8位B、16位和8位C、32位和8位D、16位和32位10、声音卡是用于处理______ 。

A、音频信息B、视频信息C、声音压缩D、声音复原11、数字音频采样和量化过程所用的主要硬件是:〔A〕数字编码器〔B〕数字解码器〔C〕模拟到数字的转换器〔A/ D转换器〕〔D〕数字到模拟的转换器〔D/ A转换器〕答:〔C〕12、音频卡是按〔〕分类的。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设计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设计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设计一:学习需要分析1: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该如何用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合适的工具对音频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2:有些学生知道或已经使用过音频编辑软件;但有些学生甚至都没听说过更别说用过;所以他们在知识水平上有一定差距;与我们所希望达到的大家都能灵活掌握软件有一定的差距..3:总的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要掌握音频信息采集与加工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音频编辑软件进行操作..二: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选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的第五章第一节;第五章为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在本教材中是一大亮点..多媒体信息加工中关于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部分;是属于知识新知课和软件使用的新授课..教学重点是:1、了解数字化音频的获取和采集过程;2、利用音频剪辑软件对音频文件进行简单加工..教学难点是对音频信息格式的理解以及如何灵活地更好掌握音频剪辑阮籍..三:教学对象分析1:起点能力分析:学生之前已经了解过信息的概念和特征;平时在生活中也总是接触到这方面的概念;只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加工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信息合成的方法..2:一般特征分析:学生处在现在的年龄阶段肯定已经对本节课方面的内容进行过一定的了解..学生平时会接触网络;喜欢听歌;大部分同学的手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作为铃声..学生很希望可以制作出喜欢歌曲的串烧;因此对学习音频信息的处理需求比较强烈..3:认知风格分析:学生现在的状态适宜用课堂讲演;ppt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四:学习目标的编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数字化音频信息获取的途径;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和音频加工工具..2:知道“音量控制”的基本设置对音频采集、加工的影响..3:掌握音频信息的简单加工和简单合成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选择恰当的工具加工音频;表达信息..2: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并灵活使用学到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数字音频的录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能够主动客观地对生活和网络常见数字音频进行分析评价;提升审美能力;加强版权意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五:教学策略设计: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常见的任务情景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探究法其中任务驱动法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以一个总的人物贯穿其中..而探究法用在具体的问题分析上;如让学生自主探究..六: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及黑板板书的媒体进行教学..七: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采用讲授演示模式1.教师先用电脑播放两段音频给学生听;一段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一段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告诉学生平时我们身边的音频信息都是可以通过加工处理的方法制作出特殊效果的..并演示安装;打开音频软件的方法..3.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学习如何安装;打开音频软件..4.老师演示用软件采集及加工音频信息的过程..5.学生自己在下面用电脑联系..6.老师布置任务;录制一段再别康桥的朗诵;再通过软件的加工来润色这段朗诵..7.学生在下面用自己的电脑来完成任务..8.老师巡逻观赏学生的制作作品;然后自己在讲台上演示是怎么进行操作的;然后学生再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9.学生上交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并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归纳总结..1:课程引入:课前播放音频范例思考:1、同学们喜欢听流行音乐;你手机、电脑上的音频信息是如何获取的2、如何截取歌曲的高潮部分作为手机铃声获取数字化音频信息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在已有的数字化音频资源中寻找或者截取、从磁带中转换而来、采用数字化音频设备现场录音等..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现场录制;并对他们进行处理;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2:布置任务:要截取歌曲的高潮部分;要用到一些声音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几种音频加工软件和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CD格式天籁之音WAV 无损的音乐MP3流行的时尚WMA功能强大..今天的任务是1、音频信息的采集—录音采集前的准备2、音频信息的加工请根据学案参考步骤;完成音频作品;要求如下:完成音频作品;要求如下:朗诵现代诗再别康桥并插入背景音乐..3:教师示范: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己进行实验;然后老师下去进去巡视指导;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对操作过程进行补充:1、音频的采集2、基本编辑:选择、移动位置、删除;调整音量、添加声音效果 3. 保存、混缩合成请未完成的同学继续完成自己作品;已完成的同学改进自己的音频质量..4:实践改进: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优作品;并提交该音频作品..浏览选出较好作品..改进自己作品;评价交流提交作品..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评价..总结本堂课知识..八:评价的设计:1:教学中的评价: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我检测及评价2:评价量规音频采集质量评价量规九: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要求不高;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本课内容与高一语文教学内容再别康桥结合起来;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有很强的学科相关性..创设情境自然合理;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讲授法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样要关注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应鼓励自主、探究和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协助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本课在实施时;对学生的知识引导和对学生任务操作的监控还要加强..。

音频处理算法研究与实现

音频处理算法研究与实现

音频处理算法研究与实现引言:音频处理算法是指通过对音频信号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达到对音频信号进行增强、编辑、修复、分离等目的的一系列算法。

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应用的广泛应用,音频处理算法在音乐、语音识别、影视制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音频处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一、音频采集与预处理音频采集是指通过麦克风等设备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

在采集音频信号时,常常会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因此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预处理算法包括降噪、滤波、均衡等处理,通过这些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信号中的噪声并提升信号质量。

二、音频特征提取与分析音频特征提取是指从音频信号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于后续的音频分析和处理。

常用的音频特征包括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时频域特征。

时域特征包括音频信号的幅度、时域波形和自相关函数等;频域特征包括音频信号的频谱、功率谱和频率矩等;时频域特征是时域和频域特征的结合,常用的时频域特征包括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小波变换等。

三、音频增强与修复音频增强和修复是指通过相应的算法对音频信号进行去噪、降低回声、提升清晰度等处理,从而改善音频的质量。

其中,去噪算法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处理方法之一。

去噪算法可以通过降低信号的噪声功率、采用自适应滤波器等方法来减少噪声对音频信号的干扰。

此外,回声抑制算法、失真修复算法等也是音频增强与修复中常见的算法。

四、音频分离与音源定位音频分离是指将混合的多个音频信号进行分离,分离出各个独立的音频源。

常见的音频分离算法包括盲源分离、独立成分分析(ICA)等。

音源定位是指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确定音频信号来源的方位角度。

音源定位算法通常利用麦克风阵列的位置关系以及声波传播时间差等信息来实现。

五、音频编解码与压缩音频编解码是指将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存储空间或传输带宽的过程。

目前最常用的音频编解码算法是MP3、AAC等。

这些编解码算法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使得音频文件的体积更小,同时尽量保持音频质量不受明显损失。

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音频信息的采集》教案

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音频信息的采集》教案

教案: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音频信息的采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频信息的概念,知道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和途径。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频信息采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频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音频信息的概念及特点2. 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和途径3. 音频信息采集工具的使用4. 音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5. 音频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音频信息的概念,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和途径,音频信息采集工具的使用,音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2. 教学难点:音频信息采集工具的使用,音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四、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示范教学法: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跟随实践,确保学生掌握音频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方法。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音频信息采集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硬件准备:计算机、耳机、话筒等。

2. 软件准备:音频编辑软件(如Audacity)、音频素材库等。

3. 教学资源:音频素材、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文档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趣的音频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音频信息的采集。

2. 讲解音频信息的概念及特点:介绍音频信息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音频信息与其他信息类型的区别。

3. 讲解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和途径:介绍音频信息采集的常用方法和途径,如使用手机、相机等设备进行录音。

4. 示范音频信息采集工具的使用:以Audacity为例,讲解如何进行音频的录制、剪辑和保存。

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音频信息采集,尝试使用Audacity进行音频的录制和编辑。

七、课堂讲解与示范1. 讲解音频信息采集的注意事项:如保持环境安静,确保音频质量;尊重他人隐私,不侵犯他人权益等。

2. 示范如何进行音频信息的采集:教师演示使用设备进行录音,展示采集过程。

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音频信息的采集》教案

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音频信息的采集》教案

教案: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音频信息的采集》教学目标:1. 了解音频信息的概念,知道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和工具。

2. 学会使用音频采集工具,进行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音频信息的概念和采集方法。

2. 音频采集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音频采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频素材和采集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音频素材,引导学生了解音频信息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音频信息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讲解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和工具(10分钟)1. 教师讲解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如使用手机、录音笔等工具。

2. 教师展示如何使用音频采集工具,并进行示范操作。

3.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音频采集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实践操作:音频信息的采集(10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使用音频采集工具,进行音频信息的采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音频信息的处理(5分钟)1. 教师讲解音频信息的处理方法,如剪辑、合并等。

2. 学生使用音频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处理。

五、展示和总结(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采集和处理后的音频信息,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教师需要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音频信息的基本编辑技巧(10分钟)1. 教师讲解音频编辑软件的基本功能,如剪辑、分割、合并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学习音频编辑技巧。

3.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学生独立进行音频编辑操作。

七、音频效果的处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音频效果处理的方法,如增加音量、调整音调、应用音效等。

2. 学生使用音频效果处理工具,对音频文件进行效果处理。

《声音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声音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知识 与能力目 熟练 掌握 获取 音 标:
学 生思考并阅读教材。
生: 录制声音需要 的设备, 包括计算
机、 麦克风、 音箱和 声卡 等, 且这些设备
必须正确连接 , 需要有录音软件等。 教 师拿 出一片声卡。 师: 学们, 同 我手中拿的就是声卡, 把
它安 装到计算机上 , 它就可以进行 录音
应用音乐软件处理声音的兴趣; 培养学
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 的精神。
2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1/ 8 001 5
EI TK ̄
进行播放 , 个人简介, 有 有学生唱歌 , 有
学 生进 行的互相对话。 师: 这些作品都很 好, 但是我f ne rg i
能进 一 步完 善呢 ?
上 的呢 ?
学 生根据日 常经验回答 , 如用录音 笔、 3 MP 播放器 进行录 音, 然后导入 计
算机中。 师: 很好 , 同学们有录音的经历, 但都
是通 过间接 的方式。 们能不能直接 利 我
样进 行录音呢?
师生共同打开录音机软件。 教师
演示录音过程并保存声音文件。 学生自 己 习, 练 相互交流探究。 教师 找出几个 具有代表 性的作品
1创设学习情境, 入新课 ( t O . 导 Y *) /
师: 同学们, 大家已经在十中学习生活

锈 学情分析
高二 的学 生对 音频 已经有 了初步 了解。 随着信 息社会 数字音 乐的流 行, 很多 学生 都 会下 载音 乐; 于 使 用录 对 音机 软 件进 行录 音 采集 , 生通 过练 学 习操作 即可 掌 握 ; 音 加工 的内容 相 声 对 难度 大 一些 , 要是 由于 学 生对 于 主 G lWa e od v 软件 比较陌生, 声音 的合成 是重 点学 习内容; 而对于 声音 的淡 人 、 淡出等特殊 效果技能不做全体 要求 。 黪 教学 目 标

18.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教学设计)

18.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教学设计)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的内容。

本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例展开,层层引导,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像是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高二(1)班的学生。

根据调查发现该班级学生总体思维非常活跃、团体协作能力好。

根据问卷统计来看,该班85%的学生对声音的录制和一些简单的音频知识在信息技术基础的必修模块己经有所了解,另外该班学生向来对新课有预习的良好习惯。

因此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音频信息获取条件、获取途径及选用依据;②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③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①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制作活动,以及欣赏和评价音频作品等,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分析,两者均是以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并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技能。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Cool Edit Pro对音频文件进行文件基本设置(如:音频的选取、删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五、教学方法:A、教法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该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激趣导入法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讲授新课时,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自觉主动的学习。

音频重采样 调整采样率和位深度

音频重采样 调整采样率和位深度

音频重采样:调整采样率和位深度当你在使用Adobe Premiere Pro软件进行音频编辑时,你可能会遇到需要调整音频采样率和位深度的情况。

音频重采样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你在保持音频质量的同时,满足特定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Adobe Premiere Pro中进行音频重采样。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采样率和位深度的概念。

采样率指的是每秒钟采集的样本数,通常以赫兹(Hz)表示。

位深度指的是表示每个样本的位数,通常以位(bit)表示。

1. 调整采样率:在Adobe Premiere Pro中,调整音频采样率非常简单。

首先,导入你要进行采样率转换的音频文件。

然后,在项目面板中选择音频文件,将其拖放到序列面板中。

接下来,右键单击音频文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速率/时长”选项。

在“速率/时长”对话框中,你可以看到原始音频文件的采样率和目标采样率。

通过调整目标采样率的数值,你可以改变音频的采样率。

请注意,如果你将目标采样率设置为比原始采样率低的值,将会有一些信息丢失,因为低采样率意味着采样点的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如果你将目标采样率设置为高于原始采样率的值,将会有一些插值发生。

2. 调整位深度:在Adobe Premiere Pro中,调整音频位深度同样非常简单。

在项目面板中选择音频文件,将其拖放到序列面板中。

然后,右键单击音频文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修改→音频→位深度”。

在“位深度”对话框中,你可以选择目标位深度。

通常,音频位深度为16位或24位。

相比于16位,24位的音频能够提供更高的动态范围和更低的噪声水平,因此在处理高质量音频时,选择24位会更好。

在调整音频位深度时,请确保你选择的位深度与你的项目设置兼容。

如果你的项目设置为16位,当你导入24位的音频文件时,Adobe Premiere Pro会自动把它转换为16位,因此你不必担心音频的兼容性问题。

总结:通过调整音频采样率和位深度,你可以根据需要改变音频的质量和文件大小。

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3. 数字音频音质与数据流量 3.1 音频信号经过数字系统重现后的音质与系统频率响应的范围成正比. 模拟信号 A/D→D/A 模拟信号
“音质”正比于“采样频率”× “量化位数” 3.2 音频数据流量单位(比特率,位数,码率) kb/s(kbps) , 8kbps = 1kBps = 采样频率 × 量化字节数 × 通道数 音频数据流量和数据量的计算 例: 对于调频广播级立体声,采样频率44.1 kHz,量化位数16 位,则音频信号 数字化后的数据量为: 44.1k×16 ×2 =1411.2 kb/s =176.4 kByte/s 采样频率 量化 声道数 数据量 电话: 11 kHz, 8位, 单声道, 88kb/s 收音机: 22kHz, 16位, 双声道, 352kb/s CD: 44.1kHz, 2Byte, 双声道, 1411 kb/s 音频数据总量=音乐时长×数据流量 例: 对于三分钟的乐曲,立体声总量=180s×176kB/s=31.68MB
第二章 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一.声音概述 二.数字化音频 三.音乐合成与MIDI 四.音频卡 五.数字音频压缩标准
2. 噪声 70dB: 50%的人的睡眠受到影响. 噪声性耳聋: 长期暴露在强噪声中, 听力不能复原, 引起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 140dB ~160dB(高强度噪声): 会使鼓膜破裂, 双耳完 全失聪. 超音速飞机的轰声, 爆炸声: 玻璃震碎, 墙皮脱落 160dB以上的特强噪声: 使金属疲劳损坏
4.5 流式音频文件~ WMA扩展名 Microsoft 研制的一种压缩文件或流式文件, 相当于MP3, 压缩率较高和音质较好. 边下载边播放 4.6 流式音频文件~ RA扩展名 Real networks 推出的压缩格式,其压缩比可达到96:1. 4.7 数字音频文件~ PCM扩展名 模拟音频经A/D转换形成的二进制数字序列, 该文件没有文件头和文件结束标志. 音源信息完整, 冗余度过大, 音质好,数据量大. 较高保真水平, 被用于素材保存及音乐欣赏. 4.8 CD-DA音频文件~ CDA扩展名: 激光CD音乐盘格式. 音质好, 数据量大。 4.9 APE音频文件:是一种无损压缩音频技术,与MP3等有损压缩方式不同,在将CDA音 频数据文件压缩成APE格式后,还可将APE格式的文件还原为压缩前的CDA文件。APE 的文件大小约为CDA的一半。APE格式可用于通过网络传输CD质量的音乐. APE常用软件: CuteAPE(切割ape) Windows Media Player 11 千千静听 暴风影音和MPC等等。 5. 数字音频编辑:剪切粘贴, 左右声道剪切粘贴, 淡入淡出, 回声和混响, 模拟厅场。 6. 音频信号处理:声纹识别测谎,音乐合成,立体声模拟,采集,编解码和传输。

实验一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实验一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实验一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1)1.1 实验目的和要求 (1)1.2 预备知识 (1)1.3 实验内容与步骤 (2)1.4 思考题 (9)实验一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声音媒体是较早引入计算机系统的多媒体信息之一,从早期的利用PC机内置喇叭发声,发展到利用声卡在网上实现可视电话,声音一直是多媒体计算机中重要的媒体信息。

在软件或多媒体作品中使用数字化声音是多媒体应用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

通常所讲的数字化声音是数字化语音、声响和音乐的总称。

在多媒体作品中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表达信息、制造某种效果和气氛、演奏音乐等。

逼真的数字声音和悦耳的音乐,拉近了计算机与人的距离,使计算机不仅能播放声音,而且能“听懂”人的声音是实现人机自然交流的重要方面之一。

采集(录音)、编辑、播放声音文件是声卡的基本功能,利用声卡及控制软件可实现对多种音源的采集工作。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声卡及几种声音处理软件,实现对声音信号的采集、编辑和处理。

实验所需软件:Windows录音机(Windows内含)Creative WaveStudio (Creative Sound Blaster系列声卡自带)Cool Edit进行实验的基本配置:●Intel Pentium 120 CPU或同级100%的兼容处理器●大于16MB的内存●8位以上的DirectX兼容声卡1.1 实验目的和要求本实验通过麦克风录制一段语音信号作为解说词并保存,通过线性输入录制一段音乐信号作为背景音乐并保存。

为录制的解说词配背景音乐并作相应处理,制作出一段完整的带背景音乐的解说词。

1.2 预备知识1.数字音频和模拟音频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在声音的录制和播放方面有很大不同。

模拟声音的录制是将代表声音波形的电信号转换到适当的媒体上,如磁带或唱片。

播放时将纪录在媒体上的信号还原为波形。

模拟音频技术应用广泛,使用方便。

但模拟的声音信号在多次重复转录后,会使模拟信号衰弱,造成失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说课稿
海口市第一中学张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二选修课《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声音数字化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在高一必修中学习了《数字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的基础上安排的一堂操作实践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数字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声音获取的条件、途径及选用依据。

②、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加工与合成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完成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合作、进取的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加工与合成方法。

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声音文件获取的条件、获取的途径及选用依据。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必修课的学习,已基本具备了音频信息采集与简单加工的能力,学生对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兴趣较高。

但是正如哲学上所说,“存在就是差异”,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环境
能够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教室,广播音响设备,学生一人一机,配备带话筒的耳麦。

多媒体广播系统,office软件,cool edit pro软件,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等。

四、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声音作品”为主线,主要采用到三种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

1、问题情境教学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求解的教学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一个录制不了声音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探索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声音获取的途径及声卡的功能。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通过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它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进而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在本节课中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3、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差异教学法,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本课的第三个环节中,我设置了拓展任务,鼓励有余力的学生继续进行探究。

五、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采用两种学习方法:
1、小组协同合作法:
我任课的每一个班,在开学初始时就已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强弱分好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协助的习惯,所以在这节课完成“声音作品”的学习过程中,鼓励组内优秀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减少组内异质的差别。

2、自主探究学习法:
我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课件资源,技巧网站链接,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提出主题(7分钟)
1、教师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中的网络影院功能,播放最近比较流行的一首音乐的MTV,在同学们看着字幕跟着歌曲在哼唱时,悄悄启用录音机,把学生的歌声录下来。

2、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播放刚刚录制的歌声,而是用Cool Edit pro展示一个无波形的音频文件,告诉学生,刚才老师本想偷偷录下他们的歌声,但是没有成功,请他们帮忙分析是什么原因?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带着他们查看声卡的设置、音频属性的设置,同时向他们介绍声卡的功能以及声音获取条件和多种途径。

3、最后导入并播放刚刚录制歌声,告诉学生,其实老师已经录下他们刚刚的歌声,接着引出这个课的主题,即“录制合成一个声音作品”。

教学意图:教师设计一个假设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在分析硬件和硬件的属性设置的过程中了解声音获取的条件以及声卡的功能。

录制并播放学生的歌声,可以激发他们想尝试去完成一个声音作品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共同探讨(18分钟)
1、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带领学生回忆旧知识,让学生在陆陆续续回答出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录制歌曲的基本的操作程序步骤:
(1)、录制一首歌曲,需要什么样的硬件条件?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录制一首歌曲需要的操作步骤?
2、用幻灯片展示这堂课的任务,即:录制合成一个声音作品,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学习任务:录制一个声音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歌曲、诗朗诵、小品剧等。

操作要求:消除人声→录制声音→编辑合成
3、在课前准备好可以供学生探讨学习的课件资源,巡视学生操作,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给他们做适当指导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去探索。

教学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声音采集与简单加工的知识,我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参看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掌握音频文件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良好互助的学习习惯。

(三)、自主探索、积极合作、体验成功感(10分钟)
1、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操作情况做一个简短的小结,鼓励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上网查找或通过软件自带的帮助助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技巧网站链接,鼓励他们去探索,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3、对完成任务比较快的同学,设置拓展任务:
在教师文件夹中有三个文件夹,第一个文件夹中有一首单声道录制的音乐文件,请学生试着去将它消除人声;第二个文件夹中有两首采样频率不同的音乐文件,请学生去将它们合成;第三个文件夹中有一篇“‘无声’铃声成人听不见流行校园”的见面资料,请他们在阅读后填写《实践表》。

设置这个拓展任务,我预见学生通过实践,会生成这样的结果:
(1)单声道mp3去除不了人声。

(2)两首采样频率不同的音乐文件不能够合成。

(3)有趣的东西不一定有益。

资料说明:由于这种铃声是一种高频率的噪音,一般25岁以后的人随着听力曲线的逐渐下降,会听不到这种高频的声音,而青少年则可以听得到。

但是专家结论这种“神奇的铃声噪音”对人的听力影响绝对是严重的。

教学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设置这个拓展任务,目的是使学生音频信息技巧的学习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练,同时更是要培养他们一种科学、合理使用音频信息和网络信息的意识。

4、为了激励完成任务比较快的学生不是去上网、玩游戏,而且去探讨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我设立了一定的激励机制,即完成《调查表》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个“ ”。

(四)、作品展示、经验交流、总结评价(5分钟)
1、鼓励作品较有特色的一两个小组展示其作品,并介绍此作品完成时所引用到的技巧与特色之处。

评价的标准是:基本提交音频作品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个笑脸,完成拓展任务提交实践表的学生可以再得到一个笑脸,作品完成得比较优秀的小组,组长还能再得到一个笑脸,笑脸越多,在总评的时候得到的加分就越多。

一、教学反思:
这堂课以制作“声音作品”为主线,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生成的结论基本与我的预设基本一致。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课标下,如何在一堂课中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更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一个教师不断去探索的课题。

感到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够及时的展示所有学生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交流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