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运动形式和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运动背景;内容举措;进步性

目录

一、洋务运动综述

二、洋务运动国内背景分析

三、洋务运动国外背景分析

四、洋务运动具体举措和内容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进步性

一、洋务运动的综述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近代中国遭遇西学东渐后,封建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特别是西方列强侵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自救改革。清政府及其当权者推行的洋务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目的是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实现“自强”和“求富”。为此,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兴办民族军事技术重工业、民用工业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近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留学生的培养为近代科技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人才保障。在被迫开办“洋务”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并促进近代化兴起。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分析

社会背景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并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感到无法抵挡。因此朝廷中提议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和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

1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力——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支持,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1861 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了“辛酉政变”。从此慈禧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之久。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中心后,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慈禧清楚的认识到洋务运动是民心所向,人心思变。加之倡导变法与支持变法的大臣都是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实力派人物,这些人物的能力是不能忽视。如果不支持洋务运动,那么就是和人心为敌,甚至要灭种亡国。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务派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开始了一个从技术到思想的改革过程。

自然背景2:灾害发生频次急剧增加,持续时间显著拉长;灾害的地区分布日趋扩散,成灾面积空前广大;各种特大灾害继起迭至,交相并发,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群发性和整体性等周期性集中爆发的特征。特大洪涝灾害频频发生,旱荒奇重,低温冷害异常突出,地震活动相当强烈。除此之外,特大风暴潮灾害和流行性疾疫也在同一时期频频袭击中国大地。

三、洋务运动的国外背景3

西方列强在这第二次科技革命内对东方国家的殖民政策出现了暂时松动的趋势,整个19世纪后半叶,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对东方国家的干涉行动。采取这一对东方特殊的政策,决不是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西方列强忙于应付内部事务,无暇他顾。

第二次科技革给西方列强提出了许多新的而且十分重要的任务,如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科技的推广、军事国防工业的近代化等,这些涉及经济领域的事务,是资产阶级政府在此以前很少关注的。随着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垄断组织开始操纵国家经济命脉,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出现了垄断组织同政府的联合。随着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并因此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政府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调整疏导。

2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3高国俊《浅谈世界近代化大潮与中国洋务运动》

(二)西方列强谋求自身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近代化

如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1867年的英国议会改革、1863年的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至1871年的德国统一战争、总的来讲,在世界近代化大潮而前,两方列强有的奋起直追、有的调整改革、有的顺应潮流,但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近代化。在这场世界性的改革中,改革决策者越能洞察潮流,对改革目标越明确,组织推进改革的决心就越大,扫除改革障碍就越有力,改革成效就越明显。如美、德经济实力迅速赶超英国,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崛起,政治格局由英国独霸天下趋向多元鼎立,西方列强利用和平手段或王朝战争使其政治经济体制近代化,也是他们对东方采取暂时和平新战略的原因之一。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充满着动荡尔安,为消除不稳定因素,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东方国家的管制。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迅速形成,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动荡不安的因素。一些新兴国家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一些国家力量上升,一些国家地位下降,在世界势力划分上出现了局部危机,这些都制约了列强的东方政策。如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同英法土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英国调回了派往伊朗和中国的军队,1870年普法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巴黎大起义,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导致了“东方危机”

的发生。以上说明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方面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动荡不安,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东方国家的管制,同时也为逐渐觉醒的东方民族提供了一个自我调整、更新、改革、完善的历史时机。

西方列强对华具体政策可以概括为:在外交上,西方有远见的外交家,支持辛酉政变和洋务运动,一改过去的强硬态度,做出了比较温和的姿态,在政治上,西方一些在华要人纷纷为清王朝献计献策,鼓励清王朝推行新政;在经济上,一方面扩大对华贸易,掠夺中国财富,同时也开始对华输出资本,并积极参与新政,企图左右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对华新战略,如果清王朝能把这些变成推动自己走上近代化之路的外部助力,就等于抓住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统治者的洞察能力和具体举措将会为中国实现近代化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