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__雪》写作背景简介

合集下载

沁园春雪背景故事

沁园春雪背景故事

沁园春雪背景故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经典之作,词句之间洋溢着豪迈的气势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36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上下,民不聊生。

而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坚定地进行着抗日战争。

这年冬天,毛泽东在延安地区的清泉沟驻扎。

一天,他正在窑洞里看书,突然下起了大雪。

面对着飘舞的雪花,毛泽东心潮澎湃,想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放下书,走出窑洞,站在院子里,深情地望着这银装素裹的大地。

雪后的景象让毛泽东思绪万千。

他想到,这场大雪虽然给革命军带来了困难,但也给敌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这正是革命军发动反攻的好时机。

于是,他决定写一首词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信念。

词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北方大地的壮丽景色,也象征着革命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则表现了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在创作过程中,毛泽东还特地请教了一些当地的农民和红军指战员,了解他们对这场大雪的看法和感受。

这使得这首词更加贴近群众,富有生活气息。

最终,《沁园春·雪》完成后,迅速在红军中传颂开来,并被广为传唱。

这首词以其豪迈的气势、深厚的情感和富有革命精神的内涵,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不仅是一首描绘北国雪景的优美诗篇,更是一首激励人们奋发向前、坚定信念的革命战歌。

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成为了鼓舞人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沁园春雪赏析解读

沁园春雪赏析解读

沁园春雪赏析解读《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歌作品,描写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斗争的坚定决心。

这首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沁园春雪》进行赏析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沁园春雪》的背景。

这首诗歌是在1936年冬天写成的,当时毛泽东正在延安沁园,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割据的严峻挑战,而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了这首诗歌。

因此,诗歌的背景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人民在艰苦斗争中的真实写照。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沁园春雪》的内容。

诗歌的开头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了北国的严寒冰雪和苍茫壮丽的景色。

接着诗歌写到,“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里通过对长城和黄河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沦陷的悲愤之情。

而后面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遭受侵略的愤慨和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

最后,我们来解读一下《沁园春雪》的意义。

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沦陷的悲愤之情和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歌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理想,激励着人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同时,这首诗歌也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理想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祖国沦陷的悲愤之情和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沁园春雪》的赏析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首伟大的诗歌作品,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沁园春雪诗朗诵背景

沁园春雪诗朗诵背景

01
02
03
04
内容深度
评价诗词的内容是否深刻、有 思想性,能否触动读者的内心

艺术表现
评价诗词的语言、结构、意象 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是否精妙、
独特。
创新性
评价诗词是否具有创新性,能 否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突
破。
社会影响力
评价诗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 传承价值,是否能够流传后世

沁园春·雪的影响与地位
灯光与音效的运用
灯光
灯光应根据诗歌的情感变化进行调节,可以使用渐变、追光、染色等效果,以营 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音效
音效可以使用一些悠扬的乐曲和自然的音效,如风声、雪落声等,以增强诗歌的 意境和情感表达。同时,适当使用一些特效音,如雷声、钟声等,可以突出诗歌 中的某些情节和场景。
05 沁园春·雪的鉴赏与评价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 过对比不同景物的特点, 突出其差异,使画面更加 鲜明生动。
象征意义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丰 富,如“红装素裹,分外 妖娆”,暗示着革命事业 的美好前景。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丰富
这首诗的意象十分丰富, 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描绘出一幅 壮丽的北国雪景图。
创作动机
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动机是为了表达对革命胜利的喜 悦和自豪,以及对未来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同时, 他也借此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 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02 沁园春·雪的文学价值
诗词风格与特点
01
02
03
豪放风格
这首诗以豪放风格为主, 语言雄浑有力,展现出广 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
道具选择

沁园春雪历史背景故事

沁园春雪历史背景故事

沁园春雪历史背景故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写的一首诗,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来看,沁园春·雪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西征途中,毛泽东在陕北延安的沁园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而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这首诗可以被视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一种精神宣示和政治宣言。

其次,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沁园春·雪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艺术成就。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最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沁园春·雪也反映了当时中国
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诗中所表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描写,可以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人民对于战争、压
迫和苦难的反抗和渴望。

总之,沁园春·雪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历
史的背景,也有文学艺术和社会历史的背景。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代表,具有深远的历
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关于《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

关于《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

关于《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

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

“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

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

”即谓此阕。

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讲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讲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讲解一、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刚刚完成长征,到达陕北,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共同抵抗外敌。

2. 作者处境。

- 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领导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中国的革命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远大的展望。

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视察黄河时所作。

它既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也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二、文体知识。

1. 词牌与题目。

- “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来被用作词牌。

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了词的主要描写对象。

2. 词的特点。

三、文本解读。

1. 上阕解读。

-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极言范围之广,“冰封”“雪飘”动静结合,描绘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几句中,“望”字统领下文,“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视野广阔。

“惟余莽莽”写出了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的景象,“顿失滔滔”则生动地表现出黄河因结冰而失去了往日的奔腾气势。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银蛇舞动,把高原比作蜡象奔驰,“欲与天公试比高”赋予群山和高原以人的意志,展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是想象之景,在晴天的时候,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景色格外艳丽迷人。

2. 下阕解读。

- 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的北国雪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价。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背景

沁园春雪背景

背景《沁园春·雪》,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

该词气势恢宏,分上下两阕(qu è),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历史分析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鲜花。

《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沁园春·雪》诗词欣赏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

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

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

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异同词人相同,都是毛泽东.雪写的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以及自己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而长沙写的是青年时词人的伟大理想.长沙写的是作者年轻时候的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和一种战斗气魄雪写的是作者在长征胜负已决定时写出的,表示了自己终究会有一番丰功伟绩,并且也表现了工人阶级终究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两个词牌相同,字数与停顿完全形同,都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英雄气概的。

1.格式相同,都很豪放,意气风发2.“长沙”用夸张,对比,描写深秋景色;“雪”用拟人,描写雪景。

沁园春雪诗词背景

沁园春雪诗词背景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词描景抒情,从壮阔的雪景展望世界,展现出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当年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在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知识点总结《沁园春雪》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对冬天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沁园春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诗歌背景和作者背景1.《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25年冬天写的,当时他任职于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篇诗歌是他在思乡之情中创作的作品。

2.诗歌的背景是冬天的雪景,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主题和意境1.《沁园春雪》的主题是思乡之情。

通过对冬天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诗歌的意境是寒冷而纯净的冬天雪景。

作者通过对雪的形状、颜色、纯净度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寒冷而纯净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和雪的美丽。

三、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1.《沁园春雪》是一首四言诗,每句四个字,共十六句,没有押韵。

2.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如“雪”象征着纯洁和清高,“春”象征着希望和美好,“园”象征着家乡,“农舍”象征着平凡的生活,“杏花”象征着家乡的美景等。

四、诗歌的情感和意义1.《沁园春雪》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身在湖南,却对家乡的山河、农舍、杏花等情有独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诗歌通过对冬天雪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纯洁和清高的追求。

作者通过对雪的纯洁和清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纯洁和清高的向往和追求。

3.《沁园春雪》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阶级和农村生活的赞美。

作者通过对农舍、农田、农民等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阶级和农村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五、诗歌与现实的关联1.《沁园春雪》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

作者通过对农舍、农田、农民等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美好,表达了对农民阶级的关怀和热爱。

2.《沁园春雪》也体现了作者的革命情怀。

作者身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革命者,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纯洁和清高的追求的表达,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创作背景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

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

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

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

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

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

《沁园春__雪》写作背景简介

《沁园春__雪》写作背景简介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简介《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①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兴之所至,吟诵成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

在重庆的43天中,毛泽东除主持谈判外,还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广泛接触。

柳亚子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结识的老朋友。

8月30日,毛泽东在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

席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9月2日,《新华日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

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又看望柳亚子。

在柳的寓所,柳亚子请毛泽东校正他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并向毛泽东索诗。

10月7日,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题赠柳亚子,并致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得到毛泽东题赠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很快作出了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10月下旬,柳亚子将毛泽东的赠词和自己的和词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柳诗尹(瘦石)画联展”上展出,并将两词送交《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

大概是发表毛泽东的词作需经本人同意的缘故,《新华日报》于11月11日单独刊出了柳亚子的和词。

但由于此前《沁园春·雪》已在诗画展上出现,在一定范围内已开始流传,因此,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便根据传抄稿把《沁园春·雪》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刊出。

28日,重庆《大公报》又将毛泽东的赠词和柳亚子的和词一并发表。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

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

柳亚子甚至将它称为“千古绝唱”,谓“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沁园春雪背景

沁园春雪背景

沁园春雪背景简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写于1961年,是他在苏联度假期间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革命家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决心。

背景毛泽东于1961年6月至7月在苏联度假期间,创作了《沁园春雪》这首诗。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国内外形势变幻莫测。

毛泽东在度假期间,思考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困扰了他很长时间。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度假期间的作品之一,它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决心。

内容第一段《沁园春雪》的第一段描述了沁园春雪的景象。

诗人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里的“北国”指的是具有严寒天气的中国北方地区。

冻结的江河、白茫茫的大地和飘雪的景象,都让人感受到严寒的气息。

同时,这也可以引申为中华民族面临的困境和艰难。

第二段接下来的第二段,诗人写道:“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里,长城和大河被引入诗中,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和自然的宏伟景色。

然而,现实中,它们已经变得残破和冷清。

长城内外已经变得空旷,大河上下也失去了往昔的繁荣景象。

这种景象进一步展示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三段第三段描写了英雄辈出的情景。

诗人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英雄的形象被引入诗中,他们在困境中崛起,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

这种形象的出现体现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希望和力量。

第四段最后一段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人写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里,诗人希望看到革命事业的胜利,红色的装束代表了革命。

他相信,只有在胜利的日子里,才能看到革命事业的妖娆之美。

总结《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度假期间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描写北国风光、长城和大河的冷落景象,以及英雄的崛起和革命事业的胜利来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富有韵律感,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困境和希望。

以上是关于《沁园春雪背景》的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意思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意思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意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57年写的一首诗,它的写作背景是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这首诗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
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诗中的“沁园春雪”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美好的景象,代表着新生和希望。

毛泽东通
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希望和期盼。

其次,诗中
提到的“化为春泥更护花”,可以理解为革命者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为了革命事业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这种精神也是作者希望人民能
够坚持的。

此外,诗中还有对于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胜利
的信心,以及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希望和信心,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

它不仅是对
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思考和表达,也是对革命精神和人民情
感的高度概括和赞美。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壮丽的雪景为背景,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深沉的情怀。

下面是我对这首词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安看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北国风光”指的是中国的北方,其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当时严寒天气的真实写照。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深情眷恋。

二、深入赏析1.词的上片以写雪景为主,展现出北国壮丽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写雪后的山川、河流、原野等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同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等描写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仰。

2.词的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评价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代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3.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三、个人浅见我认为,《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浓郁民族气息的优秀作品。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展现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沁园春·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这首词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其次,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感人,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沁园春雪的历史故事

沁园春雪的历史故事

沁园春雪的历史背景《沁园春·雪》是中国现代伟大诗人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下面将从时代背景、创作背景、政治背景和个人背景四个方面来探讨《沁园春·雪》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沁园春·雪》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并在这场战争中逐渐走向了胜利。

2.创作背景《沁园春·雪》的具体创作时间尚无定论,但根据诗中的描述和历史记载,可以推断出它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936年或者1937年。

当时,毛主席正在陕北进行抗日战争的准备工作,他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对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在这种背景下,《沁园春·雪》应运而生,成为毛主席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3.政治背景《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诗歌。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革— 1 —命胜利的信心。

诗中提到的“三座大山”和“人民群众”等词语,都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关注。

这些词语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经典词汇,激励着无数革命者奋勇前行。

4.个人背景在《沁园春·雪》的创作过程中,毛主席的个人经历和思想状态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毛主席是一位具有宏伟志向和远大理想的诗人。

他从小就立志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断探索和实践,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其次,毛主席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

他喜欢游历名山大川,领略自然风光,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沁园春·雪》中描绘的壮丽雪景正是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表达。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创作背景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

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

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

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

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

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

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介绍《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与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

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依照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

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

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

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

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与,更有一些不有用心者,据讲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与词30余首,无出其右者、由此可看出此词真可谓冠绝千古。

文学鉴赏《沁园春·雪》分上下阕。

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

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能够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简介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①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兴之所至,吟诵成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

在重庆的43天中,毛泽东除主持谈判外,还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广泛接触。

柳亚子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结识的老朋友。

8月30日,毛泽东在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

席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9月2日,《新华日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

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又看望柳亚子。

在柳的寓所,柳亚
子请毛泽东校正他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并向毛泽东索诗。

10月7日,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题赠柳亚子,并致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得到毛泽东题赠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很快作出了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10月下旬,柳亚子将毛泽东的赠词和自己的和词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柳诗尹(瘦石)画联展”上展出,并将两词送交《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

大概是发表毛泽东的词作需经本人同意的缘故,《新华日报》于11月11日单独刊出了柳亚子的和词。

但由于此前《沁园春·雪》已在诗画展上出现,在一定范围内已开始流传,因此,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便根据传抄稿把《沁园春·雪》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刊出。

28日,重庆《大公报》又将毛泽东的赠词和
柳亚子的和词一并发表。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

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

柳亚子甚至将它称为“千古绝唱”,谓“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此前,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毛泽东不惜冒险亲赴重庆谈判,他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为人们所广泛称道。

一阕《沁园春·雪》,又充分地展示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地征服了人心,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