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

合集下载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的四字家训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这四句话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其中“慎独则心安”是四字家训的核心。

“慎独则心安”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心态就会平和,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种心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

“主敬则身强”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庄重严谨,不要轻浮随便,这样身体就会变得强健。

“求仁则人悦”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仁爱,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习劳则神钦”是说如果一个人能习惯劳动,就会得到别人的敬佩和称赞。

以上四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却涵盖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遗嘱:这四句话可保你一生无忧,从此百事可成
发布时间:18-06-1511:51
曾国藩临终之时有四句遗嘱:
原文说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
代有人才。

慎独则心安
古人常说:君子自处,必慎其独也。

慎独的意思就是持身之道要谨严。

为所当为,为所不为。

克制欲望,贪欲、爱欲、物欲,每日三省其身,总结自己的缺点。

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自己。

这样长此下去,必能涤荡心灵,心中泰然。

主敬则身强
敬字,就是与人相处保持好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对待自己要保持内心的专精,外表要严肃整齐。

内心笃定,目光温和而坚毅。

这样给人的感觉才可靠,长此下去,必定能身心皆安。

求仁则人悦
仁字是儒家的核心。

做人要以仁义为本。

所谓:仁者爱人。

对待身边的朋友兄弟,要亲善和睦,待人宽容仁慈,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这样即是中庸之道,也是保身交友之道!
曾国藩名言挂框字画
习劳则神钦
人生必定要自强不息,勇往不怠!
只有不断的知行合一,不断的在做事中体察世道人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踏实和笃定!
所谓:一勤则天下无难事。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的四条家训可供借鉴

曾国藩的四条家训可供借鉴

曾国藩的四条家训可供借鉴人处社会,时时都会遇到规范。

幼儿园有管理规定,小学、中学、大学有学生守则。

步入社会后,小处讲,单位有工作制度,大处讲,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无处不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都生活在规范中。

按区学做办要求,本人学习相关家训时,深深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四条家训吸引。

这四条家训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此训,教义言简意赅,不提高大上,不言富贵豪,说的是自家心底话、推心置腹呱,自心、身、人、神深思内省,从修身养性阐释理念,起点低、好操作,有“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人生自信与美好期待。

第一条,慎独则心安。

一人独处,不说出格话,不做出格事,焉能不安?第二条,主敬则身强。

待人不分众寡,做事不分大小,一一恭敬,从不懈慢,心安理得,身体自健。

第三条,求仁则人悦。

仁者爱人。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心中存仁、孜孜求仁,乐在其中。

第四条,习劳则神钦。

衣食住行与所用之力、所行之事、所立之功相匹配,才符合天道人道。

不然,不劳而获、人神共愤。

道理虽简,大家都能读懂,但实施起来不一定到位。

人多少会有贪婪、自私、虚伪的一面,持君子固穷心态、能安贫乐道者少之又少。

很多好经没念好,关键在于没自觉自愿、持之以恒地去做。

新时期共产党员思想行为规范,不是新话题。

我感觉,能深刻领会并认真践行曾国藩上述四条家训的话,做人就基本到家了。

先做人后做事,人做好了,做个好党员就有了基础。

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正在做党的工作的一名党员,日常工作、生活中,能时时牢记党的宗旨,做到善于学习研究、善于攻坚克难、善于发挥团队整体战斗力,并且严守道德底线、严守法律法规、严守党纪党规,那就该是学思悟践党章党规党纪和领导重要讲话比较到位的合格党员了。

1.善于学习研究。

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很快,不学习就会OUT了。

改革在深入、社会在转型,面对纷纭复杂的数据、信息、问题,需要探究,不能茫然,理出甲乙丙丁、找到根源症结显然很重要。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慎独”是《四书》中《大学》、《中庸》里面的说法。

过去的读书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一“理论”是无人不知的,但光知道理论,不加实践,不过是梦中吃饭而已,无补于实际。

曾国藩的高明,不在于他创造了一套什么新说,而是对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辈子的实践,既使自己大受其益,又使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会大受其益。

他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个月,即同治9年l1月初2、初3日,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此文着重讲一讲他是如何慎独的。

曾国藩20岁的时候,即改号涤生。

他在29岁(道光20年4月)的日记中回忆:“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可见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即在人格上对自己有一种很高的期望。

这种期望,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是驰逐于外,还是修治于内,这是天理人欲的分水岭。

他的价值取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责、自胜、自强的圣贤之路。

他在咸丰6年9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吾有志学为圣贤。

”这就亮了底了,那么,圣贤的根本特色是什么呢?有一句古语:“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我们纵观历史,环顾现实,发现有许多人,有能力征服别人,甚至征服天下,却没办法征服自己。

“英雄难过美人关”,就是不能战胜自己色欲的典型表现,此外还有金钱关、名誉关、权势关……自古至今,许多人都过不了,过得了的,即入圣贤之域,他们都是一些有本事“降伏自心;的人。

曾国藩以他们为榜样,可见其志趣的超凡脱俗。

“降服自心”也就是征服自己,也就是《大学》里所说的“正心;、“诚意”,用功的方法就是“慎独”。

我们读一读曾国藩四条日课中的第一条即知:“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曾国藩遗训

曾国藩遗训

曾国藩遗训:“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谓之自慊,“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以此事天饗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

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之为悚,气之为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高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就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第一部分:养心前言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的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由学界,而军界,而政界,而商界,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上至政坛领袖、各级干部,下至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或读之,或研之,或习之,或用之,竞相求证,蔚为大观。

曾国藩生活的晚清社会,旧秩序行将崩溃,而社会前进的方向茫无头绪。

国内,太平天国义旗一举,应者云集,烽火燃遍十余省,清王朝顿失半壁江山。

国外,列强环伺,极尽威迫讹诈之能事,处处侵夺中国主权和领土。

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

而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崛起还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虽然后人对他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

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

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

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晚清还是一个信仰崩溃、道德失范的时代,在极其复杂的人生环境中,曾国藩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及社会经验。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是他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官场实用宝典,是他从身体力行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理论。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作为一位文人,他在选文人时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

根据资料,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如下。

1.慎独:曾国藩认为,慎独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

慎独意味着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做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

这一标准体现了曾国藩对个人修养的高度重视。

2.主敬:曾国藩主张对人要谦虚尊敬。

他认为,主敬是一种美德,能够使人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主敬也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稳重性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基础。

3.求仁:曾国藩强调求仁,即追求仁爱之道。

这意味着要有博爱之心,关爱他人,以仁义之心待人。

求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4.习劳:曾国藩认为,经常劳动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勤奋习惯和自律精神。

习劳可以使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从而更有利于成就事业。

综上所述,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些标准强调了个人修养、品质和勤奋精神的重要性,体现了曾国藩独特的选拔人才理念。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也就是在没有人管束的情况尚能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所以《大学》的“诚意”一章,两次说到慎独。

如果喜欢善能像喜欢色美那样,厌恶恶能像厌恶恶臭那样,尽力排除欲望,以存天理,那么《大学》的所谓自我反省,《中庸》的所谓戒除恐惧,都能够切实去做了。

也就是曾子所说的自我反省而有收敛,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下,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主敬”一条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好还是坏,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与否。

敬这个字,孔门用来教育后人,春秋士大夫也经常提到。

到了程、朱时就千言万语不离开这个宗旨。

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恭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程子说上下统一在于恭敬,则天地自己运行,万物自己发育生长,气数没有不和的,四灵都来了。

聪明睿(ruì)知,都由这些而产生。

以这些侍奉天帝,那么敬就没有不完美的。

我说敬字最贴近我们的功用,尤其就在于能让肌肤得到锻炼,身体变得强健。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散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即使是年老体弱,一旦遇到坛庙祭献、战阵危急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足以说明敬能强身了?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三是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欲成大器,必行四德

曾国藩:欲成大器,必行四德

曾国藩:欲成大器,必行四德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如果一个人资质聪慧,最后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会惊叹他的天赋。

但如果一个人资质平庸,最后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就该学习他是如何做到的。

显然,“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就为世人、为庸人树立了这么个成功的典范。

他为人抱朴守拙,一生修持“四德”——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第一德:慎独“慎独”也就是自律,是指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在独处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得重要方法。

“慎独”一词,处自《礼记·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就是曾子所说的自我反省而有收敛,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下,下无疚于心。

所以慎独的人面对天地鬼神便神色泰然,常常心情愉快平和、健康长寿。

第二德:主敬主敬,是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以敬为修养方法,初见于《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和《周易·文言》:“敬以内直,义以方外”。

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恭敬,这是敬的气象。

只有学会主敬才能庄重宁静,面对危险才能镇定自若、意气风发。

第三德:求仁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求仁就是用仁爱之心去关心、关注他人。

但这也并不是一味的去关心他人,关心他人要以关心自己为前提,只有自己有了一番建树、一番事业才能帮助别人建功立业,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直到现在仍然有现实意义。

第四德:习劳“习”是练习,“劳”是劳动。

弘一法师曾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

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使人消亡;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百无益处,鬼神也不羡慕,所以没有比学习劳动更重要的了!。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故《大学》之“诚意” 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

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干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已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

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作者:钟岳文来源:《晚晴》2017年第09期曾国藩《诫子书》: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

从该书的特点来看,这些书信虽为家书,却没有落入一般家书的窠臼。

加之曾氏家书行文生动,语言真诚,因而颇具感染力。

毛泽东早年认真地读过曾国藩的著作,尤其对《曾国藩家书》一书十分推崇。

《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训的代表作,直到今日仍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着影响。

《诫子书》品读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心安,主敬身强,求仁人悦,习劳神钦”。

慎独,即不自欺,不欺人,慎独则心安。

慎独是曾国藩修身治学的重要法则,他以此来修身,以自省来完善自身,以慎独来约束家人。

主敬,即外貌恭敬、内心敬畏,主敬则身强。

曾国藩认为敬畏是修身之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时刻保持清醒。

求仁,即追求仁爱之心,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认为仁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只有心存仁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习劳,即勤于劳动,习劳则神钦。

曾国
藩认为勤劳是立人之本,只有通过勤劳的双
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曾国藩16字家训凝聚了曾国藩一生的
处世哲学,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对于我
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曾国藩家书》中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浅谈《曾国藩家书》中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浅谈《曾国藩家书》中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人人称赞《曾国藩家书》的教子意义,自愧不如曾国藩的心扉与博识。

1838年,28岁的曾国藩中进士,拜京城颇有名气的唐鉴为师。

曾国藩向他寻求修身养性之法,唐鉴回答了五个字:静坐,写日记。

所以那天晚上,静思的曾国藩想起来自己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已。

百般忏悔的他在日记中愤懑地写道:目屡斜视,耻心丧尽。

他思自己的过错,觉得作为谦谦君子,做出这样令人诟病的举止真是荒唐又可笑,便一改前非。

之后的三十多年,他常常静坐思考,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行为。

摒弃不足,检点思想,他严格克己复礼、为国为民成就了屈指可数的光辉业绩,受到后人的一致推崇。

他深感教育对于自身和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他通过自己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著家书335封(有明确记载出处的),来告诫兄弟、子孙。

《曾国藩家书》可谓是历史上流传度、知名度并驾齐驱的为数不多的家书典范。

全书不仅囊括了基本的1治家、2修身、3劝学、4交友、5用人等思想,还包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对于6理财、7济急、8旅行、9行军、10杂务这些基本常识的认识与建议,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中着重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于是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下,还代代出现英才,与“富二代”一词远离。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都继承和发扬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教子弟做人要自立、修身、勤劳、俭朴、有恒等。

曾国藩一生严谨教育子弟。

就算是临近去世,还不忘谆谆教诲子弟。

同治十年,即1871年,曾国藩去世的前一年,他早已百病缠身,日薄西山。

可是他唯独没有放弃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甚至那个时候的他左眼已经失明。

可是他还不忘在其日记及给他儿子的家书中教导他们如何处世为人。

他在书中提出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泰。

曾进一步解释,慎独便是慎重独处,要控制住自身的贪念,遵守伦理道德,就算是最隐蔽微小之处也不能忽略“慎独”这一原则,这样谨慎的为人处世便会无愧于心,从而使自己心胸安泰。

曾国藩:慎独处身,心境泰然,让自己的人生减少遗憾并实现最大价值

曾国藩:慎独处身,心境泰然,让自己的人生减少遗憾并实现最大价值

曾国藩:慎独处身,心境泰然,让自己的人生减少遗憾并实现最大价值慎独处身,心境泰然原文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日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

译文仔细回想古代人在修身方面所作的努力,其中效果特别明显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四种:第一,谨慎独处,就会使得心胸泰然自若;第二,庄严恭敬,就会使人身体强壮;第三,追求仁义,就会使得别人心悦诚服;第四,思想诚实,待人真诚,就会使神灵都为之钦佩。

感悟解读“慎独”之“慎”主要是指,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小心管理自己的心,意即自省,是一种通过自我意识来自我检查的行为。

经常自省的人,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如能及时改正,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发生的概率。

这也从间接说明了自省是慎独的形式,而知错能改是慎独的目的。

人在自省的时候仅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生悔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知错能改,时刻告诫自己以后不应再犯类似的错误,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了解了慎独的真谛并发挥了慎独的最大作用。

对于自省、慎独,荀子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意思是君子广泛学习,并且应该经常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很明智,行为也没有过失。

这句话挂在嘴边说说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确是非常不易的。

曾国藩的博学众所周知,他是一位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的智者,这样一位智者,他的一生都在遵循着荀子的这句话,在骄傲自满时及时反省,自我省察,然后改正并时刻鞭策自己做到更好。

曾国藩自省的习惯,单从他的字与号就可以看出来。

在他就学于湘乡涟滨书院时,自号“涤生”,意思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试图通过自省来清除心中的污垢,实现人生的更新。

而后曾国藩师承理学名家唐鉴、倭仁,几乎每天都遵循着先生教导的“克己省复”。

他曾将自己的日记命名为《过隙影》,当作是自己人生的错题簿。

不但如此,自从他开始写日记以来,更是不曾间断,一直到他过世。

养心日课四条,做到这四条,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不在话下

养心日课四条,做到这四条,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不在话下

养心日课四条,做到这四条,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不在话下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慎独】◆原文概要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药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解读这里曾国藩提出了,养心日课的第一条,慎独则心安。

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

人的内心有善的想法,也有恶的想法,但是如果人不能真正去尽力的断恶修善,这就等于自己欺骗自己了。

自己内心的想法,虽然别人不知道,但是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大学》中也提出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如果真能做到喜欢善如同喜好美色,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谦,《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够切实地做到。

所谓养心,没有比寡欲更好的办法,正如老子所说的“少私而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则能够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有愧于心,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这就不会有行为导致不安。

人生如果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

跟大多数人想到的恰恰相反,不是财富、名利双收让人心安,慎独反省,让行为上没有羞愧的事,心理上感到平和,一切坦然,这个才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人生快乐的首要方法。

【主敬】◆原文概要二曰主敬则身强:“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解读第二条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这里曾国藩提到了“敬”这个字,“敬”是孔子、孟子用来教育人的,古代的读书人和士大夫的修养都离不开“敬”这个主旨。

敬的功夫是内心静定纯一,没有杂念,外表则整齐严肃。

敬的气象是出门如同是去见重要的客人,役使老百姓如同是参加隆重的祭祀活动。

敬的效验是内心修养以安天下百姓,诚笃恭敬则天下太平。

最切近的功效是“敬”能使人身体健康,为什么这么说呢?人若庄敬,身体就越来越强,人若贪图安逸,身体则越来越差。

曾国藩诫子书

曾国藩诫子书

曾国藩《诫子书》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如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知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诫子书(曾国藩日课四条)曾国藩〔清代〕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译文: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

曾国藩一生的格言,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曾国藩一生的格言,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曾国藩一生的格言,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的心念,是最难控制的。

所以,内省就成了第一步的功夫,善念也罢,恶念也罢,首先要能够省察清楚;然后才谈得上第二步的功夫:“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

”而要清楚地察知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心静”又是前提。

一个人若是天性恬静,自知极明,则没有话说;若这一方面的禀赋有所不足,则不得不借助于静坐等手段,以牢锁心猿,紧拴意马。

宋、元以后,许多儒者都试用过这一办法、曾国藩也不例外。

一个人若要慎独,其前提是心静,假如欲火炽然,心粗气浮,则慎独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曾国藩对这一点有很深的理解。

他在这一年l O月27日的日记里说:…静‟字功夫要紧。

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

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静坐目的在于心性修养上的提高。

我们今天亦有许多人学静坐,且名之曰“气功”,但也多半是求一些身体上的效应,这是很低的一个层次,曾国藩能够很快从这一层次突破出来,与他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远的人生理想有关。

初学静坐,自然如初学骑马,或初学驾车一样,功夫很不容易上路的。

我们且看看曾国藩蹒跚学步的足迹吧:初3日:“一早,心嚣然不静……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14日:“因心浮,故静坐,即已昏睡,何不自振刷也!‟‟l 9日:“饭后,会客一次,静坐不得力。

‟25日:“昨日今日,俱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静坐功夫,须是习熟,若不勉强苦思,更说甚?”28日:“起,杂思,静坐半时,不得力。

曾国藩(厚黑学)

曾国藩(厚黑学)

曾国藩遗训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

“慎独”修身30年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

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就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做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

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

在此后的30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也就是在没有人管束的情况尚能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所以《大学》的“诚意”一章,两次说到慎独。

如果喜欢善能像喜欢色美那样,厌恶恶能像厌恶恶臭那样,尽力排除欲望,以存天理,那么《大学》的所谓自我反省,《中庸》的所谓戒除恐惧,都能够切实去做了。

也就是曾子所说的自我反省而有收敛,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下,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主敬”一条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好还是坏,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与否。

敬这个字,孔门用来教育后人,春秋士大夫也经常提到。

到了程、朱时就千言万语不离开这个宗旨。

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恭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程子说上下统一在于恭敬,则天地自己运行,万物自己发育生长,气数没有不和的,四灵都来了。

聪明睿(ruì)知,都由这些而产生。

以这些侍奉天帝,那么敬就没有不完美的。

我说敬字最贴近我们的功用,尤其就在于能让肌肤得到锻炼,身体变得强健。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散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即使是年老体弱,一旦遇到坛庙祭献、战阵危急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足以说明敬能强身了?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三是求仁则人悦。

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

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大本一源的道理相违背的。

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教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倘若只是自己知道,而不懂得教养百姓,这就等于辜负了天地的宽厚之心。

孔门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立志,自立毫不惧怕,像富人财富有余,不需向别人借一样;达者,四通八达,没有阻碍,像有权威的人站在高处大喊一声便群山四应一样。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推而广之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

实际上,求仁就是要对人有爱心,你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帮助你,这就是曾国藩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一语的意思。

你打算关心自己,那么,先去关心别人吧,你打算使自己有一番成就,建一番事业,那么,先让别人也有一番成就,建一番事业吧。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很崇高的思想。

后代论求仁的,没有比张子的《西铭》更加精辟的了。

他把百姓生看作万物,宏济群伦,都看作是天性分内的事。

只有这样做,才能称为人,不这样做,就是悖德,称之为贼。

如果真像这样,那么即使立尽天下的人,达尽天下的人,而不标谤善德劳苦,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四是习于劳苦则鬼神也敬重。

“习劳”一语是说人应该以劳动来换取社会的认同,抨击不劳而获。

大凡人的性情,都是好逸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都是贪于安逸而害怕劳苦的,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称,则旁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

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勤恳恳,收获数名之粟,织成数尺之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而食必付佳肴美味,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诺,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怎么能长久呢?我们小时候就读过宋时张俞那首绝句: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用血泪控诉了不平等的社会。

曾国藩的这段话和这首诗有着相同的意义,他的“习劳”思想不仅仅是抨击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和社会渣滓,而且将劳动作为一个必修的课程永遗子孙,告诫他们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不管富裕到何种程度,都必需身体力行的去参加劳动,更不得鄙视劳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种思想值得我们永远弘扬。

古代的圣君贤相,比如商汤从天还没亮就开始操劳,文王到太阳偏西时仍然没有闲暇,周公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

《无逸》篇,可以推之于勤劳则增寿,安逸则早亡,次次试行没有不被验证的。

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操心竭虑,而后可以增智慧、长见识。

为天下人打算,一定要使自己饥渴,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独夫不被擒获引为自己的罪过。

大禹治水四年,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

所以荀子爱称赞大禹、墨翟的行为,因为他们勤劳。

自从我领兵以来,每每见到人有一才一技,能吃苦耐劳的,没有不重用,使他们能有所成就的。

而那些没有才技,不惯于劳作的,都被当时的人们所唾弃,饥冻而死。

所以勤勉能使人长寿,安逸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材,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因此君子如果要担起人神所赋予的责任,没有比学习劳动更重要的了。

【评点】“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这封信所说的四门日课,最早见于曾氏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记。

其时曾氏已奉调两江,天津教案的处理也告一段落,第二天一早即由儿子纪泽陪同进京陛见,然后再南下金陵。

这天晚上,他在天津寓所写下一段日记:“是日细思古人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劳则神钦。

慎独者,揭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问须叟(sǒu),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zhēn)。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与上段日记相比,有三个字不同。

一是第一条的慎独则心泰,将“泰”易为“安”。

虽换字,意思是一样的。

二是第一条思诚则神钦,“思诚”易为“习劳”。

这两个字改得更好。

此外,则是通过诠释文字而将内涵大为丰富拓展。

“慎独”一词见于《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又见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

”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

在儒家学说中,慎独,乃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家最重视的也就是人在独处时的态度。

曾氏道光年间在京师拜倭(wō)仁、唐鉴为师研习理学,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也即为此。

我们看到他那时的日记中,常常充满了对自己的指责,甚至辱骂,而其“错”往往是独处时的思想失落。

试看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的一则日记:“昨夜梦人得利,甚觉羡慕,醒后痛自惩责,谓好例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梦中的事,天地间惟有他一人知道,即便对于这种状况下所流露的一丝贪欲,他也要写在日记上,对自己痛自刻责,“慎独”到了何等自觉的地步!令人不由得想起“文革”期间当局所提倡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前附的《君子慎独论》,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开篇便说:“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贪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他在分析君子与小人独处时对“善”与“不善”的不同想法之后,概括道:“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一个人独处尚且能为善去恶,其心中自然无一内愧之事,什么时候都能坦然面对世界。

人们都知道,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

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将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曾氏的第二条“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我们在自己的周围常常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典型:一种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

这种人必定事业有成,生活充实。

一种人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一副委靡不振的模样,事业上既无所追求,生活上又毫无节制。

这种人固然做不出成绩来,即便是身体也不会好。

曾氏希望儿子以主敬来达到强身的目的,也就是说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

曾氏的第三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爱心。

你关爱别人(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儒家对这种关系,有一个说法叫做“民胞物与”。

关于“民胞物与”,是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曾氏认为张载此说是对“仁”的最精当的阐述。

曾氏的第四条是说人应当用自己的劳作来换取生存和社会地位。

圣君贤相,以自己的智慧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升斗小民,则凭一己之才技为家庭谋食。

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

人付出的劳作与所得之酬赏若相一致,则不会招来忌妒怨恨;反之,则难以长久。

曾氏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sù)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hān)豢(huàn)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一百三十余年前,一个侯爵大学士,一个手握重权高高在上的总督,能够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这种最不平等的现象,能够对农夫织妇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予以同情,对于不事生产却坐享奢豪的富贵之家能有如此谴责,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这固然与曾氏出身农家、亲历艰苦有关,但更主要的出于他建筑在学养和阅历上的智慧。

作为一个对家族具有深厚责任心的家长,他对于子孙的长远关怀,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智慧的传授,而不是形而下的财富的遗留。

曾氏此刻已是百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将多年的人生思考凝聚为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长保曾氏家族的兴旺不衰。

其用心真是良苦深远之极。

来自:执剑独行 > 《红杉资本》上一篇:[转载]独二代子女多“六亲不认” 宗亲称谓在消失?下一篇:一张图告诉你:'小百姓补贴大银行'-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个经典管理定律(三)1万块就能做成大生意:这是18个草根人...世界500强公司坚决不用13种人一生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经商经验如何成为大老板,开一家自己的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