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2d748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6.png)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1、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保证通风良好.安装有排风扇,定时通风换气,每天两次,每次30~60分钟,每日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季度做细菌培养一次,细菌菌落总数应≤4CFU(5min·直径9cm平皿)。
紫外线灯管保持精洁,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2次。
动态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有记录。
2、各区域间(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拖布、抹布应分开使用,颜色标记明确,用后清洗再置于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净,悬挂晾干。
3、诊察室内的各类物品及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等,可用消毒湿巾清洁消毒一次性完成,或先清洁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表;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4、地面采用湿式清洁,每日1~2次;当受到病原体污染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及时拖地面、墙面;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5、落实《软式内镜请洗消毒技术规范),手工清洗按照预处理、测漏、清洗(清洗槽内配置清洗液)、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的程序进行,消毒后的内镜应采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进行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流程前,应完成内镜预处理、测漏、清洗和漂洗。
清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
做好记录。
6、规范复用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
7、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应每清洁消毒一次,遇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
8、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彻底刷洗,并采用500mg/L消毒剂进行消毒。
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消毒槽。
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9、每季度应对医务人员的手、诊疗室和清洗消毒室环境、使用中的消毒剂与灭菌剂以及清洗用水进行生物监测。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模板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2ce15e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1.png)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确保内镜在使用前后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内镜室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
三、责任部门内镜室负责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和监督工作。
四、清洗消毒流程1. 预处理:使用后立即用含有消毒剂的湿巾或湿纱布擦拭内镜外表面,去除血迹和污渍。
2. 清洗:将内镜浸泡在清洗液中,使用专用刷子清洗内镜的各个部位,确保无残留物。
3. 消毒:使用高温高压消毒或化学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4. 冲洗: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内镜,去除消毒剂残留。
5. 干燥:将内镜置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处理,确保内镜完全干燥。
五、设备和材料1. 清洗液:应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清洗液。
2. 消毒剂:应使用医院批准的、对内镜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3. 清洗工具:使用专用的清洗刷和工具,定期更换和消毒。
4. 干燥设备:应具备有效的干燥功能,确保内镜干燥。
六、人员培训1. 内镜室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内镜清洗消毒的专业培训。
2. 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流程的复训,确保操作规范。
七、监督与检查1. 内镜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清洗消毒流程进行检查。
2. 对清洗消毒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清洗消毒质量。
八、记录与存档1. 每次清洗消毒后应有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操作人员等。
2. 记录应保存至少三年,以备查询。
九、应急预案1. 制定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应急预案,包括设备故障、消毒剂泄露等情况的处理流程。
2. 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十、持续改进1.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最新规定和医院实际情况,定期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
2. 鼓励内镜室工作人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清洗消毒流程。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确保符合医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
胃镜室洗消人员管理制度
![胃镜室洗消人员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dbe685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f.png)
一、总则为加强胃镜室洗消工作管理,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质量,预防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胃镜室所有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
三、人员要求1. 洗消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熟悉内镜清洗消毒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洗消人员应定期参加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掌握内镜清洗消毒以及个人防护知识。
3. 洗消人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无传染病史。
四、工作职责1. 按照规范要求对内镜及附件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2. 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流程,确保内镜及附件的清洁度。
3. 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 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工作,记录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5. 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记录保存。
6. 及时发现并报告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五、工作流程1. 洗消人员对内镜及附件进行初步清洗,去除污物。
2. 使用高效消毒剂对内镜及附件进行消毒或灭菌。
3. 对消毒后的内镜及附件进行干燥处理。
4. 对清洗消毒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5. 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记录保存。
六、监督管理1. 感染管理科负责对胃镜室洗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洗消工作符合规范要求。
2. 洗消人员应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胃镜室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清洗消毒间工作管理制度
![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清洗消毒间工作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42dd27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0.png)
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清洗消毒间工作管理制度
Ⅰ目的
持续提高内镜诊疗质量,保障内镜诊疗安全。
Ⅱ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
Ⅲ制度
一、清洗消毒间为内镜科所有用后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的场所,故应有专人管理。
二、工作人员入室内应衣帽整齐,服从清洗消毒间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严格区分无菌区与污染区,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
四、清洁消毒后的内镜和附件应按规定地点固定放置,不得和无清洁消毒物品混放。
五、进入清洗消毒间的物品,带入人员和洗消人员应共同清点,由清洗消毒工作人员按品种分类到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如肠镜绝对不允许和胃镜在同一位置清洗、消毒。
HIA阳性镜和阴性镜应分槽清洗、消毒。
六、所有内镜及附件遵循: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
燥的原则,才能出室应用。
七、清洗消毒间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所有物品都要进行认真的清洗消毒并检修。
所有出室物品都确保可用状态,为保证各种内镜检查治疗的顺利进行而做好后勤供应保障工作。
八、所有消毒物品定期进行检测,气体消毒附件应做枯草杆菌培养,确保附件无菌,以防交叉感染,对检测结果应进行登记。
九、所有出室附件应进行登记。
Ⅳ参考依据
1.《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
2.《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0f76f1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b.png)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内镜室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和医护人员规范,履行各自的职责。
2.所有检查和治疗项目实行预约登记和诊疗前患者签字制度,急危重症病人可提前就检或急诊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预约登记时,告知或发放各项诊疗注意事项说明书,使病人能充分做好诊疗前的准备工作,更好地配合诊疗。
3.诊疗前要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影像诊断及临床要求,以防误查和遗漏特殊诊疗要求及必需的附加检查。
4.内镜诊疗中,应操作轻柔,技术娴熟,尽量减轻病人痛苦,认真仔细地完成各项内镜诊疗工作。
5.认真书写诊疗记录,并打印报告单,要求项目齐全,结论与分析相称,主次顺序分列,并登记注册。
6.制定内镜检查报告审批签发制度,低年资医师报告均由上级医师进行逐项审查修改,合格后签发;如有疑点可在内镜室内会诊。
7.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对各项资料按顺序登记建卡,并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
8.备有急救设备和药物,以便在病人突然出现异常时使用。
9.要保持内镜室的整洁,应该执行内镜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0.要爱护内窥镜室的仪器和设施,对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贵重仪器损坏,要及时上报科主任,并酌情给予当事人处罚。
内镜清洗消毒室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必须穿戴室内专用的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2.工作中严肃认真,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分类放置。
4.每天有专人负责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做好记录,如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
5.严格执行酶洗液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一次的制度。
6.严格掌握各种物品正确的消毒灭菌方法和时间,浸泡时须设计时器,记录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7.做好各项登记如病人姓名、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
如遇传染性疾病如:表面抗原阳性、结核、艾滋病病人使用的物品,按规定延长浸泡时间(根据选用的消毒液种类不同而确定)。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02b54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3.png)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内镜的清洗消毒对于确保诊疗质量、预防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管理要求以及操作流程等内容,以确保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二、目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流程,确保内镜的安全性、无菌性,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提高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机构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镜科室的全部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包括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等环节。
四、管理要求1. 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选择和维护医疗机构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规范要求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并建立定期检测、维护和维修的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2. 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评估,掌握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技巧和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3. 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和设施的要求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应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确保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的安全和舒适。
4. 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应包括内镜接收、清洗前处理、清洗过程、消毒处理、内镜存放等环节。
每个环节应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和标准,确保内镜的清洗消毒过程规范、可靠。
5. 质量控制和记录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制度,制定检测方法和标准,定期对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和作业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内镜的清洗消毒情况、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等信息,为后续的质量跟踪和追溯提供依据。
五、操作流程1. 内镜接收内镜在送达内镜科室后,由专门人员进行接收,登记并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内镜是否需要清洗消毒处理。
手术室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制度
![手术室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8de88c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9.png)
手术室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制度一、背景手术室内镜是医院日常使用的重要医疗设备,其用途广泛,包括各种内窥镜检查和手术。
因此,内镜的清洗和消毒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而且,内镜的清洗和消毒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二、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措施1.内镜日常维护为了保证内镜的清洗和消毒效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内镜进行有效维护。
内镜维护包括保持内镜外壳的光洁,避免外壳受到损坏和污染等。
2.内镜清洗内镜清洗是保证内镜消毒的第一步,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
内镜清洗一般由专人负责,流程如下:(1)拆卸内镜(2)使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内镜(3)去除内镜内部残留的污渍(4)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3.内镜消毒内镜消毒是内镜清洗过程的下一步,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消毒过程中必须保证内镜的杀菌和灭菌。
内镜消毒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高压蒸汽消毒(2)干热消毒(3)化学消毒(4)臭氧消毒选用何种消毒方法应符合医学界标准和手术室内镜消毒管理规定。
4.内镜消毒后处理内镜消毒后,需要进行精心的处理,包括干燥、包装、标签等程序。
对于已消毒的内镜进行标识,凡使用后都需要再次消毒。
5.消毒记录消毒记录是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好消毒记录的管理。
这里推荐使用电子记录系统,可以对消毒检查和消毒时间等数据进行记录,方便有效地管理和查询。
三、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标准作为医院的一种重要治疗设备,内镜管理方案必须严谨,消毒要求高,消毒剂要选用质量好、安全、高效的。
我们可以采取的标准有:1.消毒器材选择标准在选用消毒器材时,需要符合以下要求:(1)满足清洗、消毒和灭菌的要求(2)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使用简单、方便、安全2.消毒工作流程标准医生和护士必须按照所给定的方案标准操作,不能违规操作。
3.消毒剂选择标准消毒剂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选用消毒剂的酸碱度、杀菌时间、杀菌效果、万分之一病菌消灭率、使用剂量等指标应符合要求。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e208eb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7.png)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制度:一、清洗制度1.清洗对象:所有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包括内镜、窥镜、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体温计等。
2.清洗时间: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污物干燥,增加清洗难度。
3.清洗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清洗,并进行培训,确保清洗质量。
4.清洗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剂。
(1)手工清洗:使用软毛刷、清洁布等手工工具,按照器械的清洗指南进行清洗。
(2)机械清洗: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如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等。
6.清洗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清洗彻底,无污物残留。
二、消毒制度1.消毒对象:所有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消毒时间: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消毒,避免再次污染。
3.消毒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并进行培训,确保消毒质量。
4.消毒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碘酊、氯化物溶液等。
(2)物理消毒: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6.消毒质量控制:定期检测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三、灭菌制度1.灭菌对象:所有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灭菌时间: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灭菌,避免再次污染。
3.灭菌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灭菌,并进行培训,确保灭菌质量。
4.灭菌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剂。
(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如高压锅、灭菌箱等。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3)物理灭菌: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灭菌。
6.灭菌质量控制:定期检测灭菌后的医疗器械,确保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3760cc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6.png)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一、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根据内镜在人体内使用部位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机器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2、凡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3、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二、选择内镜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内镜的消毒、灭菌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耐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1、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能耐热内镜的灭菌,如金属直肠镜、直接喉镜金属部分的灭菌,以及能耐热的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灭菌。
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3、等离子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三、内镜的清洗
1、工作人员在清洗内镜时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
防渗漏围裙、罩、帽子、手套、面罩等。
2、清洗步骤:准备一清点分类一拆卸一冲洗一洗涤一超声清洗一漂洗一终末漂洗一润滑一干燥一西区包装一西区灭菌。
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
四、内镜的消毒、灭菌
硬式内镜的消毒:能耐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能承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其部分,用环氧乙烷或等离子。
五、工作结束后的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室包括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
制定日期:。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b08aa8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1.png)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内镜中心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制度
![内镜中心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5c90d1ccbff121dc3683ea.png)
(4)内镜清洗消毒应遵循以下流程:
7.内镜清洗、消毒的整个流程必须遵从国际卫生组织相关内镜清洗消毒指南 和规范,严格执行卫生部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采用全自 动清洗消毒机器进行清洗消毒前必须对内镜先进行反复的人工预清洗处理。
8.内镜洗涤剂、消毒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卫生部相关规范或厂家的使用说明 进行操作,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重复使用 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置后应测定一次浓度,每天集中监测四次并拍照留底, 浓度不合格及时更换消毒液,并做好记录。
(5)应记录每条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记录使用浓度及染菌量的监测 结果;记录内镜的生物学监测结果;记录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宜 留存内镜清洗消毒机运行参数打印资料;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 测记录的保存期≥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的保存期应≥3年。 (6)手工清洗工具如毛刷等每天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消毒。
9.对全自动内镜洗消机应根据厂家说明定期做自身消毒。 10.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使用的内镜进行再次消毒。 11.内镜清洗消毒室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次数宜≥10次/h,最小新风量宜 达到2次/h。
12.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将干燥后的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镜柜内, 弯角固定钮 应置于自由位,并将所有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取下。
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原则: (1)所有软式内镜每次使用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及 附件应进行灭菌。
(3)与完整粘膜相接触,而不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也不接触破损皮 肤、破损粘膜的软式内镜及附件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16.指定专职护士每天负责内镜消毒室的管理工作。督促、检查清洗消毒工 人做好内镜各个清洗消毒环节工作;并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应记录每条 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内镜编号应具有唯一性 ,记录应保留三年。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c59502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0.png)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1.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2.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3.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应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4.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6.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7.内镜与附件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程序必须遵照国家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8.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9.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10.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11.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酒精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清洁柜内.对吸引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洁消毒.
12.每日诊疗工作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内镜进行再次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
13.每日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记录,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每日室内紫外线消毒并登记。
14.每月一次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戊二醛及内镜进行生物检测.
15.储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16.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记录。
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标准版)
![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a34c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6.png)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指导,感染控制科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
科室负责对全院内镜的数量、使用和维修情况管理;科室内镜管理由科室主任或副主任负责,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科室指定专人负责。
二、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内镜清洗消毒知识和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及安全防护等知识。
1、医师应具有从事本专业连续2年以上工作经历,接受内镜诊疗技术培训至少6个月,基本掌握内镜的操作技能及常见病的内镜诊断、治疗原则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
2、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在护理岗位连续工作2年以上,并接受过内镜清洗消毒技术培训。
3、技师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熟悉内镜的构造、性能、基本原理、简单故障排除及内镜的清洗、消毒方法,了解相关医学知识,并能定期对设备进行常规维护。
医院内镜室清洗消毒与监测制度(标准版)
![医院内镜室清洗消毒与监测制度(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84ce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d.png)
内镜室清洗消毒与监测制度一、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消毒类内镜再次进行消毒,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使用。
二、内镜室应保持清洁、干燥、整齐。
内镜诊疗室与清洗消毒室应当分开,内镜诊疗室应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急救药品、氧气等等基本设施,清洗消毒室应保证通风良好。
三、不同部位的内镜(如胃镜、肠镜)诊疗工作应当分室或分时间段进行。
传染病及特殊感染患者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当日最后检查。
四、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注意做好防护工作,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五、每条内镜及附件用后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严格按照“测漏一一水洗——酶洗一一清洗一一消毒或灭菌一一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灭菌时间。
六、内镜清洗必须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内进行清洗。
七、封包消毒灭菌后的内镜配件或附件均要注明消毒日期,过期的配件或附件应重新消毒灭菌。
一次性配件禁止重复使用。
八、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用75%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镜柜内。
用含氯消毒剂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等浸泡刷洗消毒。
九、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十、消毒剂使用前做好浓度监测并记录。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制度的使用期限。
十一、配合感染控制科定期做好内镜生物学监测。
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室内空气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
十二、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生长。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0a7106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2.png)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确保内镜使用安全,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
第三条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应遵循“谁使用、谁清洗、谁维护”的原则,完善全过程追溯制度,健全内镜清洗消毒各个环节的监测和评估。
第四条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医院感染控制科、医院质控科等部门共同承担。
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操作,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监测和评估,医院质控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落实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设备、人员、耗材等配置标准,确保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条件符合相关要求。
第二章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第六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制定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程,具体包括内镜清洗、消毒、质控等内容。
第七条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应按照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设备使用说明,正确操作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保证内镜清洗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八条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能,熟悉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规范操作要求。
第九条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戴好头套、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记录、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维护记录等。
第十二条好内镜清洗消毒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记录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定期开展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评估,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定期进行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并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和记录。
第十五条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质量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3ecff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f.png)
灭菌类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环境管理1.诊疗区域应达到手术室标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3.分别设有工作人员和患者出入通道,物流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4.清洗消毒室保持通风良好。
二、人员管理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内镜器械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并有岗位培训证。
2.工作人员在诊疗或清洗消毒操作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3.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内镜室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三、物品管理1.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要求。
2.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消毒、灭菌器械,50ml 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水溶性润滑剂。
4.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5.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使用计时器控制。
6. 储存: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四、内镜的清洗与消毒1、基本要求:(1)每个病人使用前的内镜及附件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用后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2、清洗:内镜及附件清洗应参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实施。
(1)水洗: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
(2)酶洗:将水洗后的内镜及附件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浸泡时间参照产品说明),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3)冲洗: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4)清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电线、冷光源线等流动水下擦洗表面,不防水处用湿纱布和/或75%酒精擦拭。
医院感控管理制度注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感控管理制度注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be53137551810a6f42486cd.png)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每周固定卫生日,对清洗消毒间、诊疗室卫生进行彻底清扫。
2.内镜清洗消毒室保证通风良好,安装排风扇,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季度做细菌培养一次,细菌菌落总数应≤4CFU(5min·直径9cm平皿)。
紫外线灯管保持清洁,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2次。
3.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操作时戴帽子、口罩、护目镜、手套,穿防渗透围裙、专用鞋。
4.做好软式内镜的预处理,每条或每天测漏并有记录。
5.手工清洗时清洗槽内配制清洗液,将内镜、按钮和阀门完全浸没于清洗液中,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刷洗软式内镜的所有管道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清洗刷一用一消毒;每清洗1条内镜后清洗液应更换。
6.消毒时应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钮、阀门移入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将各管道内充满消毒液,消毒方式和时间应遵循产品说明书;注意更换手套。
7.终末漂洗应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各管道直至无消毒剂残留;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8.干燥时应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
无菌巾应每4小时更换1次。
用75%~95%乙醉灌注所有管道,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至其完全干操,用无菌擦拭布、压力气枪干燥内镜外表面等。
9.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澡作前应先将内镜进行预处理、测漏、清洗和漂洗。
清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洗槽内进行。
10.复用附件的内外表面及关节处应仔细刷洗,直至无可见污染物。
采用超声清洗的附件,应遵循附件的产品说明书使用医用清洗剂进行超声清洗。
清洗后用流动水漂洗干净、干燥。
11.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应遵循产品说明书;耐湿、耐热附件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附件应采用低温灭菌设备或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采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后使用无菌水漂洗于净,干燥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一、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根据内镜在人体内使用部位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机器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2、凡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3、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二、选择内镜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内镜的消毒、灭菌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耐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1、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能耐热内镜的灭菌,如金属直肠镜、直接喉镜金属部分的灭菌,以及能耐热的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灭菌。
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3、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消毒需浸泡20min,灭菌须浸泡10h。
三、内镜的清洗
1、工作人员在清洗内镜时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2、清洗步骤:清洗一酶洗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
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
四、内镜的消毒
1、软式内镜的消毒:2%戊二醛浸泡:将洁净干燥后的内镜置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20min,结核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需浸泡45min,灭菌需浸泡10h。
2、硬式内镜的消毒:能耐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能承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其部分;或用2%的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再用清水彻底冲净。
五、内镜附件的消毒、灭菌
1、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到、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做到一用一灭菌,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2、其他物件的消毒
(1)口圈、弯盘、辅料缸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如500mg/L地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2)注水瓶及连接管的消毒:用高水平以上的化学消毒剂(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用水应为灭菌水,每天更换。
(3)吸引瓶、吸引管的消毒
检查结束后,先清洗吸引瓶,之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4)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
消毒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应每天清洁,再用500mg/L的二氧化氯擦拭,用于浸泡灭菌的容器应清洁后作灭菌处理。
六、工作结束后的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室包括空气、物体表面
进行清洁与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