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与作用

合集下载

附子粳米汤应用思考与探索

附子粳米汤应用思考与探索

中医药通报2020年10月第19卷第5期TCMJ ,Vol.19,No.5,Oct 2020附子粳米汤应用思考与探索●汪瑶1关庆亚1▲指导:王付2摘要附子粳米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

揆度经典,从条文解读、药症分析、组方配伍研究发现,其方证病机是中虚寒湿,脾胃失治,具有温阳化饮,益气止逆之功;提高辨识包括仲景应用、配伍规律、随症加减,从证机高度全面认识附子粳米汤,扩大临床应用,合理加减化裁;以二则急危重症医案为例,表明在西医重症监护下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附子粳米汤;配伍;病机附子粳米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由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组成。

笔者根据考证及运用体会,认为原方的用量约为附子3g 、半夏12g 、粳米24g 、甘草3g 、大枣9g 。

临床运用该方既遵从经典认识,又不只局限于治疗腹痛,通过审明该方治疗病机,进而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1揆度经典,把握精髓欲要临床灵活运用附子粳米汤,必须掌握该方的基本应用,即理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的相关内容。

1.1条文解读《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通过解读条文,笔者发现附子粳米汤证病性是虚寒,病位在脾胃、三焦。

思辨病性是虚寒。

“腹中寒气”,张仲景明确为寒证,但虚实仍要辨明,重点在“切痛”。

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刀部》,清代·段玉裁注曰:“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切”有“权时”和“一切”之意。

东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曰:“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

”王充《论衡·答佞》云:“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

”东汉时期“权时”都有“暂时”之意,与“长久”形成对比,即“腹中寒气”为病程日久,“切痛”为一时之变;“如以刀切物……故言一切”表明疼痛的范围是整个腹部。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法)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主治】胜寒气,和内外。

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方论选萃】《医宗金鉴》: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腹中寒气,故雷鸣切痛。

而胸胁逆满者,肠胃之外寒气为之也;腹痛雷鸣呕吐者,肠胃之中寒气为之也。

主之以附子粳米汤,胜寒气,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清·周禹载:人之生,阳气为之耳。

阳气生于下焦,盛于中而会于上,岂得复有寒乘之,于是阴阳通,清浊分,而上下因以位,由是清气上升,遂不致下陷,浊气下降,亦不致于上潜也。

若使腹中有寒,则入者已不化,承者已不生,又何能生克不差,府藏相安乎。

于是为雷鸣,为切痛,为胸肋间逆满,势必至于呕吐不已者,无他地气之寒为之也。

故以附子为阳,阳回而寒气去矣;以半夏散满,满散而呕逆止矣。

若论养胃何如粳米,安脾何如甘味,此言痛之因于寒,寒则未有不本于虚者(《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喻嘉言: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肋以及预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则入阳位则殆矣。

是其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

承其邪初犯胃,尚能自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飨其胃,胃气温飨则土厚而邪难上越,胸肋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感留恶,必还以下窍而出,旷然无余,此扶危扶颠之手眼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王旭高:此益胃通阳益肾之剂。

半夏、甘草、粳米、大枣,皆脾胃药,加入附子一味,通彻上下,上下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王旭高医书六种》)。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附子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芍药(一两)、甘草(炙.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白术(一两)、防风(去叉.一两半)、防己(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枚)、人参(一两)、黄芩(去黑心.一两)、桂心(一两)、独活(去芦.一两)、川芎(一两)、天雄(炮制.去皮脐.一枚)【功能主治】治中风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得开,舌强不能语。

【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温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风。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防风(去叉)、独活(去芦),各一两半。

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术、川芎、柴胡(去苗)、当归(酒浸.切焙)、人参,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细辛,一两。

【炮制】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风亸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酒共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人参(半两)茴香(炒.一分)茯苓(一分)山药(一分)甘草(炙.三分)干姜(炮.三分)【功能主治】治房室忽中风,恶风多汗,汗出粘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名曰内风。

【用法用量】每服四大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15克(炮)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功能主治】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治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备注】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壮阳;人参补益元气;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芍药和营止痛。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一、属于暖中健胃类作用的方剂有附子粳米汤,附子汤,黄土汤等。

此外,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等,已在“桂枝”篇中论述,不再重复。

附子粳米汤系由附子与姜、草、枣,粳米诸健胃药组合而成。

其主要功能,为暖中健胃。

可治胃肠虚弱,腹中雷鸣切痛,大便泄泻,或胸腹逆满,呕吐,苔白腻,脉微弱等为其适应证。

笔者曾用以治疗夏月贪凉饮冷,而引起的腹痛肠鸣,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口不渴、舌白滑、脉微弱,投以淡附子、千姜、茯苓、炙甘草、焦白术,煎二煮,候冷服,效如桴鼓。

后世之冷香饮子(温热经纬),即仿附子粳米汤意化裁。

附子汤系附子与参、术、苓之益气健胃,并佐人芍药所组成,以治疗胃肠虚弱,心阳不足,兼有腹中挛急疼痛诸症。

故方中用芍药而不用干姜、意为避免千姜刺激胃肠粘膜,加剧痉挛有关。

由此可见附子和芍药配合,既有制痉,又能止痛。

黄土汤以灶中黄土为主药,取其固涩破损之组织,配以地黄、阿胶之补血止血;辅以白术、甘草之健胃;佐入黄芩之清郁热,附子之温中阳。

“笔者常应用本方疗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疗效良好,但应用时,常去附子,加炮姜、人参,认为既能益气,又可止血,疗效更能提高。

二、属于温中泄下类作用的方剂有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等。

附子泻心汤以大黄、黄连、黄芩之清热泻下,以清胃肠之蕴热,佐以附子之温阳。

《伤寒论》说:“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对心下痞,笔者认为因胃部炎症而现痞满感的自觉症。

文中所说的“恶寒汗出”,似乎是描述阳虚之表现。

由此可见,证的虚实寒热的属性,不是单纯的,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临症选方遣药,亦应随证而增减。

此为辩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大黄附子汤以大黄涤热、配以附子细辛之温中散寒,止痛消结。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胁下偏痛,文中虽未言明痛在左胁或右胁,但从原文之症方药之功能来推测,其胁下偏痛之属性,显系是属里实兼寒证。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
功效:温中祛寒
药物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枣10枚,粳米15克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人常用剂量: 5剂)
附子粳米汤,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阴寒,则水饮不化,寒性收引,胃肠为之紧缩,水饮动荡,故雷鸣切痛,寒饮充斥上下,故胸胁逆满,水饮在胃,故呕。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呕,兼祛寒饮,至于甘草,大枣,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热力,使之绵长,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总之不过佐使之用,方中之义,大抵如此。
又本方中附子,半夏功用最大,粳米不过佐使之品,而竟入于方名,仲景于此有深意,自不言自明。
然而,某教科书附子粳米汤下有一医案,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后“处于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最后医者才用附子粳米汤为之治愈。我最初读此医案之时,便甚觉奇怪,前二次用药,虽非附子粳米汤,但也大抵对证,尤其是砂半理中汤,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会病情加剧呢?后精思良久,方顿然醒悟。原来,本证寒与饮相并,附子子大热,有似于火,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饮中,水与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无从施行,不仅附子,凡用热药皆是如此,且热药又逼迫寒饮,故病势加剧。方中妙用,在于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为向导,引诸药力达于水饮之中,如此则寒气得祛,水饮得除,病症自然得愈(关于寒饮,尚有余意,留待以后说明)。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功能主治附子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温补杨气:附子汤是一种温补剂,可以温补人体的阳气。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一些阳气不足的症状,附子汤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驱寒散寒: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性质,可使体内的寒湿被驱散,达到驱寒散寒的作用。

因此,对于一些由于寒湿引起的疾病,附子汤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3.消肿止痛:附子汤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肿痛常常是由于体内阴寒湿气凝结而引起的,附子汤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使阴寒湿气得到驱散,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4.补益心脾:附子汤对于心脾不足的症状也有较好的补益作用。

心脾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之一,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情绪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心脾功能不足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附子汤能够通过温补的作用,起到调理心脾的效果。

主治附子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是中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寒性的症状,如畏寒、肢体冰冷等。

附子汤通过温补人体的阳气,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症状。

2.寒湿病证:寒湿病证是由于寒湿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身体沉重等症状。

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湿,对于寒湿病证有明显的效果。

3.气滞症状:气滞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腹胀满、乳房胀痛等。

附子汤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滞的症状。

4.阳虚心脾两虚症状:这种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悸、乏力、面色苍白等。

附子汤能够温补心脾,对于这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汤属于温热剂,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附子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其功能主治与主治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但在使用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状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避免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附子粳米汤临床新用

附子粳米汤临床新用

附子粳米汤临床新用
作者:陈锐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9期
功效温肠暖胃,降逆止呕。

方药组成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服法与禁忌上5味,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服。

经方方论
方中附子温中散寒止痛,半夏化饮和胃止呕。

方中粳米、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培建中宫。

若胃寒痛甚,上方再加蜀椒、干姜、吴茱萸,效果更佳。

经方新用
●附子粳米汤配荜拨10g,良姜12g,蜀椒12g,治疗胃寒痉挛。

●附子粳米汤配党参30g,白术15g,黄芪18g,升麻8g,白及15g,治疗胃黏膜脱垂症。

●附子粳米汤加党参30g,白术15g,赤石脂30g,诃子肉18g,猪苓15g,治疗虚寒濡泻,肢冷疲惫者。

医案举例
患者,男,18岁。

患“蛔厥”剧痛,脉伏肢冷,面白冷汗,坐卧不宁,捶胸推背稍缓,须臾复作,自觉胃内有蛔虫咬感,甚者吐蛔,舌苔正常,无病脉。

发作时脉现沉伏,寒滞脉沉紧。

辨证:脏寒蛔噘,气机闭阻。

治法:温脏安蛔,通达阳气。

方药:附子粳米汤加减。

组成:附子15g,半夏10g,甘草10g,苦楝皮30g,蜀椒15g,黄连10g,干姜10g,乌梅30g,槟榔18g,枳实15g,广木香12g。

1剂/日,水煎,分3次温服,夜加1服。

复诊:服药3天,痛止寝安。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之比较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之比较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之比较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之比较
<<金匮要略》的《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有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

按照教科书分类,前者属于寒饮逆满,后者属于脾虚寒盛。

前者的条文论述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治,后者的条文论述虚寒性腹满痛的证治。

就是说两者都属虚寒性腹满痛。

然而,徐云生老师认为“大建中汤与附子粳米汤同治寒性腹痛,但前者是虚寒证,后者是实寒证”,对此,个人偏向于教科书的解释。

其实金匮要略或者伤寒论也好,绝大多数条文是一个证配一个方,但是有些条文并没有将某个证的全部症状都写完全的,这时候需要从方推证,甚至推出病机。

从附子粳米汤方药看,附子散寒,半夏化饮降逆,粳米大枣甘草都能补益脾胃;大建中汤中干姜散寒止痛,蜀椒散寒降逆,人参饴糖都补中益气。

相比之下,大建中汤的建中能力强,但是附子粳米汤也有建中功能,所以两者所治之证均有脾胃虚寒,不过一个虚得严重要大建中,一个侧重于治水气。

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异同

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异同

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异同一、大建中汤医案张德宏医案:高某某,男,52岁,1972年4月3日就诊。

胃病日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时时作痛,痛处喜按,得食痛减,喜热畏冷,饮食不振,恶心呕吐,口不干,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微腻,脉沉细。

经X光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见有不规,则切迹,局部压痛,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拟温中祛寒,健脾益气,大建中汤治之:党参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川椒3克,白芍10克、炙甘草8克。

服药7帖,患者疼痛显著减轻,饮食增加,舌苔已化,舌质较前红润;原方加饴糖,续服30余帖,临床症状消失。

三个月后钡餐复透:十二指肠球部切迹消失,无压痛。

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江苏中医杂志1983;<5>:37)二、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仅一字之差,均以“建中”命名,其差别在哪儿?同时和附子粳米汤又有何异同点呢?1、组成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2、功效:大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功效,主要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病证。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功效,主要用于虚劳里急之病证。

3、组方特点共同点:大、小建中汤均为温中祛寒之剂,含有饴糖,有温中补虚功效。

其功效特点都注重在“建”,对脾胃实施“提出改善”或“缔造功能”作用。

不同点:大建中汤以辛热之品蜀椒为君药,该药具有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下气散结功效;以味辛性热的干姜为臣药,借其温中散寒功效有力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取人参、胶饴甘温补中而益脾胃,并为佐使之品。

药味虽仅四味,但其温建中阳、补虚散寒功效明显,与小建中汤相比较峻,故曰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以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以甘温之品桂枝温阳气,芍药养阴血,并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助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脾,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共为佐药,既有辛甘化阳,又有酸甘化阴。

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附子粳米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令人非常满意,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对于附子粳米汤这种比较受欢迎的方剂,我们更
附子粳米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令人非常满意,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对于附子粳米汤这种比较受欢迎的方剂,我们更应该要了解它的吃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运用它了。

【处方】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胜寒气,和内外。

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摘录】《金匮》卷上
【处方】姜汁炮附子2钱(切作片)。

【功能主治】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者。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宜加炒川椒、丁香各二十三粒。

【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人参3钱,附子2钱,炙甘草2钱,粳米1合,干姜2钱。

【功能主治】脾虚土败,自利不渴,甚则哕者。

【用法用量】以水5杯,煮取2杯,滓再煮1杯,分3次温服。

【摘录】《湿病条辨》卷二
生活常识分享。

试比较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异同?

试比较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异同?

试比较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异同?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1(000)B12
【摘要】答: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方同治虚寒性腹痛呕吐。

但从二方的组成来看,附子治虚寒性腹痛不如干姜;半夏治虚寒性呕吐不如蜀椒;甘草、大枣、粳米温养脾胃不如人参、饴糖。

所以附子粳米汤证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其证较轻;大建中汤证见腹部剧痛,时见腹部突起有头足,拒按,呕不能饮食,其证较重。

【总页数】1页(P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试从病因病理、证状、治法、组方特点上区别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 [J],
2.真实的反映与表现——试比较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大伴家持的防人歌的异同 [J], 谢仲豪
3.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镇痛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 [J], 代璞;徐英辉
4.黄芪建中汤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观察 [J], 雷军
5.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镇痛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J], 邱明义;曹远礼;俞良栋;李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粳米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附子粳米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附子粳米汤《中医治法与方剂》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组成】制附子15~30g 半夏10~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粳米15g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1日量。

【主治】中焦阳虚,浊阴凝聚,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舌淡苔白,脉沉弦者。

【证析】腹中雷鸣切痛,是本方主证;中焦阳虚,浊阴凝结,是此证病机;呕吐、舌淡、苔白、脉弦,是阳虚阴盛辨证依据。

《灵枢·五邪》说:“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

”脾胃同属中焦,司纳运,主升降。

中焦阳虚,浊阴凝结,窒塞不通,则腹中切痛;舌淡、苔为阳虚证象,呕吐、逆满为浊阴凝结之征,肠鸣、脉弦是经脉挛急所致,究其挛急原因,则因阳虚阴盛使然。

【病机】阳虚阴盛。

【治法】温中降浊法。

【方义】阳虚阴盛而雷鸣切痛,法当益火消阴,振奋中阳,复其升降。

故方用附子温阳气以散寒凝;半夏燥脾湿以降浊阴;甘草、大枣、粳米缓其急以补其虚,俾中阳振奋,寒散阴消,肠道舒缓,升降复常,疼痛可解。

【应用】1.腹中雷鸣切痛,既是本方主证,也是辨证要点,但需兼见舌淡苔白,才可放胆使用。

亦治呕吐、呃逆之因寒而挛者。

2.《证治要诀》说:“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10粒,砂仁半钱(1.5g );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1.5g )。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变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汤加炒川椒、丁香,每服各35粒”,增强散寒解痉力量。

3.《类聚方广义》说:“寒气即水气也,若痛剧及于心胸者,合大建中汤,奇效。

疝家、留饮家多有此证。

”指出寒水为患而呈腹痛,是使用本方指征。

【歌括】附子粳米疗效奇,半夏草枣五药齐,温中降浊功偏擅,雷鸣切痛此能医。

编辑:明德小全。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方药】附子一枚(炮)(9克) 半夏半升(9克) 甘草一两(3克).大枣十枚(3枚)粳米半升(15克)【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解说】附子粳米汤主治脾胃虚寒,水湿内停之肠鸣腹痛之证。

脾胃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改走肠中,则见肠鸣;寒滞气机,则腹痛。

《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若寒气上逆犯胃,则呕吐,《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即为此义。

总为阳虚寒盛,饮阻气逆之证,故治用附子粳米汤以温阳散寒,降气化饮。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半夏降逆化饮,甘草、大枣、粳米以补益脾胃。

若寒甚者,加蜀椒、干姜效佳。

【运用】一、腹痛呕吐赵守真医案:彭君德初夜半来谓:“家母晚餐后腹内痛,呕吐不止。

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请处方治。

”吾思年老腹痛而呕,多属虚寒所致,处以砂半理中汤。

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后腹痛呕吐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恳速往。

同去其家,见伊母呻吟床第,辗转不宁,呕吐时作,痰涎遍地,唇白面惨,四肢微厥,神疲懒言,舌质白胖,按脉沉而紧。

伊谓:“腹中雷鸣剧痛,胸膈逆满,呕吐不止尿清长”。

凭证而论,则为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胃中停水,逆而作呕,阴盛阳衰之候。

《金匮》叙列证治更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尤在泾对此亦有精辟之论述:“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补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

”其阐明病理,译释方药,更令人有明确之认识。

彭母之病恰切附子粳米汤,可以无疑矣!但尚恐该汤力过薄弱,再加干姜,茯苓之温中利水以宏其用。

服两贴痛呕均减,再二贴痊愈。

【金匮要略腹痛篇】附子粳米汤

【金匮要略腹痛篇】附子粳米汤

【金匮要略腹痛篇】附子粳米汤10月27日【伤寒论疼痛篇】腹痛的金匮要略治疗:附子粳米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

具有《医宗金鉴》:胜寒气,和内外之功效。

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组成: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用法用量: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医宗金鉴》:胜寒气,和内外。

主治: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方义:本条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呕吐证治。

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是气上逆的表现,半夏功能降气;腹中切痛为寒,附子功能驱寒,佐以甘草、粳米、大枣取其调和中土。

本方与理中汤、小建中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但理中汤偏治下利,小建中汤偏治腹痛,本方偏治肠呜呕吐。

运用:本方治疗腹满痛而呕吐泄泻之阳虚夹湿证,除上述证候外,又有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脉细而迟、舌苔白滑等症者,确有较好的疗效。

若腹痛延及心胸部,宜与大建中汤合用;若服药后仍呕者,再加砂仁、丁香温胃,效果更佳。

本方还可用于急慢性胃痉挛、胃溃疡、尿毒症之寒呕等。

另有人将本方用于妇科治疗产后腹痛、妊娠呕吐、习惯性流产、经行腹痛、少女带下诸疾,属脾胃虚寒夹湿者。

加减化裁:如胃中寒甚者,可加干姜以温胃,寒去则腹满呕痛均止。

附注:杨某,女,38岁,家庭妇女。

患者腹痛肠呜已有月余,曾用西药治疗无效,于1981年3月15日来诊。

据病人主诉,1月前因受凉而觉腹部阵痛,夜间较甚,继而发现干呕,有时吐涎沫,腹中雷鸣,脐周疼痛,绵绵不止。

查其面色萎黄腹部平软,肝脾不大,痛时喜按,大便正常,饮食略减,无吞酸呃逆。

舌淡苔白,脉沉细而缓。

乃脾阳不足,寒气上逆,遂投附子粳米汤原方:附子(炮)10g,粳米9g,半夏9g,甘草6g,大枣3枚。

服药3剂疼痛全止,呕逆减轻,原方继投二剂而愈。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②《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金匮悬解》腹满——实满与虚胀,附子粳米汤

《金匮悬解》腹满——实满与虚胀,附子粳米汤

《金匮悬解》腹满——实满与虚胀,附子粳米汤腹满八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

脉数弦者,当下其寒。

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1脉数而紧乃弦者,紧乃弦义,紧弦者,俱是阴寒之脉,言弦者,是更虚更寒;脉数而弦,是弦数之义,紧弦为阴寒,数为中虚,积阴阻格,阳浮不降。

弦与紧者,手感是粗细之别,粗者为紧,纯是寒义,细者为弦,寒加木郁,血少之义(阴阳俱虚)。

中气壅满,胃气不降,则见脉数,寒盛积结,木气不升,故脉如弓弦,按之不移。

脉弦数者,寒气凝结,“当”下其寒者,是以温药下其积寒。

此积寒者,就是宿食内停也,宿食因寒内停,此寒积之脉,就是数而紧弦。

论;本条弦数者,区别于疟一之弦数。

虽同为弦数,病却不同,实际手感,也必有细微之不同。

痰饮十,脉也弦数。

脉诊者,四诊之一,当脉诊合参。

脉紧大而迟者,迟为下寒,本气之虚,大为阻格,胃气不降,必心下痞坚,胃逆不降,壅碍胆经降路,甲木逼迫,胃口结滞,故心下坚。

(此心下坚作胆经之痞,也或指胃中结硬,此观对比下利二十,三部脉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此是阳腑中有阴邪结聚之义,也是宿食,可以温药下之。

脉紧大而迟,与脉大紧者,皆是宿食积寒之义。

只是脉象表现出来的不同而已。

虚寒之紧弦,与胃腑不降之脉大,也是积寒宿食,只是脉象表现出来不同而已,治则皆是下其积寒。

2本条,脉数而紧弦者,数为阳气不降,紧弦为肝肾不升,此积阴内结,在肝肾之部。

脉大而迟紧者,大为胃阻而气逆,迟为本气之虚寒,紧为积阴之内结,此阴邪结聚,在胃腑内停也。

观黄疸七,脉浮者吐之,沉弦者下之。

对比参考。

皆是宿食内停,积阴内结,只是表现出来的脉象不同,又皆是温下。

此言寒气凝结,阴邪结聚,皆是因虚寒虚满,谷气不行而停食也,食停成实,则可下之,不是寒下,而是温下。

俱可用大黄附子汤下之,补虚而泻实,虚实并用,温药下之。

论;459页可下二,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汤,本条不宜大承气汤,本条不言宿食,而言积寒内凝或阴邪积聚,故当以温药下其积寒。

附子粳米汤的应用及功效

附子粳米汤的应用及功效

附子粳米汤的应用及功效附子粳米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常用方剂,由于其独特的药效和临床应用价值,被广泛使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附子粳米汤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神经痛、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粳米汤的应用及功效。

附子粳米汤的主要成分是附子和粳米。

附子是中药范畴中最有毒的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

粳米是一种常见的主食,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有益于健康。

将附子和粳米合理搭配使用,可以发挥出双方的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附子粳米汤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风湿病:附子粳米汤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风湿病常伴有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症状,附子粳米汤可以改善这些症状,减轻疼痛。

2. 神经痛:附子粳米汤有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神经痛,如坐骨神经痛、颈椎病等。

神经痛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局部感觉异常等症状,附子粳米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神经的修复和恢复。

3. 冠心病:附子粳米汤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增加心脏供氧量,降低心脏负荷,适用于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附子粳米汤可以改善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高血压:附子粳米汤具有降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脑血管病发作、中风等。

附子粳米汤可以调节血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阳散寒: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以缓解寒邪所致的症状,如寒性关节炎、寒性神经痛等。

它可以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寒邪引起的疾病。

2. 祛风除湿:附子粳米汤可以祛风除湿,适用于风湿性疾病。

风湿病常伴有湿邪的侵袭,导致关节肿痛、活动不便等症状,附子粳米汤可以通过祛风除湿的作用,减轻病症。

3. 止痛:附子具有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病痛引起的疼痛。

每日一方温中散寒化湿降逆——附子粳米汤

每日一方温中散寒化湿降逆——附子粳米汤

每日一方温中散寒化湿降逆——附子粳米汤
一、组成
淡附片6克(1袋)
半夏9克(1袋)
甘草3克(1袋)
大枣10克(1袋)
粳米15克
二、功效主治
【功效】温中散寒,化湿降逆。

【主治】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腹满疼痛,痛势较剧,喜热喜按,肠鸣漉漉,胸胁逆满,呕吐,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细而迟。

三、方解
方中附子温中祛寒以止腹痛,半夏化湿降逆以止呕吐,粳米、大枣、甘草扶益脾胃以缓急迫。

诸药配伍,有温中祛寒,化湿降逆之效。

本方以腹满疼痛、痛势较剧、呕吐、肠鸣、舌苔白滑、脉细迟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溃疡病、肠功能紊乱、尿毒症等。

四、加减
1.如脾胃气虚,加党参、茯苓、白术;
2.脾胃寒甚,加蜀椒、干姜;
3.呕吐痰涎,加陈皮、茯苓;
4.桂附丸(《卫生宝鉴》),由炮川乌、炮姜、炮附子、赤石脂、炒川椒、肉桂构成。

功能温阳散寒止痛。

主治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缓乍甚,经久不瘥者;
5.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由乌头、蜀椒、附子、干姜、赤石脂构成。

功能温阳祛寒止痛。

主治阴寒瘤结,心痛及背,背痛彻心;
6.赤丸(《金质要略》),由茯苓、乌头、细辛、半夏、朱砂构成。

功能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主治塞饮腹痛,疼痛剧烈,呕吐,肢
冷,心下动悸,舌淡苔白滑,脉沉滑或沉弦。

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粳米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令人非常满意,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对于附子粳米汤这种比较受欢迎的方剂,我们更应该要了解它的吃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运用它了。

【处方】
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
胜寒气,和内外。

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摘录】
《金匮》卷上
【处方】
姜汁炮附子2钱(切作片)。

【功能主治】
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者。

【用法用量】
原书治上证,宜加炒川椒、丁香各二十三粒。

【摘录】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
人参3钱,附子2钱,炙甘草2钱,粳米1合,干姜2钱。

【功能主治】
脾虚土败,自利不渴,甚则哕者。

【用法用量】
以水5杯,煮取2杯,滓再煮1杯,分3次温服。

【摘录】
《湿病条辨》卷二
【处方】
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干姜1两,甘草1两,大枣10枚。

【功能主治】
喜怒忧思,扰乱脏气,胸腹胀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以水8升,煮药至米熟,去滓,分3次。

【摘录】
《千金》卷二十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附子粳米汤这种中药方剂的一些介绍,现在人们对养生都已经重视起来,特别是各大电视上都会报道一些有关养生的方法,从饮食方面到运动方面等。

大家也可以多学习一些这样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好的调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