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粳米汤应用思考与探索

中医药通报2020年10月第19卷第5期TCMJ ,Vol.19,No.5,Oct 2020附子粳米汤应用思考与探索●汪瑶1关庆亚1▲指导:王付2摘要附子粳米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
揆度经典,从条文解读、药症分析、组方配伍研究发现,其方证病机是中虚寒湿,脾胃失治,具有温阳化饮,益气止逆之功;提高辨识包括仲景应用、配伍规律、随症加减,从证机高度全面认识附子粳米汤,扩大临床应用,合理加减化裁;以二则急危重症医案为例,表明在西医重症监护下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附子粳米汤;配伍;病机附子粳米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由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组成。
笔者根据考证及运用体会,认为原方的用量约为附子3g 、半夏12g 、粳米24g 、甘草3g 、大枣9g 。
临床运用该方既遵从经典认识,又不只局限于治疗腹痛,通过审明该方治疗病机,进而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1揆度经典,把握精髓欲要临床灵活运用附子粳米汤,必须掌握该方的基本应用,即理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的相关内容。
1.1条文解读《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通过解读条文,笔者发现附子粳米汤证病性是虚寒,病位在脾胃、三焦。
思辨病性是虚寒。
“腹中寒气”,张仲景明确为寒证,但虚实仍要辨明,重点在“切痛”。
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刀部》,清代·段玉裁注曰:“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切”有“权时”和“一切”之意。
东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曰:“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
”王充《论衡·答佞》云:“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
”东汉时期“权时”都有“暂时”之意,与“长久”形成对比,即“腹中寒气”为病程日久,“切痛”为一时之变;“如以刀切物……故言一切”表明疼痛的范围是整个腹部。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法)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主治】胜寒气,和内外。
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方论选萃】《医宗金鉴》: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腹中寒气,故雷鸣切痛。
而胸胁逆满者,肠胃之外寒气为之也;腹痛雷鸣呕吐者,肠胃之中寒气为之也。
主之以附子粳米汤,胜寒气,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清·周禹载:人之生,阳气为之耳。
阳气生于下焦,盛于中而会于上,岂得复有寒乘之,于是阴阳通,清浊分,而上下因以位,由是清气上升,遂不致下陷,浊气下降,亦不致于上潜也。
若使腹中有寒,则入者已不化,承者已不生,又何能生克不差,府藏相安乎。
于是为雷鸣,为切痛,为胸肋间逆满,势必至于呕吐不已者,无他地气之寒为之也。
故以附子为阳,阳回而寒气去矣;以半夏散满,满散而呕逆止矣。
若论养胃何如粳米,安脾何如甘味,此言痛之因于寒,寒则未有不本于虚者(《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喻嘉言: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肋以及预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则入阳位则殆矣。
是其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
承其邪初犯胃,尚能自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飨其胃,胃气温飨则土厚而邪难上越,胸肋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感留恶,必还以下窍而出,旷然无余,此扶危扶颠之手眼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王旭高:此益胃通阳益肾之剂。
半夏、甘草、粳米、大枣,皆脾胃药,加入附子一味,通彻上下,上下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王旭高医书六种》)。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附子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芍药(一两)、甘草(炙.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白术(一两)、防风(去叉.一两半)、防己(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枚)、人参(一两)、黄芩(去黑心.一两)、桂心(一两)、独活(去芦.一两)、川芎(一两)、天雄(炮制.去皮脐.一枚)【功能主治】治中风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得开,舌强不能语。
【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温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风。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防风(去叉)、独活(去芦),各一两半。
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术、川芎、柴胡(去苗)、当归(酒浸.切焙)、人参,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细辛,一两。
【炮制】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风亸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酒共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人参(半两)茴香(炒.一分)茯苓(一分)山药(一分)甘草(炙.三分)干姜(炮.三分)【功能主治】治房室忽中风,恶风多汗,汗出粘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名曰内风。
【用法用量】每服四大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15克(炮)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功能主治】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治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备注】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壮阳;人参补益元气;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芍药和营止痛。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一、属于暖中健胃类作用的方剂有附子粳米汤,附子汤,黄土汤等。
此外,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等,已在“桂枝”篇中论述,不再重复。
附子粳米汤系由附子与姜、草、枣,粳米诸健胃药组合而成。
其主要功能,为暖中健胃。
可治胃肠虚弱,腹中雷鸣切痛,大便泄泻,或胸腹逆满,呕吐,苔白腻,脉微弱等为其适应证。
笔者曾用以治疗夏月贪凉饮冷,而引起的腹痛肠鸣,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口不渴、舌白滑、脉微弱,投以淡附子、千姜、茯苓、炙甘草、焦白术,煎二煮,候冷服,效如桴鼓。
后世之冷香饮子(温热经纬),即仿附子粳米汤意化裁。
附子汤系附子与参、术、苓之益气健胃,并佐人芍药所组成,以治疗胃肠虚弱,心阳不足,兼有腹中挛急疼痛诸症。
故方中用芍药而不用干姜、意为避免千姜刺激胃肠粘膜,加剧痉挛有关。
由此可见附子和芍药配合,既有制痉,又能止痛。
黄土汤以灶中黄土为主药,取其固涩破损之组织,配以地黄、阿胶之补血止血;辅以白术、甘草之健胃;佐入黄芩之清郁热,附子之温中阳。
“笔者常应用本方疗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疗效良好,但应用时,常去附子,加炮姜、人参,认为既能益气,又可止血,疗效更能提高。
二、属于温中泄下类作用的方剂有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等。
附子泻心汤以大黄、黄连、黄芩之清热泻下,以清胃肠之蕴热,佐以附子之温阳。
《伤寒论》说:“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对心下痞,笔者认为因胃部炎症而现痞满感的自觉症。
文中所说的“恶寒汗出”,似乎是描述阳虚之表现。
由此可见,证的虚实寒热的属性,不是单纯的,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临症选方遣药,亦应随证而增减。
此为辩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大黄附子汤以大黄涤热、配以附子细辛之温中散寒,止痛消结。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胁下偏痛,文中虽未言明痛在左胁或右胁,但从原文之症方药之功能来推测,其胁下偏痛之属性,显系是属里实兼寒证。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
功效:温中祛寒
药物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枣10枚,粳米15克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人常用剂量: 5剂)
附子粳米汤,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阴寒,则水饮不化,寒性收引,胃肠为之紧缩,水饮动荡,故雷鸣切痛,寒饮充斥上下,故胸胁逆满,水饮在胃,故呕。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呕,兼祛寒饮,至于甘草,大枣,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热力,使之绵长,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总之不过佐使之用,方中之义,大抵如此。
又本方中附子,半夏功用最大,粳米不过佐使之品,而竟入于方名,仲景于此有深意,自不言自明。
然而,某教科书附子粳米汤下有一医案,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后“处于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最后医者才用附子粳米汤为之治愈。我最初读此医案之时,便甚觉奇怪,前二次用药,虽非附子粳米汤,但也大抵对证,尤其是砂半理中汤,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会病情加剧呢?后精思良久,方顿然醒悟。原来,本证寒与饮相并,附子子大热,有似于火,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饮中,水与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无从施行,不仅附子,凡用热药皆是如此,且热药又逼迫寒饮,故病势加剧。方中妙用,在于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为向导,引诸药力达于水饮之中,如此则寒气得祛,水饮得除,病症自然得愈(关于寒饮,尚有余意,留待以后说明)。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功能主治附子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温补杨气:附子汤是一种温补剂,可以温补人体的阳气。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一些阳气不足的症状,附子汤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驱寒散寒: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性质,可使体内的寒湿被驱散,达到驱寒散寒的作用。
因此,对于一些由于寒湿引起的疾病,附子汤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3.消肿止痛:附子汤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肿痛常常是由于体内阴寒湿气凝结而引起的,附子汤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使阴寒湿气得到驱散,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4.补益心脾:附子汤对于心脾不足的症状也有较好的补益作用。
心脾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之一,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情绪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心脾功能不足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附子汤能够通过温补的作用,起到调理心脾的效果。
主治附子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是中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寒性的症状,如畏寒、肢体冰冷等。
附子汤通过温补人体的阳气,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症状。
2.寒湿病证:寒湿病证是由于寒湿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身体沉重等症状。
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湿,对于寒湿病证有明显的效果。
3.气滞症状:气滞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腹胀满、乳房胀痛等。
附子汤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滞的症状。
4.阳虚心脾两虚症状:这种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悸、乏力、面色苍白等。
附子汤能够温补心脾,对于这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汤属于温热剂,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附子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其功能主治与主治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但在使用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状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避免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附子粳米汤临床新用

附子粳米汤临床新用
作者:陈锐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9期
功效温肠暖胃,降逆止呕。
方药组成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服法与禁忌上5味,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服。
经方方论
方中附子温中散寒止痛,半夏化饮和胃止呕。
方中粳米、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培建中宫。
若胃寒痛甚,上方再加蜀椒、干姜、吴茱萸,效果更佳。
经方新用
●附子粳米汤配荜拨10g,良姜12g,蜀椒12g,治疗胃寒痉挛。
●附子粳米汤配党参30g,白术15g,黄芪18g,升麻8g,白及15g,治疗胃黏膜脱垂症。
●附子粳米汤加党参30g,白术15g,赤石脂30g,诃子肉18g,猪苓15g,治疗虚寒濡泻,肢冷疲惫者。
医案举例
患者,男,18岁。
患“蛔厥”剧痛,脉伏肢冷,面白冷汗,坐卧不宁,捶胸推背稍缓,须臾复作,自觉胃内有蛔虫咬感,甚者吐蛔,舌苔正常,无病脉。
发作时脉现沉伏,寒滞脉沉紧。
辨证:脏寒蛔噘,气机闭阻。
治法:温脏安蛔,通达阳气。
方药:附子粳米汤加减。
组成:附子15g,半夏10g,甘草10g,苦楝皮30g,蜀椒15g,黄连10g,干姜10g,乌梅30g,槟榔18g,枳实15g,广木香12g。
1剂/日,水煎,分3次温服,夜加1服。
复诊:服药3天,痛止寝安。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之比较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之比较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之比较
<<金匮要略》的《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有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
按照教科书分类,前者属于寒饮逆满,后者属于脾虚寒盛。
前者的条文论述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治,后者的条文论述虚寒性腹满痛的证治。
就是说两者都属虚寒性腹满痛。
然而,徐云生老师认为“大建中汤与附子粳米汤同治寒性腹痛,但前者是虚寒证,后者是实寒证”,对此,个人偏向于教科书的解释。
其实金匮要略或者伤寒论也好,绝大多数条文是一个证配一个方,但是有些条文并没有将某个证的全部症状都写完全的,这时候需要从方推证,甚至推出病机。
从附子粳米汤方药看,附子散寒,半夏化饮降逆,粳米大枣甘草都能补益脾胃;大建中汤中干姜散寒止痛,蜀椒散寒降逆,人参饴糖都补中益气。
相比之下,大建中汤的建中能力强,但是附子粳米汤也有建中功能,所以两者所治之证均有脾胃虚寒,不过一个虚得严重要大建中,一个侧重于治水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粳米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令人非常满意,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对于附子粳米汤这种比较受欢迎的方剂,我们更应该要了解它的吃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运用它了。
【处方】
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
胜寒气,和内外。
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摘录】
《金匮》卷上
【处方】
姜汁炮附子2钱(切作片)。
【功能主治】
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者。
【用法用量】
原书治上证,宜加炒川椒、丁香各二十三粒。
【摘录】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
人参3钱,附子2钱,炙甘草2钱,粳米1合,干姜2钱。
【功能主治】
脾虚土败,自利不渴,甚则哕者。
【用法用量】
以水5杯,煮取2杯,滓再煮1杯,分3次温服。
【摘录】
《湿病条辨》卷二
【处方】
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干姜1两,甘草1两,大枣10枚。
【功能主治】
喜怒忧思,扰乱脏气,胸腹胀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以水8升,煮药至米熟,去滓,分3次。
【摘录】
《千金》卷二十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附子粳米汤这种中药方剂的一些介绍,现在人们对养生都已经重视起来,特别是各大电视上都会报道一些有关养生的方法,从饮食方面到运动方面等。
大家也可以多学习一些这样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好的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