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导学案集锦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导学案第一课:自我介绍
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自我介绍的重要性及基本要素。

- 培养学生自信、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1. 自我介绍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自我介绍的基本要素:姓名、年龄、家庭、兴趣等。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讨论自我介绍的场合和意义。

2. 教师出示范例自我介绍,并解析其基本要素。

3. 学生分组互相进行自我介绍练,并互相提供反馈意见。

4. 学生进行全班集体自我介绍。

拓展活动
- 学生撰写个人简介,包括姓名、年龄、家庭、兴趣等,以便
进行更深入的自我介绍。

第二课:我的家
教学目标
- 通过研究家庭成员的介绍,了解家庭的组成和重要性。

- 培养学生关心家庭、爱护亲人的态度。

教学内容
1. 家庭成员的称呼和介绍。

2. 家庭成员的重要作用。

教学步骤
1. 教师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解释其重要作用。

2. 学生依次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名称和重要作用。

3. 学生彼此交流家庭成员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活动
-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成员的作文,并进行班级分享。

...
(继续按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导学案第【1】篇〗一、整体感知、质疑: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2.明标:这节课我们就要从这个故事中探讨它表达丁什么感情,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默读,质疑: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师边听边梳理。

二、读议课文:1.指名读1~3自然段,问: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从哪些词语看出小麻雀弱小?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

2.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3.引读:在小麻雀遇到危险,需要搭救时,猎狗怎么做?齐读第4自然段:“猎狗慢慢走近……”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危急时刻?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4.这时谁出现了?齐读下文“突然……”你有什么问题?(或引出质疑中有关的问题)组织解疑。

5.读句子,想问题(投影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猎狗面前?)议:(老麻雀落下来的动作又快又猛,力量很大,落地很重,气势很猛,看出它着急紧张,救子心切。

)指导读这一句。

(语速要快,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

)(投影2)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

(“绝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着”?议:(“绝望”,即毫无希望,这里指老麻雀带着毫无希望的神情,它对自己的举动能否保护小麻雀,阻挡猎狗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但它仍尽力地保护自己的幼儿。

)6.出示投影图片。

说一说,读一读课文有关内容。

男女生分别读,男生读猎狗,女生读老麻雀。

评读:这样读能不能体现老麻雀着急、勇敢、救子心切的感情?谁再读读?试背诵第4自然段。

7.老麻雀这样做是为什么?默读第5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8.小组讨论解疑:班内汇报:读句子,谈理解:(投影3)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1.学习“剥”时,可引导学生了解:“剥”两个读音的意思一样,bāo,一般用作口语,比如剥皮、剥花生,所以不能用在这里;而bō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ō。
2.字词教学也是本课的重点,解决读音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偏旁理解“翁媪”。
四、读出画面(用时:15分钟)
(2)诗中描写了哪些乡村景色?概括地说说诗意。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诗配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汇报交流:
(1)“兴”在本课读“xìnɡ”;“蛱蝶”是蝴蝶的一种。 (2)交流看到乡村特有的景色: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笆、蜻蜓、蛱蝶。 3.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配图。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①叠词“青青”,描写出了草颜色翠绿;联系最后一句话,想象接天莲叶的荷花。②抓住“亡赖”,体会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同时抓住相关词句体会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 (3)齐读,读出景美。
2.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词中描写的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感受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
1.读词句想画面时,教师可提示:
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
4.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 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组内交流:
(1)读准诗题中“宿”和 “徐”的读音。
(2)交流诗题的意思“宿” 就是住宿;“店”就是住宿 的客店。“徐公”指一位 姓徐的人。
(1)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2)在这个五口之家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了解:“亡赖”在这里是一种宠溺的口吻,当你小时候调皮的时候,你父母可能会说:你这个调皮鬼,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完整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完整版)
B 小组: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组内出现的问题;确定本组展示方案;带领本组成员
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将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展示一:我是小小老师
我是小老师,带领大家扫清字词障碍,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
(可范读 领读 指名读 小组竞读 全班齐读……)
展示二:我是小小诵读家
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简单的说一说自己喜爱本段的原因,
神秘莫测 不容置疑
(完成随堂笔记一)
随堂笔记二




二、正确流利读文
课文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畅文句,并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朗读!
1.运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
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笔记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佳句
学 习 流 程
学 习 笔 记ຫໍສະໝຸດ 随堂笔记一一、扫清字词障碍
我能大声朗读书本上的生字,读准 我能任选一个词语造句
字音、认准字形。理解词义,会用下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造句:堪称 呈现 凌空 穿梭 映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笔记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1-16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1-16课)

1、《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度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话说说诗句意思。

重难点:重点:品位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视频。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以山为伴,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

(A. 李白B、.杜甫)2、夜,经过洞庭湖,看见优美的洞庭湖夜色,即赋诗一首。

(A、夏刘禹锡B、秋刘禹锡)预习检查:1、选择正确的读音风景旧曾谙(yīn ān )潭面无风镜未磨(mïmî)众鸟高飞尽(jìn jìng )白银盘里一青螺(lïu luï)2、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累()()廷()()音()()覃()()3、恰当解释我会选厌:①憎恶②满足③因过多而不喜欢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⑵、这个游戏我们早玩厌了。

()⑶、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该厌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

()合作学习:1、(鸟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2、填写修辞方法我来试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④能不忆江南?()迁移训练: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曾:谙:2、“”一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

与“”一句相呼应。

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景色的与之情。

拓展探究:宋代诗人苏轼曾写过一首赞美杭州西湖风景的诗,请写出苏轼的这首诗。

2、《桂林山水》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通读课文。

2、学习生字11个,积累四字词语10个。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导学案合集6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导学案合集6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导学案合集6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导学案第1篇】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看过哪些呢?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勇敢,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

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苦,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女娲补天》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1.出示自读提纲: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②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③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2.学生自读。

3、全班交流。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天塌地陷,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救了出来。

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质疑。

(师生评议解决)三、品读课文,感受故事情境1、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读给同学听,教师相机指导。

2、播放《女娲补天》无声动画,由学生设计台词,为动画配音,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

)由此,你还想到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导学案第2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精神品质;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设计:一、揭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31课——女娲补天。

板书课题:女娲补天。

2、复习:听写词语燃烧、挣扎、喷火、熄灭、冶炼自我检查。

3、连词成句,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文1、师:我们感激女娲补天拯救了人类。

那女娲是位怎样的神呢?请自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词或句子。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第一课导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研究这本教材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 熟悉教材结构和内容,了解每个单元的研究内容和目标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第一单元喜欢运动第一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理解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的相关知识2. 研究表演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的基本姿势和动作3.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第二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日常交流中的礼貌用语和问候语2.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中的对话内容3.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运用一些汉字的部首和偏旁部首2. 研究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并能正确书写3. 培养学生的汉字识读和书写能力第二单元会说故事第一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够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教育意义2. 研究表演和讲述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故事思维能力第二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理解故事的基本要素和结构2. 研究编写简单的故事大纲,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运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2. 研究欣赏和分析优美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第三单元神奇的科学第一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2. 研究使用一些与位置和方向有关的词语和描述方法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第二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2. 研究观察和描述光的反射现象,并能正确解答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探索能力第三课导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了解并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研究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点和变化,并能正确解答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的概要内容,具体的详细内容请根据教材进行阅读和学习。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1-10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1-10

1、《观潮》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知识链接:《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课时安排:二课时实施建议:《观潮》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展现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课文以“奇”制胜(尤其是课文3、4自然段),因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景象之奇,感悟课文语言魅力。

一、先声夺人,如闻其声上课前,可播放江潮汹涌澎湃的声音,创设“未见其景,先闻其声”的情境,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为朗读打下基础,又利于学生理解文中“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等重点句子,学生的感受在视听冲击中逐渐丰富,为领悟大潮的雄奇壮丽和气势非凡储备感性材料。

二、读中想象,如临其境学生大多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潮的景观,缺少类似经历,这对理解课文,感受大潮的声势和形态造成一定的障碍。

反思:《观潮》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60份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60份

1《观潮》班级:四年级( )班姓名:指导教师:组名()【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主动交流感受。

【重点难点】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难点: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相关链接】观潮就是观看潮水。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作者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这一天观看大潮,并按观看大潮的顺序记叙了朝来前、潮来时、退朝后潮水汹涌澎磅礴的气势。

课文以“观潮”为题,简明扼要,点名了课文内容。

【教你搜资料】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4100多千米。

江口呈喇叭形,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

“钱塘潮”是世界著名涌潮之一,国际地理学界把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第一节【自主学习】【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完成以下预习内容,最后将完成过程中遇到的或生成的问题标注在“问题框”里。

一、预习课文,理解字词。

我的问题:1、把汉字和它的读音连起来,并加上声调。

罩屹鼎沸贯崩恢Ding yi zhao guan fei hui beng2、多音字组词。

称为奇好中和还没蒙二.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 báo)余波(bō pō)风号浪吼(háo hào)3. 写近义词。

霎时()昂首()颤动()4.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2)形容隐隐约约。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5.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好像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xx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执教主备人年级1.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XXX上课时间XXX审核XXX四年级课时3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悟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望洞庭湖》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重难点2、理解诗中重点词义。

学法指导自主研究→合作交流教学流程预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教师复备一.课前导。

(学生生成)1、自读诗词,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理解词句,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把诗句补充完整。

众鸟高飞尽,。

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白银盘里。

4、我想提出问题2、课堂研1、导入,板书课题。

2、检查导1、2、3、4。

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①轮读诗词,彼此正音,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②彼此说说对诗词的理解;③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4、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之妙。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感受江南的自然美。

3、当堂锻炼。

1、下列句子运用了甚么修辞手法?A、比喻B、拟人C、反问D、对比a、能不忆XXX?()b、相看两不厌,只有XXX。

()c、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XXX去闲诗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意:教师复备(学生生成)3、我还积聚了很多描述山水风景的古诗词。

,。

,。

四、板书XXX去→诗人寂寞独坐XXX寄托山水怀才不遇→惜惜相怜XXX映风平浪静望洞庭湖景色迷人山水一体色调淡雅赞美江南江南风景如画忆江南江南美景使人难以忘记再赞能不忆XXX?五、课后反思:xx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执教主备人年级2.桂林山水课型新讲课XXX上课时间XXX审核四年级课时3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耍、无暇、波澜壮阔”等词语。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全册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全册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科1古诗词三首年级四年级语文课题目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审批人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学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目标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学习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重点学习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难点学习过程师生活动一一、学生自学,初步理解学生自读自悟~预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读准字音~读通习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案句子说说诗意二、一,组合作学习探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究案2、交流诗意,班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学知二指明回答,交流。

习的主体地位~识1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让学生自主学疑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习~互相交流问“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应2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用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探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究用画面表现。

)三、1、自由吟读。

课学生当堂练习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堂一句, 检测三,指导背诵。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四似的一种轻松感。

、拓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展等。

训练五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科1古诗词三首年级四年级语文课题目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审批人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集

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学习目标:1、我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我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学习重点: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预习任务:1、释题,简介背景。

2、学会重点生字词。

能正确读写。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结合插图,根据注解逐句说说诗意。

4、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1、释题,简介背景。

2、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3、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5、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出来?闯关达标:1、比一比,再组词。

闲( ) 厌()亭()闭()庆()亨()2、默写《独坐敬亭山》。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独坐敬亭山》的诗人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诗得前两句烘托了诗人心灵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的喜爱。

(2)《独坐敬亭山》题目中的“独”,不仅写山,也是写作者。

这首诗里,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句也表现出孤独的意思。

学习收获:知识延伸: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第二课时望洞庭学习目标:1、我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新部编)

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预习案小组内成绩评定(☆☆☆)老师成绩评定(☆☆☆)1、初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3、勾画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抄写下来。

——————————————————————————————————————3、查阅字典词典或资料书理解字词的意思并写下来。

——————————————————————————————————————————————————————————————————————————————检测案小组内成绩评定(☆☆☆)老师成绩评定(☆☆☆)1、先解释下列词语,然后再造句幽静:绵延:2. 比较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1)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雪峰间有几朵云影。

(2)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没有哪一座春天的花园比得过这时天山无边的繁花。

作业设计(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手写)《可爱的校园》习作教学一、谈话引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

春天,花儿五彩缤纷;夏天,树草苍翠欲滴;秋天,凉风习习,树叶随风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冬天雪花漫天飞舞……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些景物,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二、出示内容,明确要求。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

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日子。

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1、古诗词三首主备:张惠敏审核: 刘祎审批:薛玉凤课型:阅读课文班级:姓名: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学习重点、难点:1.根据诗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第一学时★脑筋转一转: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预习导学1.我读了遍课文,就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标准。

2.自学生字词,借助字典、词典,我能为本课的生字至少找两个词伙伴。

3.列出本课我认为易读错、写错、混淆的字:4.预习成果反馈(1)我的收获:(组内每人做四个表情脸评价牌,博文中粘不进来,害羞地说原因不明)朗读优秀票良好票合格票加油票(2)“生字找伙伴”全对()需改错()(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问。

(4)给加点字注音并借助注释解释字的意思。

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我仍存在的疑问:资料袋: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合作探究一、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组内讨论解决。

二、美景浮现:“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用这样的句式快与组内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想象与感悟吧。

★老师想象品味的、喜欢的诗句如下: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三、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三首诗词背下来吧。

小组测评定级:优秀票良好票合格票加油票四、认真地想一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人教版小学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课题研究目标重点难点课前准备基本环节1观潮课时安排第1课时1、会认读7个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会写八个生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

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

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教师活动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让课内和课外有机的联学生交换收集的相关资料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惯导入新课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1、会认读7个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会展示研究目标写八个生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

2、相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缘故原由和观潮的工夫、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境。

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根据研究目标自主研究目标导学出示自学要求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3、运用所学的办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4、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互查互教字词吗?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砚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2-5段划分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会认会写生字以和本小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研究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互相交流师生指导释疑课多音字(号蒙薄)以及易读错的字(堤恢)细读一、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诗句(XXX赞钱塘江秋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理解“奇观”,联系生活理解“笼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

第一单元1.《观潮》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且能给生字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翘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与壮观,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

3、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第3、4自然段。

学习重点: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的景象。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我会自学。

1、请认读下面的字,然后写两遍组一个词。

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2、我会读会写它们,还知道它们的意思。

宽阔笼罩薄雾沸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奔腾依旧恢复屹立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笼罩:屹立:鼎沸:漫天卷地:3、我会区分我会用。

men( ) hao( ) 若隐若现…闷号水天相接……men( ) ) 依旧……二、认真读文,感知内容。

1、我知道课文有( )个自然段,还知道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段意请写书上)2、我读课文后,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作者观看( )的盛况。

三、小组合作,理清顺序.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 _____ ) 先讲( )的景象;( _ )接着讲()的景象;( __ )最后讲( )的景象。

由此可知课文是按()、()、()的顺序叙述。

四、分段读文,感受奇特.第二课时一、小组探究,品味奇观.1、自渎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句子中的哪些重点词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怎样读出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方法:读文画句子写感浯2、小组讨论交流.3、班上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听到:看到:朗读时语气应由( )到( ),语音应由( )到( ),语速应由( )到( ).二、再次探究三四自段,感受奇观1、看看写潮来之时按从()到()的顺序,抓住潮的()、()写出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1.词语卡片投影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导入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

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

大家都了解了什么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启发提示: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中,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进行过观察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鼓励学生回忆,大胆交流。

二、在小组交流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

要言之有序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点评。

四、总结、引导讨论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3、启发学生说一说,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什么奇妙的地方,打算分几个方面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集锦2010-09-16 19:56:28| 分类:他山之石|字号订阅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导学案设计23、春联(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v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春联的种类和特点。

v 2、学习春联,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v 3、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v 1、找出文中的春联,任选你最喜欢的一副,说说写了什么内容?v 2、你是怎样理解春联“对仗”这一特点的?三、达标练习:A级:读短文,回答问题:解缙(xiè jìn )巧对曹尚书据说,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他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于是他便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第二天,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命家人曹宝去问是哪个写的。

一打听,原来是卖水的贫民解通之子解缙写的。

曹尚书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竹子砍去一截。

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遂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

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加上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见了十分惊奇,就命家人曹宝把解缙叫到府上相见。

当解缙来到时,曹府中门却不开。

解缙当即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副上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接。

”曹念上联: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大鹏展翅恨天低!曹又出一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对: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曹尚书听解缙对答如流,口称“奇才”,立即开中门迎接。

曹见解缙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起路来连蹦带跳,便又挖苦他: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曹尚书穿着红袍,老态龙钟,便答:落汤螃蟹着红袍。

解缙进入曹府后,曹问:“解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解缙想起父亲起早摸黑,沿街卖水的情景:早晨水桶映着初升的太阳的光亮;夜里水桶里又映着月亮的光华。

他还想起母亲在家织布时,两手灵巧地忽上忽下、飞梭走线的情景。

于是回答道: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不得不佩服解缙确有奇才。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对答如流:。

2、“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这副对联中,对,对,对。

3、请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对联,背一背,并把你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抄写下来。

4、解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B级:补字成联1、风抚千条柳,雨__万朵花。

2、小草萌芽思春暖,红梅傲雪斗____。

《看不见的爱》导学案:一、(1)文中两次描写了男孩打弹丸的场景,第一次是在第()自然段,“我”看到的情形是(),“我”感到(),(2)从哪些描写能感到男孩打弹丸与众不同?(3)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二、(1)第二次打弹丸的场景描写是在第()自然段,我看到的情形是(),“我”感到()。

(2)读到这,你对男孩有什么看法?(3)细读这一部分,读出你的感受。

三、4---9自然段都是“我”与“母亲”的对话(1)母亲说了()句话?(2)在他母亲对我笑了笑。

“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这句话中A、“对我笑了一笑”表达出母亲()。

B、“顿了一下”表现出母亲()。

C、“望着”饱含了母亲()。

四、做语文书65页按原文填空(1)体会所填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自选一句有感情朗读。

五、(1)题目中的“看不见”表面是指什么?(2)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什么呢?(3)读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六、搜集描写母亲或歌颂母爱的文章、歌曲、诗歌……《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文章,感受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2、细读课文中的句子,抓住细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无字处读书。

3、感受课文中母亲对小男孩的宽容与理解,关怀与信任,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读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抓住细节,深化主题。

教学准备:灯片、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写一位母亲很有耐心地教盲童用弹弓打瓶子的事。

师: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生:男孩、母亲(师板书:“我”、男孩、母亲)师:用弹弓打物是我们小孩子常玩的游戏,但盲孩子打弹弓,真还是头一次听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这节课就继续学习课文《看不见的爱》,快打开书,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文(一)交流导学。

(导学案附后)(二)学生汇报1、大屏幕出示:(1)文中两次描写了男孩打弹丸的场景,第一次是在第()自然段,“我”看到的情形是(),“我”感到(),(2)从哪些描写能感到男孩打弹丸与众不同?(教师板书:认真------打不中)(3)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过渡:一开始,“我”充满了好奇,经过我的了解,“我”知道了这是个盲童,男孩没有放弃打弹丸,我也继续关注男孩的行动,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二次打弹丸的场景。

2、大屏幕出示:(1)第二次打弹丸的场景描写是在第()自然段,我看到的情形是(),“我”感到()。

(2)读到这,你对男孩有什么看法?师:虽然看不见,但男孩仍然坚持着,在实践中摸索规律,越来越有进步了,很累,但一如既往,真是令人佩服。

(板书:坚持------有规律)(3)读这一部分,读出你的感受。

过渡:一个男孩打弹丸,真是不可思议,失败了无数次,但仍然坚持着,是什么支持着他呢?生:母亲。

3、师:4---9自然段都是“我”与“母亲”的对话,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下吧。

(分角色读文)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对话部分。

大屏幕出示:(1)母亲说了()句话?(2)他母亲对我笑了笑。

“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A、“对我笑了一笑”表达出母亲()。

B、“顿了一下”表现出母亲()。

C、“望着”饱含了母亲()。

过渡:多了不起的母亲啊!大屏幕出示:(1)、两次打弹丸的场面描写中,母亲的神态都是()。

(教师板书:安详地微笑着)(2)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递到孩子手中,()。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地捡起石子儿,()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A、按原文填空。

B、体会所填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教师板书:鼓励、信任)C、自选一句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

师:从这一捡一递的无数次重复中,母亲都那样安详地微笑着,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宽容与慈爱。

也正是母亲的这份关爱、鼓励给了男孩勇气,最后男孩终于------学生接:成功了。

师:题目中的“看不见”表面是指什么?生:孩子的眼睛看不见东西。

师: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什么呢?生:母亲的信任、鼓励。

生:母爱是平凡的、普通的,母爱是伟大的,母亲的爱很细小,小到看不见,母亲的爱很细腻,细到感不到……师:从文中平实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母亲,歌颂母爱的文章、诗歌、故事、歌曲……生:《游子吟》、《世上只有妈妈好》、《荔枝》……教师相机大屏幕出示图片、导学案范例8 泉城(第二课时)四年级_____班学生姓名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10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且能把这些生字写优美。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通过课文了解到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多、水美。

4、我能学会写景文章中如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自学引导1、指导学生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1)关于泉城的,如“泉城”美称的来历等。

(2)闻名景点的资料、图片。

2、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

(我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我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篇。

)(1)生字我记牢,我注音,我写好,我会组词。

济著约亩悬崖穴喷占难我记生字有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潭( ) 诱( ) 援( ) 诚( )谭( ) 透( ) 缓( ) 城( )(3)词语、句子我理解我会用(我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晶莹剔透秋雨潇潇水声喧腾昼夜不息(选择其中一个造句)造句:句子:你认为重点的句子可以画一画,反复读一读,写一写感受。

(4)课文内容我知道,我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理解课文,我能通过读文来理解课文,把读书感受要质疑的问题记录下来。

①文中四种泉各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的读书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能有感地地朗读课文。

⑤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学习(1)我学会了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需要质疑的问题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班交流展示(1)各小组归纳总结的共识在班内交流。

(2)各小组出示质疑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师点拨引导。

(3)重点探究:a通过哪些词语能体会出珍珠泉的神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通过哪些词语能体会出黑虎泉的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通过哪些词语能体会出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四、拓展阅读1、主题阅读课外阅读。

我国闻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游览了济南的三大名胜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让我们读读这篇文章,也随着老舍先生去看一看济南的趵突泉吧。

《趵突泉》老舍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

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

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泉太好了。

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