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家群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陕西的三位标志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哪一个在陕西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陕西的三位标志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哪一个在陕西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牢牢联系在一起。
路遥笔下的陕北,陈忠实笔下的关中,贾平凹笔下的陕南,这三大块构成了中国文学版图上的旖旎风光,成为当代文学中最为持久与绚烂的一道风景。
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到贾平凹的《秦腔》,陕西三位土生土长的作家,在长达20多年的跨度里,且都以榜首的位置,三次摘得茅盾文学奖,铸造了陕西文学的辉煌。
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分别来自陕北、关中、陕南这三块文化沃土,以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中国文学版图上独特的景观。
在我国新时期文学多样化格局中,陕西文学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处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一个重要的地域性分支。
陕西这片广漠旷远的黄土地,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特定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认同,这也为作家开掘了一个丰饶、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作富矿。
陕西几代作家长期浸淫于这样的传统和气息,并且使之与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文学实践熔铸为一体。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到贾平凹的《秦腔》,陕西三位土生土长的作家,都是以洋溢着秦风秦韵的陕西制造,且都以榜首的位置,三次摘得茅盾文学奖,铸造了陕西文学的辉煌。
他们分别来自陕北、关中、陕南这三块文化沃土,以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中国文学版图上独特的景观。
路遥:《平凡的世界》让文学不平凡“叫声哥哥你快回来,你快回来……”当我们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时,耳旁不时响起这首优美婉转的陕北民歌,路遥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
泪眼朦胧中,我们无法忘记1992年11月17日那个冬天的早晨,在清冷的寒风中,路遥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和人民,独自远行了。
路遥一生紧握着陕北的那双大手松开了,一个欲于诉说的声音归于缄默,一个苍劲的手势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然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没有因为岁月的风尘减色,恰恰相反,历经时光的无情淘洗,反倒使它成为当代小说之林中一株质朴伟岸、绿叶纷披的梧桐,成为文学史中永恒的风景。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 1949.7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
“文学一体化”指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
首先确立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其次对抗战以来的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主流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第三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在会议期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它采取全体会员制,各种文艺团体是它的团体会员。
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最为重要。
(195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1984年成为和文联平行的独立协会。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百花文学: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如: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等等。
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14、陕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 《新青年》作者陈独秀2 《尝试集》作者胡适3 《人的文学》作者周作人4 《女神》作者郭沫若5 《阿Q正传》作者鲁迅6 《死水》作者闻一多7 《终身大事》作者胡适8 《沉沦》作者郁达夫9 《呐喊》作者鲁迅10 《野草》作者鲁迅11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12 《微雨》作者李金微13 《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14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15 《子夜》作者矛盾16 《激情三部曲》作者巴金17 《雷雨》作者曹禺18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19 《血字》作者殷夫20 《缀网劳蛛》作者许地山21 《向太阳》作者艾青22 《上海屋檐下》作者夏衍23 《老马》作者臧克家24 《边城》作者沈从文25 《给战斗者》作者田间26 《雨巷》作者戴望舒27 《包身工》作者夏衍28 《速写三篇》作者张天翼29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30 《围城》作者钱钟书31 《囚绿记》作者陆蠡32 《金锁记》作者张爱玲33 《寒夜》作者巴金34 《财主的儿女们》路翔35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36 《暴风骤雨》周立波37 《漳河水》阮章竞38 《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39 《荷花淀》孙犁4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41 翠翠是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42 小二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43 潘先生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44 繁漪曹禺《雷雨》中封建大家族的家长周朴园之妻。
45 华威先生张翼天《华威先生》作品以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民党官僚形象。
?46 林志成夏衍的三幕剧《上海屋檐下》的主要人物47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翁“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延川有个“山花作家群”
座伟 岸 的 丰碑 ,
人 民永 远 怀念 您 ! 口
北
施9 7 项 文化 科 技创 新 工 程 ,主 要分 布 在 网络 文 化 、文 强 文 化领 域 共性 关 键 技术 研 究 、促 进 传统 文 化产 业 的 毛 主席 ,您在 哪 里? 化旅 游 、文化 艺 术 、广 播 影视 、新 闻 出版 、文化科 技 优 化 和升 级 、推 动 新 兴文 化 产业 的培 育和 发 展 、提 升 您 在天 安 门城 楼上 。 服 务等 领域 。 文 化 事业 服 务能 力 等 相关 内容 。该 工 程 的实 施 ,围 绕 深 情欢 呼人 民万 岁 ! 为 充 分 发 挥 科 技 创 新 对 文 化发 展 的 重 要 引 擎 作 文 化 领 域 重 大 科 技 需 求 ,着 力 突破 一 批 共 性 关键 技 各 族人 民 爱戴 您 。
计 划 给 予大 力 支 持 。 2 0 1 2 年投入3 亿 元 ,2 0 1 3 年 投 入 提 高 文化 事 业 服务 能 力 ,促 进社 会 主 义文 化 大发 展 大 永 远 镌 刻 在 人 民 的记
2 . 9 7 亿元。
繁荣。 本 刊讯
( 崔文苑 )
忆里 !
陕西省作协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闭幕 县 级 文学 小 报 ,却滋 养 了包 括路 目,几 乎 成 了个
贾 平 凹 再 次 当 选 省 作 协 主 席
本 刊讯
一 个原 本最 普 通 的 北 延 J I 』 县 文 艺 创 作 为 全 国所 瞩 ‘ 典 型 ’。”
遥 、 谷 溪 、 史 铁 生 在 内 的 三 代
2 O 世 纪8 0 年 代 ,第 一代 “ 山
2 0 多位 作 家 ,这 种现 象在 全 国是 花 作 家群 ” 的成 功 ,使 整个 文 坛 5 月8 E l ,在 热 烈 祥 和 、 莉 代 表 陕西 省 作 协 第 五 届理 事 会 作 的 绝 无仅 有 的 。延 川 ,这 个黄 土高 对 于延 川 县这 个 偏僻 小 县侧 目相 喜 庆 融 洽 的气 氛 中 ,为 期 两 天 的陕 西 工 作 报 告和 修 改 后 的 《 陕西 省 作 家 协 原 的 山 区小县 ,也 因此 当之 无愧 看 的 同时 ,更 重 要 的是 给延 川 县 省 作 家 协 会第 六 次 会 员 代 表大 会 圆满 会章 程 》。 地 成 为 中 国 罕 众 多 文 学 青 年 产 生 了 “ 效 应 魅 完 成 各 项议 程 在 两 安 胜 利 闭幕 。省 委 明7 日 晚, 见 的 “作 家 力” :成 功 者 当如 路遥 ,必须 付 常 委 、省 委 宣传 部 部 长景 俊 海 、副省 大 会 选 举 产 生 县 ”。如今 , 出汗 水 ! 长 白阿蒙 出席 。 了省 作 协 新 一 延 川 县 的 文 学 在 这块 丰厚 的文学 土 壤 里 , 此 次 代表 大 会 是 新 时 期 陕 西 文学 届 理 事 会 与 主 界 团结 和 偕 、鼓 劲 创 新 的 盛 会 ,是促 席 团 ,贾 平 凹
2020年成教、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试题库及答案四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述题试题库四、论述题(必须结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评价。
)1、任选两位当代文坛有影响的中国作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其同类题材的创作加以评述。
方方和池莉都属于擅长新写实小说的作家,但却同中有异。
A、相同之处:①共同的文化氛围——江城武汉。
②致力于刻画凡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本相。
③重视细节的真实。
④富于“汉味”韵致。
B、不同之处:①个性气质有明显差异。
②价值取向不同。
③选材不同。
④内涵不同。
⑤语言不同。
2、联系闰土、老通宝、梁三老汉、陈奂生等一类农民形象,阐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①从这一类农民形象上,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
②在这类农民身上既有传统美德,又有几千年的历史尘埃,他们勤劳善良,但却愚昧无知,有着根深蒂固的奴性。
③鲁迅、茅盾、高哓声所塑造的这类人物,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
④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描写、改造和重铸民族灵魂,成为现当代作家自觉的追求。
3、结合创作实践,谈谈新时期小说主潮的演变轨迹。
①新时期小说的第一个潮流是伤痕小说,揭示了十年浩劫给社会、家庭、个人制造的种种悲剧,开拓了批判和启蒙之路,标志着现实主义的复归。
②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在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回顾与思考,标志着新时期文学迈入了现实主义的深化阶段。
③社会改革的主题是新时期改革大潮的必然产物,并由事件的冲突向着反映精神世界的更深刻的变化发展,是对现实主义的拓展。
④寻根小说超越社会政治层面,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⑤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相继涌现,现代主义的倾向中包孕了后现代主义因素,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4、写出你所喜欢的三位中国当代作家,并试述理由。
这里比较张洁、王安忆、铁凝三位女作家。
①张洁擅长塑造中年知识女性,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个性,细腻描写人的心底波澜,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长于辛辣的讽刺。
2024高考海南省海口市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高考海南省海口市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
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文学陕军”,何以如此耀眼?“90后”读者小禾今年春节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
这是她第4遍阅读这部小说,每看一次,便感动一次。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
”小禾说。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
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读者彼此分享阅读感悟。
长期研究陕西文学的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相继出现了“十七年文学”“文学陕军东征”“文学陕军再出发”等文学发展高潮。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5位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同时在北京出版,文学评论界一度将之称为“陕军东征”。
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
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
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
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
细细品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
简论陕西当代文学
两个有 良好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 : 《 延河》 和《 美文》 。 南京大学 文学 院副院长吴俊 曾经慨 叹“ 陕西有 大作 家但是缺乏大树”, 他这 里“ 大树 ” 的意 思是 指 和陕西 作 家、 陕西文学大 省相 对应 的国 内有 重大影 响 的文学期 刊 匮乏 。吴俊 先生 这 种 判断 振 聋 发聩 , 但 也 是不 尽 合 理 的, 创 刊于上世 纪 1 9 5 6年 的《 延 河》 文 学 月刊 作为 陕西 创办最早 的大型文学期刊之 一 , 一 直在 文学界 有着 良好 的影响 。陕西著名 作 家路遥 、 陈 忠实 、 贾 平 凹等 都 是在 延河岸边踟蹰亮相最后走 向全 国的 , 《 延河》 杂志 推 出了 大批优秀 的作家 和作 品, 成为陕西 文学 常青 树和外 界 嘹 望陕西文学 的窗 口。近年 曾有 “ 小人 民文学 ” 之称 的《 延 河》 杂 志每况 日下。什 么原因让文 坛 已经 淡忘或 忽视 了 《 延河 》 ?我们说 , 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众 所周 知 , 文 学传
名气 一路飙升 ; 而路遥身上所显现 的“ 像牛 一样劳 动 , 像
土地 一样奉献 ” 的路遥文学精神依 然是 陕西文学 主体 精 神重 要组成部 分 , 路 遥文 学馆 创 办人 、 延安 大 学文 学 研 究所 所长 、 全国著名路遥研究 专家梁 向 阳新 当选 陕西 省 作家 协会副主席可兹证 明 ; 而贾平 凹 、 京夫之 后 的“ 商 洛
一
个地方杂 志披 上了“ 国字号 ” 的外衣 , 以前 我们 说 中国是
文学 的国度主要指 的是诗歌 , 现 在我们 说 中 国是文学 的 国度 主要 指 的 是 小说 。全 国年 产 1 5 0 0多 部 小 说 的 事 实, 使得 《 小说评论》 这 个杂 志 事业 火爆 , 几乎 占尽 了 中 国小说研究 的半壁 江 山。在 小说 评论 的影 响 之 下 , 《 陕 西师范大学学 报》 、 《 西 北大 学 学报 》 、 《 唐 都 学 刊》 等 学 术杂志之陕西 ( 西部 ) 文 学研究专栏 办得如 火如荼 , 颇 具 水准 , 它们 共同构筑起 了陕西文学研 究的一方 风景 。
新时代 新创作 新发展——“文学陕军再进军与基层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侧记
32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11月上旬刊论 坛丨ForumF新时代 新创作 新发展——“文学陕军再进军与基层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侧记2018年10月9日,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周年,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响应陕西省委宣传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文学陕军再进军的号召,挖掘探讨基层文学创作成果和经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在富平县联合举办了“新时代 新创作 新发展——文学陕军再进军与基层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文坛,文学陕军一直备受瞩目。
但在文学陕军队伍中,有一支力量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就是富平籍作家群。
据了解,目前至少有十几位富平籍作家出版了20多部长篇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作品包括军旅作家党益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祭》《根据地》《阿宫》、杨英武的《藏凤巷》、林喜乐的《解冻》《客居长安》、康凯鹏的《贾岛传》、张更祥的《田韩堡》、唐应坤的《流泪碑》、王保卫的《火山口》《黑石村纪事》、李印功的《胭脂岭》、李红的《潮起潮落(一)》《潮起潮落(二)》、程凌和李继庄的《石川河》、路西平的《村路》、杨刚的《坎坷人生》等等。
另外,还有多名致力于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的作家以及文学评论家推出多部作品。
这些创作成果,在陕西乃至全国文学界都产生了Forum丨论 坛F较大反响,也获得专业领域及社会各界更多认可。
党益民的《雪祭》于2017年9月斩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大奖,《根据地》也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巴漠长篇小说《黑石村往事》也被改编成了电影《燃烧的麦子》……2017年年初,《新西部》杂志发布大型调研报告,重点聚焦富平籍作家群长篇小说创作,在陕西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在“新时代 新创作 新发展——文学陕军再进军与基层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富平基层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给予了充分肯定。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说,“以一个县域的文学创作作为典型进行研讨,并不多见,它一定有着突出的成绩和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富平文学创作得到了改革开放的滋养,是改革开放的践行与表达”;“富平文学繁荣现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地去挖掘、去阐释”。
近二十年陈忠实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陈忠实研究综述李颖【摘要】陈忠实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自1993年《白鹿原》发表以来,近二十年中,学者围绕陈忠实及其作品在文化研究、乡土与创作的联系、纵横比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从写作手法与创作模式等角度认同并反思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从方言运用和生活经历探究陈忠实乡土创作的文化寻根历程,在陈忠实与国内外作家的作品对比中挖掘体现他的独特价值.【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陈忠实;文化;乡土;比较【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陈忠实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小说家,他继承并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藩篱,以广阔的文化视角、强烈的现代意识、坚定的民族立场,探索有关民族、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等深刻命题。
《白鹿原》于1993年发表,1997年修订版获得茅盾文学奖,以及陈忠实的一系列小说和散文创作,都为学者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本文着重分析归纳近二十年来的陈忠实研究,以此探求陈忠实的研究现状,同时发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寻更大的研究空间。
陈忠实突破了原有的“历史—家族”模式,重新对历史做出阐述,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直面社会现实,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认同并反思传统文化。
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陈忠实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历史个案中发现历史运行的丰富性,并将其融入于独特的家族叙事中,陈忠实对“历史—家族”叙事模式实现了新突破,学者对这种突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陈思和的《“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的创新尝试》对此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陈思和教授指出:“庙堂叙事要素的改变,在《白鹿原》出版后引起了普遍的争议,同时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遂成为民间历史叙事的主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两大要素——历史和家族建构而起的。
中国当代文学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填空题1、《“锻炼锻炼”》中两个落后的劳动妇女的名字分别是()和()。
2、()在195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3、1962年,西戎的短篇小说《》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
4、马多寿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5、小飞蛾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6、马烽、西戎解放前曾合写过长篇章回体小说《》。
7、短篇小说集《我的第一个上级》的作者是()。
8、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的作者是()。
9、孙犁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10、蒋俗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1、《芸斋小说》的作者是()。
12、妞儿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中的人物。
13、小满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4、()称誉茹志鹃的小说风格是“清新俊逸”。
15、()在五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作家。
16、茹志鹃的小说《》在新时期曾开反思文学风气之先。
17、“双百”方针是由()在()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来的。
18、1956年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申明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在“百花”时期率先质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表著名论文《》。
20、陆文夫的小说成名作是《》。
21、宗璞的小说成名作是《》。
22、“百花文学”在新时期曾结集为《》公开出版。
23、柳青在解放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24、徐改霞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25、柳青建国后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26、周立波写“土改”的长篇小说是《》,写“合作化”的长篇小说是《》。
27、“写中间人物”是()在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创作口号。
28、邓秀梅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29、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包括《》、《》、《》三部。
30、冯兰池是长篇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31、知侠在五十年代创作的一部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是《》。
陕西当代十大著名作家
陕西当代十大著名作家陕西省是我国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名人,陕西当代也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陕西当代十大著名作家。
1. 路遥路遥是陕西省著名的当代作家,从大学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著名的小说作品。
代表作品有《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平凡的世界》还获得了矛盾文学奖。
2. 陈忠实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陈忠实这位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白鹿原》应该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真正的是一个作品比作者更红的人。
3. 贾平凹贾平凹是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商州》《浮躁》《废都》昨天出版了很多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散文集是第7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
4. 京夫京夫是陕西省商州市人。
一生中一共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有100多部曾经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文学奖。
5. 邹志安邹志安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人,也是当代有名的作家。
一生中创造了很多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一中篇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支书下台唱大戏》6. 柳青柳青是陕西省榆林市人,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创作的都是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极具生活气息。
人们说他的小说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7. 杜鹏程杜鹏程是当代知名的小说作家,代表作品有《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品,其中有的作品还被翻拍成了电视剧。
8. 李若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部著名的电影就是有他的小说作品改编的。
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西部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大多都是表述了乡土气息。
9. 朱鸿朱鸿是陕西非常有名的散文家。
出版了很多散文集,有很多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西鲁红叶》《夹缝中的历史》10. 乔盛桥上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人,是当代非常有名的作家,也是一位自身的编辑。
曾经发表过很多散文集和学术专著。
十七年文学作业 修改
浅论十七年文学08041122 沈月梅任何人、任何事,只要一和历史沾上边,那就意味着过去,意味着消逝,意味着再大的辉煌都即将没入滚滚烟尘中,只给后人凭悼。
不管曾经是多么的惊天动地,在史书上也不过是寥寥几笔的几句褒贬。
但是尽管时间会将过去的变为过去,文学却不是这样,在文学面前,时间永是无奈,它没有办法将文化积淀在历史的场长河中,于是,文学就这样屹立着!在1949—1966年间,那个时候的文学便称之为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它们都强调文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性质,都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基本目的,重视文学或审美的革命功能和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作用。
而在这十七年间,小说便成为一个不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十年代初。
当时的小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新人新事和革命的回忆。
创作的主题风格是对新社会的热爱和歌颂。
代表作《我们夫妇之间》创立了新的写作规范。
第二阶段:1956—1957年,又称为“百花文学”时期。
在该时期的小说的内容主要有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
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桥梁工地上》等都极具代表性。
而作品《红豆》、《在悬崖上》等作品则是突破了题材禁区,描写了人性人情,以爱情题材为主。
第三阶段: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初期。
该时期为长篇小说创作的丰收期。
成就较高的是些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作家在个人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在苏俄文学的影响下,创作出作品如“三红一创”、《山乡巨变》、《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主要有两大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的乡土小说。
新派作文_初中作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新派作文"教材:让孩子由"要我写"变"我要写"核心提示提到写作文,特别是写好作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烦恼的事情,也是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写作文真的有这么难吗?2月26日,2014年广西中小学作文学术研讨会暨新派作文实验教材首发式在广西教育学院举行,广西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区教研部特聘专家袁刚,在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和广西教育出版社的鼓励支持下,带领近百位区内名师,总结30年来的摸索实践经验,编撰出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新派作文实验教材》。
据了解,这套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全套24册教材,是强调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的、在生命化写作中提升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文教学体系。
现状:中小学写作教育问题不少小学老师感慨,让一些学生写个400字的作文,憋半天写出来还是干巴巴的;中学老师感叹,学生的文章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相似度太高了;高校老师哀叹,这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太差了,论文一塌糊涂、申请书不知所云、甚至连假条都不规范。
袁刚在首发仪式讲座时说道,他曾在北京改作文,当时是围绕“宽容”的自拟题目作文,但学生的题目基本都是“浅议宽容”、“小议宽容”、“宽容啊宽容”这类,像“一笑而过”这样的题目实在是非常难得又少见。
有专家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孩子们写作文已经是模式化,纯粹是“要我写”的“生存作文”,而不是“我要写”的“生命作文”。
据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调查,进入北大的“天之骄子”们普遍对作文反感,而反感主要在于模式化的训练,难就难在没有东西可写、有话说不出来。
应对:三十年钻研“新派作文”教材曾担任数学老师的袁刚发现孩子们对作文不太感兴趣,一个是因为作文课太刻板不容易接受,于是他发明了“图示快速作文法”,结果很受学生喜欢。
在随后的近30年时间里,这套方法被袁刚推广到了全国众多地区。
2012年,在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教育学院院长容本镇教授建议下,袁刚与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广西教育出版社联手把“新派作文”成果编撰成更具指导意义的“作文教科书”,还成立了“广西写作学会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和“新派作文实验研究课题组”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陕西文化名人介绍
陕西文化名人1、高建群,陕西临潼人。
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2、贾平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3、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陕西韩城人。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4、陈忠实,陈忠实,陕西西安人,曾在西安郊区中小学任教,后任职陕西作协。
1965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蓝袍先生》、《地窑》等多种,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因此被看作是“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
5、张艺谋,陕西省西安人,中国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其代表作《红高粱》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英雄》则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现当代复习提纲--他人资料
十七年文学一、文艺批判运动和政策调整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的批判3.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4.对胡风“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5.文艺政策的两次调整:(1)双百方针(2)60年初文艺政策的调整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认真看)农村题材小说:是从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
大多数从北方农村取材。
陕西作家群(柳青为代表)山西作家群(赵树理为代表)赵树理的小说及其评价史(重点部分)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作品特点:赵树理是千千万万农民中的一个,并且“对自己熟悉群众生活的根据地永远保持着饱满的兴趣”。
他对农村生活变迁和对农民历史命运的关注,以及他对民间艺术的熟悉,能够创造出满足工农兵文艺方向的这种迫切需求的作品。
评价: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的小说满足了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农村中的伟大的变革过程”的要求,有“人物的创造”和“语言的特点”两大特点。
周扬在总结赵树理的人物创作特点时强调:“他总是将他的人物安置在一定斗争的环境中,放在这斗争中的一定地位上,这样来展开人物的性格和发展。
”在语言创造方面,周扬肯定赵树理“熟练地丰富地运用了群众的语言,显示了他的口语化的卓越的能力。
”柳青《创业史》三.“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需要细看,大致了解,标题党,最基本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了解)“史诗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步大规模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第一部长篇军事小说吴强《红日》具有重要地位梁斌《红旗谱》第一部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作品“传奇性”革命历史题词啊小说曲波《林海雪原》影响最大浓厚的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一部反映游击战争的长篇小说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抒情性”革命历史小说孙犁《荷花淀》成名小说《风云初记》长篇小说《铁木前传》中篇小说反映知识分子成长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杨沫《青春之歌》女主人公:林道静,欧阳山《一代风流》五卷《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三家巷》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红岩》的写作方式及其教科书功能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十七年”发行量最大的作品诗歌政治抒情诗:是指那些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的作品。
入世与出世——从地域文化视角下看《浮躁》
人文天下|2017年10月刊|总第106期入世与出世从地域文化视角下看《浮躁》杨洋《浮躁》是禽代中国陕西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创作宁1986年9作者以纵览商州地域 政治经济与文化风俗的广阔视野,以流贯商州的州 河为纽带,描写了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所缋 历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心理的巨大动荡和 复杂斗争,准确地把握住时代情绪,表现出当时经 济变单太潮下裹挟的一种浮躁风气。
小说的成功之 处在于透过对现实的表象书写反映文化与人性,突 出人物社会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的特征。
其中,州河沿岸的乡风民俗和淳朴人性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 深刻印象,充满了地域风情和传统文化韵昧。
在小 说主人公金狍从州河到州城再画到州河的奋斗史以 及身边亲友的悲喜人生中,灌注了作者一方面积极 投入现实另一方面急歆跳出世事纷争的矛盾心理。
而这种人世与出世共存的人生态度又深深植根于作 者所处的一方水土中,通过文化的形态弥漫在人物 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本文将《浮躁》置于地域文化 视野之下,通过对作者自身所处的两种文化形态的 解析,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其中透露出的人世与出 世这一对矛盾倾向,进而探讨作者的创作心趣与文 化意识g_、商州文化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贾平凹的家乡在丹凤县,地处陕西东南角的商洛地区,,居于关中和陕南间的 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多山多水,土壤贫瘠却不 失美丽和灵气S与湖北接壤,北有关中平%南有江汉平原,使秦楚文化在此融合。
商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夏前虞舜因契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契于 商,即商画@西周周成S时期,黄帝第二十五子昆 孙封于商,以地得姓,称商高。
战国时期,秦楚西 周在此展开拉锯战,后来秦国采用IE鞅的新法,国 力大増,破楚掠地,将商州封给卫鞅,史称商鞅。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设商县, 距今已有2200余年s这里在秦末汉初之时出现了 著名的“商山四皓”,历代文人如曹植、李白、韩 愈、白居易、温庭筠等都曾云游商州,留下了千古 流传的诗词名作。
对陕西作家群文化取向的多维反思
‘ 现代美 ’也有迷人 的一面 ” 如果说路 遥较多地接 受 。m
了民间道德意识 的影响 ,那么 ,陈忠实则更 多地 受到了 正统儒家 文化 的熏 陶教育 。《 白鹿原》 中 ,陈忠实对 宗 法文化的代表—— 白嘉轩极尽顶礼膜拜之情 ,虽然作者 以现代性 的思 想审视人物 ,能够对 白嘉轩身上封建糟粕 的一 面有所发 觉并 进行 揭露 ,但是整部作品给我们 的感 觉仍是对宗法文化尊天敬祖 、信 而好 古思 想的赞同与宣 扬。这种对封建宗法文化 的极度 热情使 陈忠实丧失了客 观评 价传统文化的尺度 ,也忽视 了传统文化摧残人性 的
对 陕 西 作 家 群 文 化 取 向 的 多 维 反 思
施 新 佳
( 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 黑龙江 牡 牡丹江 17 1 ) 5 0 2
【 要 】 新 时 期 以来 的 陕 西 作 家 群 氤 氲 着 陕 西 悠 久 深 厚 的 历 史 文 化 氛 围 , 们 选 择 了坚 守 传 统 文 化 的 摘 他 价 值 取 向。 这 种 文 化取 向呈 现 出保 守 与 滞 后 性 , 传 统 文 化 的 深 厚 浸 濡 , 导 致 作 家 文 化 转 型 极 其 缓 而 又 慢 与艰 难 。 反 思 这 种 文 化 现 象 , 助 于 我们 思 考 作 家 文 化 观 念 与 社 会 现 实 复 杂 映 现 的 关 系 。 有 [ 键 词 J 陕 西作 家群 ; 统 文化 ; 向 ; 守 ; 难 关 传 取 保 艰 【 中图分类号 1 4 . 1 7 2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3 6 2 ( 1)2 00 2 0 10 ~ 1 1 00 — 04 — 3 2 0
的糟粕面 ,在文化取 向上表现为保守与滞后。 陕西作家群虽然接受 了现代文 明的洗礼 ,具有现代
当代陕西“煤矿文学”创作初探
收稿日期:2017-09-10作者简介:张春喜(1970-),男,陕西武功人,教授,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陕西“煤矿文学”创作初探张春喜(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 要:分析当代陕西“煤矿文学”的历史、现状及创作情况,对代表作家进行基本评估,陕西“煤矿文学”创作群体可划分为存在三个梯队。
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创作成绩突出,是陕西“煤矿文学”当前总体特征。
陕西“煤矿文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以及存在的问题尚需解决。
关键词:陕西;“煤矿文学”;“三梯队”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8)01-0022-03DOI:10.16752/j.cnki.jylu.2018.01.005 陕西煤矿文学是“文学陕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煤矿文学的一支劲旅,作家队伍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创作成绩突出,为繁荣陕西文学,尤其是陕西煤炭职工文学创作做出了贡献。
一、当代陕西“煤矿文学”的辉煌历史陕西“煤矿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姚筱舟和路遥,他们是陕西“煤矿文学”的骄傲,也是中国“煤矿文学”的骄傲,当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骄傲。
(一)姚筱舟一首诗歌成就一曲名歌姚筱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部队转业到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一名技术员。
1958年的一个深夜,姚筱舟写出了三首矿工诗,其中一首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刊发在1958年6月26日第八期《总路线诗传单》上,并署了一个与矿名同音的“蕉萍”为笔名。
《总路线诗传单》是由陕西省民歌整理小组专门编印的一份不定期小报。
1962年,这首诗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
雷锋曾把其中两段八行抄在日记里,并将“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他摘抄的这首小诗的前两段,随即谱成曲子,交给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演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作家群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秦腔》评语: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2008年11月2号晚,在风景如画的浙江乌镇,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最高荣誉的茅盾文学奖落下大幕。
陕西作家贾平凹凭借长篇小说《秦腔》一举获奖。
至此,连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七届茅盾文学奖中已经有三届出现了陕西作家的身影。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陕西籍作家是毋庸置疑的重量级人物。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创业史》等长篇小说是新中国建国后到文革前十七年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王汶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曾经点燃过几代人的文学激情。
然而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的风雨飘摇后,陕西文坛一度青黄不接、一片寂寥。
时间来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欣喜地感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降临。
作为当时陕西省内唯一的文学杂志,《延河》承担起了振兴陕西文学的重任。
时任《延河》杂志编辑的著名评论家李星回忆说:“当时为了给刊物挖掘好作品,《延河》杂志的编辑们几乎踏遍整个陕西,寻找能写的人。
终于在1981年1月,推出了两期陕西作家专号。
”“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京夫、邹志安等这批作家、小说家全部推出来了,在全国第一次打出地域性的作家群。
”陕西地形南北狭长,不同的人文历史和地理气候截然区分出三大自然区域,孕育了风格各异的几个作家群。
陕北的粗犷豪放、关中的深沉厚重,陕西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气质书写着他们脚下的土地和所处的时代。
文艺评论家李星:“陕西作家好多都是农村出来的,他们恰恰在这个时候打出了自己的强项,就是他对农村很熟悉,最先敏锐地感受到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带来的变化,这跟陕西文学一直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有关。
”这是1984年作家路遥根据自己的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
影片开头近二十秒,一个人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锄地耕作的长镜头,形象勾勒出城乡交叉地带青年高加林不甘心被贫瘠落后的黄土地束缚,希望走出人生,走出一条人生新路的矛盾彷徨心理。
文艺评论家李星:“中国社会变动,农村返乡知识青年已经不能忍受农村那种落后、闭塞、压抑,我在看文章时,我说主人公高加林是农村改革的一直报春燕子,他不安于现状,他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在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被各地读者争相阅读的时候,小说《白鹿原》正在作家陈忠实的脑子里无声地酝酿着。
五、六年创作时间中,陈忠实写得很慢很苦闷,他几乎谢绝了所有的交际活动,猫在西安东郊的农村老家一门心思写作。
他曾经对妻子说:“这回要是弄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安息的巨作,就永远留在乡下喂鸡。
”这是秦腔现代戏《白鹿原》的片段音乐。
故事以渭北高原白、鹿两家的兴衰为主线,讲述百年时间四代人的命运,描画了一部浩瀚绵长的西部历史画卷。
1992年7月,《白鹿原》出版,立刻引来文坛轰动,人民排队购书,盛况空前。
《白鹿原》的成功,其实只是当年陕西文坛兵强马壮的一个缩影。
1993年5月前后,《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陈海的《热爱生命》、京夫的《八里情仇》、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五部长篇巨著,先后在北京举办作品研讨会。
人们清晰地感到一股强劲的文坛疾风,正从西向东吹遍中国文坛。
当时《光明日报》以《陕军东征》为题,历数了陕西作家群的实力。
文坛陕军这一名词从那一天起在文学圈内异常响亮。
这一时期,除了长篇小说之外,陕西文学在其它领域也是硕果累累。
刘成章的散文《仰望彩云》、冷梦的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红柯的《春牛》、叶广芩的京味小说《梦里何时到鹊桥》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陕西作家还频频登上其他各种奖项的领奖台。
在文学陕军的主将中,贾平凹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作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剧烈变化,许多知识分子陷入了迷茫和焦虑。
小说《废都》恰逢其时地塑造了文人庒之蝶的形象。
小说出版短短几个月之后,书中人物性格颓废的一面和小说善感的格调就引来了极大非议,一时间讨伐之声四起。
贾平凹:“《废都》的阴影一直笼罩了我十多年,你啥也做不成,只有低头在那写东西。
”充满灵性执着的贾平凹终于埋头写出了他的第十二部长篇小说《秦腔》。
小说真实反映了农村社会变革的艰难与悖论、农村新老两代人的心灵痛苦和生命冲突。
贾平凹说,他动用了自己最后一块资源储备,为故乡竖了一块文字碑。
文艺评论家肖云儒:“他整个作品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部可以被称为中国农民命运的断代史,中国农村历史变迁的断代史。
”正是有了植根于黄土地的文学创作和乡土情思,正是有了直面现实问题的敏感预知和深入思索,正是有了作家在整体文学不景气之时甘于寂寞的执着求索,陕西作家用他们的文化底蕴、个人魅力和深厚写作根底,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是陕西省作协成立50周年。
陕西作家群的中坚力量再度发力。
冷梦的报告文学《高西沟记事》、冯骥奇的《村子》、杨红柯的《西去的旗手》、叶广芩的《青木川》等长篇小说以集体亮相的方式再次舞起文坛陕军的旗帜。
于此同时,陕西省作协还成立了文学院,负责文学青年的发现和培养,采用签约制的方式打破从前文学创作的铁饭碗。
陕西省作协书记雷涛:“过去的专业作家那就一定要是公务员,你必须是这个体制内的。
现在签约就打破了这个旧的框框,你是社会哪一个层面的人,只要你在文学创作上有潜力、有成就,我们都可以签。
”今天,签约作家制在陕西发掘文学新人方面已经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第一批14个签约作家已经陆续推出了作品,在花花绿绿的商业浪潮中,用严肃严谨的创作态度为当前的中国文学不断增添着经典之作。
谢收听本期节目,再见!发信人: coolmid (421号文件|每天熟读一百遍), 信区: Shaanxi标题: 从黄土地走向世界——陕西作家群崛起动因初探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Mon Mar 14 01:50:43 2005), 站内(刘运祺湖南邵阳师范学校,422000)摘要: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陕西作家群崛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首先,陕西是一块文化富矿,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发展滞后诸方面优势与劣势并存,深深地影响着作家们的秉赋、气质与文品,并使他们形成共识。
如忧患意识,境界与哲理意蕴。
女神崇拜,“向内求善”的审美追求,写实手法与故事性。
其次,从现实角度看,陕西作家兼容中外文化,大胆实践,刻意求新,勇于开拓和进取,因此成绩斐然。
陕西作家群的成功,给中国走向低谷的文坛,放了一颗信号弹——震醒了社会,轰动了世界。
关键词:陕西作家崛起积淀文化哲理兼容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几家权威出版社,相继推出了《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废都》、《热爱命运》等五部大作,它们全是陕西作家的新著。
这几部作品,使静寂的文坛,出现了近几年除股票交易之外所没有的热闹。
“陕军”怎么突然强大起来了?!本文就是试图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对陕西作家群的影响笔者认为,陕西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占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关中深厚的古老历史文化积淀和作家特定的生存条件。
(一)、陕西作家群的生存环境与恋土情结正如评论家王愚所说,陕西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又是一块文化传统丰厚的土地。
历史上的陕西是文化之邦。
《易经》、《尚书》、《礼记》、《史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西安曾是十二个皇朝的都城,是九州方园人才荟萃之地。
虽然这些历史上的人、事早已沉戟千古,但他们的成败、得失、功过,是深埋在浩瀚的历史烟海中的珍宝;“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又为古代中外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通途与契机。
至今西部民族的坚韧、顽强、古朴、粗犷、仍可窥见古代民族融合的印记。
但是,元代以后,西安作为京兆的地位彻底失落,从此陷入了冷落、萧条。
一种沉重的历史失落感在这块土地上积压下来。
陕作家群就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
他们在荒凉、贫瘠、封闭、落后相交互,丰富的古文化与经济满足后诸方面优势与劣势并存的区域间生息着。
八百里秦川的平坦浑厚,黄土地的博大浑朴,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带着与生俱来的豪爽豁达和朴拙。
当时代的列车隆隆向前飞奔,改革的春风在陕南陕北大地上引起微澜的时候,作家们的心灵也同样产生过向往都市文明与怀念故土的强烈矛盾。
他们没有被涌动的商潮卷走,而是矢志不渝地把根扎在黄土上,扎在区域文化中,把一方山水和风土民情作为描写对象。
因此,奔涌在他们心底,流溢于笔端的是一种强烈的恋乡恋土情结。
陈忠实的《白鹿原》所描绘的正是十二朝古都所在地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的世俗风情和世纪史;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所写的就是“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1)]的陕北高原的文化风俗;京夫在《八里情仇》里所展现的是汉水旁、巴山下的陕南风光;程海的《热爱命运》虽然主要着眼于心灵流程,但关中平原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俨然是献给读者的一幅油画;贾平凹的《废都》则是唯一写西安现实生活的,长期积压在人们心中的沉重的历史失落感,经他感悟而衍化成一种“废都意识”[(2)],小说虽不是贾平凹出生的商洛山区的风物民情,但这种广义的乡土情愫,却显得更深沉、厚重。
这些长篇,几乎对陕西境作了全景式的观照,作家们并以此为依托,来展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族发展史,文化演变史,革命斗争史。
(二)、古老文化传统的影响陕西是华夏土地上的一块文化富矿。
这大片富矿对辛勤耕耘的陕西作家群的秉赋、气质,文品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很自然地形成一定的共识。
1、忧患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生于忧患的民族。
从《易·系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到《诗经》文人讽谕诗的“我生靡乐”、“忧心如焚”[(3)],及至屈原《离骚》抒政治之忧愤,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些都说明“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与民族心理,且早已有之,它根源了儒家积极入世思想。
近年来,忧患意识逐渐淡化。
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很少见到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疾苦,能打动人、感化人的作品出现。
而陕西作家群则不同,他们继承了周文王、司马迁等先哲遗留下来的传统,生活的琴弦始终萦绕坚实的黄土地而拨动,音符更多地依附着这块土地上生生息息的人从前的衣、食、住、行而跳跃。
在他们的作品里,不仅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民族精魂,同时还注入了新的时代意识——关心社会变革,探讨民族变革的新途。
例如《废都》就表现出经烈的“生存焦虑”[(4)]。
《白鹿原》以共产党员白灵被自己人活埋、《最后一个匈奴》里中共党员杨作新的惨死,对30年代党内左倾路线给革命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是以往的文学作品讳莫如深很少涉及过的领域。
对“文革”的痛定思痛,《八里情仇》等作品则写得更为深沉。
贾平凹《浮躁》中那条“浮躁”的州河,虽然是象征着今天变革时期民族的一种文化心态,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流程,但同时对改革的前途地进行了有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