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共23页
第四节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
课程机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展开的依据
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教学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一)课程的横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讨论的是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的纵向结构
课程的纵向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形课程
直线型课程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的进行排列
螺旋形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排大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机构想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直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 构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
•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 形成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 合,每门课程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
•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 程结构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
系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 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 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 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 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 当然,两类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 起的。相互之间也有彼此增进的关系。
•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 构(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第2讲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3)微观结构 (3)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集 中地体现为教材的结构及其要素的相互关 课文系统” 各种类型课文本身) 系。如“课文系统”(各种类型课文本身) 课文辅助系统” 课文目录、 与“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目录、编辑说 明、课文注释、课文图表等等)的关系; 课文注释、 课文图表等等) 的关系; 各学年(学期) 各学年(学期)教材间的纵向衔接关系以 及各单元( 的设置与纵横关系; 及各单元(课、节)的设置与纵横关系; 整个教材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的构 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课程结构的调整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重新认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 , 就是 重新认 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 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 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和相互关系。 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和相互关系。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困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困 扭转 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 课程类型单一、 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 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 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 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 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的要求。 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2)中观结构 (2)中观结构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它涉及以下 四个问题: 学科课程内工具科、 四个问题:⑴学科课程内工具科、人文社 会科、自然科、 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 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 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⑵ 活动课程中各类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 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⑶构成隐性 课程的各成分之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关系;⑷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 课程的比例关系。 课程的比例关系。
第五讲:新课程结构
(四)农村中学课程 • 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 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要求的同时, 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 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 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 科教相结合” 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 三教统筹”等项改革, “绿色 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 市 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目标: 新课程结构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 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 并设置综合课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年
级 4 5 6 7 8 9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新 课 程 计 划 表
1
2 品德 与 生活
3
品德与社会
课 程 门 类
科 外
学 语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 科 学(生物、物 生物、 化学) 理、化学) 外 语
体
育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艺术(音乐、美术)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2、确定科目的内在结构 、 (1)确定科目的框架结构 ) 科目的框架结构是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确定 科目的框架结构是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 科目的框架结构就是确定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 科目的框架结构就是确定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 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主要两种:第一,学科逻辑; 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主要两种:第一,学科逻辑;第 主题逻辑。 二,主题逻辑。 (2)选择和设计科目内容 ) 选择和设计科目内容的过程中, 选择和设计科目内容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几项原 第一,均衡性原则;第二,时代性原则;第三, 则:第一,均衡性原则;第二,时代性原则;第三,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
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Disciplines Structure”,中文译为学科结 构 在课程发展中,‘结构’一词是指课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学方面的关系。 现在,一般的倾向性做法是在高年级采取 逻辑结构的内容教学,而在低年级采取心 理学结构的内容教学。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
布鲁纳的见解 布鲁纳的课程思想被后人称为学科结构课程论,
列德涅夫:课程的总体结构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课程结构的属性
客观性 有序性
可转换性
可度量性
历代课程结构的特征及其作用
古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将教学内容分门别 类,初步形成学科体系。 ---存在重文轻理的倾向
---脱离生产劳动,缺乏职业训练科 目和劳动技术教育
近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总体上来说,近代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在 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等多种因 素的作用下,始终处于一个调整、变化的 发展过程 课程内容上,学科种类繁多,复杂,日趋 完整 课外活动与学科类课程并列 课程类型上有了选修和必修之分。选修课 起源于 19 世纪初德国的大学,进入中学是 在美国首先开始的
教科书:一门课程系统的知识内容,是根据课 程标准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叙述各学科教学 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 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执导性文件,它规 定了个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 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 求等。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内容的统一 要求,是编制教材的直接依据和进行教学工作 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南。
课程的基本类型
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可能具有的 优势:
• (1)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门类界限,为 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 (2)综合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性观 念,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 (3)综合课程提供了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有利于 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见视频材料1)
•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各学 科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它对应于分科课程, 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是一门 经验课程。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 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与其他课程相 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 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 《纲要》对以往课程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减 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 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 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 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 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 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 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 (4)综合课程强调了各门类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 (5)综合课程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活动提供
了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 ●课程综合化的实现
• (1)设置新的综合性学科 • (2)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3)倡导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综合性学习
课程结构与类型
第六章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对其它学科,尤其是学科间的联系则很少问津。
因此,在教师的头脑中缺少课程结构意识。
但实际上认识课程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课程结构所回答的问题是课程体系应包含哪些课程领域,这些课程领域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
一、课程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结构问题“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东西方学者对课程结构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但到底什么是课程结构,对课程结构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比较恰当,仍是当前课程结构理论亟待回答的问题。
㈠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1.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课程思想史上夸美纽斯(Comenius, J.A.)、赫尔巴特(Herbrt,J.F.)、斯宾塞(Spencer,H.)和杜威(Dewey,J.)等人的研究中都曾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他们的论述大多停留在课程实践层面,还未意识到“课程结构”这一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对它的研究。
在早期的课程结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方面,即学科内部的结构。
如被后人称之为学科结构课程论的布鲁纳(Bruner,J.)的课程思想,就是基于他对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理解,而认为知识可以用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并提出“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的。
他说,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何谓基本结构?在他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以及由他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逻辑关系。
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则和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差距,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而且有助于记忆。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程结构
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时间:一天
知识管理 时间:一天
变革之舞(系列) 变革之舞(系列) 时间:七天
如何推动变革 时间:一天
营销课程
主题
营销战略
主题课程
市场调研与分析 时间:1天 品牌的建立与管理 时间:二天 如何有效制定营销战略 时间:一天
专业技能
市场细分与管理 时间:1天 企业营销计划指南 时间:一天
跟进课程
并购重组与资本经营 时间:一天;主讲:王明夫 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董事长 企业竞争力的诊断与评价 时间:一天;主讲:李肃 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长 公司治理结构与集团化管理 时间:二天;主讲:李维安 教授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物流与价值链管理 时间:二天;主讲:朱道立 教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主任 ERP应用与实施 时间:二天; 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 时间:二天;
如何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组织与责任 体系 时间:半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高绩效 素质模型 时间:半天
如何进行企业人力资源体系诊断 时间:一天
如何进行工作分析 时间:一天; 有效招聘与面试(或徐剑) 有效招聘与面试(或徐剑) 时间:一天; 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时间:一天
职务说明书的编制指南 时间:半天; 校园招聘的组织与实施 时间:半天; KPI设计思路与实践 设计思路与实践 时间:一天; 团队绩效管理 时间:一天 平衡记分卡的运用与实践 时间:一天 360度绩效反馈实践 度绩效反馈实践 时间:一天 国际岗位评估系统 时间:一天 薪酬管理的实践 时间:半天 股票期权设计与执行实践 时间:一天 有效提升培训有效性的四个关键 时间:半天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 时间:半天 摩托罗拉领导力开发计划 时间:半天 企业竞聘体制建立 时间:半天 员工关怀中心建设 时间:半天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摘要: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
它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问题,它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也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设计与编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中介作用。
关键词:各类型各要素各成分合乎规律协调1、课程结构的概述人们对课程结构的认识成果,主要涉及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内容的表现、课程设置、课程平衡、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形成机制等。
基于课程平衡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重点去研究。
所以,对于构成课程结构必不可少的几个要素,下面我们先来逐一了解:1.1 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一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
课程结构问题,实际上是课程内容问题。
人们在面对并处理课程内容的问题中,建立起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主要是课程内容选择更新和课程设置问题。
首先,宏观课程结构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和学科分类的制约---制约教育内容的文化选择、制约课程内容的领域的划分。
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与更新问题。
其次,它受到学科分类与课是,教材里规定的课程内容不能良好的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然而,这种取向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到各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与学得内容,从而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1.2.2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的观念,向“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观念发出了挑战。
一些课程工作者把科学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它关注的不是学生呈现的是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但是,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往往注重学生的外显活动,而无法看到学生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
这样就容易让只关注表面上的热闹活动,而忽略深层次的学习结构,从而偏离学习的本质,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表面现象。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型(第四次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型(第四次作业)课程类型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姓名:张俊黎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具有多样化特点,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
一、依据课程组织重心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1、含义:学科课程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2、主导价值: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中国古代的“六艺”课程和古希腊古罗马的“七艺”课程就是最古老的学科课程的形态。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3、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人类”,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培养兴趣,设置培养学生经验的、思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的、多样的学科。
斯宾塞: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围绕完满生活的五个方面来组织安排课程。
4、特点:A、分科设置,它是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B、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具有严谨的逻辑性;C、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以知识为基础,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序的整合起来。
5、优点:A、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B、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C、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局限性:A、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了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学生学习时的认识既不是来自生活和实践,也不是完成后回到实践中去,而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认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学科课程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学科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发生冲突,教师也往往牺牲学生的价值,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轻点知识的记忆,忽视理解,学生被动学习。
课程结构
概念
学科课程是与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相 对应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区分和 组织内容的一类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 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科学或学 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科目,从而 使内容规范化和系统化。
特征
第一,与经验或活动课程相对立。 第二,偏向于知识本位、社会适应为本。
第三,功能上,纯粹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济功能的 实现。
意义:直线型课程对于解决课程内容逐渐增加 与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有限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但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2. 螺旋型课程
含义: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螺旋排列
方式,这种排列方式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
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
或阶段里安排主题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
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某门课
课程的纵向结构,又叫垂直结构,是
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间在纵向上或垂直
维度上的结
“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三种主张。
1. 直线型课程
含义:它是指:“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紧扣、 直线推进、不与重复的排列方式。” 直线型课 程,就是在课程内容的排列上,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与重 复的排列方式。
工作适应性而构建的各种学科、教育和教学
活动的总和。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3.两者的关系 义务教育:普通课程为主,职业专业开始渗
入; 高中阶段:职业高中、中专应适度发展;普
通高中的专业课程应该强化。 大学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的阶段。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思考: 在高中阶段,语、数、英是专业课程吗?
3、微观层次课程结构
具体指学科课程各科目、活动课程各活动项 目以及隐性课程等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学科课程 的微观结构,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实质结构和形式 结构两方面。
课程结构与类型
第六章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对其它学科,尤其是学科间的联系则很少问津。
因此,在教师的头脑中缺少课程结构意识。
但实际上认识课程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课程结构所回答的问题是课程体系应包含哪些课程领域,这些课程领域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
一、课程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结构问题“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东西方学者对课程结构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但到底什么是课程结构,对课程结构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比较恰当,仍是当前课程结构理论亟待回答的问题。
㈠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1.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课程思想史上夸美纽斯(Comenius, J.A.)、赫尔巴特(Herbrt,J.F.)、斯宾塞(Spencer,H.)和杜威(Dewey,J.)等人的研究中都曾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他们的论述大多停留在课程实践层面,还未意识到“课程结构”这一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对它的研究。
在早期的课程结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方面,即学科内部的结构。
如被后人称之为学科结构课程论的布鲁纳(Bruner,J.)的课程思想,就是基于他对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理解,而认为知识可以用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并提出“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的。
他说,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何谓基本结构?在他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以及由他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逻辑关系。
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则和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差距,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而且有助于记忆。
护理教育的课程护理教育学
编制护理学课程计划的原则★
Principles of Formulating Nursing Instructional Program
第23页/共53页
(一)必须符合教育方针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二)必须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 (四)合理分配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 (五)课程计划必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第28页/共53页
学分统计方法 • 学分(credit)计算方法 • 学分表示学生学习的劳动量数。以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为依据,以每周上课1学时
学满一学期,通过考试,记1学分
第29页/共53页
学分统计方法 • 绩点(grade point)计算方法
绩点表示学生学习的质量数。一般按百分制分为 5个等级,并折合成相应的绩点 我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估体制—— 平均学分绩点 (grade point average, GPA)
1、按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护理学专业课程
公共必修
包括政治、德育 、数学、化学、 计算机、外语、 劳动教育和体育 训练等课程
பைடு நூலகம்专业必修
包括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生理学、生物化 学、病理学、病 理生理学、免疫 学、微生物学、 寄生虫学和药理 学等
第9页/共53页
专业核心
包括护理学导论 、基础护理学、 内科护理学、外 科护理学、妇产 科护理学、儿科 护理学、传染科 护理学和精神病 护理学等
第30页/共53页
GPA的计算方法 • 标准算法:
GPA=大学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4/100 • 常用算法: ✓ 某门课程的学分绩点=该课程的学分*该课程的绩点 ✓ 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课程绩点)/ ∑课程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