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人间词话》的内容,使学生掌握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人间词话》的背景及主要内容3. 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4. 词的审美特质5. 词的创作规律三、教学重点1. 王国维的文学地位及其对词的贡献2. 《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3. 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四、教学难点1. 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王国维的词论在文学史上的意义3. 运用《人间词话》的理论分析古典诗词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王国维的生平、文学地位及《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以古典诗词为例,运用《人间词话》的理论进行鉴赏和分析。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间词话》原著及其注解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王国维生平和词学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人间词话》的重要性。

2. 讲解《人间词话》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阐述其对词学的贡献。

3. 分析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梳理词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作家。

4. 讲解词的审美特质,如音乐性、抒情性、含蓄性等。

5. 探讨词的创作规律,如平仄、押韵、结构、意境等。

6. 案例分析:以古典诗词为例,运用《人间词话》的理论进行鉴赏和分析。

7.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8.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间词话》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八、教学反思1. 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間詞話》十則教案【教學目標】1.瞭解王國維及著名的文學評論作品《人間詞語》。

2.學習王國維的詩歌鑒賞理論,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領會王國維“境界說”中“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一、釋題,導入新課詞話,即評論詞的內容、形式或記載詞的作者事蹟的書。

由回顧“古之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1、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

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清華研究院開創之初的“四大導師”之一。

22歲前,在家鄉接受傳統教育,卻不喜歡科場詩文,科舉考試時,“不終場而歸”。

1898年後,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學,希望借助西方哲學來解決現實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國維完成了《紅樓夢評論》。

1908年,開始連載《人間詞話》。

1912年,完成《宋元戲曲史》。

辛亥革命後,政治態度日趨倒退。

1923年,他欣然“應詔”北上,擔任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軍進逼北京,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

2、《人間詞話》,王國維文藝哲學成熟的代表作。

該書沿用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的形式,將西方的康德、叔本華、尼采的美學觀念和中國固有的詩、詞、曲創作的豐富材料組合,興之所至,隨感而發,形成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觀點新穎、立論精闢的劃時代論著。

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三、學生自讀課文,概括課文所選的十則,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內容?三方面:①總綱,提出“境界”說,概括境界的意義。

②—⑥從不同角度論述“境界”問題。

⑦—⑩談詩人的思想和藝術修養。

四、齊讀第一則,注意理解內容。

問: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義?本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產生名句;開宗明義,全文總綱。

人间词话优秀教案

人间词话优秀教案
现实。“造境”即是“虚构之境”,侧重想象;“写境”即是“写实之境”,侧重摹写现实。
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 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 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 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这一 观点与我国传统的“虚实”论有关,并受到西方美学观的影响,较为精辟地论述了“写 实”与“理想”两派(即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两派)的特点、区别和联系。
而“忘言”,把更多的东西留给读者。而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闲适之情亦融化于景中, 隐藏于景下。“菊”高洁,我也高洁,二者就同一了,这就是“以物观物”。中国哲学,
以天理观物。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闲淡有味,似不经意,却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世 的感悟包括一尽,表现宽广超然的的胸怀,冲然淡远的襟度,读后使人觉得诗人与景俱 化。(注意人急物暇一句的哲理) 概括:
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
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米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
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
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着。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我对立。移情于景,情显景上 。(壮美)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融合。寓情于景,情隐景中。(优美)
下列境界中,哪句是有我之境”()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绿丝绦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答案D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人间词话十则》相关的资料,进行 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1 2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人间词话十则》中 的某个主题或观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启发、互相学习。
课堂辩论
选取《人间词话十则》中的争议性话题,组织学 生进行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口才、培 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传承意识
05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则词话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
美学思想
通过讲解和分析各则词话,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如“意境”、“ 风骨”、“神韵”等,并理解这些思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各则词话所展现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的优美、意象的生动、情感 的深挚等,并体会这些特色对于表达诗词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文化传承
强调学习《人间词话十则》对于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性。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逐则讲解《人间词话十则》内容
第一则
讲解“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引 导学生理解境界在词中的重要性。
02
第二则
分析“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联 系,探讨词人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创 造意境。
01
第五至十则
分别讲解每则中提到的词人作品及风 格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间词 话》的理论体系。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定期收集学生意见
01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
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学生反馈

人间词话公开课

人间词话公开课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 的著作之一。
诗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的文体。正式出现在宋代,第一部诗话是 北宋中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在这以后,诗话成为评论诗人诗作、发表诗歌 理论批评意见的一种广泛流行的形式。早期的诗以记事为主,不过不同于一般的 记事笔记,它所记的都是有关诗人和诗作的琐事轶闻。后来,诗话的范围不断扩 大,除记事外,逐渐增加了考订辨正、谈论句法一类的内容。诗话的再进一步发 展,是越来越多地谈论有关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等的理论问题,加强了它的理论 批评性质。诗话的一般特点是:
合作探究
1组: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组:“造境”与“写境”,有何区别? 3组:从有我之境角度赏析“泪 眼 问 花 花 不 语 , 乱 红 飞 过 秋 千 去 。 ” 4组:从有我之境角度赏析“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5组:从无我之境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组:从无我之境角度赏析“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世界
李白的诗
用审美理 想对生活 加以改造
杜甫的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造境” /
“写境”
八月秋高风怒,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作者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 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与梁 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 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 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 《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 融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西方美学思想于一体。行 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作者王国维被誉为“词界泰斗”。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间词话》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第二章:作者及时代背景2.1 作家简介: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时代背景:分析《人间词话》创作的历史背景,如晚清民初的社会变革、文学观念的演变等。

2.3 教学重点:掌握作家生平、时代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词的起源与发展3.1 词的起源:介绍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词的特点。

3.2 词的分类:分析古代词的分类,如豪放派、婉约派等。

3.3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及其分类。

第四章:《人间词话》主要内容4.1 内容概述:梳理《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词创作、词人评价等。

4.2 经典词句解析:选取《人间词话》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解析,体会其诗意美感。

4.3 教学重点:掌握《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品味经典词句。

第五章:诗词鉴赏与创作5.1 诗词鉴赏: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

5.2 诗词创作:教授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押韵、对仗等。

5.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词牌与音乐6.1 词牌介绍:讲解词牌的来源、种类和特点,以及与音乐的关系。

6.2 词牌示例:分析《人间词话》中使用的词牌,如“浣溪沙”、“如梦令”等。

6.3 教学重点:了解词牌的背景知识,感受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第七章:词人的生活与创作7.1 词人生活:探讨《人间词话》中涉及的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7.2 创作风格: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

8,《人间词话》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8,《人间词话》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案首页《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王国维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教诲吧。

二、板书课题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一)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

他17岁前已奠定深厚的国学基础,诗文俱佳,后又学西文,读西书,译西书,通晓日、英、德语,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论家,他的批评理论及美学观点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01年,受罗振玉资助于赴日本留学。

1902年归国,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埋头文学研究。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京师大学堂教习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逃居日本,转向国学研究。

1916年回国。

1923年,任溥仪南书房行走。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说文等,为“四大导师”之一。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一桩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

是夜熟眠如常。

翌晨(即1927年6月2日)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结合文本,概括、解释并能举例说明“境界说”的基本概念及观点。

...............................2.、. 学习运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鉴赏诗词。

.................学习过程:.....一、.. 导入..《红楼梦》中有一段写林黛玉听戏文,听到的是《牡丹亭》里的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感叹一句“........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今天,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那么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感受了歌词里...................婉转的情思与深远的意境...........呢?..希望今...天的课能教给大家一些鉴赏诗词与歌词的技巧。

.....................问:..大家想想:.....黛玉感受....到了什么....“.趣味..”.?你能领会吗?.......答:..花儿开得再美丽,再.........妩媚、再“姹紫嫣红”,也不过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在“断井颓垣”之间凋零,所以黛玉葬花,葬的不仅仅是花啊,《牡丹亭》里的...................................这句戏文,不就是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命运的写照吗?.......................所以我们品味歌词、鉴赏诗歌,一定要走进诗歌的意境啊!..........................“意境”一词,发端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他的“境界”说。

《人间词话》十则公开课

《人间词话》十则公开课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 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 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 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 “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 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张先① 《天仙子》
水调②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2、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 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 “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 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 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 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无计留春住。
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
泪眼问花花不语,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孤馆”“闭”,春寒袭人,
桃源望断无寻处。
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 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
可堪孤馆闭春寒, (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
杜鹃声里斜阳暮。
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 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问题探究
▪ 1、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中这样解释 “意境”: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 物像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 其中的想象世界。”
▪ 袁行霈的观点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 否矛盾?怎样理解?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 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 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人间词话》十则一、导入:先说一个小故事。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上上下下都剪了辫子,但是还剩下两根著名的辫子,一根在北大,在辜鸿铭的头上,一根在清华,就在王国维的头上。

王国维就拖着这根又黄又细的辫子走在清华研究院的校园里直到去世,可以看出他在政治思想上有多么保守。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他去世后,清华研究院为他举办的葬礼上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那时候中国已经实行鞠躬礼,可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走到王国维遗体前面,恭恭敬敬双膝跪地,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国学大师吴宓紧跟其后跪在地上,之后,研究院的学生们也纷纷跪下来,清华园一片痛哭声。

梁启超当时不在北京,听到消息后火速赶回来,并且让自己的儿子梁思成亲自为王国维设计墓碑。

这就是王国维,这就是王国维的魅力和影响力。

虽然五十一岁就去世了,虽然政治思想并不为人称道,虽然话很少也不会交往,可是,凭借着自己在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心理学、金石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中取得的一流的成就,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顶级的学术大师,成为让无数大家膜拜的对象。

那么今天,我们就怀着一份崇敬和恭敬,来学习这位大师的代表作——《人间词话》。

二、课文解读:预习课上我们已经说过,本文中的10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1-6则讲境界说,后四则讲诗人应该具备的素养。

前半部分讲是什么,后半部分讲为什么。

我们这节课只解读一下境界说。

1、开篇第一则就开宗明义,提出了境界说。

大家齐读一下,看看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境界”在王国维心目中的位置。

“最上”最好的,最高的。

有境界的诗词才是最好的。

后面评价五代、北宋词的时候还用了一个词“独绝”,绝,最好的,独绝,好到了无与伦比。

看是说五代北宋词好,其实还是说境界的重要性。

有境界,便能独绝。

这一段提出了整部《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

2、那么下面的五则,围绕意境讲了哪些内容?第二则,造境与写境。

第三和第四则,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第五则和第六则,怎样才能让词作有境界。

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封面作者: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目录1.引言2.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3.1 前导活动3.2 阅读引导3.3 学生互动3.4 拓展讨论4.评估方式5.教学反思6.补充材料1.引言《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撰写的文学批评专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词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人间词话》的阅读,启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学形式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2.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掌握《人间词话》中的核心观点和文学评价- 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词的艺术形式2.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3.教学过程3.1 前导活动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讲解的形式,简要介绍《人间词话》的作者袁宏道及其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或复习相关的古代文学知识,如唐诗宋词等,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3.2 阅读引导教师可以将《人间词话》中的几个篇章或部分精选内容分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相关的词语解释和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3 学生互动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袁宏道在《人间词话》中对古代文学有哪些评价和观点?- 你认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是否同意袁宏道的观点?- 与现代诗歌或歌词相比,古代词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有何异同之处?3.4 拓展讨论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考和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诗词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词创作,并进行分享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4.评估方式为了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独立撰写一篇关于袁宏道对古代文学的评价的文章- 小组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并进行互评和评分-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估5.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代文学和词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王国维”。

(学生说“我知道的王国维”,然后老师再补充介绍)(P89)王国维,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

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

(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

如郁达夫、琦君、徐志摩等)。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

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二、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师生答疑。

四、作业:自选二则研读,要求结合具体的诗歌理解。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最近在复习古诗词鉴赏,还记得我们在讲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关系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吗?(“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二、研习第三则1、自由读,知大略。

这一段内容主要探讨了两个什么问题?(“有我之境”“无我之境”)2、解读“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看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诗里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是这样?(“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啊(亦可提“移情”)。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4.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词的起源与发展:讲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文学特点。

3. 《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梳理《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观点,如“词境说”、“词心说”等。

4. 词人及其词作:介绍《人间词话》中涉及的主要词人及其代表作品。

5. 词的审美鉴赏: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词的起源与发展、词的审美鉴赏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感悟和理解。

4.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创作诗词,提升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简介和词的起源与发展。

2. 第二课时:讲解《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

3. 第三课时:分析词人及其词作。

4. 第四课时:讲解词的审美鉴赏。

5. 第五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

2. 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文学特点。

难点:1. 对《人间词话》中深奥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2. 欣赏和评价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 创作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人间词话》及相关诗词作品。

人间词话公开课[自动保存的]概述课件

人间词话公开课[自动保存的]概述课件

多角度思考
学习者应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 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资源
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 频、图片等,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参与在线讨论
学习者可以参与课程的在线讨论区,与其 他学习者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促进共同 进步。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和不足。
学生反馈
学生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 课堂氛围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家长反馈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 家庭中的学习状况和困难。
社区反馈
邀请社区成员旁听公开课,收 集他们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PART 03
人间词话公开课的讲师介 绍
人间词话公开课的讲师介绍
• 人间词话公开课是一门以《人间词话》为基础,结合现代文学 理论,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人文素养。
PART 04
人间词话公开课的学习资 源
课程教材
《人间词话》原著
这是课程的核心教材,详细阐述了词 话的理论体系和核心观点。
《人间词话注释本》
对原著中难点、疑点进行详细注释, 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资料
《人间词话研究资料汇编》
收录了关于《人间词话》的研究论文、评论等,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学术价值和 影响。
人间词话公开课的教学特 色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频繁互 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 表观点,增强课堂参与感。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 意境和内涵,提高鉴赏
能力。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 题、风格和技巧,培养 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

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

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境界的意义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境界离不开“情”与“景”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完整版)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完整版)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永州四中成人周教学目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话》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二、作家作品介绍: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作家: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

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

(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

如郁达夫、徐志摩等)。

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

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能力。

(在每一则前标上序号)预习时有没有体会到,课文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三、整体把握: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什么是境界(意境)?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人间词话》十则,可分为三方面内容:①第一则为总纲,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高中语文_《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间词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王国维“造境”“写境”的概念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诗词。

2.理解并掌握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概念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诗词。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王国维“境界说”中的“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2.难点:运用“境界说”中的相关理论鉴赏诗词作品,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究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图片导入(一组学校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图片之后的感受。

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这种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主观感受,这就是上升了一个境界,但是大部分人对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是有一个人不仅能意会而且能言传,我们读他的作品能使我们的审美品位得以提升,这个人就是王国维。

)2.学习目标:(1)结合文本,理解并掌握“境界说”的基本概念及观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文中的观点来评价其他词作。

3.走进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学者。

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4.文本感知:问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析诗词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明确:境界。

问题(2)怎样才算是有境界?明确:真景物、真感情讨论(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体现了怎样的境界?明确:红杏在枝头绽放,呈现出“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状态,呈现出在枝头你追我赶地开放,生怕落后的状态,一团团一簇簇,红的粉的开放在枝头。

红杏开放的不仅繁多热闹,还散发出缕缕幽香,吸引了蜂蝶和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嗡嗡啾啾地叫着。

诗人看到这样的风光,联想到的是春天的生机蓬勃,于是心生欢喜,用了“闹”字将对春天大好风光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问题(3)王国维围绕境界还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1.造境和写境例: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

总结与布置作业
总结:回顾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对词话的理解和掌握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词话的理解和记忆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按时提交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 进意见
教学难点与重 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间词话》的文学价值
人间词话阅读教学 设计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教学内容 05 教学难点与重点
02 教学目标 04 教学步骤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理解《人间词话》的文学价值
了解《人间词话》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掌握《人间词话》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理解《人间词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感受《人间词话》所传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评价与反 馈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判断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 互动交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况,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课堂纪律: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情况,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遵守课堂规则等。
学习成果:通过课堂练习、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比阅读,提高文学鉴赏 能力
教学内容
《人间词话》简介
作者:王国维 创作时间:1908-1910年 内容:对词的境界、意象、韵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影响: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阅读方法与技巧介绍
精读与泛读结合: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选择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深入理解词义和意境。
注重词句解析: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加深对整首词的理解。
意。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能力。

2、理解作家修养与生活、文学创作的关系;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高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

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

(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

如郁达夫、琦君、徐志摩等)。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

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能力。

二、合作学习第一则原文: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崇高的格调),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文:词以有境界为高。

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

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探究问题:本节强调了什么?什么是境界?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作者对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写境与造境”、“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和“景境与情境”。

本则强调指出有境界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论断有力,言简意赅。

第二则原文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十则》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文本,概括、解释并能举例说明“境界说”的基本概念及观点。

2、学习运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鉴赏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红楼梦》中有一段写林黛玉听戏文,听到的是《牡丹亭》里的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感叹一句“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今天,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那么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感受了歌词里婉转的情思与深远的意境呢?希望今天的课能教给大家一些鉴赏诗词与歌词的技巧。

问:大家想想:黛玉感受到了什么“趣味”?你能领会吗?
答:花儿开得再美丽,再妩媚、再“姹紫嫣红”,也不过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在“断井颓垣”之间凋零,所以黛玉葬花,葬的不仅仅是花啊,《牡丹亭》里的这句戏文,不就是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命运的写照吗?
所以我们品味歌词、鉴赏诗歌,一定要走进诗歌的意境啊!
“意境”一词,发端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他的“境界”说。

二、理解“境界”的内涵,分析人间词话第一则与第五则。

读了第一、五则之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例: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有“境界”吗?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同学们肯定想,李白的诗那肯定是有境界的,何况流传那么广。

可我读中学的时候不以为然,李白这首诗这么简单直白,而且短短二十字还有“明月”这个词语是重复的,有什么好?
后来我再听刘扬体教授解读这首诗的时候才明白:“床”是指的“井栏”,过去没有自来水,所以家家有井,为了防止小孩子掉下去就围以“井栏”,所以看到井栏,诗人自然而然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也可见诗人是想家而夜不能寐,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霜”字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向,月光如“霜”,霜有什么特点?凄凉,是的,那就是漂泊在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乡时内心共同的感受啊!
诗人运用家家都有的“井栏”、如霜的“月光”这样的意像,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游子思乡图。

境界:一组融合了诗人情感的物像组合成的一种情境,是情与景的交融。

板书:情与景
三、理解“造境”与“写境”,分析第二则。

问题:请同学们举诗句或歌词为例来分析“造境”与“写境”。

为何难以区分?举例说明。

总结:说到写境,有的同学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的同学想到了罗大佑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这些都是写实的
景物描写,所以是写境。

说到造境,有的同学想到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还有同学想到汪峰的歌曲“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像风一样舞蹈”,人不能飞,所以是理想,是浪漫主义,所以是写境。

但是也有些是难以区分的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写实的角度看,这是都是真实的生活,看起来是写境,但是作者说这些的前提示“从明天起”,所以也只是作者的理想,更何况,今天的海景房可是天价,对一般人而言,就是梦想了。

四、理解“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分析第四则。

1、谈谈你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和二者的区别。

我们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处”这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

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抒情主人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之上。

所以这是有我之境。

我们再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这个字为什么不读“jian”而读”xian”?读jian则是作者作为一个欣赏的人在欣赏景物,是以我为主体。

读xian则是南山显现在我的眼帘,我和南山没有了主次之分,人与景物融合为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啊!所以这是无我之境。

所以“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在于“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两种观物方式。

以我观物,诗人重在传达情感、感受;以物观物,物我两忘,诗人重在表达内心的体悟。

板书:有我之境:以我观物重在感受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重在体悟
五、问题探究
1、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中这样解释“意境”: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像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袁行霈的观点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否矛盾?怎样理解?
不矛盾。

即使是“无我之境”也是有“情景交融”的。

还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这里我们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在哪里,但是是不是完全没有感情呢?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

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还有一个区别。

那就是“有我之境”情在景上,“无我之境”是情在景下。

2、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哪种更难创作?
难以说哪种更高明,两种境界都有很多名句传世。

但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因为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三、对下列歌词(任选其一)进行批注
歌曲名: 自从你走后
作词:李春作曲:周志勇
只怕自从你走后铁狮子一哭会生锈
夜风吹透小轩窗星星月亮全变瘦
只怕自从你走后心里肚里太难受
牵挂月月又年年无眠半宿又一宿
何日再相逢哪天再聚首
当面诉别情花间一壶酒
喜鹊连声叫黄狗轻声吼
古桥新流水蓝天大日头
蓝天大日头
“只怕自从你走后,铁狮子一哭会生锈”,这句一开始就是造境,“只怕”就是还没有走,将别未别之际。

“铁狮子”的意象代表了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哭”字这一代表着柔弱与宣泄的动作与“铁狮子”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由于矛盾组合而形成的艺术张力,让一个侠骨柔情的汉子思念之深、用情之深的形象跃然于前。

能够让铁狮子一哭生锈的情该是怎样一种惊天动地、痛入骨髓的思念?把古人说的“相思断人肠”都比下去了。

“夜风吹透小轩窗,星星月亮全变瘦”这一句是情景交融,有我之境。

写离别之后,主人公独坐窗前,夜风吹开轩窗,凉意阵阵,明月惹相思,远方的他(她)还好吗?
星星月亮亦觉消瘦,消瘦的又何止星月?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只怕自从你走后,心里肚里太难受,牵挂月月又年年,无眠半宿又一宿”此处直抒胸臆,“月月又年年”极言时间之长,“半宿又一宿”极言相思之苦,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推向顶峰。

“何日再相逢,哪天再聚首,当面诉衷情,花间一壶酒”。

饱受相思之灾的人在一起了,互诉衷情,花间把酒,说不尽的情思,享不尽的蜜意,真是胜却人间无数。

但是这仅仅是想象当中的或者说梦境中的场景,梦中的甜美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的对比,难怪沧州的铁狮子也要哭生锈了。

歌词的结尾:“喜鹊连声叫,黄狗轻声吼,古桥新流水,蓝天大日头。


这几句有点“无我之境”的味道,也许林冲在上了梁山、失去了妻子之后,看透了官府的黑暗,内心更澄明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