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和定性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血流流速的分级方法
TIMI 0级:无再灌注或闭塞病变远端无 血流
TIMI Ⅰ级:造影剂部分通过闭塞部位梗 塞区供血充盈不完全
TIMI Ⅱ级:造影剂充盈远端血管,但进 入和清除速度慢
TIMI Ⅲ级:造影剂充盈和清除速度正常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TIMI 0级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TIMI Ⅰ级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TIMI Ⅱ级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态特征(一)
向心性狭窄 定义: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官腔中心线
局限性狭窄 定义:长度<10毫米的狭窄 特点:最常见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局限性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态特征(四)
管状狭窄 定义:长度10—20毫米之间的狭窄 特点:发生率仅次于局限性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管状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投照体位
RAO 30O +CRA20O
观察LAD中段、远端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方法和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投照体位
AP+CAU20O
观察LM LAD LCX开口、近端病变,LCX 体部、 OM开口病变
冠状动脉狭窄的判断方法(二)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中部,也可发自近主动脉瓣或右冠 窦-主动脉交接处。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传导血 管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 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肺动脉瓣。 窦房结动脉:约50%的心脏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 脉近端右上方,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以后分支常成直角发出,供应右心室前侧壁或右心房。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远端分为2支:(1)后降支: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2)左室后支: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行至心尖时发出 1~2· 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20.锐缘支 21.室间隔穿支
11.窦房结动脉 22.左心房支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 投照体位
投照体位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时, 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 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 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 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 观测心脏 头位、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LAO) 45º + 头位(Cra) 20º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5.右前斜(RAO)30º +头位(Cra)20º (右肩位) 观察LAD中、远段
右前斜(RAO)30º +头位(Cra)20º (右肩位)
冠状动脉造影概述

冠状动脉造影概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致的心肌损害,又称冠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除了临床症状之外,传统的诊断手段包括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试验、超声心动图及核医医学检查等等,其理论基础是依据据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心肌代谢、心脏电生理以及心脏功能变化对冠心病作出间接的诊断,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的特点,但不能确冠状动脉解剖和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缺乏冠心病诊疗的客观、直接的依据。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进行的放射影像学检查,属介入性诊断技术。
其目的在于检查冠脉血管树的全部分支,了解其解剖的详细情况,包括冠脉起源和分布的变异、解剖和功能的异常以及冠脉间和冠脉内的侧支交通情况等,从而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的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40余年,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解剖和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由此诊断手段可得到如下信息:病变的位置,长度,直径和病变的形状;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存在与否以及狭窄的严重程度,狭窄病的特点(包括动脉内壁脂肪的沉积,血栓形成,内膜撕裂,痉挛或心肌桥);冠脉血流的评价;另外包括对冠脉侧支血管存在与否及其程度的评价。
目前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主要用于下述三种情况:①冠心病诊断不确定和不能通过无创检查有足够理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存在并对其进行评价;②评价不同形式的治疗,如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外科搭桥手术(CABG)方法的可行性与适宜性;③评价治疗效果与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转归。
动画冠脉造影的原理冠状动脉造影的投照体位冠状动脉造影时,投照体位以图像增强器(image intensifier)的位置而定,即从图像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冠状动脉造影及分析

分叉情况
检查冠状动脉的分叉情况,了解血流分配是否 正常。
治疗建议
根据结果分析,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支架 植入。
冠状动脉造影的意义和应用
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狭窄的情况,选择适当的 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等。
冠状动脉造影的步骤和过程
1
麻醉和穿刺
麻醉局部部位,然后在大腿或手腕
导管插入
2
进行穿刺。
将导管穿过动脉,引导到冠状动脉
Hale Waihona Puke 的入口。3造影剂注射
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
影像采集
4
观察血流情况。
使用X射线记录动脉血流情况,生
成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5
导管取出
完成造影后,将导管从动脉中取出。
造影剂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造影剂类型
造影剂通常是碘化物盐类,可以显影血管内的狭窄或阻塞。
过敏反应风险
某些人对造影剂过敏,医生会在操作前进行过敏测试和评估。
肾功能监测
造影剂对肾脏有一定负担,需要在操作前评估肾功能,避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析和解读
狭窄程度
根据造影图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协 助制定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血流
冠状动脉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风险因素
1 胸闷、气短和心慌
2 高血压和高血脂
这些是冠状动脉疾病常见的早期症状。
这些是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 素。
3 糖尿病和肥胖
4 吸烟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疾病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风 险。
这些习惯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风 险。
冠状动脉造影基本方法及病变分析-文档资料

13
冠状动脉造影的基本方法及病变分析
猪尾巴造影导管示意图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14
冠状动脉造影的基本方法及病变分析
左室造影猪尾巴造影导管操作示意图
右前斜位30°将猪尾巴导管推送至主动脉根部。缓慢适度旋转造影导管, 使导管的圈弯向上,然后轻轻送入导管即可进入左心室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15
冠状动脉造影的基本方法及病变分析
观察动脉压力至关重要
正常
左室化
嵌顿
必要时可用带侧孔的导管,可以自制侧孔,但是一定确保不要损伤冠 脉和栓塞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16
冠状动脉造影的基本方法及病变分析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17
冠状动脉造影的基本方法及病变分析
常用投照角度
RAO (右前斜位): 增强器在病人的右上方
LAO (左前斜位): 增强器在病人的左上方
CRANIAL(头位): 增强器靠近病人的头部
CAUDAL(脚位): 增强器靠近病人的足部
LATERAL(侧位): 增强器在病人的侧面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冠状动脉造影的基本方法及病变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1. 稳定型心绞痛或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
2.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疑诊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新出现束支传导 阻滞患者)
4. 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评估 (疑诊冠心病或已知罹患冠心病)
5. 瓣膜疾病患者
胸部不适的成人患者在行换瓣术或者球囊成型术之前,非侵入性影像学提示心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及分析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表示和判断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表示:直径法、面积法,现 国际上统一采用直径法表示
以紧邻狭窄段近端和远端的“正常”血管段内 径为100% 直径减少1/2 50%狭窄 面积减少75% 直径减少9/10 90%狭窄 面积减少99% 完全闭塞 100%狭窄
冠状动脉病变大多为偏心性狭窄,在表示狭窄 程度时应以几个体位的平均值综合计算
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结果 的分析及评价
一、冠状动脉分布的优势及变异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析 三、左心室造影的分析
冠状动脉分布的优势及变异
冠脉优势:
右优势型 左优势型 均衡型
欧美人群 80%为右优势型,10%为左优势型,10%为均 衡型
中国人群 86.4%为右优势型,3.5%为左优势型, 10. 1%为均衡型
左室运动情况
左室壁分段 共分为七个 节段:
右前斜位 分5段:前基 底段 前侧壁 心尖部 下壁 后基底段
左前斜位 分2段:室间 隔 后侧壁
⑴、⑵、⑶和⑹区一般由左前降支冠脉供血,⑷及 ⑸区一般由右冠状动脉供血;⑺区多由左旋支冠脉 供血。
1
5
左心室造影 RAO30
1、前基底段 2、前侧壁 3、心尖部 4、下壁 5、后基底段
冠 状 动 脉 右 优 型
冠 状 动 脉 均 衡 型
冠 状 动 脉 左 优 型
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数目异常
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冠状动脉低位开口
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主支起源异常:
①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右冠窦 ②左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 ③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 ④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右冠窦 ⑤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 ⑥前降支和旋支同时起源于无冠窦 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查来观察冠状动脉血流情况的诊断方法。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手段,也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和阻塞程度的“金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准确诊断心血管疾病、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
一、适应症。
1. 心绞痛,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明显,或者有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
2.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3. 心肌梗死后评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需要评估其冠状动脉情况,以指导后续治疗。
4. 心衰,对于心衰患者,需要评估其冠状动脉情况,了解心衰的原因。
5. 其他,如心脏瓣膜疾病、心源性栓塞等。
二、诊断标准。
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造影结果,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一般以50%以上的狭窄作为诊断标准。
2. 冠状动脉阻塞程度,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存在完全闭塞,以及闭塞的部位和范围。
3. 冠状动脉血流情况,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了解心肌供血情况。
4. 冠状动脉异常,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存在异常,如畸形、瘤样扩张等。
5.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评估,对于已经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需要评估支架的植入情况和效果。
三、临床应用。
1. 诊断冠心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准确诊断冠心病,并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指导后续治疗。
2. 指导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
3. 评估心肌供血情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了解心肌的供血情况,指导心肌梗死后的治疗和康复。
4. 评估手术适应症,对于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评估手术的适应症。
5. 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接受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治疗的效果。
CT 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 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许会【摘要】目的:分析 CT 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方城县妇幼保健院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将患者检查数据分别进行1 mm 与3 mm 重建,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1 mm 组钙化斑块与小钙化斑块分别检出52、38个,3 mm 组钙化斑块与小钙化斑块分别检出38、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1 mm 组检出结果为标准,3 mm 组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71.15%)与小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73.68%)均明显低于1 m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放射 CT 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准确性,对保障患者预后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不同重建厚度的钙化检出结果存在差异,1 mm 厚度钙化检验情况明显优于3 mm 厚度钙化检验,尤其是小钙化斑块。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6(025)008【总页数】2页(P1451-1452)【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放射 CT 血管造影;钙化斑块【作者】许会【作者单位】方城县妇幼保健院 CT室河南南阳 47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冠状动脉疾病是临床较为普遍的心脏疾病,多发于男性与绝经后女性中。
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不同,对患者心脏损害程度也存在差异性[1]。
轻度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对心脏影响较小。
重度病变可造成患者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容易产生心肌梗死、心理衰竭、心律不齐等,对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一定威胁[2]。
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分辨率高、非创伤性、扫描速度快等优点,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硬化具体程度,其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给予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将患者检查数据进行1、3 mm重建,具体信息如下。
冠状动脉造影基本知识

冠状动脉解剖和分段
冠状动脉解剖和分段
冠状动脉解剖和分段
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 1.狭窄 判断方法三种:目测、定量冠脉测 量、冠脉内超声。
• 目测时直径与面积的关系:狭窄50%、75%、 90%;75%、95%、99%。
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 2.血流判断 • TIMI 0级:无灌流,即在闭塞部位及远端无前
冠状动脉解剖
• 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也是极端重要 的第一个分支,完全靠它向心脏提供血液。它们的 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 若以主动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 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均处于 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左冠状动脉初 为一总干(左主干),长约0.1 ~ 2.8cm,埋藏在肺 动脉起始部与左心耳之间心外膜深层脂肪组织中, 但也有极个别人无总干,此时的前降支和旋支并列 分别开口于左主动脉窦内。总干在左房室沟内分为 前降支和旋支,42%的人在两支之间发出一中间支, 个别也有发出两个中间支的。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类型
• 在整个心脏,由于左室心肌所占比重大,左冠状动脉对 心脏提供的血液总是大于右冠状动脉所提供的,大体上 是心脏所需血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在临床上,为了易 于了解冠状动脉大致的分布,常以后纵沟内后降支的来 源将冠状动脉分为三型。
• 1.右优势型 由右冠状动脉在心脏膈面发出后降支,供 应左、右心室壁膈面。
旋支及其分支;
• 5)后前位足位(正足位AP+Caudal25度-35度)观察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段分 叉;
• 6)左前斜足位(蜘蛛位 “spider”位 LAO40度-45度+Caudal30度)观察左主干及三分叉部 位。
冠状动脉造影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观察血管内的造影剂流动情况,评估血流是否顺畅,是否存在血栓等问题。
冠状动脉造影的定量分析方法
1. 使用特定软件和算法对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血管的直径和长度。 2. 计算血管狭窄的程度,通常使用百分比表示,如冠状动脉狭窄50%。 3. 利用定量分析结果,辅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造影的风险和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定性和定量 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项常用的心血管诊断技术,通过X线透视下注射造影剂来观 察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本演示将介绍冠状动脉造影的原理、应用以及评估 方法和风险。
冠状动脉造影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介入性诊断技术,通过引导导丝将造影剂注射至冠状动脉,以X线透视的方式观察血管的 情况。该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冠状动脉造影常用于诊断和评估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它可 以帮助医生确定血管狭窄的程度、位置和形态,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冠状动脉造影的步骤和技术
1
准备Leabharlann 患者需提前禁食,并配戴适当的防护装
局部麻醉
2
备。
麻醉师将给予局部麻醉,通常为局部麻
醉剂。
3
导丝插入
医生将导丝插入血管,通过引导导丝到
注射造影剂
4
达冠状动脉位置。
通过导丝注射造影剂,以显影冠状动脉
血管。
5
观察和评估
医生通过X线透视观察血管情况,并评估 狭窄的程度和分布。
冠状动脉造影的定性评估指标
狭窄程度
根据造影剂通过血管的程度,评估狭窄的程度,通常使用百分比表示。
血管形态
观察血管的形态,包括血管直径、扭曲程度和钙化情况等,以帮助评估血管的健康。
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心脏诊断技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
该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和对比剂来显示冠状动脉的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首先,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过程。
然而,它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包括血管穿孔、心电图异常、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和冠状动脉夹层等。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和操作。
研究表明,高经验的医生和技术人员能够降低内源性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冠状动脉造影前的评估和准备也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使用低渗对比剂和补充液体可以降低肾脏损伤的风险。
其次,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是与安全性密切相关的。
这个技术被广泛认为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流情况的“金标准”。
它可以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位置,并指导手术的决策。
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造影对预防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冠状动脉造影还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导向,如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血液流动,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近年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包括使用更精确的成像设备和改进的对比剂。
这些进步使冠状动脉造影更加准确和安全,提高了其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新一代对比剂具有低渗性和低过敏原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无创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出现,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来评估冠状动脉,已经成为一种可替代的方法。
这些无创技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提供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相似的信息,但同时也有一些局限性,不能取代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基本概述

上主要冠状动脉(指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 旋支,右冠状动脉) 狭窄程度达到Ⅲ级,诊断为冠心病。
病变分析与判断3
病变特征、血管形态及血流速度分析:
插管操作技术3
拍摄时间与造影剂推注的关系:为拍摄 开始头1-2s不推注造影剂,以便观察钙 化及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直至造影剂完 全排空后1s停止电影,以观察血流速度、 有无造影剂滞留等。
插管操作技术4
注意事项: 整个系统始终保持密闭状态, 时刻注意防止和排除气泡,持续监测心电 和压力。
LCA造影时勿直接将导管插入LM,要边 “冒烟”边调整导管位置,以防止LM病变 时堵塞或斑块脱落、LM痉孪造成严重后 果。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CAG)
介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 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 上肢桡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 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 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 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 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 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 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 效
用刀尖横向点破皮肤2mm长,用直血管钳自穿刺 点沿穿刺方向扩张皮下组织和筋膜。
将股动脉搏动最强点置于左手食指和中指尖之 间,右手持动脉穿刺针450角(300-600)斜行刺向 股动脉搏动最强点,有突然减压感同时见穿刺 针尾部有动脉血涌出时停止前进,左手固定针, 右手将短导丝插入针内并轻轻向前推送,退针 留导丝于动脉内。
冠状动脉造影及其分析

冠状动脉解剖
左冠状动脉:
LCA开口于升主动脉左后方的左冠状 窦(92%),少数(8%)开口于窦外(即主动 脉窦嵴上方),开口距窦底约15mm。
LCA开口的直径多为4-6mm,4F和8F 导管的外径分别为1.3mm和2.7mm (1French=1/3mm),只要操作正确且LCA开口 没有显著狭窄,一般不致造成压力崁顿。
A 动脉粥样斑块
正常冠状动脉组织结构
中膜:主要由多层平滑肌细胞构成,因此又 称为肌性动脉,外弹力膜是中膜与外膜的分 界。与大动脉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动脉的中 膜主要由弹力膜构成。
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与大动脉类似。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设备
• X线心血管造影机 • 高压注射器 • 心电及压力监测系统 • 影像工作站,光碟阅读
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析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表示和判断 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 侧支循环的分析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表示和判断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表示:直径法、面积法,现国 际上统一采用直径法表示
以紧邻狭窄段近端和远端的“正常”血管段内径
为100%,直径减少1/2 50%狭窄 面积减少
75%
直径减少9/10 90%狭
冠脉起始走向
水平
向下
向上
冠脉起始走行
牧羊鞭状 (仅见于右冠)
左冠状动脉常见的起始走行
水平
向下
向上
右冠状动脉的常见起始走行
水平
向下
向上
冠状动脉组织结构
正常冠状动脉组织结构
冠状动脉造影只能看到冠状动脉的大 体轮廓,而无法观察组织结构,有些造影“正常” 的血管其实存在显著的病变,这虽然不足以影响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地位, 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一些新技术如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与冠状动脉造影相结合并弥补了冠状动脉造影在 探查组织结构方面的不足。
冠状动脉造影成像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定性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

Hos i lo nh pt fLi e,Bay z o 01 0 a Ian hu er 0,Nei on g t omou 50 M g ol Auon s
R go , ia 2 n rl o p a o ie e P A, i g 1 0 5 . e in Chn ;Ge ea s i l f n s L Bei 8 3 H t Ch j n 0 Chn ) ia
A b t ac sr t
程 度 , 左 主 干 及 前 降 支 病 变 与 冠状 动 脉 造 影 检 查 符 合 率 较 高 , 评 价 对 在 冠状 动 脉 狭 窄 、 性 和定 量 检测 冠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斑 块 等 方 面 都 有 良好 定
维普资讯
中 国组卷 第 4 1 4朋
2 0 —1 — 4出 版 0 7 10
J u n l f l i l h bla ie Ts u o r a o Ci c Re a i t is eEn i e r g Re e r h No e b r , 0 V 1I , 4 n a i v t gn e i n s ac v m e 4 20 7 o . I No 4
AI : To mak omp io b t en 4 m ut e e t om p t M eac ar n ewe 6 ・ ld t corc s i ued
t mo rp y ( - o ga h 4 6 MDC a d c rn r n i rp y ( G) fr T) n oo ay a go a h g CA o
冠心病冠脉造影的分级标准

冠心病冠脉造影的分级标准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查冠状动脉的诊断方法,可以直观的观察血管的病变程度和血流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评估治疗的依据之一。
下面将介绍冠状动脉造影的分级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的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和范围来进行评估。
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常用的标准是根据影像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管直径的比例来进行判断,一般认为狭窄>50%为有狭窄。
1.非病变(无狭窄):冠状动脉内径未见任何病变的血管。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血管腔内无任何狭窄或闭塞的情况。
2.无重要病变(非重要病变):指冠状动脉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但狭窄程度未达到限定的临床重要程度。
一般认为狭窄程度在30%至50%之间。
3.单支病变:指冠状动脉中的一条支(主支或分支)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单支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0%)和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4.双支病变:指冠状动脉中两条支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双支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狭窄(两条支的狭窄程度都在50%至70%之间)和一狭窄一闭塞的情况(一条支的狭窄程度达到70%,另一条支闭塞)。
5.三支病变:指冠状动脉中三条支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三支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狭窄一闭塞的情况(两条支的狭窄程度都在50%至70%之间,另一条支闭塞)和三狭窄的情况(三条支的狭窄程度都在50%至70%之间)。
6.主干病变:指冠状动脉主干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主干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至70%)和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7.主干闭塞:指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的情况。
主干闭塞通常需要紧急介入治疗。
8.复杂病变:指存在血管内溶栓、血栓形成、斑块剥脱等血栓形成的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及结果判读 PPT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 远端分支及其开口情况
RCA RAO30°
观察RCA中段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顺序
冠脉畸形
优势
病变数量
形态学分类
狭窄程度
病变部位
血流分级
侧支情况
支架及桥血 管通畅程度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64年,美国放射科医生 Charles Dotter 发明了介入球囊血管成形术, 最早用于治疗股动脉狭窄,开创了介入治疗的时代
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66年和1967年,澳大利亚的Kurt Amplatz和美国的Melvin P. Judkins 分别设计出冠脉造影专用导管,改进了导管尖端形状、弧度和插入技术
冠脉侧支循环:右冠脉→前降支
冠脉侧支循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冠脉侧支循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Mehran分型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1989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 首先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1992年,荷兰医生 Kiemenij 首次经桡动脉进行PCI治疗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系统
主动脉窦与冠脉开口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解剖
左冠状动脉主干(LM):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 0.2-4厘米,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发出中间支。 前降支(LAD):沿前室间沟走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止于膈面。
曲以远 -重度:2个或以上≥90°的弯曲以远
冠状动脉钙化
轻度:仅在心脏活动状态下可见 中度:勿需在心脏活动状态下即清晰可见 重度:严重的明显钙化
冠脉造影术-完整版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位(RAO) 观察RCA中段;
RCA RAO30°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0º+ 足位(Cau) 10º RCA远端分叉;
ACC/AHA建议分段方案
疯狂 的学习……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
• 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确定; • 狭窄程度的测定; •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 冠状动脉血流分级;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 股动脉穿刺(最常用); • 桡动脉穿刺(逐渐增多);
经股动脉穿刺
经桡动脉穿刺
1989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首先经皮穿刺 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 造影;
1992年荷兰医生 Kiemenij首次经桡动 脉进行PCI治疗。
Seldinger’s穿刺法
左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
右冠脉造影的操作
投照体位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时, 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 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 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
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
敢于 挑战 权威
RCA LAO45°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5º 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
起始部至后降支;
左前斜(LAO) 45º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 支及其开口情况;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 IIa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合格(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引言冠状动脉斑块是指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一种异常沉积物,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通过影像学分析,可以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常用的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1.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导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情况,包括斑块的位置、数量、大小和形态等。
2. 血流峰值速度: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冠状动脉内血流的速度变化,以评估斑块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3. 冠状动脉CTA: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斑块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
4. 核素显像: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斑块所在的位置和范围,用于评估心肌供血情况。
影像学分析参数在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中,常用的评估参数包括:1. 斑块负荷:反映斑块的数量和程度,可以通过计算斑块总面积、最大截面面积等指标来表征。
2. 斑块类型:根据斑块内部的成分和形态特征,将其分为软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等。
3. 斑块内部特征:包括斑块内部密度、斑块边界的清晰度以及斑块内钙化的程度等。
4. 斑块进展:通过对多次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可以评估斑块的生长速度和进展情况。
影像学分析的临床应用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1. 诊断冠心病:通过观察斑块的位置、数量和程度,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并对病情做出评估。
2. 评估斑块稳定性:根据斑块内部特征和斑块进展情况,可以预测斑块的稳定性和破裂风险,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指导介入治疗: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斑块的位置、形态和程度,为介入治疗(如冠脉支架植入)提供指导。
4. 随访和预后评估:通过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斑块的变化和进展,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分析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对斑块的定量和定性评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斑块的性质和进展情况,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造影技巧 ❖ 造影导管操作,保证导管和血管同轴性好、
无压力衰减 ❖ 开始推注造影剂和停止推注的时机、推注的
力量,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肝位 LAD近端病变
右肩位
蜘蛛位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QCA(quantitifying coranary angiography)
目测的结果和计算机辅助的定量 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比较,定量分 析得到的结果在估测直径狭窄百 分比上存在明显差别
测量
轮廓校正
定量冠状动脉测量
参考血管直径(RVD) 最小管腔直径(MLD) 直径狭窄%(DS) 即刻管腔获得 晚期管腔丢失 界定再狭窄
直径狭窄率%(DS)是使用MLD和RVD(靶病变近端和远端5mm处参考血管段 的平均值),计算公式:DS=(1-MLD/RVD) ×100
术前QCA分析
DES QCA分析方法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冠状动脉造影的投照体位
能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主支、分支血管的全貌及血管 开口处的情况
左冠造影投照体位 左前斜+头(左肩位)、左前斜+足(蜘蛛位) 正位+头、正位+足、左侧位90 ° 右前斜+头(右肩位)、右前斜+足(肝位)
右冠造影投照体位 左前斜、左前斜+头、右前斜、侧位90 °
定量测量包括:1、支架内,2、节段内,3、紧邻支架近端和远端 5mm的血管段
即刻管腔获得
即刻管腔获得=术后MLD-术前MLD
界定再狭窄
界定再狭窄是指在造影随访时原PCI后靶病变直径狭窄 ≥ 50%,可为局限性(长度〈 10mm )或弥漫性期管腔丢失是支架术后MLD和支架术后随 访时管腔直径的差值
1个大于90°的弯曲 重度迂曲:2个大于90°的弯曲
长病变和开口病变
❖ 长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20%的“肩部 倒肩部”的长度 长度小于10mm为局限病变 长度10-20mm为管状病变 长度大于20mm为弥漫性病变即长病变
❖ 开口病变:定义为冠状动脉发出3mm内的 病变 分为主干开口病变和非主干开口病变
球囊成形时常容易造成钙化斑块和正 常血管壁间的夹层撕裂
降低CTO病变PCI的成功率 严重钙化增加PCI难度
血栓
造影对血栓的敏感性较低 不连续的动脉管腔充盈缺损 与PCI术后出现缺血并发症相关性高 主要危害为远端栓塞和血栓性阻塞
迂曲病变
由器械需要到达的靶病变部位通过的弯曲个数和 角度决定
迂曲分级 无/轻度迂曲:少于2个弯曲 中度迂曲:2个大于75°的弯曲或
❖ 大多数测量分析系统难以识别1.0mm以下的值 ❖ 相对较复杂,不方便
冠状动脉定性分析
❖ 冠状动脉定性分析对PCI操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 心肌血流和心肌灌注的评价对STEMI患者预
后有重要意义,对PCI后病人的预后同样具有 重要意义
钙化病变
钙化分级
无/轻度钙化:造影时不可见 中度钙化:造影剂注射前动态可见 重度钙化:造影剂注射前静态可见
❖ 晚期管腔丢失=支架术后即刻MLD-随访时支 架内MLD
阶段内晚期管腔丢失
❖ 阶段内晚期管腔丢失=支架术后阶段内即刻 MLD-随访时支架阶段内MLD
影响QCA分析的因素
❖ 管腔直径之间的生物学差异(如参考血管尺 寸、血管紧张度、血栓等)
❖ X线摄像时的图像采集参数不一致(如颗粒斑 点、平面放大、短缩现象)
❖ 血管造影测量的差异(如帧的选择、影响边 界检测算法的因素)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性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会发生代偿性的动脉血管扩张 ,所以虽然出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冠状动脉管腔 基本不变
❖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冠脉血管腔,但对弥漫 性动脉壁粥样硬化、环状分布的斑块、血管壁钙化及支 架置入后管腔的测量不敏感或不准确
冠状动脉定量分析
QCA步骤
选择序列中的一帧 进行校准 分析 得出报告
帧的选择
最佳体位:清晰、尽可能切线位展示靶病变 可以校准
舒张末期:ECG或手动
校准
QCA的基础 目的:得到pixel size(mm/pixel)
方法 导管直径校准 距离校准 球状校准 自定义
导管直径校准
图像中包含具有清晰边界并充盈造影剂的 导管 明确导管的尺寸 选择大约1cm的直段 尽量不选择模糊部分及导管顶端
LAO+CAU ≥30° RAO+CAU≥30° AP+CRA RAO+CRA AP+CRA LAO+CRA ≥30°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回旋支显示体位
左前斜+足(蜘蛛位) 右前斜+足(肝位) 正位+足 右前斜+头(右肩位) LCX中远段暴露)
LAO+CAU ≥30° RAO+CAU≥30 ° AP+CRA RAO+CRA(用于左冠优势的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左主干及前三叉部位显示体位
左前斜+头(左肩位) 正位+头 右前斜+头(右肩位) 右前斜+足(肝位) 左前斜+足(蜘蛛位) 正位+足
LAO+CRA ≥30° AP+CRA RAO+CRA RAO+CAU≥30° LAO+CAU ≥30° AP+CRA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前降支显示体位
左前斜+足(蜘蛛位) 右前斜+足(肝位) 正位+足 右前斜+头(右肩位) 正位+头 左前斜+头(左肩位)
分叉病变
❖ 分支血管直径大于1.5mm ❖ PCI策略有单支架技术和双支架技术:双支架
技术可采用Crush,coulotte和T支架技术及改 良技术 ❖ 双支架技术最终的对吻球囊扩张可减少血栓 事件和再狭窄率 ❖ 分型方式较多
2012-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和定性分析
❖ 高质量的造影图像 ❖ 冠状动脉定量分析 ❖ 冠状动脉定性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
❖ 提供了关于病变形态的基线水平和严重程度 、前向灌注的量化
❖ 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对估计早期和 晚期治疗的风险意义重大
❖ 管腔病变形态学的总体评价能为预期结果提 供非常有预见性的信息
使用自动动脉轮廓检测的冠状动 脉定量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
Proudilit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一级:正常,冠状动脉无狭窄 二级:轻度狭窄,狭窄程度≤30% 三级:中度狭窄,狭窄介于30-50% 四级:重度狭窄,狭窄介于50-90% 五级:次全闭塞,狭窄程度≥90% 六级:完全闭塞,管腔完全闭塞, 无前向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