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无可无不可
哲学常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哲学入门读物经典语录
哲学常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哲学入门读物经典语录1,“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能穿透人心,那就是怨恨,即便是最聪明的的人也会看到它留下的伤痕和痛楚。
“-西塞罗2,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我们做出与我们受到的侵犯不成比例的报复。
更不会仅仅因为某个人指责别人撒谎、担心、愚蠢,就将死亡当作对其的惩罚。
3,事实上,真相越明显,流言越多。
4,如果一个人不断地压制别人所有的冒犯的言语。
无论别人说什么都要冷眼以对,那么这个人必然已经看低了自己的价值。
5,真正的对自己有着高评价的人,不会在乎侮辱,但是如果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憎恶,他会使用一些机智地知识来掩盖自己的恼怒,保持自身的尊严。
6,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掉对荣誉的迷信——当你被侮辱的时候不要产生因为荣誉反过来在侮辱别人的想法。
7,我们必须首先先小心不要去得罪或者“冒犯”——一些蠢货,通常来说,这些人会对哪怕一丁点的智慧都报以憎恶的态度。
所以很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充满智慧的头脑,必须时不时地点头同意那些空空如也的、只有狭隘和愚蠢的头脑。
尽管人们可能不太愿意承认,但事实上,现在社会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就是那些欣赏体格优势和大家斗殴的蠢人。
8,被打了一拳,永远只会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受到的、一种轻微的物理伤害;它只能证明打人的人身体更强壮、动作技术更好、或者证明被打的人并没有反应过来,此外它无法说明任何其他的东西。
9,这个世界上已经有许多真正的罪恶了,不应该再增加那些虚幻的灾难了,这些会带来一系列真正的灾难。
10,虚幻的灾难已经在人们的迷信和偏见中产生了类似的影响,证明了它自身的愚蠢和罪恶。
11,两个不懂事的冲突的男孩子互相伤害、残杀,而仅仅是因为三言两语的不合,这种事情真是凶残到极致的。
12,如果他活得够长,那么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撒足够多的谎,尤其是他自己。
13,在国家的荣誉上,没有什么别的可以作为倚靠或者标志,只能依仗武力。
因为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时刻准备着,保卫它们自己的利益,所以国家荣誉必须符合一种观念,就是让别人相信这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可以被信任的(有信用),而是令人敬畏的。
人生的智慧--无可无不可
人生的智慧——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中,孔子将历史上有名的隐逸之人分成三类:一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二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三是“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比较这三种,孔子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尽管孔子在这里是讨论道德价值观,其实孔子一生他最了不起就这五个字——无可无不可。
也没有什么可,也没有什么不可。
梁启超当年读到这句话气得要死:孔子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无可无不可。
可是当他读了很多书以后,当他有历练以后,特别当他退出政坛赴欧回国之后,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他说,哎呀,无可无不可!只要我们去看看梁启超一生的努力,就会明白他是怎么变化过来的。
不懂的人都很生气,孔子搞什么玩意?当你慢慢的吃尽很多苦头,棱角被磨光了以后,历尽沧桑以后,你智慧开了以后,你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所以为什么中国人老说随便啊,这样也好啊,那样也好,都无所谓。
见仁见智,这才叫真理啊。
被称做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的梁濑溟教授曾说,任何一句话都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一路讲下去过分强调,就一定是错的。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段话非常有名,孔子为什么说五十才强调学习《易经》呢?我们知道《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本,《易经》中有精神信仰,也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权变规律,是对人的生命智慧的高度抽象,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生命足够的成长,同时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后,才能自觉的上升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才能去领悟《易经》中的深刻含意。
这个“无大过”不是道德价值根本信仰的问题,而是如何将周礼道德价值观更好的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问题。
《易经》是中国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活实践经验总结的最高成就,《易经》具有以道德为最高天命的思想,也有世界矛盾发展的思想认识论。
学习好《易经》,就能将崇高的道德天命思想和复杂矛盾的现实社会,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旅程,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着各种抉择和困境。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深入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智慧为基础,探讨人生中的重要议题,包括幸福、意义、自由和人际关系等。
一、幸福的追求叔本华认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
然而,他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幸福观。
他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内心的探索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生活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的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目的,并为之努力奋斗。
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三、自由与命运叔本华对自由和命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他主张通过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强调自由的内在本质,即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四、人际关系叔本华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我们应该以同情心和善意来对待他人,并努力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
他警告人们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而是要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满足。
五、面对苦难叔本华对苦难的态度是积极而深刻的。
他认为,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并面对它。
他主张通过对苦难的理解和接纳,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他认为,苦难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智慧,使人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六、对死亡的思考叔本华对死亡的思考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它并接受它。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来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并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认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要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地位,而是拥有一颗善良、宽容、慈悲 的心。
人生不可用来妥协,妥协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人生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才能更好地追求内心的梦 想。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在于追求精神的高度和内心的平静。 不要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要学会接受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不是拥有多少,而是给予多少。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成长。只有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我们才 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摘录不仅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 每一个瞬间。通过学习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和困难,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梦想。
阅读感受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这本书 的读后感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是一本 由现代禅宗大师弘一法师所著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 的世界。弘一法师的文字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慈悲,他的人生经历也让我深感敬 佩。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 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法师
鼓励
放下
智慧
人们
自己
负担
人生
没什么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_人生哲理.doc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_人生哲理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叔本华《的》2、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的看法。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
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
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7、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无可无不可什么意思
无可无不可什么意思
无可无不可,谚语,指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死规矩,在《论语·微子》中,意为没有什么事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事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合乎“义”即可。
出处
原文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
马融注《论语》曰:“唯义所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者,孔子言,我之所行,则与此逸民异,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故曰无可无不可也。
不论朱张之行者,王弼云:“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
”言其行与孔子同,故不论也。
(宋)邢昺疏隗嚣与援共卧起,问以东方流言及京师得失。
援说嚣曰:“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宴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
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
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
”嚣意不怿,曰:“如卿言,反复胜
邪”《后汉书·马援传》。
人生的智慧来自于经历的失败与挫折
人生的智慧来自于经历的失败与挫折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智慧往往来自于失败和挫折的经历。
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增强了我们的抗逆能力,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职业发展,失败和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正是通过这些经历,我们才能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
一、失败教会我们谦逊失败是一个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常常面临的结果。
当我们努力争取某个目标时,可能会遭遇重重失败和挫折。
这时候,我们需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失败使我们明白,无论我们有多么努力,有时候事情也不会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这需要我们保持谦逊的心态面对。
二、挫折让我们更加坚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
这些挫折可能是来自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
当我们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挫折教会我们要勇敢面对逆境,永不放弃。
三、失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失败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我们会被迫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这时候,我们会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发挥创造力来克服困难。
失败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
四、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成功往往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之上的。
许多成功人士会告诉你,他们在实现成功之前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
失败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和改进。
每一次失败都是人生路途上的一次积累和成长,我们通过失败获得的经验将使我们更加接近成功。
五、失败教会我们珍惜成功当我们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后,我们更能够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
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我们经历失败与挫折后所能体会到的更加深刻。
失败教会了我们珍惜成功的时刻,并且更加努力地保持成功的状态。
六、失败是个人成长的机会在人生的旅程中,失败和挫折是我们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失败,我们学会了自省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醍醐灌顶的20句名言
01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越丰富,他对别人的欲望就越少——事实上,别人对他的吸引力也就越小。
当一个人的内在越充实,那么外部欲望对我们来说就是过眼云烟。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与尼采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尼采认为,自我实现和内在的自我满足能够减少对外部的依赖。
尼采曾说过: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寂寞。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如此的薄弱、脆弱。
你在内心深处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
对你自己来说你也是个陌生人。
当你丰富了自己的内心后,就会减少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和欲望。
02当我们看到人们毕生致力于实现几乎所有目标时,他们不遗余力,在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辛劳和危险,最终的唯一目的就是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当我们看到人们不仅追求职位、头衔、勋章,而且追求财富,甚至知识和艺术,只是为了获得同胞的更多尊重,这是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这难道不是人类愚蠢到极点的可悲证明吗?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大多数努力和追求最终都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愚蠢和可悲的。
人们在追求职位、财富、荣誉等方面的辛劳和危险,常常是为了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非出于内在的需求或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真正的自我实现源于个体的内在探索和自我整合,而非外部的认可。
荣格的个体化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实现真实的自我。
03我们从自身获得的幸福大于我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幸福。
虽然环境、财富、地位等外部因素可能带来暂时的愉悦,但持久的幸福源于对自我内心的满足和自我认同。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升职加薪,但如果他内心对自己并不满意,这种外部的成功可能并不会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04因为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孤独时陪伴他的东西,是没有人可以给予或夺走的东西,对他来说显然比他拥有的一切,甚至比他在世人眼中的样子更重要。
一个完全孤独理智的人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拥有极好的乐趣,而无论有多少多样性或社交乐趣、剧院、远足和娱乐,都无法驱散一个笨蛋的无聊。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展开全文
人的三分法:
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了,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对于我们的生活幸福与否而言,我们的自身个性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
幸福需要求于内,而非外。
歌德说:“你就是你,你无法逃脱你自己。
”
自身的局限无法去除,自身的优势需要发挥。
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
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人内在的丰盈,精神方面的富足,才是幸福的关键。
而人有一种不幸,是内在的贫乏及财富的暂时富足。
而这种外在的财富,最终会因为内心的贫乏而很快的挥霍殆尽。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一、引言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的作品《人生的智慧》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痛苦的根源以及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提炼出许多令人深思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不仅富含哲学智慧,更为我们的生活指引出一条精神的道路。
本文将专注于深入探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的经典语录,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学内涵。
二、深入解析1. "生活不是公平的。
"叔本华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不公平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应该奢望生活完全公正。
这句话引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并非偶然,而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应该接受和珍惜这种不公平,学会在其中成长。
2. "愚蠢的人太多,聪明的人太少。
"叔本华用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愚蠢的人。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聪明的人更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地洞悉生活的本质,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对自己及他人的深刻反思。
3. "幸福的秘密在于不断修炼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幸福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成长。
叔本华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提升,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追求物质享受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但真正的幸福却需要通过内心的努力获得。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叔本华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替代或改变我们的命运。
这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为之努力奋斗。
也要尊重他人的命运,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5. "孤独是人类的常态。
"叔本华认为,人类天生就是孤独的。
即使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内心依然会感到孤独。
他认为,接受孤独并学会与孤独相处是很重要的。
因为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和成长。
三、总结与回顾经过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经典语录的深入解析,我们不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
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
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
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
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
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
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
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1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
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
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
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
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快乐幸福时,用很多语言和引用否定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快乐幸福的作用。
即使人的财富可以让人实现很多愿望,但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因为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
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富。
但是同时,财富和权力不会永恒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而保护财富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
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2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句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句1、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
3、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4、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5、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6、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7、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
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
8、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
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9、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
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10、大致说来,一个人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
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到的最快活的状况。
确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希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
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大多数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
我在读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时对他的幸福观印象最深。
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
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
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2、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
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
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痛苦源自于身体的劳作和精神的匮乏,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无聊则是一种更为微妙而危险的敌人,它源于人们内心的空虚和对外部世界的过度关注。
叔本华认为,无聊是思想狭隘的人的特征,这些人缺乏内在的精神追求,只能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无休止关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在探讨幸福的本质时,叔本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快乐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享受或感官愉悦,而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活动。
他将快乐分为三个层次: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肌肉的伸缩以及感觉能力。
这些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快乐的基础,但只有当人们拥有精神思想时,快乐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然而,精神思想的培养并非易事。
叔本华强调了卓越的精神思想的重要性,并对其给予了崇高的敬意。
他认为,名声如海水,喝得越多反而越感到口渴。
财富应该被视为抵御痛苦的城墙,而不是追求享乐的许可证。
正确地评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是避免患得患失的关键。
在人性的探讨中,叔本华揭示了人类的三种愚蠢行为:好胜、骄傲和虚荣。
好胜心使人们过于关注竞争和胜利,骄傲则是对自己的过度自信,而虚荣则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他指出,头脑天赋强的人应该追求重大的挑战和未知的领域,而不是陷入琐碎的事物中。
关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强调了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之间的平衡。
人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忍受的痛苦,同时认清自己的局限并加以节制。
他认为,避免灾祸的最好方法是不过于追求幸福,而是学会接受生活的平淡和不如意。
要达到独处的境界,需要在直接范围内摒弃琐碎的事物,远离嫉妒者,并接受过去。
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生命发展脉络和计划所处的位置,以实现单调而不无聊的生活。
珍惜时间,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其相反的一面,预先支取时间将带来高额利息。
叔本华还强调了人性的狡猾比暴怒更为危险和可怕。
他提醒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理解他人,以免被他人的表面行为所迷惑。
小说可以展示许多事物的易得性,传记则告诉我们现在将成为未来的过去。
人生的智慧 舍得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舍得的智慧人生的智慧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
而舍得的智慧则是在人生的选择和取舍中展现出来的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生的智慧和舍得的智慧,并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一、人生的智慧1. 洞察生活的本质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对生活的本质有深刻的洞察力。
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但真正的智慧在于明白这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
人生的智慧在于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对他人的关爱。
2. 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人生的智慧还体现在能够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
人们往往会遇到失败、挫折和失望,但智慧的人会接受这些事实,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他们不会被困扰于过去的错误和遗憾,而是积极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保持积极的心态智慧的人懂得保持积极的心态。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难点和挑战,他们都能保持乐观和自信。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切难点都是暂时的,相信自己能够战胜难点并取得成功。
4. 善于学习和成长人生的智慧还表现在善于学习和成长。
智慧的人明白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他们知道惟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干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舍得的智慧1. 舍得放下过去舍得的智慧体现在能够放下过去的错误和遗憾。
人们往往会因为过去的错误而困扰不已,但舍得的智慧在于能够放下这些包袱,向前看。
舍得的人明白过去无法改变,惟独放下才干拥抱未来。
2. 舍得抛却不必要的东西舍得的智慧还表现在能够抛却不必要的东西。
人们往往会陷入物质的追求和欲望的困扰,但舍得的人明白这些并非真正重要的。
他们能够舍弃一些物质上的享受,以换取更深层次的内心满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 舍得付出努力和时间舍得的智慧还体现在能够付出努力和时间。
人们往往会追求快速的成功和即时的满足,但舍得的人明白成功需要时间和努力。
他们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和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
4. 舍得赋予和关爱他人舍得的智慧还表现在能够赋予和关爱他人。
(完整word版)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并不重要.如果一个人是否具备价值只能取决于这个人在别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子,那这样的生存将是悲惨的。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而要避免不很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
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
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现在的时间包含现实的内容,我们的存在唯独就在这一时间,因为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的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也就是说,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时。
《人生的智慧》好句摘抄
《人生的智慧》好句摘抄1.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2.同一个外在事物或境遇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一样,因为一个人的感情、意愿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才是与他直接相关的。
3.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最一开始就被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
4.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灵魂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5.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为了追求金钱、学问等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6.人对其他人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是孑然一身的。
7.幸福唯一的和真正的源泉就是自身所拥有的东西。
8.普罗大众总把希望寄托于身外之物,但这些一旦失去,幸福也随之消逝。
9.健康是生活的首位,其次是维持生存的手段。
10.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过于看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
11.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
12.最可靠的避免不幸的方法就是不追求很幸福。
13.我们既不应该总为将来考虑和打算,也不应该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14.健康的体魄是精神愉悦的源泉。
15.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独处时也能自得其乐。
16.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乐趣。
17.我们应当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不幸的工具,而非享乐的许可证。
18.正确评估自身价值比在意他人看法更能带来幸福。
19.真正的快乐通常都是不请自来的,无声无息。
20.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应询问令他烦心的事,烦恼越小,幸福越大。
21.一个人的尊严、意义、目的性和计划性,决定了他的生命质量。
22.追求更好的欲望往往是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23.愉悦的心情是直接的快乐,是生存的绝妙恩赐。
24.精神丰富的人会努力摆脱痛苦,达到宁静安逸的状态。
25.拥有独特精神个性的人,对普通人的快乐往往无动于衷。
26.财富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在。
27.独立和闲暇是保持精神内在源泉不枯竭的必要条件。
28.一个拥有卓越思想的人过着双重生活:个人生活和思想领域的生活。
29.虚荣和骄傲的本质区别在于,骄傲是内在的自我尊重,而虚荣则是为了获得外部认可。
《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
《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人生的智慧是一本永远无法完全翻译的书籍,它汇聚了人类智慧的精华,凝结了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
这本书籍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每个人成长的指南和启示。
以下是《人生的智慧》中的经典语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1.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2. 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3. 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超越自我。
4. 人生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从未尝试。
5. 不要畏惧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的前奏。
6.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轻易放弃。
7.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找到自己的使命。
8. 人生的旅程需要勇气和决心,才能走得更远。
9. 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都要坚信自己的能力。
10. 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
1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12. 做一个善良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爱。
13.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不要停止追求。
14.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如何应用它。
15. 人生中最难得的是机遇,不要错失。
16.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苛求完美。
17.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18.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珍惜身边人和事物。
19. 不要停止学习和成长,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20.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去关心和支持身边的人。
以上是《人生的智慧》中的经典语录,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这些语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希望大家能够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智慧——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中,孔子将历史上有名的隐逸之人分成三类:一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二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三是“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比较这三种,孔子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尽管孔子在这里是讨论道德价值观,其实孔子一生他最了不起就这五个字——无可无不可。
也没有什么可,也没有什么不可。
梁启超当年读到这句话气得要死:孔子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无可无不可!可是当他读了很多书以后,当他有历练以后,特别当他退出政坛赴欧回国之后,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时,他说:哎呀,无可无不可!只要我们去看看梁启超一生的努力,就会明白他是怎么变化过来的。
不懂的人都很生气,孔子搞什么名堂?当你慢慢地吃尽很多苦头,棱角被磨光了以后,历尽沧桑以后,你智慧开了以后,你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所以为什么中国人常说“随便啊”,这样也好啊,那样也好,都无所谓。
见仁见智,这才叫真理啊。
被称做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的梁濑溟教授曾说,任何一句话都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一路讲下去过分强调,就一定是错的。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段话非常有名,孔子为什么说五十才强调学习《易经》呢?
我们知道《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本,《易经》中有精神信仰,也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权变规律,是对人的生命智慧的高度抽象,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生命足够的成长,同时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后,才能自觉的上升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才能去领悟《易经》中的深刻含意。
这个“无大过”不是道德价值根本信仰的问题,而是如何将周礼道德价值观更好的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问题。
《易经》是中国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活实践经验总结的最高成就,《易经》具有以道德为最高天命的思想,也有世界矛盾发展的思想认识论。
学习好《易经》,就能将崇高的道德天命思想和复杂矛盾的现实社会,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实际上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种统一性认识的的创造性文化,这是孔子钦佩老子的重要原因。
或许,正是老子顺时而变的思想启发了孔子,这个启发的成果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学说。
孔子的使命,是如何在社会不可抗拒的发展中、权变中,去坚守中国文化传统道德价值,中庸之道就是将道德价值的绝对性和社会的权变有效结合的唯一途经。
虽然孔子常常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而且还对弟子进行了资格审查,认为只有颜渊才能做到与他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但事实上,孔子嘴巴上说“无可无不可”,而在行动上是始终表现“不可”。
儒家没有建议消极躲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相反,孔子严厉批评那
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同时表达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态度。
儒家认为,即使没有能力“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孔子从来没有真正的做过隐者,他与自己的门生们不知辛苦奔走呼吁,为社会变革而努力。
孔子就是如此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在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中庸思想中,被化解了、掩饰了、统一了。
思想和行动不一,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来,有时候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有时候行动会在思想的后面。
但是思想和行动不管如何会有统一性,只是这种统一性有时表现为现实性,有时表现为潜在的现实性。
现在很多中国人,把“中庸”文化看成是不好的,是虚伪、骗人的,甚至是中国文化一切丑恶的根源。
这样的偏见难道不是十分无知和有害的吗?就如同太阳给我们带来了阳光,但是同时带来炎热,甚至通过比较,让我们认识和接触了黑暗,我们能说这是太阳的罪过吗?中国历史上的灾难,都不是因为实现了中庸之道而产生的,而恰恰是背离了中庸之道,是过犹不及,是被中庸之道的规律狠狠的给予了惩罚。
无可无不可,刘邦用起来可谓得心应手,百试不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声称为了安定齐国,要作假王。
刘邦听后满腹怒火:韩信主动挟功邀赏,这不是向领导伸手要官吗?如果别的将领立了功也这样,怎么办?这可是涉及原则的事情,他怎么会随便答应。
可是经张良一提醒,刘邦马上醒悟过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还不如给他个王当着,让他死心踏地为我卖命。
于是,刘邦转而就说“当什么假王阿,做就做真王!”这是不讲原则吗?这是真正的大智慧,用人的智慧。
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起来,让刘邦退兵,否则就把老头子煮了吃。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可刘邦却泰然处之:“我们是拜把子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所以也要分我一碗汤喝。
”愣是将得项羽没有脾气。
但后来这两个人怎么样呢?
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对前来进谏的人都要礼拜,是因为他们对建言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因为他们对生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的谦谦君子和德高望重之人,之所以遵循道义而天下闻名,是因为他们对名利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哲学也是“无可无不可”的。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
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
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因此,从现代的哲学角度来看,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仅充满矛盾,而且事物是发展的,每一事物的矛盾又各有特点,矛盾是又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凡事要圆通、圆融。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你看,2500多年以前,孔子就有如此的哲学思想,足见孔子的人生智慧光芒无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何况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对事物存在着的不同认识论,从而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就大不相同,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也会不同。
这些都存在于世界上,你说谁的存在不合理、不应该?你又能说谁的存在是最正确的,是最合理的呢?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
是非不这样不可的。
当然也并不是不讲原则,在《里仁》篇里孔子已说过一次:“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所以不要认为“无可无不可”是很混沌的,而是人生的智慧,自然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