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智冲破情绪,避开主观意识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理智冲破情绪,避开主观意识偏见

一、

情绪,只适合作为人性之中锦上添花的存在,它可以推波助澜,感受人间是非冷暖,但是却不能让它成为主观意识的关键力量。

因为情绪是导致偏颇的核心状态,当你拿情绪去处理问题,并以情绪去判断是非时,通常会将自己引入一个又一个障碍以及深渊之中。

比如说一个将情绪当成判断标准的人,通常会因为情绪左右而以自身好恶对其作出判断,这样的判断必然是背离客观的。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按照人之常情,人们听到莺啼就高兴,听到蛙鸣就厌恶,见到鲜花就想种植它,见到野草就想拔出它,这都是根据它的外表来决定自己好恶。但是从天性自然来看,哪一种动物不是按自己天性来鸣叫呢,哪一种植物不是按自身本来面目在展现生机呢?

事物本身的状态都是按天性自然的特性来决定的,但是人在判断好坏的同时,如果拿自身的好物之情来对其作出判断,这样的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偏颇的。

用错误的方式换来的只是一个错误的结果,一个人如果一生都用这样的方式判断问题,那么终身都是可悲的愚昧。

《道德经》:以理智冲破情绪,避开主观意识偏见

所以一个人能撇开情绪,用相对理性的状态看待问题,抛却主观产生的偏见,才能更好的去处理世界。

在公元202年,刘邦追击项羽的军队到达了阳夏的南面,他一边让军队驻扎下来,一边派人联络韩信、彭越,约好一起围剿楚军。

可是等来等去,彭越、韩信两个人迟迟不见踪影,刘邦当时就纳闷儿了,心想:本来都约好的,怎么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没办法,只能退回要塞死守,等待援军到来,这个时候刘邦自然是急得火急火燎,就询问张良:“我已经封韩信为齐王了,也让彭越为相国了,怎么他们还不来呢?”

张良就说:“韩信之前私自称王,并没有您的旨意,他不放心,害怕你反悔,当然不愿意派兵了,而彭越本来平定梁地功劳也不小了,可是当初只是任命他为相国,他已经有些不满了,现在也想为王,可是您却没有提及这件事情,他们当然不愿意去卖命啊。”

刘邦听了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他们特别生气,觉得他们在关键时刻给自己使绊子,这个倒也可以理解,就像你雇了一个人给自己干活,就因为许诺的事情需要晚两天兑现,他直接撂挑子就不干了,你是什么心情?

但是生气归生气,气消了之后还是要解决问题,于是刘邦强忍着自己的怒气,采纳张良的建议,将一部分领地送给彭越,又把一部分领土划给韩信,并且连夜派使者传达他的旨意,彭、韩两人一听非常高兴,即日立马出兵。

《道德经》:以理智冲破情绪,避开主观意识偏见

二、

一个人的成就有多高,在人生中能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取决于他在关键时刻能否理智看待处理问题,如果只是以主观好物评价事物,任由情绪发挥,那么他的阻碍会越来越多。

只有放下情绪,接纳一些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在原谅对方的同时也成全自己,这才是智慧。

世间万物皆有不同个性,人各有异,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而人生的修为与智慧就是体现在能否包容这些形态各异之中,不以自己的主观好恶当做评判标准,顺应其事物自然状态发展,不强行,不执拗。

《道德经》之中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用强力去做,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出于强力,出于强力就一定会失败,强加把持就一定会失去。

《道德经》:以理智冲破情绪,避开主观意识偏见

这就是避开以情绪定论是非的道理,除此之外,更不可将情绪作为自己主观意识去追逐事物。

世间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得到,都应该是以因果为根据的自然状态,而不是任由自己盲目行动,总拿情绪首当其冲的结果,就会因为情绪撩起欲望,追逐那些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由此妄念产生痛苦。

物累越多,心中负累越多,只有去除此种负累,才有真正悠然之雅趣,当凡事不受外物影响,没有喧嚣寂寞之区别,没有荣辱衰败之差异,方能自然畅游于天地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